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吳語
吳語
發音/ɦu˨ ȵy˦/(上海音)
/ɦɜʊ˨˦ ȵy˧˩/(蘇州音)
əʊ˨ ȵy˥/(衢州音)
/ŋ˧˩ ȵy˧˦/(溫州音)
/ŋ˨˦ ȵy˧˩/(常州音)
/ɦu˩ ȵy˧˩/(寧波音)
母語國家和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區域江蘇南部、上海浙江大部、安徽東南部及南部、江西東北部和福建西北角
母語使用人數
8070萬 (2015年)
語系
文字漢字 · 傳教士羅馬字
語言代碼
ISO 639-3wuu
Glottologwuch1236[1]
語言瞭望站79-AAA-d

吳語又稱吳方言[2],是漢族吳越民系使用的語言或方言[3]:8[a][4]:8[b],屬漢藏語系漢語族漢語變體之一[2]。主要分布於中國上海市浙江省大部、江蘇省南部,以及南部分地區、江西東北角和福建西北角[2][5]:13;四川、重慶、貴州、新疆亦有三線建設時期形成的吳語方言島;香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的江浙滬移民仍有使用吳語的現象。代表方言早期為蘇州話上海開埠後正逐漸為上海話取代[4]:5[5]:13。部分學者將徽語也視作吳語的一種變體[5]:263[6],但本條目將徽語排除在外。

1996年,全球以吳語為母語的人數約7717萬人,以使用者人口排名位居世界第10名,在中國境內僅次於以官話為母語的人數[7],約占漢語總人口數的6%[5]:13。2007年,吳語母語人口為7952萬人;[8]2015年約8070萬人[9][註 1]。目前,該語言存在嚴重傳承危機,兒童普遍不能使用母語,而轉用普通話。一般認為吳語未來在小城市會比大城市衰落得更快[4]:10。近年來,一些地方通過公共交通報站、中小學生吳語活動、民間自發形式的科普等方式保護或推廣吳語。

吳語最為顯著的特點是保留了中古漢語的全濁聲母[3]:11,陽聲調(陽平、陽上、陽去、陽入)在多數方言點聲母都是濁音。由於四聲各分陰陽,八個聲調是吳語的典型特徵,但各地有不同情況,如多地發生了聲調歸併從而聲調數小於8個(上海話僅5個),一些地方則有「送氣分調」現象使聲調數多於8個[4]:99-102等。同大部分漢語方言一樣,吳語也有連讀變調現象,不僅有複雜的「語流變調」(如普通話的上聲變調),大部地區還有「語法變調」,在偏正動賓等不同的語法結構中有不同的變調規則[4]:111[10]

吳語在明清時代的口語通行蘇白,一種近似於蘇州話語音的綜合性共通語;但是,在近代,通行語的地位逐漸被上海話所取代。吳語詞彙和語法具有獨特性。譬如用吳語寫成的小說《海上花列傳》非吳語使用者無法深入理解其內涵。張愛玲女士翻譯後夾雜的官話,仍然不能完全使官話使用者很好理解其本意。海上漱石生(孫玉聲)《退醒廬筆記》:「韓書已易名曰《海上花列傳》,而吳語則悉仍其舊,致客省人幾難卒讀,遂令絕好筆墨竟不獲風行於時。」胡適《亞東本〈海上花列傳〉序》:「孫先生的解釋似乎很近於事實」。金庸的武俠小說系列也大量使用了吳語詞彙,如「物事」、「醒轉」等等。

名稱[編輯]

按照曹志耘分法繪製的吳語分區圖

現代吳語的別稱除吳方言外,還有江浙話江南話等等,但歷朝歷代吳語的指代對象各有不同:秦漢時代所說的吳語實際上是古越語,並不屬於漢語,這種語言和現代壯侗語系有着淵源;三國魏晉南北朝所稱之吳語,實際上指代江東方言,通行於以當時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和現代吳語有繼承關係;唐宋時期及至明清,吳語一般就是蘇南、浙北方言,偶爾兼及寧紹平原,寧紹平原的方言一般被稱作越語、越言,而溫州方言被稱作甌海方言、甌語,向來不以吳語、越語論。清末民初的章太炎在其《方言》中將江南蘇州、松江、常州、太倉及浙江湖州、嘉興、杭州、寧波、紹興歸納為吳語。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傳教士對中國的語言狀況進行了全面調查,穆麟德在1896年發表的《現行中國之異族語及中國方言之分類》中提出吳語包括溫州、寧波(下分紹興、台州)、上海(下分徽州)三種方言,首次將古代的吳語、越語、甌語並稱吳語,1920年代的《中華歸主:中國基督教事業統計》中詳細繪製了吳語區的地圖,1928年趙元任《現代吳語的研究》則沿用了上述地圖,吳語區的範疇也由此定型。[4]:1,312-313

語言分區[編輯]

吳語區的分化由來已久,就吳語區內部而言,僅太湖片和台州片可以相互通話,其它各片之間的互通程度較低。總體而言,吳語區南部各方言可以或多或少聽懂吳語太湖片,但太湖片卻完全聽不懂台州片以外的各方言。[4]:5[註 2]明清的吳語一般就只是吳語太湖片方言,例如章太炎就把太湖片以外的吳語方言分為兩類:一類將吳語婺州片、處衢片龍衢小片徽語歸為一種方言,另一類如甌江片台州片處州小片大部則屬於閩語。至傳教士奠定現代吳語概念,穆麟德將吳語分為溫州、寧波、上海三種。

在1982年上海復旦大學舉辦的第一次吳語研究學術會議上,與會代表一致同意吳語區的兩分法,但在具體分法上存在爭議,一派主張依據同言線劃錢塘江為界,一派則綜合考慮將太湖片以南劃為南部吳語。[4]:26-28雖然傅國通等在1985年等按照兩分法將浙江省南部的台州片甌江片婺州片處衢片與北部吳語對立,但在1986年放棄了南北劃分的方法,將南部吳語劃分為甌江片婺州片處衢片,主要問題在於所謂的「南部吳語」彼此差異太大,難以視作同一方言研究,因此南部吳語的概念更多是一種地域概念而非語言學概念。[11]:4取而代之的中國社科院舉辦的1984年第二次吳語分區工作專題討論會上提出的多分法,與會專家一致同意將吳語區劃分為太湖片台州片甌江片婺州片處衢片,1987年的中國社科院《中國語言地圖集》則將宣州片從太湖片分出。[4]:29-30

此外,游汝傑認為吳語區可以劃分為北、西、南三區,分別對應太湖片、宣州片、剩餘分片。[4]:31曹志耘則在《南部吳語語音研究》中將原先的南部吳語區重新劃分為甌江片、金衢片、上麗片,並把台州片歸於北部吳語區,主張合併吳語和徽語。[11]:4-7這種分法也應用於他主編的《漢語方言地圖集》,以及後來的新版《中國語言地圖集》。[12]

歷史[編輯]

魏晉以前[編輯]

永嘉南渡漢人大規模遷入以前,現代吳語區域內,除了少數漢人移民聚集區外,主要通行不屬於漢藏語系古越語。至於這一段時期的漢人移民是否形成獨立的方言,吳語是否已經從古漢語中分化出來,並沒有準確的資料可以考證。隨着越來越多的北方移民移居南方,中原王朝設立了大量郡縣便於管理。然而無論是秦代丹徒曲阿吳縣婁縣陽羨海鹽由拳鄣縣烏程餘杭錢塘山陰句章鄞縣諸暨烏傷大末17縣,西漢設置的鄮縣餘姚餘暨於潛上虞無錫毗陵溧陽回浦,還是東漢設置的永寧富春故鄣剡縣,這些郡縣都集中在吳語區的北部,直到三國孫氏江東建政之後才在南部設立浦江東陽長山遂昌松陽常山新安天台永康瑞安10縣。即便如此,三國時期的許靖仍稱會稽以南「南至交州,歷經東甌閩越之國,行經萬里,不見漢地」,可見當地人口仍然以使用古越語的百越為主。至於這一時期當地漢人的語言是否已經形成獨特的方言,或言之漢語吳語方言是否形成,尚未有確切、充分的歷史文獻可以證明。[4]:300-303

魏晉南北朝[編輯]

衣冠南渡之後,隨着大量北方漢人移居江東,「吳音」「吳聲」「吳語」的記載開始湧現,證明當時吳語區的方言已經不同於中原。首先是來自樂府的記錄,南北朝《樂府詩集》收錄了大量「吳聲歌曲」,記錄了建業一帶的方言民歌,使用的代詞就是吳、閩語特有的「儂」。此外,北方士族與南方土著既有尖銳的語言隔閡,也有相互學習的文化交流。王導就曾經學習江東方言,《世說新語》中記載劉長真會見王導聽不懂口音,對外人稱「未見他異,惟聞作吳語耳」,這也是「吳語」一詞首見文獻。雖然王謝這樣的豪門大族都有學習「吳語」,但當時多數門閥都推崇中原洛陽音,士族之間都用洛陽音,許多北方士族都堅守洛陽音而摒棄方言,南方土著也盛行學習北方話,葛洪就這一現象諷刺道「況於乃有轉易其聲音,以效北語,即不能便良,似可恥可笑;所謂不得邯鄲之步,而有匍匐之嗤者」。《世說新語》中也記載了謝安作洛生詠「浩浩洪流」以退桓溫的故事,南北朝的注家劉孝標就解釋謝安口音「少有鼻疾,語音濁」,後人為了模仿他「手掩鼻而吟焉」;這一語音特點恰與當代吳語多濁音、多鼻音的特點相吻合。雖然「吳聲歌曲」大多採集自建業附近,但根據《顏氏家訓》,當時建業朝廷內都是北方洛陽話,同時朝廷為了安置北方僑民在建康周邊設置了僑州郡縣,因此這些地方都逐漸脫離吳語區,成為北方話通行的地方。上述地區或許可以和現代江淮方言相對應,長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地區直到隋代也有和江東方言相似的特徵,例如隋代曹憲就在《博雅言》中記錄過揚州方言和江東方言字音相似之處。[4]:303-306

此外,吳語在五至六世紀的南北朝時代對日語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吳音(日語:呉音)是日本漢字音音讀)的一種,一般認為這批漢字讀音在五至六世紀的南北朝時代從南朝直接或者經朝鮮半島百濟)傳入日本,而南朝的大致統治區域便是如今中國的長江以南地區,國都和統治中心便在長三角地區,也就是吳地。由於吳音融入日語程度較深(常用於基本詞彙中),古代稱為「和音」。平安時代之後,由於推動漢音普及的一方對其的蔑稱態度。歸國的日本留學生以長安秦音為正統,稱為「漢音」,因此稱其他地區特別是長江以南特別是江東地區的音為「吳音」。吳音同現代吳語有很多相似性,如:日母在吳音與吳語白讀中皆為鼻音聲母n;吳音中匣母的脫落現象與吳語類似(如「和」,吳音ワ,上海音/ɦu/)。從日本吳音中可窺得南北朝時期古吳語音系之一斑。

宋元時期[編輯]

宋代吳語不但已鞏固並已形成今天南北各片的基本狀況。甌江片永嘉話作者並已據自己母語寫入字書(如戴侗:《六書故》),並由專業書會寫出影響全國的文學作品——各種永嘉戲文腳本,其中豐富地表現了本片特色(如《張協狀元》)。

靖康之亂,宋室南渡,大量華北移民至杭州,使杭州附近的語言發生變化帶有中州音韻的特點。據《元豐九域志》記載,北宋元豐六年,杭州9縣居民已達二十餘萬多戶,《宋史·地理志四》也記載着北宋崇寧年間臨安府203574戶,但北宋末年方臘起義造成杭州人口有一定損失,據方紹《泊齋篇》記載,「官吏居民死者十二三」。建炎四年,金兵攻占杭州,血洗杭城,燒殺搶掠十四天,僅清波門一帶就死亡萬人(《泊齋篇》)。明代錢塘人郎瑛在《七修類稿》裡說:「(杭州)城中語言好於他處,蓋初皆汴人,扈宋南渡,遂家焉,故至今與汴音頗相似。」 蒙元初的《南村輟耕錄》是一部較早以民間射字遊戲記錄吳語音系的文獻。

明清時期[編輯]

明清時期,蘇州的經濟文化逐漸向上,並興於明清而影響全國。吳語口語湧現於文獻記載,如馮夢龍(1574—1646)所編的《山歌》。此外,《山歌》大批收集了當時的吳地民歌,前9卷書以吳語。吳方言又見於其他文獻中;如馮夢龍編的《三言》、梁辰魚的《浣紗記》、馮夢龍編的《墨憨齋定本傳奇》、李玉的《清忠譜》等。

明末,言吳語者總占中國20%,而白話小說《豆棚閒話》更實錄了當時的吳語口語。清末民初(19-20世紀),出現了大批「蘇白小說」(又稱「吳語小說」),以《海上花列傳》、《九尾龜》為名,民歌集則有《吳歌甲集》之類。[13] 古時以文言文為書面語言,而清末《海上花列傳》首次並行文言文、吳語白話兩者。

清末太平天國事發,嚴重影響了西吳(皖南)地區,吳地經濟、勞動遭受成災,以致吳語者人口銳減,江淮官話使用者進入江南填補真空。

近代[編輯]

在民國時期,隨着上海城市地位的上升,上海話取代蘇州話,成為吳語的代表性語言。有一些書籍採用吳語白話文,如《耶穌傳》等。但是隨着國語的推廣,學校開始採用國語教學,吳語影響力減弱。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當局將地方語言稱作「人民群眾的語言」,推廣國語被視為統治階級的行為,暫時性的出現地方語言興盛現象。較多地方語言制定相關的拉丁化方案和通行音,並做一定程度的推廣。吳語以王鍾布的《江南話_工人新文字課本》和華東人民出版社的《江南普通話注音符號掛圖》為代表。江南普通話是以上海話為基礎,參考部分周邊發音形成的吳語通行語。但是,吳語拉丁化和普通音方案隨着普通話的推廣而銷聲匿跡。

現代[編輯]

目前,吳語存在嚴重傳承危機,兒童普遍不能使用母語,而轉用普通話。近年來,吳語區各地通過公共交通報站、中小學生吳語活動、民間自發形式的科普等逐步推廣吳語。

語音[編輯]

聲母[編輯]

發音部位 發音方法 國際音標
(IPA)
江南吳越
語羅馬字
拼音符號
吳語羅馬字 吳語學堂
通用音
吳語拉丁式
注音法(法吳)
趙元任
吳語音韻
羅馬字
例字
脣音 清不送氣塞音 p p p p p b 包邊波八
清送氣塞音 ph ph ph ph p 噴飄破匹
濁塞音 b b b b b bh 排皮步白
清擦音 f f f f f f 方飛費福
濁擦音 v v v v v v 房馮微伏
次濁 m m m m m m 忙米問木
舌面音 清不送氣塞音 ʨ c c(i) c(i) c j 京鬼交菊
清送氣塞音 ʨʰ ch ch(i) ch(i) ch ch 欺勸巧卻
濁塞音 ʥ j j(i) j(i) dj dj 棋群窮局
清擦音 ɕ sh sh(i) sh(i) x sh 虛曉訓血
濁擦音 ʑ zh zh(i) r j zh 如柔然入
次濁 ȵ ny (ni) gn gn gn 娘女宜肉
舌頭音 清不送氣塞音 t t t t t d 東低短跌
清送氣塞音 th th th th th 湯天貪塔
濁塞音 d d d d d dh 唐甜團達
次濁 n n n n n n 南暖努納
翹舌音 清不送氣塞音 c c tzr j 朱招張哲
清送氣塞音 tʂʰ ch ch tsr ch 處超暢徹
清擦音 ʂ sh sh sr sh 書手申濕
濁擦音 ʐ zh zh zr zh 樹壽尚碩
齒音 清不送氣塞音 ʦ ts tz ts tz tz 糟豬戰作
清送氣塞音 ʦʰ tsh ts tsh ts ts 草妻穿拆
濁塞音 ʣ dz dz dz dz dz 才曹全族
清擦音 s s s s s s 山西生色
濁擦音 z z z z z z 邪社儒宅
次濁 l l l l l l 來連亂落
牙音 清不送氣塞音 k k k k k g 高姑瓜各
清送氣塞音 kh kh kh kh k 開寬肯哭
濁塞音 g g g g g gh 共狂軋搿
次濁 ŋ ng ng ng ng ng 岸餓咬外
喉音 清擦音 h h h h h h 海火荒黑
濁擦音 ɦ gh gh gh r hh 孩效也月
  • 最重要的特徵是中古全濁聲母仍保留濁音音位,比如「凍」、「痛」、「洞」的聲母分別[t][tʰ][d]普通話「洞」的聲母清化為[t])。北部吳語儘管全濁聲母在起首或單唸時通常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濁聲,而是濁音之弛聲(過去描述為清音濁流),但和全清聲母的帶前喉塞的張聲讀法迥然不同(「洞」[ʔdʊŋ]依然不等於「凍」[tʊŋ]);在詞或語句中則是純濁聲(「洞」[dʊŋ])。溫州吳語全濁聲母在起首或單唸時很多還是真濁聲。吳語中的濁音聲母基本保留了中古漢語的特點,個數為8到11個,所以吳語的聲母個數是漢語語言中最多的,一般為30個左右,而聲母最少的閩南話僅為16個,粵語17個。
    • 絕大多數地區吳語的濁音實際上屬於「清音濁流」,音值與真正的濁音存在差距,但在記音時往往算濁音,只有東陽、遂昌、溫州等少數區域真正「濁音濁流」。很多地方的吳語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濁音清化現象,逐漸丟失濁音。例如慶元、龍泉、浦城、泰順已經失去濁音,雲和、景寧、上饒、金華、蘭溪、磐安、廣豐、江山、松陽部分清化,如金華、衢州濁音的音值也在降低。[11]:23-25
  • 台州片濁音之送氣感較太湖更強,嚴格記音可標作[bʱ][dʱ]等等。
  • 除蘇州文讀與杭州話,吳語不分日泥孃三母,遇齊齒則自然變爲[ȵ]。
  • 塞音爆破性較其他漢語強,可描述為帶前喉塞的張聲。
  • 疑母洪細皆讀鼻音(疑泥細音混同),不混以影雲等。如上海「鱷」[ŋʱoʔ2]≠「惡」[ʔoʔ5],「藝」[ȵʱi113]]≠「異」[ʱji113]
  • 泥來母不混(南方只有吳語、部份客家話和部份粵語完全區分泥來母),「弄」字依古音「盧貢切」讀來母上海[lʱoŋ113]
  • 邊、鼻音[l]、[m]、[n]、[ȵ]、[ŋ]均分為清濁兩套,分別與陰陽聲調相配,可視為清濁對立的一部分。

韻母[編輯]

國際音標(IPA) 吳語協會
通用吳語拼音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吳語拉丁式注音法 趙元任
吳語音韻羅馬字
a a a a
æ、ᴇ、ɛ ae ae an
æʔ aeh aeq aq
ɑʔ ah aq aq
ai ai ai
ɔ aon aon ang
ã an an áng
ɔ、æ au o ao
ᴇ、ɛ、e e e on
əʔ eh eq eq
əi ei ei é
ən、əɲ en en eng
ɤ、əɯ eu oe ou
i i i i
iɛ、iɪ、iᴇ ie ie ien
iəʔ、iɪʔ ih iq iq
in、ɪɲ in in ing
y iu iu iu
yiəʔ、yiɪʔ iuih iuq iueq
yin、yɪɲ iuin iun iuing
o o au(oo) o
ø oe eu uon
oh oq oq
õ、oŋ on on ong
əu ou ou ou
u u u u
ɿ y y y
ʮ yu yu ÿ
m m m m
n n n n
ŋ ng ng ng
əl r el el


吳語韻母表
開口呼(韻部) 合口呼(u介音) 齊齒呼(i介音) 撮口呼(iu介音)
    u [u]
布浦夫符
i [i]
非姊低基
iu [y]
居渠虛羽
    yu [ʮ]
知吹書聚
y [ɿ]
資次師是
   
a [ɑ]
爸他灑卡
ua [uɑ]
哇娃
ia [iɑ]
借家寫雅
   
o [o]
巴茶花啞
uo [uo]
瓜跨花話
io [io]
   
ou [əu]
做多拖河
           
e [e]
災代改呆
       
oi/a [ɔi]/[a]
排拉街蟹
uoi/ua [uɔi]/[ua]
怪快歪淮
       
ei [ei]
杯配內累
uei [uei]
歸葵危回
au [ɔ][14]
包超刀高
iau [iɔ][15]
苗焦刁要
eu [ɤ]/[əɯ]/[øʏ]
否偷狗愁
    ieu [iɤ]/[ʏ]
九丘舊休
   
aen [ɛ]
蠻談山間
uaen [uɛ]
關環還
ie [i]/[iɪ]/[iɛ]
邊尖天
   
oe [ø][16]
專端探甘
uoe [uø]
半官寬歡換
ioe [iø]/[y]
捐原圓鴛
en [əŋ]
本村能根
uen [uəŋ]
滾昆混溫
in [iŋ]
賓平心英
iuin [yiŋ]
軍群訓雲
oen [øŋ]/[əŋ]
准純閏筍
an [ã]
浜張打硬
uan [uã]
ian [iã]
想良姜央
aon [ɑ̃]
幫糖康裝
uaon [uɑ̃]
光狂荒汪
iaon [iɑ̃]
on [oŋ]
風東工翁
    ion [ioŋ]
窮濃凶泳
   
aeq [aʔ]
襪殺搭鴨
uaeq [uaʔ]
刮甩滑挖
iaeq [iaʔ]
iuaeq [yaʔ]
aq [ɑʔ]
百拆客壓
    iaq [iɑʔ]
掠虐俠腳
   
oq [oʔ]
北足各惡
    ioq [ioʔ]
覺曲局浴
   
eq [əʔ]
不哲得割
ueq [uəʔ]
骨闊忽活
ieq [iʔ]
筆即跌吉
iuiq [yiʔ]
粵桔缺月
oeq [øʔ]/[əʔ]
出入室實
r [əl]
兒而
n [n]
m [m]
嘸畝
ng [ŋ]
吳魚五
  • 吳語是以單元音為主體的語言。因此吳語的單元音相對比漢語官話多,上海各地吳語中一般有10至16個,奉賢區金匯鎮更有多達20個,是世界上元音音位最多的語言[17]。普通話中,ai,ei,ao,ou等都是雙元音韻母,而北部吳語與之大致對應的[ɛ]/[ø] [e] [ɔ] [o]等多是單元音。
  • 蟹攝一、二等不同韻。
  • 咸、山攝見系一、二等不同韻,如上海「官」[kwø52]≠「關」[kwɛ52]
  • 梗攝二等白讀跟梗攝三、四等、曾攝不混,如上海「撐」[ʦʰã335]≠「稱」[ʦʰəŋ335]
  • 「打」上海[tã335]字韻母同「冷」上海[lʱã113],合古音「德冷切」。
  • 「大」口語大多讀「唐佐切」,如上海[du113]
  • 入聲失去韻尾對立,但絕大多數地區韻母短促不與來自古舒聲的韻母相混。
  • 響音[l][m][n/ȵ][ŋ]能自成音節。

聲調[編輯]

單字調[編輯]

吳語單字調類數量以八調類為基準互有增減,八調類由中古漢語的平上去入四聲各據聲母清濁分為陰陽。在八調類具全的地點(如紹興、常熟),古全濁上聲不混於古濁去聲,仍與古次濁上聲同類合為陽上。而其他各漢語分支古濁上聲一般分化為兩類,且古全濁上聲大都混於古全濁去聲

多地陰舒、陽舒諸聲調之間或有合流,單字調類不足八個。上海陽上、陽平併入陽去,陰上併入陰去,只有五個單字調類(陰平、陰去、陽去、陰入、陽入)。今慈谿市區(舊餘姚縣滸山鎮)單字調僅剩陰舒、陽舒、陰入、陽入四類。

蘇州與嘉興交界的部分地區,除了聲母清濁影響古聲調分化外,清聲母的送氣與否也構成分調條件,如陰平分化為全陰平(清不送氣)與次陰平(清送氣)。吳江市的各個鄉鎮分調格局各異,有十到十二個單字調,與壯侗語言的十五調機制及格局類似。

各地吳語調值表
太湖片
毗陵小片
陰平
1A
陽平
1B
陰上
2A
陽上
2B
陰去
3A
陽去
3B
陰入
4A
陽入
4B
常州老派 44 213 334   512 224 5 23
常州中派 44 213 334   511 224 5 23
常州新派 44 213 334   51 24 5 23
宜興 55 13 52 45 424 31 5 2
宜興 55 223 51 24 324 231 45 23
溧陽 445 323 52 224 412 231 上55
下223
22
金壇溪崗鎮 31 35 323   44   4  
金壇老派 435 31 33 22 35 24 45 32
丹陽 22 213 44   324 41
31
3 24
丹陽 33 24 55   11   3 5
丹陽老派 22 213 44   324   3 24
丹陽童家橋 42 31 324   45 113 5 24
靖江 433 223 334   51 31 5 34
江陰 51 31 45   435 223 5 12
通州金沙 24 213 44   52 31 32 24
海門 54 24 424 241 34 314 55 23
海門四甲 44 13 51 31 34 21 34 44
啟東 54 24 435 241 445 213 55 23
蘇滬嘉小片 陰平
1A
陽平
1B
陰上
2A
陽上
2B
陰去
3A
陽去
3B
陰入
4A
陽入
4B
蘇州 44 24 41   513 331 4 23
蘇州 44 223 51   412 231 5 23
蘇州 44 13 52   412 31 5 2
蘇州 44 13 52   412 31 5 3
蘇州 44 23 52   412 31 5 23
吳江黎里鎮 44 24 全清51
次清334
32 全濁413
次濁324
213 上5
下34
23
吳江盛澤鎮 44 24 全清51
次清334
223 全濁413
次濁313
212 5 2
崑山 44 132 52   412 312 5 23
崑山老派 44 233 52 221 512 213 5 12
崑山中派 44 24 / 23 52 221 512 223 5 12
崑山新派 44 24 52 21   223 5 12
無錫 55 14 324 33 35 213 5 2
無錫 544 14 323 33 34 213 5 23
無錫 44 24 52 31 424 213 5 23
無錫 53 13 323 232 35 13 5 23
常熟 52 233 44 31 324 213 5 23
常熟 53 24 44 31 424 213 5 23
上海 53 3B 3A   34 14 5 2
上海 52 3B 3A   334 113 5 23
上海老派 52 3B 44   334 113 5 23
嘉定 53 31 34     13 5 2
寶山霜草墩 52 231 434     213 5 23
寶山羅店鎮 52 231 434     213 5 23
寶山羅店鎮老派 52 231 435   44 213 5 23
南匯新派 53 13     35   5 23
南匯周浦鎮 52 113 44   335   5 23
南匯周浦鎮老派 52 113 44 323 335 25 5 23
奉賢 53 31 334     113 5 3
松江 53 31 44 22 35 13 5 3
松江 52 231 44 22 335 113 5 23
青浦 53 41 44   35 13 5 2
崇明 55 24 424 242 33 313 5 2
嘉興 52 231 全清44
次清324
22 334 223 54 12
平湖 55 24 424 242 33 313 5 2
苕溪小片 陰平
1A
陽平
1B
陰上
2A
陽上
2B
陰去
3A
陽去
3B
陰入
4A
陽入
4B
湖州 44 12 52 31 25 13 5 2
湖州雙林鎮 44 113 53 231 334 24 54 23
杭州小片 陰平
1A
陽平
1B
陰上
2A
陽上
2B
陰去
3A
陽去
3B
陰入
4A
陽入
4B
杭州 323 212 51   334 113 5 2
杭州 323 212 51   334 113 5 12
蕭山
(方言1999.51)
44 23 34 13 53 31 5 2
臨紹小片 陰平
1A
陽平
1B
陰上
2A
陽上
2B
陰去
3A
陽去
3B
陰入
4A
陽入
4B
紹興 51 231 335 113 33 11 45 12
紹興 42 21 35 13 33 22 4 2
紹興老派 52 231 335 113 33 22 5 23
紹興新派 52 231 334 113 33 22 5 23
諸暨王家井 544 233 52 231     5 12
諸暨王家井老派 544 233 52 231   22 5 12
嵊縣崇仁鎮老派   523 313 42 223 325 14 45 12
嵊縣崇仁鎮中派  533 312 443 223 324 14 45 12
嵊縣崇仁鎮新派   533 312 443 22 324 14 45 12
嵊縣太平鄉   523 312 42 22 35 13 45 12
餘姚 324   435   52 113 5 23
餘姚中派 324   435   4 113 5 23
餘姚老派 324 231 435   44
52
113 5 23
桐廬縣 43 13 55   53 24 5 12
桐廬縣分水鎮   44 22 53   324 13 5 12
桐廬縣北鄉 433 23 55 13 54 22 51 12
桐廬縣上南鄉   434 112 44   55 34 5 12
桐廬縣下南鄉   433 232 545   434 23 4 2
桐廬縣新合鄉   433 23 554 22 55 212 5 1
慈谿 445 223 1A 1B 1A 1B 5 2
新昌 432 212 53 33 45 24 5 2
甬江小片 陰平
1A
陽平
1B
陰上
2A
陽上
2B
陰去
3A
陽去
3B
陰入
4A
陽入
4B
寧波 52 255 325   44 113 5 23
寧波新派 52 3B 325 3B   113 5 23
鄞縣  53 22 34   44 13 5 12
舟山 53 22 35 24 44 13 5 12
定海城關老派  53 22 334 223 44 13 5 12
鎮海 53 221 35 13 44 13 5 2
嵊泗 53 342 334 223 53 113 4 2
台州片 陰平
1A
陽平
1B
陰上
2A
陽上
2B
陰去
3A
陽去
3B
陰入
4A
陽入
4B
黃岩老派 433 / 423 311 / 312 533 / 523   44 213 5 12
黃岩中派 423 311 / 312 533   44 113 5 12
黃岩新派   231 533   44 113 5 12
溫嶺 33 31 42   55 13 5 1
玉環鮮疊  33 31 45 34 42 22 213 212
婺州片 陰平
1A
陽平
1B
陰上
2A
陽上
2B
陰去
3A
陽去
3B
陰入
4A
陽入
4B
金華 334 313 535 2A 55 14 4 212
金華老派 435 213 544 312 45 24 4 2
金華中派 435 213 / 324 544   45 24 4 2
金華新派 435 213 / 324 544   45 24 3 / 4 2 / 43
金華湯溪 24 11 523 13 52 242 4 2B
湯溪 24 11 535 113 52 341 55 2B
蘭溪 33 21 534 2A 45 24 34 12
浦江 33 213 53 31 445 13 334 223
義烏 33 213 53 31 55 13 1A 1B
東陽 33 113 55 22 53 13 434 212
東陽 334 113 54 14 45 1B 1A 1B
磐安 445 213 434 全濁244
次濁2A
52 14 2A 1B
磐安 44 113 334 2423 53 241 2A 1B
永康 44 22 35 13 52 241/24 2A 2B
永康 44 22 35 13 52 241 / 24 52 13
永康 44 322 434 324 54 214    
武義 24 213 55 13 53 31 5 212
處衢片
處州小片
陰平
1A
陽平
1B
陰上
2A
陽上
2B
陰去
3A
陽去
3B
陰入
4A
陽入
4B
麗水 24 11 544 全濁1B
次濁2A
52 231 5 23
松陽 51 31 214 22 35 13 5 2
宣平 24 323 44 223 53 31 5 2
縉雲 334 231 53 31 554 213 423 35
雲和 324 423 53 21 55 223 5 24
雲和
(方言1998.291)
315 424 53 21 55 22 5 24
雲和 324 423 53 全濁21
次濁2A
55 223 5 24
青田 334 211 354 243 33 22 43 32
青田 445 211 454 343 33 22 42 21
景寧 423 312 33 31 45 13 5 23
龍泉 335 211 52 2A 44 113 54 23
慶元 334 52 33 221 11 31 5 34
龍衢小片 陰平
1A
陽平
1B
陰上
2A
陽上
2B
陰去
3A
陽去
3B
陰入
4A
陽入
4B
衢州舊派 435 211 45 35

次濁3A/3B 

54 31

次濁2B

4 12
衢州老派 434 323 45 全濁3B

次濁3A/3B

53 31 55 12
衢州中派 33 112 35 全濁3B

次濁3A/3B

52 231 5 12
衢州新派 44 323 52 全濁3B

次濁3A/3B

523 ⁴42 55 23
龍游 434 21 45 213 52 231 5 23
龍游 434 21 45 213 52 231 5 23
開化 45 341 53 全濁3B
次濁2A/3B
423 212 5 24
遂昌 55 221 52 13 334 212 5 23
遂昌 55 221 52 13 334 212 5 23
廣豐 445 231 52 214 424 223 5 23
廣豐 45 341 52 24 424 23 5 23
江山 44 313 343 33 52 31 5 3
江山 33 332 334 22 53 31 5 2
常山 45 341 52 24 423 212 5 34
常山 44 31 53 13 223 112 5 2
上饒 55 312 53 31 523 212 5 3
玉山 33 24 45 22 52 31 5 23
東甌片 陰平
1A
陽平
1B
陰上
2A
陽上
2B
陰去
3A
陽去
3B
陰入
4A
陽入
4B
溫州 33 31 35 24 42 11 313 212
溫州 44 31 45 24 42 11 23 12
溫州 44 31 45 24 42 11 23 12
溫州 44 231 35 24 52 22 423 323
溫州 44 31 45 34 42 22 323 212
永嘉 44 31 454 243 42 22 34 213
樂清 44 31 45 24 42 22 323 212
瑞安 44 31 45 24 42 22 323 212
洞頭 44 31 45 34 42 22 323 212
洞頭 44 31 45 34 42 22 323 212
平陽 44 31 54 全濁243
次濁2A
42 22 34 213
蒼南 44 21 54 全濁45
次濁2A
42 22 24 213
文成 445 113 454 324 334 313 24 213
泰順 213 53 344 全濁31
次濁2A
35 22 5 2
浦城 35 213 44 全濁2B/3B
次濁54
423 21 32 4A
宣州片 陰平
1A
陽平
1B
陰上
2A
陽上
2B
陰去
3A
陽去
3B
陰入
4A
陽入
4B
高淳 55 22 33 全濁24
次濁1A
34 全濁24
次濁3A
33 13
涇縣茂林 55 3A 11 31 35 53
涇縣厚岸 11 3A 412 3B 35 31 5 31
寧國南極 55 全濁13
次濁11
325 214 31 5 全濁2B
次濁2A

連讀調[編輯]

吳語的連調現象為東亞諸語族內最豐富的。兩個或兩個以上音節連在一起時,構成一個連讀單位,其中每一音節(字)的聲調往往不同於該音節(字)單念時的聲調。 形象地說,吳語在被講的時候,一句話,或者一個短語,只有第一個字是保持了其原本的聲調,後面的字,根據第一個字的聲調(甚至在不少時候,首字也要發生聲調變化),以及說話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改變了聲調的高低和走向,稱作變調。這種變調是廣泛存在的,即變調可能超越了句子、短語或者詞彙等語音單位 而存在,所以稱為廣式連續變調。同時,這種變調是有傾向性的,即將原先不平整的聲調,變成平整的,而且同時以詞、短語為單位,加強了詞裡面的字,或者短語 裡面的字之間的聯繫關係,使得看上去像一個整體(想象一下英語中的單詞,或者多個單詞、詞根形成的新單詞),所以又被非正式地稱為連讀變調。

文白異讀[編輯]

聲母方面的「文白異讀」現象主要有以下幾點:

  • 見系聲母(見溪群,廣義包括疑影曉匣)有文白異讀,文讀齶化,白讀不齶化。如上海「家」[ʨia52]/[ka52]、「顏」[ɦiɪ113]/[ŋʱɛ113]、「櫻」[ʔiŋ52]/[ʔã52]、「孝」[ɕiɔ335]/[hɔ335]、「學」[ʱjaʔ2]/[ʱoʔ2]
  • 微母有文白異讀——[v高元音/ʱw低元音][mʱ]。如上海「物」[vəʔ2]/[mʱəʔ2];「網」[ʱwɑŋ113]/[mʱɑŋ113]
  • 奉母部分有滯古音異讀——[v][b]。如上海「鳳」[voŋ113]/[boŋ113]白(鳳仙)、「肥」[vi113]/[bi113]白(肥皂)
  • 日母有文白異讀——[z~ʑ]和[nʱ~ɲʱ]。如上海「日」[zəʔ2]/[ɲʱiɪʔ2]、「人」[zən113]/[ɲʱin113]。日母文讀,在有捲舌音杭州話部分(陰上聲)讀/ʔz/。
  • 「鳥」字聲母有文白異讀——上海[ʔɲiɔ335]/[tiɔ335],白讀合古音「都了切」。

詞彙[編輯]

  • 吳語有一批保持古音、古義的常用詞語。如「許」(那)、「汏」(洗)、「囥」(藏)、「隑」(斜靠)、「廿」(二十)、「鑊」(鍋)、「弗」(不)。
  • 第二、第三人稱代詞的詞根大多源自「汝/爾」、「渠(佢)」。
  • 單數人稱標記多由古楚江東話的「儂」(人)演變而來。
  • 複數人稱標記多樣化,多數可上溯至端系的同源形式 [taʔ][ti](比較:粵語「哋」)。
  • 官話「站」(站立)及「在」單獨使用,吳語仍用「立」釋兩義。
  • 表示定語與領屬的結構助詞、常用的量詞與陳述句語氣助詞同形,可上溯至見系的同源形式(相當於普通話的「的」與「個」,在陳述句的句末用得比普通話的「的」冗餘)。

固有詞彙[編輯]

  • 「講張」:官話中「說話」的意思,其中的張指元末傑出起義者張士誠

成語、俗語、歇後語[編輯]

  • 「蔥管肚腸」—— 比喻心胸狹隘,事事計較
  • 「螺螄殼裡做道場」—— 意思是設計精妙,在有限的空間裡有着合理的布局

吸收外來詞彙[編輯]

吳語,特別是上海話,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由於頻繁同外來語接觸,因而吸收了大量外來詞彙,通過音譯意譯引申義等形式融入了上海話中。其中聯繫較多的語言有英語粵語等。如「亨白浪當」便出自粵語中的「冚唪唥」(意指全部)[來源請求];「凡士林(vaseline)」、「骯三(on sale)」、 「水門汀(cement)」便出自英語。雖然這些外來詞彙中很多都已經退出歷史舞台,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或增加了許多上海話甚至普通話中的詞彙。很多詞彙一直沿用至今,如:蹩腳(bilge)、高爾夫球(golf)等,部份詞彙已經傳至其他方言區(包括官話區),成為漢語中被普遍認同的詞語,如:麥克風(microphone)、沙發(sofa)等。

語法[編輯]

  • 吳語普遍具有普通話所沒有的存在體,如上海:渠立門口頭立了許。(他/她在門口站了會。)
  • 許多地方有兼表完成體持續體助詞,形如[lʱ- h-]或其簡略體(約相當於普通話的「着」)。
  • 有結果體,用「脫」、「落」、「掉」等表示,如蘇州:隻檯子壞脫哉。
  • 話題句比普通話占優勢,如紹興:箇隻電影我看過哉。
  • 謂語動詞修飾語常後置,如溫州:你走先,我走來道。

後置用法[編輯]

上古漢語有「主詞在前、副詞在後」的用法,或者說,表達意思時是「先說大範圍、再說小範圍」,比如「帝堯」,先圈定他是「帝」,再進一步圈定他是「堯」;又如「走先」,先確定是要「走」,然後再精確到是「先」。如今在普通話中,只有表述地名時才「從大到小」,其餘時候都是「從小到大」,比如稱「雞公」為「公雞」,呼「草芥」為「芥草」等。
具體來講,以溫州話為例,「從大到小」有下面幾種用法。這些用法站在北京話的角度來看,則稱之為「後置」。

  • 定語後置於名詞(如:「腰身,鬧熱,菜咸,筍乾,飯焦,豆腐軟,魚生,菜頭生,樓閣,酒汗,板砧,膀蹄,頭銜,鞋拖,牆圍」等);
  • 副詞後置於動詞(如:「吃添、走先、到道、走來罷」等);
  • 副詞後置於形容詞(如:「紅顯、苦倒」等);
  • 對不同性別的動物稱呼常後加,如:豬牯,豬娘。

不過,下面的這種「動詞後置」的用法就真的是「後置」用法了,因為古漢語中只有否定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時賓語才能前置。如甬江小片中的舟山話

謂語或介詞後置式的吳語 普通話直譯 現代標準漢語
阿婆lei 媽媽喫好渠 外婆那裡米飯去吃 去外婆那裡吃米飯
走過底,茶吃口去 來到這裡,茶喝口 來了就喝口水吧
飯吃過𠲎 飯吃過嗎 吃飯了嗎
公共場所,香煙吃勿來 公共場所,香煙吃不行 公共場所,不能吸煙
盪邊介來 這邊從走 從這邊走

量詞的特殊用法[編輯]

同北方官話相比,吳語的量詞除了有同其相似的用法外,還有特殊用法。

量詞用作定冠詞[編輯]

吳語量詞可直接加在名詞之前作句子成份,量詞之前不需要指示代詞或數詞限定,起到類似於冠詞的語法作用,類似英語中的"the"或法語的"le"/"la"。以湖州話為例,如:

吳語 現代標準漢語 語法作用
書交關好看。 (所討論的或眼前見到的某)書很好看。 特指
車架型得哩! (眼前所見的某)車棒極了! 特指
渠捺銅鈿偷去。 他偷走了(談話者雙方都知道的某)錢。 特指
衣裳凈脫特。 我的衣服洗掉了。(沒有對應詞,不出現) 強調
茶。 喝杯茶(沒有對應詞,不出現) 強調
頻道 換個頻道(沒有對應詞,不出現) 強調

量詞替代指屬助詞[編輯]

吳語習慣用量詞替代指屬助詞如「的」、「之」等,但這樣的量詞在句子中起的作用仍然是指示物品所屬的。

吳語 現代標準漢語 邏輯意義 解釋
我的筆 屬於我的筆。(「我」是筆的所有者) 筆的量詞是「支」
他的車 屬於他的車。(「他」是車的所有者) 車的量詞是「部」
書包。 你的書包 屬於你的書包。(「你」是書包的所有者) 書包的量詞是「隻」

語氣助詞[編輯]

吳語語氣助詞在語句意味的表達上有非常重要的語法作用,語氣助詞豐富,使用複雜,形式眾多。語氣助詞在表達語氣和情貌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很多時候是不可或缺的。 以上海話為例,主要的語氣助詞有:

  • 「得」(老派)、「了」、「得了」
  • 疑問語氣助詞,如:「𠲎」、「了」、「啊」、「勿啦」、「呢」、「呢啥」(老派)、「嚜」、「啘」、「咾」、「吤」(「個啊」連音,句尾助詞「個」濁化)、「阿」(用於句首或句中,入聲
  • 命令語氣助詞,如:「嚡」、「好唻」(老派:「末哉」)
  • 感歎語氣助詞,如:「嚡」、 「嘢」、「個嘢」、「哩」、「哇」、「嗗」
  • 其它句末語氣助詞,如:「啊」、「嚜」、「喉」、「噢」、「個啦」、「唻」、「啦哩」(老派)、「唩」

上海話的語氣助詞在發展過程中越來越簡化,很多語氣助詞,如「呢啥」、「啦哩」、「末哉」 在中新派群體中已經不用,但是在上海郊縣地區以及臨近城市(如蘇州嘉興湖州等地)仍有不同程度的保留。

表記系統[編輯]

吳語使用者在正式場合裡普遍使用二十世紀初興起的現代漢語白話文書寫系統,其語法、詞彙與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話」或「國語」)相符,與吳語自身的語法、詞彙差別很大,存在「文」、「言」脫離現象。由於自小接受現代漢語白話文教育,人們基本上能包容這種「文」與「言」間的相互脫離現象,如同五四運動之前人們普遍習慣文言文一樣。當用吳語朗讀現代漢語白話文的時候,人們一般不會完全按照字面來讀。朗讀者習慣上會根據吳語語法、詞彙及用語調整字面文句,用吳語複述出來。這種「文不對言」的現象跟現代漢語白話文興起之前漢語北方話使用者或者朝鮮語日本語使用者習慣於使用文言文所造成的「文」、「言」脫離現象相似。

吳語書面文[編輯]

吳語文學[編輯]

吳語文學很早便已誕生萌芽,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吳語文學包括吳歌吳語小說吳語戲曲等。

吳歌[編輯]

江南小鎮—周莊

吳歌起源很早,顧頡剛吳歌小史》認為不會遲於《詩經》。《詩經》裏雖然沒有吳歌,但陶鴻飛等學者認為「實可與詩三百並駕齊驅」。吳歌多數是戀歌,如《子夜歌》、《懊依歌》等,也有反映風情民俗、訴說疾苦或勸人為善的,如蘇州的《十二月風俗山歌》、《江南百姓苦愁愁》、《長工謠》等至今仍在流傳。[18] 吳歌選集屬明人馮夢龍編錄的《桂枝兒》和《山歌》最富盛名,內容多數是「結識私情」之類。作品充分而又詳實地記錄了明代中期的吳語面貌,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吳語詞匯語法已經基本奠定了今天的輪廓。胡適在《〈吳歌甲集〉序》中說過:「論地域則蘇、松、常、太、杭、嘉、湖都可算是吳語區域。論歷史則已有了三百年之久。三百年來凡學崑曲的無不受吳音的訓練,近百年中上海成為全國商業的中心,吳語也因此而占特殊的重要地位。加之江南女兒的秀美久已征服了全國的少年心;向日所謂的南蠻舌之音久已成了吳中女兒最系人心的軟語了。故除了京語文學之外,吳語文學要算最有勢力又最有希望的方言文學了。」

吳語戲曲[編輯]

傳統的江南吳語戲曲中,對白及唱詞包含了不少的吳語口語的成分,如蘇州評彈便是採用以蘇州話為代表的吳語徒口講說表演的曲藝說書形式,表演中運用大量生活口語,並靈活穿插官話以達到烘托渲染的效果。其它採用大量吳語口語的劇種有各地灘簧獨角戲滑稽戲滬劇等。

吳語小說[編輯]

吳語小說起於,盛於晚,最有代表性的是張南莊化名過路人寫的《何典》。《何典》全書都用蘇南吳語和夾雜官話寫成,成語俗諺歇後語慣用語充斥其間[19]。晚清的吳語小說還有韓邦慶的《海上花列傳》、李伯元的《海天鴻雪記》、張春帆的《九尾龜》等。《海上花列傳》率先使用了文言文和吳語白話相結合的文體。《海上花列傳》作者韓邦慶江蘇松江府(今屬上海市)人士。全書由文言蘇白寫成,對話皆用蘇州方言是該書的鮮明特點。後世張愛玲將其譯成國語書寫,但韻味大失,可見吳語表達能力之強。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成為吳語創作的高峰期,很多文人皆樂於用吳語創作,而上海作為當時遠東最國際化的城市,有著極其發達的平面媒體,故上海成為吳語創作的中心。抗日戰爭時期,為宣傳抗日精神,瞿秋白等先進人士都曾用吳語書寫文學材料,以激發民眾鬥志,在社會上引起廣泛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官方「推廣普通話」的政策,阻礙了各種方言吳語刊物書籍,吳語創作迅速衰退,直到近期改革後才逐步復興,相關吳語正在推廣恢復原本的地位,但許多年輕人仍然不會使用。

吳語拉丁化方案[編輯]

吳語拉丁化方案是指將吳語用拉丁字母來表述的方案。其中較多人提出的是上海話拉丁化方案,其他如寧波話蘇州話無錫話溫州話等都有拉丁化方案的提出。

歷史上出現過寧波話、上海話台州話、溫州話等教會羅馬字方案和上海話、寧波話、蘇州話、無錫話、溫州話等拉丁化新文字方案。

2000年之後,網絡吳語社區又出現了新的拉丁化方案,如法式吳語拼音方案、錢乃榮拼音方案、吳語協會拼音方案、吳語學堂拼音方案等。

注釋[編輯]

  1. ^ 不同的統計方式得到的吳語母語人口數有差異
  2. ^ 根據該書,吳語南部各片能略懂太湖片的原因最主要是太湖片吳語有較多和現代標準漢語相同的詞彙。如果南部各片人群並未學習普通話或標準書面語,則未必能聽懂太湖片吳語。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1.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編). 吴语.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2. ^ 2.0 2.1 2.2 吳語[M/OL]//陳至立. 辭海. 7版.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 https://www.cihai.com.cn/detail?q=%E5%90%B4%E8%AF%AD&docId=5584534&docLibId=72.
  3. ^ 3.0 3.1 邢福義; 汪國勝 (編). 现代汉语(第2版). 高等教育. ISBN 978-7-04-051685-2.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游汝傑. 吴语方言学.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 ISBN 978-7544486187. 
  5. ^ 5.0 5.1 5.2 5.3 李小凡; 項夢冰 (編). 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 北京大學. 2020. ISBN 978-7-301-30974-2. 
  6. ^ 項夢冰; 曹暉 (編). 汉语方言地理学:入门与实践. 中國書籍出版社. 2013: 109–111. 
  7. ^ Top 100 Languages by Population. [2005-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9). 
  8. ^ Nationalencyklopedin "Världens 100 största språk 2007"(2007年世界100大語言)
  9. ^ Chinese, Wu. Ethnologue. Ethnologue. 2015 [2018-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1) (英語). Population 80,700,000 (2015). Total users in all countries: 80,797,910 (as L1: 80,734,510; as L2: 63,400). 
  10. ^ 连读变调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www.zgbk.com. 2022-12-23. 
  11. ^ 11.0 11.1 11.2 曹志耘. 南部吴语语音研究.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2. ISBN 7-100-03533-3. 
  12. ^ 熊正輝; 張振興. 汉语方言的分区. 方言. 2008, (2). 
  13. ^ 石汝傑 關於蘇州方言
  14. ^ 蘇州話讀[æ]
  15. ^ 蘇州話讀[iæ]
  16. ^ 甬江片寒攝齒音喉音後讀[ei],牙音後讀[i]
  17. ^ 說"鄉下話"不丟臉 奉賢"偒傣話"20個元音成世界之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東方網,2012-04-12,2012-12-20導入。
  18. ^ 吳語文學 吳越百科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9. ^ 二百年前的上海话 钱乃荣. [2014-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9-02). 

引文[編輯]

  1. ^ 【引文】「……漢語共同語和漢語方言之間有着共同的歷史來源,語音上有整齊的對應關係,基本語彙和語法系統也大體相同。因此漢語方言並不是獨立的語言,而是從屬於漢民族共同語的,是漢語的地域分支。」
  2. ^ 【引文】「民系和方言的關係類似民族與語言的關係,即同一個民系說同一種方言。」

其他資料[編輯]

  • 趙元任:《從家鄉到美國》
  • 趙元任:《現代吳語的研究》
  • 許寶華 主編,湯珍珠、游汝傑、錢乃榮、石汝傑、沈亞明 編:《上海市區方言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ISBN 7-5320-0226-8
  • 錢乃榮《當代吳語研究》
  • 錢乃榮:《上海語言發展史》
  • 錢乃榮:《北部吳語研究》
  • 劉民剛:《上海話的形成》
  • 《蘇州市志》
  • 中國語言地圖集
  • 鮑明煒:《江蘇省志·方言志》
  • 張正田:〈南朝吳語與臺灣苗栗客語關係——以吳歌的陽、入聲韻為中心〉,「苗栗學『地域、族群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苗栗:國立聯合大學,2007.06.01;《苗栗學「地域、族群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11,頁65-78.
  • 劉士玲:試論明代人口的分布,2005,頁45-46.

參見[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