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臺灣話: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回復被刪除內容
标签加入博客链接 检查外部链接 增加广告宣传内容
第485行: 第485行:
=== 受[[客家話]]或[[潮州話]]影響===
=== 受[[客家話]]或[[潮州話]]影響===
# 母親 = 在臺灣一部人稱呼母親為a22 i44或 i55 a11,同潮州和漳州雲霄、詔安、東山一帶對母親諱稱「阿姨/姨仔」,有的明確是[[福佬客]]<ref>{{cite paper|author=賴閔聰 |title=員林的福佬客|year=2003|publisher=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url=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570|quote=員林福佬客普遍稱母親為 a22 i44,經查證台灣部份客家人也有如此稱謂,例如長治(a11 ia24)、萬巒(a ie)、東勢(a ia)、苗栗
# 母親 = 在臺灣一部人稱呼母親為a22 i44或 i55 a11,同潮州和漳州雲霄、詔安、東山一帶對母親諱稱「阿姨/姨仔」,有的明確是[[福佬客]]<ref>{{cite paper|author=賴閔聰 |title=員林的福佬客|year=2003|publisher=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url=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570|quote=員林福佬客普遍稱母親為 a22 i44,經查證台灣部份客家人也有如此稱謂,例如長治(a11 ia24)、萬巒(a ie)、東勢(a ia)、苗栗
(a24 ia31)}}</ref><ref>{{cite web|title=員林地區饒平張姓分佈與語言|author=吳正龍、陳淑君|quote=親屬稱謂方面,以下幾個說法明顯帶有客家話或潮州話的特色:母親:員林 a33 i55 饒平客話 i55 a11, a11 vo35, a33 i44 潮州話 a33 i44, a33 ai55 a ni|page=25}}</ref><ref>{{cite web|url=http://richter.pixnet.net/blog/post/26567916-%E7%B5%82%E7%B5%90%E5%B9%BE%E5%80%8B%E5%B9%B3%E5%9F%94%E8%A1%80%E7%B5%B1%E8%AB%96%E7%9A%84%E6%B5%81%E8%A8%80-%28%E5%85%AD%29|title= 終結幾個平埔血統論的流言 (六)|publisher=葉高華}}</ref><ref>{{cite web|author=春雄|title=阮ê母親(阿依á)|url=http://www.happypama.org.tw/grow_ground_details.php?ID=7|publisher=社團法人台中縣父母成長協會|year=2007|accessdate=2009-04-10}}</ref>,而在臺灣的[[詔安客語]]稱呼母親為a11 i55。<ref>{{cite web|url=http://hakka.dict.edu.tw/hakkadict/index.htm|title=臺灣客家話辭典|quote=【阿姆】 詔安音;阿依 a11 i55|publisher=中華民國教育部}}</ref>
(a24 ia31)}}</ref><ref>{{cite web|title=員林地區饒平張姓分佈與語言|author=吳正龍、陳淑君|quote=親屬稱謂方面,以下幾個說法明顯帶有客家話或潮州話的特色:母親:員林 a33 i55 饒平客話 i55 a11, a11 vo35, a33 i44 潮州話 a33 i44, a33 ai55 a ni|page=25}}</ref><ref>{{cite web|url=http://mapstalk.blogspot.tw/2010/07/blog-post.html|title= 終結幾個平埔血統論的流言 (六)|publisher=葉高華}}</ref><ref>{{cite web|author=春雄|title=阮ê母親(阿依á)|url=http://www.happypama.org.tw/grow_ground_details.php?ID=7|publisher=社團法人台中縣父母成長協會|year=2007|accessdate=2009-04-10}}</ref>,而在臺灣的[[詔安客語]]稱呼母親為a11 i55。<ref>{{cite web|url=http://hakka.dict.edu.tw/hakkadict/index.htm|title=臺灣客家話辭典|quote=【阿姆】 詔安音;阿依 a11 i55|publisher=中華民國教育部}}</ref>


== 參見 ==
== 參見 ==

2014年1月4日 (六) 07:25的版本

臺灣話
台語(Tâi-gí
台灣話(Tâi-uân-uē
母语国家和地区 中華民國臺灣
区域東亞
母语使用人数
1500萬[1]
語系
文字臺閩字(漢字,如臺灣閩南語推薦用字)、拉丁文字(白話字台羅等拼音)、或混用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管理机构無;中華民國教育部及民間組織扮演重要角色
語言代碼
ISO 639-1zh
ISO 639-2chi (B)
zho (T)
ISO 639-3nan
閩南語方言
  臺灣话及其他泉漳闽语
  潮州-汕尾話
  雷州-海南話

臺灣話臺羅拼音Tâi-uân-uē白話字Tâi-oân-oē閩南拼音Dáiwán wê),亦稱為台語台灣閩南語,是指在臺灣使用的閩南語,在語言學分類上屬於泉漳片。自明鄭清治時期起,特别是海禁開放後,大量中国大陆移民進入台灣,以福建南部漳州府泉州府河洛人佔多數[2],其帶來的語言取代了臺灣原住民族諸語,成為在台灣占優勢地位的語言,並逐漸演化為有別於原鄉特色的語言,並於日治時期以「台灣話、台灣語、台語」稱之,區分其他語言。雖於日治時代國府遷臺後日語国语先後取代其通用語地位,但台灣話迄今仍為台灣第一大母語、及使用量第一的語言。根據2009年台灣年鑑,大概有73%的臺灣民眾,會使用臺灣話[3]。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帶、北部沿海地區及蘭陽平原,故被稱為內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區、臺北盆地,被稱為海口腔,南部則為泉漳混合區。故「泉州人居住在海濱漳州人居住在內陸平原[4]」的說法,僅在臺灣中部地區符合此一分布[5]。 總體上說,台灣話在北部偏泉漳混合腔,中南部平原偏內埔腔,中南部沿海偏海口腔[6]

廣義的臺灣話

另一方面,「臺灣話」一詞在廣義上可指「臺灣流通的各種語言」,包括臺灣原住民族語、閩南話台灣方言、客家語

名稱

臺灣語主要有下列幾個名稱:

  • 台語:目前多數台灣人所使用的的名稱。無論是一般生活中的口語對話,或者是各種文章或名稱,皆以此為主要用語。例如金曲獎中,以「台語」做為獎項名,而非其他名稱。
  • 臺灣話:臺灣使用此語言者的普遍稱法;日語則稱為「臺灣語」,常見於日本統治時期文獻,目前則多簡稱「臺語」,此簡稱亦可見於清朝和日治時期文獻。[7][8][9]
  • 福佬話、河洛話河佬話:客家人早期稱閩南人為「ho̍k-ló;福佬」[10][11],稱閩南語為「ho̍k-ló話」。到臺灣日治時期的部份學者因有傳說中國閩南人祖先來自古代中國中原河洛地區,於是採用「河洛話」(ho-lok)稱呼替代,但值得注意的是,「福佬」、「河洛」的讀音完全不相同,一為族群名稱,一為河域名稱,亦皆有不符實際發音之處,且目前保留多少當時的語音仍待研究,此名稱只能表示閩南民系和其他漢族民系有相同的來源地。[12]
  • 鶴佬話:部分學者(如洪惟仁等)所提出,認爲由方言比較中認定,「ho-lo」音當為「hoh-lo」,是對應古代百越百越族)之貉、及蠻族之獠,但漢字不雅,洪惟仁照廣東人習用之「鶴佬」表示[13]
  • 臺灣閩南語:臺語、臺灣話和閩南語稱呼爭議下的另一用詞[14][15]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全國語文競賽採用之,其他類似尚有臺閩語、福臺語等。[16]此種稱呼引發部分臺灣人士不滿,他们指出“閩”字有歧視含義,也反對使用中國地名「閩南」一詞。[17]然而,亦有部分人士指出,美國人說的美式英語新加坡人說的華語即可否定此理論,并不存在污衊及打壓。

歷史

閩南語形成

參見闽南语#歷史

臺灣語的形成

1625年荷治時期臺灣地圖

明朝末年政治紊亂,陸續有閩南粵東籍移民渡海抵臺。最初進行集體移民與農業開墾者,首推渡日海商顏思齊鄭芝龍。顏思齊於1622年,率領部下佔據笨港(今雲林縣北港鎮),進而開拓諸羅山(今嘉義市)。顏氏死後,霸權由鄭芝龍承之,遂橫行於臺灣海峽1628年,接受明朝招安[18]

明思宗崇禎年間,福建地區連年饑荒,鄭芝龍建議福建巡撫熊文燦,招民數萬人並給予三金一牛(一人白銀三兩、三人耕牛一頭),吸引至臺灣開墾。[19] 雖然不少人在經濟改善後即返回家鄉,但亦有一部分落地生根、與臺灣原住民(多數為平埔族)通商、通婚,並將閩南語一併傳播至臺灣。

廈門話與臺灣話的關係

1624年1626年荷蘭西班牙先後佔領大員(今臺南市安平區)及雞籠(今基隆市)。在荷蘭人統治臺灣的40年中,曾召募更多泉、漳甚至客籍漢人開墾臺灣。在長期與平埔族雜處與荷蘭人的統治下,隨移民來臺的閩南語亦開始出現別於原鄉的變化。

明末鄭成功失敗後,1661年率大軍攻佔臺灣、驅除荷人,建立明鄭王朝。鄭家出身泉州,鄭氏王朝之文教制度的定立者陳永華參軍,也是泉州人,而其所帶來的軍民也大多數是泉州人。因此,此時在臺灣的閩南語以泉州音為優勢。[來源請求]

1683年施琅攻臺,明鄭王朝覆亡,清廷正式統治臺灣。翌年,清廷為防遺民造反,施琅頒布渡臺禁令,以嚴格條件限制人民渡臺。其中以粵籍禁渡,造成客家人暫時中斷移民渡台,在台灣漢人人口中比重下降[20],而埋下閩南語稍微變化後成為台語(臺灣優勢語言)的遠因。雍正乾隆之世,禁令漸鬆。1874年牡丹社事件,欽差大臣沈葆禎來臺辦理防務,遂以「開山撫番」為名招徠墾野,因而解除了長達百年以上的渡臺禁令。

在清廷統治臺灣的200餘年間,閩人來臺人數激增,其中又以漳、泉兩地最多,閩南語亦隨移民傳播至臺灣各地。雖然泉漳械鬥,但日後由於交通發達、漳泉居民混居,使得漳泉兩腔開始混淆。除了宜蘭鹿港等少數地區保存較純正的口音以外,臺灣各地多通用一種「不漳不泉」,或「亦漳亦泉」的新閩南語。語言學家洪惟仁等學者稱之漳泉濫,即漳泉混合之意。[21]

值得一提的是,1842年廈門成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逐漸成為閩南地區對外的門戶。由於廈門位於泉州、漳州間,使得此時期形成的廈門話也是一種「半漳半泉」的閩南語,亦取代泉州話成為閩南語優勢腔。[22] 日治時期曾長期將廈門話發音奉為標準音而編纂辭書,[23] 直至日治時代後被日本人稱為臺灣話,兩語開始在不同演化下出現差別。

近代

日臺大辭典》作者:杉房之助校長

甲午戰爭後,1895年戰敗的大清帝國將臺灣割讓日本而與閩南原鄉斷絕往來。在日治時期,教育方面推行日本語為國語的政策,日本語在政治上佔盡優勢,亦取代閩南話成為族際公用語。然而,閩南話、泰雅語、阿美語及客家話亦自日語大量吸收新詞彙,例如廁所稱「便所」(piān-só·)、面積單位「」(pêⁿ)等,甚至直接借用日語音如煤气稱為瓦斯(Gas)」日语ガス罗马字Gasu摩托車Autobike)稱為「歐都邁」日语オートバイク罗马字Ōtobaiku等,使得與原鄉語言略有區別。

日治末期皇民化運動推行「國語家庭」,造成臺灣都市一片日語聲。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一度復興。但閩南話、泰雅語、阿美語及客家話已受到外來語系融合,使得文讀系統衰落,成為純粹的生活語言。[24] 此後,一般人已難以臺灣話讀出詩詞或古文。

1945年臺灣光復後臺灣與中國大陸曾一度恢復交流,然因中國國共內戰後又隨即進入分治局面。國民黨政府戰敗時,帶著大批軍隊與難民撤退至臺灣,使得臺灣人口由600萬劇增至800萬,為臺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動。日後積極推行國語現代標準漢語),廣泛使用於媒體及公共場所,加上校園禁止閩南語、原住民語、客家話及中國其他各省方言,以同化一代一代年輕人,遂使閩南語漸漸式微。

語音

臺灣話與其他漢語系語言同為聲調語言聲調在語句中有辨義作用,亦有不少繁複的變調規則。

臺灣話繼承閩南語文(文讀)、白(白話)異讀的音韻體系,亦即同一漢字常有文白發音不同的情形[25]。白話音是日常生活語言的發音;文讀音則是閱讀漢語古文經典時的讀音。目前在生活詞彙使用上,文白交疊的情形所在多有,但不致造成溝通的困難。

閩南語不能與閩東語粵語客家話對談,與操官話者更全然無法理解、清代常以筆談溝通。例如康熙燕京順天府大興縣人(今屬北京市黃叔璥曾任巡臺御史,其著作《臺海使槎錄》中,對臺南一地居民語言記載以下有趣記述:

黃叔璥以華北人觀點評論臺灣話,並嘗試以官話擬音。其中,甚至有反切「無音」(黃,白話音讀n̂g)者,正可反映臺灣話與官話之懸殊,讓黃叔璥感覺有如「鴃舌鳥語」(鴃,即伯勞鳥,此成語喻語言之難懂)。

母音

臺灣語在絕大多數的地區使用6個母音,僅有部分泉州腔較濃厚的地區保留泉州特有元音。在文字方面,白話字aeiou)與臺灣語假名)的設計,亦反映6個母音的情況。

前元音 央元音 後元音
基本 鼻化 基本 基本 鼻化
高元音 [i]
i ㄧ 衣
[ĩ]
iⁿ,inn ㆪ 圓
[u]
u ㄨ 污(u)
[ũ]
uⁿ,unn ㆫ 張
中元音 [e]
e ㆤ 禮
[ẽ]
eⁿ,enn ㆥ 生
[ə]
o ㄜ 蚵
[ɔ]
o͘,oo ㆦ 烏
[ɔ̃]
oⁿ,onn ㆧ 惡
低元音 [a]
a ㄚ 查
[ã]
aⁿ,ann ㆩ 衫
  1. 然而,蚵(白話字:o;假名:)在臺灣話中有兩種讀法:分別是以臺灣北部為主的[o]及以臺灣南部為首的[ə](廈門亦讀此音)。但後者應該如何標記,在學者之間亦有爭論。有人認為是[ə](中央元音),有人認為是[ɤ][o]的展唇音,和國語的ㄜ相同)。[26] 中華民國教育部的臺羅拼音採用[ə]的說法。
  2. 方音符號的o·,寫法類似國語的ㄛ,但第二筆寫法是缺右上角的菱型。

子音

臺灣話的子音(聲母)包括以下音素,下排以白話字(Pe̍h-oē-jī)、台羅拼音(Tâi-Lô)、臺語方音符號等拼寫系統爲例:

雙唇音 齒齦音 齦顎音 軟顎音 聲門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鼻音 [m]
m ㄇ 毛
[n]
n ㄋ 耐
[ŋ]
ng ㄫ 雅
塞音 不送氣 [p]
p ㄅ 邊
[b]
b ㆠ 文
[t]
t ㄉ 地
[k]
k ㄍ 求
[ɡ]
g ㆣ 語
[ʔ]
(不標示)
送氣 [pʰ]
ph ㄆ 波
[tʰ]
th ㄊ 他
[kʰ]
kh ㄎ 去
塞擦音 不送氣 [ʦ]
ch,ts ㄗ 曾
[ʣ]
j ㆡ 熱
[ʨ]
chi,tsi ㄐ 貞
[ʥ]
ji ㆢ 入
送氣 [ʦʰ]
chh,tsh ㄘ 出
[ʨʰ]
chhi,tshi ㄑ 手
擦音 [s]
s ㄙ 衫
[ɕ]
si ㄒ 時
[h]
h ㄏ 喜
邊音 [l]
l ㄌ 柳

聲調

傳統聲調名稱,分平、上、去、入四聲,四聲又各分陰、陽,共八個聲調,清音為陰調,濁音為陽調。而標準漢語(國語或普通話)已經濁音清化了,進而入聲調消失且併入其它三聲。今閩南語泉州話完整地保留了傳統的八聲;惟臺灣話、廈門話、漳州話、同安話只保留了七個聲調,即第6聲混入第2聲(傳統聲韻學的說法是「陽上陰上」,即上聲已不分陰、陽),因此基本上臺灣話只有七個聲調。

臺語8聲調表示圖解:在台灣於大部分地區第6聲調與第2聲調類同,只在部分地區如鹿港等地仍保有原第6聲調。
順序 調名 調性描述 調值 白話字 方音符號 範例
1 陰平 語調上揚聲高,屬高平音 ˥˥ 55 a 獅 (sai)
2(6) 語調重短氣下,屬高降音 ˥˩ 51 á ˋ 虎 (hó·)
3 陰去 語調低下氣收,屬下突音 ˧˩ 31 à ˪ 豹 (pà)
4 陰入 語調平出氣穩,屬低促音 ˧ʔ ah -ㆷ 鱉 (pih),鴨 (ah)
5 陽平 語調低粘回升,屬迴旋音 ˨˦ 24 â ˊ 熊 (hîm),牛 (gû)
7 陽去 語調中轉基平,屬基調音 ˧˧ 33 ā ˫ 象 (chhiūⁿ)
8 陽入 語調促短急切,屬高促音 ˥ʔ a̍h -ㆷ· 鹿 (lo̍k
  • 入聲韻尾有[p̚]、[t̚]、[k̚]、[ʔ]四種,白話字寫作-p, -t, -k, -h,方音符號寫作ㆴ、ㆵ、ㆶ、ㆷ。

連續變調

連續變調示意圖

臺灣話繼承閩南語絕大多數特色,包括普遍出現的連續變調。一般連續變調遵循規律性,但也有一些特殊現象。以下為偏漳腔的變調範例:

本調第1聲調值55,變後第7聲調值33。

本調第2聲調值51,變後第1聲調值55。

本調第3聲調值31,變後第2聲調值51。

本調第5聲調值24,變後第7聲調值33。

本調第7聲調值33,變後第3聲調值31。

本調第4聲調值32,入聲尾帶“-p/-t/-k”的,變後第8聲調。

本調第8聲調值4,入聲尾帶“-p/-t/-k”的,變後第4聲調。

本調第4聲調值32,喉塞音韻尾帶“-h”的,變後除阻,成第2聲。

本調第8聲調值4,喉塞音韻尾帶“-h”的,變後除阻,成第3聲。

書寫系統

臺灣話有數種相異表記系統:

漢字以及衍伸文字

中文名稱 臺語範例 備註
台閩字
台灣閩南語推薦用字
方言漢字。建議用字為中華民國教育部公告的漢字使用方案,試圖對民間混亂用字作出整合,但不具強制性。
臺語方音符號 ㄉㄞˊㆣㄧˋㄏㆲ ㄧㆬ ㄏㄨˊㄏㄜ˫ 簡稱方音符號,由注音符號擴充而來。書寫於漢字旁,表示發音。
臺灣語假名 タイヲァヌギイカナ 日語片假名發展而來。以振假名的形式書寫於漢字旁,表示發音。

羅馬字

中文名稱 臺語範例 備註
白話字 Pe̍h-ōe-jī 又稱為教會羅馬字(教羅)、臺語羅馬字。簡稱:POJ
臺灣閩南語羅馬字
拼音方案
Tâi-uân Bân-lâm-gí Lô-má-jī
Phing-im Hong-àn
中華民國教育部公告的方案,源於臺灣語言音標(TLPA)與白話字。簡稱:TL、台羅。
臺灣語言音標方案 Tai5-uan5 gi2-gian5 im1-phiau1 hong1-an3 簡稱:TLPA
臺語現代文 Taigie Hiexntaibun Modern Literal Taiwanese by Taiwanese Modern Spelling System,簡稱:MLT/TMSS
簡式台語現代文 Simplified Modern Literal Taiwanese,簡稱:SMLT
普實臺文 Phofsit Daibuun 簡稱:PSDB
臺語通用拼音 Dāi-ghî tōng-iōng pīng-im 簡稱:DT

漢羅混用

簡稱漢羅,係將臺閩漢字與上述羅馬字方案之一混用,將語音所對應之漢字不明者,直接以羅馬字書寫語音,在1980年代後期開始流行。[27]最常見的模式為漢字與白話字或者臺羅字一同書寫。這種書寫模式與日語的漢字假名混寫文韓語廢漢字前的漢諺混寫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在文字上並非自創,而是借用西方拼音文字。

文學

台語文學擁有其悠久的歷史,早期的歌仔戲kua-á-hì)、南管lâm-kuán)、布袋戲pòo-tē-hì),都充滿著濃濃的台灣文化

日治時期台灣話文論戰後,賴和郭秋生等人開始以「台灣話」為媒介創作。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接受盟軍的委託接收並管理台灣。兩年後,二二八事件爆發,事後宣布全台戒嚴。戒嚴時期,台語文學受到打壓,不過仍然有一群作家以台語創作,例如:林宗源向陽宋澤萊林央敏黃勁連陳明仁胡民祥等。1987年台灣解嚴後,台語文學作品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文類也由初期的詩開始往小說、散文、戲劇開拓。1980年代後期陸續有更多作家加入台語創作的行列,例如:陳雷李勤岸莊柏林路寒袖方耀乾等。

談到台語小說,最特別的就是「台華相雜」的創作模式。由於台灣長期接受國語教育而缺乏母語教育,因此台灣人閱讀與書寫母語的能力普遍不足。作家們為了寫出「適合閱讀」的小說文學,經常將台語、華語(現代標準漢語)互相摻雜於敘述中。蕭麗紅所著的《白水湖春夢》就是這種典型例子,對話幾乎皆為台語,而敘述則以巧妙的筆法將台華兩種語言融合為一,不但充分展現作者寫作能力之高明,台語之優美更是流露於字裡行間。

藝文影視

音樂

傳統戲劇

電影

電視戲劇

新聞

目前,台灣有部分電視台擁有台語新聞的時段。

電視台 節目名稱 節目時段
公共電視台
  1. 中晝新聞
  2. 暗時新聞
  1. 週一至週五 11:57~13:00;週六、週日 11:57~12:30
  2. 週一至週日 18:26~19:00
民視新聞台
  1. 民視七點晨間新聞
  2. 民視十點台語新聞
  3. 民視三點台語新聞
  1. 週一至週日 07:00~08:00
  2. 週一至週日 10:00~11:00
  3. 週一至週日 15:00~16:00
三立台灣台
  1. 三立夜間新聞
  2. 三立夜間新聞
  1. 週一至週五 04:00~04:30;週六、週日 05:00~05:30
  2. 週一至週日 23:00~23:30

方言差

臺灣的移民多來自明清時代的泉州府(44.8%)和漳州府(35.2%),由原鄉帶來的語音,便隨移民傳播至全臺。而後交通逐漸發達,人口流動容易,致使臺灣話口音趨向泉漳混合,形成「漳泉濫」(洪惟仁,1987年)。由於各地漳泉裔多寡不同,混合程度亦不相同,因此有的地方略偏泉,有的地方略偏漳。

大致上,偏漳腔流行於近山地帶,故被稱為「內埔腔」;偏泉腔流行於沿海地區,故被稱為「海口腔」。臺灣話的地方差異,其實就是漳泉濫比例的不同而已,是一條光譜上的不同位置,以鹿港口音為偏泉腔的極端,宜蘭口音為偏漳腔的極端。而最年輕的高雄口音與臺東口音是二度移民的結果,最接近「臺灣優勢腔」。

中華民國教育部出版的《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選定最接近通行腔的「高雄音」做為主音讀,另一個同樣具優勢地位的「臺北音」則為第二優勢腔[28]

臺灣話漳泉音系光譜
泉腔
鹿港
澎湖、臺西、大甲-布袋沿海(海口腔)
臺北盆地、新竹市區第二優勢腔、偏海腔,近似廈門話
臺南-高雄、臺東(第一優勢腔、通行腔)
臺中盆地、彰化-嘉義內陸(內埔腔)
宜蘭
漳腔

臺灣話與廈門話

形成差異

一般而言,在所有的閩南語語系當中,臺語與廈門話在發音上最為接近[29],同时两者也有一些差异。一些學者指出,這兩種方言在方言形成的角度来说至少有以下四种不同:

  1. 臺灣各大城市的居民並非直接由漳州泉州搬過來的;而廈門的居民則大多直接遷自漳州和泉州。
  2. 早在17世紀明末清初的時候,大批的移民就已經移居臺灣,因此台南建府的時間相當早;而廈門市的急速興起,則是19世紀五口通商以後的事。
  3. 臺灣由於交通高等教育制度、電視廣播事業發達,工業商業義務役兵役、就業、就學所帶來人口的流動量和交流量遠超過福建,以致於臺語的內部差異微小,互相通話毫無阻礙。廈門話雖然素有「閩南話的標準話」之威信,範圍卻只限於廈門市和它的近郊,不論是人口或地域,都不如內部差異微小的臺語。
  4. 廈門的住民和泉州、漳州之間的來往從來沒有斷絕過;而臺灣跟中國居民往來的中斷,曾有清代的海禁、日本的統治、國共的對立等,彼此影響的機會比較小(鄭良偉,1987)。

音調差異

厦门话中, L音接近于浊音D(鼻化韵母时作N)和浊音B(鼻化韵母时作M)的对应[30]

詞彙差異

而歷來對於臺語與廈門話語言本身的比較研究,學者們一致的結論是:雖然台語與廈門話都是由漳州話和泉州話混合而成,但二者混雜的方式不太一樣。其中在語音語法上的差異很小,尤其臺語中的臺北話跟廈門話在語音上最為接近。臺語和廈門話最主要的差異是在词语詞彙方面,約有10﹪的不同[31]。這些詞彙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兩地因受本身自然或文化環境的影響而產生的特有詞彙。如:臺灣話的大甲藺、在來米九孔花枝、唐山……等。
  2. 對於同一個事物或概念的用詞有異。如:「黑板」在臺語是「烏枋(o·-pang)」,廈門話是「烏牌(o·-pâi)」。「鈔票」在臺語是「銀票(gîn/gûn-piò)」,廈門話是「紙字(chóa-lī)」……等。
  3. 由於兩地的華語詞(普通話及國語)不同而帶來的差異,表現在現代的、科技的詞彙上。如:臺灣話的「電腦」,在廈門話裏也可以稱為「計算機」。臺語的「計程車」廈門話也常被稱為「出租汽車」……等。
  4. 台語因歷史背景而特有的外語借詞,是其他閩南語所沒有的。如﹕(土地面積單位,荷蘭語)、水道水(自來水,日語)……等。(詳見下一節的說明)

標準語問題

廈門自19世紀中葉成為通商口岸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中國閩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廈門話也逐漸成為閩南地區的優勢方言,取代了早期泉州話、漳州話的地位而被視為是閩南話的代表[32]。而臺灣在日治時期到40、50年代之間,也確實有把廈門話視為臺灣話的標準語並加以倣效的傾向[33]。但這種觀念因為兩岸的長期分治,在現在已經消失,由臺灣民間語言及媒體語言的自然使用、字典詞典及教科書的編輯等看來,所使用的都是臺灣優勢腔,而不是廈門話[34]

臺語用字與詞彙

臺語和其他文化的交融

如上一節所述,臺灣話在三百多年的發展下,由於種種外來文化的影響(参見臺灣歷史),原本由閩籍先民帶來的閩南語,也由於臺灣原住民文化的影響、殖民/統治政權種種語言的影響、以及與外界接觸的影響,而和福建產生了一些差距,但仍與閩南語相近,就如同今日任何國家所使用語言中所夾雜的英文單字。不過,這些外來語並不一定通用於全部講臺語的人口,有些只流傳於特定族群和地區。以下是一些常見的例子,幾乎都是以基本的名詞單字為主,因此臺語語法與閩南語幾乎一樣:

受平埔族語言影響

  1. 茫然不知實情 = a-se(阿西):源自南部平埔語assey(不明白、不知)


受馬來語影響

  1. 西谷米 = sai-kok-bí:源自馬來語sago
  2. 檳榔 = pin-nn̂g:源自馬來語pinang

受西方影響

  1. 肥皂 = sap-bûn:源自葡萄牙語Sabon/sabão。亦有可能由法文savon再經過其他語言輾轉傳至台語
  2. 水泥 = âng-mn̂g-thóo:由於是荷蘭人帶來的土, 故稱「紅毛土」

受日本語影響

以下是較常使用的日本詞彙
  1. 水泥:台灣話稱kon gu ri,是日語コンクリート、源自於英語的concrete(混凝土)。
  2. 招呼 = ai-sa-tsu:源自日本語「あいさつ(挨拶)
  3. 便當 (餐盒)= bian-dong:源自日本語「べんとう(弁当)
  4. 遮陽板 = hi-sa-si:源自日本語「ひさし(庇)
  5. 休息 = khiu-khe:源自日本語「きゅうけい(休憩)
  6. 寄付(捐獻)= kià-hù:源自日本語「きふ(寄付)
  7. 皮包 = kha-bang:源自日本語「かばん(鞄)
  8. 心情(情緒,感覺)= ki-mo-chi(奇蒙子):源自日本語「きもち(気持ち)
  9. 名片 = me-si:源自日本語「めいし(名刺)
  10. 伴手禮 = :源自日本語「おみやげ(お土産)
  11. 便所 (廁所)= piān-sóo:源自日本語「べんじょ(便所)
  12. 病院 (醫院)= pēⁿ-īⁿ:源自日本語「びょういん(病院)
  13. 再見 = sa-yo-na-la:源自日本語「さよなら
  14. 壽司 = su-shi:源自日本語「すし
  15. 唬爛(吹牛) = ho-la:源自日本語「ほら(法螺)(hora)」
以下是不常使用的日本詞彙

有些用語非臺灣話對於該名詞之定式用語,屬於使用日語名詞之讀音作該名詞的替代。類似日常口語所參雜的英文單字,依使用者背景或環境因素而會有所不同,有的已較少人用。

  • 台語發音:
  1. 味素 (味精)= bī-sòo:源自日本知名調味料廠牌「味之素(味の素)」
  2. 口座 (帳戶)= kháu-chō:源自日本語「こうざ(口座)」(「口座」在臺灣中南部較常使用,北部多用「戶頭」)
  3. 出張 (出差)= chhut-tiuⁿ:源自日本語「しゅっちょう(出張)」(「出張」老一輩的臺灣人會使用,年輕一輩多用「出差」)
  4. 手形 (支票)= chhiú-hêng:源自日本語「てがた(手形)」(「手形」在臺灣中南部較常使用,北部多用「支票」)
  5. 注文 (訂購)= chù-bûn:源自日本語「ちゅうもん(注文)
  6. 疏開 (疏散)= soo-khai:源自日本語「そかい(疎開)
  7. 案内 (指引、引導)= án-nāi:源自日本語「あんない(案内)
  8. 水道 (自來水)= chúi-tō:源自日本語「すいどう(水道)
  9. 郵便 (郵件)= iû-piān:源自日本語「ゆうびん(郵便)
  10. 注射 (打針)= chù-siā:源自日本語「ちゅうしゃ(注射)
  11. 射筒 (注射針筒) = siā-dōn:源自日本語「注射筒」再經簡化
  12. 離緣 (離婚)= lî-iân:源自日本語「りえん(離縁)
  13. 大通 (大馬路)= tōa-thong:源自日本語「おおどおり(大通り)
  14. 飛行機 (飛機)= hui-hîng-ki/pue-lîng-ki:源自日本語「ひこうき(飛行機)
  15. 萬年筆 (鋼筆)= bān-liân-pit:源自日本語「まんねんひつ(万年筆)
  16. 電氣行 (家電用品店)= tiān-khì-hâng:源自日本語「でんきや(電気屋)
  17. 百貨店 (百貨公司)= pah-huè-tiàm:源自日本語「ひゃっかてん(百貨店)」(多為老一輩使用,年輕人多用「百貨公司」)
日語發音

中華民國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辭典附錄所收之外來詞有172個。[35]

  1. 海苔 = noo55 lih3:源自日本語「のり(苔)」;老臺語原為滸苔(音變為茶),「滸」指水陸交接之界。廣播名嘴鄭春棋曾在飛碟午餐節目中訪問來賓時,提過這個詞。
  2. 味噌 = mi55 sooh3 :源自日本語「みそ(味噌)
  3. 阿給 = a-ge:源自日本語「あげとうふ(揚げ豆腐)」(炸豆腐)的別稱:「あげ」(為新北淡水老街的著名食品之一)
  4. 黑輪(關東煮裡的魚漿製品)= o-lian:源自日本語關西腔「おでん
  5. 天婦羅(甜不辣)= thian-puh-la:源自日本語「てんぷら」(但是日本所謂的てんぷら指的是一種肉類或蔬菜裹麵粉油炸的食物,跟臺灣的天婦羅不同,參見天婦羅)。而日本語又是借自葡萄牙語tempero)
  6. 山葵 = wa-sa-bi:源自日本語「わさび(山葵)
  7. 生魚片 = sa-si-mi:源自日本語「さしみ(刺身)」(沙西米)
  8. 鮪魚肚 = tho-lo:源自日本語「とろ」:鮪魚肚肉(特指富油脂的部分)
  9. 章魚 = tha-kho:源自日本語「たこ(蛸)
  10. 招牌 =khang-pang:源自日本語「かんばん(看板)
  11. 漫畫 =bang-gah:源自日本語「まんが(漫画)[36]
  12. 蘋果 = lin-go:源自日本語「りんご(林檎)[36]
  13. 胡蘿蔔 = nin-jin:源自日本語「にんじん(人参)[36]
  14. 老先生 = o-ji-sang:源自日本語「おじさん」(日語中是晚輩對中年男子的敬稱)
  15. 老太太 = o-ba-sang:源自日本語「おばさん」(日語中是晚輩對中年女子的敬稱)
  16. 混血兒 = ai-no-ko:源自日本語「あいのこ(合の子)
  17. 司機 = un-chiang(運匠):司機的日本語為「うんてんしゅ(運転手)」,暱稱「運ちゃん(うんちゃん)」(這個詞在日語有輕蔑之意)[36]
  18. 西裝 = se-bi-ro:源自日本語「せびろ(背広)
  19. 領結 = jiu-jiu:源自日本語「ちょう(蝶)[來源請求]
  20. 拉鍊 = jiak-kuh:源自日本語「チャック
  21. 檜木 = hi-noo-khih:源自日本語「ひのき(檜)
  22. 捧場 = o-en:源自日本語「おうえん(応援)
  23. 還手 = hahn-kou:源自日本語「はんこう(反抗)
  24. 乾脆(做事) = a-sa-li (阿莎力):源自日本語「あっさり」(日語是指清爽,引申為做事不拖泥帶水)
  25. 整修 = si-a-ge:源自日本語「しあげ(仕上げ)[36]
  26. 預備 = yo-bi:源自日本語「よび(予備)
  27. 病菌 = bai-khin:源自日本語「ばいきん(黴菌)」
  28. 乾燥處理 = kan-so:源自日本語「かんそう(乾燥)
  29. 氧氣 = sang-so:源自日本語「さんそ(酸素)
  30. 支坑(礦坑) = kha-ta:源自日本語「かた(方)」(“kha-tha(tha臺語變音為ta)”一般只用在臺灣中北部的礦場,表示礦工在那一支坑)
  31. 萵苣 = ta-ma-chi-sya:源自日本語「タマヂシャ(丸萵苣)
  32. 殭屍 = kyo-n-shi:源自日本語「キョンシ[來源請求]
  33. 牛蒡 = gō-bō :源自日本語「ごぼう(牛蒡)[來源請求]

日本外來語

  1. 倒車、後 = ba-khuh:源自日本外來語「バック(Bakku)」,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back」
  2. 優待 = sa-bi-su:源自日本外來語「サービス(Sābisu)」,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service」
  3. 水管 = ho-su:源自日本外來語「ホース(Hōsu)」,此外來語源自英語荷蘭語)的「hose(hoos)[36]
  4. 胸罩 = bu-la-jia:源自日本外來語「ブラジャー(Burajā)」,此外來語源自英語(法語)的「brassiere(brassière)[36]
  5. 月經 = :源自日本外來語「メンス」,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menses」
  6. 打工 = a-lu-bai-to:源自日本外來語的「アルバイト(Arubaito)」,此外來語源自德語的「Arbeit[36]
  7. 瓦斯 = ga-su:源自日本外來語「ガス(Gasu)」,此外來語源自荷蘭語的「gas」
  8. 麵包 = phang:源自日本外來語的「パン(Pan)」,此外來語源自葡萄牙語的「pão」
  9. 三明治 = san-to-it-chih:源自日本外來語的「サンドイッチ(Sandoitchi)」,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sandwich」
  10. 鮮奶油 = khu-li-mu:源自日本外來語的「クリーム(Kurīmu)」,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cream」
  11. 奶油 = ba-ta:源自日本外來語的「バター(Batā)」,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butter」
  12. 番茄 = tho-ma-to:源自日本外來語的「トマト(Tomato)」,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tomato[36]
  13. 番茄醬 = khe-chhiah-phu:源自日本外來語的「ケチャップ(Kechappu)」,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ketchup」
  14. 啤酒 = bi-lu:源自日本外來語的「ビ-ル(bīru)」,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beer[36]
  15. 巧克力 = tsioo-khoo-le-too:源自日本外來語的「チョコレート(Chokorēto)」,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Chocolate」
  16. 機車 = o-to-bai:源自日本外來語的「オートバイク(Ōtobaiku)」,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auto bike」
  17. 卡車 = tho-la-khu:源自日本外來語的「トラック」,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truck[36]
  18. 機車(腳踏車)手把或汽車方向盤 = han-tho-lu:源自日本外來語的「ハンドル(Handoru)」,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handle」
  19. 引擎 = en-jin:源自日本外來語的「エンジン(Enjin)」,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engine」
  20. 輪胎 = thai-ya:源自日本外來語的「タイヤ(Taiya)」,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tire[36]
  21. 螺絲起子 = lo-lai-ba:源自日本外來語的「ドライバー(Doraibā)」錯音,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driver(screwdriver)[36]
  22. 鉗子 = phian-jih:源自日本外來語的「ペンチ」,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pinchers)」
  23. 短路 = sio-to:源自日本外來語的「ショート(Shōto)」,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short[36]
  24. 混凝土 = khong-ku-li:源自日本外來語的「コンクリート(Konkurīto)」錯音,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concrete」
  25. 瓷磚 = thài-luh:源自日本外來語的「タイル」,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tile」
  26. 襯衫 = sia-chu:源自日本外來語「シャツ」,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shirt」
  27. 夾克 = gèn-bah:源自日本外來語「ジャンパー」,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jumper[36]
  28. 領帶 = ne-khu-tai:源自日本外來語「ネクタイ」,此外來語源自英語「neck tie」
  29. 蕾絲 = le-su:源自日本外來語「レ-ス」,此外來語源自英語「lace」
  30. 拖鞋 = su-li-pa:源自日本外來語「スリッパ」,此外來語源自英語「slipper」
  31. 網球 = the-ni-su:源自日本外來語「テニス」,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tennis」
  32. 窗簾 = kha-tian:源自日本外來語「カ-テン」,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Curtain」
  33. 旅館 = ho-the-lu:源自日本外來語「ホテル」,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hotel」
  34. 吉他 = gi-ta:源自日本外來語「ギター」,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guitar」
  35. 鋼琴 = pi-a-no:源自日本外來語「ピアノ」,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piano[36]
  36. 相機 = kha-me-la:源自日本外來語「カメラ」,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camera」
  37. 收音機 = la-ji-o:源自日本外來語「ラジオ」,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radio[36]
  38. 麥克風 = mài-khuh:源自日本外來語「マイク」,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microphone」
  39. 打火機 = lai-ta:源自日本外來語的「ライター」,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lighter」
  40. 髮型設計 = siat-to:源自日本外來語「セット」,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set」
  41. 尺寸 = sai-su:源自日本外來語「サイズ」,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size」
  42. 百分比 = pha-sian-too:源自日本外來語「パ-セント」,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percent」(後來又衍生有pha(パ-)的簡短用法)
  43. 回扣 = khoo-mi-siong:源自日本外來語「コミッション」,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commission」
  44. 額度 = kho-ta:源自日本外來語「クオータ」,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quota」
  45. 討價還價 = (芭樂拳):源自日本外來語「バーゲン」,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bargain」
  46. 要好 = ma-chi:源自日本外來語「マッチ」,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match」
  47. 落空 =:kòng-ku(摃龜):源自日本外來語「スカンク」,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skunk」
  48. 一壘手 = hoa-su-to :源自日本外來語「ファースト」,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first baseman」(為台灣棒球界常用語)
  49. 二壘手 = se-khon-to :源自日本外來語「セカンド」,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second baseman」(為台灣棒球界常用語)
  50. 游擊手 = sho-to :源自日本外來語「ショート」,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Shortstop」(為台灣棒球界常用語)
  51. 三壘手 = sa-to :源自日本外來語「サード」,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Third Baseman」(為台灣棒球界常用語)
  52. 投手 = phi-cha :源自日本外來語「ピッチャー」,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Pitcher」(為台灣棒球界常用語)
  53. 中堅手 = sen-ta :源自日本外來語「センター」,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Center Fielder」(為台灣棒球界常用語)
  54. 右外野手 = rai-to :源自日本外來語「ライト」,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Right Fielder」(為台灣棒球界常用語)
  55. 左外野手 = le-hu-to :源自日本外來語「レフト」,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Left Fielder」(為台灣棒球界常用語)
  56. 打者(或球棒) = bat-ta:源自日本外來語「バッター」,此外來語源自英語的「Batter」(為台灣棒球界常用語)

現代標準漢語影響

  1. 疑問句華語化(「嗎」、「吧」的使用):台語中本無這樣的後綴於疑問句之用法,而是以『敢』(kám)、『應該(毋)』等詞作為疑問句前綴,但因受華語之影響,已有將其代換的趨勢。如:「伊『敢』是你小弟?」變為「伊是你小弟『嗎』?」、「『應該』是按呢。」變為「是按呢『吧』。」。
  2. 以華語詞彙直接取代原有之台語詞彙:如:『歪哥(兼)七扯』(南部使用較多)、『無七無八』已鮮為使用,而以北京話中同義之『亂七八糟』大部分取代。
  3. 從華語引進辭彙:持續引進新事物、新制度名稱,如「國小」、「國中」、「電視」、「收音機」、「電腦」、「母語」、「華語」、「高速公路」、「高鐵」、「原住民」.....,而如『整個』一詞,台語原本使用同義辭「規个」(kui-ê),但現今也有使用『整個』,直接改唸台語音(chéng-kò)使用於口語中。
  4. 疊字形容詞消失:台語中的疊字形容詞(如『卓卓長』(loh-loh-tng))不見於北京話中,故此種用法已逐漸失傳。台語中的疊字形容詞對所形容之名詞有微調作用,因此用來極為鮮活。尤其用以形容顏色時(紅支支=ang-gi-gi、黃=ng-gui-gui等),可造出無法以北京話形容之微細分別。如:同樣是黑色,乌差差=o-so-so為較一般性之形容,如『彼項物件乌差差=o-so-so』;而乌雜雜(亦可能為差差)(o-cha-cha)用於形容髒污而不均勻之黑,如『爾e手乌雜雜。』;而乌墨墨-ma-ma可用於較抽象之黑,如天色。以上三種黑並無確切之分野,台語人口多能心領神會而不至於錯用。但由於華語之強勢,這種微妙之形容詞迅速消失,若偶然見用,聽者亦難以領會其間之分別。( 其實疊字形容詞應為漢語各語支的共同點, 在華語(北方漢語)中也屢見不鮮. 如用以形容顏色時(紅通通 = 紅記記、黃澄澄 = ng-kui-kui等),而乌雜雜 (oo-tsap-tsap) = 黑擵擵 (hei-ma-ma)用於形容髒污而不均勻之黑,如『你的手黑擵擵。』;而乌哞哞 (oo-ma-ma) = 黑摸摸 (hei-mo-mo) 可用於較抽象之黑,如天色。台語時為保存漢語基因較為明顯的一支.)
  5. 「華語字彙」有部份直接使用「華語發音」,穿插於台語句子中 :如:遙控器、大家樂、麥當勞、漢堡、鍋貼、硬碟、螢幕...,或一句國語、一句台語,甚至一句話內就國語、台語混用,俗稱的「雞母屎半烏白」。
  6. 詞彙定型化 :如顏色方面,台語原本不太分講「藍」、「綠」,皆稱「青」,視情形而定。「青」有時指綠色,如「青紅燈」(紅綠燈)、「青草」、「青山」;而有時以青稱藍色,如「青天」、「海青色」。但今日年輕台灣人台灣話,受到華語分清藍、綠的影響,多有以「藍」專指華語的「藍色」,以青稱「綠色」之傾向,如:此遍投票,你是挺「藍的」,抑是支持「青色」?(這次選舉投票,你支持泛藍,還是支持泛綠?)

客家話潮州話影響

  1. 母親 = 在臺灣一部人稱呼母親為a22 i44或 i55 a11,同潮州和漳州雲霄、詔安、東山一帶對母親諱稱「阿姨/姨仔」,有的明確是福佬客[37][38][39][40],而在臺灣的詔安客語稱呼母親為a11 i55。[41]

參見

参考文献

  1. ^ Languages of Taiwan - Ethnologue 14. [2008-08-04] (英語). 
  2. ^ 《明清閩南的海外移民(1567-1840)》,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1999
  3. ^ CHAPTER 2 People and Language,《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8》,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4. ^ 清代臺灣的社會變遷
  5. ^ 漳泉方言在臺灣的融合
  6. ^ 多樣性臺灣
  7. ^ 臺灣雜詠合刻:海音詩. 中央研究院. 吉凶事,皆用「紅龜粿」;臺語「龜」若「居」,取「居財」之意也。 
  8. ^ 劉克明. 臺語大成. 新高堂書店. 1923-12-10.  已忽略未知参数|origdate=(建议使用|orig-year=) (帮助)
  9. ^ 連雅堂. 臺語整理之頭緒. 臺灣民報. 1929/11/24. 
  10. ^ 《臺灣文獻叢刊》,〈第七十三種 鳳山縣采訪冊〉,「粵稱閩人曰福老,謂福建人也」,盧德嘉
  11. ^ 臺日大辭典,臺灣總督府,829頁,1931-1932年
  12. ^ 吳守禮. 一百年來的閩南系臺灣話研究回顧#正名. 老醫之家. 2003-04-02. 
  13. ^ 洪惟仁. 談鶴佬語的正字與語源. 臺灣風物. 1988-03-31, 38 (1). 
  14. ^ 吳守禮. 一百年來的臺灣話研究回顧#正名. 老醫之家. 2003-04-02. 
  15. ^ 請回歸學術專業的理性討論--談九年一貫課程大綱閩南語課程調整之必要連署書. 台灣羅馬字協會. 2008. 
  16. ^ 採用「臺灣閩南語」(指相對於福建的「閩南語」)這個名稱的文獻,包括曹逄甫、蔡美慧(1995);董忠司(2001);侯俊榮(1901);以及臧汀生(1989)等。相關文獻在中國上對於臺灣話的其他稱呼有時包括「臺閩語」(曹逢甫2000)、「福臺語」(余伯泉等2003)。
  17. ^ 「反對閩南語歧視稱呼」正名聯盟 函. 2009-07-20 [2011-08-31]. 
  18. ^ 臺灣省資料館,史蹟文物簡介,《歷代之經營--明代》
  19. ^ ibid (同上)
  20. ^ 客家人來台相當早,德國史學家 Riess 研究荷蘭史料發現:荷蘭人來台與原住民溝通時,多由客家人居中翻譯。尹章義(1989,358-66;1991,212-4),認為客家人與閩南人幾乎是同時抵達台灣,甚至於可能更早。
  21. ^ 洪惟仁,《臺灣河佬語聲調研究》,1987年。
  22. ^ 泉州旅游信息网,泉州方言文化
  23. ^ 《台語文運動訪談暨史料彙編》,楊允言、張學謙、呂美親,國史館,2008-03-01
  24. ^ 洪惟仁,《臺灣方言之旅》,前衛出版社,1991年:145頁。ISBN 957-9512-31-0
  25. ^ 厦门大学周長楫教授指出三千七百五十八個漢字中文白異讀的字有40%左右。
  26. ^ 董忠司. 福爾摩沙的烙印(上). 台北: 文建會. 2001: 55頁. 
  27. ^ 開放時期ê文字主張:「漢羅合用字」成做主流,梁淑慧,2006.06.04,台語信望愛
  28. ^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編輯凡例
  29. ^ 梁淑慧,《碩士論文》,2004年:第二章第二節
  30. ^ 《普闽典》对閩南方言拼音方案的介绍中有讲。
  31. ^ 王育德2002;鄭良偉1987;周長楫1996;張振興1997;梁淑慧2004
  32. ^ 周長楫1996;張振興,1997
  33. ^ 王育德2002;鄭良偉,1987
  34. ^ 鄭良偉1987
  35. ^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附錄:外來詞. 中華民國教育部. 
  36. ^ 36.00 36.01 36.02 36.03 36.04 36.05 36.06 36.07 36.08 36.09 36.10 36.11 36.12 36.13 36.14 36.15 36.16 此些用語另有其他說法。
  37. ^ 賴閔聰. 員林的福佬客. 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 2003. 員林福佬客普遍稱母親為 a22 i44,經查證台灣部份客家人也有如此稱謂,例如長治(a11 ia24)、萬巒(a ie)、東勢(a ia)、苗栗 (a24 ia31)  参数|quote=值左起第73位存在換行符 (帮助)
  38. ^ 吳正龍、陳淑君. 員林地區饒平張姓分佈與語言: 25. 親屬稱謂方面,以下幾個說法明顯帶有客家話或潮州話的特色:母親:員林 a33 i55 饒平客話 i55 a11, a11 vo35, a33 i44 潮州話 a33 i44, a33 ai55 a ni 
  39. ^ 終結幾個平埔血統論的流言 (六). 葉高華. 
  40. ^ 春雄. 阮ê母親(阿依á). 社團法人台中縣父母成長協會. 2007 [2009-04-10]. 
  41. ^ 臺灣客家話辭典. 中華民國教育部. 【阿姆】 詔安音;阿依 a11 i55 

外部連結

相關文獻

外部

其它資源

Template:Southern Min Langu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