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夏侯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夏侯佐
夏侯惇
大将军
夏侯惇
清朝某版《三国演义》插图:拔矢啖睛
大将军
国家曹魏
时代东汉末至三国时期
主君曹操曹丕
夏侯
元让
封爵高安乡侯
其他名号盲夏侯
出生?
逝世220年
谥号忠侯
亲属
夏侯充
夏侯楙
其他亲属夏侯婴
夏侯廉
夏侯廙
夏侯渊
夏侯劭

夏侯惇(2世纪—220年6月13日),字元让沛国谯县(今属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的族兄。汉朝开国功臣之一夏侯婴的后代。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曹操死后数月跟著去世。谥为忠侯

生平

[编辑]

驰聘沙场

[编辑]

西汉太仆夏侯婴之后。夏侯惇十四岁时,有人侮辱他的老师,夏侯惇便把那人杀死,由此以烈气闻名[1]。曹操举兵讨伐黄巾军时,便已跟随,担任裨将。190年,讨董卓联军组成后,曹操行使奋武将军,更以夏侯惇为司马,跟随曹操到扬州募兵。曹操建立势力后,派夏侯惇屯白马,不久又升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

拔矢啖睛

[编辑]

193年,曹操陶谦,留夏侯惇守濮阳荀彧鄄城。可是张邈陈宫叛迎吕布,曹操家在鄄城,夏侯惇轻军往赴鄄城,适逢与吕布相会,并交战。吕布败退,遂入濮阳,袭得夏侯惇军辎重。吕布遣将伪降,夏侯惇中计并被伪降的吕军劫持,夏侯惇军中震恐。夏侯惇的部将韩浩声称按照国法将不考虑人质的安全,做出要招兵袭击劫持人质者的姿态。劫持人质者害怕,于是放弃人质投降,韩浩都把劫持者全杀光。豫州刺史郭贡率众数万到城下,有人说郭贡与吕布同谋,大家非常恐惧。郭贡求见荀彧,荀彧即将前往。夏侯惇怕荀彧遭害,劝说荀彧不要前往,荀彧依然前往,劝退了郭贡。曹操听说夏侯惇被劫持这件事后,将攻击劫质者不用顾忌人质定为法令,于是以后就没再发生劫持人质事件。曹操从徐州归来,之后随曹操征讨吕布时却被流矢射伤左目,从此被人称为“盲夏侯”,夏侯惇很介意这个称呼。自从失去左眼后,夏侯惇每次照镜看到自己盲眼都会不悦,将镜子摔在地上。

屯田救民

[编辑]

其后复领陈留济阴太守、任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当时大旱,蝗灾,夏侯惇截断太寿水,形成一个池塘,亲自担土,率领士兵种稻耕田,避过缺粮危机,百姓皆受益,后又任河南尹。

任陈留太守期间,举荐当地名士卫臻担任计吏。一次,夏侯惇让自己妻子也出场宴会来祝福卫臻升迁,卫臻不领情,认为这是末世才有的败俗之举,不合正礼。夏侯惇大怒,把他抓了起来,没过多久又把他放了。[2]

功勋苦劳

[编辑]

196年,曹操汉献帝到许昌,夏侯惇转任河南尹。

198年,曹操派夏侯惇救援刘备,为吕布军的高顺张辽所破(夏侯惇应该在此时被射瞎左眼)。

200年,曹操开始与袁绍交战,夏侯惇率部防守敖仓,掩护大军左侧安全。

202年,夏侯惇随著于禁李典到叶县迎战依附刘表刘备,刘备将阵线后撤,选择博望与曹军对峙。一天早晨烧掉营地撤退了,夏侯惇不顾李典的劝谏,同于禁率领部队追击刘备,使李典留守。然而遭到敌军埋伏,幸得李典救援才能挽回战局,刘备见救兵已至于是撤退。[3]

204年,邺城破后,受任为伏波将军,受权能简单从事,不用拘于制度。与田畴为好友,曾帮曹操劝田畴再次投靠,但不成功。

205-206年,夏侯惇奉曹操命率大军打败并州刺史高干及其同党河东人卫固范先、盗贼张晟,诛杀卫固等。

207年,因前后功劳增封邑一千八百户,与以前所赐的加上有二千五百户之高。

215年,参加讨伐汉中张鲁的战事。

216-217年,曹操征孙权班师后,命夏侯惇督二十六军,与曹仁张辽朱灵等人屯兵居巢,防卫孙权,并赐予伎乐名倡。初时夏侯惇坚辞奖赏,但曹操说:“当初魏绛只凭平定西戎的功劳都能得到金银财宝,何况是将军立下的大功呢!”夏侯惇才接受曹操的好意。

身份凌驾

[编辑]

219年,曹操到摩陂,召夏侯惇同车,不经通传,自由进入曹操的卧室。曹操建立魏公国后,曹操不少下属担任魏国官员,只有夏侯惇是汉朝朝廷命官,夏侯惇上书希望曹操改封他魏官。但曹操却认为夏侯惇与他同为汉官,是友臣,怎能屈就魏的官号。在夏侯惇一再要求下,任命夏侯惇为前将军[4]。曹操又让夏侯惇督各军回到寿春并前往召陵驻扎。当时孙权上书劝曹操称帝,夏侯惇也表示曹操应该顺应民意取代汉朝,但曹操表示“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5]

220年,曹操病故,曹丕登位,于三月已卯日(4月23日)封夏侯惇为大将军四月庚午日(6月13日)夏侯惇去世,曹丕穿上素服到邺城东城门发丧,谥夏侯惇为忠侯,夏侯家也获得优厚待遇。曹魏朝廷认为夏侯惇为元勋,将夏侯惇的子孙全部封侯。

青龙元年五月壬申日(233年6月7日),夏侯惇与曹仁程昱因功而受到曹叡在曹操庙庭祭祀的礼遇。

家庭

[编辑]

族弟

[编辑]
  • 夏侯渊,曹操麾下大将,官至征西将军,封博昌亭侯,于定军山之战战死,追谥愍侯。

[编辑]

[编辑]
  • 夏侯充,夏侯惇之子,嗣高安乡侯。
  • 夏侯楙,夏侯惇次子,娶曹操之女清河公主为妻,与曹丕甚有交情,任安西将军
  • 夏侯惇还有七子在他死后被封为关内侯(其中两人的表字为子臧与子江)。

[编辑]
  • 夏侯廙,夏侯充之子,继嗣高安乡侯。
  • 夏侯惇还有二孙在他死后被封为关内侯。
  • 夏侯佐,绍嗣高安乡侯,266年去世,无子[6]

曾孙

[编辑]
  • 夏侯劭,夏侯廙之子,继嗣高安乡侯。因死后无子,由堂叔夏侯佐继嗣。

评价

[编辑]
  • 陈寿三国志》:“夏侯、曹氏,世为婚姻,故惇、渊、仁、洪、休、尚、真等并以亲旧肺腑,贵重于时,左右勋业,咸有效劳。”“惇虽在军旅,亲迎师受业。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
  • 曹操:“魏绛以和戎之功,犹受金石之乐,况将军乎!”
  • 曹丕下诏:“昔先王之礼,于功臣存则显其爵禄,没则祭于大蒸,故汉氏功臣,祀于庙庭。大魏元功之臣功勋优著,终始休明者,其皆依礼祀之。”
  • 司马炎:“惇,魏之元功,勋书竹帛。昔庭坚不祀,犹或悼之,况朕受禅于魏,而可以忘其功臣哉!宜择惇近属劭封之。”
  • 段默:“伏波与先帝有定天下之功。”
  • 檀珪:“夏侯惇魏氏勋佐,金德初融,亦始就甄显,方赏其孙,封树近族。”
  • 罗贯中:“开疆展土夏侯惇,枪戟丛中敌万军。 拔矢去眸枯一目,啖睛忿气唤双亲。忠心力把黎民救,雪恨平将逆贼吞。孤月独明勘比伦,至今功迹照乾坤。”
  • 袁守定:“凡有急事用民力,以身先之,亦鼓舞民气之一道,夏侯惇为陈留太守,大旱蝗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艰着履新,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
  • 王歆:“元让当时雄将,惜乎传记不详,五之一而云劫质事,显韩浩也,五之一而云楙。楙实庸懦之人,不意名将之子,便堕凡俗,是将门不得两传耶?略从粗窥,武则扫荡丑类、绥靖地方,文则劝课农桑、并为军屯。何曹夏侯之能者如是之多耶?岂梁沛间真有帝王气耶?”

民间形象

[编辑]

小说

[编辑]
周曰校插图版《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夏侯惇吞目

明代罗贯中所撰之《三国演义》第18回写道夏侯惇在徐州攻防战时迎战吕布部将高顺,高顺败逃,夏侯惇从后追赶,不料遭另一名敌将曹性射箭偷袭。夏侯惇左眼被射中,痛得怒吼一声便匆忙用手拔箭,却不慎连著眼珠子拔了出来。夏侯惇立即大喊:“父精母血,不可弃也!”便把眼睛塞进嘴巴吞咽下去;然后又挺枪纵马,上前杀掉曹性报回一箭之仇。

《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贼吉太医下毒遭刑》中,祢衡评论曹操的将士时说:“荀彧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李典可使传书送檄,乐进可使取状读招;徐晃可使屠猪杀狗,于禁可使负版筑墙,吕虔可使磨刀铸剑,满宠可使饮酒食槽;夏侯惇称为完体将军,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其余皆酒桶,肉囊,饭袋耳。”完体将军是祢衡对夏侯惇的讥笑,身体完整的将军。意为仅能保全自己的躯体而已,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残也”的学说,夏侯惇失去一只眼睛,就不算“完体”,后代指平庸无能的人。

虽然《三国演义》书内多有杜撰创作成分,故此“夏侯吞眼”一事理应纯属虚构。但是由于这段情节精密紧凑,不单止直接描绘出夏侯惇的勇猛无惧,更侧面映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的传统孔儒观念,因此一直深受说书人或普遍读者的喜爱,久而久之即成为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由是更加强民间认为夏侯惇刚烈强悍的印象

戏剧

[编辑]

中国传统戏曲中夏侯惇的角色,以蓝色为主,做成三块瓦脸,反映其粗莽而勇猛的性格,而左眼有一红条,代表其左目受伤。

电玩游戏

[编辑]

影视形象

[编辑]

动漫作品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三国志·卷09》,出自陈寿三国志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参考资料

[编辑]
  1. ^ 三国志·夏侯惇: “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人,夏侯婴之后也。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
  2. ^ 三国志·魏书·卫臻传》:夏侯惇为陈留太守,举臻计吏,命妇出宴,臻以为“末世之俗,非礼之正”。惇怒,执臻,既而赦之。(这里的命妇不是“命令妇女”的意思,而是“侯爵夫人”的意思)
  3. ^ 《三国志·魏书·李典传》:“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4. ^ 《三国志》卷9:二十四年,太祖军击破吕布军于摩陂,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拜前将军,〈注引王沈《魏书》: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太祖曰:“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惇固请,乃拜为前将军。
  5. ^ 《三国志》卷1注引《魏氏春秋》:夏侯惇谓王曰:“天下咸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自古已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馀年,功德著于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复何疑哉!”王曰:“‘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6. ^ 《晋阳秋》曰:泰始二年,高安乡侯夏侯佐卒,惇之孙也,嗣绝。诏曰:“惇,魏之元功,勋书竹帛。昔庭坚不祀,犹或悼之,况朕受禅于魏,而可以忘其功臣哉!宜择惇近属绍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