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华民国历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中华民国史

中华民国历史始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注1]孙中山为首任临时大总统[参1]。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皇帝溥仪退位,中国最后一个帝制朝代结束[参2]中华民国法理上继承清朝疆域,中国疆域由内东北,新疆,西藏,外蒙古,内地等部分组成。建国初期由北洋军阀为首的北洋政府领政,政治争斗不断,此时民主与各种学术思想发展较帝制的时代开放。

1923年,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提出“军政、训政、宪政”的进入民主共和宪政体制的三步走路线,并于1924年正式订立《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参3][参4][参5]1928年6月3日北伐结束后,北洋政府被中国国民党建立的国民政府取代,国民政府实施以党领政训政体制,以推展经济与文化的上现代化建设为重心,中华民国经历黄金十年发展阶段[参6]。与此同时,国民党陷于与中国共产党残馀军阀日本的政治及军事冲突之中[参7]:302;1937年中日爆发第二次中日战争,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政府从日本接管台湾。1947年底国民政府正式颁布中华民国宪法,将国民政府改组为中华民国政府并正式行宪,同时间与中国共产党全面爆发内战,失利后于1949年12月7日退守台湾岛,仅统治台澎金马地区,形成与中共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相隔台湾海峡两岸分治对立局面。

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初期在台湾施行威权统治,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建设。1971年,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取代中华民国政府在联合国及其附属组织的“中国”席位,许多国家转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并与中华民国断交,中华民国失去广泛的国际承认。1987年中华民国政府宣布解严恢复宪政,并实施民主化改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治的中国大陆之非政治交流也逐渐恢复。2000年,中华民国实现第一次政党轮替民进党首次执政,国民党首次在野。随著政治民主化的开展,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国家体制渐与台湾社会相融合,文化发展上则从中华文化本位转为以台湾本土文化为重心,公民社会开始成形。2008年,第二次政党轮替,国民党重返执政。2016年,第三次政党轮替,民进党第二次执政,并首次赢得立法院多数席位,首次完全执政。

现今的中华民国于国际间常因地理位置通称为“台湾”、或因政治因素被权宜性称为“中华台北”、“台湾地区”等,以经济成就闻名于世[参8][参9]

建国之初

[编辑]

辛亥革命

[编辑]
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任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都督时的黎元洪

清朝末年,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自上而下改革以及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使得很多中国人相信只有通过彻底的革命,废除掉旧有的制度和体制,并建立新的制度和体制才是有效的方法。这个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一个反清的共和主义者,开始在海外华人、留学生,特别是日本的留学生间受到瞩目。1905年7月30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筹备会议,他在《中国同盟会盟书》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同盟会纲领,并为未来实现共和制度的中国取“中华民国”的国号[参10]。孙中山和另一个同样受到瞩目的中国革命领袖黄兴建立中国同盟会。中国国内的一些地区军阀、百日维新后流亡海外的改革派以及海外的华人对这个运动给以大量的资金支持。孙中山的政治理念在1897年形成,1905年首次在东京发表,并在1920年代早期作过一些修改。他的理论集中在“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民族主义号召人民推翻满族的统治以及结束外国霸权在中国的势力;民权表达孙中山期望建立一个普选的共和政府的理想;民生,通常被描述成为社会主义,是指通过对生产方式所有制的规范来帮助平民。

1911年10月11日于湖北武昌成立的湖北军政府旗帜(铁血十八星旗)。
1911年10月11日,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在湖北武昌成立。

1911年,清廷为了控制保路运动,将部分湖北新军调往四川,使得武昌防务空虚。革命党人黄兴利用这个机会,打算在10月底发动一场起义。10月9日反清的革命计划曝露,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被迫提早发动起义。这就是“武昌起义”,也是中华民国国庆双十节的来源。武昌起义成功后第二天,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于1911年10月11日在湖北武昌成立[参11]。这是中华民国第一个省级军政府,同时代行中央军政府之职责[参12]。起义发动者临时推举清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出任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都督[参13],改湖北省谘议局大楼为都督府,并根据孙中山编定的《革命方略》的原则精神,宣布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参14]

这次起义迅速扩展到邻近的省会城市,并得到遍布全中国的革命党和立宪派的支持。11月底,22个[注2]行省中有15个宣布从清政府独立。中国本土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朝统治独立。消息传到西藏,引发辛亥拉萨动乱,西藏驻军被解除武装,同清朝官员一起被驱逐回中国内地

当时在美国的孙中山从当地的报纸上得知起义成功的消息之后,开始在国外展开外交活动,取得英国、法国和四国银行团对于革命党人的一定程度的支持,并且还从海外华人和美国的同情者间为这次革命筹集资金。日本也秘密运送军火给革命党人占领的南京[参15]。12月25日,孙中山返回中国。12月29日,各省代表以16赞成票对1反对票推选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参1]。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并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参16]黎元洪当选为临时副总统,黄兴任陆军部长。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中华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政府机构,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存在时间约3个月。此时,南京政府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推翻北京的清朝政府,实现统一。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实施后,南京临时政府解散,由北京临时政府继承。

民国肇建

[编辑]
袁世凯,第一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民国初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华民国政府所使用的国旗(五色旗)。

1911年10月27日,清朝任命已隐退的袁世凯钦差大臣镇压革命党。11月1日,袁世凯更进一步被授为内阁总理大臣。11月2日之后,袁世凯指挥清军开始进攻革命军,并取得多次重大的军事胜利,使得革命党人不得不与袁世凯和谈。此时,国内外舆论对于袁世凯任大总统也表示相当大的支持。即便是在革命党人中也有许多人认为袁世凯是迫使清帝退位及避免继续内战的不可或缺的人物。[参17]1911年12月29日,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成立博克多汗国,宣布脱离中国独立。外蒙古宣布脱离清朝独立,唐努乌梁海仍为外蒙古统治。而后俄罗斯帝国趁机占领唐努乌梁海,并怂恿其脱离外蒙古独立。

1912年1月22日,孙中山公开表示如果袁世凯能说服清帝溥仪退位并同意共和,就可以让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一职,于是袁世凯开始利用段祺瑞北洋军将领一直逼迫朝廷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朝隆裕太后代皇帝溥仪发布宣统帝退位诏书。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至北京[参18]。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国家的临时基本法。它在中国历史中第一次将“主权在民”的思想立入法规。[参19]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与正副大总统依序选出,中华民国从临时政府时期走向北洋政府时期。

此时共和的进程比孙中山及其盟友所预料的要慢,因在袁世凯身边尽是一大班前清官僚(包括袁氏本人),他们一直不习惯、甚至反对议会制约行政的权力,并极力排挤革命党人。1912年8月,孙中山的盟友宋教仁建立国民党,这个政党是以同盟会中主张议会责任内阁制的成员为核心,再联合其他小党派结成。1912年12月,宋教仁领导国民党赢得了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选举[参20]。1912年12月十三世达赖喇嘛回到拉萨,重掌西藏。1913年1月11日,十三世达赖喇嘛派人在蒙古库伦签订《蒙藏条约》,互相承认独立。

北洋政府

[编辑]

北洋政府是对中华民国建国初期以北京为首都的中央政府之通称,因此时期的政府体系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系统所掌握而得名,以五色旗为国旗,以《卿云歌》为国歌,是1912年至1928年代表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北洋政府大致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1916年)、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年-1920年)、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年-1924年)、以及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年-1928年)等4个阶段[参21]

革命与法制

[编辑]

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以“原则上承继前清法制”的方式作为过渡。1912年底到1913年初举行的第一届国会两院选举,宋教仁以反对袁世凯统治的口号参选。大选的结果是国民党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参20],占据下议院596席中的269席,上议院274席中的123席。

1913年2月21日,司法部通令各省改组法院:“在各省省城设高等审判厅,在地区级行政区及商埠设地方审判厅,县级地方设初级审判厅”。[参22]3月20日宋教仁被暗杀。[参23]孙中山因此对袁世凯的不满开始增加,1913年7月,他指挥南部的几个省叛变反对袁世凯,称为“二次革命”。叛变后来被袁世凯成功镇压,孙中山及其他发动者逃亡日本。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党。孙吸取之前的教训,严格控制组织总部和支部,并享有各级组织的人事任免权。这成为后来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民主集中制的雏形[参24]。1916年,孙回到上海。

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提出《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又称天坛宪草[参25]。1914年袁世凯将国会解散,于5月1日公布《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参26]

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并没有立即打击国会占多数议席的国民党议员。1913年10月5日,袁世凯通过所谓的公民团(袁手下伪装的士兵警察及便衣特务)威胁国会[参27],并成功被选举为正式的中华民国大总统。为了取得国际认可,袁世凯同意给予外蒙古西藏自治权,保证中国虽然是宗主国,但是俄国在外蒙古地区享有特殊的权利和影响。10月31日,国会通过《天坛宪法草案》,采用内阁制来制约袁世凯的权力。11月4日,袁世凯下令以参与二次革命之罪名取缔国民党,并将国民党议员逐出国会。这一行动一共取消438名议员的资格,使得国会因法定人数不足而无法开会。

1914年3月18日,袁世凯命令召开所谓的国民大会修改1912年的《临时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1914年,沙俄在唐努乌梁海宣布独立后将其吞并,并更名为图瓦。1914年5月1日,袁世凯强行通过颁布一部中华民国约法以规定他可以终身任职并有权提名继承人。这实际上等于宣告袁世凯的独裁统治的确立,但是他对此仍不满足。1915年6月9日《中俄蒙协约》签订,外蒙古取消独立,宣布归附中华民国并实行“自治”。

洪宪帝制与护国战争

[编辑]
中华帝国国旗

1915年8月12日,袁世凯父子促使杨度等六人组成筹安会,劝进袁世凯称帝。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自称受全国国民代表拥戴,宣布改国号中华帝国,并称帝,将于1916年1月1日改年号洪宪。这引起全国性的起事,为数众多的行省宣布独立。1915年12月25日云南将军蔡锷唐继尧首先宣布独立,并组织约二万人之“护国军”讨伐袁世凯。而袁世凯的主将段祺瑞冯国璋却不愿意担任镇压护国军的任务。这场护国战争中袁世凯的军队在四川受挫,1916年3月22日袁氏宣布取消帝制以谋求续任总统,但被护国军拒绝。1916年6月6日袁氏病逝,复辟帝制也随之而止。

北洋政权的更迭

[编辑]

袁世凯去世后,中国开始长达13年(另一说15年)的军阀割据时期北京中央政权连续被北洋军阀系统控制,但此时没有一个人具有足够能力单独控制整个北洋系统的军队和政权,各不同派别的领导人以省为单位依靠自己的军事力量形成地方的军阀和实际上的割据局面[参28]。军阀们展开相互的混战以夺取北京北洋政府的政权。名义上各势力仍受北京中央政府(即北洋政府)支配,但北洋政府实际上在不同时期也由不同派别军阀统治,大大小小的战役不断。

1916年6月7日,作为前革命党人的副总统黎元洪继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袁氏亲信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二者争执不断,史称府院之争。两人的第一次矛盾发生在中华帝国崩溃之后,恢复中华民国是依据1912年的《临时约法》还是依据1914年的《中华民国约法》这一问题。作为前革命党人的黎元洪支持前者,而作为袁世凯亲信的段祺瑞则支持后者。经过争论,两方同意中华民国的恢复依据1912年的《临时约法》,解散1914年袁世凯设立的旧国会,并任命段祺瑞为新国会的总理。作为交换,革命党人同意解散军事委员会。

1916年7月15日,孙中山在上海《中华民国之意义》之公开演讲中曾解释为什么要称“中华民国”[参29][参30]。1917年,孙中山前往广州与南方的军阀合作,开始护法运动。1917年俄国爆发革命。1917年8月25日,广州军政府建立,孙中山成为当时在广州的南方军阀的大元帅。但是桂系军阀私怀野心,迫使孙中山于1918年5月离开军政府,回到上海。

1917年,国务总理段祺瑞与大总统黎元洪就中国是否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由发生矛盾。1917年5月14日,段祺瑞未经国会和总统的许可,便代表中国对德国宣战,并利用他的亲信将领和军队要求黎元洪解散国会。作为反击,黎元洪解除段祺瑞的总理职务。而段祺瑞就离开北京,拥兵对抗黎政府,使得众多省份宣布独立,并决定向北京进军。这使得黎元洪不得不求助于安徽督军张勋

1917年7月12日在北京东安门下驻扎的北洋政府“讨逆军”士兵,奉命征讨拥戴溥仪复辟的“辫帅”张勋

1917年6月7日,张勋从徐州率五千辫子兵入京拥立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即位,宣布复辟。黎元洪拒绝接受,并协请段祺瑞主持讨伐。复辟仅持续12天被段祺瑞讨平。黎元洪宣告辞职,由副总统冯国璋继任大总统,而段祺瑞续任国务总理。1918年8月12日重新选举的国会中,段祺瑞控制的安福派系通过贿选等手段获得330多席,成功控制国会,被称为安福国会。8月14日,国会通过对德宣战的决议。

在此时,孙中山于1917年7月在广州设立军政府,拥护1912年的《临时约法》,开展护法运动以反对北洋政府。对此问题,作为主和派的冯国璋与主战派的段祺瑞时有冲突。最后冯国璋总统任期结束,冯段二人相约共同下野,由袁世凯的老朋友,前清元老与前国务卿徐世昌接任总统,而段氏的皖系在背后操纵政权。

此后皖系直系奉系晋系四系军阀明争暗斗,中央政权频频易手,仅段祺瑞本人就三次组阁,更有曹锟贿选总统丑闻,奉系军阀张作霖也两次进入北京执掌政权,中央政府陷入混乱局面。

五四运动

[编辑]
参与五四运动学生在北平举着当时国旗五色旗游行。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等学人发起“新文化运动”。1919年的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该运动开始于中国北京,后遍及全国。参与者以青年学生为主,也包括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运动形式有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1919年段祺瑞执政期间提出《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八年草案[参31]。10月10日,孙中山重组中国国民党

出兵外蒙古

[编辑]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俄国政局陷入混乱,许多俄国白军进入外蒙古。1918年8月,外蒙古当局感到威胁,向北洋政府求救。北洋政府同意该要求,于当年11月7日派遣徐树铮出兵外蒙古。之后,北洋政府宣布外蒙古“取消自治”,废除《中俄蒙协约》。由于徐树铮在外蒙古强制推行新政改革,引发蒙古各界不满,在苏俄支持下,蒙古共产主义者组织开始反抗中国统治。

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徐树铮率主力撤离蒙古。1921年,俄白军将领罗曼·冯·恩琴率兵进入外蒙古,攻占库伦。8月14日,图瓦的布尔什维克建立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

法统分裂

[编辑]

1920年,亲孙的粤系势力在第一次粤桂战争中击败桂系,取回对广州军政府的控制。孙中山于11月底返回广州,重建军政府,继续护法运动。

1921年4月2日,军政府取消,改为中华民国政府,由孙中山任总统。广州中华民国政府于1921年4月2日在广州成立,孙中山任为“非常大总统”。广州中华民国政府第一次采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以反对北洋政府的法统[参32]

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广州中华民国政府瓦解。1923年3月2日孙中山回广州设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重新组建军政府。虽然国号都为中华民国,但相对于北京的北洋政府,1921年建立的该广州政府称为国民政府

第一次国共合作

[编辑]

当时,在北京的北洋政府仍然是具有合法性并为西方列强所承认的政府。孙中山试图从西方获得援助但却受到忽视,在1921年,他转向刚刚在自己的革命中取得胜利的苏联救助。苏联试图通过严厉批评西方为“西方帝国主义者”而表示友好的态度对待中国的革命者,但是出于政治的考量,苏联领导人采取双重的策略,即同时支持孙中山和刚刚建立的中国共产党。苏联期盼著两方的合并,但是同时也准备任何一方取得胜利。从此,开展国民党和共产党在中国的斗争。

1922年2月6日,华盛顿会议举行,该会议的主要成果包括三个重要条约:《四国公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及《九国公约》。其中《九国公约》保证中国主权独立、土地行政完整。

1922年,广州的国民党和军阀的联盟破裂,孙中山再次逃往上海。这时孙开始意识到他需要得到苏联的帮助。1923年,孙中山和苏联代表越飞在上海发表联合声明,表示苏联将协助中国的国家统一。苏联的顾问,当时第三国际鲍罗廷于1923年抵达中国以帮助国民党按照苏联共产党的模式改组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在第三国际的要求下开始与国民党合作,中共成员被鼓励以个人的身份加入到国民党中,并保持其共产党员的身份。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只是一个小党派,在1922年时只有300名党员,到1925年时也只有1,500名党员。而国民党在1922年时已经有150,000名党员。苏联顾问也帮助国民党建立起政治机构,培训宣传人员动员群众的技巧,并于1923年派遣孙中山从同盟会时期起就担任陆军上尉的蒋中正莫斯科进行为期几个月的政治和军事培训。蒋中正于1923年底回国后参与建立位于广州的黄埔军校。1924年,蒋中正成为军校的校长,周恩来成为政治部主任。

1923年,曹锟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期间公布一部《中华民国宪法》(曹锟宪法[参33]。1923年10月20日,孙中山在广州全国青年联合会的演讲中曾经说过:“中华民国这个名词,是兄弟从前创称的,这个名词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诸君自然知道中华民国和“中华帝国”不同,帝国是以皇帝一人为主,民国是以四万万人为主。”[参34]

孙中山的联俄容共政策,在国民党内部产生支持与反对的两个派系。支持联俄容共的称为左派,以汪兆铭为代表,反对联俄容共的称为右派,以胡汉民等老国民党员为代表。左派认为目前国民党尚须要得到外国势力的支持,右派则担心未来以个人身分加入的共产党员,可能会并吞国民党。由于当时由孙中山掌控大局,因此左右两派暂时无事。[参35]

1925年3月,孙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却没有交代接替人选。汪兆铭在北京安葬孙中山后,在回到广州前,先到汕头与蒋中正会面,希望能与蒋合作,与右派势力竞争。1925年7月1日,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改组为国民政府,汪兆铭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胡汉民为外交部长(当时广州国民政府并非国际承认的合法政府,因此外交部长一职形同空壳)。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是中华民国在训政时期的中央政府与最高行政机关。右派见大势渐去,开始铤而走险,暗杀左派国民党员。1925年9月,财政部长廖仲恺在中央党部门前被暗杀。左派趁此机会实施戒严,蒋中正率黄埔军逮捕右派军系的粤军领袖许崇智等人,将粤军编入黄埔军中。至此,左派可谓完全掌握局势。

1925年段祺瑞再次执政时又提出过一部《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十四年草案[参31]

国民政府北伐

[编辑]

宁汉分裂

[编辑]
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蒋中正

1926年3月20日,发生中山舰事件,蒋中正开除其苏联顾问,并严格限制共产党在国民党内部担任高级职务。[参36]5月,湖北军阀吴佩孚入侵湖南,当时湖南军阀唐生智不敌,向广州国民政府求援,成为蒋介石发起的北伐理由。作为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蒋中正率军攻入湖南后,李济深、湘军唐生智等人攻入湖北,打垮吴佩孚。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签订条约,将其改名为图瓦人民共和国,并肯定其独立地位。

左派此时已经不信任蒋中正,希望能扶植唐生智来取代蒋的势力,并且把国民政府的位置从广州移到湖北武汉。蒋为另寻出路,从湖南往东进军,取下江西福建浙江江苏等地。蒋进入上海后,获得当地商人和外国势力的支持,不再需要依赖左派与苏联,便决定与武汉政府决裂。1927年4月12日,蒋下令“清党”,动用军队及地方帮派人士,搜捕并处决共产党员。[参37] 这段历史在中国大陆地区称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右派胡汉民等人于是向蒋中正靠拢,在南京建立一个反共的政府,与武汉的左派政府对峙,称为“宁汉分裂”。

1928年4月北伐军贺耀祖部击败张宗昌,越过铁路攻克济南。后因日军欲阻挠中国统一,发生五三惨案
1927年北伐期间,在国民革命军几乎控制江南后,国民政府定都南京,设置南京特别市。

1927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最高法院组织暂行条例》,实行四级三审制[参38]。“四级”即在中央设最高法院,在地方设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在不设地方法院的县设司法处;“三审”即同一案件可经三级法院审判[参39]。规定在最高法院设置检察署,各级检察厅一律撤销。根据这个条例,各省高等审判厅改为高等法院,地方审判厅改称地方法院。各级检察厅改为检察处,废去厅长职务,另设首席检察官。检察处为各省省府的一部分,受司法部和省政府的指挥监督。[参40]

这时中国有三个中央政府:获得国际承认的位于北京的军阀政府,国民党左派与共产党合作建立的武汉政府,以及国民党右派组成的南京政府。

宁汉合流后,蒋中正整合军队,向北方步步进迫,在保定之战中击败奉军。大军当到山东之时,日本为了阻碍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借口保护侨民,在山东制造济南惨案。蒋中正绕道北伐,进迫北京。北洋政府元首张作霖见大势而去,被迫退出关外,途中,日军在皇姑屯炸死张作霖。是为皇姑屯事件

国共合作破裂

[编辑]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结束中国共产党感到形势危殆,认为不能再完全仰赖国民党左派,开始积极在湖南湖北一带农村推动“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然而唐生智的部属军官多为湖南地主,因此开始强烈反对共产党。汪兆铭迫于形势,在1927年7月15日宣布“分共”,要求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退党,国共合作至此结束[参41]。这段历史在大陆的历史教科书中称之为“宁汉合流”。

当时共产党进入一个低潮期:原本第三国际希望能借由与国民党的合作来发展共产势力,因此对国民政府投入大量的经济与人力资源,现在不但黄埔军为反共的蒋介石所支配,也失去与国民党左派的同盟关系。共产党于是决定开始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势力,1927年8月1日,发起南昌起义[参42]。原本计画攻入广东,但是没有成功,于是进入江西的山区。同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长沙也发起秋收起义,失败后,于1928年4月28日到达江西萍乡和宜春之间井冈山,与南昌起义的武装会合。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势力于是长期在此地发展,称为“中央苏区”,并在中华民国境内先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苏维埃政权。

国民政府

[编辑]

形式上统一

[编辑]
1928年6月4日导致东三省易帜皇姑屯事件现场。

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发生后,该事件的制造者关东军意图鼓动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宣布独立,但被张学良拒绝。同时张学良秘密和基本上已经统一南方的蒋中正联系,准备宣布东北归于南方中央政府统治。国民革命军北伐后,北洋政府被南京国民政府取代。[参43]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将原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五色旗更换为国民政府使用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意即宣布东北服从国民政府领导。至此,除外蒙古地区,中国已完成形式上的统一。

黄金十年

[编辑]
1928年北伐胜利后国民政府通令全国悬挂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至今。
1930年代“黄金十年”时名闻遐迩的上海南京路

1928年,全中国至少在名义上已经在国民政府的统治下,而国民政府也获得国际承认成为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国民政府宣布,根据孙中山建国大纲的三步骤“军政训政宪政”,中国现在已经完成第一阶段(军政),并开始进入第二阶段(训政),也就是中国将在中国国民党的领导下发展,至人民有施行宪政的能力后,再还政于民。1928年10月3日由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训政纲领》,在1931年5月5日召开的国民大会中通过《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参44]1932年10月,国民政府颁布《法院组织法》,规定中央和地方的普通审判机关,由原来的四级改为三级,即:中央设最高法院,省设高等法院,县设地方法院[参40]。1936年5月5日国民政府筹画《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并发表五五宪草,这是今天《中华民国宪法》的雏形。[参45]

1928年至1937年是国民政府巩固和取得成就的一个时期。外国在中国的特权通过外交途径获得缓解,政府积极地进行立法和刑法系统的现代化、稳定物价、分期偿还负债、改革银行和货币体系、建设公路和铁路、改善公共卫生设施、立法禁止毒品买卖并增大工业和农业生产。同时,教育界也获得同样巨大的成就,以期通过一个普及国语和克服方言差异的计划以帮助中国社会的统一。广泛分布的通讯设施更进一步鼓励民众的统一感和自豪感。这一段时间因国民政府在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而被称为“黄金十年”。

安内攘外

[编辑]
北伐后的中华民国情势,其中蓝色部分为国民政府控制力较高的区域,其他部分多由地方军阀武装控制
1933年军委会委员长蒋中正亲任豫鄂皖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隔年,在第五次围剿战争中,国军攻占当时中共中央所在的中央苏区,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被迫展开长征

1930年的中原大战后,军阀混战局面基本结束。国民政府集中力量对共产党展开围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关东军进占沈阳市。事后日本迅速控制东三省,建立傀儡政权满洲国

日本于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发动占取中国东北的战争,并于1932年建立由前清朝皇帝溥仪为首的满洲国傀儡政权,结合部分清朝宗室以及汉人将领和权贵[参46],首都设于新京,领土包括现今中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全境以及内蒙古东部、河北省承德市。

此后,日本开始从长城南部向中国北部以及沿海省份推进。中国人民对日本感到愤怒,当时蒋中正定下“攘外安内”的政策,一方面在外交上不断的表面退让,另一方面节节抵抗日本军阀,又一方面调动军队围剿中共红军[参47] 后来,在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后,周恩来叶剑英博古代表共产党开始和国民党展开合作谈判抗日。

抗日战争

[编辑]
二战期间任日本扶植傀儡政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中政会主席的汪精卫
1937年南京大屠杀中,日军强硬将中国平民押进坑中准备集体活埋。
1938年在台儿庄的逐屋争夺战。台儿庄战役抗日战争国军取得的首次胜利。

1937年7月7日,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阀在北平(现今北京)城外起冲突;西北军于芦沟桥发动七七事变[参48]。接著,蒋中正于庐山发表“最后关头”演说,指责日本军阀的侵略、呼吁全国百姓团结而立。同时这也促进国共反对日本而建立的第二次联盟的形成。中国政府宣布将首都和所有政府机构由南京迁往陪都重庆,而军事作战中心先迁往武汉

1937年7月之后,日本陆续攻陷华北各地。蒋中正定下“以空间换时间”、固守耗敌以待国际局势转变。8月上海发生淞沪会战,国军战败受创惨重,但也将日本战略改为由东至西入侵。国民政府迁至重庆后[参49],首都南京于12月沦陷,日本发动震惊国际的南京大屠杀。而后南北日本军欲会师徐州时,国军在台儿庄击溃之,史称台儿庄大捷。当时国军军力共170万人[注3]。因战争爆发,立宪被迫延后。

对于抗战,国府方面定下的作战方针是,现有部队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拖延日本军阀,将华北、沿岸一带的广大空间换为宝贵的时间;而真正的战场,则是华中一带。不过,为了向世界展现中国抗战的决心、并且激励士气,国府调动最精锐的第五军等七十万部队,投入淞沪地区与日本军阀展开血战,彻底粉碎日本皇军“三日攻下上海,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夸词。之后,历经台儿庄会战等战役,日本军阀于一年后占领武汉。此时,战线过于拉长而导致兵力分散的日本军阀,面对已有充分准备的国军,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攻势。中日战争至此陷入拉锯战。

相对于国府方面,共产党方面,则是挺进日本军队占领区,共产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来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活跃在华北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活跃在中国的华中、华东。共产党的作战方针以游击战为主,最大限度地组织群众参战。使本来就分散的日本军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受到中国军队优势兵力的打击,在局部陷入被动。中国共产党在日本占领区建立多处抗日根据地,在战略防御和战略相持阶段,有利的配合国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比较有名的战役有三次长沙会战

中国共产党所属的红军约6万人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加入抗战。该两支共产党军队参与敌后游击战对抗日本军并巩固本身的根据地以发展军事力量,较有名的对日战役为平型关战役(国共联合)与百团大战

1938年8月至10月发生武汉会战,日本军攻下武汉市。同期间又登陆大亚湾,攻下广州市并侵略华南。由于战线拉长,中日转入相持阶段。1939年期间中日双方于豫鄂湘桂各省交战,日本军三次南下长沙市皆为国军击溃,史称长沙大捷。1941年—1943年,国军与日本军多次在中原地区和湘浙赣地区争夺,先后爆发多次会战,但总体保持平衡对峙态势。在沦陷区,国军开辟敌后战场并展开牵制与游击,日本军仅能控制据点与交通线。至1940年,日本为了管理占领地并达成“以华制华”目的,陆续建立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汪精卫政权。汪精卫政权是由汪精卫等投靠日本的中国国民党党员所建立的政权,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名,故又被称为汪精卫国民政府,实际上为日本在战争期间扶持的傀儡政权之一[参50]:532。1940年,该政权在大日本帝国陆军支那派遣军扶持下成立于南京,汪精卫担任国民政府代主席及行政院院长周佛海李士群为主要成员[参51],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作为旗帜。

在外交上,美国力促中日和谈。由于日本一方开出的停战条件过高使中华民国难以接受,以及日本占领法属印度支那,和谈最后破裂。1941年7月美英中荷各国成立“ABCD包围网”对日禁运。最终日本于12月7日偷袭珍珠港,开启太平洋战争。中华民国遂正式成为同盟国一员并正式对日宣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任中国战区统帅,美国陆军四星上将约瑟夫·史迪威任参谋长。英国开放滇缅公路补给物资,英美各国亦对中签订平等条约。由于英美各国采“先欧后亚”策略,中华民国仍未减轻负担。日本意图切断中国补给线,于1942年攻击缅甸,国军派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支援英国。最后缅甸被日本占领,滇缅公路中断。

1943年1月9日,汪精卫国民政府英美盟军宣战[参52]

1943年11月,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邱吉尔埃及首都开罗发表《开罗宣言》。
1945年9月9日,同盟国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右)在南京代表中华民国政府接受支那派遣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左)呈递降书。(注:照片旁的图说有误,照片中提交降书者为日本派遣军参谋长小林浅三郎中将,而不是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60]

1944年中英盟军反攻收复缅北,并建立中印公路。这段期间日本发动“一号作战”,先后打通平汉、汉粤线,建立大陆补给线。并攻至独山,一度威胁中华民国临时首都重庆市。1944年10月11日,图瓦人民共和国加入苏联。

1945年,太平洋同盟国已逐步逼近日本本土,国军在中美空军支援下牵制日本军并轰炸大陆补给线。日本军意图反制而发动豫西鄂北会战鄂西会战湘西会战,国军皆抵御成功。4月国军发动反击,至8月收复广西全境,并意图收复华南。8月初,美国在日本广岛市长崎市先后投下核子弹苏联亦依据《雅尔达密约》对日本发动八月风暴行动,攻灭满洲国并占领中国东北[参53]。日本战败后,溥仪举行退位仪式,宣读《退位诏书[参54]。最终日本昭和天皇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于美舰密苏里号签署降伏文书,9月9日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南京市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呈交投降书。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虽然国军因为装备、经济等因素不如日本军,在整体战争中处于劣势。但是国军成功拖住部分日本军主要战力,并在部份战役中获得胜利[注4],使盟军得以在战略上顺利对付日本军。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接收日本投降,中华民国也因抗战胜利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常任理事国。抗战胜利后,中共和国府军队为争夺受降权发生严重的军事和政治摩擦,由此在美国调停下,国共双方展开一年半之久的政治谈判。谈判的目的不仅为制止国共冲突,也为国家即将开始的宪政而共同协商努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国共最终彻底破裂,内战再度爆发。《中华民国宪法》在1947年施行,中华民国政府也于次年投入运作。

战后复员与国际关系

[编辑]

二战结束前,美英苏三国在1945年2月召开的雅尔塔会议,达成若干严重损害中国利益的协定,包括维持外蒙古现状(当时外蒙古已建立实质独立于中国之外的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与中国共管中长铁路、苏联在大连商港的优先权益、以及旅顺军港由苏联租用等。为了减轻对中国的冲击、并防止中共趁机壮大,国民政府于同年8月14日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之后外蒙古依此条约举行公民投票,导致其正式自中国独立。1946年1月5日,中华民国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

美国的战时政策最初是为了帮助中国成为战后东亚地区的强大盟友和稳定力量。 然而,随著国共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美国试图调和敌对势力以进行更有效的抗日战争,但未能成功。 战争快结束时,美国海军陆战队被用来控制北平天津,以防苏联可能入侵,并为中国北方东北部的国民党军队提供后勤支持。

在美国的调解影响下,1946年1月,两党实行军事休战,但国共之间的战斗很快又恢复了。

中华民国政府试图通过内部改革来争取民众的支持。然而,由于猖獗的政府腐败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和经济混乱,这种努力是徒劳的。到了1948年底,国民党的立场已经黯淡。事实证明,士气低落、纪律严明的中华民国国军无法与积极进取、纪律严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前称为红军)相提并论。共产党人在北部和东北部都站稳了脚跟。

接管台湾与二二八事件

[编辑]
版画家黄荣灿于1947年制作描述二二八事件木刻版画《恐怖的检查》

日本在二战投降后,国民政府接手管理台湾,并视台湾为清代割让予日本后收复之地,故称此举为“台湾光复”;惟不认同光复论点的人士认为蒋介石是奉盟军统帅麦克阿瑟发布的军事命令《一般命令第一号》代表盟军军事接管台湾,并无任何国际条约规定台湾与澎湖的领土转移给中国,军事占领主权转移无关[注5]。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公会堂(今中山堂)举行台湾地区的受降典礼,国民政府将台湾划为一,开始对台湾的统治。当时国民政府设置职权较他省为大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作为台湾最高统治机关。

国民政府接管台湾之初,国府官员贪污严重、军警纪律败坏、恶性通货膨胀、失业问题严重,台湾行政长官陈仪大权独揽。由于政府官员借由统制经济的实施,透过专卖局与贸易局垄断台湾的经济命脉、扼杀民间工商企业界的商机,还将台湾的各种民生物质输往中国大陆,导致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又接管的军政人员甫经历中日战争,对举目皆是日本风格的台湾感到适应不良,进而生起排斥歧视的心态,并时常对台湾人抱持著优越感,以征服者、胜利者自居,对待人民行种种歧视与打压,如此一年多来累积庞大民怨,最终导致于1947年2月28日爆发大规模民众反抗政府与要求政治改革的二二八事件,但国民政府则增援军队前往台湾镇压屠杀,后续还有清乡行动,许多菁英与百姓因此遇害。这一事件造成台湾社会长期性的巨大伤痕,对未来的中华民国和台湾各层面产生长久性的重大影响,例如族群之间的长期对立,以及现在的党派对立。二二八事件平息后,国民政府废除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改以台湾省政府取代之。

施行宪政

[编辑]
蒋中正李宗仁于1948年5月20日就任行宪后第一届中华民国总统副总统,与相关官员合影。

《中华民国宪法》是中华民国的根本大法,依据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理论基础建立。三民主义主张各民族和他国之间平等相处的民族主义、公民得以行使政治权利管理政府的民权主义,以及政府应为人民服务且建构繁荣经济社会的民生主义[参55],因此《中华民国宪法》明确指出中华民国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参55]。而五权宪法则确立司法制度独立于其他行政权立法权考试权及监察权。宪法除了明确规定五权分立的中央政府体制与地方自治制度,还明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限划分采取均权制度以及明列基本国策等。[参40]

1946年11月15日,中华民国在国共分裂的背景下召开制宪国民大会。12月25日,基于同年国共两党商定之政治协商会议宪法草案的《中华民国宪法》经国大三读通过[参56]

1947年元旦,《中华民国宪法》公布。1947年4月,国民政府基于政协决议改组政府;同年11月21日,开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会直选;同年12月25日,《中华民国宪法》正式施行。[参57]自此,中华民国结束训政时期,正式进入宪政时代。但国共内战导致许多条文失去效力[参58]

1948年3月,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并于4月选举中华民国首任总统副总统,分别由蒋中正与李宗仁当选。同年5月20日,蒋中正及李宗仁宣誓就职,国民政府改组为中华民国政府国民政府主席改为总统,并延续至今[参59]。新的依照《中华民国宪法》运作之中华民国政府正式开始运作,国民政府步入历史,国家进入建国大纲的第三阶段,即宪政阶段。

第二次国共内战

[编辑]
中华民国政府撤退至台湾路线
1945年9月重庆谈判期间,蒋中正与毛泽东举杯共庆抗日胜利。
1947年3月10日,中共首都留守处人员从南京返回延安3天后,国军胡宗南兵团从洛川沿成榆公路向延安进攻。
中华民国国军撤往台湾一景

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后,中共势力扩大,国共两党再起冲突。自1945年9月至1946年1月,中国共产党为与中央争夺受降权和受降区域与政府军发生武装冲突。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在重庆市达成双十协定,确定以军队国家化、政治民主化、党派平等、地方自治之途径达到和平民主建国,并尽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商讨制宪事宜。年底,美国派特使马歇尔调停国共双方,于1946年1月签订一月停战令,并召开各党平等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同年春,国共爆发政治摩擦,4月,东北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5月,孙立人第二次四平战役取胜后追击林彪率领的中国共产党部队,直逼哈尔滨市。此间美国马歇尔威胁要求停战,国军被迫停止追击[参60]。1947年初,中国共产党三次拒绝国府的和平要求、坚持废除宪法后才能实现和平,至此国共谈判完全破裂。2月,美国宣布完全退出国共调停,并开始在中华民国撤军。3月,中央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逐出南京市胡宗南率军攻进延安市国共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将其控制区称为解放区

战争初期,国军在各个战场呈进攻态势,几经挫折,终在1947年秋占据全国大部分地区,同时损失大量有生力量。1947年入冬开始,解放军反攻驻守于大城市的国民政府军,相继占领石家庄四平等。1948年夏,国军困守城市,失去周围农村拱护,战局对政府不利。1948年9月辽西会战爆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林彪率领下南下围攻锦州廖耀湘救援失败。锦州沈阳先后被解放军攻下,东北失守,政府内部要求蒋辞职呼声甚高。在关内,早在9月济南战役后,解放军华东野战军领有山东并南下。11月爆发徐蚌会战黄百韬部集结途中被围,国军自徐州东进解围失败,黄维部自华中前往解救,也于宿县附近被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包围。中华民国政府令杜聿明放弃徐州,撤退途中被分割包围,于隔年1月溃败[参61]。前两次战役使华北受到孤立。1948年11月平津会战爆发,东北野战军入关,切断华北国军海运退路。在天津市失守后,北平守将傅作义投诚,华北大部被解放军占领。

1949年1月17日,苏、英、美、法先后拒绝调停中国内战。[参62]1月19日,“外交部通知各国使节迁往广州。”[参63]:135。1月20日,政府由外交部举行记者会,发表声明,谓“四强已先后答复我方本月八日所发出之照会。咸称:‘甚愿中国早日恢复和平;但在目前情况下,碍难出任媒介。’”[参63]:136。1月21日,蒋中正宣布下野,但仍任中国国民党总裁。李宗仁“发表文告,宣布就代总统职。”[参63]:138。2月5日,“行政院迁广州正式开始办公”[参63]:150。2月6日,行政院长孙科在广州招待中外记者,“强调贯彻和平主张,政府迁地办公,决非放弃和平。”[参63]:1512月9日,等八省市“人民和平促进联合会”,“在汉口开始为期三日的会议”[参63]:153。2月23日,行政院政务会议“通过财政经济改革草案”[参63]:159。2月28日,立法院第一届第三期第一次会议“在南京举行”[参63]:161

1949年4月,李宗仁与中国共产党开启北平和谈,李宗仁期望“划江而治”。然而中国共产党提出逮捕民国正副总统等“43名战犯”的要求使中华民国政府无法接受,谈判宣告破裂。不久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4月20日,江阴要塞守备部队投降[参63]:187。4月23日,国军撤离南京[参63]:189

1949年5月4日,杭州失陷[参63]:196。5月6日,立法院广州复会[参63]:197。5月20日,西安撤守[参63]:206。5月22日,上海市区被解放军攻占[参63]:207武汉市相继失陷。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广州市

1949年8月至10月,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于陆续占领华南地区。8月16日,国军撤离福州[参63]:236。8月20日,赣州失守[参63]:237。9月10日,衡阳失守[参63]:244。9月20日,第四届联合国大会在美国纽约开幕,政府代表团向大会提出控苏案[参63]:247。9月30日,立法院在广州复会[参63]:249。10月3日,苏联通知绝交。外交部正式声明:“对俄断绝邦交。”[参63]:251。并呼吁联合国,应充分注意苏联侵略中国,“威胁远东之行为”[参63]:251。10月5日,外交部发表声明;与波兰捷克两国,“断绝邦交”[参63]:252。10月7日,韶关失守[参63]:253。10月12日,“政府宣布自广州迁重庆办公”[参63]:255。10月13日,广州失守[参63]:256

1949年10月,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攻占福建。10月16日,国军撤离厦门,“退守金门[参63]:257。在金门战役中,解放军登陆金门失利。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于11月攻重庆。11月14日,“桂林失守”[参63]:267。11月25日,贵阳失守[参63]:271。11月29日,政府行政院迁至成都办公,“重庆已受包围”[参63]:273。11月30日,广西南宁失守[参63]:274。中华民国政府三迁成都,西昌成为国共内战末期指挥中心。

1949年12月1日,重庆被解放军占领[参63]:275。12月7日,行政院电令中央政府迁台湾台北,大本营设置西昌,“成都设防卫总司令部”[参63]:279。12月8日,行政院召集紧急会议,决议迁都台北,“并在西昌设置总指挥部”[参63]:279;包括五院院长、各部会首长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纷纷离开成都飞抵台北[参64]。12月10日,中国国民党总裁蒋中正飞往台北[参63]:281。解放军占领四川省

1950年,海南、西昌被解放军攻占;1951年底,解放军进入西藏;1952年,大陆全面被解放军攻占。经过几年小型战斗,舟山群岛被解放军所占领,1955年解放军攻占一江山岛以及大陈岛撤退后,中华民国政府的有效统治区域仅限于台湾本岛及附属岛屿、澎湖金门马祖及若干南海诸岛东沙太平)等地,并延续迄今。

两蒋时期

[编辑]

蒋中正政府

[编辑]
行宪后首位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

1949年起,国军在第二次国共内战接连失利,中华民国历经多次迁都,中央政府最后迁往台湾台北;同时,中国共产党于10月1日宣布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战事末期,解放军陆续占领国军在西南各省与沿海之根据地,最后中国大陆全面被解放军控制。自此,中华民国失去中国大陆的统治权。中华民国政府只剩下以台湾为主的两个省份的建制(包括台湾省福建省),台海两岸开始分治。1955年后,中华民国政府实际控制领土缩限至台澎金马东沙南沙群岛

1949年5月20日起,台湾省主席陈诚对全台湾下达戒严令,从此台湾便进入长达三十八年的戒严时期,人民的人权,包括集会、结社、言论、出版、旅游等权利被限缩,异议人士不断遭受迫害,情治单位(主要执行者是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对可疑人士及批评、反对国民党政府者滥捕滥杀、没收财产,不时传出冤狱,史称“白色恐怖[参65][参66]

1958年9月8日,美国海陆第三师于八二三炮战期间在枋寮滩头开始进行两栖作战演习,一名美军步兵持M1加兰德步枪警戒。
1960年6月美国总统艾森豪来访时,与总统蒋中正搭敞篷车前往圆山行馆途中接受热情群众夹道欢迎。

1950年3月,代总统李宗仁滞留美国,蒋中正宣布在台湾复行视事。此时政府财政匮乏,使用先前抢运到台湾的黄金解危。期间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依旧动荡不安,受到解放军猛烈攻击。1950年韩战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协防并给予经济援助,使中华民国转危为安并且稳定军事与经济。但因国军优先守卫台湾,海南岛万山群岛舟山群岛先后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之控制;另外,据守滇南的国军撤至缅甸北部,最后部份军队撤往台湾。在金门先后发生的古宁头战役九三炮战(1954年)及八二三炮战(1958年),以及国共双方在中国大陆沿海的几次交火后,由于国军防御坚强及解放军缺乏渡海能力,使得两岸在军事上逐渐由直接作战转为偶发冲突的对峙局面,双方主要以金门-厦门为核心展开炮击为形式的军事示威,外交上则争夺“中国”的代表权。

两岸战事渐歇后,中华民国政府将金门、马祖等外岛作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峙的前线,在台湾大力发展各项建设,使台湾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准逐渐提高。为了抗共,中华民国政府借由《戒严令》与《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冻结民主宪政体制,除加强“反共抗俄”宣传外,也将收复中国大陆领土作为重要国策;蒋中正则借由《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行连选连任,先后担任第一至第五任总统,任内大力实施威权统治。虽然安定内部,但造成许多人民被指为“匪谍”遭迫害,人权缺少保障,史称“白色恐怖”。1951年,台湾省实施地方自治,省议员及全台各县长市长实施民选。1966年,中共当局发起文化大革命,使中华文化遭受空前破坏,中华民国政府因而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内政方面,台湾省政府推行土地改革(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耕者有其田[参67],稳定农业;工业方面,借由土地改革,带动台湾的民营企业与工商业发展,发展出以加工出口导向为主的产业模式。

1970年代前,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中华民国为中国的合法代表,然而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逐渐增加。1971年,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年10月25日,联合国通过《第2758号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联合国的中国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森访问中国大陆,这一连串的事件使得中华民国与其它国家的邦交开始出现急剧变化,从1972年中华民国与日本断交开始,承认中华民国的国家开始大幅减少。

严家淦政府

[编辑]
首位文人总统严家淦

1975年4月5日,蒋中正病逝。4月6日上午11时,严家淦宣誓就任总统,成为中华民国首位文人总统。为了安定民心,严家淦慰留已提出辞呈的行政院院长蒋经国继续推动十大建设,并与其一同稳定台湾民心。此时台湾经济发展相当蓬勃,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同年6月18日推动防御飞弹的设计、试造、试验、测验、试飞及生产等制程规划之“长安计画”。[参68]1977年7月9日,严家淦以中华民国总统身分访问沙特阿拉伯,成为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首位出访邦交国的总统。

副总统严家淦继任总统至1978年届满,随后由蒋经国当选第六及第七任总统。

蒋经国政府

[编辑]
任内推动经济发展与政治改革的总统蒋经国

随著产业从农业发展到轻重工业、国民教育普及,中华民国在1970年代进入经济起飞时代,担任行政院院长蒋经国所推动的十大建设至今仍被视为促进台湾经济起飞的基本工程。第一次石油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不景气,为稳定经济发展,1973年11月,时任行政院院长蒋经国宣示推动十大建设及十二项建设,这些政策促进经济发展,使1980年代后的中华民国跻身亚洲四小龙之一,产业结构逐渐过渡到劳力密集工业,并朝向服务业发展,股市指数高达万点,所谓的“台湾钱,淹脚目”这句俗谚被社会大众普遍认同。在民生富裕民众殷实的背景之下,台湾各种社会运动、政治运动的能量皆在此时期累积。

1979年7月1日时任台湾省主席林洋港(左)与高雄市市长王云玉(右)出席台湾西部干线铁路电气化通车典礼,此为十大建设项目之一。

1978年5月20日,蒋经国就任中华民国总统。1979年,总统吉米·卡特执政下的美国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而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使外国人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有变革的决心,所以纷纷向其示好,意图在中国大陆开放市场之际可以分一杯羮,直到1990年代,中华民国的邦交国就已经只馀下少数,发达国家中则仅剩大韩民国南非等,但上述两国也在1990年代先后与中华民国断交[注6]

1978年美国宣布与中华民国断交后,次年发生美丽岛事件。为了因应国际情势演变,及解决国内民主改革需求,蒋经国审慎推动国家迈向民主化。1980年代,蒋经国总统逐渐将政治民主化,是由于“江南案”的发生[注7]。1986年9月28日,党外运动人士成立民主进步党,当时尚未解严,但蒋经国事实上默许民进党的存在。这是由于在同年的5月12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开始研究政治改革的可能性,并与10月15日通过起草新的国家安全法来取代戒严令的决定[参69]。1986年对民主进步党的成立采取宽容态度,继而在1987年7月15日宣布解除台湾省戒严令,并在1988年起解除党禁报禁。1987年12月,中华民国政府开放民众赴中国大陆探亲,两岸交流自此逐渐热络。

民主自由化时期

[编辑]

李登辉政府

[编辑]
首位本省籍总统、首位透过公民直选产生的民选总统李登辉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病逝台北,当时的副总统李登辉继任总统,这是中华民国历史上首次依照宪政体制的国家元首交接;同年7月召开的国民党第13次全代会上,李登辉获选为国民党主席。李登辉虽接掌党政领导位置,但国民党内的保守派仍然拥有相当大的势力,且曾意图逼退李登辉,引发支持李登辉的“主流派”与保守的“非主流派”之间的权力斗争;两者的争斗至第八任总统选举前的1990年2月达到最高峰,被称为“二月政争”。最后由主流派取得优势,李登辉也顺利当选中华民国第八任总统,坐实党政实权,开启往后长达十年的“李登辉时代”。

而自1949年两岸分治以来,中华民国的国会(包括立法院国民大会)便因执政的国民党以动员戡乱以及维护“法统”为由未曾改选,遂被党外人士讥为“万年国会”。而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斗争,终致于1990年发生国内大学生为了万年国会问题而发起的三月学运[参70]。为了使宪政回归正常,李登辉发动修宪,首先于1991年废除《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制定宪法增修条文、并在1991年、1992年先后全面改选国民大会立法院;修宪结果使原大陆地区选出之中央公职人员优遇退职、由台湾地区选出之全部新任国代修宪,最终达成总统的公民直选。与此同时,立法院于1992年5月16日修正刑法一百条,许多名列黑名单而流亡海外的异议人士得以回国,自此“政治犯”在台湾成为历史名词,思想言论自由得以获得保障[参71]。由于这一连串的政治改革,没有经历激烈的流血革命冲突,因而被称为“宁静革命”[参72],也使中华民国的国家体制逐渐向台湾社会靠拢。

1999年9月21日集集大地震中,台中县大里市金巴黎社区大楼倒塌现场。

1996年,在第四次台海危机所造成的紧张局势及国际社会关注之下,李登辉于首次正、副总统直选中与连战搭档竞选成功,顺利连任总统。为了化解省籍情结,李登辉提出“新台湾人”的理念,并提出台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的政策。1997香港主权移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加强对台湾主权的主张,而中华民国则力图保持本身政治经济稳定。两岸政府于1990年代以民间机构建立起非政治的协商与对话机制,亦曾举行两次辜汪会谈;但在1999年李登辉发表“两国论”后,两岸的对话机制长期陷入停滞。在1990年代中后期,台湾的治安案件不断(如刘邦友命案彭婉如命案白晓燕命案),对李登辉政府和中国国民党的声望造成严重打击,埋下2000年政党轮替的导因。1999年9月21日,台湾中部发生大地震,对苗栗至嘉义一带各县与台北市造成重大的灾害

陈水扁政府

[编辑]
首位民主进步党籍总统陈水扁
首位女性副总统吕秀莲

2000年举行的第二次正、副总统直选,由民主进步党籍的陈水扁吕秀莲当选,实现中华民国行宪后首次政党轮替;但民主进步党并未于2001年的立委选举中过半,导致施政上时常与在野党发生冲突,而泛蓝泛绿两大政治势力也在此时开始形成。陈水扁政府上台后,因蓝绿政党恶斗、中国大陆崛起产业外移媒体乱象影响,国内政治、社会及经济等均显得动荡不安[参73]。由于政府提倡高科技发展,服务业高科技产业的比例逐渐过半,并于2002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2年8月,陈水扁发表“一边一国论”,引发国内外不少争议。

2005年甫落成不久时的台北101,其于2004年12月31日落成后至2010年1月4日间为世界第一高楼,被视为亚洲四小龙的经济成就象征之一。

2004年2月28日,大约有200万台湾民众以牵手方式排列成长约500公里的人链,反对中国大陆部署针对台湾的飞弹设施以及支持反飞弹公投,是台湾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运动。3月20日,陈水扁成功连任总统,但因选举前夕发生枪击事件,部分人士质疑选举结果并发起抗争;年底,民主进步党于立委选举中未能过半,无法全面执政的局面再次延续。

2005年,任务型国民大会召开修订宪法,将修宪权力移交给国民[参74];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于同年通过《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表示“一个中国”的主张,造成台湾部分舆论不满,因而发起三二六护台湾大游行表示对维护国家主权独立自主的诉求。

2005年起,陈水扁亲信涉及的多起贪污弊案遭到揭发,对陈水扁政府和民主进步党的声望造成严重打击,导致民主进步党在当年地方选举中,失去地方多数执政权;2006年更引发出要求陈水扁下台的百万人民倒扁运动,导致民主进步党在两年后失去中央政权与立法院多数席次。

马英九政府

[编辑]
政府迁台后首位与中共领导人会面的总统马英九

2008年,总统与国会选举从该年起开始在同年举行:1月的第七届立委选举首次采用单一选区两票制,中国国民党取得超过三分之二的席次,但选制的改变也使得小型政党未能获得席位而难以发展,部分弱势群体代表无法在国会殿堂为所属群体发声;3月的第十二任总统选举,中国国民党籍的马英九萧万长分别当选总统、副总统,达成第二次政党轮替,也使中国国民党在1996年首次总统直选后第一次达成掌握中央行政及立法部门的“完全执政”局面[参75]。马英九就任总统后,政府同时开始对前任总统陈水扁涉嫌贪污的侦办。马英九政府将改善两岸关系作为施政重点之一,以对中国大陆当局提出活路外交、签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举行江陈会谈等方式以加强两岸合作;对于两岸的政治地位,不同于李登辉的“特殊国与国关系”,他主张“一中各表”的关系,并且认同九二共识

2009年8月发生八八水灾,由于马英九政府未能及时反应,错失紧急动员全力救灾的先机,且一度拒绝外援,而引发民怨。2010年6月29日,中华民国政府与中国大陆当局正式签署ECFA,与中国大陆建立更紧密的经济关系,并且准备经由ECFA来推展中华民国与周边国家(如日本南韩澳洲东协国家等)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来提升经济竞争力。而自2005年起,由于中华民国外交部的长年努力,中华民国国民相继于日本、英国、爱尔兰及至全欧盟得以持中华民国护照而免签证观光[参76],尤其在马英九就任总统后快速增加,成为马英九政府引以自豪的政绩之一。

国土规划方面,2010年底实施7个县市的县市合并升格改制案,形成“五都十四县三市”的行政区划格局。

2012年1月,马英九连任总统成功,中国国民党也在第八届立委选举后继续在立法院取得绝对多数,而被认为是国内民众对于两岸关系改善的认同所致[参77][参78]。但是马英九连任不久,即因无法提振经济、无法解决土地征收等社会正义议题、两岸政策与民众沟通不良等不当施政而饱受各界批评。

2013年起,马英九在处理洪仲丘事件不当,导致公民1985行动联盟发起白衫军运动;同年9月,马英九因立法院长王金平涉嫌关说,发起九月政争,引发政局动荡。一年后,两岸政策与两岸经贸问题处理失当,对马英九政府和中国国民党的声望造成严重打击,更引发出要求马英九撤回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太阳花学运,导致中国国民党在当年地方选举中,失去地方多数执政权,两年后失去中央政权与立法院多数席次。

2015年11月7日的马习一会,自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以来,首次两岸领导人面对面会晤。

2015年11月7日,海峡两岸最高领导人[注8][注9]习近平马英九[参80][参81]新加坡举行的会面,也是海峡两岸(即中国大陆台湾)自1949年政治分立以来(66年),双方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晤[参82][参83],象征两岸史上最大突破[参84][参85]。会中主要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参81],双方没有签署协议或发布共同声明。

蔡英文政府

[编辑]
首位女性总统蔡英文

2016年1月16日,民主进步党籍的蔡英文当选中华民国第14任总统,第九届立委选举民主进步党首次在立法院取得绝对多数。5月20日,蔡英文宣誓就职,中华民国达成第三次政党轮替。蔡英文是中华民国历史上首位女性国家元首。2016年12月2日蔡英文打电话给川普祝贺其当选美国总统,引发了争议。圣多美普林西比巴拿马多明尼加布吉纳法索相继与中华民国断交

2016年12月6日《劳动基准法修正案立法院三读通过[参86]。但周休二日新制实施后,引发争议,劳动部再次修改部分条文,并2018年1月10日三读通过。执政期间接连发生华航二次罢工和长荣一次罢工。

2019年5月17日,立法院通过《司法院释字第七四八号解释施行法》将同性婚姻法制化,为亚洲首例。

2011台湾同志游行时放飞六色气球。2017年5月24日经司法院释字第748号解释宣判,民法未保障同性婚姻违宪。
位于新竹科学园区台积电全球研发中心。台积电市值于2020年突破4000亿美元,成为世界市值第9大企业[137],象征21世纪全球半导体产业荣景。

2020年1月11日,蔡英文连任总统成功,并以817万张选票当选,成为中华民国总统由公民直选以来的最高票,民主进步党也在第十届立委选举后继续在立法院取得绝对多数。

2020年6月6日,第三届高雄市市长韩国瑜罢免案的最终结果为同意票93万9090票,不同意票2万5051票。因有效同意票数多于不同意票且达高雄市选举人总数四分之一以上(574,996),罢免案以同意率达97.4%通过罢免韩国瑜[参87]

赖清德政府

[编辑]
首位以副总统身份当选总统的赖清德

2024年1月13日,民主进步党籍的时任副总统赖清德搭档副手前驻美代表萧美琴当选中华民国第16任正副总统。2024年5月20日赖清德于就职典礼上强调延续蔡政府“四个坚持”,重申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中华民国或台湾皆属对国家的称呼,随后中共以无预警开始“联合利剑-2024A”演习回应;同时国内2024年立法院改革争议亦持续发酵。

年表

[编辑]
中华民国历史
政府 时间 重大事件
清朝政府 1911年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袁世凯内阁总理大臣
大陆时期
南京北京
临时政府
1912年 推翻清朝,正式建立中华民国。
孙中山就任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北洋政府 1913年 南北和谈袁世凯就任第一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二次革命,袁世凯驱除国民党。
1915年 二十一条,日对中提出的不平等条约。
1916年 洪宪帝制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退位;府院之争
1917年 张勋复辟广州护法军政府成立
1919年 五四运动中国国民党成立及改组;再度领有外蒙古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3年 曹锟贿选担任总统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年 陆军军官学校成立;北京政变
1926年 三一八事件国民革命军北伐
国民政府 1927年 定都南京四一二事变清党宁汉分裂
1928年 五三惨案东北易帜皇姑屯事件;进入训政时期
1930年 中原大战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2年 满洲国成立
1936年 西安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年 七七事变,全面对日抗战南京大屠杀
1941年 太平洋战争;加入盟军
1943年 开罗宣言,声明日本应将台湾岛及澎湖群岛归还给中华民国
1945年 二战结束,国民政府接管台湾[注10]
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常任理事国
1946年 还都南京外蒙古独立第二次国共内战
1947年 台湾发生“二二八事件”,加深台湾人民对国民政府不信任感。
二七部队战败,谢雪红等人退往香港成立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蒋中正政府 1948年 正式行宪,国民政府改组为中华民国政府,进入宪政时期。
台湾时期
蒋中正政府 1949年 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民国失去大陆中央政府迁台
颁布《台湾省戒严令》,进入戒严时期
古宁头战役获胜,守卫金门。
1950年 韩战爆发,美国第七舰队巡逻台湾海峡,稳定台海局势。
1953年 耕者有其田政策
1954年 九三炮战大陈岛撤退,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
1958年 八二三炮战
1961年 出口导向时期开始,至1972年为止。
196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起文化大革命,对应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1968年 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
1971年 退出联合国及其附属组织,失去中国代表权
1972年 日本断交,蒋经国推行弹性外交
1974年 第一次石油危机,蒋经国推行十大建设至1979年。
蒋经国政府 1979年 美国推行台湾关系法美丽岛事件
1986年 民主进步党成立
1987年 台湾地区宣布解严
李登辉政府 1988年 推行务实外交
1990年 野百合学运,促使1991年国大代表首次全面改选
以及废除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制定宪法增修条文
1992年 立法委员首次全面改选
香港会谈,用九二共识(各自表述中国并互重)来实现政治妥协。
促使1993年辜汪会谈,两岸关系解冻。
1994年 首次省长及直辖市长直接民选地方自治全面实施
1996年 台海飞弹危机首次总统直接民选
1998年 省虚级化
陈水扁政府 2000年 首次实现政党轮替,陈水扁当选,民进党首次执政。
2002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5年 冻结国民大会公民投票法入宪。
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行反分裂国家法,两岸关系退步。
2006年 为反制反分裂国家法,宣布中止国统会
倒扁运动,反对贪腐。
马英九政府 2008年 第二次政党轮替,马英九当选。
2009年 以观察员身分,重返世界卫生大会
2014年 太阳花学运,民众反对加深与中国大陆贸易
2015年 提出“南海和平倡议”,吁搁置南海主权争议
新加坡举行马习会,为两岸分治66年来首次双方领导人会面。
蔡英文政府 2016年 民进党于立法院取得过半席次
推行新南向政策,减少依赖中国大陆贸易。
2019年 通过同性婚姻之关系获法律承认
2020年 民进党维持立法院过半席次
首次举行直辖市市长罢免案
赖清德政府 2024年 2024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赖清德萧美琴当选。
民进党失去立法院过半席次

注解

[编辑]

    注:

  1. ^ 当时把原两江总督衙门作为临时政府办公地点,孙中山就是在这里宣布中华民国成立。
  2. ^ 当时的行政区划是内地18省(直隶省、山西省、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省、云南省、贵州省),加东北三省和新疆省(奉天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新疆省)共有22省,另有内外蒙古、青海、西藏,不设省,派驻地大臣管理。(参见清朝行政区划
  3. ^ 计步兵128个师、46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6个独立旅、炮兵4旅、20个独立团,正规军合计170万人。
  4. ^ 例如台儿庄会战淞沪会战第三次长沙战役等战役,上海市笕桥等空战。共有38,931次小型战斗、1,117次重大战役、22场大会战,伤亡人数高达330馀万人(含1937年至1945年间的补充兵员)
  5. ^ 详见台湾地位未定论
  6. ^ 1992年,韩国与中华民国断交,韩国政府在断交的同时,片面将中华民国在韩国的所有产业,包括在著名游客区明洞的自置物业及领事馆,转赠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曼德拉于1994年当选成为南非总统之后,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过去的关照,使南非共和国于1998年改向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7. ^ 台湾作家柏杨说,“江南之死,引起整个政权溃散的骨牌效应。”、“江南是最后被害者,以后蒋氏父子就再也不敢重犯,再也没有机会重犯了。”(《枪声三响撼金山》,《传记文学》,2004年10月)
  8.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实行一党执政中共中央总书记最高领导人中国国家主席只是礼仪性的“虚位元首”。[参79]
  9. ^ 中华民国实行直接选举半总统制中华民国总统身兼国家元首三军统帅,为最高领导人
  10. ^ 中华民国方面主张的“台湾光复”尚有争议,详见:台湾光复#光复论点的争论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参:

  1. ^ 1.0 1.1 中華民國史. 国史馆. 2014-02-23 [2015-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2. ^ China, Fiver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007: 116 [[014-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01). 
  3. ^ “军政、训政、宪政”三部曲:孙中山设计的政治路线图. 凤凰网. [2019-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1). 
  4. ^ 商德文. 点评中国:纪念辛亥革命 倡导三民主义. BBC News 中文. [2019-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7). 
  5. ^ 何为“训政”?辛灏年:训政就是中华国民政府训练民众行使民主权力,十年训政为民国制宪奠定了基础. Radio Free Asia. [2019-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3) (中文(中国大陆)). 
  6. ^ 历史无情 训政难行:民国黄金十年风云录. 美国之音. [2019-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3) (中文). 
  7. ^ 张玉法. 《中華民國史稿》. 台北: 联经出版. 1998-10-26. ISBN 9789570818260. 
  8. ^ 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 > 最新消息 > 駐地新聞 > 臺灣經濟發展及民主成就獲美國國際政治學大師編入大學教科書. [2011-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9). 
  9. ^ 南方快報《財經櫥窗》民主台灣的經濟成就不容荒唐抹煞. [2011-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6). 
  10. ^ 中國同盟會. [2015-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6). 
  11. ^ 《民国春秋》1994年第4期
  12. ^ 怎樣評價湖北軍政府. [2015-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13. ^ 郭卿友. 《中華民國時期軍政職官志》. 甘肃人民出版社. 
  14. ^ 黎元洪心懷猶豫邁開共和國第一步,長江日報2010年7月1日,第14版. [2015-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15. ^ 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1912年1月》
  16. ^ 张玉法(1999年):《中华民国史稿》第一章〈中华民国的开国〉,第28页。
  17.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476页
  18. ^ 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一册民国元年壬子──十四年乙丑,第32页:“袁世凯在北京就第二任临时大总统,蔡元培代表孙总统致祝词。”
  19. ^ 象征与实质:《临时约法》问题. [2015-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20. ^ 20.0 20.1 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21. ^ 北洋政府北京市西城区官网
  22. ^ 张生,民初大理院审判独立的制度与实践,政法论坛2002年第04期
  23. ^ 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二册民国十五年丙寅──十九年庚午,第86页:“国民党理事代理理事长前农林总长宋教仁在上海沪宁车站被刺。”
  24.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484页
  25. ^ 人民网.揭秘民国反腐
  26. ^ 民国初年袁世凯对中国民主化进程的贡献. 凤凰网. 2009-06-22 [2015-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中文(简体)). 
  27. ^ 李光伟. 袁世凯是怎样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的?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2年2月29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28. ^ 第十一卷 近代前编(上册)•第四节 北洋政府的政权机构. 读书网. [2014年2月23日] (繁体中文).
  29. ^ 《国父全集》第3册,163页
  30. ^ 历史追踪:“中华民国”国号的来由和意义
  31. ^ 31.0 31.1 百年记忆:宪法制订历程
  32. ^ 孙镇东著,国旗国歌国花史话,第9-10页
  33. ^ 薛刚:变动社会中的宪政尝试 ——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定
  34. ^ 孙中山广州演讲《国民要以人格救国》
  35. ^ 张玉法(1999年):《中华民国史稿》第三章《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第152页。
  36. ^ 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二册民国十五年丙寅──十九年庚午,第29页
  37. ^ 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二册民国十五年丙寅──十九年庚午,第180页
  38. ^ 天津市地方志检察志
  39. ^ 近代中国审级制度的变迁:理念与现实
  40. ^ 40.0 40.1 40.2 About Us. 中华民国最高法院. [2014年2月26日] (繁体中文).
  41. ^ 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二册民国十五年丙寅──十九年庚午,第231页
  42. ^ 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二册民国十五年丙寅──十九年庚午,第239页
  43. ^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三辑, 北洋政府:1912-1927
  44. ^ 张晋藩等.旧中国反动政府制宪丑史.北京:通俗读物出版社,1955年
  45. ^ 荆知仁. 《中國立憲史》. 台北: 联经出版. 1984. ISBN 9789570801224. 
  46. ^ 陈永发:关于满洲国之建构
  47. ^ 张玉法(1999年):《中华民国史稿》第五章《日军侵华与抗日风潮》,第248页。
  48. ^ 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三册民国二十年辛未──二十六年丁丑,第700页
  49. ^ 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 中国: 国民政府. 1937年11月20日 (繁体中文).
  50. ^ 杨克林、曹红. 《中國抗日戰爭圖誌》. 广州: 广东旅游出版社. 1995年1月. ISBN 7805215413. 
  51. ^ 支那新中央政府一览
  52. ^ 汪精卫在南京宣布对英美宣战并发表讲话
  53. ^ 末代皇帝溥仪(十八)伪皇退位 百家讲坛20101130. 中国网络电视台. 2010-11-30 [2015-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4). 
  54. ^ 溥仪:《我的前半生
  55. ^ 55.0 55.1 中华民国外交部. Constitution. 行政院新闻局. 2010年4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56. ^ 高全喜. 协商与代表:政协的宪法角色及其变迁. 新浪. 2013-11-25(繁体中文).
  57. ^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韩信夫、姜克夫主编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年7月. 
  58. ^ 宪法. 行政院. 2012年5月10日 [2014年2月23日] (繁体中文).
  59. ^ 陈布雷等编著. 《蔣介石先生年表》.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8-06-01. 
  60. ^ Who lost China: the China lobby and US China policy, Joshua Hawkes Lerner, Reed College (Portland, Or.) 1997
  61. ^ 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六卷,中华书局,2001年
  62. ^ 寒山碧《邓小平从南京打到成都》
  63. ^ 63.00 63.01 63.02 63.03 63.04 63.05 63.06 63.07 63.08 63.09 63.10 63.11 63.12 63.13 63.14 63.15 63.16 63.17 63.18 63.19 63.20 63.21 63.22 63.23 63.24 63.25 63.26 63.27 63.28 63.29 63.30 63.31 63.32 63.33 蒋经国. 〈危急存亡之秋〉. 《風雨中的寧靜》. 台北: 正中书局. 1988. 
  64. ^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台北: 三民书局. 1973年9月. 
  65. ^ 战后台湾白色恐怖论析国史馆馆刊12期,第147-162页,侯坤宏,2007年6月
  66. ^ 台湾大学发展客家学术计画成果报告书,第15、20页,民国99年11月
  67. ^ 土地改革纪念馆
  68. ^ 严家淦档案 防御飞弹长安计画解密曝光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社
  69. ^ Hung-mao Tien, The Great Transition: 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isty, 1989)
  70. ^ 1990年代台湾的政治转型与社会变迁导读动画 - 第二节 政治民主化
  71. ^ “100行动联盟”纪录片 - 公视《纪录观点》节目
  72. ^ 曾欣雯﹕台湾的宁静革命
  73. ^ 邱晓嘉. 產業外移的危機與轉機. 财团法人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 2000-10-31 [2007-10-01]. (原始内容 (HTML)存档于2010-03-12). 
  74. ^ 中华民国修宪史,谢政道,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7
  75. ^ 陈水扁的严重失政 才有马英九的大胜 - 新新闻 1098A期
  76. ^ Visa liberalisation for Taiwanese
  77. ^ 无法回头的两岸 马连任致胜关键 - 中广新闻网 2012.01.17
  78. ^ 马英九连任是两岸政策公投的胜利 - 明报 2012.01.15
  79. ^ 林良昇. 中國修憲刪國家主席限制 馬英九:國家主席非最重要. 台北: 自由时报电子报. 2018-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3) (中文(台湾)). 
  80. ^ 馬總統與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在新加坡會面,雙方將共同努力持續鞏固臺海和平及維護兩岸人民福祉.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81. ^ 81.0 81.1 邓鸿伟. 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将在新加坡会面. Gwytb.gov.cn. 2015-11-04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9). 
  82. ^ “习马会”第一句话说啥?双方打什么颜色领带?晚饭吃啥?. 央视新闻. 2015年11月7日 [2015年11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1月8日). 
  83. ^ Lee, Shu-hua; Chang, S.C. President Ma to meet China's Xi in Singapore Saturday (update). 中央通讯社英文新闻网. [4 Nov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1月7日). 
  84. ^ 20151104 焦點對談 兩岸史上最大突破! 馬習會周六登場. YouTube.com. 2015-11-04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4). 
  85. ^ 夏立言与台商座谈说明习马会是两岸史上最大突破. 印度尼西亚商报 Shangbao Indonesia. 2015-12-29 [2015-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6). 
  86. ^ 周毓翔; 杨孟立. 貫徹總統令 一例一休過了. Yahoo新闻 (台北: 中国时报). 2016年12月7日 (2016-12-07) [2016-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3). 
  87. ^ 陈怡璇. 韓國瑜成史上首名被罷免市長 同意票破93萬. 中央通讯社. 2020-06-06 [2020-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0) (中文(繁体)). 

来源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