跳转到内容

習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煩惱習

習氣梵語वासना羅馬化:Vāsanā巴利語Vāsanā藏語བག་ཆགས威利转写bag chags),又譯為煩惱習餘習殘氣氣習[1]串習宿習[2]佛教印度教等的印度諸宗教的術語,義爲眾生輪迴中 由自己前世 累積的善與惡業力、行為、喜好、習慣等殘留到今世,導致生來具有一些精神和行為方面的特征,常用來指不好的、與煩惱有關的习性。大乘佛教唯識學派提出“種子論”,認為眾生持續造業,熏染識田,如同種下“種子”,發芽結果,帶入來世,這個過程稱為薰習[3][4]

詞義

[编辑]

“習氣”一詞的梵語詞源主要是वासनाVāsanā)。此外譯為習氣者,有時也有abhyāsa,義爲修習、重複、串習,因反復的練習而成習慣,引申為習氣、串習[5];或者bhāvanā,義爲修、修習,它的主要含義是修習,對應的藏文是སྒོམ་པ(sgom pa),但也可以表達習氣的意思[6]

佛教

[编辑]

佛教認為,習氣就像塵垢,頑固的附著在上,即使用智慧的水浣洗乾淨,垢氣猶在;也像燃香的氣氛,即使香已燃盡(譬喻壽盡),其香味尚未散盡;又如酒瓶,將酒瀉盡(譬喻壽盡),其酒瓶裡仍然留有酒的味道,浣洗多次仍難消散。[7]

大智度論》指出,眾生因為無明造業,造業生出煩惱,煩惱生出不淨心,不淨心又生煩惱,久習煩惱,而有習性薰染,如同被煩惱鎖鏈鎖住,即使解脫初時仍行走不便。聲聞弟子依據佛陀圣教證得阿羅漢果,能斷煩惱,不過非屬煩惱的煩惱氣分——煩惱習仍在。能斷習氣者,唯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中,佛陀之弟難陀[8]因淫慾習氣,坐眾中說法,眼睛先看女眾;又如舍利弗摩訶迦葉有瞋恚習氣[7][9]畢陵伽婆蹉餘習。

《佛學大辭典》云,大乘佛教所謂的“妄惑”,分爲現行、種子、習氣三者,阿羅漢能不起惑之現行、斷惑之種子,但仍留有惑之習氣。[10]

瑜伽行唯識學派提出“種子論”,則以種子爲習氣的異名。人在輪迴過程中,眾生不斷造業,持續熏染著第八識阿賴耶識,在上面留下潛伏的標記,這些痕跡就像種子種在田中,終將會隨著因緣的成熟而開花結果,致使造業者受報,產生轉世,在輪迴中相續輪轉,不得自拔。因此阿賴耶識也叫做“一切種子識”、“識田”、“藏識”。[11][2]現世者的心識中藏伏著的前世的煩惱種子和習氣,具有產生思想、行為及其他一切有為法之能力,總能夠不自覺的表現在行為、言語、思想、潛意識上。這也解決了性善性惡的爭論,眾生並沒有固定的性善或性惡,只是被前世的業報和習氣牽引而各有分別。故佛家云,“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唯識論提出果報和習氣有等流、異熟之別,在異熟習氣中,有名言、我執、有支三種習氣。[2]

某些時候,修習、積累善根的氣分也稱為習氣,亦譯為“本氣”、“成行氣”等[12]

印度教

[编辑]

佛教的習氣觀來自婆羅門教印度教也將習氣稱為“業的印痕”。濕婆教會藉由傳授奧義書的知識,誦念讚神詩Shri Rudram英语Shri Rudram來去除習氣[13]

對漢語的影響

[编辑]

習氣一詞進入漢語,指“長期養成的不良習慣”[14],“習慣、習性”[15]。并衍生出“大爺習氣”(有錢有勢的人,表現出來的行為習性。)、“鄉下習氣”、“官僚習氣”等用語[14]

參見

[编辑]

註释與參考

[编辑]
  1. ^ 《佛光大辭典》【習氣】
  2. ^ 2.0 2.1 2.2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習氣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成唯識論》卷8:「復次生死相續由諸習氣。然諸習氣總有三種。一名言習氣。謂有為法各別親種。名言有二。一表義名言。即能詮義音聲差別。二顯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隨二名言所熏成種作有為法各別因緣。二我執習氣。謂虛妄執我我所種。我執有二。一俱生我執。即修所斷我和我所執取。二種分別的我執。即見所斷我我所執。隨二我執所熏成種令有情等自他差別。三有支習氣。謂招三界異熟業種。有支有二。一有漏善。即是能招可愛果業。二諸不善。即是能招非愛果業。隨二有支所熏成種令異熟果善惡趣別。應知我執有支習氣於差別果是增上緣。此頌所言業習氣者應知即是有支習氣。二取習氣。應知即是我執名言二種習氣。取我我所及取名言而熏成故皆說名取。」(CBETA, T31no.1585, p.43, b2-17)
  4. ^ 成唯识论#种子熏习
  5. ^ 《華梵詞典》【abhyāsa】
  6. ^ 法鼓文理學院,《翻譯名義大集》和《五譯合璧集要》【bhāvanā】
  7. ^ 7.0 7.1 大智度論·卷二十七》:「煩惱習者名煩惱殘氣,若身業、口業不隨智慧,似從煩惱起,不知他心者,見其所起,生不淨心;是非實煩惱,久習煩惱,故起如是業,譬如久鎖腳人,卒得解脫,行時雖無有鎖,猶有習在。如乳母衣久,故垢著,雖以淳灰淨院,雖無有垢,垢氣猶在;衣如聖人心,垢如諸煩惱,雖以智慧水浣,煩惱垢氣猶在。如是諸餘賢聖,雖能斷煩惱,不能斷習。如難陀淫欲習故,雖得阿羅漢道,於男女大眾中坐,眼先視女眾,而與言語說法。」「阿羅漢、辟支佛,雖破三毒,氣分不盡。譬如香在器中,香雖去,餘氣故在。又如草木薪火燒,煙出炭灰不盡,火力薄故。佛三毒永盡無餘,譬如劫盡火燒,須彌山、一切地都盡,無煙無炭。如舍利弗瞋恚餘習、難陀淫欲餘習、畢陵伽婆蹉慢餘習。譬如人被鎖,初脫時行猶不便。」
  8. ^ 非佛陀弟子阿難陀
  9. ^ 大智度論·卷二十七》:「如摩訶迦葉瞋習故。佛滅度後集法時,令阿難六突吉羅懺悔,而復自牽阿難手出,不共汝漏未盡不淨人集法。」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佛世尊愛恚永斷違順平等。拔諍論根滅憍慢本。視諸珍寶猶如瓦礫。於一切法覺照無遺。無相似愛及恚慢等。諸煩惱習已永斷故。非如獨覺及諸聲聞。雖斷煩惱而有餘習。貪愛習者如尊者阿難。憐諸釋種瞋恚習者如尊者畢陵伽筏蹉。語殑伽神言小婢止流吾今欲渡。憍慢習者如尊者舍利子棄擲醫藥。愚癡習者如尊者笈房鉢底。食前咳氣知食未銷不知後苦。而復更食。如是等事其類甚多。」
  10. ^ 《佛學大辭典》【習氣】(術語)大乘之妄惑,分現行與種子及習氣三者,既伏惑之現行,且斷惑之種子,尚有惑之氣分而現惑相,是名習氣。舍利弗既斷瞋惑之種子,而動則怒氣如摧,是瞋惑習氣尚存之現證,三乘中聲聞全不斷之,緣覺稍侵害之。佛全斷之。述記二末曰:「言習氣者,是現行氣分薰習所成,故名習氣。」
  11. ^ 《瑜伽師地論·六卷》云:“謂於諸行中,曾有淨不淨業,若生若滅。由此因緣,彼行勝異,相續而轉。是名習氣。由此相續所攝習氣故;愛不愛果生。”
  12. ^ 《佛光大辭典》【習氣】……此外,諸善根積習之氣分,亦稱習氣。如舊華嚴經卷四十離世間品所載,第十地之菩薩有菩提心習氣(又稱本氣)、善根習氣(成行氣)、教化眾生習氣(下化)、見佛習氣(上見)、於清淨土受生習氣(受生)、菩薩行習氣(大行)、大願習氣(十願)、波羅蜜習氣(十度)、出生平等法習氣(理智)、種種分別境界習氣(量知)等,凡十種,皆由厭伏煩惱之故,於諸行積累熏習氣分,方能究竟斷伏煩惱,稱為習氣。除上記之外,另有等流習氣與異熟習氣,或名言種子與業種子等之分別。〔大智度論卷二十七、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二、成唯識論卷八、十地經論卷十一、俱舍論光記卷一、大乘義章卷五本、華嚴經疏卷五十三〕(參閱「種子」5863) p4771
  13. ^ Wisdom Library. Vasana.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8). 
  14. ^ 14.0 14.1 《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辭典》【習氣】【大爺習氣】
  15. ^ 《漢語大詞典》【習氣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