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冷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冷戰主題

冷戰英語Cold War俄語холодная война)是指美國蘇聯及他們的盟友在1945年1991年間在政治外交上的對抗、衝突和競爭。標誌事件是由丘吉爾的—「鐵幕演說」開始,蘇聯入侵阿富汗、古巴導彈危機、柏林圍牆等等。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在這段時期,雖然分歧和衝突嚴重,但對抗雙方都盡力避免導致世界範圍的大規模戰爭(世界大戰)爆發,其對抗通常通過局部代理人戰爭、科技和軍備競賽、外交競爭等「冷」方式進行,即「相互遏制,卻又不訴諸武力」,因此稱之為「冷戰」。

清除伺服器快取

特色條目

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發射泰坦二號火箭

太空競賽是指約從1957年到1975年期間,美國蘇聯在開發人造衛星載人航天人類登月空間探索領域的競爭。

太空競賽的技術條件可以追溯到二戰時期火箭技術的成熟,但競賽開展的本身源於二戰後國際關係的緊張以及冷戰的開始,一般認為1957年10月4日蘇聯第1顆地球人造衛星史潑尼克一號標誌着太空競賽的正式開端。由於涉及尖端技術和國防科技,「太空競賽」在一定意義上也是「軍備競賽」的一種體現。比起其實際意義來講,太空技術因其在軍事上的應用潛力和鼓舞人心的巨大作用而成為這場角逐中的焦點。但其巨額花費都使得雙方頗感吃力,並最終走向合作道路。從宏觀上看,蘇聯在航天領域方面取得突破雖比美國早,但後來由於資金、人才等各種因素,美國成為最後的科技領頭。

太空競賽的基礎源於火箭技術的成熟,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在此方面居於領先地位。尤以沃納·馮·布勞恩博士與其設計的V2火箭成為二戰後期美蘇暗中爭奪的焦點。後來由於馮·布勞恩在蘇軍攻佔佩內明德前及時撤走,蘇聯搶奪馮·布勞恩的計劃失敗。最終美軍通過爭奪納粹德國技術專家的「迴紋針行動」,將以馮·布勞恩團隊為主的大批德國火箭技術專家轉移至美。同時將大批火箭零部件在佔領後一個月內,搶在蘇軍之前轉運回美(美蘇之前的協議中規定,V2火箭生產地位於劃定的蘇占區內)。蘇軍只得將剩餘零件和工廠內殘餘秘密轉移回蘇聯境內,同時從當地發掘出一些未隨美方離開的德國專家。在人才爭奪戰中,蘇聯和英國佔得了部分便宜,但是最後美國被證實是最大的贏家,大部分的高階研究人員最後到了美國。蘇聯則啟用在大清洗中被迫害的謝爾蓋·帕夫洛維奇·科羅廖夫,主持火箭研究項目。 (更多...)


特色圖片

1959年的世界冷戰格局
  北大西洋公約成員國
  美國的其它盟國
  殖民地區域
  華沙條約組織成員國
  蘇聯的其它盟國
  不結盟國家

特色人物

伊格爾·謝爾蓋耶維奇·古琴科(俄語:Игорь Сергеевич Гузенко,1919年1月13日-1982年6月28日)是一名蘇聯密碼員,原在渥太華的蘇聯駐加拿大使館工作。1945年9月5日他帶着109份關於蘇聯在西方諜報活動的文件叛逃。這迫使威廉·萊昂·麥肯齊·金組建了皇家諜報活動調查委員會

古琴科的叛逃曝光了約瑟夫·斯大林竊取核機密和當時還不為人知的潛伏特工計劃。「古琴科事件」被認為是冷戰的導火索。 (更多...)

分類

名言

--前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1874年-1965年)

1946年3月在美國密蘇里州富爾敦城的威斯敏斯特學院所發表的題為《和平砥柱》的演講

你知道嗎

歡迎參與

歡迎參與

維基專題

主要話題

相關主題

其他主題

維基媒體計劃

進入以下維基媒體計劃可獲取更多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