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慈
倉慈 | |
---|---|
地方官員 | |
太守 | |
國家 | 中國 |
時代 | 東漢→三國 |
姓 | 倉 |
名 | 慈 |
字 | 孝仁 |
籍貫 | 淮南 |
倉慈(?—?),字孝仁,淮南人。东汉末年,三國時曹魏官員,历任长安令、敦煌太守等职。
生平
[编辑]倉慈早期已擔任本郡郡吏。至建安年間,為曹操所徵辟,擔任綏集都尉,負責在淮南地區實行屯田制。及至黃初後期,倉慈遷任長安令,行政清廉簡約,處事有方,深受吏民所敬畏及愛戴。
善治一方
[编辑]太和年間,倉慈遷任敦煌太守。由於敦煌遠在西方疆域,多逢戰亂,又與中央隔絕,因而曾一度未有太守就任,經歷了二十年幾乎無政府管治的狀況。於是一些地方大族豪強乘時大張爪牙,當地人民不能反抗,只得習以為常。前任太守尹奉等人,大都只能依循慣俗地管治該區,不能作出任何改革。倉慈到任後,致力抑制大族的勢力,撫卹貧窮的百姓,凡事依循真情實理,處理得井井有條。倉慈眼見豪族們家中田地有餘,而貧者卻無立錐之地,於是下令分割土地重新分配,讓土地兼併的嚴重情況得以壓抑。同時,敦煌一帶的訟獄案件有很多積案懸處,大多數縣官均不能予以裁決,倉慈見狀後親自到各縣視事,據案件輕重親自執判,只要不屬死罪者,便判以鞭杖之刑,然後立刻讓其釋放,停止其無止境的扣押生涯。結果證明,每年真的要處以極刑的案件根本不足十宗。
溝通西域
[编辑]另一方面,敦煌地勢接近外族,當時西域常有商販使節想到中原來作貢獻及交流,可是當地的豪強大族都斷然拒絕。有時在進行商業貿易的時候,一些豪強又會對外族商人諸多欺侮甚至作出詐騙,令西域人士經常心生怨望。倉慈知悉其事後,便著意慰勞這些外族人士,只要知道有外族人士想到洛陽進行交易,倉慈就會為他們開闢一條專用通道,並吩咐吏民加以護送,因此不管是百姓還是外族商人都對倉慈感恩戴德。可惜,數年後倉慈死於任上,吏民大都痛心疾首,就如失去了自己的親人一樣,更把倉慈的相貌畫成圖像,以作追思之用。西域人士知道倉慈已死,都聚集起來對其哀悼,甚至有人會以刀子割傷自己的臉龐,以表示其血誠。他們同時又替倉慈立祠,以作遙祀。可見倉慈為官甚得民心。
身後
[编辑]倉慈死後敦煌太守由天水人王遷繼任,雖然王遷遵循著倉慈執政風格,但效果不如倉慈般優異。之後金城人趙基接任時,試著效仿王遷執政,但效果遠劣王遷。直至皇甫隆時期才開始有政績。[1]
評價
[编辑]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三國志》
- ^ 《魏略》:天水王迁,承代慈,虽循其迹,不能及也。金城赵基承迁后,复不如迁。至嘉平中,安定皇甫隆代基为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