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台湾省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台灣省
台湾省
简称:台
由上图逆时针依序为:巴洛克风格的台铁新竹车站、嘉义桧意森活村入口木墙、彰化八卦山大佛、屏东恒春鹅銮鼻灯塔澎湖跨海大桥、云林北港朝天宫、基隆市大武仑炮台
台湾省旗帜
台湾省政府旗
台湾省官方图章
台湾省政府徽
  中华民国台湾省的位置
坐标:23°48′N 121°00′E / 23.8°N 121°E / 23.8; 121
国家 中华民国
设立1945年10月25日
省会台北市[注 1]
下级区划3、11
政府
 • 行政机构

(立法机关:
  • 台湾省参议会(1946年5月1日)
  • 台湾省临时省议会(1951年12月11日)
  • 台湾省议会(1959年6月24日)
  • 台湾省咨议会(1998年12月20日-2018年12月31日)
 • 政府主席
台湾省政府主席列表)
面积
 • 总计25,110.0037 平方公里(9,695.0266 平方英里)
人口(2024年9月)
 • 总计6,922,520人
 • 密度275.69人/平方公里(714.0人/平方英里)
时区国家标准时间UTC+08:00
户政资料代码10000
毗邻省市新北市桃园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福建省(隔海相望)

台湾省,简称“”,为中华民国虚级化省份,全省划分为11、3,范围为台湾本岛(不含同岛6个直辖市[注 2])与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全省面积占中华民国实际控制国土面积的69.38%,人口则占总人口的30.68%[1]彰化县为第一大县、新竹市为第一大市[2]

台湾之建省,可追溯至清朝1887年(光绪13年)成立的福建台湾省。中华民国台湾省于1945年(民国34年)设立时,其范围包含了台湾全岛及离岛与澎湖列岛。因台湾省与1949年第二次国共内战之后中央政府实际控制领土大部分重叠。故在1998年12月21日起实行台湾省政府功能业务与组织调整,省政府而成为中央政府的派出机关,原省政府大部分业务移交中央及。2018年6月28日,行政院决议将台湾省政府去任务化[3],自翌年起省级机关预算归零,所存省级行政组织及业务自同年7月1日完全移交中央政府,台湾省政府实质上废除[4]

行政隶属

自1945年日本战败后,中华民国政府开始管辖台湾。1949年国共内战后,中华民国政府从中国大陆退至台湾地区台湾海峡两岸进入分立分治状态。中华民国政府在1991年前将中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视为叛乱团体;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则从1949年成立至今一直对从未管辖过的台湾宣称拥有主权。

行政院之下设立台湾省政府,并指派省政府主席,期间于1994-1998年设一任民选台湾省省长

台北市新北市桃园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此6个直辖市由原属台湾省的县市独自或整并改制而来[5][6] [7]

历史

台湾历史
台湾历史台湾历史年表
史前时期
荷治
1624-1662
西治1626-1642 原住民政权及部落~1933
明郑时期
1661-1683
清治时期
1683-1895
日治时期
1895-1945
战后时期
1945 迄今
其他台湾系列

人口 - 族群 - 经济 - 交通
地理 - 文化 - 教育 - 法律
政治 - 政府 - 军事 - 外交

台湾主题首页

远古时代,因地壳运动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造生,出现台湾岛[8]

台湾原住民族是已知最早居住于台湾的现代人类,其各部族散居台湾,并未建立统一的治理机构。1971年和1974年,在台南县左镇乡(今台南市左镇区)发现台湾目前最早的人类化石,命名为“左镇人[9]。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10][11]

有文字记载疑似台湾的历史可能追溯到东吴黄龙2年(公元230年),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对台湾最早的记述。三国东吴孙权派兵到“夷洲[注 3],现代十三行的挖掘九十几枚中国的钱币,大多数属于唐宋时代铜钱、少数为出自近代汉人文化层的清代铜钱,还有一枚能早至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五铢钱,足以佐证台湾原住民早已与中原贸易联系。时期(公元589年—907年)似称台湾为“流求”。隋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隋炀帝派陈棱、张郑州击流求。时期(公元960年—1368年),汉族于澎湖地区已开始有定居人口。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12]。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明朝时期福建省郑芝龙集团曾有组织地移民台湾。厦门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人民密切关系与往来。台湾人民70%的祖籍地源于闽南地区,因此台湾人日常生活中时常使用闽南语闽西粤东移民则多用客家语。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欧洲列强开始把触角伸向亚洲并殖民台湾。

早期历史

台湾本岛出现政权可追溯到17世纪。当时,台湾中部有一部落共主式的大肚王国[13][14]。而荷兰及西班牙则分别在台湾西南部及西北部进行统治[15][16]。1642年荷兰人派舰攻占鸡笼,将西班牙人赶走,统治台湾西部的大部分[17][18][19]。1661年,南台湾由郑氏王朝统治,设置承天府,管辖天兴县与万年县[20]。1662年,郑经于明昭宗死后,改东都为东宁[21]。1664年至1683年之间,郑经将原属承天府辖下的两县则升格为天兴州与万年州,并增设澎湖、南路与北路三个安抚司,形成“一府二州三司”六个层级平行的行政单位。

1683年,郑克塽归顺清朝,次年,康熙帝设立“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22]。1737年5月10日(乾隆二年四月十一日),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吴金提议的台湾设省,[23][24],但当时朝廷认为台湾在官制方面设有总兵、御史已经足够,且台湾一地不过一府四县竟要改为省,于是此奏议并未被采纳[23]。清光绪年间因英法列强先后觊觎台湾,闽浙总督上书朝廷,要求福建与台湾两地“巡抚分驻”、“建省分治”。于1885年慈禧太后下旨创建海军的同时,下诏闽台分治;9月5日,宣布台湾建省,但建省行政工作至1887年才完成,正式名称则为福建台湾省[25],首任台湾巡抚(公元1887年更名为福建台湾巡抚[注 4])为刘铭传。台湾省下设三府(台北府台湾府台南府),以及1直隶州(台东直隶州[26]。三府下总辖11县(宜兰县淡水县新竹县苗栗县台中县彰化县云林县诸罗县安平县凤山县恒春县),4厅(基隆厅南雅厅埔里社厅澎湖厅[26]

1894年,大清与日本发生甲午战争,翌年大清战败,于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及澎湖割让给日本,成为日本的“外地[注 5]。初期,丘逢甲倡议的台湾民主国曾短暂成立,以对抗日本统治,但不久后即宣告灭亡。从此,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日本统治早期承袭清朝区划[注 6] ,中期后改划为二十厅,后整并为十二厅,后期则将台湾划分为五州三厅(台北州、新竹州、台中州、台南州、高雄州、花莲港厅、台东厅、澎湖厅)。先后采用特别统治主义内地延长主义以及皇民化运动等政策统治台湾[注 7]

1937年对日抗战爆发,台湾总督府推动皇民化运动,第一阶段是1936年底到1940年的“国民精神总动员”,重点在于“确立对时局的认识,强化国民意识”。第二阶段是1941年到1945年的“皇民奉公运动时期”,主旨在彻底落实日本皇民思想,强调挺身实践,使台湾人为日本帝国尽忠[27]。1940年公布改姓名办法,推动废汉姓改日本姓名的运动,主旨在驱使台湾人为日本帝国尽忠,鼓励台湾人说日语并推行日式教育,改日本姓名,穿日本服饰,奉祀传统日本信仰神道教,全盘接受日化生活[28]。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战争规模不断扩大,所需兵员越来越多,1942年开始在台湾实施陆军特别志愿兵制度高砂挺身报国队、1943年实施海军特别志愿兵制度、并于1945年全面实施征兵制,召集台湾人从军或负担军队劳役、征召慰安妇,投入东南亚战场[29]。1944年后,受到盟军25次大空袭影响,受波及的台湾农工生产值于战争结束前的1945年降到最低点[30]。1945年,昭和天皇颁布《朝鲜及台湾住民政治参与相关诏书》,日本帝国同时通过众议院议员选举法改正案,给予台湾人与日本内地相同的参政权及参战权[31] 。1945年8月14日,昭和天皇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代表于9月2日签署《降伏文书[32]

战后时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元帅发布《一般命令第一号》,命令在中国大陆、台湾、澎湖及越南北部的日军向同盟国之代表人蒋中正投降。8月31日,国民政府颁布《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组织大纲》,隔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重庆成立临时办公处;9月20日公布《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组织条例》;10月25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开始在台湾运作,国民政府将台湾设置为中华民国的一省。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将台湾划分行政区为8(由日治时期的五州三厅改制)、9个省辖市(由日治时期的州辖市改制)。1947年发生二二八事件,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改组为台湾省政府。随着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华民国国军的失利,1949年,行政院决议将中央政府迁往台湾岛,台湾实质上成为中华民国的主要领土。1950年4月5日,“行政院核准台湾省试办地方自治”[33]台湾省政府颁布台湾省各县市实施地方自治纲要,以行政命令方式,实施地方自治,调整行政区为5市16县1管理局。1951年6月28日,本省成立省行政设计委员会。[33]1956年,台湾省政府原位于台北市,中华民国政府因国共内战失利,而国民政府于1949年12月迁往台北后,为防范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轰炸台北而导致行政中枢瘫痪,台湾省政府于1956年迁至南投县南投市中兴新村[34]

1967年7月1日,台北市升格为直辖市,辖区减为416县1管理局。1968年7月1日,原台北县景美镇、南港镇、木栅乡、内湖乡及阳明山管理局之士林镇、北投镇并入台北市,辖区减为416县。1971年5月15日,台湾省政府析台中县和平乡的梨山、平等2村置梨山管理局(后改称梨山建设管理局)。1973年7月1日正式升格,直辖于台湾省政府。1981年3月1日,降编为梨山风景特定区管理所,改隶于台湾省交通处之下,原辖区仍改为台中县和平乡。1979年7月1日,高雄市升格为直辖市,原高雄县小港乡并入高雄市,辖区减为316县。1982年7月1日,新竹市嘉义市升格为省辖市,行政区变更为516县。

1994年12月3日,台湾省举行民选省长选举,由中国国民党所提名的原省政府主席宋楚瑜当选,宋楚瑜成为唯一民选的省长。

虚级化

1998年12月20日,依照第四次宪法增修条文第九条第三项规定,将台湾省虚级化,移除的地方自治法人地位,省办理之政务移交中央政府办理。但仍具有公法人资格,台湾省政府台湾省咨议会改为行政院的派出机关,组织精简(福建省亦同)。

2010年12月25日,县市改制直辖市,原台北县台中县台南县改制为直辖市,而原高雄县则与现有直辖市高雄市改制合并为一新直辖市,辖区减为312县[5][6]

2014年12月25日,原桃园县改制为直辖市,辖区减为311县[7]

2018年施行省政机关去任务化,所有员额与预算归零;7月1日,台湾省政府所剩政务及组织全数移交中央政府;12月31日,台湾省咨议会解散[4]。现仅依照宪法增修条文保留台湾省之名号、台湾省政府台湾省咨议会之机关名称、省政府主席与省咨议会咨议会长之职衔,实际上省政机关已不再运作,亦不再任命相关官员。

地理

地形

台湾省是位于台湾本岛上的一个省份,地处台湾本岛部分地区及澎湖群岛,隔台湾海峡中国大陆相对。中部偏西接台中市,北界新北市桃园市,西南与台南市高雄市相邻,南连巴士海峡菲律宾相望,东临太平洋,西滨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另基隆是台湾省的飞地,不与其它台湾省辖县市相邻[35][36][5][6][7]。土地总面积25,110.0037平方公里,占台湾地区总面积36,006.1794平方公里之69.38%[1]

水文

气候


人口

行政区划

行政区域变迁

台湾省是中华民国法定35省之一
1949年行政区划重划前的台湾省行政区划
台北市与台湾省界牌

民国34年(1945年)10月,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开始在台湾运作,将原日治时期五州三厅的行政区划改为89

民国38年(1949年)8月,析置1管理局草山管理局)。民国39年(1950年)8月,全台重划分为165及1管理局(除基隆、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外均降为县辖市)。以后台北、高雄两市改制直辖市脱离台湾省;复置新竹、嘉义两市及梨山管理局(1973年升格[37][38],1981年降级[39])。至民国87年(1998年)台湾省虚级化前,全省辖有165

台湾省虚级化后,各名义上仍列之下,但实际上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2010年(民国99年)12月25日台北县、台中县、台南县、高雄县、台中市、台南市等县市改制直辖市脱离台湾省;2014年(民国103年)12月25日桃园县改制直辖市脱离台湾省;现台湾省下共有113

现今行政区域

台湾省为中华民国一级行政区,实际管辖范围包括台湾本岛的部分区域(不含台北市新北市桃园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直辖市范围)与其附属岛屿、以及澎湖群岛。全省共划分为11、3(原依据省县自治法称“省辖市”;1999年地方制度法通过后,回归宪法条文规定称为“市”)。

台湾省行政区划图 No. 区划名称 辖属区域 政府所在 面积(km²) 人口
1 基隆市 7区 中正区 132.7589 361,519
2 新竹市 3区 北区 104.1526 457,441
3 嘉义市 2区 东区 60.0256 262,553
4 新竹县 1市3镇9乡 竹北市 1,427.5369 593,100
5 苗栗县 2市5镇11乡 苗栗市 1,820.3149 533,219
6 彰化县 2市6镇18乡 彰化市 1,074.3960 1,228,612
7 南投县 1市4镇8乡 南投市 4,106.4360 473,365
8 云林县 1市5镇14乡 斗六市 1,290.8326 659,085
9 嘉义县 2市2镇14乡 太保市 1,903.6367 480,190
10 屏东县 1市3镇29乡 屏东市 2,775.6003 790,315
11 宜兰县 1市3镇8乡 宜兰市 2,143.6251 449,142
12 花莲县 1市2镇10乡 花莲市 4,628.5714 315,750
13 台东县 1市2镇13乡 台东市 3,515.2526 210,400
14 澎湖县 1市5乡 马公市 126.8641 107,829
注:基隆市与台湾省中间隔着直辖市新北市,不与省相邻,故为台湾省的飞地。

行政区划演变

台湾省
代码 县/市/局 治所 日治时期州域 沿革
10001 台北县 台北县板桥市(原称板桥镇,今新北市板桥区),1946年(民国35年)前治台北市城中区桦山(今台北市中正区 台北州 1920年(大正9年)10月设立台北州[40][41]
1945年(昭和20年、民国34年)10月改制为“台北县”。[42]
2010年(民国99年)12月25日改制为直辖市,脱离台湾省。[5][6]
10002 宜兰县 宜兰县宜兰市 台北州 1950年(民国39年)8月析台北县宜兰、罗东、苏澳3区及北峰区南澳、太平2乡置“宜兰县”。[42][43]清治时期后期曾设宜兰县于此,故名。
10003 桃园县 桃园县桃园市(原称桃园镇,今桃园市桃园区 新竹州 1920年(大正9年)10月设立新竹州[40][41]
1945年(昭和20年、民国34年)10月改制为新竹县,1950年(民国39年)8月改名“桃园县”。[44]因县驻地而得名。
2014年(民国103年)12月25日改制为直辖市,脱离台湾省。[7]
10004 新竹县 新竹县竹北市,1989年(民国78年)5月前治新竹市新竹市役所 新竹州 1950年(民国39年)8月析新竹县新竹、竹东2区及新峰区尖石、五峰2乡,与新竹市合并改制,仍称“新竹县”。
10005 苗栗县 苗栗县苗栗市(原称苗栗镇) 新竹州 1950年(民国39年)8月析新竹县苗栗、竹南、大湖3区及新峰区大安乡置“苗栗县”[45]。因清治时期后期曾设苗栗县于此,故名。
10006 台中县 台中县丰原市(原称丰原镇,今台中市丰原区),1950年(民国39年)前治员林镇(今彰化县员林市 台中州 1920年(大正9年)10月设立台中州[40][41]
1945年(昭和20年、民国34年)10月改制为“台中县”。
2010年(民国99年)12月25日与台中市合并改制为直辖市,脱离台湾省。[5][6]
10007 彰化县 彰化县彰化市 台中州 1950年(民国39年)8月析台中县彰化、员林、北斗3区,与彰化市合并置“彰化县”。因清治时期曾设彰化县于此,故名。
10008 南投县 南投县南投市(原称南投镇) 台中州 1950年(民国39年)8月析台中县南投、竹山、能高、玉山4区及中峰区信义、仁爱2乡置“南投县”。因县治设南投镇而得名。
10009 云林县 云林县斗六市(原称斗六镇) 台南州 1950年(民国39年)8月析台南县斗六、虎尾、北港3区置“云林县”[46]。因清治时期后期曾设云林县于此,故名。
10010 嘉义县 嘉义县太保市(原称太保乡)[47]:39[48]:86,1991年(民国80年)前治嘉义市嘉义郡役所[49] 台南州 1950年(民国39年)8月析台南县嘉义、东石2区,与嘉义市合并置“嘉义县”[50]。因清治时期曾设嘉义县于此,故名。
10011 台南县 台南县新营市(原称新营镇,今台南市新营区 台南州 1920年(大正9年)10月设立台南州[40][41]
1945年(昭和20年、民国34年)10月改制为“台南县”。
2010年(民国99年)12月25日与台南市合并改制为直辖市,脱离台湾省。[5][6]
10012 高雄县 高雄县凤山市(原称凤山镇,今高雄市凤山区),1946年(民国35年)4月1日前治高雄市三民区高雄中学(今行政区同名) 高雄州 1920年(大正9年)10月设立高雄州[40][41]
1945年(昭和20年、民国34年)10月改制为“高雄县”。
2010年(民国99年)12月25日与高雄直辖市合并改制为新直辖市,脱离台湾省。[5][6]
10013 屏东县 屏东县屏东市 高雄州 1950年(民国39年)8月析高雄县屏东、潮州、东港、恒春、高峰5区及雄峰区雾台、玛家、三地3乡,与屏东市合并置“屏东县”。[49][51]因县治设屏东市而得名。
10014 台东县 台东县台东市(原称台东镇) 台东厅 1897年(明治30年)5月设立台东厅[40][41]
1945年(昭和20年、民国34年)10月改制为“台东县”。
10015 花莲县 花莲县花莲市 花莲港厅 1909年(明治42年)10月设立花莲港厅[40][41]
1945年(昭和20年、民国34年)10月改制为“花莲县”。
10016 澎湖县 澎湖县马公市(原称马公镇) 澎湖厅 1926年(大正15年)7月设立澎湖厅[40][41]
1945年(昭和20年、民国34年)10月改制为“澎湖县”。[52]
10017 基隆市 基隆市中正区 台北州 1924年(大正13年)12月台北州下设立州辖市基隆市[41]
1945年(昭和20年、民国34年)10月改制为省辖市[49]
10018 新竹市 新竹市北区,1950年(民国39年)前治今新竹市东区新竹市役所 新竹州 1930年(昭和5年)1月新竹州下设立州辖市新竹市[41]
1945年(昭和20年、民国34年)10月改制为省辖市
1950年(民国39年)8月裁撤,归新竹县辖[49]。1982年(民国71年)7月1日复置[49]
10019 台中市 台中市西区台中州厅(今行政区同名) 台中州 1920年(大正9年)10月台中州下设立州辖市台中市[41]
1945年(昭和20年、民国34年)10月改制为省辖市[49]
2010年(民国99年)12月25日与台中县合并改制为直辖市,脱离台湾省。[5][6]
10020 嘉义市 嘉义市东区 台南州 1930年(昭和5年)1月台南州下设立州辖市嘉义市[53][41]
1945年(昭和20年、民国34年)10月改制为省辖市
1950年(民国39年)8月裁撤,归嘉义县辖,设新东、新西、新南、新北四镇。
1951年(民国40年)11月合并四镇为嘉义县辖市。1982年(民国71年)7月1日复置。[49][50]
10021 台南市 台南市安平区(今行政区同名),1997年(民国86年)10月1日前治台南市中区原台南州厅(今台南市中西区 台南州 1920年(大正9年)10月台南州下设立州辖市台南市[41]
1945年(昭和20年、民国34年)10月改制为省辖市[49]
2010年(民国99年)12月25日与台南县合并改制为直辖市,脱离台湾省。[5][6]
不适用 台北市 台北市建成区(今台北市大同区台北市政府旧厦 台北州 1920年(大正9年)10月台北州下设立州辖市台北市[41]
1945年(昭和20年、民国34年)10月改制为省辖市[49]
1967年(民国56年)7月1日改制为直辖市,脱离台湾省。[49]
不适用 彰化市 彰化市彰南区(今彰化县彰化市彰化县政府大楼) 台中州 1933年(昭和8年)12月台中州下设立州辖市彰化市[41]
1945年(昭和20年、民国34年)10月改制为省辖市
1950年(民国39年)8月裁撤,归彰化县辖。[49]
不适用 高雄市 高雄市盐埕区(今行政区同名,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 高雄州 1924年(大正13年)12月高雄州下设立州辖市高雄市[41]
1945年(昭和20年、民国34年)10月改制为省辖市
1979年(民国68年)7月1日改制为直辖市,脱离台湾省。[49]
2010年(民国99年)12月25日与高雄县合并改制为新直辖市[5][6]
不适用 屏东市 屏东市中区(今屏东县屏东市屏东县政府大楼) 高雄州 1933年(昭和8年)12月高雄州下设立州辖市屏东市[41]
1945年(昭和20年、民国34年)10月改制为省辖市
1950年(民国39年)8月裁撤,归屏东县辖。[49]
不适用 阳明山管理局 阳明山管理局北投镇(今台北市北投区建国街) 台北州 1949年(民国38年)8月析台北县淡水区北投士林置“草山管理局”[49][54]:138
1950年(民国39年)4月26日改名“阳明山管理局”。[49][54]:138. 139
1968年(民国57年)7月1日起划入直辖市台北市,脱离台湾省。[49][54]:140
不适用 梨山建设管理局 和平乡梨山村(今台中市和平区梨山里梨山宾馆 台中州 1973年(民国62年)7月1日正式升格析台中县和平乡梨山、平等置“梨山管理局”(后改称“梨山建设管理局”)。[37][38]
1981年(民国70年)3月1日降编为梨山风景特定区管理所,改隶于台湾省政府交通处之下,民政业务复归台中县办理。[39]

行政区划年表

台湾省行政区划年表
说明:“?”表示不能确定其发生年份或月份,故放于最有可能的一年内,详见注释
西元 民国纪元 管理局 行政区划变更
1945年 民国34年 8 9
1946年 民国35年 8 9
1947年 民国36年 8 9
1948年 民国37年 8 9
1949年 民国38年 8 9 1
1950年 民国39年 16 5 1
1951年 民国40年 16 5 1
1952年 民国41年 16 5 1
1953年 民国42年 16 5 1
1954年 民国43年 16 5 1
1955年 民国44年 16 5 1
1956年 民国45年 16 5 1
1957年 民国46年 16 5 1
1958年 民国47年 16 5 1
1959年 民国48年 16 5 1
1960年 民国49年 16 5 1
1961年 民国50年 16 5 1
1962年 民国51年 16 5 1
1963年 民国52年 16 5 1
1964年 民国53年 16 5 1
1965年 民国54年 16 5 1
1966年 民国55年 16 5 1
1967年 民国56年 16 4 1
  • 台北市改制为直辖市,直隶于行政院(7月)
1968年 民国57年 16 4
  • 阳明山管理局改隶台北市(7月)
1969年 民国58年 16 4
1970年 民国59年 16 4
1971年 民国60年 16 4
1972年 民国61年 16 4
1973年 民国62年 16 4 1
  • 析台中县置梨山建设管理局(7月)
1974年 民国63年 16 4 1
  • 台北市政府去除阳明山管理局的地方行政权,只负责风景区维护与管理(1月)。
1975年 民国64年 16 4 1
1976年 民国65年 16 4 1
1977年 民国66年 16 4 1
  • 阳明山管理局降格为管理处(1月)
1978年 民国67年 16 4 1
1979年 民国68年 16 3 1
  • 高雄市改制为直辖市,直隶于行政院(7月)
1980年 民国69年 16 3 1
1981年 民国70年 16 3
  • 梨山建设管理局降格为管理所(3月)
1982年 民国71年 16 5
  • 析新竹县置新竹市(7月),再度成为省辖市
  • 析嘉义县置嘉义市(7月),再度成为省辖市
1983年 民国72年 16 5
1984年 民国73年 16 5
1985年 民国74年 16 5
1986年 民国75年 16 5
1987年 民国76年 16 5
1988年 民国77年 16 5
1989年 民国78年 16 5
1990年 民国79年 16 5
1991年 民国80年 16 5
1992年 民国81年 16 5
1993年 民国82年 16 5
1994年 民国83年 16 5
1995年 民国84年 16 5
1996年 民国85年 16 5
1997年 民国86年 16 5
1998年 民国87年 16 5
  • 台湾省虚级化,移除“自治法人”地位,台湾省政府简并改组为中央之派出机关(12月21日)
1999年 民国88年 16 5
2000年 民国89年 16 5
2001年 民国90年 16 5
2002年 民国91年 16 5
2003年 民国92年 16 5
2004年 民国93年 16 5
2005年 民国94年 16 5
2006年 民国95年 16 5
2007年 民国96年 16 5
2008年 民国97年 16 5
2009年 民国98年 16 5
2010年 民国99年 12 3
  • 台北县改制为直辖市,改名新北市(12月)
  • 台中县、台中市合并改制为直辖市,仍名台中市(12月)
  • 台南县、台南市合并改制为直辖市,仍名台南市(12月)
  • 高雄县与高雄市(直辖市)合并改制为直辖市,仍名高雄市(12月)
2011年 民国100年 12 3
2012年 民国101年 12 3
2013年 民国102年 12 3
2014年 民国103年 11 3
  • 桃园县改制为直辖市,改名桃园市(12月)
2015年 民国104年 11 3
2016年 民国105年 11 3
2017年 民国106年 11 3
2018年 民国107年 11 3
  • 台湾省政府去任务化,省级行政组织移交中央政府,台湾省政府实质上解散。(7月1日)
2019年 民国108年 11 3
2020年 民国109年 11 3
2021年 民国110年 11 3
2022年 民国111年 11 3

政治

省政首长

1945年10月25日,在台日军同盟国的代表人蒋中正投降,台湾纳入中华民国管辖。不同于中华民国其他省份,国民政府当时以“台湾省行政长官”作为台湾省的最高行政首长,由前福建省主席陈仪出任。由于政府歧视台人、排斥台人参与政府与经济活动的种种倒行逆施,民不聊生之下[55]:160,于1947年2月底发生二二八事件,民怨至此总爆发,各地发生军民冲突,政府增援国军抵台镇压屠杀与清乡[56]:8318。3月23日,国民党三中全会通过将陈仪撤职查办。4月22日,鉴于行政长官公署治台失败,行政院会议通过撤销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改组为台湾省政府。5月16日,台湾省政府正式成立,台湾省政府主席(简称省主席)取代台湾省行政长官成为台湾省的最高行政首长,由魏道明出任首任主席[56]:8305[57]

台湾省政府主席在1991年以前一直负责台湾省内事务,由中央政府任命省府委员,并举派其中一员任职主席。1994年,首次举行台湾省省长直接民选,由宋楚瑜当选。1997年中华民国宪法修正后,台湾省政府进行功能业务与组织调整(通称“精省”或“冻省”),省长职务再度改为省主席,由总统指派。因《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规定,精简台湾省的行政组织与功能。

2006年1月24日,因立法院未批准台湾省主席、副主席、及省府委员的预算,时任行政院院长苏贞昌据此宣布停止任命台湾省相关公职,持续向精省、政府架构精简化的方向努力。1月25日由郑培富以台湾省政府秘书长兼任代理台湾省政府主席。2007年12月7日发布总统令任命行政院政务委员林锡耀兼任台湾省主席。2008年5月20日发布总统令任命政务委员蔡勋雄兼任台湾省主席,政务委员兼任省主席渐成惯例,从此维持至2018年6月30日,行政院停止派任省主席为止[58]

省政组织

1957至2018年之台湾省政府大楼,现为国家发展委员会中兴办公区中兴新村活化专案办公室
1998至2018年之台湾省咨议会议事堂,现为台中市政府管理之直辖市市定古迹

中华民国政府于民国38年(1949年)底迁台后,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台湾省省会都设在台北市。为防范中共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轰炸台北而直接瘫痪行政中枢,中央政府于民国45年(1956年)着手疏迁计划,规划将台湾省政府台湾省议会故宫迁移至台中县雾峰乡坑口村(今台中市雾峰区坑口里),兴建办公及宿舍群,作为战时指挥中枢,并命名为光复新村

因土地征收作业未赶上中央疏迁的期限,政府改在南投县南投市虎山山麓營盤口庄建设,民国46年(1957年)建造完成,占地约200公顷,命名为中兴新村,6月30日,省府正式迁南投县中兴新村;在台中市亦有黎明办公区精省后,改为行政院中部联合服务中心园区)。

2018年7月1日,行政院宣布省及机关预算归零、所有员额与业务由中央相关部会承接,[59]台湾省政府台湾省咨议会行政组织开始移交国家发展委员会及其他中央政府机关。2018年7月20日,台湾省政府大楼原址成立“国家发展委员会中兴办公区中兴新村活化专案办公室”。[60]

目前台湾省政府及省咨议会下无任何行政组织或实体办公场所,实质上解散,仅保留宪法中省府名称和省主席职称。

经济

2022年(民国111年)台湾省所属县市的低收入户最低生活费公告金额定为新台币1万4,230元[61]

文化

方言

中华民国国语是全国通用的官方语言,使用传统的繁体字书写。台湾省常见的地方语言台语,其次为台湾客家话台湾原住民诸族语。台语是目前多数台湾人所使用的语言,无论是一般生活中的口语对话,或者是各种文章或名称,皆以台语为主要用语。依据学者预测,因近年来国语(官话)完全普及且占优势,加上经历台湾话断层的老一辈不常用之与晚辈交谈,且在学校并未学得适当工具来表达,若无加强教育传承,该语言恐在二十一世纪末到二十二世纪初(甚至更早)便会消逝[62],各世代说台语的比例急速下降,从65%到18%[63][64]中华民国教育部自2010年起开办台湾闽南语能力认证,累积超过4万6千多人报名,每年超过1万人报考[65]

台湾客家语是台湾客家人所使用的客家语,主要源于粤东,及少部分的闽南闽西地区,有四县腔海陆腔大埔腔饶平腔诏安腔永定腔长乐腔丰顺腔揭西腔汀州腔、平和腔、南靖腔、四海腔、混合腔等十四种客家腔调,以使用四县腔及海陆腔为最多,在公众播音场合(如铁路捷运车站)皆以使用四县腔为主,由于使用海陆腔最广、最常使用的地方是在新竹县,所以或被称作新竹腔,其次为花莲县(因日治时代有不少新竹州的客家人前往花莲移民垦拓[66]),海陆腔各声调的调值与四县腔几乎相反,与粤语相近。

台湾原住民族语,又称“台湾南岛语言”,属南岛语系,是台湾省各原住民部落所使用的语言,有泰雅语赛德克语寒溪语赛夏语道卡斯语巴宰语噶哈巫语邵语巴布拉语巴布萨语虎尾垄语洪雅语巴赛语噶玛兰语猴猴语撒奇莱雅语阿美语西拉雅语大满语马卡道语邹语排湾语卑南语鲁凯语等二十四个语种。位于台东兰屿岛上的达悟语为台湾原住民族中唯一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的语言。

饮食

教育

位于云林斗六国立云林科技大学

台湾省的教育发展始于明郑时期,1666年,陈永华于当时台湾首府承天府(今台南市)建造全台湾第一座孔庙,也是第一座官立的儒学学堂,人称全台首学[67]。清治时期,1683年,靖海侯施琅在台湾设立第一所名为“西定坊书院”,但初期只为义学性质,直到1704年清廷于台设立而真正具有汉人传统的书院崇文书院[68]:14[69]:21。在清廷统治期间,共设立了数十所官办或官民合办的书院。日治时期,1895年台湾总督府于芝山岩设置台湾第一所西式教育小学。1896年设置国语传习所[70],1898年国语传习所改制为公学校[71]:2,1941年再改为国民学校[72]。日治时期的初等教育以种族分设学制,共有公学校小学校蕃童教育所蕃人公学校[73]。中等教育方面, 1919年,依第一次《台湾教育令》规定,分为普通教育、实业学校、专门学校及师范学校。1922年,第二次《台湾教育令》明文规定,将“国语学校附属高等科”改为“中学校高等女学校”。1928年,总督府设立台湾第一所大学,方奠定台湾学术的基础。国府迁台早期,大力推行去日本化,强力推行国语教育[74],教育资源与体制则约承袭日治时期后期与中华民国政府在中国大陆时期的综合体制。1968年全省开始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75]:187,后来发展为九年一贯课程[76][77]。2014年起正式实施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78]

全省设有大专院校44所[79],分别为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台湾海洋大学国立联合大学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国立中正大学国立嘉义大学国立宜兰大学国立东华大学国立台东大学国立屏东大学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中华大学大叶大学慈济大学南华大学玄奘大学佛光大学明道大学19所综合型大学,国立云林科技大学国立虎尾科技大学国立屏东科技大学国立澎湖科技大学明新科技大学敏实科技大学元培医事科技大学建国科技大学大仁科技大学慈济科技大学育达科技大学吴凤科技大学美和科技大学中州科技大学环球科技大学南开科技大学崇右影艺科技大学大汉技术学院经国管理暨健康学院大同技术学院20所技职型大学及国立台东专科学校仁德医护管理专科学校慈惠医护管理专科学校圣母医护管理专科学校崇仁医护管理专科学校5所专科学校[80][81]。另有9所大专院校国立台湾大学国立成功大学淡江大学中国医药大学国立台湾科技大学中华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长庚科技大学耕莘健康管理专科学校也在台湾省设置分校。

交通

铁路

台铁推拉式自强号

台湾省的铁路运输始建于清治时期,1887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奏请清廷兴建铁路,并成立“全台铁路商务总局”负责筹办台湾铁路的兴建[82]:27[83]:70[84],后于1891年11月底台北基隆段完工通车[85]:24[86]:15,1893年10月延伸至新竹[83]:109。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铁道部于1899年起陆续完成台湾铁路纵贯线的兴建[87]:244、255[83]:111[85]:39,1908年4月20日正式完工通车[88]:37、38。战后,1948年,铁路纵贯线由台湾铁路局负责经营,之后随着北回线南回线的兴建完成,构成台湾环岛铁路网[85]:63[88]:92[82]:43[88]:102[82]:43。1979年铁路纵贯线完成铁路电气化,成为台湾省内第一条的电气化铁路[88]:95、96[85]:99。1992年起进行了北回线的双轨化、电气化等改良工程,过程中因改线而开挖不少新隧道,之后于2003年6月底完工,7月4日在花莲举行通车典礼[85]:63[88]:103、104。之后陆续进行高雄到屏东的铁路双轨化(1983年-1987年)、电气化及山线竹南丰原段改线与双轨化工程(1987年-1998年)等改良工程[88]:104、106台湾高速铁路于2007年2月1日正式营运[85]:104,是台湾第一个采用民间兴建营运后转移模式(BOT模式)的公共工程,车辆使用日本新干线系统的700T型列车[89][90] [91],全线贯穿台湾省境,路线全长349.5公里,最高营运时速300公里,往返台北、高雄南北两直辖市间,最快只需105分钟[92],使得高铁的通车,形成台湾西部南北一日生活圈[85]:104

公路

东西横贯公路入口

通过台湾省境内国道高速公路有二条纵贯台湾西部走廊中山(国道一号)、福尔摩沙(国道三号)之南北高速公路,以及二条横跨东、西部的蒋渭水(国道五号)、水沙连(国道六号)等四条高速公路[93]。中山高速公路,北起基隆港南抵高雄市高雄港,全长374.3公里。福尔摩沙高速公路,北起基隆,南抵屏东大鹏湾,全长431公里[93]。蒋渭水高速公路,自国道三号南港系统交流道分出,穿越雪山隧道,终点宜兰苏澳,全长54.3公里[94][95]。水沙连高速公路,自国道三号雾峰系统交流道分出,终点南投埔里端,全长37.6公里[96]

台湾省的省道系统共有九十七条路线(含支线),十五条省道快速公路,八十二条一般省道[97]省道台61线(西部滨海快速公路),北起新北市淡水沙仑,南抵台南市安南青草仑,全长301.834公里,是联络省与各直辖市间省道快速道路的主要干道[98]省道台1线,北起台北市台湾公路原点,南抵屏东枫港,全长461.081公里[99],沿途经过台湾西部六都及八个县市,是台湾西部重要的干道。省道台9线,北起台北市市台湾公路原点,南抵屏东枫港,全长454.566公里[97],由北到南纵贯所有台湾东部四个县市,是台湾东部重要的干道。台1线(西部干线)及台9线(东部干线),总长约935.8公里,为环绕台湾本岛东西部地区的主要干道。省道台7线(含北部横贯公路)、省道台8线中部横贯公路,即东西横贯公路)、省道台20线南部横贯公路)等四条横贯公路,是横向连贯东西部地区的干道。省道台3线省道台13线省道台19线省道台21线省道台29线等五条纵贯公路,总长约962.1公里,为西部平原辅助干道。省道台2线省道台11线省道台15线省道台17线省道台26线等五条滨海公路,为环绕台湾本岛行经滨海地区的主要干道。台湾省各县、市道合计一百五十六条(含支线),总长度3,638.137公里[100]

海运

苏澳港全景,图中右侧可以见到南方澳大桥

台湾省境内有基隆港花莲港苏澳港等三座国际商港及布袋港马公港等二座国内商港[101],由国营公司台湾港务公司负责经营[102],管辖单位为交通部航港局[103]。其中,苏澳港为辅助港[104],布袋港及马公港(澎湖港两大港区之一)主要是以离岛运输及观光为主。所有商港均兼有军港性质,为军民共用港,于商港中拨用若干码头使用,苏澳港与马公港拥有较完整的军用港埠设施,形同商港内的附属军港。军港部分管辖单位为中华民国海军,称为“海军基地”。

台湾省的工业专用港有麦寮工业港[105][106]和平工业港[107]二座,管辖单位为经济部工业局。麦寮工业港配合台湾第六套轻油裂解厂建设,港域面积476公顷,可供26万吨级船舶进出,货物吞吐量近7000万公吨,出口货物以油品为大宗[108] [109] [110][111]。和平工业港由台湾水泥公司兴建营运,负责台湾东部砂石外运和台泥公司原料成品的进出口任务[107]

台湾省的渔港设立于沿海各县市,分为第一类渔港、第二类渔港等两大类型[112][113],第一类渔港共有六处,分别是基隆正滨渔港八斗子渔港,宜兰乌石渔港南方澳渔港,新竹市新竹渔港,屏东东港盐埔渔港,其中以八斗子渔港、南方澳渔港为最大[112],其余一百四十八处为第二类渔港[113]

空运

位于花莲县的花莲航空站

台湾省主要的九座国内机场,分别为澎湖花莲丰年水上四座军民合用机场及恒春望安七美绿岛兰屿五座民用机场[114]民用部分管辖单位为中华民国交通部民用航空局[114]军用部分管辖单位为中华民国空军中华民国陆军。花莲机场于2001年4月27日,奉行政院核定日本包机可在花莲机场内起降,为台湾第一个开办国际航线之乙种航空站,也是东台湾第一个飞国际航线的机场[115]。2004年3月18日启用新航厦,3月19日正式营运[115],现主要二条定期国际航线是由易斯达航空营运,2019年10月15日开通,每周二、四、六,每周三班,往返花莲仁川及每周五、日,每周二班,往返花莲釜山韩国包机首航[116][117]。台湾省境内各机场间国内航线皆有常态班机往返,以及飞往台北高雄台中台南金门南竿北竿等地的航班。主要营运的航空业者是立荣华信德安等三家航空公司

注释

  1. ^ 台湾省政府原设于台北市,于1956年迁驻南投县中兴新村,至2018年去任务化而实际上裁撤为止。
  2. ^ 台北市新北市桃园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
  3. ^ 日治时期学者伊能嘉矩在《台湾文化志》中,推断其所描绘的“夷洲”可能就是现今的台湾。
  4. ^ 公元1887年更名为福建台湾巡抚。
  5. ^ 外地乃有别于内地的称呼,但仍属于日本国土的一部分。
  6. ^ 三府改为三县,11县4厅改为县下支厅。
  7. ^ 日本史载,古代日本人称台湾为高砂高山国等。

参考文献

  1. ^ 1.0 1.1 中华民国内政部统计月报 2011.4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4-10-26. 中华民国内政部统计处
  2. ^ 民国106年7月全国各县市人口统计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内政部统计处
  3. ^ 行政院第3606次院會決議 (新闻稿). 中华民国行政院. 2018-06-28 [2019-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2) (中文(台湾)). 
  4. ^ 4.0 4.1 不只「福建省政府」說掰掰,台灣省政府2019年也將「預算歸零」. 关键评论网. [2021-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教育部.五都改制相關自治法規適用公告. [2019-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30).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如2010-12-27 自由电子报:五都升格 营建、水泥起高楼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2-11-07.。
  7. ^ 7.0 7.1 7.2 7.3 桃園升格第6都 內政部審查通過. 苹果日报. 2012年11月23日 [2017-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6) (中文(台湾)). 
  8. ^ 陈培源. 《台灣地質》. 台北市: 科技图书. 2008. ISBN 9789576554421 (中文(台湾)). 
  9. ^ 何显荣、林胜义. 〈台灣與環太平洋地區原住民相關性的研究〉. 《飞碟探索季刊》: 10 (中文(台湾)). 
  10. ^ 神秘矮黑人 流传原住民部落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新台湾新闻周刊, 2004/07/26
  11. ^ 前进南排湾传说中的矮黑人遗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公视新闻, 2004/7/24
  12. ^ 诸蕃志
  13. ^ 大肚番王傳奇.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2). 
  14. ^ 李建霖.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歷史大辭典:大肚王國. 中华民国教育部 、中华民国原民会. [2019-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5). 
  15. ^ 李毓中,从大航海时代谈起:西班牙人在淡水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3-05-12.
  16. ^ 丁荣生. 福爾摩沙特展專輯 明朝中國 帶荷蘭人登陸台灣. 中时电子报. 2003-01-13 [2013-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7) (中文(台湾)). 
  17. ^ 〈荷军攻略基隆史料〉,页79
  18. ^ 《西班牙人的台湾体验》,页395
  19. ^ 《西班牙人在台湾》,页110-111
  20. ^ 小松田直. 《圖解世界史》. 台北市: 城邦文化. : 138–141. ISBN 9789866434280 (中文(台湾)). 
  21. ^ 用歪曲歷史來「撥亂反正」?. [2015-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5). 
  22. ^ 鄭氏王朝的滅亡. Taiwanus.net.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23. ^ 23.0 23.1 刘宁颜(总纂)、王世庆. 《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七‧政治志(建置沿革篇).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91-06-30.
  24. ^ 杨正宽. 〈台湾建省演绎〉. 《台湾文献》. 1998-12, 第49卷 (第4期): 79-126页.
  25. ^ 廈門日報,閩臺密不可分:臺灣省由來,2005-10-11. [2006-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26. ^ 26.0 26.1 施雅轩. 《台灣的行政區變遷》. 新北市: 远足文化. 2003. ISBN 9867630122 (中文(台湾)). 
  27. ^ 赖建国,1997,台湾主体意识发展与对两岸关系之影响
  28. ^ 赖建国,1997,台湾主体意识发展与对两岸关系之影响
  29. ^ 张炎宪,1994,五十年政治血泪、周婉窈,1996,从比较的观点看台湾与韩国的皇民化运动(1937-1945年)
  30. ^ 台灣電力公司歷史. [2006-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14). 
  31. ^ 朝鮮及台湾住民政治参与ニ関スル詔書・御署名原本・昭和二十年・詔書四月一日.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 [2021-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3) (中文(台湾)). 
  32. ^ 劳特派特修订; 王铁崖、陈体强译. 奧本海國際法. 下卷 第二分册. 北京市: 商务印书馆. 1989年: 第73页. ISBN 7-100-00646-5. 
  33. ^ 33.0 33.1 张之杰等《20世纪台湾全纪录》,台北,锦绣出版社,1991年
  34. ^ 李锡璋. 臺灣省會所在地 省府:中興新村. 中央社. 2010-03-08 [2010-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6) (中文). 
  35. ^ C. Reid Nichols; Robert G. Williams. Encyclopedia of Marine Science. Infobase Publishing. 1 January 2009: 298– [22 January 2013]. ISBN 978-1-4381-18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8). 
  36. ^ T. Ichiye. Ocean Hydrodynamics of the Japan and East China Seas. Elsevier. 1 April 2000: 301– [22 January 2013]. ISBN 978-0-08-087077-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3). 
  37. ^ 37.0 37.1 〈(62)府人丙字第67332號函〉. 《台湾省政府公报》. 台湾省政府. 1973-06-30, 62:秋:2: 12–13 [2022-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5). 
  38. ^ 38.0 38.1 〈(63)府民四字第3177號函〉. 《台湾省政府公报》. 台湾省政府. 1974-01-18,. 63:春:14: 5 [2022-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8). 
  39. ^ 39.0 39.1 〈(69)府人一字第105431號函〉. 《台湾省政府公报》. 台湾省政府. 1980-12-03,. 69:冬:51: 19 [2022-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5). 
  40.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日治時期臺灣行政區域沿革 - 大正九年. 台湾历史文化地图.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 [2019-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5). 
  41. ^ 41.00 41.01 41.02 41.03 41.04 41.05 41.06 41.07 41.08 41.09 41.10 41.11 41.12 41.13 41.14 41.15 41.16 〈臺灣州制、臺灣廳地方費令、臺灣市制、臺灣街庄制施行ノ件〉. 《台湾总督府府报》. 1920-07-30, (1070): 61 [2021-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需注册
  42. ^ 42.0 42.1 地方沿革. 新北市政府. [2019-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1). 
  43. ^ 宜蘭縣政府-戰後的宜蘭. 宜兰县政府. [2021-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 (中文(台湾)). 
  44. ^ 歷史-桃園市政府. 桃园市政府. [2021-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 (中文(台湾)). 
  45. ^ 苗栗縣政府全球資訊網-中文網-歷史沿革. 苗栗县政府. [2021-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 (中文(台湾)). 
  46. ^ 雲林縣政府全球資訊網-歷史沿革. 云林县政府. [2021-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 (中文(台湾)). 
  47. ^ 陈淳斌 (编). 《嘉義縣志·卷四·政事志》. 嘉义县: 嘉义县政府. 2009 (中文(台湾)). 
  48. ^ 黄阿有 (编). 《太保市志·第二篇·歷史篇》. 太保市: 太保市公所 (中文(台湾)). 
  49. ^ 49.00 49.01 49.02 49.03 49.04 49.05 49.06 49.07 49.08 49.09 49.10 49.11 49.12 49.13 49.14 49.15 臺灣建制市的市轄區變遷. 台湾建制市的市辖区变迁. [2017-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4) (中文(台湾)). 
  50. ^ 50.0 50.1 本縣的發展-1945年二戰後迄今-嘉義縣政府. 嘉义县政府. [201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4) (中文(台湾)). 
  51. ^ 屏東縣政府全球資訊網-根尋屏東. 屏东县政府. [2021-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3) (中文(台湾)). 
  52. ^ 縣府沿革-澎湖縣政府革. 澎湖县政府. [2021-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3) (中文(台湾)). 
  53. ^ 認識嘉義-歷史沿革. 嘉义市: 嘉义市政府. [2011-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20) (中文(台湾)). 
  54. ^ 54.0 54.1 54.2 高纯淑. 〈蔣介石的草山歲月——從日記中觀察〉. 《蔣介石的日常生活》. 香港: 天地图书. 2014. ISBN 9789866475283. 
  55. ^ 葛超智(George H. Kerr)、托管论与二二八事件之关系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苏瑶崇,国史馆学术集刊 第4期,20040901
  56. ^ 56.0 56.1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韩信夫、姜克夫主编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年7月. 
  57. ^ 责任归属研究报告,132-136、161-169、 214-220;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595-602
  58. ^ 行政院吳澤成政務委員. [2019-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59. ^ 臺灣省政府全球資訊網停止更新公告. [2018-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6). 
  60. ^ 中興新村活化專案辦公室揭牌. [2018-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9). 
  61. ^ 公告111年臺灣省及福建省低收入戶最低生活費、家庭財產一定金額與中低收入戶家庭總收入、家庭財產一定金額及無扶養能力家庭財產一定金額. [2022-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3). 
  62. ^ 濒危的母语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3. ^ 台語漸式微 學者:21世紀恐消失. [2021-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1). 
  64. ^ 台湾的语言政策何去何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年龄层越低,华语的使用率越高。
  65. ^ 閩南語認證考試今起網路報名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自由电子报. 2017-04-05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4). 
  66. ^ 客家族群在東臺灣的移墾 花蓮市公所-好客文化會館. [2021-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67. ^ 戴宝村,《台湾政治史》,台北:五南图书,页57
  68. ^ 林文龙. 《彰化書院與科舉》. 晨星. 2012-02-20. ISBN 978-986-177-583-8. 
  69. ^ 李镇岩. 《台灣的書院》. 远足. 2008-01. ISBN 978-986-6731-02-0. 
  70. ^ 许锡庆. 以培養通譯為目的而設立之國語傳習所.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电子报. [2020-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5). 
  71. ^ 许佩贤. 《殖民地臺灣近代教育的鏡像:一九三〇年代臺灣的教育與社會》. 卫城. 2015-12. ISBN 978-986-90476-9-2. 
  72. ^ 国民学校令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野文库
  73. ^ EP2 魔法學校在台灣. gushi.tw. 故事. [2017-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3) (中文(台湾)). 
  74. ^ 中国人仇日是仇恨教育所致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3-02-21.
  75. ^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台北: 三民书局. 1973年9月. ISBN 9571406635. 
  76. ^ 中华民国教育部. 教育制度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行政院. 2014年3月25日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77. ^ 中华民国教育部. 教育发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行政院. 2014年4月2日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78. ^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發布版). [2018-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3). 
  79. ^ 104学年度大专校院名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华民国教育部. 2015年 [2016年8月15日](繁体中文).
  80. ^ 《2013技职教育手册》. 台湾台北: 中华民国教育部. 2013年: 第9页(繁体中文).
  81. ^ 亚洲百大大学排名 台湾13所上榜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苹果日报》. 2014年6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82. ^ 82.0 82.1 82.2 洪致文. 《珍藏世紀台灣鐵道——幹線鐵道篇》 初版二刷. 时报文化. 2003-12-15. ISBN 957-13-3284-4. 
  83. ^ 83.0 83.1 83.2 吴小虹. 《重回清代臺北車站——古鐵道和一座謎樣的火車站》. 博杨文化. 2006年4月. ISBN 957-0463-75-9. 
  84. ^ 俞怡萍. 〈清末臺灣洋務政策下的建築活動(1863-1895)〉. 中原大学建筑学系. 2002年7月: 3–30、3–31、3–63. 
  85. ^ 85.0 85.1 85.2 85.3 85.4 85.5 85.6 戴宝村; 蔡承豪. 王志弘; 吴泉源; 林崇熙; 陈其南; 黄士娟; 黄俊铭; 戴宝村 , 编. 《縱貫環島·臺灣鐵道》. 国立台湾博物馆. 2009年11月. ISBN 978-986-02-1091-0. 
  86. ^ 台湾总督府铁道部 著;江庆林 译. 《臺灣鐵路史 上冊》.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90年6月. 
  87. ^ 张健丰. 《乙未割臺憶舊路》. 海峡学术. 2010年11月. ISBN 978-986-6480-47-8. 
  88. ^ 88.0 88.1 88.2 88.3 88.4 88.5 刘文骏、王威杰、杨森豪. 《百年台灣鐵道》. 果实出版. 2003年9月. ISBN 986-7796-11-X. 
  89. ^ Shima, Takashi. Taiwan High Speed Rail (PDF). Japan Railway & Transport Review. 2007-08-15, (48): 40–46 [2010-10-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1-13) (英语). 
  90. ^ High speed rail commences operations. 台北时报. 2007-01-06 [2010-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0) (英语). 
  91. ^ 高鐵車輛發展趨勢. 科技部:科技大观园. 2007-09-05 [2015-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1) (中文(繁体)). 
  92. ^ 汪淑芬. 南港變高鐵端點站 直達高雄105分鐘. 中央社. 2016-05-27 [2021-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93. ^ 93.0 93.1 中华民国交通部. 陆运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行政院. 2013年8月1日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94. ^ 雪山隧道命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国立交通大学.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95. ^ 行政院新闻局. Transportation. 台湾台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2009年(英文).
  96. ^ 國道6號工程. 国道新建工程局历史专页-国道路网规划及建设成果. 交通部高速公路局. 2018-02-11 [2019-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4). 
  97. ^ 97.0 97.1 公路總局-省道公路路線. 中华民国交通部公路总局. [2017-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4). 
  98. ^ 行政院公告:公告調整省道台61線及台61甲線等2條路線. 行政院公报资讯网. 行政院公报第26卷第123期 (中华民国行政院). 2020-06-29 [2020-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99. ^ 行政院. 108年底_省道各路線統計資料. 公路总局. 2018年3月2日, 24卷 (39期) [2023年1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2月10日). 
  100. ^ 縣、市道公路路線. [2013-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30). 更新时间:2012/12/27 维护单位:规划组资料科 
  101. ^ 海運 (國情簡介-交通運輸) -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 行政院. [2021-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7) (中文(台湾)). 
  102. ^ 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簡介. 台湾港务股份有限公司. [2021-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8) (中文(台湾)). 
  103. ^ 航港局沿革 — 關於本局. 交通部航港局. [2021-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8) (中文(台湾)). 
  104. ^ 台湾地区商港整体发展规划(101~105 年) - 交通部运输研究所出版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5-02-02.
  105. ^ 《1:20,000麥寮鄉行政區域圖》. 内政部. 2004年4月. ISBN 9860006326 (中文). 
  106. ^ 麥寮港介紹. 麦寮工业专用港管理小组网站. 工业局. [2010-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04) (中文). 
  107. ^ 107.0 107.1 王志成、张文钦. 和平工業專用港規劃與設計. 《海下技术季刊》页14-24. 2012年6月 [2018-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2). 
  108. ^ 麥寮港概述. 台塑关系企业网站. 台塑关系企业. [2010-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1) (中文). 
  109. ^ 麥寮工業專用港. 台塑石化网站. 台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2010-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13) (中文). 
  110. ^ 六輕的規模. 台塑石化网站. 台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2010-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21) (中文). 
  111. ^ 中港貨量成長不如麥寮港. 中华日报航运电子报. 中华日报社. 2008-01-29 [2010-02-26] (中文). [永久失效链接]
  112. ^ 112.0 112.1 台湾地区各直辖市、县(市)渔港类别及名称一览表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4-07-14.《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公告 中华民国103年2月18日 农渔字第1031313239A号》
  113. ^ 113.0 113.1 渔业署. 公告「臺灣地區各直轄市、縣(市)漁港類別及名稱一覽表」如附件,並自即日生效。 (.doc).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 2014-02-18 [2015-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4). 中华民国103年2月18日农渔字第1031313239A号 
  114. ^ 114.0 114.1 航空站簡介 -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 [2021-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3) (中文(台湾)). 
  115. ^ 115.0 115.1 關於本站-交通部民用航空局花蓮航空站.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花莲航空站. [2021-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6) (中文(台湾)). 
  116. ^ 王锦义. 韓國仁川直飛花蓮首航 每週3班. 自由时报. 2019年10月29日 [2021-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6). 
  117. ^ 蔡玟君. 東部人玩韓國更方便!易斯達航空開飛「花蓮-釜山」航線. ETtoday新闻云. 2019年11月11日 [2021-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6). 

外部链接

延伸阅读

参见

前任:
日本 日治台湾
中华民国 台湾省
1945年-至今
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