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湖廣填四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川劇融合了移民們帶來家鄉的各種戲劇,有高腔、崑腔、胡琴、彈腔等聲腔。

湖廣填四川是指發生在元朝末年到明代洪武年間和清代順治乾隆年間的兩次大規模的湖廣省(今湖北湖南全境、廣東北部等)的居民遷居到四川各地拓墾的移民潮。根據考證表明,江西福建廣西等十幾個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由於湖廣填四川導致湖廣人口減少,又有江西填湖廣等移民運動。

歷史

[編輯]

明初時四川遭蒙古軍閥等在四川地區的拉鋸戰所造成的人口銳減。因此從朝廷到地方各級官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廣省人口最多。第一次湖廣填四川是發生在明初朱元璋的移民四川鼓勵政策期間,第二次是康熙平亂後發佈《招民填川詔》,規定新移民可免幾年賦稅;100年間大約有600萬人遷入四川,其中湖廣湖北湖南)的就有300萬。四川人口從1757年的268萬,跳躍到1790年的888萬,暴增到1830年的3495萬。

大規模的移民潮甚至影響到了湖廣行省本身的人口結構,遂又有江西填湖廣情況的出現。目前四川省東部的居民(如廣安和鄰水等地),許多來自湖北(如從前麻城孝感鄉)。

另外,與臨近四川的貴州中北部以及兩湖西部等地的操官話的居民,也多半和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有關。

成都為例,清末《成都通覽》曾記錄「現今之成都人,原籍外省人」;其中,湖廣占25%,河南山東5%,陝西10%,雲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兩廣10%,福建山西甘肅5%。[1]

路線

[編輯]

移民路線主要分爲水路和陸路兩條:水路是沿長江溯源而上,經三峽入四川盆地,該路線上的移民大多來自湖北、江西;陸路沿古時川黔、川鄂小道入四川,該路線的移民大多是湖南、貴州人,以及部分來自廣東、福建的客家人

對民系認同的影響

[編輯]

雖然移民來自幅員遼闊的湖廣地區,但今日巴蜀民系的祖居記憶卻指向湖北麻城孝感鄉(與今孝感市無關),有學者認為,類似於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是先集中於麻城後統一遷往四川,使後人誤認麻城爲故鄉;也有說法稱在移民潮中,最早的一批移民來自麻城,他們勢力大、資格老,後來者爲尋求蔭庇而冒充麻城人。

而移民的增多,爲聯絡感情、相互幫助,催生了湖廣會館,會館是明清時城鎮中供外鄉人歇腳、聚會的場所,按地域劃分,一般由同鄉移民或商旅創辦,供奉家鄉神靈先賢。書生趕考,商人買賣,大都首選本鄉會館投宿。

就地理分布而言,四川盆地西南部土著居民存留較多,而東北部則較少。總體而言,今日大約有70%的四川人爲湖廣填四川的後裔,也因為移民潮使四川文化形成包容開放的氛圍。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湖广填四川”研究平议. [2009-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5).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