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新加坡

座標01°22′N 103°48′E / 1.367°N 103.800°E / 1.367; 103.800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Singapore

01°22′N 103°48′E / 1.367°N 103.800°E / 1.367; 103.800

新加坡共和國
Republic of Singapore
Republik Singapura
சிங்கப்பூர் குடியரசு
格言:Majulah Singapura馬來語
「前進吧,新加坡」
國歌:"Majulah Singapura"
前進吧,新加坡!
國花:蘭花、胡姬花
  新加坡在  東盟的位置
  新加坡在  東盟的位置
新加坡在全球的位置
新加坡在全球的位置
首都
暨最大城市
新加坡城邦
1°17′N 103°50′E / 1.283°N 103.833°E / 1.283; 103.833
官方語言
官方文字
國語馬來語[註 1][2]
族群
(2020年)[3]
宗教
(2020年)[3][註 3]
主要節日元旦農曆新年開齋節衛塞節哈芝節國慶日屠妖節聖誕節
政府單一民主制
共和立憲制
議會共和制
一黨優勢制
• 總統
尚達曼
• 總理
黃循財
• 副總理
王瑞傑
顏金勇
謝健平
梅達順
立法機構新加坡國會
現役軍人72,500(2015年)(第52名
馬來西亞獨立
• 從英國取得自治
1959年6月3日
1963年9月16日[4]
1965年8月9日
面積
• 總計
728平方公里(第196名
• 水域率
1.4444%
人口
• 2023年估計
5,637,000[5]第113名
• 密度
7,804/平方公里(第3名
GDPPPP2023年估計
• 總計
7,577.26億美元[6]第38名
• 人均
133,894美元[6]第3名
GDP(國際匯率)2023年估計
• 總計
5,155.48億美元[6]第30名
• 人均
91,100美元[6]第5名
堅尼系數 0.36(2021年)
人類發展指數 0.938[7](2019年)
極高極高 · 第11名
貨幣新加坡元(S$)(SGD
時區UTC+08:00新加坡標準時間
日期格式dd/mm/yyyy
• 曆法
公曆
行駛方位
電話區號+65
ISO 3166碼SG
互聯網頂級域.sg
.新加坡
.சிங்கப்பூர்
網站
www.gov.sg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新加坡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Singapore馬來語Republik Singapura泰米爾語சிங்கப்பூர் குடியரசு羅馬化:Ciṅkappūr Kuṭiyaracu),通稱新加坡,別稱新嘉坡星加坡星嘉坡獅城星洲星國,是位於東南亞島國城邦,位於中南半島最南端,扼守馬六甲海峽最南端的出口,位於其南面的新加坡海峽印度尼西亞相隔,北面的柔佛海峽馬來西亞相隔,並以新柔長堤第二通道兩座橋樑相連於新馬兩岸之間。新加坡由新加坡島等63個島嶼組成,面積為728平方公里,因綠化程度較高而有花園城市之美稱。

1819年,任職於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史丹福·萊佛士柔佛蘇丹簽訂條約,獲准在新加坡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經萊佛士的努力,逐漸發展成繁榮的轉口港。由於地理位置特殊,新加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一直是大英帝國東南亞最重要的戰略據點。1942年至1945年間,新加坡曾被日本佔領三年半之久,其後回歸英國管理,並從海峽殖民地獨立出來,1959年成立自治邦,1963年以獨立城邦的形式加入馬來西亞,稱為新加坡州(簡稱星州)。但在1965年8月9日,馬來西亞國會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同意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聯邦,使新加坡獨立建國,成立新加坡共和國。

1970年代以來,新加坡經濟迅速發展,被譽爲「亞洲四小龍」之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類發展指數高居全球前列。目前,新加坡是全球重要的煉油、貿易、物流中心,也是亞洲最大的國際金融中心[8][9]。2014年,新加坡的住房自有率為90.3%。2020年,新加坡人口逾560萬,是全球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10][11][12][13]。新加坡是一個多元種族英語Multiracialism多元文化多語言的國家,其國族建構基於公民民族主義[14][15][16]

國名

[編輯]

「新加坡」(sin-ka-pho)源自於福建話對於英語名稱「Singapore」的音譯。其英文名則來自馬來語「Singapura」,繼而來自梵語「सिंहपुर」(IAST: Siṃhapura),其中siṃha意為獅子,pura意為城市,因此新加坡又被稱為「獅城」,其國徽和著名象徵魚尾獅也源於此。過去,「新加坡」一直用「新嘉坡」作為其獨立初期的通用國名。

1967年新加坡政府成立統一街名翻譯委員會,開始對新加坡的地名、街名進行統一工作。1972年4月25日,「新加坡」正式成為國家的華文譯名。新加坡獨立之前出現不少衍生的國名稱謂,例如「星嘉坡」、「星加坡」、「新架坡」、「星架坡」、「石叻」、「叻埠」、「石叻埠」和「實叻埠」等,而外界也普遍以「星洲」、「獅城」或「星國」作為簡稱來描述新加坡[17][18][19]

早期新加坡名為淡馬錫,新加坡的別名有新嘉坡、星架坡、星加坡、星洲、星港、星島[註 4]、星國、獅城、石叻[註 5]、石叻坡、叻埠、昭南等。最早的名稱為「Pulau Ujong」(命名於3世紀),在馬來語中意思為「(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

中國三國時期吳國康泰在出使南海諸國後寫成的《扶南土俗》中記載「拘利正東行,極崎頭海邊有居人,人皆有尾五六寸,名蒲羅中國,其俗食人」,許雲樵據此在《馬來亞史》中提出「蒲羅中國」為馬來語「Pulau Ujong」的音譯,其馬來語意為「極端的島國」也和記載中「極崎頭海邊」相符,是當時新加坡的名稱,官方的《新加坡年鑑》在1999至2005年間也採信了該說法;但饒宗頤、陳育崧等學者認為其證據不足,並提出康泰出使時初具雛形的古馬來語尚未出現,且「拘利正東行」的記載也與拘利和新加坡實際的地理位置不符等反對意見[20]

歷史

[編輯]

新加坡在3世紀已經有馬來人居住,其最早的文獻記載源自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記載「拘利正東行,極犄頭海邊有居人,名蒲羅中國[21]。據新加坡學者許雲樵考證,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之對音,指半島南端的島國。蒲羅中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名稱。比淡馬錫早一千多年[22]

14世紀,明朝把新加坡稱作「淡馬錫」(爪哇語Temasek,意為 「水鎮」)、莫干島。

1819年1月29日,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僱員史丹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並開始管轄該地區。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最初隸屬於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1867年,新加坡升格為海峽殖民地,和檳城馬六甲並列一個轄區,受英國直接統治。

1942年2月15日(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佔領新加坡,並將之更名為「昭南島」,行政上稱作「昭南特別市」,其中「昭南」一詞取自「昭和年間所得之南地」一文,同時也有「南方之光」和「昭和天皇南洋之領土」的意思。

1945年9月12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英國重新管轄新加坡,並恢復其名為「Singapore」,翌年把新加坡從海峽殖民地分離。

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邦的地位,李光耀成為首任總理。

1963年,新加坡連同當時的馬來亞聯合邦砂拉越以及北婆羅洲(現沙巴)共組成立馬來西亞聯邦,進而完全脫離英國統治。在馬來西亞期間,李光耀和當時的馬來西亞聯邦政府在種族權利分配上意見不合,李光耀主張以「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的民族平等方式,反對「馬來人至上」的保護政策,人民行動黨與執政馬來民族統一機構(巫統)的政治較量更在1964年7月及9月兩次引發新加坡種族騷亂

最後,時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以避免局勢惡化為由,在1965年8月7日下令將新加坡州自馬來西亞聯邦中除名。於是,1965年8月9日,以巫統為首的執政聯盟在馬來西亞國會緊急修憲,並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通過了解除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關係,將其「踢出」聯邦,使新加坡被迫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在脫離馬來西亞聯邦後開始尋求國際承認,同年9月21日加入聯合國,10月加入英聯邦。1967年8月8日,在新加坡的協助下,成立了東南亞國家聯盟。1981年12月31日23時30分,時任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穆罕默德宣佈把馬來亞半島時間調快30分鐘使之與東馬時間相同,新加坡政府也隨之更改,一直沿用至今。

政治及法律

[編輯]
政府大廈(前排右),舊最高法院大廈(前左側),新的最高法院大樓(中)
新加坡的國會大廈

根據《新加坡憲法》,新加坡實行的是一院議會制內閣制)政府,為代議民主制單一制體系,分類上屬西敏制[23]

國家機構實行三權分立新加坡總統由直接民選產生,為國家元首,負責禮儀性工作,亦是新加坡武裝部隊名義上的最高統帥,任期六年,可以連任一次。新加坡國會議員也是選舉產生,任期五年,新加坡總理政府首腦,從國會多數黨中產生,其領導的內閣擁有行政權,並由獨立的公共服務委員會管理公務員的聘用以及處分。總理從國會議員中選出內閣部長。

自建國後,人民行動黨一直是唯一的執政黨一黨獨大狀態),在議會中也鮮少有能夠形成監督力量的反對黨(部份反對黨成員是被委任,以免議會裏100%的意見都是支持人民行動黨,議會在1991年改變選舉制度後設有反對黨的保障名額,最多有9席)。現在新加坡工人黨是國會中的最大在野黨

新加坡自1991年起創造了一套獨特的選區劃分制度(集選區,每個選區產生4-6名議員)。人民行動黨目前確實在新加坡民眾中仍然擁有較高的支持度,在建國後的歷次選舉中該黨的總得票率從未低於60%,但近年因各種因素例如就業和經濟成長的趨緩或是政治疲乏而逐漸下降,2011年新加坡大選的60%得票率遠低於獨立初期。

有人認為,新加坡的言論自由新聞自由自獨立之後就一直被壓制。在媒體、新聞自由方面,新加坡在無國界記者(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發佈的2014年新聞自由指數顯示,新加坡僅排名第150位,為後半段[24]。在2023年的指數中,在全球有評比的180個國家、組織或地區中,仍排名第129名[25]。有些人認為,人民行動黨政府通過政府持股的方式間接控制了該國兩大媒體集團,反對聲音也因為種種限制很難通過其他私人出版機構出版其著作或發表言論。而一直以來「無國界記者」組織的新聞自由度排名顯示新加坡為無新聞自由的國家。此外,個人或民間組織也禁止自行安裝衛星天線接收器。21世紀以來網絡興起,政府也對部分網絡進行管制,雖然不進行主動封鎖,但有時會針對異議人士,打上傳聲筒或公民媒體的標籤,便能加以引據法條逕行監看,而對一般人則實施自我審查與舉報制度,任意複製散佈須面對法律責任。

在新加坡,當局對一切集會活動都非常關注,達到一定人數的戶外集會都須向警方備案。新加坡內部安全局擁有非常大的權力,獨立前實行的內部安全法授權可在必要時無限期拘留任何懷疑對種族和諧與社會穩定造成威脅的人士,並可在證據不足、不經審訊的情況下扣押多年,此法律在人民行動黨政府過去對付馬來亞共產黨的時候應用,現在依然會以反「恐怖主義」進行起訴。

新加坡對民眾日常行為的監督較為嚴苛,實行較為嚴格的法律管控,例如:禁止香口膠在新加坡境內銷售(醫療用香口膠除外),對使用公共廁所後不沖水、在非吸煙區吸煙、無視交通規則隨意過馬路和亂丟垃圾等行為處以罰款等。

新加坡還嚴禁所有國民和旅客攜帶香煙入境。很多人誤以為新加坡法律准許攜帶19根,但這其實是錯誤的。由於新加坡對於香煙的稅務非常高,許多國民出國都會企圖攜帶香煙回國。

新加坡還擁有可能是全世界最嚴格的禁法律,攜帶毒品入境或藏毒作販賣用途的主要刑罰為絞刑,根據現行新加坡法律第一百八十五章《濫用藥物法》英語Misuse of Drugs Act (Singapore),未經許可而進出口多於15克的海洛英、或多於30克嗎啡可卡因、或多於500克的大麻者,又或未經許可而製造任何數量之海洛英、嗎啡或可卡因者,均屬違法,而觸犯該等罪行者會全部判處死刑。此外對於成人男性犯罪者(16歲以上50歲以下)還可使用鞭刑處罰(英國遺留的傳統,但已判處死刑者則不處以鞭刑)。

新加坡的鞭刑、死刑以及嚴刑峻罰常受到國際上一些聲音的批評。但新加坡因為有着相對其他發達國家較低的犯罪率,也有很多人認為新加坡的嚴刑峻罰與鞭刑是新加坡治安良好、國民道德素質較高的主要原因。

行政區劃

[編輯]

新加坡土地面積僅728平方公里,以符合都市規劃的方式將全國劃分為五個社區(行政區),中區社區(人口120萬),東北社區(人口130萬),西北社區(人口83萬),東南社區(人口84萬),西南社區(人口83萬),由相應的社區發展理事會(簡稱社理會)管理,其首長原為新加坡國會議員兼任之主席,2002年起首長改制為專職稱市長,市長級別相當於部長。在新加坡,市長指的就是社區發展理事會的最高行政首長。這五社區進一步分為選區。

新加坡社區發展理事會行政區
2011年全國選區劃分圖

地理

[編輯]
新加坡全島(衛星照片)

新加坡共有大小島嶼63個,地勢起伏和緩,主島新加坡島的面積佔到90%以上[26]。於北部建有新柔長堤,西部有第二通道,兩者成為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柔佛間的通聯繫道。新加坡島以外較大的有島嶼裕廊島德光島烏敏島聖淘沙,地理最高點為武吉知馬,海拔163.63米(537英尺)[27]

新加坡很多國土都是填海產生,建國後曾經進行多次填海工程。至2013年3月,填海土地面積達到逾13,000公頃,佔據新加坡原有國家土地面積達約1/4。1950年至今,約20%的國土面積由填海產生,新加坡國土面積於1960年代時為581.5平方公里(224.5平方英里),現在約為728平方公里(281平方英里),至2030年以前,將會增加100平方公里(40平方英里)[28],部分計劃則連結比較小的島嶼,包括裕廊島[29]。儘管都市化縮減了雨林面積,但新加坡仍約有23%的國土屬於森林或自然保護區[30],森林主要分佈於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29]。新加坡在城市綠化方面相當成功,境內共有逾300座公園及4個自然保護區,有「花園城市」之稱[31]

新加坡未採行夏時制新加坡標準時間UTC+8,較其地理位置時區快1小時[32]

新加坡地處熱帶,長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為赤道多雨氣候,長夏無冬,氣溫年溫差和日溫差小,年平均溫度在24攝氏度至34攝氏度之間:最冷月為1月,受來自中國的東北季風影響,加上低壓帶的南移,較乾燥的東北風會令新加坡的平均低溫徘徊在攝氏23至24度左右。在此期間,新加坡的天氣也會比較好;而到了4月至5月這段期間,在低壓帶的北移和東亞大陸高壓帶的減弱的影響下,氣溫會有輕微回升,而且雨量也會增多,濕度較高,每日平均相對濕度早上為79%,下午為73%[33]。降雨充足,也常有雷暴,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每年11月到1月為雨季,受較潮濕的季風影響,雨水較多[34]。而每年的6月至9月,吹西南季候風,較為乾燥少雨。

新加坡
氣候圖表
 
 
198
 
 
30
24
 
 
155
 
 
32
24
 
 
170
 
 
32
25
 
 
142
 
 
32
25
 
 
157
 
 
32
25
 
 
140
 
 
32
25
 
 
145
 
 
31
25
 
 
142
 
 
31
25
 
 
178
 
 
31
25
 
 
168
 
 
32
25
 
 
251
 
 
31
24
 
 
315
 
 
30
24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攝氏(℃)表記
降雨總量單位為毫米(㎜)
英制單位換算
 
 
7.8
 
 
87
75
 
 
6.1
 
 
89
76
 
 
6.7
 
 
90
76
 
 
5.6
 
 
90
77
 
 
6.2
 
 
90
78
 
 
5.5
 
 
90
78
 
 
5.7
 
 
88
77
 
 
5.6
 
 
89
77
 
 
7
 
 
89
77
 
 
6.6
 
 
89
76
 
 
9.9
 
 
88
76
 
 
12
 
 
86
75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華氏(℉)表記
降雨總量單位為英吋(㏌)

新加坡是個靠近印尼的國家,由於印尼經常地震,因此新加坡也不時有餘震。2007年9月印尼蘇門答臘發生8級地震,全新加坡有震感。2016年3月,印尼蘇門答臘西南發生7.8級地震,之後新加坡開始有震感。2016年6月,印尼蘇門答臘6.5級地震,全新加坡確定有感受到地震的地區包括榜鵝、蔡厝港、宏茂橋、大巴窯、武吉班讓、黃埔、實乞納、馬林百列、花拉公園、盛港等,只剩東部地區沒有傳來感受到地震的消息。[35]

新加坡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35.2
(95.4)
35.2
(95.4)
36.0
(96.8)
35.8
(96.4)
35.4
(95.7)
35.0
(95.0)
34.0
(93.2)
34.2
(93.6)
34.4
(93.9)
34.6
(94.3)
34.2
(93.6)
33.8
(92.8)
36.0
(96.8)
平均高溫 °C(°F) 30.4
(86.7)
31.7
(89.1)
32.0
(89.6)
32.3
(90.1)
32.2
(90.0)
32.0
(89.6)
31.3
(88.3)
31.4
(88.5)
31.4
(88.5)
31.7
(89.1)
31.1
(88.0)
30.2
(86.4)
31.5
(88.7)
日均氣溫 °C(°F) 26.5
(79.7)
27.1
(80.8)
27.5
(81.5)
28.0
(82.4)
28.3
(82.9)
28.3
(82.9)
27.9
(82.2)
27.9
(82.2)
27.6
(81.7)
27.6
(81.7)
27.0
(80.6)
26.4
(79.5)
27.5
(81.5)
平均低溫 °C(°F) 23.9
(75.0)
24.3
(75.7)
24.6
(76.3)
25.0
(77.0)
25.4
(77.7)
25.4
(77.7)
25.0
(77.0)
25.0
(77.0)
24.8
(76.6)
24.7
(76.5)
24.3
(75.7)
24.0
(75.2)
24.7
(76.5)
歷史最低溫 °C(°F) 19.4
(66.9)
19.7
(67.5)
20.2
(68.4)
20.7
(69.3)
21.2
(70.2)
20.8
(69.4)
19.7
(67.5)
20.2
(68.4)
20.7
(69.3)
20.6
(69.1)
21.1
(70.0)
20.6
(69.1)
19.4
(66.9)
平均降雨量 mm(吋) 234.6
(9.24)
112.8
(4.44)
170.3
(6.70)
154.8
(6.09)
171.2
(6.74)
130.7
(5.15)
154.4
(6.08)
148.9
(5.86)
156.5
(6.16)
154.6
(6.09)
258.5
(10.18)
318.6
(12.54)
2,165.9
(85.27)
平均降雨天數 13 8 13 14 14 12 14 14 13 15 18 18 166
平均相對濕度(%) 84.4 82.0 83.4 84.1 83.5 81.9 82.3 82.2 82.7 83.1 85.7 86.5 83.5
月均日照時數 172.4 183.2 192.7 173.6 179.8 177.7 187.9 180.6 156.2 155.2 129.6 133.5 2,022.4
數據來源1:National Environment Agency (climatological reference period: 1981–2010; records: temp. 1929–2017, rainfall 1869–2017, humidity 1929–2017, rain days 1891–2017)
數據來源2: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sun only, 1961–1990)

文化

[編輯]

人口

[編輯]
魚尾獅公園
榴槤狀的濱海藝術中心,矗立在濱海廣場的前面,空照圖
牛車水中葡式風格店屋

新加坡是全世界人口密度第三高的國家或地區,僅次於摩納哥澳門

到2018年中為止,新加坡的常住人口為563.87萬人,其中347.2萬人(61.6%)屬於本國公民,其他則屬永久居民或外籍勞工,有23%本國公民在新加坡以外地區出生,永久居民約有50萬人[12][36][13]

新加坡的人口年齡中位數為37歲,每戶的平均人口為3.5人,由於土地不足,約五分之四的新加坡人居住於一般稱為組屋公共房屋(政府部份資助購買的廉價質房屋)[37]。直至2010年,已經有四分之三的新加坡人口居住於4房或以上的組屋或私有住宅,住宅自給率則達87.2%[38][39]流動電話的普及率則高達每一千人擁有1,400支流動電話。因地狹人稠,對民眾買車方面限制嚴格,僅約十分之一的居民擁有私家車[13]

新加坡的總和生育率一直處於低水平,於2012年估計每個婦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數為0.78名嬰兒,小於人口置換的2.1[23];人口增長減緩將導致一系列社經萎縮的衝擊,為了解決此項問題,新加坡政府在過去的數十年一直鼓勵外國人民移居新加坡,而大量移民也使新加坡的人口並未減少[40]。移民政策使該國自2023年前近十年的人口年複合增長率(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統計達到1.0%左右[41]。於2008年時的調查發現,還有約四成的新加坡長期居民為外國移民,為比率最高的國家之一[42],雖然外國移民對國家經濟相當重要,外國勞動力組成了80%的建造業及50%的服務業勞動力,但民意與政府考慮限制與篩選外國勞動力[10][43]

新加坡為全世界失業率最低的國家之一,過去十年間的失業率未曾超過4%,失業率於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達到高峰,失業率為3%,在2011年降回1.9%[44][45]

在種族分佈上,雖然新加坡是東亞地區以外,唯一以漢族為主體的國家,不過新加坡人除文化上認同中國傳統以外,在民族政策上則視自身為「華裔社會」佔多數的多元種族英語Multiracialism國家,而非單純是一個「華人國家」,這是因為歷史上新加坡是一個受到回教徒鄰國包圍而突然獨立的小國,為了避免造成東南亞出現華人與外族間的衝突,在社會內部也需要讓移民得以擱置爭議先開展建設,故政府不得不開始主導基於公民民族主義的新加坡國族建構,在現實外交環境與複雜的種族問題下發展出的國家思想,其逐漸作為民族成功實踐合作的先行者[14][15][16][46]。如2009年,在本地居民(本國公民及永久居民的總稱)中,華人佔74.2%,而歐亞混血人口和其他族群(包括峇峇娘惹)則佔3.2%,馬來人佔13.4%,印度裔(以泰米爾人居多)佔9.2%,自二十世紀末即使開始以吸收大量移民為主的人口政策,大致上都致力維持此平衡比例不變,除將馬來民族設置原住民地位外,在華人社會內部,以往早期主張依附大中華的本土政黨也逐漸被引導向基於東南亞華裔需求的國情政綱上[47],發展出巫裔、華裔與印度裔移民等等各族皆視為平等的「Singaporean」(新加坡人)認同[48][49]新加坡華人的祖先大部分源自中國福建南部廣東海南等地。[50]

語言

[編輯]

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其官方語言包括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51]

基於和馬來西亞的歷史淵源,《新加坡憲法》中清楚定明:馬來語為新加坡的國語。自新加坡獨立以來,政府一直採用英語作為不同種族社群之間的主要通行語和教學語[52][53],並將之定位成「第一語言」,新加坡憲法及法律也以英語書寫[54],在法院中,使用英語以外的語言也會翻譯成英語[55][56];2020年,在新加坡公民與永久居民中,五歲及以上者有接近一半的人最常用的語言爲英語;近一半的新加坡華人、約四成馬來人及約六成印度人在家中最常用英語,同時在十五歲及以上者中有約百分之十五沒有英語讀寫能力(其中以建國時期(Pioneer Generation)的長者佔大多數)[3]

百分之七十五左右的新加坡人能使用兩種及以上語言,大多為英語及其它官方語言,不過在流利程度上有很大的差異[3]。由於曾經受到英國的管理,新加坡英語也多以英語為標準[57]新加坡式英語則介於標準英語與皮欽語之間,但政府並不鼓勵使用新加坡式英語[58]

新加坡曾因為在1980年代全面廢除華校制度而將原來的華校改成全英校制度,所以英語是新加坡華人的最主要語言,多數人在日常生活和家裏都會使用英語,一部分人爲了與長輩溝通,也會使用各種中國方言(主要為廣東話、客家話、閩南話等)。

自新加坡在1965年獨立建國以來,雙語教育即成為主流教育體系的基石。所有新加坡學生除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外,還必須修讀所屬族群的「母語」課程。新加坡推行以英語為主、族群「母語」為輔的雙語教育政策是人民行動黨政府基於國家發展和族群團結所作出的必然選擇。但是,經過40多年的推動後,英語不但已成為本地強勢主導工作語言、跨族群語言、「國家語言」,更開始取代各族群「母語」,成為新加坡第一語言。

在新加坡的華人社群裏,華裔學生必須接受「英文為主,華文為輔」的雙語教育體制,在基礎教育階段修讀十至十二年的華語課程,但相對於英語應用能力,新加坡華人的華語水平卻遠遜於鄰國的馬來西亞華人,近年來更出現不斷弱化的情況[59][38][60]

新加坡官方使用與中國大陸一致的簡體漢字。但在1969年至1979年間曾短暫擁有自己的漢字簡化標準,民間以簡體字為主但偶爾也會出現繁體字與簡體字混用的現象。新加坡的官方文字為英文,因此公函、商務往來和其他經濟業務性質的書信通常以英語為主。

宗教

[編輯]
新加坡宗教(2020年,15歲及以上的
新加坡公民與永久居民)[3]
宗教 百分比
佛教
31.1%
無宗教信仰
20.0%
基督宗教
18.9%
回教
15.6%
道教
8.8%
印度教
5.0%
其他
0.6%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移民社會,也因此匯集了世界上多種宗教。

佛教為新加坡第一大宗教,其他宗教依人口多寡分別為基督宗教回教儒教道教印度教。據新加坡官方2020年的統計結果,從2010年至2020年間,無宗教佔比增長了3.0%,回教佔比增長了0.9%,基督宗教佔比增長了0.6%,佛教和道教民間信仰佔比略有下降,印度教及其他信仰則仍保持相對穩定[3]

各宗教信仰情況大致如下:

在15歲及以上的新加坡公民及永久居民中,佛教佔比為31.1%,信徒多為華人[3];基督宗教(包括基督新教天主教及其他教派)佔比為的18.9%[3],有266座教堂[61]。新加坡最早的教堂是禧街(Hill Street)的亞美尼亞教堂(Armenian Church)和聖安德烈路的聖安德烈教堂;回教佔比為15.6%[3],具有馬來西亞巴基斯坦血統的民眾基本為回教徒,另外也有一部分印度血統的回教徒,全國現共有回教徒約34.8萬人,並建有清真寺約80座,其中較為著名的有花蒂瑪清真寺和蘇丹清真寺;道教佔比為8.8%,信徒基本上為華人[3];印度教佔比為5.0%,教徒超過17萬人,基本上是印度族裔[3],寺廟約共22座。華人的無宗教佔比在各族裔中相對最高,另外有少量馬來人及印度族裔的無宗教者[3]

據統計,80%的新加坡人有宗教信仰[3]。相對以上主要宗教而言,其他宗教人數較少,在15歲及以上的新加坡公民及永久居民中一共只有兩萬餘人[3]錫克教是19世紀從印度傳入的,在新加坡有7間錫克廟,如奎因街的錫克廟等,教徒主要是錫克族警察、保安員。猶太教在新加坡有兩個會堂。拜火教在新加坡則沒有廟宇。

新加坡憲法保障宗教自由,但對少數宗教派系(如耶和華見證人)仍有所禁制[62]。該教教徒曾因反對兵役獲罪[62]

經濟

[編輯]

新加坡擁有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體系,得益於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先進的基礎設施、高素質的就業人口、較低的稅率、完善健全的制度、廉潔高效的政府,新加坡已成爲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之一。

在1965年獨立以前,新加坡為英國海峽殖民地的首都,是英國當時於東南亞最主要的海軍基地[63]新加坡海軍基地擁有當時世界最大的乾船塢[64]。隨着1869年蘇彝士運河開通,帶動全球貿易迅速成長,新加坡成為世界主要貿易據點,新加坡港也成為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65]。自從馬來西亞獨立後,新加坡政府始得以自由主導經濟發展方向,外商直接投資李光耀吳慶瑞及荷蘭經濟學家阿爾伯特·魏森梅斯的國家主導經濟政策刺激了經濟成長[66]。使之逐漸發展成為新興的發達國家,並因此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新加坡產業多元,以電子、石化爲主的製造業,以及金融、貿易爲主的服務業為其主要產業。

電子產業是新加坡的製造業支柱,新加坡是全球第二個進入半導體代工行業的國家,被稱爲亞洲半導體橋頭堡,至今仍是全球半導體製造重鎮,擁有超過60多家半導體公司及多家全球半導體巨頭的地區總部和生產基地,佔全球晶圓製造產能的5%[67],及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約兩成份額。

石化產業是新加坡另一個傳統產業,新加坡是世界上極少數不干預石油行業的國家,利用毗鄰馬六甲海峽的優勢,大力發展石油煉化行業,由過往的石油運輸中轉站,一躍成為全球三大石油貿易和煉油中心之一,煉油加工能力和規模位居世界領先地位[68]

新加坡因本地市場狹小而高度依賴國際貿易,是世界首個出台簡化國際貿易流程的「國家單一窗口」政策的國家,與30多個貿易夥伴建有廣泛的自由貿易協定,是東南亞的對外貿易門戶、全球貿易的主要物流樞紐。

新加坡也是亞洲首屈一指的國際金融中心、外匯交易市場和財富管理中心,金融業在新加坡經濟所佔比重也逐漸提高,2022年,新加坡超過區內其他競爭對手,成爲全球第三大、亞洲最大的國際金融中心。

新加坡是亞洲的商業中心之一,是眾多跨國企業進入東南亞市場乃至亞太地區的門戶,超過3500家企業在新加坡成立區域總部。新加坡也是亞太地區最熱門的休閑和商務旅遊目的地之一,新加坡政府為開發旅遊業,不惜斥巨資重建最受歡迎的旅遊點聖淘沙,又引入新加坡環球影城F1新加坡大獎賽,根據IAEM(國際展覽管理協會)的排名,新加坡舉辦的國際展會規模和次數連續多年穩居全球第五、亞洲第一,UIA(國際協會聯盟)連續多年將新加坡評為「亞洲最佳會展城市」。平均每年有40多萬國際遊客赴新加坡參加4000多個國際性會議和展覽。

另外,由新加坡財政部全資擁有的淡馬錫控股公司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國有控股公司之一。

新加坡主要出口品項(2014年)[69]

交通

[編輯]

新加坡交通便利,居於中國東盟印度亞太地區重要經濟體的幾何中心,是世界連通性最強的國家之一。新加坡與全球600多個港口實現了通航,以新加坡為圓心,7小時飛行圈覆蓋全球超過40億人口。

航空

[編輯]

目前,新加坡擁有5個機場,其中樟宜機場實里達機場是國際民航機場,另外還有巴耶利峇空軍基地三巴旺空軍基地登加空軍基地3個軍用機場

樟宜機場也是東南亞乃至全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也是亞洲最繁忙的5個機場之一,以及歐洲袋鼠航線的最重要的一個中途站,並被評為全世界最舒適的機場之一。

此外,新加坡北部的實里達機場提供專門連接鄰近國家的旅遊景點的定期航班、團體包機或接待私人飛機。在2005年,當局計劃擴展跑道到2000米,以接待波音737級數的客機,它是新加坡第一個國際民用機場。

巴耶利峇空軍基地,擁有一條長達3780米的跑道,允許外國空軍到訪時使用;據了解,美國空軍經常在此空軍基地停留。

港口

[編輯]
新加坡港,背景為聖淘沙島
海洋上的船與新加坡天際線(東海岸公園

公共運輸

[編輯]

新加坡公共交通發達,以地鐵巴士輕軌的士為主,也有渡輪和水上的士,目前開通了6條地鐵路線和3條輕軌路線,巴士路線超過300條,由4家公司經營,分別為新捷運SMRT巴士易塔通前進新加坡

兀蘭火車關卡馬來亞鐵道城際鐵路目前最南端的車站,由馬來亞鐵道公司特許經營,提供往返新山中央車站的「地不佬接駁列車」(Shuttle Tebrau)短程列車服務。

公路

[編輯]

新加坡本島的公路完善,目前擁有10條高速公路貫穿全島。新加坡的高速公路分別為泛島高速公路東海岸公園大道武吉知馬高速公路亞逸拉惹高速公路中央高速公路淡濱尼高速公路實里達高速公路克蘭芝高速公路加冷—巴耶利峇高速公路濱海高速公路以及建設中的南北交通廊道[70]

得力於公共交通的發達,私家車在新加坡的使用率不高,但在新加坡購買私家車首先須要競標取得數量有限的擁車證,1990年開始的個人擁車制度,抽籤的價格高達3到10萬新幣,有效期僅為十年,一張擁車證持有人僅限配一輛車,還不考慮其他牌照與保險費用。[71]從2020年1月1日開始,全新加坡的車輛數量總數上限暫定為 95 萬輛(約人車比例6:1),新加坡的新擁車證發放數量等同於二手車處理的數量,未來一段時間將控制在一個不再增長的範圍之內[72],此外由於基礎設施的發達,意味着使用成本的增加,車主購買車之後每月繳納的各項基礎設施使用費也相當高,購買私家車,如果僅一人使用,低使用度也就面臨更高的邊際成本。另一方面,新加坡也是全球第一個採用電子道路收費系統的國家,在進入市中心的道路上架設自動電子收費系統,在高峰時段進入市中心的車輛將自動付費。由於購買私家車的成本太高,再加上完善、方便的公共交通網絡,使得大多數新加坡人選擇不購買汽車,這也有效地解決了其他都市普遍存在的交通堵塞問題。另一方面,電動車在熱帶城市地區有不少使用優勢,又無排放環保,政府罕見給予這類車輛稅費減免,當前只要解決充電問題,正在新加坡加速普及中,預計2040年完全淘汰掉燃油車。[73][74]

住宅

[編輯]
在大巴窯(Toa Payoh)組屋建築(夜景)

在住房方面,84%的新加坡人口居住在由政府(建屋發展局HDB)建造的組屋中(即公共住宅)。因為「居者有其屋」的要求,所以組屋的價格保持低價,能夠讓每一個新加坡人負擔的起。政府提供購買組屋津貼,也讓更多的新加坡人能夠有房可住。組屋分新組屋(BTO)和轉售組屋(Resale)。新組屋BTO只有新加坡公民才可以申請購買。購買也需具備相應的條件,比如35歲以下不能單人購買,35歲以上個人只能購買2房式BTO。轉售組屋沒有限制,但是仍然只有公民和新加坡永久居民(PR)。永久居民購買最新政策:必須是兩人,均屬於永久居民,並且永久居民的年限超過3年。購買的區域對於不同族群有一定居住數量上限的要求。超過上限,無法購買。組屋之外最多人居住的是共管式公寓和私人公寓。私人公寓屬於私人性質的住宅樓房,物業管理公寓居住者自行解決。共管公寓5年之內,物業管理歸HDB新加坡建屋局,5年之後和私人公寓相同,並按照私人公寓的方式處理和買賣。首次買賣僅限新加坡公民。此外還有少部分的排屋,獨立或半獨立洋房,按照地契限制,大部分只開放新加坡公民購買。

唯有大士沒有住宅區。(純工業區)

教育

[編輯]
15歲以上最高學歷(2005年)[75]
最高學歷 比例
未受教育
18%
小學教育
45%
中學教育
15%
後中學教育文憑
8%
學位
14%

新加坡很重視教育,教育部是僅次於國防部的第二大財政開支部門,新加坡奉行精英教育,教育制度類似英國式制度,除了各語文類科外,均以英語為媒介語言[76][77]。一般修讀完十到十一年的中小學後能選擇到初級學院、高中或理工學院就讀,前兩者半數以上能升上國內大學。新加坡有五所理工學院與三所大專學府,其中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都是亞洲頗具盛名的學府。由於採用英國式教育系統,因此不少學生亦選擇前往英國澳洲升學,學校亦能直接協助學生以UCAS系統申請英國院校。

新加坡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中國和馬來西亞等地的留學生前來升學,令該國成為亞洲的區域教育樞紐。

新加坡教育制度常被批評為過分依賴制式教材,不鼓勵個人獨立思想空間,強調以考試方式來區別學生素質(升學至上主義),貶低其他的學習方式及職業的貢獻,新加坡本土電影《小孩不笨》即以討論該制度可能扼殺其他新加坡各類型人才發展,及因個人無獨立思考的習慣將無法回應社會變遷挑戰為電影主題。

體育

[編輯]

新加坡休閒體育設施完善,民眾愛好足球,在各大集選區都設有專業的足球場。在足球方面,新加坡自1996年起設有新加坡職業足球聯賽,其國家隊也曾三度獲得東南亞足球錦標賽冠軍,並在海外體育賽事(如英超聯賽)擁有廣泛支持者。另外,新加坡體育城包含原址位於舊的新加坡國家體育場,而新的新加坡國家體育場是一座位於新加坡加冷(Kallang)的半開放巨蛋式體育場,於2014年4月啟用,可容納55,000人。那是未來為新加坡國家足球隊的新主場,2019年世界盃欖球賽有些賽事也將於此舉行。

新加坡室內體育館

在傳統水上活動如游泳帆船水球等是東南亞地區的佼佼者。近年來在乒乓球、射擊等運動也有不俗的表現。政府在培育體育人才方面,如開辦體育學校,引進外來教練與體育員,也計劃在近期開埠國際級的體育學院。

新加坡比較知名的運動員有:四屆全英羽毛球超級賽男單冠軍黃秉璇,一屆世界羽毛球錦標賽冠軍駱建佑,以及乒乓球選手井浚泓李佳薇馮天薇等等。

2008年2月21日,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雅克·羅格宣佈,2010年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主辦城市為新加坡。

2016年8月13日(巴西時間8月12日),新加坡泳手史高寧(Joseph Schooling)參加第31屆夏季奧運會,在男子100米蝶泳決賽以打破奧運紀錄的50秒39,贏得新加坡歷來首面奧運金牌。同場的美國名將米高·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與南非泳手查德·勒克洛匈牙利泳手切赫·拉斯洛(László Cseh),以51秒14並列第二。[78]

2021年12月19日,「新加坡一哥」羽毛球選手駱建佑獲得新加坡首枚羽毛球世錦賽金牌。

軍事

[編輯]
F-15SG多用途戰鬥機

新加坡擁有堪稱東南亞科技最先進的軍隊[79],軍隊包括陸軍海軍空軍[23],軍隊也被認為是維持城市獨立的保證[80]。而警察部隊及民防部隊(消防救援及救護服務)也屬兵役制。

新加坡的軍人稱為新加坡武裝部隊,新加坡武裝部隊分為三類,包括:正規軍人,現役軍人以及戰備軍人。正規軍人指的是職業軍人,現役軍人指的是十六歲到二十餘歲不等為了保護國家而強制服兩年左右兵役的軍人,戰備軍人指的是從現役中役滿退伍,進入十年回營訓練周期並能夠在一定時間內動員起來的後備軍人。新加坡法律規定年滿十八歲的男性公民或第二代永久居民必須服兵役2年,拒絕服役屬違法。服役前須接受為期九個月的基礎軍事訓練課程,完成後會派往軍隊或民防部隊。新加坡軍隊分陸、海、空三軍,具體數量未知,但是一般認為整體數量有超過五萬以上,但是正規軍人和現役軍人總數應該不超過五萬,新加坡是馬六甲海峽邊的小國,周邊被許多國家及幾千萬馬來人圍繞,以華人為主體族群的新加坡天然安全警覺高騰。新加坡有五個空軍基地,樟宜空軍基地(西)樟宜空軍基地(東)巴耶利峇空軍基地三巴旺空軍基地登加空軍基地,24架F-15SG多用途戰鬥機,70架F-16多用途戰鬥機,為新加坡空軍目前的主力戰機。三個海軍基地,布拉尼海軍基地,大士海軍基地,樟宜海軍基地常駐美海軍自由號等(USS Freedom,LCS-1),瀕海戰鬥艦共4艘,亦可停美海軍航空母艦

新加坡是五國聯防(FPDA)組織的成員國之一。該組織的成員國還有英國澳洲紐西蘭馬來西亞,協議規定在新加坡或馬來西亞任何一方遭受到攻擊,英澳紐三國都有義務給予軍事援助。

新加坡軍隊與台灣有合作關係,新加坡的建軍就受到台灣大量的資源與幫助,其中不乏退役將領在新加坡任職武官,自蔣經國李光耀時代,新加坡就將其軍隊移至臺灣訓練,由於新加坡地狹,而軍隊也不能送交鄰國馬來西亞訓練,這樣也有造成軍情外洩疑慮,且馬來西亞為其最大假想敵,馬來西亞絕大多數空軍部隊部署於與新加坡邊境,因此移至臺灣訓練,一方面是因為蔣李兩人私交匪淺,另一方面新加坡與台灣友好,於是促成新加坡移到臺灣訓練的星光部隊,其駐地在臺灣新竹縣湖口鄉、臺灣雲林縣斗六市、臺灣屏東縣恆春鎮新加坡跟以色列的軍事關係也十分緊密,事實上新加坡軍隊就是名師出高徒,由一批以色列軍官親自指導出來的。[81]

飲食

[編輯]

由於新加坡的戰略位置,新加坡菜反映出新加坡文化起源於馬來西亞的種族多樣性,為百年文化互動而成的產物。

食物主要受到當地馬來人的影響,加上來自中國、印尼、印度、土生華人、和自十九世紀英國所帶來的西方(特別是英語和一些葡萄牙語影響的歐亞,被稱為基斯)的移民傳統。而在當地的飲食文化也同樣存在於其他領域,如:斯里蘭卡、泰國、菲律賓、和中東地區的影響。

新加坡小販攤檔中,例如:具有中國華裔背景的廚師受到由印度文化的影響,可能會嘗試多樣化的調味品及配料,如羅望子,薑黃,和酥油;而印度廚師則可能也能提供炒麵等菜,但有些印度裔廚師不提供豬肉與牛肉類。隨着來自各種不同國家的影響,它足以顯示全球化的現象,進一步影響新加坡的料理。

當地食物

蝦麵叻沙海南雞飯肉骨茶炒粿條沙嗲椰漿飯辣椒螃蟹咖椰吐司咖啡螃蟹米粉、肉脞面等。

公共假日

[編輯]
公曆日期 名稱 來由
1月1日 元旦
農曆正月初一初二[註 6] 農曆 華人新年 春節
4月2日[註 6] 耶穌受難日
5月1日 勞動節
5月13日[註 6] 回曆 開齋節
5月26日[註 6] 通常是農曆四月的月圓之日(十五) 衛塞節
7月20日[註 6] 回曆 哈芝節
8月9日 國慶日 獨立日
11月4日[註 6] 印度曆 屠妖節 排燈節
12月25日 陽曆 聖誕節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新加坡共和國憲法》第153A(2)條:國語應為馬來語,並應使用羅馬文字...(The national language shall be the Malay language and shall be in the Roman script...)
  2. ^ 包含天主教以及新教等基督徒。
  3. ^ 接受統計者爲15歲及以上的新加坡公民與永久居民。
  4. ^ 而「星島新聞集團」及旗下包括「星島日報」等各產品與新加坡無關,該報1938年在香港創辦,主要運營地區包括香港、美國、加拿大,並從未在新加坡發行過任何報刊。
  5. ^ 來自馬來語Selat(意為「海峽」)。
  6. ^ 6.0 6.1 6.2 6.3 6.4 6.5 每年不同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Singapore Statutes Online - CONST -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art XIII General Provisions, 153A Official languages and national language
  2. ^ Article 153A(2)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Singapore Statutes Online, Legislation Division of the Singapore Attorney-General's Chambers, Government of Singapore., [2021-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1)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Census of Population 2020 Statistical Release 1: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Education, Language and Religion (PDF).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22-02-1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06-11). 
  4. ^ (英文)No.10760: Agreement relating to Malaysia (PDF). United Nations Treaty Collection. United Nations. 1963年7月 [2010-07-2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09-13). 
  5. ^ DOS | SingStat Website - Population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 Latest Data. 新加坡統計局. [2023-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2) (英語). (英文)
  6. ^ 6.0 6.1 6.2 6.3 Singapore.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23 [2023-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5) (英語). 
  7.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20 (PDF). [2021-02-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2-15). 
  8. ^ 调查:新加坡金融中心地位超越香港 全球排第三 | 早报. www.zaobao.com.sg. [2022-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4) (中文(新加坡)). 
  9. ^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 新加坡超越香港排第三 | 8视界新闻. www.8world.com. [2022-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3) (中文(新加坡)). 
  10. ^ 10.0 10.1 Executive summary (PDF).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Authority. [2011-04-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6-22). 
  11. ^ Sudderuddin, Shuli. Singapore's phantom workers. The Straits Times (Singapore). 2009-02-22 [2011-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5). 
  12. ^ 12.0 12.1 Census of population (PDF).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10 [2011-07-0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7-05). 
  13. ^ 13.0 13.1 13.2 Key annual indicators.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11 [2011-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1). 
  14. ^ 14.0 14.1 紀舜傑. 新加坡的國家認同 - 從生存威脅到 永續執政的國族建構 (PDF). 台灣國際研究期刊. Spring 2013, 9 (1): 59-74 [2024-02-2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2-10). 
  15. ^ 15.0 15.1 Stephan Ortmann. Singapore: The Politics of Inventing National Identity. Journal of Current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December 1, 2009, 2 [2024-02-29]. ISSN 1868-1034. doi:10.1177/18681034090280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29). 
  16. ^ 16.0 16.1 (英文)藝術、文化和獨特的新加坡身份. The Straits Times. 2017年5月22日 [2020年6月2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9月25日). 新加坡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和歐亞文化的變體,以及我們共同分享的日益增長的新加坡人身份,將我們獨特的個人身份和種族文化聯繫在一起。 
  17. ^ 石叻學會. 闲话石叻 (PDF). 石叻學會會訊(第一期) (新加坡: 石叻學會). 2006年3月, No.1: 12–13 [2010-03-21]. ISSN 1793-323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1-14) (中文). 
  18. ^ 古吧. 石叻无去去惹兰. 汕頭日報. 2009-10-25 [2010-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中文). 
  19. ^ 王偉深; 少光. 一片帆去到实叻埠. 妙语典故. 廣州: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2010-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2) (中文). 
  20. ^ 黎上增. “蒲罗中”是新加坡的古名吗?. 博物館華文義工:研習坊. 2013-06-29 [2020-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2). 
  21. ^ 許雲樵康泰吳時外國傳輯注·蒲羅中國》四十四頁新加坡南洋研究所出版1971
  22. ^ 許雲樵《南洋史》97頁星洲世界書局1961
  23. ^ 23.0 23.1 23.2 Distribution of family income - Gini Index. CIA. 2011 [2012-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30). 
  24. ^ 李慧敏. 特写:新加坡人纠结的李光耀情结. BBC中文網. 2014-09-15 [2024-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5). 
  25. ^ Tommy Walker. 新加坡《防止外来干预法》: 谁会受影响?. 德國之聲中文網. 2024-02-29 [2024-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18). 
  26. ^ Savage, Victor R.; Yeoh, Brenda S.A. Toponymics: A Study of Singapore's Street Names. Singapore: 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 2004. ISBN 978-981-210-364-2. 
  27. ^ Bukit Timah Hill. Heritage Trails. [2010-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05). 
  28. ^ Towards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2005 Report (PDF). 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and Water Resources. [2010-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3). 
  29. ^ 29.0 29.1 Earthshots: Satellite Image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Singapore. Earthshots. [2011-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0). 
  30. ^ Forests, grasslands and drylands – Singapore (PDF).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2003 [2011-07-0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5-06-01). 
  31. ^ Interesting facts of our Garden City. National Parks Board. [2011-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3). 
  32. ^ Mok Ly Yng. Why is Singapore in the "Wrong" Time Zon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10-09-22 [201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28). 
  33. ^ Weather – Singapore. BBC News. [2011-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1). 
  34. ^ Weather Statistics. 國家環境局. [2010-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28). 
  35. ^ 印尼6.5地震 新加坡民众感到摇晃. 光華網. [2020-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2) (美國英語). 
  36. ^ Census of population (PDF).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10 [2011-07-0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7-05). 
  37. ^ 存档副本. [2013-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11). 
  38. ^ 38.0 38.1 Key demographic indicators, 1970–2010 (PDF).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10 [2011-07-0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3-16). 
  39. ^ Resident Population by Place of Birth, Ethnic Group and Sex (PDF).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10 [2011-07-0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6-07). 
  40. ^ Ng, Julia. Singapore's birth trend outlook remains dismal. Channel NewsAsia (Singapore). 2007-02-07 [2010-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3). 
  41. ^ 我國總人口增5%至592萬人 滿65歲公民佔近兩成. [2024-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9). 
  42. ^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igrant stock: The 2008 revis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2009).
  43. ^ Sudderuddin, Shuli. Singapore's phantom workers. The Straits Times (Singapore). 2009-02-22 [2011-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5). 
  44. ^ Unemployment. Ministry of Manpower. 2010 [2011-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6). 
  45. ^ Chan, Joanne. S'pore unemployment rate falls to three-year low. Channel NewsAsia. 2011-06-15 [2011-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7). 
  46. ^ 新加坡的種族問題與政府的族群政策. 
  47. ^ 新加坡華人社會變遷 (PDF). [2024-07-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7-08). 
  48. ^ Hoe Yeen Nie. Singaporeans of mixed race allowed to 'double barrel' race in IC. Channel NewsAsia (Singapore). 2010-01-12 [2011-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06). 
  49. ^ 新加坡華裔,你是中國人還是華人?. [2024-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2). 
  50. ^ 簡說新加坡華人族群. 移民人物誌. 2017-06-01 [2020-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2) (中文). 
  51. ^ Republic of Singapore Independence Act, 1997 revised edition. [2012-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1). 
  52. ^ Education UK Partnership – Country focus. British Council. October 2010 [2011-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02). 
  53. ^ Speech by Mr S. Iswaran, Senior Minister of State, Ministry of Trade and Industry and Ministry of Educ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0-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9). 
  54. ^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Part I. 2010 [2011-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2-07-13). 
  55. ^ What do I do if I can't speak English?. Singapore Subordinate Courts. [2011-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09). 
  56. ^ Dependant's Pass – Before you apply. Ministry of Manpower. [2011-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7). 
  57. ^ What are some commonly misspelled English words?. Singapore: National Library Board. 2008-04-18 [2011-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3). 
  58. ^ Tan Hwee Hwee. A war of words is brewing over Singlish. Time (New York). 2002-07-22 [2011-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06). 
  59. ^ 吳英成. 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的沿革與新機遇 (PDF). 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新加坡). [2013-08-2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2-14). 
  60. ^ Resident Population by Place of Birth, Ethnic Group and Sex (PDF).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10 [2011-07-0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6-07). 
  61. ^ Search Results. maps.singaporeexpats.com. [2020-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2). 
  62. ^ 62.0 62.1 美国《国际宗教自由报告》. State.gov. [2017-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9). 
  63. ^ Timeline: Singapore. BBC News. 2011 [2011-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2). 
  64. ^ World War II. 2011 [2011-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12). 
  65. ^ Port of Singapore. 2011 [2011-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2). 
  66. ^ Murphy, Craig. 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A Better Wa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101. ISBN 978-0-521-86469-5. 
  67. ^ 半導體行業觀察. 起底新加坡半导体-36氪. 36kr.com. 2022-05-25 [2022-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4). 
  68. ^ 没有一滴油的新加坡,是如何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国的?_石油. www.sohu.com. [2022-10-15]. [失效連結]
  69. ^ Harvard Atlas of Economic Complexity. Atlas.cid.harvard.edu. [2017-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8). 
  70. ^ 新加坡交通:高速公路 地鐵 買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加坡華人網
  71. ^ 編譯, 沈祿珮 /. 新加坡買車愛先有「車證」 1張245萬臺票起跳 | 公視新聞網 PNN. 公視新聞網 PNN. 2023-10-06 [2024-10-10] (中文(臺灣)). 
  72. ^ 新加坡夢愈來愈遠,買車之前要先付 250 萬元買擁車證. TechNews 科技新報. [2024-10-10] (中文(臺灣)). 
  73. ^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转向电动车? | 联合早报. www.zaobao.com.sg. [2024-10-10] (中文(簡體)). 
  74. ^ 新加坡电动车欲普及化,土地太小是优势也是短板 新闻打包 - 红蚂蚁. www.redants.sg. [2024-10-10] (英語). 
  75. ^ Education and Language (PDF). Singapore Statistics. [2011-04-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11-13). 
  76. ^ International Student Admissions: General Information on Studying in Sing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1-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4). 
  77. ^ ASEAN Scholarships: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1-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06). 
  78. ^ 【里約奧運】粉絲贏水神 史高寧為新加坡奪首金,香港蘋果日報,2016年8月13日. Hk.apple.nextmedia.com. [2017-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9). 
  79. ^ Moss, Trefor. Buying an advantage. Jane's Defence Review (London). 2010-01-18 [2012-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23). 
  80. ^ SAF remains final guarantor of Singapore's independence. Channel NewsAsia (Singapore). 2007-07-01 [2011-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6). 
  81. ^ 新加坡又稱「亞洲以色列」,這些相同之處值得深思. www.shicheng.news. 2023-10-23 [2024-10-10] (中文(繁體)). 

外部連結

[編輯]
政府
旅遊
地圖
照片
影片
學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