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客家话: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详细化分类
唐吉訶德的侍從移动页面客家话客家语覆盖重定向:中華民國教育部的官方名稱是「客家語」,且在兩岸三地都常用,見http://hakka.dict.edu.tw/hakkadict/index.htm
(没有差异)

2015年12月22日 (二) 14:28的版本

客家語
Hak-kâ-ngî
母语国家和地区 中国大陆
 中華民國臺灣
以下国家和地区的客家人社群
 香港
 新加坡(星國)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亞
 越南
 泰國
 印度
 牙买加
 苏里南
 模里西斯
区域客家地区
母语使用人数
4,400萬[1] (2007[1]
語系
文字漢字
客語白話字
臺灣客家語拼音方案(台湾)
客家话拼音方案(中国大陆)
客语拼音(香港)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无;
但爲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法定大衆交通工具播報用語言之一[2]
管理机构 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
(僅限台湾地區,非強制性機構)[3]
 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民間機構,設有網站記錄香港客家話香港圍頭話之發音)
語言代碼
ISO 639-3hak
Glottologhakk1236[4]
客家語的通行範圍,它也是中國大陸唯一一個沒有設省的漢語族語言族群

客家话白話字:Hak-kâ-fa[6]),在中國部份省區称為𠊎話土廣東話(詳見称谓),汉藏语系汉语族的一种语言,乃客家民系的母語。母語人口分佈於廣東東北部、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即傳統的客家地區;臺灣分佈於桃竹苗六堆花東縱谷等(臺灣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東南亞尤其是馬來西亞亦有不少母語人口。

至1996年,全球以客家语为母语的人数约为3400万人,以使用者人口排名位居世界第30名。[7]至2007年,客家语的母语使用者人数约有4400萬人。[1]

語言學者對於客家語屬漢語方言或是當成一門語言尚有爭論[8]。客家語發展至1930年代方被正式定名,方為語言學界所熟知。客家語曾被太平天國列為官方语言[9]。因为太平天国发动者,不少會客家話。

定义

属性和分布

客家语是客家民系的母语,分布区域非常广泛,遍及中国大陸东南沿海、南部、西部包括四川等省份,另亦見於香港(尤其在新界地區)、台灣及海外客家人移民地区(如毛里求斯印度等等)。比较集中的中心文化区位于广东省的东北部即粵東粵北以及江西的南部,福建的西部。即闽粤赣三角地带。亦称闽粤赣边区或者岭东地区。客家语也因此叫岭东语。

在中國大陸,廣東江西福建广西海南南等地都有客家語的族群,其中廣東2000万人、江西900万人、福建200万人、湖南150万人、四川200万人、广西500万人。客語在臺灣的使用者總共有400萬人,主要集中於桃竹苗臺中東勢一帶、六堆地區、花東縱谷臺灣客家語的影響力僅次於臺灣閩南語

称谓

客家话分布的地区很广,有時簡稱客语客家话客語白話字Hak-ngî),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谓。在广东的西部和广西称之涯话麻介话新民话湖南一些地方稱客姓话,在江西則稱之為“懷遠話”。

稱謂
分佈地區
稱謂由來
附註
客家語客家話、客話 广东的东部、北部、珠三角(包括香港),福建江西南部,湖南東南部 源自於客家人的稱謂。
𠊎話涯話哎話 广东西部,广西的南部、東部,海南 因第一人称为𠊎(ngai)而得名。
新民話 廣西的中南部 相對於壯族人和說白話的人,客家人是新移民,所以漢壯混居地區的當地人稱客家語為新民話。
粤東話、廣東話 臺灣[10]四川陕西[11]等地 日據時期為了稱呼和記録的方便,都將籍貫廣東省的台灣土民記載為「粵籍」或者「粵東人」,而「粵籍」或者「粵東人」的語言稱之為粵東語。 目前台灣已少用“粤东语、广东话”等稱謂。
台語客家話[12]臺灣客家話客語[13] 臺灣 專指臺灣客家人所使用的客家語。
土广东话 四川重庆的一些地方[14][15] 土廣東話的名稱最早來源於“廣東話”,後加“土”字以區分客家話粵語

歷史

起源

有人認為,客家人最早是随着历史上几次战争和时局动荡时期的移民潮,从華北迁移到華南的。他们的祖先是从现在的河南省山西省迁移过来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当时所在地语言的特色。(从那时开始这些地区的语言开始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官话方言)。客家人祖輩原是中原漢族。

而现在客家语中仍在使用的许多古汉语语音特点,包括同样也能在其他南方方言中找到的字尾辅音[-p̚]、[-t̚]、[-k̚],却在一些北方官话中消失了。

由于客家人的迁移,客家语会受到客家先民迁移到地区的方言的影响。例如,在客家语、闽南语粤语中能发现许多共用词汇。例如:香港新界原居民粵語方言圍頭話之用語「掌牛」(看管隻),與客家語之「掌牛」[tsɔŋ ŋiu]相同。

客家语的语音在继承古汉语的基础上,发生了有规律的音变。例如,中古漢語當中,「人」、「日」的漢字聲母(即日母),在今日普通话和大多数汉语方言裡发为[ʐ-](r-),客家语则为[ŋ-][n̲ʲ-];「武」的中古汉语发音是[mvu],客家语则音变为[vu][v-]在部分官话方言和普通话裡并不作为音位存在,而這也就是客家語的特色)。

文獻記載

早在宋代,客家大本營的梅州汀州(今福建龍岩市長汀縣)地區的語言就曾引起當時人們的注意。

  1. 南宋庆元间任汀州教授的陈一新,在其所写的《跋赡学田碑》有云:“闽有八郡, 汀邻五岭,然风声气习颇类中州”。差不多同时代的刘克庄(今福建莆田人)在他咏漳州风物的诗句中有:“风烟绝不类中州”。比照着看,可见在宋人眼中境土相邻的汀、漳两州居民的方言和文化面貌是不同的,汀民类中州,而闽南漳民相差较大。
  2. 明代《永樂大典》引宋代某氏《漫遊集》《過汀州》詩一首:“地勢西連廣、方音北異閩”。說明當時汀州地區語言與福建其他地區的語言不同。
  3. 明代《永樂大典》引宋代《圖經志》曰:“潮之分域隸於廣,實古閩越地。其言語嗜慾與閩之下四州頗類,廣、惠、梅、循操土與語,則大半不能譯。惟惠之海豐與潮為近,語音不殊。至潮梅之間,其聲習俗又與梅陽之人等”。說明當時潮州與梅州都有各自的土音,彼此不能相同。而梅潮之間所操土音則與梅州同。宋代潮梅之間相當於今天的大埔豐順等地,皆是操客家語的地區。這揭示當時方言分佈於今天大體相同。可推斷早在宋代客家方言已經形成。
  4. 明代嘉靖年間《惠州府志》,記載興寧、五華地區的方言、風俗曾記載所:“言語習俗,與贛相類”,說明當時五華興寧地區的語言和江西地區的方音相似。
  5. 明代正德年間《興寧縣志》,有當時興寧方音較詳細的記載:“其聲大率齊韻作灰,庚韻作陽,如黎為來,聲為商,石為鑠之類,與江南同。乃出自然...亦有楊黃不分之陋。”也有當時一些詞彙記載:“謂父曰阿爸,母曰阿姐,呼哥嫂辄以亞為先之,如兄則曰亞哥,嫂曰亞嫂,呼小廝曰孻,呼兒曰泰,遊樂曰料,問何物謂罵介,問何人曰罵堇,無曰冇,移近曰埋,其不檢者曰散子,其呼溪曰開,嶺曰兩”。表明當時人已經注意到客家語詞彙上的特殊性。[16]
  6. 清代康熙年間武平人林梁峰所著《一年使用雜字文》,初略統計,約有3000個詞語,其中客家語特色詞語約有350個。
  7. 清代乾隆年間《歸善縣志》收錄了二十多個詞語,如“兄曰亞哥”,“下雨曰落水”等等。
  8. 清代道光年間《長寧縣志》記載了當時一些用詞,例如:“地豆”(花生)、“苦麥”(一種略帶苦味的萵苣)。
  9. 清代同治年間《贛州府志》記載“贛州界接閩粵,語言文字多與相類...稱水道為圳,字書所無。稱水石相際為屝,見之《象山集》中。有義同而移其音者,恆為常,汝為爾也。有義同而殊其用者:呼為喊,走為行也。有混而不分者:飲酒為食酒。下食之具曰幫飯,幫與佐同,此可解者也。行鳩曰鬧死人,鬧與毒鳩全不相入,此不可解者也。其餘:儒為于,仁為贏,輝為非,胡為巫,馮為洪,荒為方,江浙曰議、曰帖,此皆曰字、約。訟和曰調停,此曰做中。事情關說曰居間,此曰去來人。房屋間架,吳曰幾進,燕京曰幾層,而此曰幾棟。僦屋之稱,吳曰租,燕京曰賃,此曰稅。米穀用斛、斗,此間用桶、籮。算田以畝為則,天下通行,此間以租糧為則。糶籴以米穀為則,此乃以銀為則。”
  10. 清代同治年間《河源縣志》也記載了十來個方言詞彙。

現狀

中國大陸

客家語現時情況不樂觀。在中國大陸,由于各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增加,中国大陆的客家人对外普遍使用普通話粤语,傳統客家地區也一般不使用客家语授课,年輕一代自小接受普通話教育。同時,由于普通话电视媒体的普及,客家語又较少用於新聞傳媒和大眾娛樂。目前年輕一代客家人使用客家语的比例在下降,一些人改说强势语言普通话和粤语。以口頭方式流傳的傳統的客家童謠現時已經较少人能完整誦唱。另一方面,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小部分地方,客家语以「方言島」的形式存在于个别村镇,受粤语普通話的影響,一些客家人家庭生活用語轉向粤语普通話梅县话是一种行用于广东省梅州一带的汉语客家方言,历来被公认为客家语的代表。梅县话或稱梅州客家语在语言学上被称为客家语的「代表语言」或「语言代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是中國唯一国家级从事对外國广播的国家电台,其客家语广播是以梅县话广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中國国家电台,其客家语广播是以梅县對全國國內广播;與此同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其對臺灣广播的客家语亦以梅县话广播。

在中国大陆的客家地区中,江西省赣州市、广东省梅州市区(含梅江区梅县区)及河源市区的大部分公交线路都采取了普通话、客家语双语语音报站系统播报站点,其中梅州市区采用梅县话,河源采用客家水源音(即龙川佗城话),赣州则采用了接近梅州口音的寻乌话。河源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河源客家古邑研究会会长认为,河源梅州是客家文化原生态保护区,在客家方言区日渐成为“语言孤岛”的背景下,河源市区公交车增设客家语报站,对于传承河源特有的客家文化尤其是保留原生态的河源客家语(水源音),具有积极意义。[17]

香港

在香港,香港原屬廣東省寶安縣,是客家人的傳統聚居地之一。香港仍未開埠1898年英國租借新九龍及「新界」前,客家人已在今天的香港立足多年,屬香港原居民之一。在新界631個原住民村落裏(例如赤柱村荃灣三棟屋),以客家人為主的村落有341個,佔54%[18][19]。根據2012年的《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客家語被歸類為粵台片梅惠小片[20]

2010年,香港客家原居民约为20到30万左右。假若包括客家原居民和非原居[21]的客家人,则香港的客家人約有100萬人[22]。雖然客家人(包括原居民及非原居民的客家人)在港數量不少,但現時多數是中、老年香港客家人仍使用客家語[23],不少香港客家新一代都不會講客家語,或者只懂聽不懂講。這是由於20世紀70年代初,來自五湖四海的內地移民帶來了不同的中國方言(比如廣州話四邑話客家語潮汕話閩南話福建話上海話吳語等),港英政府遂選擇了粵語作爲統一香港華人的華語。因此,粵語便成為了香港的強勢語言。現時,在香港以客家語為母語的僅有62,340人,佔香港人口的0.9%[24][25];報稱通曉客家語的香港人,亦只有259,738人,佔香港人口的4.7%[25][26]。以上數據都顯示以客家語為母語的香港人口比例正逐年下降,情況不容樂觀[25]

臺灣

臺灣,因客家人在清領前期一度受限於渡臺禁令,而在人數上不如閩南移民,於是今日除國語外,閩南語也成為臺灣的強勢語言之一。因大眾傳播媒體的影響,即使平常不以閩南語互相溝通的客家人,大多可略通閩南語。部份地區客家人集體轉用閩南語,成為福佬客,目前多屬年齡層較高者。而轉向使用國語的客家人更多,尤其是年齡層越低者。根據中華民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於2004年所做之調查,30歲以下年輕客家人有3成能聽解客語,而僅1成可流利使用;在家庭語言方面,30歲以下約有60%使用國語、20%使用閩南語、未滿10%使用臺灣客家語。有資料顯示,台湾客家語被认为是地球上衰落最快的语言之一。[27]

近年來,臺灣居民意識到保護母語的重要性,臺灣客家人也不例外,政府成立了專門的機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訂定《客家基本法[28],在學校推行台湾客家語教學,同時設立了客家電視台及客家廣播電台、舉辦客語認證,並立法規定火車捷運大眾運輸工具需提供台湾客家語播音服務[29]

其他地區

在馬來西亞的華人當中也有不少的客家人,尤其是沙巴地區,目前在西馬的柔佛洲客家語依然廣為流傳。而且被分為不同腔調流派的語系,也受到當地文化跟語言的影響,發展出獨特的用語。在馬來西亞的華人方言非常多元化,在文化交流下互相影響,但並沒有其中一種方言取得獨特強勢的影響地位。僅會因為地域性和歷史發展因素造成某種方言是廣為使用的大宗。例如在北馬的檳城使用閩南語的華人居多,不論籍貫都熟悉閩南語;在怡保和吉隆坡中部一帶是粵語為大宗;而南馬的柔佛洲一帶,尤其古來和新山為數的不少的華人人口使用和熟悉客家語。在上述使用別種方言為大宗的地方依然可以找到使用客家語的人口。

语言关系

与古汉语的关系

客家语继承了较多古汉语的特性,如完整的入声韵尾[-p̚]、[-t̚]、[-k̚]。一般认为,客家语和後期中古汉语唐宋二代為準)之间的承襲关系较为明显。用客家语朗诵中古汉语的作品,如唐诗宋词,韵律方面比官話普通话要吻合得多。

進一步比較——

「吠」字:客家語[pʰoi],日本吳音[bai],日本漢音[hai]閩南語潮州話[pui]閩東語福州話[pui]、[hie]吳語溫州話上海話[vi]粵語廣州話[fɐi]北京話南京話蘭州話[fei][30]

「肥」字:客家語[pʰui],日本吳音[bi],日本漢音[hi]潮州話福州話[pui]吳語上海話文讀[vi],白讀[bi]粵語廣州話[fei]北京話南京話蘭州話[feɪ][31]

粵語同樣保留有中古漢語的入聲[-p̚]、[-t̚]、[-k̚]。試以聲母為例,疑母[ŋ-]字在官話西南官話保留了這個聲母,但并未取得與中古漢語在音系上的傳承)完全消失,客家語保留了疑母字,最明顯例子是「魚」,無論普通話廣州話都丟失疑母[ŋ-]而讀[y],但是客家語仍然讀[ŋu]。在廣州話則因為不分疑母和喻母、難以判斷是否古音。又如非母、敷母[f-]唐末之前並未出現,即所謂「古無輕唇音」,客家語大部分有[f-]音,為數甚多。個別例外如「飯」,無論廣州話普通話同讀[fan],但客家語則讀[pʰan],可見客家語仍然保留了少量「古無輕唇音」的狀態,幫[p-]、滂[pʰ-]、並母[b-]仍有少量未分化出非、敷、奉母[f-]

与兄弟语言的关系

由于客家语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因此与其他兄弟语言之间有着较多的相互影响。

在音韵方面,赣语与客家语是最为接近的。一般认为,在(古代)客家语的形成和发展中,客、兩者有着发生学的关系。这就导致现代客家语和现代赣语在发音特点上有较大的接近。过去有不少语言学家将它们合称为客赣方言(客赣语)。不过,这种分法许多客家研究学者的反对,他们认为客家语是客家民系的重要标识,因而不应该与赣语合二为一。20世纪80年代以后,语言学家们发现了赣语和客家语之间虽有一些共同之处,但差别还是非常明显的,因而拆分为二的看法得到越来越多的语言学者的认同。[32]

在词汇方面,粤语与客家语是最为接近的。根据语言学家连春招博士的研究,抽取日常基本词汇3000条对客家语、赣语粤语闽南语进行对比,客家语与粤语共同词汇率最高,达733条,远高于客家语与贛语的543条、客家语与闽南语的435条。闽南语也与客家语有大量同源基本词汇,如「朘」、「膣屄」、「汝」、「毋」等。

各地区方言韻母相似度表[33]
北京(%) 濟南(%) 西安(%) 漢口(%) 成都(%) 揚州(%)
太原 60.8 60.7 61.4 58.2 61.6 63.1
蘇州 49.9 51.1 54.8 54.9 54.5 60.8
溫州 39.4 42.8 44.1 42.2 44.1 40.7
婁底 49.0 48.1 48.8 53.0 50.6 45.9
南昌 58.2 49.8 53.3 60.2 61.8 54.3
廈門 48.0 43.9 47.1 50.7 47.7 45.9
潮州 44.3 41.5 46.5 46.8 49.9 47.5
梅州 52.8 46.5 47.0 56.2 57.2 50.2
廣州 47.5 45.4 45.5 47.0 45.4 46.7

同时,與閩南話受古越族(百越族)語言影響之情況相同,客家地区在客家人到来之前往往有一定的少数民族存在,这些少数民族的语言(用词)也影响了客家语。

方言分类

客家語分布區域廣泛,具有多種方言。中國大陸、台灣、海外各有不同的客家方言劃分方法。

根據2012年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中國的客家語被分成八個大片,分別是:粵台片粵北片海陸片粵西片汀州片于信片寧龍片銅桂片[20] 而臺灣地區的客家語則被歸類為幾個大類,主要是四縣腔海陸腔大埔腔饒平腔詔安腔,還有少數的永定腔、汀州腔、豐順腔、長樂腔、平和腔等等。

代表音

  • 语言学家一般把广东梅縣話作为客家語的典型代表。在台灣以四縣話为典型代表,大眾運輸之客語廣播多從之。
  • 但是并不存在一个公认的标准口音。民间对梅州话作为标准音缺乏认同,多数使用非梅州口音的客家人都不会说梅州话,甚至跟说梅州话的人交流時还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
  • 在台灣方面的四縣話因為大眾媒體(客語電視、運輸系統)的普遍,反而較梅縣話獲得更多推廣空間,連非客語母語者都有比較多的機會接觸學習。

内部互通性

客家方言内部有相似的一面,也有差异巨大的地方。包括梅州话惠阳话四县话等在内的75%(以使用人口计)的客家语可以共通。这75%的客家语也称为主流客家語,包括:

語音特點

  • 全濁聲母次清聲母合流,不論平仄多讀成送氣清塞音、塞擦音。
  • 古莊組與精組洪音無別,讀舌尖前音[ts]、[tsʰ]、[s]
  • 古泥、來母不混。
  • 古曉、匣母逢合口大部分讀作[f]
  • 古非、敷、奉、微母部分字讀重唇音。
  • 同攝(山、蟹、咸等攝)內一二等在不同範圍內有不同讀音。
  • 梗攝字白讀多為[aŋ]、[iaŋ]或帶a的鼻化韻。
  • 山攝開口一等牙喉音字多與合口一等齒音字混同,而韻腹多為[ɔ][o]
  • 宕攝開口一等唐韻與江攝二等江韻字多混同,讀為[ɔŋ][iɔŋ]
  • 果假兩攝韻腹的區別普遍為 [o][ɔ][a][ɑ]之別。
  • 侵韻莊組字“森”、“蔘”多與其他聲母字讀音有異。
  • 遇攝字“五”多有[ŋ]的讀音。
  • 次濁入聲字有兩個走向,或與清聲母同,或與濁聲母同。
  • 保留入聲調類者,其聲調多為短促調。
  • 多數點知組聲母二三等不分。
  • 多數點知組三等與章組個別字相當一致讀[t]、[tʰ]
  • 精組分洪細的少,見組分洪細的略多,但尖團多不混。
  • 微母字和匣影雲以合口多混同為[v]聲母。
  • 影母洪音不與疑母混同。
  • 四等韻(如齊韻)字有讀洪音。
  • 宕攝一等字開和口多混同,一般讀作[ɔŋ]
  • 曾攝開口一等字與梗攝開口二等字(文讀)多不分,讀作[ɛn]ɛŋ]
  • 多數點無撮口呼。
  • 多數點古陽聲韻 [-m]、[-n]、[-ŋ] 韻尾三分。
  • 多數點入聲韻保留 [-p̚]、[-t̚]、[-k̚] 韻尾三分。
  • 多數點聲調為六類,平入各分陰陽,上去雜為二調。
  • 古入聲字今聲調大多數按清濁分讀兩調。
  • 多數點把部分次濁去聲字讀成清聲母。
  • 古全濁、次濁部分上聲字除少數地點外均有把常用字讀作陰平調。

書寫形式

客家語過去一直都使用漢字來書寫。19世紀中期,基督教教士為了方便傳教,為文盲的平民創立了多種客家語的拉丁拼音字母。這些拼音字母,大都依照每個地方的鄉談來設計,所以,變成了不同地方的客家語的寫法都不同。

世界名著《小王子》亦於2000年從英文轉譯成客家語出版。該書是基於苗栗的方言,一種演變自四縣話的方言。該書亦是雙語版本,不過採用的是通用拼音

除了以上講述的漢字、教會羅馬字及通用拼音方案以外,其他機構亦有自己的客語拼音方案,如臺灣語文學會就有臺灣語言音標方案:客音標方案

参见

註釋

  1. ^ 1.0 1.1 1.2 謝留文,黃雪貞. 客家方言的分區. 北京: 《方言》. 2007-08-24: 238–249 [2014-12-29] (中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4),使用客家語的人口江西大約800萬,廣東大約2300萬,福建大約300萬,湖南大約300萬,加上廣西、四川、海南、台灣、香港及海外華人、華裔的客家語人口,總計4,400萬左右 
  2. ^ 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民國89年(2000年)3月31日立法
  3. ^ 截至2005年9月,客委会对五种台湾客家语的常用字词作了读音、用字规范,这种规范施行于客家語言能力認證考試中,但不对日常使用进行强制。
    除客委会外,香港崇正总会广东省教育厅台湾语文学会中华民国教育部等机构亦进行了一些规范,但都没有达到正音正字的高度。
  4.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客家語.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5. ^ Top 100 Languages by Population. 
  6. ^ “客家语”、“客家话”,在台湾客家语的白话字中分别写作“Hak-kâ-ngî”和“Hak-kâ-fa”。1924年在汕头出版的《客英词典》(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Hakka-dialect as spoken in Kwang-tung Province)中,分别拼写作“Hak-ka-nyi”、“Hak-ka-fà”。
  7. ^ Top 100 Languages by Population
  8. ^ 傳統的「漢語七大方言」是否为各自独立的语言,语言学界一直有争议。参见汉语语族
  9. ^ 刘村汉主编.广西客家方言研究论文集.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ISBN:9787549509119(第一节:客家话:太平天国的“国语”)
  10. ^ 吳守禮. 一百年來的閩南系臺灣話研究回顧#正名. 老醫之家. 2003-04-02. 
  11. ^ 孟万春.陕西商洛“广东话”语音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05),100-103.
  12. ^ 黃玉振. 不僅只有台灣閩南語,台灣客家語也是「台語」!.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2011-05-25 [2012-04-17]. 
  13. ^ 臺日大辭典. 臺灣總督府. 1931-1932: 406. 
  14. ^ 肖平.成都“土广东”[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6,(05),61-62.
  15. ^ 程世平,张雪山.四川客家话与亚文化圈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5),27-30,50.
  16. ^ 田志君 編 《16世紀興寧客家方言》,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9年4月第30卷第2期
  17. ^ 河源市区公交增客家话报站. 广州日报. 2013年3月8日. 
  18. ^ 張雙慶 莊初升. 《香港新界方言》. 香港: 商務印書馆. 2003: 14 [2015-02-26]. ISBN 9620716825 (中文). 
  19. ^ 鐘山,《走向海洋的優秀民係—漫話港澳臺的客家人和客屬組織》,你好台灣客家鄉親網站,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中心
  20. ^ 20.0 20.1 張振興. 中國語言地圖集第二版. 北京: 商務印書馆. 2012: 116–124 [2016-02-04]. ISBN 7100070546 (中文). 
  21. ^ 原居係指1898年7月1日租借新界和新九龍之前,已在香港存在的村落的居民後代
  22. ^ 香港客家人
  23. ^ 莊初升 黃婷婷. 《19世紀香港新界的客家方言》.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4 [2015-02-26]. ISBN 9787218087085 (中文). 
  24. ^ 2011年按新市鎮及慣用語言劃分的五歲及以上人口.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統計處 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辦事處. 2011 [2015-02-26] (中文). 
  25. ^ 25.0 25.1 25.2 2001年、2006年及2011年五歲及以上人口能說選定語言/方言的比例.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統計處 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辦事處. 2011 [2015-02-26] (中文). 
  26. ^ 2011年按出生地點、慣用語言及使用其他語言/方言的能力劃分的五歲及以上人口.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統計處 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辦事處. 2011 [2015-02-26] (中文). 
  27. ^ 吴伯雄的客家情结,《南风窗》
  28. ^ 客家基本法. 中華民國司法院. 2010-01-27 [2010-02-15]. 
  29. ^ 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 中華民國司法院. 2000-04-19 [2010-02-15]. 
  30. ^ 高本漢B. Karlgen著,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譯:《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40,1994,2003),頁586。
  31. ^ 高本漢B. Karlgen著,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譯:《中國音韻學研究》,頁565。
  32. ^ 侯精一主编,《現代汉语方言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143~144页
  33. ^ 《方言间韻母系统相似度测度研究》陈海伦

參考書目

  • 溫昌衍 編 《客家方言》,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 李如龍 編 《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大學出版社,1992年。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