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郑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郑浑(?—?),字文公河南郡开封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东汉名儒郑众的曾孙。东汉末及三国曹魏官员,多次出任地方官员,多次稳定当地混乱的局势和改善当地人民生活。

生平

[编辑]

郑浑起初到淮南避难,在寿春袁术礼待他,但郑浑知道袁术必定会失败,于是投靠当时担任豫章太守的好友华歆。后来曹操听闻他的事迹,征召他为掾属,历任下蔡长和邵陵长,治理的地区都重视生产,发展农耕,令当地人民富足,甚得民心。后来被辟命为承相掾属,迁任左冯翊

当时正值梁兴率众攻击各县,各县不能抵抗,十分惧怕,都逃到左冯翊的治所高陵。当时有人提议移将治所到别处据险防守,但郑浑反对,认为这是向梁兴示弱,又认为应该劝降梁兴部众,让他们自动瓦解。于是郑浑一方面修筑城墙,一方面以重赏鼓励吏民打击梁兴的部众,吏民每每掳得他们的妻儿,妻儿被掳的部众都向郑浑请降,于是梁兴的部众渐渐瓦解;同时又派吏民到山谷劝降,又命令各县官员回到治县安抚投降的民众。这些措施令梁兴大为恐惧,只好退守鄜城,不久夏侯渊率军赶到,与郑浑率领的民兵击破梁兴的部众,并斩杀梁兴及其党羽。及后又打败作乱的靳富赵青龙,讨平所有山贼,令当地人民安定、专心生产。后来郑浑转任上党太守。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伐汉中,郑浑被任命为京兆尹,制订移居之法,令新移到京兆地区的人民安定生活,更向汉中提供军粮和派民众到汉中耕作生产。曹操因而十分欣赏郑浑,再次任命他为丞相掾属。曹丕称帝后,任命郑浑为侍御史,加驸马都尉,迁任阳平沛郡二郡太守,后又历任山阳魏郡太守,所在皆有治绩,地方井然有序,深受百姓爱戴。曹叡知道后,更加下诏将他的治绩公告全国。后来迁任将作大匠。后来逝世。

由于郑浑一生为官清廉,家无余财,甚至妻儿都要忍受饥寒。

逸闻

[编辑]

郑浑任沛郡太守时,治理萧、沛二县以利民生,当地人刻一石碑,名曰“郑陂”来纪念他。[1]

亲属

[编辑]

祖辈

[编辑]
  • 郑兴,字少赣,汉谏议大夫
  • 郑众,字子师,汉大司农

兄长系

[编辑]

子辈

[编辑]

评价

[编辑]
  • 司马懿:“贤叔大匠垂称于阳平、魏郡,百姓蒙惠化。”
  • 陈寿三国志》:“郑浑、仓慈,恤理有方。抑皆魏代之名守乎!”
  • 《晋右军将军郑烈碑》:“显考将作大匠,实有茂德,载在国策。”
  • 洪迈:“冯翊困于鄜盗,付之郑浑而民安寇灭。”
  • 何焯:“用此法则无兵而有兵矣!文公固善权变。”“此非俗吏所知,安农息盗,皆在移居法中,勤稼穑,明禁令是目。”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三国志/卷16》,出自陈寿三国志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水经注·睢水》相县萧县条:昔郑浑为沛郡太守,于萧、相二县,兴陂堰,民赖其利,刻石颂之,号曰郑陂
  2. ^ 赵明诚《金石录·卷二十》〈晋右将军郑烈碑〉;洪适《隶续·卷四》〈晋右军将军郑烈碑〉作平莞男,并言:“郑君所封,其上一平字则晓然可识,下一字额已损,而铭辞亦缺,仅若莞字。赵氏以为东莞则误也,晋县亦无平莞,非乡名即亭名也。余尝以魏末至晋宋隶字无可取者。”
  3. ^ 《南史·郑鲜之传》:十二年,武帝北伐,以为右长史。鲜之曾祖晋江州长史哲墓在开封,求拜省,帝以骑送之。
  4. ^ 4.0 4.1 《宋书·郑鲜之传》: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也。高祖浑,魏将作大匠。祖袭,大司农。父遵,尚书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