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分科
文理分科是在部分東亞國家和地區實行的教育制度,即將教學課程分為文科(Art Stream)和理科(Science Stream)讓學生選擇後進行分別教育。
中國大陸
[編輯]沿革
[編輯]文理分科在中國始於1977年的恢復高考。但事實上這種制度源於對蘇聯模式的照搬。二戰使蘇聯損失了大批知識分子,因此戰後重建急需以分科教育來快速培養各類專業人才。中國1949年後,同樣急需專業人才,因此開始了文理分化的步伐,首先成立了西安、南京、重慶等最早的8所外語學校,並在1950年代開始了對高校的合併。當時實現工業化是經濟建設的主要目標,為了適應對專業人才的需求,自1952年起,將同類專業院校合併為專業學院,建起適應計劃經濟體制的高校體制。這樣的合併加強了工科院校的專業性,但也造成專業面窄,且理工、文理分家,文法、財經等學科也被削減。
但在文革結束前,中國的高中一般都沒有實行文理分科。1977年,恢復高考制後,為分類選拔人才,高中文理分科才開始。
上海和浙江從2014年起新入學的高中學生在高考時不再文理分科,實行「六選三」政策(在物、化、生、政、史、地六門學科中任選三科作為高考科目),山東、北京、天津、海南則在2017年開始實行這一政策[1]。各高等院校在這些省(市)的錄取方法也由文理分錄改為設置特定選考科目要求,例如浙江大學計算機專業就要求考生一定要選考物理才可投檔。
第三批新高考,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等八省市,2018年啟動,2021年首屆新高考,採取措施「3+1+2」高考模式(語、數、外必修,在物和歷中二選一,再在政、地、化、生中任選其二),不分文理科。
自2024年高考起,江西、安徽、貴州省取消高考文理分科制度。
內容
[編輯]分科一般是在高一進入高二階段進行的。
目前制度要求在分科前仍保留對不選的科目的教學。通常在高二開始時學校會重新分班,分為物化班和史政班,各班學生會將重點放在選考科目上,隨着合格考的結束,高三時學生會全力攻克高考科目。而如果在合格考或其它的考試之後,學校就直接將這些科目從課程表上刪除。[來源請求]
目前各省的高考制度略有不同,某些地區增加學業水平測試作為參加考試的判定,或有綜合能力測試。
選擇
[編輯]對於學生選文還是選理,學生乃至家長、老師都有一番艱難的抉擇。當然有部分家長對分科持反對態度,但面對高考的指揮仍須作出決定,不是選文就是選理。總體而言選理的人數要多於選文[來源請求]。影響學生作出選擇的因素有和很多,主要包括:某個學生是擅長文還是理、未來就業形勢、個人的興趣、愛好、及理想。但有時候其它因素也會影響到一個學生的選擇;老師的實力對比,如果某科教師的實力強勁,則易吸引學生選擇此科。
香港
[編輯]大部份中學於中四(即高中)開始分科。
現時的高中學制(2009/2012學年-)
[編輯]-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為公開考試及通用的大學入學試。
- 中英數為必修科(包括非華人學生);而且所有學生必須讀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由2021/2024學年開始) ,在2009/2012至2020/2023學年,則需修讀通識教育科。
- 一些學校不再強制文理分科等組合,學生可以選一至兩科文,一至兩科理科;一些學校提供給學生的選擇組別仍是類似文理分科。
- 如果大學想升讀數理有關的科目,可選修數學科延伸部分。
- 選修科包括物理、化學、生物、資訊及通訊科技、中國歷史、世界歷史[a]、地理、經濟、中國文學、英國文學、倫理與宗教、數學延伸部分(M1或M2)、設計與應用科技、旅遊與款待、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視覺藝術、體育、音樂 、科技與生活、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綜合或組合科學的科目。
- 而言,在大學選科,不少學系仍然要求學生選修指定的科目,或者給予某些科會有額外分數。一般而言,不少工程科目會要求學生修讀物理、化學、數學科延申部分。不少醫療護理科目,要求學生修讀化學或生物。
舊高中學制常見科目(2009/2012學年前)
[編輯]過去文法中學主要分為文(或文商)、理兩組,部份學校則分為文、理、商三組,工業學校另以工科代替部份理科。各校修讀的科目會略有差異,因為並非所有學校都有開辦全部科目,部份學校亦容許學生選修不同組別的科目, 如理科生可同時選修地理、經濟及會計,文科生可修讀人類生物學、電腦及資訊科技等。
- 香港中學會考(中四中五課程;通常報考7至8科,最多10科)
- 必修科目:中文(非華人學生可選修其它外文,例如法文[2])、英文、數學
- 文科:中國歷史、世界歷史[a]、地理、經濟、中國文學、英語文學、「人類生物學(Human Biology)」(選考人類生物學考生多為獲取報考護士學校的資格)
- 理科:物理、化學、生物、附加數學、「電腦與資訊科技」(前身為電腦學)
- 商科:會計學原理、商業、經濟、英文文書處理及商業通訊[3]
- 工科:「電子與電學」[3]或「設計與科技」[4]或「電腦與資訊科技」、工業繪圖、工程科學,其餘與理科相同(物理、化學、生物、附加數學)
- 此外個別學校還可選修宗教(有關聖經的課程)、佛學、普通話、視覺藝術、體育(絕大多數學生不會報考會考體育科)、音樂(絕大多數學生不會報考會考音樂科)等科目
- 賽馬會體藝中學:除了普遍文法中學的課程,學生需選擇修讀及報考體育或視覺藝術其中一科。
臺灣
[編輯]從高中二年級開始分組。文、理都必修國文、英文、數學(文組與理組的數學在高二時分流,有A、B版,並於高三時分為自然組的「數學甲」,與社會組的「數學乙」),直至高三結束;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等三科,文、理組至二年級皆為必修,高三文組會繼續修習;自然科之物理(有分流A、B版,理組上後者)、化學、生物、地球科學,文、理組高一皆為必修,高二視各校配課時數,於四科設定不同權重給文、理組,高三理組會繼續修習。
過去聯考時代,文、理分為甲組(理工)、乙組(文哲)、丙組(農醫)、丁組(法商)共四組,其中甲組、丙組為自然組;乙組、丁組為社會組。
目前則分為三類組:
- 第一類組(簡稱一類):社會組/文組,主修課程有國文、英文、數學(乙)、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則僅在二年級必修或選修,通常在指定科目考試中應考國文、英文、數學乙、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大學可選擇文、史、哲、政、法、商、傳播、教育、藝術、外語、社會科學等學系。
- 第二類組(簡稱二類):自然組/理組,主修科目有國文、英文、數學(甲)、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則僅在二年級必修,通常在指定科目考試應考國文、英文、數學甲、物理以及化學。二類與三類的主要差異為不著墨於生物,因此大學以理學院、工學院為主要學系。
- 第三類組(簡稱三類):自然組/醫組,主修科目有國文、英文、數學(甲)、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則僅在二年級必修,通常在指定科目考試應考國文、英文、數學甲、物理、化學以及生物。大學可選擇醫學院、生物學、農學院、獸醫學等學系。
部分學校僅區分為社會組與自然組,不區分二類與三類。目前每個類組都必須參加學科能力測驗,且考試範圍相同。指定科目考試並未限制應考身分,因此類組可互相跨考。2009年起列公民與社會為指定科目考試的考科之一。
選組的選擇
[編輯]對於學生選組,學生乃至家長、老師都有一番艱難的抉擇。當然有人對分組持反對態度,但面對將來升讀大學的選系,仍須作出決定。
影響學生作出選擇的因素有和很多,主要包括:個人專長、未來就業形勢、個人的興趣和理想、家長的期望等。
爭議
[編輯]目前文理分科與應試教育一樣存在着大爭議。
反對者觀點
[編輯]反對者認為文理分科讓理科學生不再學習歷史、地理,更少閱讀文學經典等,使理科生知識面偏窄,致使缺乏人文精神;而同時這也導致文科生對物理、化學、生物陌生,不知道基本的自然科學知識,導致缺乏科學精神和理性,也不懂得用已證明行之有效的科學方法解決問題,阻礙學生全面發展和提升綜合素質。
支持者觀點
[編輯]支持者認為文理分科有利學生個性發展,讓他們自由選擇所要學的科目,使學生學有專長。同時文理分科可以減輕學習負擔、壓力,尤其面對大學入學試,學生更可花充分時間在要考的科目上。 高中文理分科實際上解除了學生的厭學感,重新認識學習之必要,進而「術業有專攻」。
改革
[編輯]由於文理分科存在着弊端,因此部分人士提出改革方案或直接取消文理分科,支持改革者一般傾向認為應將文理分科推遲進行,不宜在高二,而是在高三總複習時期,由學生自由地作出選擇。複習階段選擇文科的學生主攻文科,而理科生則主攻理科。他們這樣可以較充分地保證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但是,也有部分人士認為,推遲分科將進一步加大學生課業負擔。
也有部分人士呼籲取消文理分科,在2005年,中國大陸政協委員朱永新提出應組織專家進行取消高中、高考文理分科的論證,爭取從2006年高中入學和2008年高考取消文理分科。目前,中國大陸仍在實行文理分科制度。
香港
[編輯]於2009年開始推行新高中學制,通識教育為必修科之一,並鼓勵學校以彈性的選科組合和時間表取代傳統的文理分科制度。
於2021/22學年起通識教育科被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