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Hanteng/sandbox/templatelimit/鄧小平
鄧小平 鄧先聖 | |
---|---|
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 | |
任期 1982年9月13日—1987年11月2日 | |
副職 | 薄一波、許世友、譚震林、李維漢 |
前任 | 首任 |
繼任 | 陳雲 |
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 |
任期 1981年6月28日—1989年11月9日 | |
前任 | 華國鋒 |
繼任 | 江澤民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 |
任期 1983年6月6日—1990年3月19日 | |
前任 | 劉少奇(國防委員會主席,至1968年) |
繼任 | 江澤民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席 | |
任期 1978年3月8日—1983年6月17日 | |
前任 | 周恩來 |
繼任 | 鄧穎超 |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 | |
任期 1975年1月—1980年3月 | |
副職 | 伍修權、王錚、遲浩田 |
前任 | 黃永勝 |
繼任 | 楊得志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 | |
任期 1954年3月8日至1968年—1973年至1980年9月 | |
總理 | 周恩來→華國鋒 |
個人資料 | |
性別 | 男 |
別名 | 鄧希賢 |
出生 | 大清四川省廣安 | 1904年8月22日
逝世 | 1997年2月19日 中國北京市 | (92歲)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政黨 | 中國共產黨 |
配偶 | 張錫媛 (1928年結婚—1929年結束)[1]:218 金維映 (1931年結婚—1933年結束)[2]:24 卓琳 (1939年結婚—1997年結束)[3]:22-23 |
兒女 | Template:Children Template:Children Template:Children Template:Children Template:Children |
學歷 | 大學 |
母校 | 莫斯科中山大學 |
職業 | 政治家、軍事家、革命家、外交家 |
宗教信仰 | 社會主義 共產主義 |
鄧小平(原名鄧先聖[4]:17,後由啟蒙老師改名鄧希賢[5]:8,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出生於中國四川省廣安縣協興鄉(今廣安市廣安區協興鎮)牌坊村[6]:93-94,他曾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他在1977年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一中全會上被恢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等職務,在1978年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被確認領導地位。1978年至1983年擔任全國政協主席,1981年至1989年擔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1982年至1987年擔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
鄧小平一生從來沒有擔任過中國共產黨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領導職務,但他被普遍認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78年至1992年間的實際最高領導人,直到去世時他仍保持着影響力。他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稱為「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核心」[7]:833-841。他是「改革開放」及「一國兩制」的提議者,中國共產黨將以他的政治理念為核心的理論稱為「鄧小平理論」。他被稱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其政策幾乎影響到了20世紀後期每個中國人,也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世界。他曾分別於1978年和1985年兩次當選《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8]。
生平
[編輯]旅歐生涯
[編輯]1904年,鄧小平出生於中國四川省廣安縣協興鄉牌坊村[5]:13(今廣安區協興鎮牌坊村)的一個家庭[6]:93-94[5]:8。
父親鄧紹昌,字文明,生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曾在成都法政學校讀書,在廣安縣協興場的「哥老會」中當過「三爺」,後來升為「掌旗大爺」。曾任廣安縣的團練局長。1936年去世。
1919年春天,15歲的鄧小平與只比他大3歲的族叔鄧紹聖一起離開廣安[5]:16,22,到重慶汪雲松籌建的一所赴法留學預備學校就讀[4]:21,他是當時班上年齡最小的學員[5]:14。經過18個月的努力學習,在1920年9月上旬他和其他378名學員乘船沿長江到達上海準備赴國外勤工儉學[5]:27-28。9月11日,年輕的鄧小平和其他85名學員一起被安排到法國勤工儉學,他們乘坐法國安德烈·萊蓬號輪船從上海出發,駛往法國馬賽。個子矮小的鄧小平在這批留學生中被選為領頭,在旅途中表現出了出眾的組織能力[4]:24。10月底,他們抵達馬賽,短暫停留後到達巴黎[9]:1-4。鄧小平在法國時非常奔波忙碌,生活很少有安穩的時候,而且他常常沒有工作,經濟上也非常拮据。
鄧小平在法國的第一個居住地是卡昂以西的小城巴約[4]:25。在這裡,他在法華教育協會開辦的一個法語訓練班學習了3個月的法語。由於缺錢,他在1921年4月到克魯索的施耐得鋼鐵廠(Schneider & Company Iron and Steel Complex)工作了3周[4]:26。在這裡他掌握了鉗工的技術,這個本領在後來的文化大革命中再次派上了用場[10]:124。他也在這裡初步認識了法國的無產階級,並且結識了一些中國的共產主義者。之後他又做過飯館招待和火車司機的副手,這期間他一直住在拉加雷訥克隆布[11]:5。1922年2月14日鄧小平來到沙萊特的哈金森橡膠廠從事製作膠鞋的工作[12]:77-78。在此期間他上過夜校,以及蒙塔日學校[13]:26。10月17日他辭去了工作,並於同年冬天到夏蒂榮又學習了4個月的法語後,又回到原來的工廠工作。根據這個工廠的領導評價,鄧小平此時顯露出了倔強和反抗的精神[12]:77-78。這段時間的經歷對於他來說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在1985年時他還派他的兒子鄧朴方拜訪此地。1923年3月7日他因為拒絕工作而被工廠開除,失業幾個月後他去了巴黎。
早在1922年鄧小平就加入了馬克思主義的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在1923年6月的第二次青年團代表會上他被選為青年團的領導,和周恩來以及其他3名幹部一起擔任領導職務,但沒有具體的任務。從此,他開始了作為共產主義者的政治生涯[4]:29。1924年,由於人員變動,鄧小平補選進入了中國共產黨旅歐支部,從此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員。隨後,鄧小平進入宣傳中國革命的雜誌《赤光》的編輯組[4]:30,在此期間,結識了擔任主編的周恩來[13]:27[14]:348。鄧小平主要負責印刷,並參與宣傳工作。所有的文章都由他刻在蠟紙上再進行油印,這個工作使他獲得了「油印博士」的綽號[4]:30[11]:5[15]:14。後來,左傾革命者與中國青年黨之間發生了論戰,鄧小平也發表文章參與了這次爭論[16]:21。
1925年秋天,他成為了新當選的中國共產黨旅歐支部負責人傅鍾的助手[13]:27,同時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背景下任中國國民黨內代表共產主義者的監督代表。1925年,在巴黎的中國人因五卅慘案發起了一次未經法國當局同意的抗議集會,6月21日他們衝擊了中國駐法使館,並且逼迫大使在抗議信上簽字。這次行動導致法國當局嚴厲的逮捕和遣返浪潮,大批中國共產主義者被遣返回國,留下的人包括鄧小平在內都受到法國警察嚴密的監視[4]:30[17]:18-21。
1926年1月7日,鄧小平根據中央的指示離開法國前往蘇聯[4]:31,並起俄文名字「多佐羅夫」(Дозоров)[18]:25,到專門培養中國革命者的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2]:118-126,同班同學有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19]:215。他在這裡學習了俄語、歷史、哲學、政治經濟學以及列寧主義和軍事學。因為刻苦鑽研、敢言善辯的作風,他又被同學們戲稱為「小火炮」[12]:114。9月16日,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鄧小平陪同訪問蘇聯的馮玉祥將軍返回中國[20]:343-345[13]:28。
漸露鋒芒
[編輯]回國後,鄧小平奉命同馮玉祥到內蒙古,並在馮玉祥手下擔任第7團的政治委員[20]:343-345。1926年11月28日,隨着北伐的節節勝利,馮玉祥攻下了西安。鄧小平在西安由馮玉祥成立的軍事學院擔任教學工作[21]:77-79。
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7月8日鄧小平返回武漢到中共中央機關工作,「鄧小平」的名字正是在這個時候改的[21]:60-62[13]:28。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中央緊急會議——八七會議,時任中共中央秘書長的鄧小平從事會務工作[22]:187-199[23]。此後至1929年夏,他在上海從事地下活動。1928年6月底,他被選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書記處的副書記,幫助新的中央書記向忠發展開工作[21]:82-92。由於他從來不引人注目,而且很快就學會了上海話,因此成為了地下活動理想的接頭人[13]:29。這年冬天,鄧小平在上海與同為中共黨員的張錫媛結婚[1]:218[2]:27。
1929年,鄧小平奉命到廣西的右江和左江地區建立蘇維埃根據地,積極參與了百色起義的籌備工作。[13]:3010月下旬,在起義發動的前夕,鄧小平接到要他回上海的電報,11月初他在左江的龍州對龍州起義做了布置後前往上海向中共中央匯報工作。[24]在鄧小平離開期間,陳豪人、張雲逸、李明瑞、俞作豫等人分別於1929年12月11日和1930年2月1日發動了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建立左江和右江兩塊根據地,創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第八軍[21]:110。1930年初,鄧小平回到上海,他的妻子張錫媛於1月因產後的產褥熱病故。中共中央令鄧小平回廣西任紅七軍政委、區委書記兼紅八軍政委。3月,鄧小平返回龍州,與袁振武將紅八軍餘部數百人帶至右江與張雲逸等領導的紅七軍合併。10月,中共中央代表鄧崗推行「立三路線」,命令張雲逸和鄧小平率紅七軍主力7000餘人脫離根據地進攻柳州。紅七軍在沿途的戰鬥中損失嚴重,決定放棄攻打柳州,在粵湘桂邊界地區轉戰。紅七軍進入江西時,只剩下不足2000人的2個團[25]:143。強渡樂昌河時,鄧小平和張雲逸被國民黨軍截斷,鄧帶領先頭團於1930年底到達江西崇義。作為前委書記的鄧小平打算再次回上海向中央匯報,得到另兩名前委許卓和李明瑞的支持。在崇義,紅軍遭國民黨軍猛攻,鄧與許卓商定,由許代理前委書記並帶領部隊尋機前往井岡山,鄧則去上海匯報。[24]三十多年後,鄧小平在文革期間自我檢討時承認,在1931年初部隊被分割的危急情況下,他作為主要負責人不應該離開,「儘管這個行為在組織上是合法的,但在政治上是極端錯誤的」,是他「歷史上最大的錯誤之一」。[26][24]
第一次下台
[編輯]1931年8月,鄧小平被派往江西瑞金擔任黨委書記,剛到任時就憑其出色的調解能力和裁決能力平息了當地政治迫害性質的肅反運動[13]:34[27]:50-83[2]:46。不久,瑞金成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首都,鄧小平離開了黨委書記的職位,而成為軍委總政治部秘書長[13]:34。1932年初,他被派到會昌擔任縣委書記,很快在那裡擴展了共產黨的組織[13]:34。隨後又擔任了江西省委的第一書記的職務。鄧小平積極推行毛澤東的「富農路線」,組織地區性的武裝力量,是當時黨內毛澤東的支持者之一[28]:290[2]:41-42。
1932年夏天,鄧小平迎來了他的第二次婚姻,他與在會昌認識的金維映結婚[2]:24。1933年,鄧小平被第一次打倒。李維漢等左傾勢力抨擊羅明、鄧小平的政治路線,實質是批評毛澤東的戰略方針,歷史上稱之為「鄧(鄧小平)、毛(毛澤覃)、謝(謝維俊)、古(古柏)」事件[13]:34[29]:154。此後,鄧小平被一步步剝奪權力,從省黨委書記的職位上被撤職[30]:12。並迫於壓力,做出自我批評,被關進了拘留所[31]:67。此時,時任鄧妻子的金維映也提出離婚,隨後改嫁於李維漢[2]:98[13]:20。不久鄧小平從拘留所放了出來,並且被派到處於前線的南村擔任觀察員。半個月後又被調回紅軍的總政治部[30]:12。
1934年10月,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被迫長征。長征初期,鄧小平負責《紅星》報的編輯出版[32]:18-20。1935年1月,在毛澤東、周恩來的推薦下[13]:19,鄧小平參加了在貴州省遵義縣城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當選為中共中央秘書長和中央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33]:310。這次會議後,鄧小平正式復出。
1935年4月,鄧小平被派到紅一方面軍主持宣傳部的工作,中央秘書長的職務則交給了劉英。在黨內發生張國燾的分裂事件後,彭德懷、鄧小平承擔了了紅軍右路軍的主要指揮工作[34]:97。1935年10月29日,長征部隊到達陝西北部時,鄧小平患上了嚴重的瘧疾[34]:97,後因張學良調撥的藥品及物資幫助才得以擺脫生命危險[35]:360。
前線歲月
[編輯]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根據第二次國共合作雙方協議,8月22日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鄧小平任八路軍總政治部副主任,與周恩來等人到太原搞統戰工作[36]:51-52。1938年,任129師政治委員,同師長劉伯承一起卓有成效地開展了抗日鬥爭[36]:400[13]:6。在隨後的13個年頭裡,鄧小平和劉伯承一直並肩戰鬥[37]:185-189,129師和晉冀魯豫野戰軍(即二野、中野)後來也被稱為「劉鄧大軍」而載入史冊[38]:70。
1938年,劉鄧二人率軍在河北南部的平原地區開闢了抗日根據地[39]:250,在1至9月間運用劉鄧二人共同創造的「麻雀戰術」取得了很大的成效[40]:242。當時來訪的美國海軍少校、駐中國國共軍隊運動的觀察員埃文思·卡爾遜(Evans Carlson)這樣評論鄧小平:「是一個矮小、健壯和健談的人,他對事物的理解就像對待芥末那樣敏銳(as keen as mustard)。」[5]:90
從1937年到1945年,劉鄧開闢了晉冀魯豫根據地,鄧小平同時擔任根據地黨委的第一書記。他主張宣傳共產黨的思想[41]:99,推行包括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等政策,以團結一切可能的抗日力量[13]:42。在1939年9月,鄧小平和卓琳結婚,這是鄧小平的第三次婚姻,也是最後一次婚姻[5]:89。卓琳(本姓浦)是雲南人,出身於富商家庭,抗戰後從北平奔赴延安求學,在延安與鄧結識[3]:22-23。
1940年8月,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等人對日本軍隊發動了百團大戰,斃傷日軍4.4萬人(鄧小平沒有實質參與到戰役中,但是仍默許其部隊參加[5]:91)。由於戰役的勝利,毛澤東從延安發來賀電,蔣介石也從重慶發來電報嘉獎彭德懷。但是這次戰役在文革中成為了紅衛兵抨擊鄧小平的口實,指責鄧小平反對毛澤東的游擊戰方針[21]:58-56。1942年末,鄧小平回到延安,並支持了毛澤東的整風運動[18]:75-76[42]:86,在抗日根據地推行三三制[42]:8。1942年,鄧小平被提拔為中共北方局書記[43]:49。1945年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中央委員[44]:189-190。
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隨即爆發了第二次國共內戰。鄧小平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後改稱中原野戰軍、第二野戰軍)政治委員。抗戰開始時只有9000人的129師,此時已發展成為近30萬人的大型野戰軍。1945年9月,劉鄧大軍在上黨戰役中成功運用「圍三闕一,網開一面。虛留生路,暗設口袋」的戰術殲滅閻錫山的3.5萬中華民國國軍[45]:32,隨後發起平漢戰役,並同樣取勝,配合了毛澤東在重慶進行的談判[46]:44-45。這次戰役勝利後,劉鄧大軍一直休整到1946年夏天。
1946年8月,劉鄧大軍與陳毅的華東野戰軍協同作戰,鄧小平也同時被任命為中原局第一書記[30]:223。1947年6月30日,劉鄧率軍南渡黃河,進入大別山地區[42]:94,開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對中華民國軍隊的全國性戰略進攻[47]:683。在對國共第二次內戰具有重大意義的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中,鄧小平任總前委書記[48]:149[13]:6,負責對前線軍隊的戰略指揮[42]:130-133,並對不同解放區進行有針對性的土地改革和政治改革[42]:108,124。1949年4月21日,他與劉伯承、陳毅指揮的部隊渡過長江,旋即占領了中華民國首都南京[49]:37。
1949年10月1日,鄧小平作為中原局第一書記和第二野戰軍代表參加了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48]:6,並被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協委員和中蘇友好協會執行委員會成員[50]:203。隨後,他又和劉伯承率軍攻下了雲南、貴州、西康等西南省份[51]:46。1949年底,鄧小平擔任西南局第一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區政委,同時還是西南地區的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52]:423[39]:313。在任期間,他徹底清除了遍布雲南的鴉片煙館、平衡少數民族和漢族的關係[42]:161-165,實施土地改革等[53]:389-392[42]:141,151,173。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
[編輯]1950年,鄧小平在第二次全國軍事和政府委員會上提出立即沒收地主財產,加強對農民的思想和文化教育;1951年在第三次全會上又提出搞互助合作運動發展農業。這些建議受到了中央的肯定。毛澤東號召用15年的時間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鄧小平和周恩來堅定的站在了毛澤東的一邊[54]:2472,雖然從以後的發展來看,他們過高地估計了當時的形勢。
1952年8月,鄧小平被調派北京,擔任政務院副總理,全家也住進了中南海[54]:2472。此時,他還作為經濟專家進入了國家計劃委員會,1953年2月還被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從1953年9月18日起鄧小平又擔任了1年的財政部長,主持中央財政工作[13]:52[42]:193-197。1954年4月出任中共中央秘書長[55]:148。1954年還成立了憲法起草委員會、選舉法委員會和中央選舉委員會,鄧小平是唯一進入這3個委員會的領導。在同年9月15日舉行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鄧小平被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55]:148,並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1954年發生了「高饒事件」,高崗和饒漱石兩人企圖與劉少奇、周恩來奪權[13]:51。鄧小平專門負責對饒漱石的調查[49]:314-315,在4月接管了饒漱石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的職務,並且在1955年3月召開的黨內會議上作了《關於高崗、饒漱石反黨聯盟的報告》[55]:335-338。1955年4月的中共七屆五中全會上,鄧小平與林彪同時增補為中共中央政治局(補任弼時、高崗之缺)委員,進入黨的最高領導機構[9]:98。
1956年9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鄧小平作了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55]:371[42]:212-256。其中指出中共已經是執政黨,容易產生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的危險,必須堅持群眾路線,堅持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制度,發展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個人崇拜,加強黨與群眾的聯繫[56]:6。但這次報告只是抽象的批判了個人崇拜,沒有觸及毛澤東的權威和權力[57]:21。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鄧小平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央書記處總書記,成為排名在黨主席和五位副主席之後的第七位的領導人,開始與劉少奇一起負責日常工作[58]:98。鄧小平每周召開一次中央書記處會議,研究需要處理的黨政工作,重大問題提交中央政治局會議和政治局常委會討論,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各口負責人都在鄧小平的領導之下。[59]
1956年5月,毛澤東宣布開展「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運動[60]:4192。鄧小平卻不大讚成這個運動,他認為這將可能引發一場反對共產黨的群眾運動[61]:35。幾個月後,毛澤東也放棄了這場運動的初衷。隨後在1957年到1958年間,中共開展了反右運動[62]:121-123,鄧小平任中共中央反右領導小組組長,親自主持並積極推進反右運動[13]:19,疾風暴雨式的運動將55萬人劃為「右派分子」[63],是毛澤東最初估計的右派人數[64]的一百多倍。在1957年9月召開的中共八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作了《關於整風運動的報告》,把反右作為整風運動的第二個階段[65]。雖然在23年後鄧小平承認自己對反右擴大化負有責任[14]:274-283,但是他仍然主張發起這場運動並沒有錯[66]:736[37]:194-197,只是運動被錯誤地擴大化了[37]:253-257。
1957年11月,鄧小平和毛澤東去莫斯科會見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尼基塔·赫魯曉夫[67]:120-125。雖然同赫魯曉夫在意識形態上存在分歧,但是對於蘇聯的建設成就還是感到欽佩。一直到1963年,鄧小平還多次赴莫斯科同蘇共領導人就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出現的問題開展論爭[68]:329-332。
1958年5月,中共八屆二中全會通過了毛澤東提出的「三面紅旗」的總路線,全面發動「大躍進」運動,鄧小平對此是贊成的[13]:19[69]:214-215。這次會議確定了黨政合一的體制,由鄧小平領導的中央書記處負責政策的具體部署。會議結束後,鄧小平作為總書記積極推動「大躍進」的各項工作,陳雲後來說,「有些人到書記處找幹勁 ,到總理那兒講困難」[70]。1959年4月,毛澤東針對權力下放地方過多出現的問題,明確提出:「權力集中在政治局常委和書記處,我為正帥,鄧小平為副帥。」鄧小平在黨內的領導地位更為突出。[59]鄧小平在一次打檯球時意外的摔斷了腿,恢復了很長時間[34]:138,這使他免於陷入廬山會議的漩渦,只是發表了一篇流於形式的文字來表明自己反對彭德懷、擁護大躍進的立場[71]:156。1960年,他對大躍進產生了疑慮[69]:214-215。經過到基層的視察,他和劉少奇成立緊急委員會,提出「農業六十條」、「三自一包」,開始調整國民經濟[42]:322-327。1961年3月19日的中央工作小組會上,鄧小平代表書記處對中央在「大躍進」中的問題主動作了自我批評,表示「(書記處)日常工作做得不壞,但方針政策方面出的好主意不多」[72]。此後,鄧小平積極參與國民經濟的調整和整頓, 在9月提出「工業工作七十條」,將經濟發展從浮誇的理想主義引向了實用主義[69]:214-215[42]:318-321,334-337。1962年,鄧小平在「七千人大會」上做關於中共黨的建設的講話,強調要恢復黨的優良傳統,提出加強民主集中制、發揚民主、加強集中統一、反對分散主義。毛澤東很明顯感到劉、鄧執行了一條和自己完全不同的政治路線,自己在黨內的權威受到挑戰。毛澤東點名批評鄧小平的經濟措施,這使鄧小平與毛澤東的關係開始破裂[60]:4607。
第二次下台
[編輯][[:File:Liu-deng.jpg|right|thumb|290px|文革時期批評劉少奇、鄧小平的宣傳畫]]
1964年初,北京大學發生的聶元梓和陸平的關於教育方式的衝突中,鄧小平支持北大校長陸平的觀點,並且在3月3日的一次集會上批評了左派的學生和教師。1965年11月,圍繞《海瑞罷官》的論爭使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浮出水面。1966年5月,文革終於爆發,紅衛兵運動使整個中國都陷於混亂。鄧小平試圖平息混亂局面,維護安定秩序。他和劉少奇組織工作組進駐大中學校,禁止遊行示威和貼大字報。然而毛澤東對此非常惱火:「共產主義者怕學生運動,是反馬克思主義的。」並命令撤銷工作組[73][74]。
在八屆十一中全會上,林彪被選為唯一的中共中央副主席,而鄧小平保留了總書記的位置,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的排名保持在第六位(劉少奇跌至第八位)[75]。10月16日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鄧小平表達了自己對於文化大革命的不滿,但是遭到了陳伯達、林彪等人的批評,而他的書記處也被中央文化革命小組架空[76]。隨後大字報、黨報陸續開始了對劉少奇和鄧小平的批評,鄧小平被說成是劉少奇之外「另一個最大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44]:6,「中國的二號修正主義分子」[13]:19,「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總根子」[44]:6。
從1967年開始鄧小平就不公開露面了。3月底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他被免去了總書記的職務[77]。之後紅衛兵對他進行了一系列的批判和攻擊[71]:208:認為他是「階級鬥爭熄滅論」的代表;反對毛主席;生活作風腐化(主要是指責他喜歡打橋牌)。到8月對鄧小平的批鬥已經升級到武鬥,紅衛兵到鄧小平在中南海的家裡開批鬥會,鄧小平被逼着下跪,坐「噴氣式」[9]:118。後來他被軟禁在一座小房子裡,鄧小平的三個孩子被送走,只有夫人卓琳與鄧小平的繼母和他在一起[13]:23。1968年10月召開的八屆十二中全會上,鄧小平被正式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保留黨籍[54]:2289。
隨着鄧小平的倒台,他的家庭成員也受到了迫害[54]:2481。1967年3月15日,他的弟弟鄧蜀平因為絕望而自殺[78]:84-85。9月鄧小平一家搬離了中南海。1968年9月,他的大兒子、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生鄧朴方在被批鬥時,從四層樓跌下來。鄧朴方被在場的紅衛兵及時送到醫院,但因胸椎壓縮性骨折導致鄧朴方從此腰部以下癱瘓[79]。1969年10月,鄧小平被送到江西南昌,被軟禁在新建縣望城崗的一個步兵軍事學校里。1970年夏天開始,鄧小平和妻子被下放到縣拖拉機廠勞動。這段時間被鄧小平視為是人生中最痛苦的時期[37]:54-55。
1971年9月,九一三事件引起了政治局勢巨變。毛澤東原定的接班人林彪在政治鬥爭中失敗,乘飛機出走時失事死於蒙古國溫都爾汗。1972年8月3日,鄧小平聽完傳達林彪事件後第3天,寫了一封托汪東興轉交給毛澤東的長信,信中說:「到現在我仍然承認我所檢討的全部內容,並且再次肯定我對中央的保證,永不翻案。」[80]:37並要求恢復工作[81]:25。1973年2月,在周恩來的力薦和支持下[82],鄧小平離開江西,回到北京恢復國務院副總理職務,在眾多的外交場合重新發揮出了他的活力[83]。在8月24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12月被任命為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再次進入領導核心[84]:263。
1974年4月,他代表中國政府出席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首次向全世界闡述了毛澤東關於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5月份以後,由於周恩來的健康狀況惡化,他代理主持黨和政府的日常工作。同時,1974年初以江青為首的四人幫發動了「批林批孔運動」,致使鄧小平與四人幫的矛盾進一步激化[84]:263。12月23日,已經屢現尿血的周恩來乘機前往長沙,與毛澤東討論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籌備事項,支持鄧小平的工作,並挫敗了四人幫的「組閣計劃」[84]:260。此後,毛澤東幾次在黨內批評四人幫,王洪文也被調回上海[29]:570。
1975年1月,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後,鄧小平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第一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三副一長),着手對當時極端混亂的經濟局勢[14]:4-11,25-27、軍隊建設[14]:1-3,15-24、科研工作[14]:32-34等進行全方面整頓[54]:2521[14]:35-37,並同當時擁有很大權力的江青集團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37]:81-82。之後,鄧小平和周恩來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將階級鬥爭轉向經濟建設。但是這很快遭到了激進左派的攻擊,他們批評鄧小平喜歡資本主義的東西,企圖「資產階級復辟」,雙方的矛盾日趨激烈化[84]:263。
第三次下台
[編輯]1976年1月8日,周恩來去世。在1月15日的追悼會上,鄧小平主持會議並致悼詞[85]。而毛澤東鑑於鄧小平和四人幫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害怕其死後鄧小平會翻文化大革命的案,將最有可能繼任總理的鄧和張春橋排除在外,任命華國鋒為總理[54]:2656。2月初,江青攻擊鄧小平為「死不改悔的走資派」[86]:38,隨後華國鋒也批評鄧小平不堅持階級鬥爭。3月底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最重要的日程就是批判鄧小平。
1976年4月,鄧小平與四人幫的矛盾已經白熱化。4月5日,北京發生天安門事件中,群眾有人貼出大字報要鄧小平接班[87]。4月6日,由四人幫控制的《人民日報》發表社論《牢牢掌握鬥爭大方向》,堅持「批鄧」運動,並再一次將毛澤東不久前說的話「翻案不得人心」,以黑體字標出。[88]
4月18日,社論《天安門廣場事件說明瞭什麼?》,將參加四五運動的群眾說成是「一群反共、反人民、反社會主義的反革命分子」,稱鄧小平是「這些反革命分子的總代表」、「右傾翻案風的總後臺」,「從清華少數人的誣告信,到天安門廣場的反革分政治事件,都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和階級根源,其源蓋出於鄧小平」。[89]
4月28日,梁效發表文章《鄧小平與天安門廣場反革命事件》,寫道:「天安門廣場反革命政治事件的出現,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完全是有預謀、有計劃、有組織的。它是當前兩個階級、兩條道路、兩條路線尖銳鬥爭的一個突出表現,是黨內資產階級反革命猙獰面目的一次大暴露,是鄧小平大刮右傾翻案風、極力推行修正主義路線的必然結果,是腐朽沒落的資產階級垂死掙扎的一場表演。」「這次天安門廣場的反革命政治事件,是以鄧小平炮製的『三項指示為綱』的修正主義綱領為旗幟的。...他們的真實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復辟資本主義。...原來他們所說的『四個現代化日』,就是紅旗落地、資本主義復辟之時!」「在無產階級專政下,鄧小平代表的資產階級,已經是日薄西山的腐朽力量。」[90]
1976年4月7日,在沒有鄧小平參加的情況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根據毛澤東的提議作出決議:「撤銷鄧小平黨內外一切職務,保留黨籍,以觀後效」[91]。這是鄧小平被第三次打倒。毛澤東託付汪東興對鄧小平加以保護[92],鄧小平被打倒後居住在北京東交民巷十七號,但四人幫的攻擊並未因此停止。4月18日,《人民日報》社論《天安門廣場事件說明了什麼?》將參加四五運動的群眾定性為「一群反共、反人民、反社會主義的反革命分子」,並稱鄧小平是「這些反革命分子的總代表」、「右傾翻案風的總後臺」[84]:279,「天安門廣場的反革命政治事件,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和階級根源,其源蓋出於鄧小平」[93]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政治局勢變得異常複雜。10月6日,華國鋒、汪東興、葉劍英發動懷仁堂事變,逮捕四人幫,兵不血刃地結束了文化大革命,7日,華國鋒接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一職,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10月10日,鄧小平即向華國鋒表示擁護,並在信中寫道:「我同全國人民一樣……情不自禁地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我用這封短信表達我的內心的真誠的感情。以華主席為首的黨中央萬歲!黨和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勝利萬歲!」但是華國鋒回應:「……你犯過錯誤,必須繼續接受批判。」[86]:38
四人幫被捕後,中共中央宣布「文化大革命」結束,但是關於為鄧小平的平反,中央卻發生了分歧[94]:2。華國鋒主張,鄧小平同四人幫有顯著區別,但他和其他人仍是修正主義。1977年3月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召開工作會議,會上已經有人提議讓鄧小平恢復工作,並認為鄧小平與天安門事件沒有關係。4月10日鄧小平再次寫信給華國鋒表示「完全擁護華主席抓綱治國的方針和對當前各種問題的工作部署」,並綿里藏針的指出「我們必須世世代代地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來指導我們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政治局討論了這封信,同意了鄧的建議[95]。在當年7月的中共十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被恢復撤職前的一切黨政軍職務(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解放軍總參謀長)[94]:3,他的支持者胡耀邦、萬里、趙紫陽也進入了中央委員會[96]。同年8月,鄧在十一屆一中全會上繼續當選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1978年3月,當選為全國政協主席。
改革開放時期
[編輯]在1978年底以前,鄧小平還不是黨內最高領導人,華國鋒以中共中央主席、國務院總理、中央軍委主席,黨政軍最高領導的身份繼續領導中國發展,鄧則是黨內四位中共中央副主席之一(另三人是葉劍英、李先念和汪東興)。華國鋒被認為與鄧小平在政治路線上相左[97]:10:華國鋒雖解決了四人幫和停止了文革,但文革時期的許多問題並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包括自1958年以來數百萬被劃歸右派的共產黨員和文革時被打倒的大多數人,他們和他們的親屬沒有停止過對這些本質性問題的追究。華國鋒基本維持了文革後期的政治思路,將「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1977年2月7日發表的《學好文件抓住綱》,此話即是後來被中國有傳聞講共產黨所批判的「兩個凡是」)作為其政治理念。「兩個凡是」的演變結果則是華國鋒遭到了黨內以鄧小平為首的抵制[14]:42-47,38-39,並成為鄧小平在接下來近兩年中對華國鋒所批評的最主要觀點。
1977年,鄧小平以主管科技文化的國務院副總理身份恢復了日後對中國具有深遠影響的高考,中國的高等學校得以重新通過統一考試招收新生[14]:48-58。在1978年初,鄧小平在當年的全國科學大會上,將知識分子的政治定位從文革時期的底層扭轉稱為「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14]:85-100,改變了自文革以來知識分子飽受歧視的現象[14]:41。此舉由於在實質上是改變了共產黨在文革時期的一大政策[14]:66-71,因而在黨內引發諸多不同聲音,鄧以及他的支持者在政治局的支持和華國鋒的默許下平息了黨內分歧,也令自己的政治地位大幅提高。
1978年2月26日,鄧小平主持召開了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重申四個現代化的重要性[14]:111-112。但鄧小平在實施自己的戰略前,必須先解決他和華國鋒之間的路線分歧。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了由鄧的親信胡耀邦進行審定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明顯是在批評擁護「兩個凡是」的華國鋒與汪東興。這篇文章在全國被廣泛轉載,為鄧小平上台做好了輿論基礎。此後不久,包括中國各大軍區、各省市在內都進行了廣泛討論。深具現實主義特點的政治理念被人認為是鄧小平贏得這次政治博弈的因素[14]:140-153。在黨內,葉劍英、李先念、陳雲、胡耀邦等人宣布支持鄧的理念,而華國鋒、汪東興等則成為少數。這最終導致中國共產黨內決定在本年度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由葉劍英、鄧小平接管中國的政治大權。
同年4月5日,中共中央宣布開始為1958年以來被錯劃為右派的人進行平反。這個由胡耀邦帶頭的行動得到了當時大部分中國人的讚許,也令胡耀邦改革者身份得到廣泛傳播[98]。這一工作在1980年基本結束,占原「右派」總人數97%以上的人得到了「改正」[99]。平反活動中質疑共產黨的聲音被更多的讚許聲所壓制,因而改革取得的進展和成效都令人滿意[100]。
同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華國鋒依照傳統形式進行了自我批評,結束了他的最高領導生涯[101]。有傳聞講華國鋒對此非常懊悔,曾私下對人表示:「我上了小矮子的當,幫他把人全打倒了,然後輪到我自己下台了。」這次會議確立了鄧小平實際最高領導者的地位,也對中國共產黨的政策產生了歷史性的轉變,中國由毛澤東時代進入鄧小平時代。中國共產黨不再以階級鬥爭為政策中心,而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14]:182;會議再度重申實事求是和解放思想,批判「兩個凡是」,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準的討論,提出要實施「四個現代化」與「政治路線上最根本的撥亂反正」,並提出「本世紀末達到小康社會水平」的目標[14]:237-238。會議結束前北京市委又宣布為四五天安門事件平反。這次會議上,陳雲被增選為中共中央副主席,胡耀邦、鄧穎超、王震等鄧小平的支持者被增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在對外方面,鄧小平於1978年訪問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日本等國。1979年1月,鄧小平出訪美國期間參觀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4]:13,並在華盛頓與美國總統吉米·卡特會晤,就中美關係正常化的深入進行交流[4]:15。訪問期間,他試探了這些國家元首對中國進攻越南的態度[4]:13。1979年2月,中越戰爭爆發。在短暫占領越南北部幾個重要城市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於次月撤出了越南。
中越戰爭暴露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諸多弊病[94]:11,精簡軍隊的工作隨之進入了改革日程中[14]:284-290。為了貫徹幹部隊伍年輕化的路線,鄧小平辭去了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的職務,並提名他原來的部下、在中越戰爭中表現上佳的楊得志繼任。之後1980年2月23日,十一屆五中全會召開,胡耀邦和趙紫陽進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並且開始進行法制化建設[14]:189。1980年8月,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趙紫陽取代華國鋒出任國務院總理[94]:8,鄧小平也辭去了副總理的職務。1981年,華國鋒的中共中央主席職務又被於1980年2月已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取代。
改革開放
[編輯]1981年6月,在鄧小平的主持下,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此前長達18個月商議、四千餘人參加、九次大規模修改完善[14]:291-310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並確定了關於經濟為中心的基本路線。這次全會上他當選為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又當選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決策人和中國的實際最高領導人。他指出要糾正文化大革命和毛澤東晚年的錯誤[14],克服個人崇拜[14]:334,同時正確地和充分地評價毛澤東在中國革命中的貢獻[14]:148。他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42]:278,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方針[14]:140-153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以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94]:10。之後,他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構想,作為解決香港、澳門及台灣問題的方案[37]:49-50,58-59。
從1982年以來,鄧小平致力於國內的改革[14]:408-412[37]:9-10。2月20日,黨中央通過老幹部的退休規定,以保證幹部的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並建立「顧問委員會」來安置這些老幹部[94]:5[37]:5-8,意在作為廢除領導職務終身制的過渡方案[14]:413-414。同時開始精簡機構,裁減政府工作人員[14]:396-401。1982年,在中共十二屆一中全會上,他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1983年,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對內經濟方面,經濟改革首先在農村地區展開[37]:115-118。農業方面,在鄧小平和趙紫陽的經濟改革方針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包產到戶,提高農民的積極性[14]:315-316。農業生產總值在1978年至1984年中提高了50%,農民純收入也大幅提高,經濟改革初見成效[94]:14。城市建設方面,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5月,改稱為經濟特區。同年8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批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這些經濟特區相繼興建[94]:13。1984年,鄧小平考察了深圳、珠海、廈門三個經濟特區,並鼓勵特區建設,提議增加對外開放城市[37]:51-52。對外方面,中國決定擴大對外開放地程度[37]:32:擴大進口的數量及進口國範圍[37]:119;改善進口產品結構,重點為技術輸入;提供外資直接進入中國設廠,改善中國生產結構以及派遣大量留學生赴西方學習科技[97]:142。
1984年,鄧小平分析和判斷當時國際戰略格局和周邊態勢的發展趨勢,提出了世界的主流是「和平與發展」[37]:96,提出「反對霸權主義」[37]:56-57、「中國不當頭」的韜光養晦對外政策[14]:415-417。同時,指導軍隊建設思想戰略性轉變,軍隊要為經濟建設讓路,同時宣布中國軍隊將裁軍一百萬[37]:126,在士兵中大力開展人才培訓,軍事工業大規模關停並由軍轉民[37]:98。實行這一轉變的同時,組建了其陸軍集團軍,並通過兩山戰役(老山、者陰山)及其輪防,提高了各集團軍的戰鬥力。然而,鄧小平允許並鼓勵軍隊各級部隊經商的政策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反對這一政策的張愛萍曾說,「(軍隊)熱衷於經商,必然導致腐敗」、「無異於自毀長城」[102]。
1987年10月,在中共十三屆一中全會上,鄧小平再次當選為中共中央軍委主席,但辭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的職務,主任一職由另一位中共元老陳雲接任。他繼續主持並制定了改革開放的總方針,提出適合中國國情的「三步走」的經濟發展戰略:第一步,在80年代,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再翻兩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94]:3[37]:77。
中英香港談判
[編輯]香港殖民地此前分別有兩項協議:香港島和九龍半島分別因為《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被割讓給英國;中國大陸的另外一部分被稱為新界的地方在1898年因為香港膨脹的人口而租借給英國,租期99年。1979年3月,港督麥理浩首度訪問中國,並首次向鄧小平提出香港前途問題。-ref name="crn2007"/-由於新界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約將在少於20年屆滿,中國官方對香港前途問題的立場,對香港的土地契約等安排十分關鍵。鄧小平提出中國必定會在適當時候收回香港[103]。
1980年代初,英國向中國提出分拆香港的「主權」及「治權」:主權歸中國、英國人保留治權[104]。鄧小平則提出在收回主權和治權的同時,容許香港擁有獨立的經濟及政治制度[105][106],並由香港人自行管理,即所謂「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同樣政策亦適用於澳門,此政策被稱為一國兩制。-ref name="港人治港"/-一國兩制的提出最初是為了解決台灣問題,但最先在解決香港回歸的有關問題方面得以應用。
英國在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獲得勝利後不久,1982年9月,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訪問中國。9月24日,她在北京與鄧小平展開對香港前途問題的討論[107]。她堅持按照《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及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國享有香港島及九龍半島的主權[108],但鄧小平明確表明主權問題沒有妥協的空間[109][37]:12-15,雙方無法達成共識。隨後,戴卓爾夫人訪問香港,並重申三條條約的合法性,並指出所有國家都須要尊重國際條約,否則任何談判皆無法進行。-ref name="楊碧川"/-其後,英方提出「以主權換治權」,名義上承認中國擁有香港的主權,以換取英國管治香港的權利[110],但中方拒絕接受。1983年7月12日,中英兩國正式展開香港前途的第二輪談判,中方團長為中國副外長姚廣[111],英方團長則是英國駐華大使柯利達爵士,香港總督尤德爵士亦以英方成員身份參加談判[112]。雙方仍未就重要的主權問題達成共識。英方未放棄「以主權換治權」的構想,中方則堅持主權治權不可分開[110]}。1984年4月,英國外相賀維爵士訪華,就香港主權問題讓步,會談取得重大突破。4月20日,賀維在香港發表聲明,宣佈1997年後英國不再擁有香港的主權和治權。9月26日,《中英聯合聲明》的草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由周南及伊文思代表簽署,歷經22次的香港前途談判結束。
1984年12月19日,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與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在北京正式簽署《中英聯合聲明》。《聲明》中表明,中國將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並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確保社會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香港本身的資本主義制度維持50年不變。1997年7月1日,英國政府把整個香港地區交還中國政府,使之成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鄧小平的一國兩制政策最終得以實施。
改革中的問題
[編輯]當中國在經濟領域取得巨大成就時,城市化的程度加深、人口流動程度加劇、各類經濟犯罪開始大量出現,鄧小平主張嚴厲打擊刑事犯罪活動[37]:33-34。在保證經濟安全的同時,大量冤假錯案開始湧現,對中國的法制建設構成破壞。
鄧小平對中國在政治領域的開放十分謹慎。關於中蘇關係、中美關係的問題,鄧小平明顯感受到來自左派及右派的壓力[94]:20[37]:134。隨着中國的開放,中國人開始更多地接觸西方民主人權思想,右派主張改革應該擴大到政治領域,對此他公開批評這些行動是「資產階級自由化」的表現,堅持認為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而應繼續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並堅稱中國發展最需要的是社會穩定,「搞資產階級自由化,就是再來一次折騰」[37]:123-124;左派則強調應當限制改革,並返回到當時的蘇聯模式[94]:18。
1983年,鄧小平在十二屆二中全會上指出加強馬克思主義的領導克服自由主義。[113]1985年5月,鄧小平提出搞資產階級自由化就是走資產階級道路,[114][115]資產階級自由化,就是「崇拜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自由',否定社會主義」。[116][117]在1986年9月28日的中共十二屆六中全會上,鄧小平針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發表了措辭嚴厲的講話:「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我講得最多,而且我最堅持。自由化實際上就是要把我們中國現行的政策引導到走資本主義道路。搞自由化就會破壞我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37]:110,118,190-1911986年12月發生了八六學潮。12月30日,鄧小平就學生鬧事問題同幾位中央負責同志談話,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118]1987年1月,因為堅持改革擴大化的觀點,原本被鄧小平選定為接班人的胡耀邦被迫下台,胡耀邦總書記的職務由鄧小平另一位助手趙紫陽接任[94]:18,而持經濟保守思想的李鵬被任命為國務院總理[94]:22。此後,中共黨內反改革的「保守」勢力,利用胡耀邦下台的機會,又掀起一股反右浪潮。鄧小平隨後重申改革開放的重要性[37]:198-200,表示「左是主要危險」,堅持繼續改革[37]:226-229,248-250。
1988年,中國人普遍討論的已經不再是自由化,而是嚴重的通貨膨脹[37]:262。商品零售率從1984至1987年的7.4%驟然提升到1988年的18.5%,而1988年底政府的經濟整頓計劃並未收到實效[94]:24。嚴重的通貨膨脹引起了中國社會對「官倒」等腐敗行為的廣泛憤怒[94]:24,鄧小平的子女被認為是最臭名昭著的「官倒」之一。[119]
八九民運及六四事件
[編輯]1989年春天,中國社會出現動盪[37]:271-272。4月15日早上,前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因急性心肌梗塞去世。當晚北京各大學學生就舉行各種悼念活動。4月17日,學生到天安門廣場,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獻花圈,事件成為導火線,很快就蔓延並演變成另一場更大規模的遊行活動。4月19日晚、20日凌晨,數百名學生喊着口號、唱着國際歌,衝擊中南海新華門,並打傷警衛戰士,當時圍觀者近萬人。這便是當年的「四二零」事件。4月22日,胡耀邦官方悼念會舉行,鄧小平等全體中國高層領導人出席[120]。
4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在當時引起遊行參與者廣泛的憤怒、反對和恐懼。據稱將這次風波定性為動亂是鄧小平的決定[121],也有人認為-ref name="許家屯"/-鄧受到當時向他報告事件動態的高層領導人(指李鵬等中央領導和陳希同等北京市領導)的影響。由於互不信任和缺乏理性,學生和官方的失敗互動使之走向不可控制的局面[37]:302-308。5月31日,鄧小平對新的中央領導班子做了政治交代:「第一,要改換領導層。新的領導機構要使人民感到面貌一新,感到是一個實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領導班子。這是最重要的一條。這是向人民亮相啊!」「如果我們擺一個陣容,使人民感到是一個僵化的班子,保守的班子,或者人民認為是個平平庸庸體現不出中國前途的班子,將來鬧事的情形就還會很多很多,那就真正要永無寧日。」 「第二,要扎紮實實地做幾件事情,體現出我們是真正反對腐敗,不是假的。」 「對腐敗的現象我也很不滿意啊!」「腐敗的事情,一抓就能抓到重要案件,就是我們往往下不了手。這就會喪失人心,使人們以為我們在包庇腐敗。這個關我們必須過,要兌現。」「希望大家能夠很好地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很好地團結。只要這個領導集體是團結的,堅持改革開放的,即使是平平穩穩地發展幾十年,中國也會發生根本的變化。」[122][123]在鄧小平的首肯下,中共中央決定以武力鎮壓。6月3日晚至6月4日,荷槍實彈的解放軍從北京外圍強行開入天安門廣場清場並與阻攔的市民與學生發生衝突,清場部隊開槍射擊,造成大量平民死傷,釀成了震驚中外的「六四事件」。[13]:3。6月9日,鄧小平接見首都戒嚴部隊軍以上幹部。[124]6月下旬,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選舉江澤民為中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25]7月2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懲治腐敗,從國務院所屬公司做起,堅決制止高幹子女經商。[126][127]
六四事件導致鄧小平的另一個接班人趙紫陽(以及據說是原定接任趙紫陽的胡啟立)下台,趙此後一直被軟禁,直至2005年去世。鄧小平決定不在現有的北京高層中選擇一名接班人,而是從上海市召來當時的黨委書記江澤民任中共中央總書記[37]:301。從此江澤民被確認為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核心[37]:309-314。不久鄧小平又將年輕的胡錦濤提升成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28]:11,24,胡錦濤常被認為是鄧小平為江澤民安排的繼任者[129]:238[130]:91。
1989年9月4日,鄧小平請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職務[37]:322-323。11月9日,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同意鄧小平辭去中央軍委主席職務。[131]
南方考察(南巡)
[編輯]六四事件後的中國形勢十分嚴峻。在國際上被孤立,西方國家縮緊對中國的高科技出口,並延長本國的中國留學生滯留期限,以控制科技輸出[97]:10;在中國共產黨內部則有「保守」勢力抬頭,他們的綱領是「反自由化,反和平演變」。1992年春夏,借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40周年之際,在全國範圍組織了一系列高規格的紀念活動。「左」的勢力在「要分清兩種改革開放觀」的旗號下,試圖把中國拉回到文革前,借政治運動來解決國內的重重矛盾[132]。1992年秋,要開中共十四大;如果左派的政治主張在十四大占了上風,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便會付之東流[133]。
1992年春,已辭去所有正式職務的鄧小平考察了武昌、廣州、深圳、珠海與上海[134]。依靠昔日的威望,鄧小平以普通黨員的身份在考察途中發表了一系列的講話,他強調了經濟建設的重要性[37]:306-307,批評那些懷疑改革開放的人,明確表示「左」的東西對中國而言比「右」更可怕[37]:225。「南巡」期間,鄧小平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問題,他說:「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37]:373。他的南巡與講話使得中國重新步入改革開放的軌道[135]。
同年10月的中共十四大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基本路線」(即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被寫進中共黨章,中共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在5年後(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上(當時鄧已去世),鄧小平理論被正式確立為中共全黨的指導思想並被寫入中共黨章。從此,中國的各派勢力都很難再從根本上挑戰「堅持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這一政策。
南方考察後鄧小平完全退出了公開的政治活動。並絕少在公開場合出面。但是鄧小平的思想理念與政治方針以「鄧小平理論」之名始終得到貫徹,他被官方譽為是「改革開放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他自己卻說,改革其實是「摸着石頭過河」[97]:3,其理論是「不爭論」。
在官方報道中,1993年10月31日,是鄧最後一次在公開場合出現,他乘坐剛剛全線通車不久的北京地鐵,饒有興致的走遍了半個老北京[136]。但他恪守了當年他辭職時的承諾,並沒有在這次活動中發表正式講話。此後,他就再也沒有在公共場合露面,僅僅是在一些會談中人們談及「改革開放」與「鄧小平理論」時,才會成為人們的焦點話題。
去世
[編輯]1997年鄧小平去世,享年92歲。2月20日,依據聯合國1947年旗典,按例,聯合國總部降半旗[137][40]:692[18]:410[138]:526、聯合國大會默哀[139][140][141]:134[142]:163[143]。3月2日,遵遺囑,骨灰撒入大海[18]:65。此後,中國大陸進入後鄧小平時代,他的影響力仍繼續存在着。
評價
[編輯]正面評價
[編輯]對於鄧小平的正面評價,普遍是他執政後所倡導的改革開放這一政策理念,使中國改變了長期以來對外封閉的窘況,令其走向世界,同時大幅度提高了中國國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使中國經濟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也對現如今的中國崛起有着重要貢獻[144][145]。
1997年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為他舉行隆重的追悼會[141]:134,評價他:
……鄧小平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理論的創立者……
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在1956年,在中共七屆七中全會上的一次講話中,毛澤東特別就鄧小平的情況向中央委員們作了評價:「我看鄧小平這個人比較公道,他跟我一樣,不是沒有缺點,但是比較公道。他比較有才幹,比較能辦事。你說他樣樣事情都辦得好嗎?不是。他跟我一樣,有許多事情辦錯了,也有的話說錯了,但比較起來,他會辦事。他比較周到,是個厚道人,使人不那麼怕。我今天給他宣傳幾句。他說他不行,我看行。順不順要看大家的輿論如何,我觀察是比較順的……這個人比較顧全大局,比較厚道,處理問題比較公正,他犯了錯誤對自己很嚴格。他說他有點誠惶誠恐,他是在黨內經過鬥爭的。」在中共高級幹部中,能夠獲得毛澤東如此高度評價的,確實為數不多。
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評價鄧小平時說:「如果沒有鄧小平同志,中國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國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開放的新局面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光明前景。
中共中央前領導人薄一波在鄧小平去世後寫下輓聯評價他:「一人千古;千古一人。」,並親自闡釋對聯的深刻含義:「一人千古,表達了我對小平同志的哀思;千古一人,是我對他的評價,是說他成就大業、功勳至偉。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凡建非常之業,必賴非常之人;而壯哉非常之人,必成非常之功。」[146]
前美國總統吉米·卡特評價鄧小平時說:「鄧小平無疑是個智勇雙全的人,我將他視作大洋彼岸的朋友。我一直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可以和鄧小平這樣具有遠見卓識的領導人進行中美建交的談判。」[147]
前美國總統喬治·布什評價鄧小平時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巨變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鄧小平,鄧小平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48]
前法國總統雅克·希拉克評價鄧小平時說:「對中國和全世界而言,他都是20世紀的一位重要政治偉人」。
前英國首相愛德華·希思評價鄧小平時說:「鄧小平對整個世界最大貢獻就在於,他向全世界表明,中國可以如何管理和快速發展;而中國又能夠因此向整個世界作出何等的貢獻。」「對於一國兩製成功解決香港問題,這無論對中國、英國、香港本身,還是對世界都是最圓滿的結果。」[149]
第四任聯合國秘書長庫爾特·瓦爾德海姆評價鄧小平對中國經濟發展所作的貢獻時說:「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這是世界經濟史上最成功的嘗試之一。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中國發展成了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經濟體。我不久前曾讀過世界銀行發表的一項報告,認為鄧小平有關中國經濟建設的理論是人類歷史上同貧困作鬥爭最成功的範例。在這一理論指導下,中國找到了同工業化世界接軌的途徑,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地位得到了保證。」他還說「鄧小平在其一生中與中國人民共同度過了許多光明與黑暗的時期,這些時期成為他生命歷程的組成部分。人們對鄧小平畢生事業的總結證明了他信仰的正確性。」[150]
美國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評價鄧小平說:「世界上我最佩服兩個人,鄧小平是其中一位」,「毫無疑問,他在改善中美關係方面做出戰略創新,惠及中美兩國」,「從規模、速度和深度上看,現在中國的發展成就在人類歷史上無以倫比。有賴鄧小平制定的綱領,這些才成為可能。[151]
- 鄧小平在中國推行新的經濟政策,使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生活得到改善,深受人民愛戴;
- 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生活水平的改善,有助於保持世界局勢的穩定;
- 中國經濟政策的徹底改變,如果確實有效,將意味着在蘇聯模式的共產主義之外還有另外一種選擇;
- 這個轉變無論在正面上還是反面上都將會給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帶來深遠的影響。
負面評價
[編輯]對於鄧小平的批評與爭議,主要集中在鄧小平推動的改革開放的動機、經濟改革中的問題及他對六四事件的處理。
鄧小平在1980年8月21日、23日會見意大利記者奧里亞娜·法拉奇時的兩次談話中曾對自己評價到[152]
我自己能夠對半開就不錯了。但有一點可以講,我一生問心無愧。你一定要記下我的話,我是犯了不少錯誤的,包括毛澤東同志犯的有些錯誤,我也有份。只是可以說,也是好心犯的錯誤。不犯錯誤的人,沒有。
改革開放方面,市場化使中國國有企業面臨危機[153]:23,農業改革到在1990年後開始失效,農民的生活質量與人均收入增幅減緩,貧富分化加大、腐敗問題、大學生就業問題、失業加劇、社會不公、官民衝突、環境污染這些都是巨大的社會不安定因素。對此,多方有不同解讀[138]:570。一方認為這是鄧小平改革不徹底的結果,特別是沒有進行徹底的政治體制改革所造成的:由於政治不夠民主,輿論監督不夠自由,司法不夠獨立,致使政府部門或政府官員掌握干預經濟的過度權力,這是當今日的權力尋租和腐敗問題的一個主要根源[154]:156;但中國的唯利型人際關係,官僚壟斷各類軟硬資源,平民階層話語權缺失的傳統文化因素也不可忽略,在集團性官僚主義深重的後文革時代,這並非鄧一人可以力挽狂瀾的。六四之後的中國在政治改革上較為緩慢,着重強調了「穩定壓倒一切」的重要性。政治與經濟改革的不同步,加劇了中國社會在轉型中的社會矛盾的不斷積累與深化[155]。
另外一方認為改革開放存在矯枉過正的情況。儘管鄧小平曾經說過:「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37]:139,「如果產生了甚麼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37]:110-112。而現實情況中,「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時候,沒有對致富手段做出有效的限制,也沒有對「先富帶動後富」提出具體的方式方法,致使特權階級興起,許多改革成本從社會支付變成個人支付(實際是弱勢群體支付)。而資本的逐利性,必然導致污染、過度開採、兩極分化等一系列對公共利益的損害。因此,中國經濟中生產資料私有制比重越來越大的趨勢,拉大了貧富差距,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素[156]:269。而鄧小平的改革政策被部分保守「左派」人士批評為新興的資本家剝削無產階級,引進外資掠奪中國財富,認為鄧小平披着社會主義的外衣,骨子裡卻是資本主義思想,被反資本主義人士罵為漢奸。[157][158]
六四事件中的處理至今仍存在許多爭議[159]。支持者認為這是為了維持國家統一和政局穩定的被迫之舉[160]。批評者認為這是他一生中的污點和晚年的遺憾[161]:262。六四事件發生後,世界主要國家對中國大陸進行了制裁,而後中國政府加大了對本國新聞媒體和公民言論及教育體系的控制[162]。
主要影響及貢獻
[編輯]鄧小平的主要主張和理論被中國官方稱為鄧小平理論,基本上都以講話和談話的方式收錄在三本《鄧小平文選》裡。鄧小平理論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中共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在黨章中把鄧小平理論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作為「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163]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理論是中國大陸地區大學(包括自考[164])、研究生考試的必修必考科目。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編輯]鄧小平主張全黨全國的工作重點要堅定不移地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要求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鄧小平主張,中國依然處在,而且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階段不是任何國家實行社會主義的必經階段,而是中國特有的。中國共產黨的職責是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把這種社會主義叫做「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37]:252,為堅持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37]:373。有觀點以為,這種新的解釋降低、乃至消解了在經濟問題決策中意識形態的重要性,而更注重政策的實際效用[165]:230。
鄧小平的改革還包括由政府對宏觀經濟的主導和調控,其經濟改革措施也最早在農村施行[37]:115-118。在中國農村大部分地區實施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由家庭承包土地進行農業生產,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政府也鼓勵農村工業化,很多鄉鎮開始進行輕工業生產。投資重工業的資本主要來自銀行體系,而銀行的資金來源則是儲蓄。鄧小平的改革項目中首先就確保利潤只能通過稅收或銀行再分配;因此,國有企業的利潤再分配是間接的,也保證這些企業多多少少脫離了政府的介入,保持了自身的活力。同時鄧小平重視科技在其中的重要性,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37]:274-275,以科技帶動產業改革[37]:107-108。
鄧小平還主導打破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期的「閉關鎖國」狀態,主張對外開放。此舉擯棄了毛澤東的自給自足的經濟政策。中國通過加大對外貿易加快現代化步伐。中國的經濟可以被認為是出口導向的。另一方面,中國也從日本和西方國家購買了大量的機器。鄧小平在1979年提出要搞經濟特區,吸引外商投資。通過吸收國外的資本、技術與管理經驗,中國加快了自身的經濟發展速度[37]:77。
一國兩制
[編輯]根據中國共產黨文獻《鄧小平理論》,「一國兩制」的基本涵義是: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們作為特別行政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至今,「一國兩制」應用於香港與澳門。作為這種制度的確立,1984年12月,中英簽署《中英聯合聲明》,中國將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1986年,中葡簽署了《中葡聯合聲明》。香港與澳門分別於1997年和1999年回歸中國。
鄧小平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並建議在「一個中國」的基礎上,舉行國共兩黨平等會談,實行第三次合作[37]:30-31。
家庭
[編輯]鄧小平一生共結過3次婚。第一任張錫媛死於難產,第二任妻子金維映離異。他與第三任妻子卓琳育有五個孩子:
- 長女鄧林,1941年出生,是一位藝術家;
- 長子鄧朴方,1944年出生,在文革中導致下半身癱瘓,現任中國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殘聯第五屆主席團名譽主席。在80年代後期是康華公司的負責人;
- 次女鄧楠,1947年出生,原科技部副部長,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書記處第一書記、常務副主席,是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委員;
- 三女鄧榕,1950年出生,著有《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曾任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副會長;
- 次子鄧質方,1952年出生,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後在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系獲得博士學位,曾參與首長四方的營運。[166]
- 孫子鄧小弟,鄧質方與劉小元1984年在美國留學所生,美國國籍,鄧小平唯一的孫子。2008年杜克大學法學院法學碩士畢業後在美國紐約一家律師樓工作。改姓奶奶卓琳的卓姓,英文名字David Zhuo。
鄧小平是橋牌好手,打牌時雖然不愛賭錢,但是非常守規矩,輸了也能和其他人一樣鑽桌子[46]:232。世界著名的橋牌冠軍楊小燕說:「在牌桌旁,可以感到鄧是一個偉人。他的打牌技術是又穩又精。」[34]:173聶衛平曾透露,鄧小平常在人民大會堂的118廳一起打橋牌,鄧經常跟丁關根為搭檔,聶衛平經常跟胡耀邦、萬里為搭檔[17]:257。此外,鄧小平愛抽煙,其煙為「熊貓」牌香煙,由上海捲菸廠特製,以味道淡著稱。「熊貓」牌香煙因為鄧的緣故,價格異常昂貴[61]:224。晚年的時候鄧把香煙戒掉了[18]:398。
鄧小平亦是一位資深的足球迷,其夫人卓琳曾在受訪時表示鄧最愛的是孩子和足球[167]。早於青年時期,他曾在法國勤工儉學,花費吃飯的錢去購買球票[49]:227[168]。他亦有要求工作人員錄製重要的足球比賽,供他在業餘時間欣賞。1979年,他提出了「足球要從娃娃抓起」的口號,並改組中國足協,提出「衝出亞洲」的目標[17]:15-17。令其遺憾的是直到他逝世亦未能看到中國國家足球隊進入世界盃決賽階段的比賽。-ref name="娃娃"/-1977年7月30日,他第三次復出後,突然在舉行國際足球邀請賽的北京工人體育場中出現,現場八萬名球迷在賽前起身為其鼓掌致敬[169][17]:262[28]:583。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矢吹晉. 鄧小平的九十年. 知青頻道出版有限公司. 1994年. ISBN 957-9061-99-8. 第2卷 (繁體中文).
- ^ 2.0 2.1 2.2 2.3 2.4 2.5 凌步機. 邓小平在贛南. 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6年. ISBN 978-7-5073-0268-4 (簡體中文).
- ^ 3.0 3.1 中共中央文獻硏究室. 永远的小平: 卓琳等人访谈录.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4年. ISBN 978-7-220-06760-0 (簡體中文).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Whitney Stewart. Deng Xiaoping: leader in a changing China. Twenty-First Century Books. 2001年. ISBN 978-0-8225-4962-8 (English).
-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Benjamin Yang. Deng: a political biography. M.E. Sharpe. 1998年. ISBN 978-1-56324-722-4 (English).
- ^ 6.0 6.1 鄭義. 鄧小平和他的對台策略: 中共會不會對台動武. 開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4年. ISBN 978-957-8730-57-1 (繁體中文).
- ^ 中國共產黨重大事件紀實編委會. 中国共产党重大事件纪实.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1年. ISBN 978-7-204-06033-7 (簡體中文).
- ^ 聯合早報網. 《时代》周刊:邓小平改变了世界. 聯合早報網. 2008-12-13 [2010-4-1] (簡體中文).
- ^ 9.0 9.1 9.2 路小可. 鄧小平的非常之路. 人民出版社. 2001年. ISBN 978-7-01-003396-9 (簡體中文).
- ^ 劉美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4年. ISBN 978-7-302-08172-2 (簡體中文).
- ^ 11.0 11.1 尹書博; 張明軍、趙士紅. 邓小平理论诞生前的酝酿. 中原農民出版社. 1997年. ISBN 7-80538-965-9 (簡體中文).
- ^ 12.0 12.1 12.2 12.3 羅正楷. 邓小平早期革命活动.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2年. ISBN 7-205-0149-7 請檢查
|isbn=
值 (幫助) (簡體中文). - ^ 13.00 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13.06 13.07 13.08 13.09 13.10 13.11 13.12 13.13 13.14 13.15 13.16 13.17 13.18 13.19 13.20 13.21 13.22 David S. G. Goodman. Deng Xiaoping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 political biography. English: Routledge. 1994年. ISBN 978-0-415-11253-6. Edition 2 (English).
- ^ 14.00 14.01 14.02 14.03 14.04 14.05 14.06 14.07 14.08 14.09 14.10 14.11 14.12 14.13 14.14 14.15 14.16 14.17 14.18 14.19 14.20 14.21 14.22 14.23 14.24 14.25 14.26 鄧小平. 邓小平文选.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年. ISBN 978-7-5065-2523-7. 第二卷 (簡體中文).
- ^ 鍾文; 鹿海嘯. 百年小平.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4年. ISBN 7-80187-389-0. 上卷 (簡體中文).
- ^ 武市紅. 邓小平传.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年. ISBN 978-7-208-02364-2 (簡體中文).
- ^ 17.0 17.1 17.2 17.3 王平封; 李佃強. 邓小平轶事.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04年. ISBN 7-5033-1746-9 (簡體中文).
- ^ 18.0 18.1 18.2 18.3 18.4 趙曉光; 劉傑. 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遼寧人民出版社. 2001年. ISBN 978-7-205-04689-7 (簡體中文).
- ^ 胡華; 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 中共党史人物传.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80年. 79卷 (簡體中文).
- ^ 20.0 20.1 楊樹標; 楊發祥. 冯玉祥家事.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3年. ISBN 978-7-210-02779-9 (簡體中文).
- ^ 21.0 21.1 21.2 21.3 21.4 鄧小平傳.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1993年. ISBN 978-957-13-0796-1 (繁體中文).
- ^ 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 八七会议. 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 1986年 (簡體中文).
- ^ 王倩, 高雷. 记者手记:走访八七会议会址,忆邓小平做会务工作.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07年09月27日 (簡體中文).
- ^ 24.0 24.1 24.2 鄧小平. 我的自述. 1968.
- ^ 中共江西省委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 邓小平在江西的日子. 中共黨史出版社. 1997年. ISBN 978-7-80136-096-0 (簡體中文).
- ^ 鄧小平. 鄧小平1972年8月3日給毛澤東的信.
- ^ 中共江西省委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 邓小平在江西. 中共黨史出版社. 1994年. ISBN 978-7-80023-805-5 (簡體中文).
- ^ 28.0 28.1 陳繼安; 胡哲峰. 邓小平之魂: 走进邓小平的精神世界.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7年. ISBN 978-7-5035-1520-0 (簡體中文).
- ^ 29.0 29.1 政治學院中共黨史教硏室. 中国共产党六十年大事简介.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出版社. 1985年 (簡體中文).
- ^ 30.0 30.1 30.2 曹應旺. 邓小平的智慧.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5年. ISBN 978-7-5035-1112-7 (簡體中文).
- ^ 夏以溶; 趙迎生. 中国革命史话(1919-1949). 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 1995年. ISBN 7-5358-1116-7. 第六卷 (簡體中文).
- ^ 艾沐. 评说邓小平.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9年. ISBN 978-7-5438-2160-6 (簡體中文).
- ^ 李谷城. 中共黨政軍結構: 世界最龐大的人治政權. 淑馨出版社. 1992年. ISBN 7-224-01133-9 (繁體中文).
- ^ 34.0 34.1 34.2 34.3 弗蘭茨; 李強. 邓小平传.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89年. ISBN 978-7-226-00480-7 (簡體中文).
- ^ 張學良; 竇應泰. 张学良遗稿: 幽禁期间自述、日记和信函. 作家出版社. 2005年. ISBN 978-7-5063-3450-1 (簡體中文).
- ^ 36.0 36.1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 山西通志. 中華書局. 1997年. 36卷 (簡體中文).
- ^ 37.00 37.01 37.02 37.03 37.04 37.05 37.06 37.07 37.08 37.09 37.10 37.11 37.12 37.13 37.14 37.15 37.16 37.17 37.18 37.19 37.20 37.21 37.22 37.23 37.24 37.25 37.26 37.27 37.28 37.29 37.30 37.31 37.32 37.33 37.34 37.35 37.36 37.37 37.38 37.39 37.40 37.41 鄧小平. 邓小平文选.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年. ISBN 978-7-01-001862-1. 第三卷 (簡體中文).
- ^ 唐義路.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 軍事科學出版社. 1997年. ISBN 978-7-80021-963-4. 第三卷 (簡體中文).
- ^ 39.0 39.1 楊國宇; 陳斐琴、王偉. 刘邓大军征战记.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0年 (簡體中文).
- ^ 40.0 40.1 譚一青; 袁德金. 军事家邓小平: 我真正的专业是打仗.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4年. ISBN 978-7-5006-5432-2 (簡體中文).
- ^ 吳東才. 晋冀豫根据地. 兵器工業出版社. 1990年: sx2. ISBN 7-80038-176-5 (簡體中文).
- ^ 42.00 42.01 42.02 42.03 42.04 42.05 42.06 42.07 42.08 42.09 42.10 42.11 鄧小平. 邓小平文选.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年. ISBN 978-7-01-002066-2. 第一卷 (簡體中文).
- ^ 《中共中央北方局》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中共中央北方局.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2年. ISBN 978-7-80136-703-7 (簡體中文).
- ^ 44.0 44.1 44.2 《人民之子鄧小平》編寫組. 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特别纪念.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4年. ISBN 978-7-5073-1679-7 (簡體中文).
- ^ 汪霖; 冷溶. 邓小平的思想发展概述. 國防大學出版社. 1991年 (簡體中文).
- ^ 46.0 46.1 《鄧小平與現代中國》編委會. 鄧小平与现代中国. 現代出版社. 1997年. ISBN 978-7-80028-371-0 (簡體中文).
- ^ 中國共產黨歷史大辭典編委會. 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1年. ISBN 978-7-5035-2234-5. 2卷 (簡體中文).
- ^ 48.0 48.1 余世誠. 邓小平与毛泽东.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5年. ISBN 978-7-5035-1318-3 (簡體中文).
- ^ 49.0 49.1 49.2 陳繼安. 邓小平谈邓小平: 从邓小平自述谈起.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5年. ISBN 978-7-216-01771-8 (簡體中文).
- ^ 《鄧小平大辭典》編委會. 邓小平大辞典. 紅旗出版社. 2004年. ISBN 978-7-80068-553-8 (簡體中文).
- ^ 雲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云南省志.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 47卷 (簡體中文).
- ^ 張樹軍.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历史纪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1年. ISBN 978-7-216-03094-6 (簡體中文).
- ^ 中共重慶市委黨史硏究室. 邓小平与大西南 1949-1952.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0年. ISBN 7-5073-0699-2 (簡體中文).
- ^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袁永松; 《鄧小平評歷史》 編輯組. 邓小平评历史. 中國言實出版社. 1998年. ISBN 978-7-80128-138-8. Volume 3 (簡體中文).
- ^ 55.0 55.1 55.2 55.3 齊欣; 佳盈. 邓小平与六十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 ISBN 978-7-208-02865-4 (簡體中文).
- ^ 楊少平; 李軍. 邓小平执政党建设思想研究. 中國卓越出版公司. 1989年 (簡體中文).
- ^ 郭林佩. 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工作文库. 紅旗出版社. 1997年. ISBN 978-7-5051-0092-3 (簡體中文).
- ^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經濟學》編輯委員會. 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类I.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8年 (簡體中文).
- ^ 59.0 59.1 王雙梅. 邓小平与20世纪60年代的国民经济调整. 黨的文獻. 2011, (05).
- ^ 60.0 60.1 《二十世紀中國實錄》編輯委員會. 二十世纪中国实录: 1956-1977. 光明日報出版社. 1997年. ISBN 978-7-80091-647-2 (簡體中文).
- ^ 61.0 61.1 李健. 邓小平三进三出中南海. 中國大地出版社. 1993年. ISBN 978-7-80097-059-7 (簡體中文).
- ^ 張德祥. 现实主义当代流变史.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7年. ISBN 978-7-80050-911-7 (簡體中文).
- ^ 羅平漢. 1959至1961年的右派摘帽工作. 黨史研究資料, 2000
- ^ 毛澤東. 對中央關於爭取、團結中間分子的指示稿的修改. 1957.6.29
- ^ 鄧小平. 關於整風運動的報告(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擴大的全體會議上關於整風運動的報告, 一九五七年九月二十三日). 人民日報, 1957年10月19日
- ^ 李力安. 光輝的七十年.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1年. ISBN 978-7-300-01075-5 (簡體中文).
- ^ 陳敦德. 知情者说.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4年. ISBN 978-7-5006-5473-5 (簡體中文).
- ^ 陳繼安; 劉金田. 邓小平与20世纪政治人物. 北京出版社. 1996年. ISBN 978-7-200-03084-6 (簡體中文).
- ^ 69.0 69.1 69.2 龍平平; 張曙、李綱. 邓小平研究述评.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3年. ISBN 978-7-5073-1384-0 (簡體中文).
- ^ 林蘊輝.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四卷)·乌托邦运动.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8: 72. ISBN 9789881727442.
- ^ 71.0 71.1 呂書正. 解读邓小平.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0年. ISBN 978-7-5073-0730-6 (簡體中文).
- ^ 張素華. 变局: 七千人大会始末(1962年1月11日—2月7日).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6. ISBN 7500667922 (簡體中文).
- ^ 當代中國研究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 當代中國史研究. 當代中國史硏究雜誌社. 1997: 59頁. 1-6 (簡體中文).
- ^ 許全興. 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 1956-1976.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3年: 377頁. ISBN 9787500053712 (簡體中文).
- ^ 遲福林; 田夫.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史.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 255頁. ISBN 9787503518409 (簡體中文).
- ^ 中共黨史研究編輯部. 中共党史研究. 2007年: 47–51頁. 1-6,《中央文革小組的歷史沿革及立廢原因探析》 (簡體中文).
- ^ 鄭剛. 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全录: 献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 中共黨史出版社. 1998年: 6. ISBN 9787801362490 (簡體中文).
- ^ David Bonavia; 黃康顯. 鄧小平傳. 明窗出版社. 1989年 (繁體中文).
- ^ 京夫子. 血色京畿. 聯經出版. 2004年: 1441頁. ISBN 9789570826760 (繁體中文).
- ^ 中共上海市委寫作組. 學習與批判. 1976, (Issues 1-9). 上海人民出版社 (簡體中文).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 ^ 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黨史教研室.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 國防大學出版社. 1988年 (簡體中文).
- ^ 潘鈜. 强支病体从不露痛苦表情 周恩来的最后岁月(图). 中國經濟網(轉自人民網). 2009年02月24日 [2009年07月07日] (簡體中文).
- ^ The End of Deng Xiaoping: Enemy of the People. Revolutionary Worker Online. March 2, 1997 [2009-07-14] (英文).
- ^ 84.0 84.1 84.2 84.3 84.4 有林; 鄭新立、王瑞璞.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 1949-1992. 紅旗出版社. 1993年. ISBN 978-7-80068-577-4. Volume 3 (簡體中文).
- ^ 视频:邓小平在周恩来追悼会讲话. Ku6.com. 2009-11-11 [2010-4-1] (簡體中文).
- ^ 86.0 86.1 李正華. 中国改革开放的酝酿与起步.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2年. ISBN 978-7-80170-061-2 (簡體中文).
- ^ 劉天成. 1976年四五运动图集. 鳳凰網. 2008年10月09日 [2009年06月30日] (簡體中文).
- ^ 張振國. 天安門事件:民眾大抗爭 文革結束徵兆. 星島. 2006年5月11日 [2010年04月1日] (繁體中文).
- ^ 天安門事件:民眾大抗爭 文革結束徵兆
- ^ 鄧小平與天安門廣場反革命事件
- ^ 伟大的胜利.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香港分店. 1976: 2–5頁 (簡體中文).
- ^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1949~1978). 北京. ISBN 978-7-5098-0949-5. 已忽略未知參數
|pubisher=
(建議使用|publisher=
) (幫助)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singtaonet}}。4月28日,《人民日报》發表著名写作组梁效的文章《鄧小平與天安門廣場反革命事件》,其中称道:“天安門廣場反革命政治事件的出現,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完全是有預謀、有計劃、有組織的。它是當前兩個階級、兩條道路、兩條路線尖銳鬥爭的一個突出表現,是党內資產階級反革命猙獰面目的一次大暴露,是鄧小平大刮右傾翻案風、極力推行修正主義路線的必然結果,是腐朽沒落的資產階級垂死掙扎的一場表演。”“這次天安門廣場的反革命政治事件,是以鄧小平炮製的‘三項指示為綱’的修正主義綱領為旗幟的……他們的真實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復辟資本主義……原來他們所說的四個現代化之日,就是紅旗落地、資本主義復辟之時!”<ref name=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94.00 94.01 94.02 94.03 94.04 94.05 94.06 94.07 94.08 94.09 94.10 94.11 94.12 94.13 94.14 Michael E. Marti. China and the Legacy of Deng Xiaoping: From Communist Revolution to Capitalist Evolution. Brassey's. 2002年. ISBN 978-1-57488-540-8 (English).
- ^ 金聖基. 聚焦人民大会堂: 见证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始末.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6: 6頁. ISBN 9787801992390 (簡體中文).
- ^ 中共中央書記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事记: 1978-1985. 紅旗出版社. 1987年: 239頁 (簡體中文).
- ^ 97.0 97.1 97.2 97.3 Michael Y. M. Kau; Susan H. Marsh. China in the Era of Deng Xiaoping: A Decade of Reform. M.E. Sharpe. 1993年. ISBN 978-1-56324-278-6 (English).
- ^ 時報周刊. China Times. 1991, (322-327): 41頁 (繁體中文).
- ^ 溫濟澤. 第一个平反的「右派」: 温济泽自述. 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9年: 342頁. ISBN 9787500633945 (簡體中文).
- ^ 新华文摘. 人民出版社. 1984年: 8. 9-12 (簡體中文).
- ^ 朱佳木. 我所知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9年: 140頁. ISBN 9787507305371 (簡體中文).
- ^ 张爱萍痛斥军队经商.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09年10月16日 [2010-04-01] (簡體中文).
- ^ 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明報. [2009-2-27] (繁體中文).
- ^ 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王桂生大使在新中國外交五十五週年座談會上的發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 2004-9-27 [2009-2-27] (繁體中文).
- ^ 一國兩制. 香港政府. [2010-4-1] (繁體中文).
- ^ 署理保安局常任秘書長出席於香港大學舉行的國家安全立法研討會致辭全文. 香港政府. 2003-6-14 [2010-4-1] (繁體中文).
- ^ 程林勝. 鄧小平"一国两制"思想研究. 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2: 501頁 (中文(中國大陸)).
- ^ 魯凡之. 香港:從殖民地到特別行政區. 1982: 221頁 (繁體中文).
- ^ 程琥. 全球化与国家主权: 比较分析.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3: 117頁. ISBN 978-7-302-07153-2 (中文(中國大陸)).
- ^ 110.0 110.1 王鳳超.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邓小平理论研究丛书. 經濟科學出版社. 1998. ISBN 978-7-5058-1577-3 (簡體中文).
- ^ 張植榮. 邓小平外交. 海南出版社. 1996. ISBN 978-7-806178-00-3 (中文(中國大陸)).
- ^ 李鵬飛. 風雨三十年: 李鵬飛回憶錄. 香港: TOM (Cup Magazine) Publishing Limited. 2004: 53頁. ISBN 978-988-97754-7-6 (中文(繁體)).
- ^ 鄧小平:黨在組織戰線和思想戰線上的迫切任務
- ^ 搞資產階級自由化就是走資本主義道路
- ^ 薄一波《關於整黨和黨的建設的幾個問題》
- ^ 我國方針政策的兩個基本點
- ^ 江澤民在五四青年節上的講話
- ^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旗幟鮮明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 ^ Deborah Davis, Ezra F. Vogel. Chinese society on the eve of Tiananmen: the impact of reform. Harvard Univ Asia Center, 1990
- ^ 船夫. 十年学潮纪实. 北京出版社. 1990年: 第232–233頁 (簡體中文).
- ^ 中共北京市委辦公廳. 1989 北京制止动乱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 (M) . 北京: 北京日報出版社. 1989年7月: 42–43.
- ^ 鄧小平:組成一個實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領導集體,一九八九年五月三十一日
- ^ 鄧小平曾選拔兩個接班人 為何終定江澤民?
- ^ 在接見首都戒嚴部隊軍以上幹部時的講話
- ^ 論江澤民防範執政風險的思想
- ^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近期做幾件群眾關心的事的決定
- ^ 關於貪污、受賄、投機倒把等犯罪分子必須在限期內自首坦白的通告
- ^ 鄭宇碩; 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胡錦濤的新时代. 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2004年. ISBN 978-957-29528-7-0 (繁體中文).
- ^ 馬玲; 李銘. 胡錦濤: 他從哪裏來、將向何處去. 明報出版社. 2002年. ISBN 978-962-973-797-9 (繁體中文).
- ^ 史衞民; 丁樹範. 胡錦濤時代的挑戰. 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 ISBN 978-957-20265-6-4 (繁體中文).
- ^ 中國共產黨十三屆五中全會1989年11月9日關於同意鄧小平同志辭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職務的決定
- ^ 劉政. 改革风云中的田纪云. 南方周末. 2009-01-07 [2010-04-07] (簡體中文).
- ^ 深圳大學學報編輯部. 深圳大學學報. 1992, 9–10: 11 (簡體中文).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 ^ 陳錫添. 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 新華網轉自《深圳特區報》. 1992-3-26 [2010-4-1] (簡體中文).
- ^ 陳曉建、黃國保、杜鵑. 改革开放30年 梁广大:追忆小平南巡脚步. 新華網. 2008年12月10日 [2010-4-2] (簡體中文).
- ^ 劉金田、張愛茹. 人物风流:1993年 邓小平最后一次视察北京纪实. 中華網. 2006-01-19 [2010-4-1] (簡體中文).
- ^ 聯合國. 联合国纽约总部展出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照片展. 聯合國. 2004年8月19日 [2010-4-12] (中文).
- ^ 138.0 138.1 楊繼繩. 邓小平时代: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纪实. 中央編譯出版社. 1998年. ISBN 978-7-80109-306-6 (簡體中文).
- ^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6327. United Nations. 2007-2-27 [2010-4-11] (英文).
- ^ United States. General Assembly Session 51 meeting 91: Tribute to the memory of the late Paramount Lead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is Excellency Mr. Deng Xiaoping. United Nations. 1997-3-12 [2010-4-11] (英文).
- ^ 141.0 141.1 《中國大學人文啟思錄》編委會.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1998年. ISBN 9787560916781. 第二卷 (簡體中文).
- ^ 羅石賢. 鄧小平政海爭雄錄. 利文出版社. 1994年. ISBN 9627766291 (繁體中文).
- ^ 联合国哀悼邓小平逝世. 新加坡《聯合早報》. 1997-2-25 [2010-4-11] (簡體中文).
- ^ 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
- ^ 鄧小平:一個改變中國命運、影響世界的巨人
- ^ 《薄一波评邓小平为何写“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劉明鋼. 鳳凰網. [2011年9月25日] (簡體中文).
- ^ 《美国总统卡特评邓小平:他无疑是智勇双全的人》. 潘晶. 鳳凰網. [2012年01月06日] (簡體中文).
- ^ 老布什談鄧小平:稱老朋友不是客套 鄧強硬而靈活
- ^ 鄧小平會見希思
- ^ 專訪:是他打開了中國與世界交流的大門
- ^ 布热津斯基谈中国领导人 称最佩服邓小平. 鳳凰網. [2012年05月31日] (中文(中國大陸)).
- ^ 趙曉光 劉傑. 问心无愧:邓小平自评功过认为最多对半开. 新浪讀書. 2011年06月14日 [2011年06月14日] (簡體中文).
- ^ 徐滇慶; 文貫中.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中國經濟出版社. 1996年. ISBN 978-7-5017-3726-0 (簡體中文).
- ^ 馬賓. 发展、改革的两个关键: 高技术产业化与反腐败.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3年. Volume 2 (簡體中文).
- ^ 任仲夷說鄧小平的不足主要是:沒有用他的巨大威望和影響,適時地實行他主張的政治體制改革。《炎黃春秋》2004年-8
- ^ 李銀河. 穷人与富人: 中国城市家庭贫富分化调查.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年. ISBN 978-7-5617-3809-2 (簡體中文).
- ^ 田忠國. 警惕汉奸借殖民经济之力推进殖民政治. 民聲網. 2011年12月20日 [2012年03月13日] (簡體中文).
- ^ 北極星. 和走资派的斗争攸关民族兴衰. 東方紅社科網. 2012年02月18日 [2012年03月13日] (簡體中文).
- ^ 曾荫权六四言论引发风波. BBC中文網. 2009年05月14日 [2009年6月19日] (簡體中文).
- ^ 中共重申对六四事件有明确定论. 聯合早報網. 2009-05-20 [2009-05-24] (簡體中文).
- ^ 林行止. 當年2004.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05年. ISBN 978-988-211-513-2 (繁體中文).
- ^ “六四”:十九年的坚持与遗忘. BBC中文網. 2008-06-04 [2008-06-04] (簡體中文).
- ^ 文都教育. 顺顺溜溜攻克考研政治难关. 人民網. 2010年03月10日 [2010年04月1日] (簡體中文).
- ^ 10月自考增加部分考试课程. 本地寶資訊. 2010年3月31日 [2010年3月31日] (簡體中文).
- ^ 陳占安.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年. ISBN 978-7-301-07451-0 (簡體中文).
- ^ 寒山碧. 中共四大家族. 東西文化事業公司. 1996年: 139–145頁. ISBN 9789627711315 (繁體中文).
- ^ 卓琳生前受访谈邓小平:最爱孩子和足球. MSN中文網. 2009-07-30 [2010-4-1] (簡體中文).
- ^ 邓小平的足球情怀. 黨史縱覽. 2008, 8 (簡體中文).
- ^ 8万足球观众鼓掌 邓小平后两次"复出"的首次露面. 新華網. 2004年08月19日 [2010-4-1] (簡體中文).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singtaonet1」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crn2007」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港人治港」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楊碧川」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許家屯」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娃娃」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外部連結
[編輯]-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 鄧小平紀念館 - 中國官方對鄧小平的評價
- 鄧小平故里
- 鄧小平文選
- 鄧小平生平圖集
- 【中國數字時代】 鄧小平專題
政黨職務 | ||
---|---|---|
中國共產黨 | ||
前任: 毛澤東 (中央書記處主席) |
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總書記 1956年-1967年 |
繼任: 胡耀邦 (1980年) |
前任: 華國鋒 |
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1981年-1989年 |
繼任: 江澤民 |
首任 | 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 1982年-1987年 |
繼任: 陳雲 |
官銜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
前任: 周恩來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席 1978年-1983年 |
繼任: 鄧穎超 |
前任: 劉少奇 (國防委員會主席)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1983年-1990年 |
繼任: 江澤民 |
政府職務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
前任: 薄一波 |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部長 1953年-1954年 |
繼任: 李先念 |
軍職 | ||
中國人民解放軍 | ||
前任: 黃永勝 |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 1975年-1980年 |
繼任: 楊得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