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王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人。擅長辭賦,建安七子之一,被譽為「七子之冠冕」。

生平

[編輯]

王粲出身名門大族,其曾祖父王龔,在漢順帝時任太尉;祖父王暢,在漢靈帝時任司空,是當時的名士。二人都曾位列三公。父親王謙,曾任大將軍何進的長史。

蔡邕賞識

[編輯]

漢獻帝西遷的時候,王粲來到長安,去拜訪名士蔡邕。當時蔡邕家裡賓客盈坐,聽說王粲在門外,蔡邕慌慌張張出來迎接,把鞋都穿倒了(倒屣迎之)。大家見王粲只是個十五六歲(191年至192年間)身材弱小的孩子,都感到驚訝。蔡邕說︰「這孩子才學廣博,我比不上。我要把家裡的藏書文章都送給他。」

劉表不用

[編輯]

初平四年(193年),十七歲的王粲受司徒徵辟,又被召為黃門侍郎。王粲因為長安局勢混亂,沒有赴任。

王粲後因戰亂到荊州投靠荊州牧劉表,本是想利用同鄉之情可以在劉表底下任職,[1]但劉表以王粲貌醜、氣質柔弱及不拘小節而拒絕任用[2]

建安三年(198年),長沙太守張羨聽從桓階建議,舉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之兵背叛劉表,劉表發兵討伐。為了宣傳這次出征,就由王粲執筆寫了一篇《三輔論》,以示師出有名。其中寫道:「長沙不軌,敢作亂違,我牧睹其然,乃赫爾發憤,且上徵下戰,去暴舉順。」申明用兵乃是為了「去暴舉順」。

後劉表死去,劉琮承繼位置,王粲勸其投降曹操

曹操器重

[編輯]

曹操辟王粲為丞相,賜爵關內侯。後升遷為軍謀祭酒。魏國建國後升為侍中,甚得曹操重用。

王粲因博學多識,總能做到對答如流。當時舊禮儀制度廢弛殆盡,需要重新制定,王粲與衞覬等負責除舊佈新,制定新的典章。

王粲曾與鍾繇著論云:「非聖人不能致太平。」司馬朗則認為:「之徒雖非聖人,使得數世相承,太平可致」。[3]當時曹丕偏好司馬朗的觀點。[4]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天,王粲隨軍隊伐,翌年春正月二十四日戊申(217年2月17日),於返回鄴城途中病亡,據稱死於痲瘋[5]年僅四十一歲。[6]曹丕曾親臨其喪,告訴同遊說:「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驢鳴[7]。作品多散佚,明人輯有《王侍中集》。近人俞紹初依據前人所輯,整理成《建安七子集》。

才華

[編輯]

記性過人

[編輯]

有一次和友人同行,停下來讀路邊碑文,友人問他能背誦嗎?王粲說:「可以。」當即表演,一字不差。又有一次,王粲看人下,棋局被人碰亂了,王粲憑著記憶,把棋子重新擺好。下棋的人不信,以為他亂排,用手巾帕蓋在棋盤上,請王粲在另一個棋盤上重擺一遍。王粲擺出來後,一模一樣,一個子都沒錯,令人驚嘆。

文學成就

[編輯]

王粲在詩賦上的成就甚高。劉勰文心雕龍·才略》提到:「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辭少瑕累,摘其詩賦,則七子之冠冕乎。」王粲的哀思表現在作品上,其代表有《七哀詩》與《登樓賦》。最能代表建安文學的精神。王粲《七哀詩》說:「……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南登灞陵岸,同首望長安,悟彼林下泉,喟然心碎肝。(或作「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把在亂世的經歷見聞,融入於作品之中,留下最真實的記錄。

史學成就

[編輯]

著有《英雄記》,或稱《漢末英雄記》。

家庭

[編輯]

曾祖

[編輯]

祖父

[編輯]

[編輯]
  • 王謙,大將軍何進長史,何進以王謙是三公後裔,想要和他結親,王謙沒有答應。因病免官,在家中去世。

族兄

[編輯]
  • 王凱

兒子

[編輯]
  • 兩個兒子,為魏諷所引,意圖謀反,被曹丕所誅
  • 王業,王粲族兄王凱之子,魏文帝曹丕命令做王粲的嗣子[8]

孫輩

[編輯]
  • 王宏,王粲從孫,於唐《晉書·良吏傳》有傳。

評價

[編輯]
  • 蔡邕:「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二十一·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
  • 典論》作者曹丕評曰:「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粲長於辭賦。幹時有逸氣,然非粲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樓、槐賦、征思,幹之玄猿、漏卮、圓扇、橘賦,雖張(張衡)、蔡(蔡邕)不過也,然於他文未能稱是。」
  • 曹植:「既有令德,材技廣宜。疆記洽聞,幽贊微言。文若春華,思若泉涌。發言可詠,下筆成篇。何道不洽,何藝不閒。」「昔仲宣獨步於漢南,孔璋鷹揚於河朔,偉長擅名於青土,公幹振藻於海隅,德璉發跡於大魏,足下高視於上京。」
  • 魚豢:「粲才既高,辯論應機。鍾繇、王朗等雖各為魏卿相,至於朝廷奏議,皆閣筆不能措手。」(《典略》)
  • 陳壽三國志》:「昔文帝、陳王以公子之尊,博好文采,同聲相應,才士並出,惟粲等六人最見名目。粲特處常伯之官,興一代之制,然其沖虛德宇,未若徐幹之粹也。」
  • 謝靈運:「家本秦川,貴公子孫,遭亂流寓,自傷情多。」「幽厲昔崩亂,桓靈今板蕩。伊洛既燎煙,函崤沒無像。整裝辭秦川,秣馬赴楚壤。沮漳自可美,客心非外獎。常嘆詩人言,式微何由往。上宰奉皇靈,侯伯咸宗長。雲騎亂漢南,紀郢皆掃蕩。排霧屬盛明,披雲對清朗。慶泰欲重疊,公子特先賞。不謂息肩願,一旦值明兩。並載游鄴京,方舟泛河廣。綢繆清燕娛,寂寥梁棟響。既作長夜飲,豈顧乘日養! 」(《謝靈運全集·王粲》)
  • 劉勰文心雕龍》:「傅嘏、王粲,校練名理。」(〈論說第十八〉)「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辭少瑕累,摘其詩賦,則七子之冠冕乎!」(〈才略第四十七〉)
  • 沈約:「若夫平子艷發,文以情變,絕唱高蹤,久無嗣響。至於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陳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緯文,以文被質。自漢至魏,四百餘年,辭人才子,文體三變。相如巧為形似之言,班固長於情理之說,子建、仲宣以氣質為體,並標能擅美,獨映當時。」
  • 鍾嶸說王粲的作品:「其源出於李陵。發愀愴之詞,文秀而質羸。在曹、劉間,別構一體。方陳思不足,比魏文有餘。」
  • 蕭綱:「但以當世之作,歷方古之才人,遠則揚、馬、曹、王,近則潘、陸、顏、謝,而觀其遣辭用心,了不相似。」
  • 房玄齡:「逮乎當塗基命,文宗蔚起,三祖葉其高韻,七子分其麗則,《翰林》總其菁華,《典論》詳其藻絢,彬蔚之美,競爽當年。獨彼陳王,思風遒舉,備乎典奧,懸諸日月。」
  • 駱賓王:「河朔詞人,王、劉為稱首;洛陽才子,潘、左為先覺。若乃子建之牢籠群彥,士衡之籍甚當時,並文苑之羽儀,詩人之龜鏡。」
  • 於頔:「詩自風雅道息,二百餘年而騷人作。其旨愁思,其文婉麗,亡楚之變風歟?至西漢李陵、蘇武,始全為五言詩體,源於風,流於騷,故多憂傷離遠之情。梁昭明所撰《文選》,錄古詩十九道,亡其名氏。觀其辭,蓋東漢之世,亦蘇李之流也。自建安中王仲宣、曹子建鼓其風,晉世陸士衡、潘安仁揚其波。王曹以氣勝,潘陸以文尚。氣勝者魏祖興武功,於二京已覆;文尚者晉武圖帝業,於五胡肇亂。」
  • 獨孤及:「且文之為體也,必當詞與旨相經,文與聲相會。詞義不暢,則情旨不宣;文理不清,則聲節不亮。詩人因聲以緝韻,沿旨以制詞,理亂之所由,風雅之所在。固不可以孤音絕唱,寫流遁於胸懷;棄徵捐商,混妍蚩於耳目,自當晞聖藻於天文,聽仙章於廣樂,屈、宋為涯島,班、馬為堤防,粲、植為陸落,潘、陸為郊境,搴琅玕於江、鮑之樹,採花蕊於顏、謝之園,何、劉准其衡軸,任、沈程其粉黛,然後為得也。若乃才不半古,而論已過之,妄動刀尺,輕移律呂,脫略先輩,迷詿後昆,此明時所當變也。」(《送朱侍御赴上都序》)
  • 白居易:「身是鄧伯道,世無王仲宣。只應分付女,留與外孫傳。」
  • 羅大經:「仲宣不依曹、黃、二袁,而依劉表,意亦可見。故仲宣之忠於漢,陶淵明之忠於晉,羅昭諫之忠於唐,皆詩人文士之識大義有氣節者。」(《鶴林玉露》)
  • 陳繹曾:「王粲真實有餘,澄濾不足。」
  • 陸時雍:「子桓、王粲,時激風雅餘波,子桓逸而近風,王粲莊而近雅。」
  • 陳祚明:「王仲宣詩跌宕不足而真摯有餘,傷亂之情,小雅變風之餘也。與子桓兄弟氣體本殊,無緣相比。」
  • 方東樹:「建安七子,除陳思,其餘略同,而仲宣為偉,局面闊大。公幹氣緊,不如仲宣。」「蒼涼悲慨,才力豪健,陳思而下,一人而已。」

藝術形象

[編輯]

文學

[編輯]

影視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三國志·卷21》,出自陳壽三國志

注釋

[編輯]
  1. ^ 《昭明文選》卷二十三王粲《贈文叔良一首》李善註:「獻帝初平中,王粲依荊州劉表。」
  2. ^ 劉表接任荊州為190年(據《三國志·劉表傳》)。
  3. ^ 《三國志》:鍾繇、王粲著論云:「非聖人不能致太平。」朗以為「伊、顏之徒雖非聖人,使得數世相承,太平可致」。
  4. ^ 《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書》:文帝善朗論,命祕書錄其文。
  5. ^ 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中,記載了張仲景為王粲看病的逸事:「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嫌其言忤,受湯而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言。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此二事雖扁鵲、倉公無以加也。」《章太炎全集》第八冊《論狐惑及癘》云:「此眉落當是今之大麻風,廣中是病,多傳子孫,少時不覺,及期而作,故仲景能預知之,若梅毒則不得逾二十年而發也。《千金》稱大麻風為惡疾大風,雲有初得遍體無異,而眉須已落,有遍體已壞,而眉須儼然者。其方有石灰酒,主生毛髮鬚眉,去大風,是即仲景用五石意也。」
  6. ^ 曹植《王仲宣誄》說:「建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戊申,魏故侍中關內侯王君卒。嗚呼哀哉!」
  7. ^ 世說新語·傷逝》
  8. ^ 《三國志注·魏志二十八·鍾會傳》:魏氏春秋曰:文帝既誅粲二子,以業嗣粲。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