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国统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36.225.99.141留言2016年3月18日 (五) 14:55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條目屬於
臺灣系列


前往臺灣主題頁

  臺灣藝術 總覽
  臺灣歷史 詳細
中华人民共和国(紫色) 与 中华民国(橙色)

中国统一,是指將华人居住地區构成一个統一国家的概念。这个概念各地中国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理解。現代主要的「中國統一」主張則是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華民國所個別管制的領域组成一个共同的主权国家

历史上的中国统一

以下歷史事件,常被認為使中國政權的統一,多數的統一是北方政權統一南方政權[1]

以下的事件因為特殊時空背景因素,只完成法理名義上的中國統一,但實際上仍處分裂:

香港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割让香港岛英国。1860年第二次鴉片战争後,清政府再把九龍半島割让给英国。1898年,中英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國租借新界,為期99年。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后曾想收复,但国力不济,内乱不断而无暇顾及。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香港經歷三年八個月的日佔時期。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中國共產黨政權為突破所谓“资本主义阵营”封锁,和英國政府达成协议:中華人民共和國在99年租期内无意收回香港主权,也不干预中國國民黨军民在香港的活动,以换取英国承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1954年6月17日英國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2])。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订《中英联合声明》,以一国两制方式,中國對香港行使主權。1997年7月1日零时,香港正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內的特別行政區,國民黨勢力也撤出香港。

澳门

1557年(明嘉靖三十六年),葡萄牙人向当时中國明朝政府取得澳門居住权。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葡萄牙停止向清政府交地租。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葡萄牙政府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中葡会议早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规定“葡国永驻管理澳门以及属澳之地与葡区治理它处无异”。

1966年12月3日,因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触发“一二·三事件”,之後葡萄牙政府在澳門的統治受親共政治勢力限制,中国国民党势力被肃清出澳门,澳门实质处于半脫離殖民状态。1987年4月13日,中葡兩國签订《中葡聯合聲明》及两个附件。1993年3月31日,在北京通过《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9年12月20日零时,澳门正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個特別行政區。

臺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击败退守臺灣鄭氏政權大清帝國首次統治臺灣,设立臺灣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升格臺灣道

1895年大清帝國被日本打敗,大清同日本簽定《馬關條約》,割讓台湾給日本。1941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正式對日本宣戰,同時宣布馬關條約作廢。1943年,中、美、英三國首腦舉行开罗会议,發表[開羅宣言:It is their purpose that Japan shall be stripped of all the islands in the Pacific which she has seized or occupied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first World War in 1914, and that all the territories Japan has stolen from the Chinese, such as Manchuria,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shall be restored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要求日本將侵略中華民國所得之領土,包括臺灣、澎湖歸還中華民國。 《波茨坦公告》第八条提出,【The terms of the Cairo Declaration shall be carried out and Japanese sovereignty shall be limited to the islands of Honshu, Hokkaido, Kyushu, Shikoku and such minor islands as wedetermine. 開羅宣言 的條款進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 九州、 四國和小島群島作為我們決定。】。日本戰敗後,與同盟國東京灣密蘇里艦上簽訂日本降書,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但是有學界人士(例如支持臺灣地位未定論者)表示宣言或公告並不能視為條約,領土的轉移需要正式的國際條約作為依據[3]。1945年日本宣告戰敗並向同盟國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根據日本降書授權發佈之《一般命令第一號》,命令在臺日軍向蔣中正投降,國民政府派員抵達台湾執行軍事佔領。日本人離開臺灣,並未表明臺灣之歸屬,中華民國政府則稱之為臺灣光復。【中華民國(ROC)僅統治【台澎/金馬地區】、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關係法(TRA)被美國視為台灣的統治當局,僅承認1979.1.1日以前】。日本於1951年9月8日《對日和平條約》第2條日本政府放棄對台灣、澎湖等島嶼的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於1952年4月28日(日本時間晚上十點三十分)正式生效。

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臺灣是中華民國自由地區一部分。中華民國政府實際統治臺灣地區,然而在1949年國共內戰後,中華民國國軍戰敗,失去中華民國大陸地區大部分的實際控制權,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政府播遷台灣,開始實施長期戒嚴。中華民國同時統治台灣及大陸僅有四年,即1945年至1949年。

中華民國政府在1987年解除台灣省戒嚴令、1991年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之前,憲法框架下曾主張以國光計劃光復中國大陸外蒙古以及俄国佔領之中華民國領土,但現時外蒙古已獨立,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实际控制中國大陆,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前,曾主张以武力解放臺灣。後來中共領導人等提出和平統一構想,但直至1979年中共下令停止炮擊金門才停止對台灣的武力打擊。鄧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構想,希望实现和平统一。在2005年颁布《反分裂國家法》提供武力的法理依据以防止台独势力直接宣布独立建国的可能。

现中華民國政府被认为是一个不受大部分主权国家在外交上承认为主权国家的政治實體,但維持非官方關系,不少國家的在台協會與領事館相等,如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與大使地位相同,並由該國的外交部門直接任命。

實際統治台灣的中华民国政府在憲法前面也没有正式地放弃对大陆地区的领土主權。在保持台湾現狀的情况下,两岸将保持相对和平并僵持的关系。

各時期的觀點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國共两党矛盾

中山艦

1920年8月,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广州宣布重组护法军政府,继续护法运动。但其与曾为立宪派的陳炯明在政见上发生冲突,终于引发六一六事变。孙中山回到上海后势单力薄,需要重新借助外界力量的支持。这时俄罗斯革命家阿道夫·阿布拉莫維奇·越飛与北洋政府谈判未果,与吴佩孚联系又遭到拒绝,到达上海与孙中山会晤后一拍即合。双方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簡稱“孫越宣言”),开始了中国国民党与苏联的合作。而当时尚在襁褓之中的中国共产党,在未有自身的军事力量的前提下对苏联方面言听计从,在城市革命上更需要友党的支持,也就跟随苏联开展国共合作。陳炯明被多路军阀击败后,孙中山被迎回广州,建立起大元帅府,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协助下重组国民党架构,组建黄埔军校,苏联在军事上也多有支持。第一次国共合作此时也达到了高潮。中国共产党党员甚至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此源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提议),黄埔军校不少学生也加入中共。

孙中山去世后,中共與蘇聯顧問鮑羅廷以:「黨的力量在前,革命的武力在後」為理由,在國民革命軍中發表北伐必敗論,並於廣州市區散發傳單,反對北伐。6月,中共中央會議討論北伐問題,並通過反對北伐統一的決議[4]

国共合作开始产生裂痕。西山會議乃是国民党右派开始排斥共产主义的标志。及至1926年5月11日中山舰事件,以及蒋中正在国民党的地位上升,共产党与国民党的矛盾日益加剧。北伐途中,湖南、湖北爆发农民运动,影响到北伐军的部分士官的利益。

1927年3月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3月10日至17日)後,其執監委暨候補委員八十名中,共產黨員約居三分之一,親共之左派亦居三分之一,國民黨中央黨部各部部長暨其秘書,共產黨員亦佔一半以上,至此國民政府已由蘇聯顾问与共產黨势力全權把持。[5][6]隨後鮑羅廷並在武漢成立了「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暨國民政府委員會臨時聯席會議」,憑藉掌握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左派進而取得政治主導權,以所谓「提高黨權」、「反對軍事獨裁」、「打倒新軍閥」為理由,於1927年3月10日,中國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統一黨的領導機關決議案》,通過了「統一革命勢力」、「統一黨的領導機關案」等反蔣方案,在蔣中正北伐途中剝奪了蔣的主席職務,將其降為普通委員。[7]。3月24日,中國共產黨聯合蘇聯策動南京事件,再一次打擊蔣介石北伐統一中國的企圖。4月6日,張作霖突襲了北京蘇聯使館,逮捕李大釗中國共產黨人,查獲並向外界公開了共產國際發來的大量指示、训令、颠覆材料(與馮玉祥的合作颠覆文件、紅槍會及煽動農民的紀錄、中共文件等,「蘇聯陰謀文證彙編」),證實蘇聯全面指揮了顛覆中國政府的運動。蘇聯與中國共產黨則強烈譴責中國國民黨粗暴侵犯蘇聯使館尊嚴,並稱此事件乃「帝國主義的挑撥,中國政府已淪為帝國主義者的工具」。4月19日,蘇聯召回北京駐華代辦及大使館職員[8][9]

蒋中正在北伐途中发动清党运动,排斥中共势力。同年7月15日,汪精衛得知蘇聯奪取政權的企圖後在武漢進行和平分共。中國共產黨於8月1日發動南昌起義進行全面攤牌(國民政府稱為南昌暴動)成立屬於自己的武裝部隊。自此,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与國共两党矛盾

1947年3月10日,中共首都留守处人员从南京返回延安3天后,国军胡宗南兵团从洛川沿成榆公路向延安进攻
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台灣路線

抗日战争结束后,因为国军与共产党控制下的武装冲突加剧[10],1945年8月-10月,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蒋介石连续三次公开电邀中共领袖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共同商讨国共停战与和平建国方案。同时,蒋介石在美国军舰与飞机的帮助下不断调整军事部署,并先后控制了锦州、四平、长春、济南、桂阳等交通要道,希望在内战中占据主动权。但共产党通过秘密渠道得知真相,然后公开应约,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从延安乘专机赴重庆与国民政府谈判。谈判内容主要是投降日军接收,共产党部队与国军的合并,共产党战后的参政议政等问题。双方于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决定在年底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国共两党并民盟,青年党等代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社论:庆祝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央日报》,1946年1月13日,通过和平建国纲领等五个决议案,一致同意在和平建国纲领下,共同实现民主宪政[11][12]。1946年1月31日政治协商会议闭幕。为庆祝政协会议的成功,促使5项决议贯彻实施,2月2日,由重庆政协各界协进会等19个团体发起,定于2月10日上午在重庆较场口广场举行庆祝政协成功大会,并邀请李德全为总主席,李公朴为总指挥,推选李公朴、郭沫若、施复亮、章乃器等20余名民主人士组成大会主席团。10日晨,当参加大会的群众团体陆续进入会场时,中统特务总裁陈立夫指使由中统特务组织秘密拼凑的另外一主席团,成员吴人初(重庆市工会理事长)、刘野樵(重庆市农会常务理事)、周德侯(重庆市商会理事)等登上主席台,要求刘野樵当执行主席,并打伤其他反对的与会民主人士和记者,史称“较场口事件”。混乱局面直到中共代表周恩来,国民党高级将领、抗战第三、第六战区总司令冯玉祥等赶到方才结束。当晚,政协各方代表举行紧急会议,推出周恩来等四位代表向蒋介石当面交涉,并带去周恩来、沈钧儒、梁漱溟、罗隆基联名写给蒋介石的抗议信。信中对国民党暴徒行径进行了严厉的抨击。其后虽不断有摩擦,但2月底,国共双方仍达成整军协定,统一将国共军队整编为国军。协定划定全国驻军服务区,各军队集结在此统一整编;整编以12个月为一期,分期缩编部队,直到完成全国60个师目标。3月底,国共达成迄今最后一个正式协议东北停战协定,但对东北内战无实际约束。

1946年3月至1947年3月,国共双方边打边谈,在东北、中原、华北等处展开争夺。11月15日,国民党抛开共产党和其它民主团体单方面召开国民大会召开,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并调集三路兵力,集结在陕甘宁边区和延安周围,此时,国民黨为迎接制宪国大,下达了第四次停战令,但对军队无实际约束力。11月19日,周恩来所率的中共代表团结束了与国民黨进行了一年多的和平谈判,返回延安。

1947年1月初,《中华民国宪法》通过后,国民党应马歇尔要求,先后三次呼吁中共举行圆桌会谈,解决两党争端。中共认为国民党没有诚意,中共南京代表陆定一回应,“废除伪宪法和恢复1946年1月31日军事位置,是恢复和谈的最低限度”[13]。国共谈判破裂。1月29日,美国政府决定终止对军事调处执行总部的关系,放弃国共调处工作,退出三人会议,迅速撤退了美方派驻军调部的人员。次日,国民党政府宣布解散三人小组及北平军调部。2月3日,美国驻延安联络团人员撤离。6日,北平军调处执行部美军人员撤退。2月底,国民党下令在南京上海重庆之中共留守处代表於3月5日前撤离首都卫戍司令部,淞沪重庆警备司令,分别致电函京沪渝中共代表,所有中共人员限期全部撤退[14],并关停重庆《新华日报》社。3月7日,董必武率中共代表团返回延安。

3月15至24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六届三中全会。蒋介石在全会开幕词中声称:“政治解决的途径已经绝望”,政府“当然不能坐视变乱而不加制止”。“我敢断定,决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我们建国工作的完成。”陈诚也宣称:“如果真正作战,只需三个月即可击破共军主力……政府用兵之目的在于平定叛乱,非至共军全部解除武装不止。”至此,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彻底破裂。

中華民國遷臺後的政府觀點

兩蔣時代的中華民國政府

過去在兩蔣與中國國民黨政權時受到「建設臺灣,反攻大陸」及「反共復國」等思想教育影響,認為只有在全中國實行三民主義,才能解救大陸同胞[15]

中華民國政府現設有蒙藏委員會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來處理中國大陸的行政和人民事務,而大陸地區民众按照憲法應爲中華民國自由地區之外的人民。

李登輝時代的中華民國政府

1991年,《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終止,隨著思想解禁、社會變遷、各政黨與政治人物宣揚之政治立場,以及兩岸交流過程中比較政治制度、各類新聞等,支持統一的民意日漸流失。

中華民國政府統一兩岸的主張,在自1991年起的歷次修改憲法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接民選與2000年政黨輪替後,其內涵有了很大的轉變。

過去反攻大陸的口號不再提起,政府也不再公開呼籲統一,中華民國國民教育课程更強調具以臺灣為主體性的本土化教育。关于统獨的主張非常的多元:一部分人贊成將來可以考慮與對岸統一(多數指中華民國統一兩岸,但此主張並不現實);也有一部分人認為可以以歐盟美國加拿大的聯邦模式來統合(類似國協);也有少部分人傾向於大陆政府主張的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主張(香港模式);但大部份的台灣人則主張維持目前的台海現狀,以待日後時空環境轉換再決定統一或者獨立的;另外一部分人主張直接以臺灣國號建國,拋棄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構想,或主張兩國論,中華民國等同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國與國的關系。相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仍不放棄以武力統一台灣的政治宣示,類似過去中華民國政府主張以武力統一中國的主張则已近乎絕跡。

2000年以後的中華民國政府與政治

2006年2月27日,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陳水扁在主持國安高層會議後將國家統一綱領「終止適用」。

據2012年4月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調顯示,主張廣義維持現狀者佔86.2%;主張盡快獨立佔6.1%,主張盡快統一佔1.5%,主張維持現狀以後再統一佔8.2%。一般認為來自中國的負面影響,最主要幾次事件就是六四事件千島湖事件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期間的台海飛彈危機(對基隆、高雄外海發射導彈),以及如中国大陆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外交戰,打壓台灣的國際外交空間,並在國際場合公開抵制中華民國國旗、國歌等行為。根據多次具公信力廣泛民調,台灣絕大多數人主張維持現狀,主張儘快統一或獨立者都在一成以下。即便馬英九「一國兩區」的說法,部分民調亦顯示有六成以上民眾反對。總體來說,大部分台灣人強烈反對中共採取武力攻打台灣。

2012年6月12日,前行政院長謝長廷表示「對于民進黨的『臺獨』主張,早年推動獨立不是針對共產黨,而是被統治者反抗國民黨的統治[16]。」

不論是過去或現在,目前中華民國臺灣地區的各主要政黨包括國民黨民進黨台灣團結聯盟時代力量親民黨都強烈反對中共用武力攻打臺灣的主張。

  • 台獨泛綠的團體和支持者不承認九二共識,認為九二共識及其所稱的「一中各表」並不存在,最多只能說全無白紙黑字記錄的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更何況當年促成九二共識的和談,民進黨並無參與,只是國共和談後的「共識」,不代表台灣人民的意願。而民進黨認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會承認中華民國,視其為中华人民共和国欺騙台灣民眾的手段。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希望在不設前提的條件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平等談判(以中華民國政府的身份)。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观点

中華人民共和國頒布過四部憲法,1978年的憲法序言中,首次提及「台灣是中國的神聖領土」,1982年的憲法則修改為「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領土」。之後並一直將之作為中國大陸主要的政治信仰之一[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一国两制方针,希望能循此方針来实现中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香港和澳门回歸後,在這兩地引用此一方针,期望用同样的政策统一台湾,並提出未來中國統一後,台湾自治政府将享有比香港和澳门更大的自主权,甚至可以拥有军队的論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認爲海峽兩岸雙方曾達成“九二共識”,並以此為談判的基礎。2005年3月14日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一部关于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法律《反分裂国家法》,该法律的主要内容是鼓励两岸继续交流合作,但同时也提供了三种情况下中共可攻击臺灣的法律依據。2015年,中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并于7月1日正式颁布施行,其中第十一条声称,“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和分割。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是包括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

国际社会的观点

冷戰時期,至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的期間,國際社會還普遍承認代表中國的主權政府,乃是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而掌握中國大陸(香港、澳門除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未得到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承認。当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以及英国、法国等少数西方国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了中华民国在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常任理事國的席位,而中華民國被逐出聯合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獲美國承認其地位後,開始得到更多國家的承認。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一个中国”原则,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已經普遍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與他國建立外交關係時,都以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並與對岸政府(台灣當局或中華民國政府)斷絕外交關係作为建交前提之一。

除了有二十多個國家與中華民國保持外交關係外,大多數有影響力的國家均與臺灣維持政治經貿文化關係,在雙方首都互設準官方代表處。

其他领土争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划及领土纠纷
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至2005年間公告之行政區劃及領土爭議

此外在支持中国统一的中国民族主义者中,有部分人认为中國本部之外的土地,例如外蒙古唐努乌梁海帕米尔高原瓦罕帕米尔江东六十四屯江心坡等地区应该纳入中国统一的范围(這也是中華民國憲法的觀點,詳見1988年版中華民國地圖),甚至包括外东北外西北拉達克前清朝政府控制过的领土。

其他中國大陸宣示主权而未实际控制的领土有:藏南(中印边界东段争议地区印控部分)、阿里地区南部(中印边界中段争议地区)、阿克赛钦地区的巴里加斯的一部分(中印边界西段争议地区印控部分)、南沙群岛(大部份)和钓鱼岛列屿等。

参考文献

  1. ^ 蕭元愷《台灣問題:政治解決策論》,三聯書店,第90-96頁
  2. ^ 周敏主編,《世界地圖集》,北京:世界地圖出版社,1998年12月,ISBN 7503121408
  3. ^ 台灣接收的歷史糾葛,政治大學台史所所長薛化元,新台灣新聞周刊,2006-11-17
  4. ^ 陳獨秀年譜》.唐寶林、林茂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256頁
  5. ^ 郭廷以,中華民國史事日誌,第二冊
  6. ^ 李雲漢,從容共到清黨,下冊
  7. ^ 王渔:《林伯渠传
  8. ^ 1927年4月6日,北京軍警搜索蘇聯駐華使館,清查出蘇聯陰謀赤化中國之千餘文件。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東亞所出版.郭華倫.中共史論.1969年
  9. ^ 郭廷以,俄帝侵略中國簡史,1985年6月,文海出版社,第65頁
  10. ^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汪朝光,中华民国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
  11. ^ 政治协商会议纪实,重庆出版社,1989年
  12. ^ 李炳南,政治协商会议与国共谈判,永业出版社
  13. ^ 《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的声明》,1947年1月,《陆定一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ISBN 7-01-001104-4
  14. ^ 南京卫戍司令部致电梅园新村中共联络处限期撤退令. 重庆: 大公报. 1947年3月1日. 梅园新村十七号中共南京联络处及代表团公鉴:自贵党拒绝和谈,关闭和平之门,贵党军队在各地公开叛乱,处处攻击国军,而贵党人员又在各处散播谎言,鼓动变乱,本部为维持地方治安,应请贵处将留居本京人员于本年三月五日前全部撤退,并将现在驻京人员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职务,即速造册函送本部,以便护送 离境,特此电达,即希查照,首都卫戍司令部俭秘印 
  15. ^ 中華百科全書 - 反共復國教育
  16. ^ 謝長廷:民共無冤仇 中評社 06.12. 
  17. ^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新华网.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