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Tp61i6m42008/两岸历史整理列表
本页是不一个条目,本页面是相关词汇的整理表格,并且符合以下9点而存在。
- 1.非原创研究,只是单纯整理并无原创性质存在。
- 2.观点中立,本内容整理之观点纳入两岸之内容比较,维持中立观点。
- 3.本页面内容无详述纪载任何人的自传、生者传记。
- 4.本页面内容不是任何理念的宣传工具,仅就条目相关做整理与比较。
- 5.本页面内容不符合关注度之指引原则,因为该条目全部都是引用其他条目之内部链接,亦非原创内容。
- 6.本页面所有的内容都是可供查证的,并且都会列明来源。
- 7.不会被放上或附上任何宣传文字或广告文字
- 8.本页面属于用户页,原则上是不建议外人修改,基于维基百科开放且自由的编写架构,非常欢迎对其内容进行修改。
- 9.本页面内容作为列表题材,并仅因此目的而保留。请勿将本页内容用于任何正式研究用途。
- 中华民国从中国大陆时期之史前时代一直到退守台湾之民主宪政时期之各种历史事件演变与两岸文化与政治及教育和经济制度等相关词汇总整理与比较
- [[中華民國列表]]所载:,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内阁列表、中华民国旗帜列表、中华民国军旗列表、中华民国徽章列表
中国大陆前历史 | 退守台湾后历史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洋政府、国民政府 | 中华民国 |
禹、启、太康、中康、相、(羿、寒浞)、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履癸(桀)
- 汤、太丁、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盘庚迁殷前) (约前1600年-约前1300年)
- 盘庚(盘庚迁殷后)、小辛、小乙 (前1300年-前1251年)
- 武丁 (前1250年-前1192年)
- 祖庚、祖甲、廪辛、庚丁 (前1191年-前1148年)
- 武乙 (前1147年-前1113年)
- 太丁(文丁) (前1112年-前1102年)
- 帝乙 (前1101年-前1076年)
- 帝辛(纣) (前1075年-前1046年)
- 武王:前1046年-前1043年,在位4年。
- 成王:前1042年-前1021年,在位22年。
- 康王:前1020年-前996年,在位25年。
- 昭王:前995年-前977年,在位19年。
- 穆王:前976年-前922年,在位55年。
- 共王:前922年-前900年,在位23年。(共王当年改元)
- 懿王:前899年-前892年,在位8年。
- 孝王:前891年-前886年,在位6年。
- 夷王:前885年-前878年,在位8年。
- 厉王:前877年-前841年,在位37年。
- 共和:前841年-前828年,在位14年。(共和当年改元)
- 宣王:前827年-前782年,在位46年。
- 幽王:前781年-前771年,在位11年。
西周年表
[编辑]时间 | 周朝 | 鲁国 | 齐国 | 晋国 | 秦国 | 楚国 | 宋国 | 卫国 | 陈国 | 蔡国 | 曹国 | 郑国 | 燕国 | 吴国 | 杞国 | 许国 |
---|---|---|---|---|---|---|---|---|---|---|---|---|---|---|---|---|
前1045年 | 周武王受命11 克商。王天下 |
周公旦 封于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王 |
齐太公1 初封 |
唐叔虞 | 恶来 助纣。父飞廉,有力。王克商,杀之 |
楚熊绎 父鬻熊,事文王。初封 |
陈胡公1 王克商,求舜后,得,封于陈,奉舜祀 |
蔡叔度1 初封 |
曹叔振铎1 初封 |
召公奭 佐王 |
周章 初封吴 |
杞东楼公 王克商,求禹后,得,封于杞,以奉夏祀 |
许文叔 初封 | |||
前1044年 | 12 | 2 | 2 | 2 | 2 | |||||||||||
前1043年 | 13 武王崩 |
3 | 3 | 3 | 3 | |||||||||||
前1042年 | 周公旦1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摄王政。管、蔡不服,与武庚作乱 |
鲁公伯禽1 | 4 | 4 | 4 周公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王,与武庚作乱 |
4 | ||||||||||
前1041年 | 2 周公奉王命,东征 |
2 | 5 | 5 | 5 周公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 |
5 | 6 | |||||||||
前1040年 | 3 | 3 | 7 | 6 | 6 周公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 |
6 | ||||||||||
前1039年 | 4 定 |
4 | 8 | 7 | 7 | 燕侯克 初封 成王时期在位 |
||||||||||
前1038年 | 5 | 5 | 9 | 8 | 8 | |||||||||||
前1037年 | 6 | 6 | 10 | 宋微子 初封 成王时期在位 |
卫康叔 初封 成王时期在位 |
9 | 9 | |||||||||
前1036年 | 7 | 7 | 11 | 10 | 10 | |||||||||||
前1035年 | 周成王8 | 8 | 12 | 11 | 11 | |||||||||||
前1034年 | 9 | 9 | 13 | 12 | 蔡仲胡 周公言于成王,复封胡于蔡 成、康王时期在位 |
12 | ||||||||||
前1033年 | 10 | 10 | 14 | 唐叔虞 初封 成王时期在位 |
13 | 13 | ||||||||||
前1032年 | 11 | 11 | 15 | 14 | 14 | |||||||||||
前1031年 | 12 | 12 | 16 | 15 | 15 | |||||||||||
前1030年 | 13 | 13 | 17 | 16 | 16 | |||||||||||
前1029年 | 14 | 14 | 18 | 17 | 17 | |||||||||||
前1028年 | 15 | 15 | 19 | 18 | 18 | |||||||||||
前1027年 | 16 | 16 | 20 | 19 | 19 | |||||||||||
前1026年 | 17 | 17 | 21 | 20 | 20 | |||||||||||
前1025年 | 18 | 18 | 22 | 21 | 21 | |||||||||||
前1024年 | 19 | 19 | 23 | 22 | 22 | |||||||||||
前1023年 | 20 | 20 | 24 | 23 | 23 | |||||||||||
前1022年 | 21 | 21 | 25 | 24 | 24 | |||||||||||
前1021年 | 22 | 22 | 26 | 25 | 25 | |||||||||||
前1020年 | 23 | 23 | 27 | 26 | 26 | |||||||||||
前1019年 | 24 | 24 | 28 | 27 | 27 | |||||||||||
前1018年 | 25 | 25 | 29 | 28 | 28 | |||||||||||
前1017年 | 26 | 26 | 30 | 29 | 29 | |||||||||||
前1016年 | 27 | 27 | 31 | 30 | 30 | |||||||||||
前1015年 | 28 | 28 | 32 | 31 | 曹太伯1 康王时期在位 |
|||||||||||
前1014年 | 29 | 29 | 32 | 2 | ||||||||||||
前1013年 | 周康王1 | 30 | 33 | 晋侯燮立 康王时期在位 |
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爕、齐太公子吕伋俱事周王 | 宋微仲立 康王时期在位 |
卫康伯立 康王时期在位 |
33 | 3 | 燕侯旨立 康王时期在位 |
许德男立 康王时期在位 | |||||
前1012年 | 2 | 31 | 34 | 34 | 4 | |||||||||||
前1011年 | 3 | 32 | 35 | 35 | 5 | |||||||||||
前1010年 | 4 | 33 | 36 | 36 | 6 | |||||||||||
前1009年 | 5 | 34 | 37 | 37 | 7 | |||||||||||
前1008年 | 6 | 35 | 38 太公薨 |
38 | 8 | |||||||||||
前1007年 | 7 | 36 | 齐丁公1 康王时期在位 |
39 | 9 | |||||||||||
前1006年 | 8 | 37 | 2 | 40 | 10 | |||||||||||
前1005年 | 9 | 38 | 3 | 41 | 11 | |||||||||||
前1004年 | 10 | 39 | 4 | 42 | 12 | |||||||||||
前1003年 | 11 | 40 | 5 | 43 | 13 | |||||||||||
前1002年 | 12 | 41 | 6 | 44 | 14 | |||||||||||
前1001年 | 13 | 42 | 7 | 45 | 15 | |||||||||||
前1000年 | 14 | 43 | 8 | 46 | 16 | 杞西楼公立 | ||||||||||
前999年 | 15 | 44 | 9 | 47 | 17 | |||||||||||
前998年 | 16 | 45 | 10 | 48 | 18 | |||||||||||
前997年 | 17 | 46 | 11 | 49 | 19 | |||||||||||
前996年 | 18 | 鲁考公1 | 12 | 50 | 20 | |||||||||||
前995年 | 19 | 2 | 13 | 51 | 21 | |||||||||||
前994年 | 20 | 3 | 14 | 52 | 22 | |||||||||||
前993年 | 21 | 4 | 15 | 53 | 23 | |||||||||||
前992年 | 22 | 鲁炀公1 筑茅阙门 |
16 | 54 | 24 | |||||||||||
前991年 | 23 | 2 | 17 | 55 | 曹仲君1 昭、穆王时期在位 |
|||||||||||
前990年 | 24 | 3 | 18 | 56 | 2 | |||||||||||
前989年 | 25 | 4 | 19 | 57 | 3 | |||||||||||
前988年 | 26 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年不用 |
5 | 20 | 58 | 4 | |||||||||||
前987年 | 周昭王1 | 6 | 21 | 晋武侯立 昭、穆王时期在位 |
楚熊艾立 昭王时期在位 |
宋公稽立 昭王时期在位 |
卫孝伯立 昭王时期在位 |
59 | 蔡伯荒立 昭、穆王时期在位 |
5 | 燕侯舞立 昭王时期在位 |
许伯封立 昭王时期在位 | ||||
前986年 | 2 | 鲁幽公1 | 22 | 60 | 6 | |||||||||||
前985年 | 3 | 2 | 23 | 陈申公1 昭王时期在位 |
7 | |||||||||||
前984年 | 4 | 3 | 24 | 2 | 8 | |||||||||||
前983年 | 5 | 4 | 25 | 3 | 9 | |||||||||||
前982年 | 6 | 5 | 26 | 4 | 10 | |||||||||||
前981年 | 7 | 6 | 齐乙公1 昭王时期在位 |
5 | 11 | |||||||||||
前980年 | 8 | 7 | 2 | 6 | 12 | |||||||||||
前979年 | 9 | 8 | 3 | 7 | 13 | |||||||||||
前978年 | 10 | 9 | 4 | 8 | 14 | |||||||||||
前977年 | 11 | 10 | 5 | 9 | 15 | |||||||||||
前976年 | 12 | 11 | 6 | 10 | 16 | |||||||||||
前975年 | 13 | 12 | 7 | 11 | 17 | |||||||||||
前974年 | 14 | 13 | 8 | 12 | 18 | |||||||||||
前973年 | 15 | 14 幽公弟沸杀幽公而自立,是为魏公 鲁魏公1 |
9 | 13 | 19 | |||||||||||
前972年 | 16 伐楚,涉汉,遇大凶 |
2 | 10 | 14 | 20 | |||||||||||
前971年 | 17 | 3 | 11 | 15 | 21 | |||||||||||
前970年 | 18 | 4 | 12 | 16 | 22 | |||||||||||
前969年 | 19 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 |
5 | 13 | 17 | 23 | |||||||||||
前968年 | 20 | 6 | 14 | 18 | 24 | |||||||||||
前967年 | 21 | 7 | 15 | 19 | 25 | |||||||||||
前966年 | 22 | 8 | 齐癸公1 穆、共王时期在位 |
20 | 26 | |||||||||||
前965年 | 周穆王1 筑祗宫 |
9 | 2 | 楚熊䵣立 穆王时期在位 |
宋丁公立 穆王时期在位 |
卫嗣伯立 穆王时期在位 |
21 | 27 | 燕侯宪立 穆王时期在位 |
许孝男立 穆王时期在位 | ||||||
前964年 | 2 | 10 | 3 | 22 | 28 | |||||||||||
前963年 | 3 | 11 | 4 | 23 | 29 | |||||||||||
前962年 | 4 | 12 | 5 | 24 | 30 | |||||||||||
前961年 | 5 | 13 | 6 | 25 | 31 | |||||||||||
前960年 | 6 | 14 | 7 | 陈相公1 穆王时期在位 |
32 | |||||||||||
前959年 | 7 | 15 | 8 | 2 | 33 | |||||||||||
前958年 | 8 | 16 | 9 | 3 | 34 | |||||||||||
前957年 | 9 | 17 | 10 | 4 | 35 | |||||||||||
前956年 | 10 | 18 | 11 | 5 | 36 | |||||||||||
前955年 | 11 | 19 | 12 | 6 | 37 | |||||||||||
前954年 | 12 | 20 | 13 | 7 | 38 | |||||||||||
前953年 | 13 西征 |
21 | 14 | 8 | 39 | |||||||||||
前952年 | 14 | 22 | 15 | 9 | 40 | |||||||||||
前951年 | 15 | 23 | 16 | 10 | 41 | |||||||||||
前950年 | 16 | 24 | 17 | 11 | 42 | |||||||||||
前949年 | 17 西征 |
25 | 18 | 12 | 43 | |||||||||||
前948年 | 18 | 26 | 19 | 13 | 44 | |||||||||||
前947年 | 19 | 27 | 20 | 14 | 45 | |||||||||||
前946年 | 20 | 28 | 21 | 15 | 46 | |||||||||||
前945年 | 21 | 29 | 22 | 16 | 47 | |||||||||||
前944年 | 22 | 30 | 23 | 17 | 48 | |||||||||||
前943年 | 23 | 31 | 24 | 18 | 49 | |||||||||||
前942年 | 24 | 32 | 25 | 19 | 50 | |||||||||||
前941年 | 25 | 33 | 26 | 20 | 51 | |||||||||||
前940年 | 26 | 34 | 27 | 21 | 52 | |||||||||||
前939年 | 27 | 35 | 28 | 22 | 53 | |||||||||||
前938年 | 28 | 36 | 29 | 陈孝公1 穆、共王时期在位 |
54 | |||||||||||
前937年 | 29 | 37 | 30 | 2 | 55 | |||||||||||
前936年 | 30 | 38 | 31 | 3 | 56 | |||||||||||
前935年 | 31 | 39 | 32 | 4 | 57 | |||||||||||
前934年 | 32 | 40 | 33 | 5 | 58 | |||||||||||
前933年 | 33 | 41 | 34 | 6 | 59 | |||||||||||
前932年 | 34 | 42 | 35 | 7 | 60 | |||||||||||
前931年 | 35 | 43 | 36 | 8 | 61 | |||||||||||
前930年 | 36 | 44 | 37 | 9 | 62 | |||||||||||
前929年 | 37 伐楚 |
45 | 38 | 10 | 63 | |||||||||||
前928年 | 38 | 46 | 39 | 11 | 64 | |||||||||||
前927年 | 39 | 47 | 40 | 12 | 65 | |||||||||||
前926年 | 40 | 48 | 41 | 13 | 66 | |||||||||||
前925年 | 41 | 49 | 42 | 14 | 67 | |||||||||||
前924年 | 42 | 50 | 43 | 15 | 曹宫伯1 共、懿、孝王时期在位 |
|||||||||||
前923年 | 43 | 鲁厉公1 | 44 | 16 | 2 | |||||||||||
前922年 | 周共王1 | 2 | 45 | 晋成侯立 共、懿王时期在位 |
楚熊胜立 共王时期在位 |
宋湣公立 共王时期在位 |
卫疌伯立 共王时期在位 |
17 | 蔡宫侯立 共、懿王时期在位 |
3 | 燕侯和立 共王时期在位 |
杞题公立 | 许靖男立 共、懿、孝王时期在位 | |||
前921年 | 2 | 3 | 46 | 18 | 4 | |||||||||||
前920年 | 3 | 4 | 47 | 卫靖伯立 | 19 | 5 | ||||||||||
前919年 | 4 | 5 | 48 | 20 | 6 | |||||||||||
前918年 | 5 | 6 | 49 | 21 | 7 | |||||||||||
前917年 | 6 | 7 | 50 | 22 | 8 | |||||||||||
前916年 | 7 | 8 | 51 | 23 | 9 | |||||||||||
前915年 | 8 | 9 | 52 | 24 | 10 | |||||||||||
前914年 | 9 | 10 | 53 | 25 | 11 | |||||||||||
前913年 | 10 | 11 | 54 | 26 | 12 | |||||||||||
前912年 | 11 | 12 | 55 | 27 | 13 | |||||||||||
前911年 | 12 | 13 | 56 | 28 | 14 | |||||||||||
前910年 | 13 | 14 | 57 | 29 | 15 | |||||||||||
前909年 | 14 | 15 | 58 | 30 | 16 | |||||||||||
前908年 | 15 | 16 | 59 | 31 | 17 | |||||||||||
前907年 | 16 | 17 | 60 | 32 | 18 | |||||||||||
前906年 | 17 | 18 | 61 | 33 | 19 | |||||||||||
前905年 | 18 | 19 | 62 | 34 | 20 | |||||||||||
前904年 | 19 | 20 | 63 | 陈慎公1 懿、孝、夷王时期在位 |
21 | |||||||||||
前903年 | 20 | 21 | 64 | 2 | 22 | |||||||||||
前902年 | 21 | 22 | 65 | 3 | 23 | |||||||||||
前901年 | 22 | 23 | 66 | 4 | 24 | |||||||||||
前900年 | 23 | 24 | 齐哀公1 懿、孝王时期在位 |
5 | 25 | |||||||||||
前899年 | 周懿王1 天再旦 |
25 | 2 | 楚熊杨立 懿、孝王时期在位 |
宋炀公立 懿、孝王时期在位 |
卫靖伯立 懿、孝王时期在位 |
6 | 26 | 燕侯某立 懿王时期在位 |
|||||||
前898年 | 2 周道衰,诗人作刺 |
26 | 3 | 7 | 27 | |||||||||||
前897年 | 3 | 27 | 4 | 8 | 28 | |||||||||||
前896年 | 4 | 28 | 5 | 9 | 29 | |||||||||||
前895年 | 5 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 |
29 | 6 | 10 | 30 | |||||||||||
前894年 | 周孝王1 | 30 | 7 | 晋厉侯立 孝、夷王时期在位 |
非子居太丘养马 | 11 | 蔡厉侯立 孝、夷王时期在位 |
31 | 燕侯某立 孝王时期在位 |
|||||||
前893年 | 2 | 31 | 8 | 12 | 32 | |||||||||||
前892年 | 3 | 32 | 9 | 13 | 33 | |||||||||||
前891年 | 4 | 33 | 10 | 14 | 34 | |||||||||||
前890年 | 5 | 34 | 11 | 15 | 35 | |||||||||||
前889年 | 6 | 35 | 12 | 16 | 36 | |||||||||||
前888年 | 7 周厉王生 |
36 | 13 | 17 | 37 | |||||||||||
前887年 | 8 | 37 | 14 | 18 | 38 | |||||||||||
前886年 | 9 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
鲁献公1 | 15 | 湣公子鲋祀弑炀公自立 | 19 | 39 | ||||||||||
前885年 | 周夷王1 | 2 | 16 | 楚熊渠立 当周夷王之时 |
宋厉公立 夷王时期在位 |
卫贞伯立 夷王时期在位 |
20 | 40 | 燕侯某立 夷王时期在位 |
许康男立 夷王时期在位 | ||||||
前884年 | 2 蜀人、吕人来献琼玉 |
3 | 17 | 21 | 曹孝伯1 夷王时期在位 |
|||||||||||
前883年 | 3 王致诸侯,烹齐哀公于鼎 |
4 周烹哀公,立其弟静 |
18 | 22 | 2 | |||||||||||
前882年 | 4 | 5 | 齐胡公1 徙都薄姑 |
23 | 3 | |||||||||||
前881年 | 5 | 6 | 2 | 24 | 4 | |||||||||||
前880年 | 6 | 7 | 3 | 25 | 5 | |||||||||||
前879年 | 7 冬,雨雹,大如砺 |
8 | 4 | 26 | 6 | |||||||||||
前878年 | 8 | 9 | 5 | 27 | 7 | |||||||||||
前877年 | 9 | 10 | 6 | 28 | 8 | |||||||||||
前876年 | 10 | 11 | 7 | 29 | 9 | |||||||||||
前875年 | 11 | 12 | 8 | 30 | 10 | |||||||||||
前874年 | 12 | 13 | 9 | 31 | 11 | |||||||||||
前873年 | 13 | 14 | 10 | 32 | 12 | |||||||||||
前872年 | 14 | 15 | 11 | 33 | 13 | |||||||||||
前871年 | 15 | 16 | 12 | 34 | 14 | |||||||||||
前870年 | 16 | 17 | 13 | 楚熊挚立 弟弑而自立,曰熊延 |
35 | 15 | ||||||||||
前869年 | 17 | 18 | 14 | 36 | 16 | |||||||||||
前868年 | 18 | 19 | 15 | 37 | 17 | |||||||||||
前867年 | 19 | 20 | 16 | 38 | 18 | |||||||||||
前866年 | 20 | 21 | 17 | 卫顷侯1 我厚赂王,王命我为侯 |
39 | 19 | ||||||||||
前865年 | 21 | 22 | 18 | 2 | 40 | 20 | ||||||||||
前864年 | 22 | 23 | 19 | 3 | 41 | 曹夷伯1 | 燕惠侯1 | |||||||||
前863年 | 23 | 24 | 20 | 4 | 42 | 蔡武侯1 | 2 | 2 | ||||||||
前862年 | 24 | 25 | 21 | 5 | 43 | 2 | 3 | 3 | ||||||||
前861年 | 25 | 26 | 22 | 6 | 44 | 3 | 4 | 4 | ||||||||
前860年 | 26 | 27 | 23 哀公弟山杀胡公而自立 |
7 | 45 | 4 | 5 | 5 | ||||||||
前859年 | 27 | 28 | 齐献公1 尽逐胡公子,因徙薄姑都,治临菑 |
8 | 46 | 5 | 6 | 6 | ||||||||
前858年 | 28 | 29 | 2 | 晋靖侯1 | 去王号 | 宋釐公1 | 9 | 47 | 6 | 7 | 7 | |||||
前857年 | 周厉王1 | 30 | 3 | 2 | 秦侯1 | 楚熊延立 厉王时期在位 |
2 | 10 | 48 | 7 | 8 | 8 | 杞谋娶公 当周厉王时 |
许武公立 厉王时期在位 | ||
前856年 | 2 | 31 | 4 | 3 | 2 | 3 | 11 | 49 | 8 | 9 | 9 | |||||
前855年 | 3 | 32 | 5 | 4 | 3 | 4 | 12 | 50 | 9 | 10 | 10 | |||||
前854年 | 4 | 鲁真公1 | 6 | 5 | 4 | 5 | 卫釐侯1 | 陈幽公1 | 10 | 11 | 11 | |||||
前853年 | 5 | 2 | 7 | 6 | 5 | 6 | 2 | 2 | 11 | 12 | 12 | |||||
前852年 | 6 | 3 | 8 | 7 | 6 | 7 | 3 | 3 | 12 | 13 | 13 | |||||
前851年 | 7 | 4 | 9 | 8 | 7 | 8 | 4 | 4 | 13 | 14 | 14 | |||||
前850年 | 8 | 5 | 齐武公1 | 9 | 8 | 9 | 5 | 5 | 14 | 15 | 15 | |||||
前849年 | 9 | 6 | 2 | 10 | 9 | 10 | 6 | 6 | 15 | 16 | 16 | |||||
前848年 | 10 | 7 | 3 | 11 | 10 | 11 | 7 | 7 | 16 | 17 | 17 | |||||
前847年 | 11 | 8 | 4 | 12 | 秦公伯1 | 楚熊勇1 | 12 | 8 | 8 | 17 | 18 | 18 | ||||
前846年 | 12 | 9 | 5 | 13 | 2 | 2 | 13 | 9 | 9 | 18 | 19 | 19 | ||||
前845年 | 13 | 10 | 6 | 14 | 3 | 3 | 14 | 10 | 10 | 19 | 20 | 20 | ||||
前844年 | 14 | 11 | 7 | 15 | 秦仲1 | 4 | 15 | 11 | 11 | 20 | 21 | 21 | ||||
前843年 | 15 | 12 | 8 | 16 | 2 | 5 | 16 | 12 | 12 | 21 | 22 | 22 | ||||
前842年 | 16 以恶闻过乱,出奔 |
13 | 9 | 17 | 3 | 6 | 17 | 13 | 13 | 22 | 23 | 23 | ||||
前841年 | 共伯和1 厉王子居召公宫,是为宣王。王少,共伯和行天子政,号“共和” |
14 | 10 | 18 | 4 | 7 | 18 | 14 | 14 | 23 | 24 | 24 | ||||
前840年 | 2 | 15 | 11 | 晋釐侯1 | 5 | 8 | 19 | 15 | 15 | 24 | 25 | 25 | ||||
前839年 | 3 | 16 | 12 | 2 | 6 | 9 | 20 | 16 | 16 | 25 | 26 | 26 | ||||
前838年 | 4 | 17 | 13 | 3 | 7 | 10 | 21 | 17 | 17 | 26 | 27 | 27 | ||||
前837年 | 5 | 18 | 14 | 4 | 8 | 楚熊严1 | 22 | 18 | 18 | 蔡夷侯1 | 28 | 28 | ||||
前836年 | 6 | 19 | 15 | 5 | 9 | 2 | 23 | 19 | 19 | 2 | 29 | 29 | ||||
前835年 | 7 | 20 | 16 | 6 | 10 | 3 | 24 | 20 | 20 | 3 | 30 | 30 | ||||
前834年 | 8 | 21 | 17 | 7 | 11 | 4 | 25 | 21 | 21 | 4 | 曹幽伯1 | 31 | ||||
前833年 | 9 | 22 | 18 | 8 | 12 | 5 | 26 | 22 | 22 | 5 | 2 | 32 | ||||
前832年 | 10 | 23 | 19 | 9 | 13 | 6 | 27 | 23 | 23 | 6 | 3 | 33 | ||||
前831年 | 11 | 24 | 20 | 10 | 14 | 7 | 28 | 24 | 陈釐公1 | 7 | 4 | 34 | ||||
前830年 | 12 | 25 | 21 | 11 | 15 | 8 | 宋惠公1 | 25 | 2 | 8 | 5 | 35 | ||||
前829年 | 13 | 26 | 22 | 12 | 16 | 9 | 2 | 26 | 3 | 9 | 6 | 36 | ||||
前828年 | 14 厉王死于彘。宣王即位,共和罢 |
27 | 23 | 13 | 17 | 10 | 3 | 27 | 4 | 10 | 7 | 37 | ||||
前827年 | 周宣王1 | 28 | 24 | 14 | 18 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 |
楚熊霜1 | 4 | 28 | 5 | 11 | 8 | 38 | 许文公立 宣、幽王时期在位 | |||
前826年 | 2 | 29 | 25 | 15 | 19 | 2 | 5 | 29 | 6 | 12 | 9 弟苏杀幽伯自立,是为戴伯 |
燕釐侯1 | ||||
前825年 | 3 | 30 | 26 | 16 | 20 | 3 | 6 | 30 | 7 | 13 | 曹戴伯1 | 2 | ||||
前824年 | 4 | 鲁武公1 | 齐厉公1 | 17 | 21 | 4 | 7 | 31 | 8 | 14 | 2 | 3 | ||||
前823年 | 5 | 2 | 2 | 18 | 22 | 5 | 8 | 32 | 9 | 15 | 3 | 4 | ||||
前822年 | 6 | 3 | 3 | 晋献侯1 | 23 西戎杀秦仲 |
6 | 9 | 33 | 10 | 16 | 4 | 5 | ||||
前821年 | 7 | 4 | 4 | 2 | 秦庄公1 | 楚熊徇1 | 10 | 34 | 11 | 17 | 5 | 6 | ||||
前820年 | 8 | 5 | 5 | 3 | 2 | 2 | 11 | 35 | 12 | 18 | 6 | 7 | ||||
前819年 | 9 | 6 | 6 | 4 | 3 | 3 | 12 | 36 | 13 | 19 | 7 | 8 | ||||
前818年 | 10 | 7 | 7 | 5 | 4 | 4 | 13 | 37 | 14 | 20 | 8 | 9 | ||||
前817年 | 11 | 8 | 8 | 6 | 5 | 5 | 14 | 38 | 15 | 21 | 9 | 10 | ||||
前816年 | 12 | 9 公与子括、戏朝周。王爱戏,立戏为鲁太子 |
9 厉公暴虐,故胡公子复入齐,齐人欲立,乃攻杀厉公。胡公子亦战死。齐人立厉公子赤为君,是为文公 |
7 | 6 | 6 | 15 | 39 | 16 | 22 | 10 | 11 | ||||
前815年 | 13 | 鲁懿公1 | 齐文公1 | 8 | 7 | 7 | 16 | 40 | 17 | 23 | 11 | 12 | ||||
前814年 | 14 | 2 | 2 | 9 | 8 | 8 | 17 | 41 | 18 | 24 | 12 | 13 | ||||
前813年 | 15 | 3 | 3 | 10 | 9 | 9 | 18 | 42 釐侯卒,太子共伯馀立为君。共伯弟和攻共伯,共伯自杀。卫人因葬之釐侯旁,立和为卫侯,是为武公 |
19 | 25 | 13 | 14 | ||||
前812年 | 16 | 4 | 4 | 11 | 10 | 10 | 19 | 卫武公1 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 |
20 | 26 | 14 | 15 | ||||
前811年 | 17 | 5 | 5 | 晋穆侯1 | 11 | 11 | 20 | 2 | 21 | 27 | 15 | 16 | ||||
前810年 | 18 | 6 | 6 | 2 | 12 | 12 | 21 | 3 | 22 | 28 | 16 | 17 | ||||
前809年 | 19 | 7 | 7 | 3 | 13 | 13 | 22 | 4 | 23 | 蔡釐侯1 | 17 | 18 | ||||
前808年 | 20 | 8 | 8 | 4 娶齐女姜氏为夫人 |
14 | 14 | 23 | 5 | 24 | 2 | 18 | 19 | ||||
前807年 | 21 | 9 伯御立为君,称为诸公子云。伯御,懿公兄括子 |
9 | 5 | 15 | 15 | 24 | 6 | 25 | 3 | 19 | 20 | ||||
前806年 | 22 | 鲁公伯御1 | 10 | 6 | 16 | 16 | 25 | 7 | 26 | 4 | 20 | 郑桓公1 始封。周宣王母弟 |
21 | |||
前805年 | 23 | 2 | 11 | 7 伐条。生太子仇 |
17 | 17 | 26 | 8 | 27 | 5 | 21 | 2 | 22 | |||
前804年 | 24 | 3 | 12 | 8 | 18 | 18 | 27 | 9 | 28 | 6 | 22 | 3 | 23 | |||
前803年 | 25 | 4 | 齐成公1 | 9 | 19 | 19 | 28 | 10 | 29 | 7 | 23 | 4 | 24 | |||
前802年 | 26 | 5 | 2 | 10 伐千亩,有功。生仇弟成师。二子名反,君子讥之。后乱 |
20 | 20 | 29 | 11 | 30 | 8 | 24 | 5 | 25 | |||
前801年 | 27 | 6 | 3 | 11 | 21 | 21 | 30 | 12 | 31 | 9 | 25 | 6 | 26 | |||
前800年 | 28 | 7 | 4 | 12 | 22 | 22 | 31 宋惠公薨 |
13 | 32 | 10 | 26 | 7 | 27 | |||
前799年 | 29 | 8 | 5 | 13 | 23 | 楚熊咢1 | 宋戴公1 | 14 | 33 | 11 | 27 | 8 | 28 | |||
前798年 | 30 | 9 | 6 | 14 | 24 | 2 | 2 | 15 | 34 | 12 | 28 | 9 | 29 | |||
前797年 | 31 王伐太原戎,不克 |
10 | 7 | 15 | 25 | 3 | 3 | 16 | 35 | 13 | 29 | 10 | 30 | |||
前796年 | 32 | 11 周宣王诛伯御,立其弟称,是为孝公 鲁孝公11 |
8 | 16 | 26 | 4 | 4 | 17 | 36 | 14 | 30 | 11 | 31 | |||
前795年 | 33 幽王生。是岁,有马化为狐。 |
12 | 9 | 17 | 27 | 5 | 5 | 18 | 陈武公1 | 15 | 曹惠伯1 | 12 | 32 | |||
前794年 | 34 | 13 | 齐庄公1 | 18 | 28 | 6 | 6 | 19 | 2 | 16 | 2 | 13 | 33 | |||
前793年 | 35 | 14 | 2 | 19 | 29 | 7 | 7 | 20 | 3 | 17 | 3 | 14 | 34 | |||
前792年 | 36 | 15 | 3 | 20 | 30 | 8 | 8 | 21 | 4 | 18 | 4 | 15 | 35 | |||
前791年 | 37 | 16 | 4 | 21 | 31 | 9 | 9 | 22 | 5 | 19 | 5 | 16 | 36 | |||
前790年 | 38 | 17 | 5 | 22 | 32 | 楚若敖1 | 10 | 23 | 6 | 20 | 6 | 17 | 燕顷侯1 | |||
前789年 | 39 战千亩,王师败于姜氏之戎。料民于太原。仲山甫谏曰“不可” |
18 | 6 | 23 | 33 | 2 | 11 | 24 | 7 | 21 | 7 | 18 | 2 | |||
前788年 | 40 | 19 | 7 | 24 | 34 | 3 | 12 | 25 | 8 | 22 | 8 | 19 | 3 | |||
前787年 | 41 | 20 | 8 | 25 | 35 | 4 | 13 | 26 | 9 | 23 | 9 | 20 | 4 | |||
前786年 | 42 | 21 | 9 | 26 | 36 | 5 | 14 | 27 | 10 | 24 | 10 | 21 | 5 | |||
前785年 | 43 弑杜伯恒,灭杜也。其子亡晋。 |
22 | 10 | 27 穆侯卒,弟殇叔自立,太子仇出奔 |
37 | 6 | 15 | 28 | 11 | 25 | 11 | 22 | 6 | |||
前784年 | 44 | 23 | 11 | 晋殇叔1 | 38 | 7 | 16 | 29 | 12 | 26 | 12 | 23 | 7 | |||
前783年 | 45 | 24 | 12 | 2 | 39 | 8 | 17 | 30 | 13 | 27 | 13 | 24 | 8 | |||
前782年 | 46 王合诸侯而田于圃田。日中,其伏弢而死。 |
25 | 13 | 3 | 40 | 9 | 18 | 31 | 14 | 28 | 14 | 25 | 9 | |||
前781年 | 周幽王1 | 26 | 14 | 4 仇攻杀殇叔,立为文侯 |
41 | 10 | 19 | 32 | 15 | 29 | 15 | 26 | 10 | |||
前780年 | 2 三川震 |
27 | 15 | 晋文侯1 | 42 | 11 | 20 | 33 | 陈夷公1 | 30 | 16 | 27 | 11 | |||
前779年 | 3 王娶褒姒 |
28 | 16 | 2 | 43 | 12 | 21 | 34 | 2 | 31 | 17 | 28 | 12 | |||
前778年 | 4 | 29 | 17 | 3 | 44 | 13 | 22 | 35 | 3 | 32 | 18 | 29 | 13 | |||
前777年 | 5 | 30 | 18 | 4 | 秦襄公1 | 14 | 23 | 36 | 陈平公1 | 33 | 19 | 30 | 14 | |||
前776年 | 6 | 31 | 19 | 5 | 2 | 15 | 24 | 37 | 2 | 34 | 20 | 31 | 15 | |||
前775年 | 7 | 32 | 20 | 6 | 3 | 16 | 25 | 38 | 3 | 35 | 21 | 32 | 16 | |||
前774年 | 8 立伯服为太子。平王奔申 |
33 | 21 | 7 | 4 | 17 | 26 | 39 | 4 | 36 | 22 | 33 | 17 | |||
前773年 | 9 | 34 | 22 | 8 | 5 | 18 | 27 | 40 | 5 | 37 | 23 | 34 | 18 | |||
前772年 | 10 | 35 | 23 | 9 | 6 | 19 | 28 | 41 | 6 | 38 | 24 | 35 | 19 | |||
前771年 | 11 幽王为犬戎所杀 |
36 | 24 | 10 | 7 将兵救幽王 平王始列为诸侯 |
20 | 29 | 42 王命我为公 |
7 | 39 | 25 | 36 以幽王故,为犬戎所杀 |
20 | 申侯、曾侯及我立平王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 |
春秋国君年代
[编辑]以下分别列有《史记》记载的国君年代和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韩兆琦《新译史记》记载的国君年代。
《史记》:前519年─前477年,在位43年。
杨伯峻:前519年─前476年,在位44年。
《史记》:前476年─前469年,在位8年。
杨伯峻:前475年─前469年,在位7年。
晋国
[编辑]史 记 前739年─前724年 16
韩兆琦 前738年─前724年 15
史 记 前717年─前710年 8
杨伯峻 前717年─前709年 9
史记年表 前709年─前707年 3
杨伯峻 前708年─前705年 4
史记年表 前706年─前679年 28
杨伯峻 前704年─前678年 27
秦国
[编辑]史 记 前608年─前604年 5
杨伯峻 前608年─前605年 4
史 记 前603年─前577年 27
杨伯峻 前604年─前577年 28
史 记 前500年─前491年 10
杨伯峻 前500年─前492年 9
史 记 前490年─前477年 14
杨伯峻 前491年─前477年 15
史记年表、楚世家 前689年─前677年 13
杨伯峻 前689年─前675年 15
史记年表、楚世家 前676年─前672年 5
杨伯峻 前674年─前672年 3
史记年表 前696年─前687年 10
杨伯峻 前696年─前688年 9
史 记 前464年─前450年 15
杨 宽 前492年─前455年 38
吴国
[编辑]吴世家 前586年─前562年 25
杨伯峻 前585年─前561年 25
吴世家 前561年─前549年 13
杨伯峻 前560年─前548年 13
吴世家 前548年─前532年 17
杨伯峻 前547年─前544年 4
吴世家 前531年─前528年 4
杨伯峻 前543年─前527年 17
吴世家 前527年─前515年 13
杨伯峻 前526年─前515年 12
杞国
[编辑]史 记 无在位时间 47
杨伯峻 前750年─前704年 47
史 记 无在位时间 23
杨伯峻 前703年─前681年 23
史 记 无在位时间 18
杨伯峻 前672年─前655年 18
史 记 无在位时间 17
杨伯峻 前636年─前567年 70
史 记 无在位时间 17
杨伯峻 前566年─前550年 17
史 记 无在位时间 14
杨伯峻 前549年─前536年 14
史 记 无在位时间 18
杨伯峻 前535年─前518年 18
史 记 无在位时间 12
杨伯峻 前517年─前506年 12
史 记 无在位时间 19
杨伯峻 前505年─前487年 19
史 记 无在位时间 16
杨伯峻 前486年─前471年 16
史 记 无在位时间 10
杨伯峻 前470年─前461年 10
陈国
[编辑]史 记 前501年─前479年 23
杨伯峻 前501年─前478年 24
注解
[编辑]- 本表以《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为主,以后会陆续扩增内容。
- 对于春秋时代之终点,本表以《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为终点。
战国历史年表[1]为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在位年代的列表。
战国年表
[编辑]时间 | 周朝 | 秦国 | 赵国 | 魏国 | 韩国 | 楚国 | 燕国[2] | 齐国/田齐 | 宋国 | 越国 | 晋国 | 鲁国 | 卫国 | 中山国[3] | 杞国 | 郑国 |
---|---|---|---|---|---|---|---|---|---|---|---|---|---|---|---|---|
前481年[4] | 周敬王39 | 秦悼公10 | 赵简子37 | 魏献子 | 韩宣子 | 楚惠王8 | 燕孝公12 | 齐简公4 田恒杀监止、简公,立其弟骜,为平公,常相之,専国权 |
宋景公36 | 勾践16 | 晋定公31 | 鲁哀公14 西狩获麟。卫出公来奔 |
卫出公12 父蒯聩入,辄出亡 |
杞湣公6 蔡成侯十年 |
郑声公20 | |
前480年 | 40 | 11 | 38 | 9 | 13 | 齐平公1 平公,景公孙也。齐自是称田氏 |
37 荧惑守心,子韦曰:“善。” |
17 | 32 | 15 子服景伯使齐,子贡为介,齐归我侵地 |
卫庄公1 | 7 | 21 | |||
前479年 | 41 | 12 | 39 | 10 白公胜杀令尹子西,攻惠王。叶公攻白公,白公自杀。惠王复国 |
14 | 2 | 38 | 18 | 33 | 16 孔子卒 |
2 | 8 | 22 | |||
前478年 | 42 | 13 | 40 | 11 | 15 | 3 庄公辱戎州人,戎州人与赵简子攻庄公,出奔 |
39 | 19 我败吴 |
3 | 34 | 17 | 9 | 23 | |||
前477年 | 43 | 14 悼公卒,子厉共公立 |
41 | 12 | 16 | 4 | 40 | 20 | 35 | 18 | 卫君起1 石傅逐起出,辄复入 |
10 | 24 | |||
前476年 | 44 敬王崩 |
秦厉公1 | 42 简子卒,太子赵毋恤立,是为襄子。未除服,登夏屋,诱代王,以金斗杀代王。封伯鲁子赵周为代成君 |
13 吴伐我 |
17 | 5 | 41 | 21 | 36 知瑶伐郑 |
19 | 卫出公后1 | 11 | 25 | |||
前475年 | 周元王1 | 2 蜀人来赂 |
赵襄子1 越围吴。襄子降丧食,使楚隆问吴王 |
魏简子立? | 14 | 18 | 6 | 42 | 22 我围吴 |
37 定公卒 |
20 | 2 | 12 | 26 | ||
前474年 | 2 | 3 | 2 | 15 | 19 | 7 越人始来 |
43 | 23 遣使问鲁、齐 |
晋出公1 | 21 越人来 |
3 | 13 | 27 | |||
前473年 | 3 | 4 | 3 | 16 | 20 | 8 | 44 | 24 邾隐公投我,我复其君位。我灭吴 |
2 | 22 | 4 | 14 | 28 | |||
前472年 | 4 | 5 楚人来赂 |
4 | 17 | 21 | 9 晋知伯瑶来伐我 |
45 | 25 与齐、晋会徐州。天子命以为伯 |
3 知瑶伐齐,败齐于犁丘 |
23 遗使叔青至越 |
5 | 15 蔡成侯十九年薨 |
29 | |||
前471年 | 5 | 6 义渠来赂。绵诸乞援 |
5 | 18 | 22 | 10 | 46 | 26 | 4 | 24 公奔越 |
6 | 16 湣公弟阏路弑湣公自立 蔡声侯元年 |
30 | |||
前470年 | 6 | 7 彗星见 |
6 | 韩贞子立? | 19 王子英奔秦 |
23 | 11 | 47 | 27 | 5 | 25 公返国,三桓讥之 |
7 卫出公饮,大夫不解袜,公怒,即攻公,公奔宋 |
杞哀公1 | 31 | ||
前469年 | 7 | 8 | 7 | 20 | 24 | 12 | 48 景公薨。公子特攻杀太子而立 |
28 | 6 | 26 | 卫悼公1 | 2 | 32 | |||
前468年 | 周贞定王1 | 9 | 8 | 21 | 25 | 13 | 宋昭公1 | 29 徒都琅琊 |
7 | 27 哀公欲借越,除三桓。三桓逐公。公薨 |
2 | 3 | 33 | |||
前467年 | 2 | 10 庶长将兵拔魏城。彗星见 |
9 | 22 | 26 | 14 | 2 | 30 | 8 | 鲁悼公1 悼公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
3 | 4 | 34 | |||
前466年 | 3 | 11 | 10 | 23 | 27 | 15 | 3 | 31 | 9 | 2 | 4 | 5 | 35 | |||
前465年 | 4 | 12 | 11 | 魏襄子立? | 韩简子立? | 24 | 28 | 16 | 4 | 32 | 10 | 3 | 5 | 6 | 36 | |
前464年 | 5 | 13 | 12 襄子怨知伯 |
25 | 29 | 17 我救郑 |
5 | 33 勾践薨,鹿郢立 |
11知伯瑶围郑 | 4 | 卫敬公1 | 7 | 37 晋知伯围我 | |||
前463年 | 6 | 14 晋人、楚人来赂 |
13 | 26 | 30 | 18 | 6 | 鹿郢1 | 12 | 5 | 2 | 8 | 38 | |||
前462年 | 7 | 15 | 14 | 27 | 31 | 19 | 7 | 2 | 13 | 6 | 3 | 9 | 郑哀公1 | |||
前461年 | 8 | 16 堑阿旁。伐大荔。补庞戏城 |
15 | 28 | 32 | 20 | 8 | 3 | 14 | 7 | 4 | 10 | 2 | |||
前460年 | 9 | 17 | 16 | 魏桓子立? | 韩庄子立? | 29 | 33 | 21 | 9 | 4 | 15 | 8 | 5 | 杞出公1 | 3 | |
前459年 | 10 | 18 | 17 | 30 | 34 | 22 | 10 | 5 | 16 | 9 | 6 | 2 | 4 | |||
前458年 | 11 | 19 | 18 与知伯分范、中行地 |
分范、中行地 | 分范、中行地 | 31 | 35 | 23 | 11 | 6 | 17 四卿共分范氏、中行氏地。知伯灭仇由 |
10 | 7 | 3 | 5 | |
前457年 | 12 | 20 公将师与绵诸战 |
19 | 32 | 36 | 24 | 12 | 不寿1 | 18 知瑶伐中山 |
11 | 8 | 晋知伯瑶伐中山 | 4 蔡声侯十五薨 |
6 | ||
前456年 | 13 | 21 | 20 | 与韩灭伊洛阴戎 | 与魏灭伊洛阴戎 | 33 | 37 | 25 | 13 | 2 | 19 | 12 | 9 | 5 蔡元侯元年 |
7 | |
前455年 | 14 | 22 | 21 知伯索地不成,围我至晋阳 |
围赵晋阳 | 围赵晋阳 | 34 | 38 | 齐宣公1 | 14 | 3 | 20 知伯联魏、韩围赵于晋阳 |
13 | 10 | 6 | 8 郑人弑哀公而立声公弟丑,是为共公 郑共公1 | |
前454年 | 15 | 23 | 22 | 35 | 燕成公1 | 2 | 15 | 4 | 21 | 14 | 11 | 7 | 2 | |||
前453年 | 16 | 24 | 23 三月,襄子败知伯晋阳,与魏、韩三分其地。相张孟谈田亩制 |
魏桓子败知伯于晋阳 | 韩康子败智伯于晋阳 | 36 | 2 | 3 | 16 | 5 | 22 三卿灭知氏,分其地 |
15 | 12 | 8 | 3 | |
前452年 | 17 | 25 晋大夫知开率其邑来奔 |
24 | 37 晋出公奔楚 |
3 | 4 | 17 | 6 | 23 出公告齐、鲁,欲伐三卿。三卿攻,公奔楚,道死 |
16 | 13 | 9 | 4 | |||
前451年 | 18 | 26 左庶长城南郑 |
25 | 38 | 4 | 5 | 18 | 7 | 晋哀公1 哀公,昭公曾孙 |
17 | 14 | 10 蔡元侯六年薨 |
5 | |||
前450年 | 19 | 27 | 26 | 39 | 5 | 6 | 19 | 8 | 2 | 18 | 15 | 11 蔡侯齐元年 |
6 | |||
前449年 | 20 | 28 越人来迎女 |
27 | 40 | 6 | 7 | 20 | 9 我至秦迎秦女 |
3 | 19 | 16 | 12 | 7 | |||
前448年 | 21 | 29 晋大夫智宽率其邑人来奔 |
28 | 41 | 7 | 8 | 21 | 10 不寿见杀。次朱勾立 |
4 | 20 | 17 | 杞简公1 | 8 | |||
前447年 | 22 | 30 | 29 | 42 灭蔡 |
8 | 9 | 22 | 朱勾1 | 5 | 21 | 18 | 2 蔡侯齐四年,楚灭蔡 |
9 | |||
前446年 | 23 | 31 | 30 | 魏文侯初立 | 43 | 9 | 10 | 23 | 2 | 6 | 22 | 19 | 3 | 10 | ||
前445年 | 24 | 32 | 31 | 魏文侯1 | 44 灭杞 |
10 | 11 | 24 | 3 | 7 | 23 | 20 | 4 楚灭杞 |
11 | ||
前444年 | 25 | 33 伐义渠,虏其王 |
32 | 2 | 45 与越战于江,约此时,公输盘为楚造器 |
11 | 12 | 25 | 4 与楚战于江,约此时 |
8 | 24 | 21 | 12 | |||
前443年 | 26 | 34 日蚀,昼晦。星见 |
33 | 3 | 46 | 12 | 13 | 26 | 5 | 9 | 25 | 22 | 13 | |||
前442年 | 27 | 秦躁公1 | 34 | 4 | 47 | 13 | 14 | 27 | 6 | 10 | 26 | 23 | 14 | |||
前441年 | 28 | 2 南郑反 |
35 | 5 | 48 | 14 | 15 | 28 | 7 | 11 | 27 | 24 | 15 | |||
前440年 | 周考王1 王立弟揭于河南,是为西周桓公 |
3 | 36 | 6 | 49 | 15 | 16 | 29 | 8 | 12 | 28 | 25 | 16 | |||
前439年 | 2 | 4 | 37 | 7 | 50 伐宋,墨子见王,约此时 |
16 | 17 | 30 楚伐我,围我九月,约此时 |
9 | 13 | 29 | 26 | 17 | |||
前438年 | 3 | 5 | 38 | 8 | 51 | 燕闵公1 | 18 | 31 | 10 | 14 | 30 | 27 | 18 | |||
前437年 | 4 | 6 | 39 | 9 | 52 | 2 | 19 | 32 | 11 | 15 | 31 | 28 | 19 | |||
前436年 | 5 | 7 | 40 | 10 | 53 | 3 | 20 | 33 | 12 | 16 | 鲁元公1 | 29 | 20 | |||
前435年 | 6 | 8 | 41 六月,雨雪。日、月蚀 |
11 | 54 | 4 | 21 | 34 | 13 | 17 | 2 | 30 | 21 | |||
前434年 | 7 | 9 | 42 | 12 | 55 | 5 | 22 | 35 | 14 | 18 | 3 | 31 | 22 | |||
前433年 | 8 | 10 | 43 | 13 | 56 曾侯乙卒,王作礼器,送至西阳祭奠 |
6 | 23 | 36 | 15 | 晋幽公1 服韩、赵、魏。独有绛、曲沃等 |
4 | 32 | 23 | |||
前432年 | 9 | 11 | 44 | 14 | 57 | 7 | 24 | 37 | 16 | 2 | 5 | 33 | 24 | |||
前431年 | 10 | 12 | 45 | 15 | 楚简王1 灭莒 |
8 | 25 | 38 | 17 | 3 | 6 | 卫昭公1 三晋强,卫如小侯,之 |
25 | |||
前430年 | 11 | 13 义渠伐秦,侵至渭阳 |
46 | 16 | 2 | 9 | 26 | 39 | 18 | 4 | 7 | 2 | 26 | |||
前429年 | 12 | 14 | 47 | 17 | 3 | 10 | 27 | 40 | 19 | 5 | 8 | 3 | 27 | |||
前428年 | 13 | 秦怀公1 生秦灵公 |
48 | 18 | 4 | 11 | 28 | 41 | 20 | 6 | 9 | 4 | 28 | |||
前427年 | 14 | 2 | 49 | 19 | 5 | 12 | 29 | 42 | 21 | 7 大旱 |
10 | 5 | 29 | |||
前426年 | 15 | 3 | 50 | 20 | 6 | 13 | 30 | 43 | 22 | 8 | 11 | 6 公子亹弑君自立,是为怀公 |
30 | |||
前425年 | 周威烈王1 | 4 庶长晁杀秦怀公。太子早死,大臣立太子之子,为灵公 |
51 襄子卒,献侯赵浣立。献侯,襄子兄赵伯鲁孙 |
21 | 7 | 14 | 31 | 44 | 23 | 9 | 12 | 卫怀公1 | 31 | |||
前424年 | 2 | 秦灵公1 生秦献公 |
赵桓子1 治中牟。襄子子赵嘉逐献侯,自立于代。桓子卒。国人曰桓子立非襄子意,乃杀其子复立献侯 |
22 称侯改元 后1魏击生 |
韩武子1 徒都平阳 |
8 | 15 | 32 | 45 | 24 | 10 | 13 | 2 | 32 | ||
前423年 | 3 | 2 | 赵献侯1 | 2 | 2 伐郑,杀其君幽公 |
9 | 16 | 33 | 46 | 25 | 11 | 14 | 3 | 郑幽公1 韩伐我,杀幽公。国人立幽公弟姬骀,是为郑𦈡公 | ||
前422年 | 4 | 3 作上下畤 |
2 | 3 | 3 | 10 | 17 | 34 | 47 | 26 | 12 | 15 | 4 | 郑𦈡公1 | ||
前421年 | 5 | 4 | 3 | 4 | 4 | 11 | 18 | 35 | 48 | 27 | 13 鲁季孙子会晋幽公于楚 |
16 | 5 | 2 | ||
前420年 | 6 | 5 | 4 | 5 | 5 | 12 | 19 | 36 | 49 | 28 | 14 | 17 | 6 | 3 | ||
前419年 | 7 击魏少城 |
6 | 5 | 6 魏城少梁。秦攻我 |
6 | 13 | 20 | 37 | 50 | 29 | 15 | 18 | 7 | 4 | ||
前418年 | 8 | 7 与魏战少梁 |
6 | 7 与秦战少梁 |
7 | 14 | 21 | 38 | 51 | 30 | 16 | 19 | 8 | 5 | ||
前417年 | 9 | 8 城堑河濒。初以君主妻河 |
7 | 8 复城少梁 |
8 | 15 | 22 | 39 | 52 | 31 | 17 | 20 | 9 | 6 | ||
前416年 | 10 | 9 | 8 | 9 盗杀晋幽公,魏立其弟止 |
9 | 16 伐魏至上洛 |
23 | 40 | 53 | 32 | 18 盗杀晋幽公,魏立其弟姬止,是为晋烈公 |
21 | 10 | 7 | ||
前415年 | 11 西周桓公卒 |
10 补庞,城籍姑。秦灵公卒,立其季父悼子,是为秦简公 |
9 | 10 | 10 | 17 | 24 | 41 | 54 | 33 | 晋烈公1 | 鲁穆公1 公仪休为相,国政奉法循理 |
11 公子姬颓弑怀公而代立,是为慎公。慎公,敬公孙 |
中山文公薨 | 8 | |
前414年 | 12 | 秦简公1 | 10 | 11 李悝相 |
11 | 18 | 燕简公1 | 42 | 55 | 34 灭滕 |
2 | 2 | 卫慎公1 | 中山武公1 武公初立,都顾 |
9 | |
前413年 | 13 | 2 与魏战,败郑下 |
11 | 12 齐伐我。败秦于郑 |
12 | 19 伐魏至上洛 |
2 | 43 我伐晋,毁黄城,围阳狐 |
56 | 35 灭郯 |
3 | 3 | 2 | 2 | 10 | |
前412年 | 14 | 3 魏拔我繁庞 |
12 | 13 魏击围秦繁庞,出其民 |
13 | 20 | 3 | 44 我伐鲁、莒及安阳 |
57 | 36 | 4 | 4 齐伐我,我使吴起败齐 |
3 | 3 | 11 | |
前411年 | 15 | 4 | 13 城平邑 |
14 | 14 | 21 | 4 | 45 伐鲁,取都 田白卒,子悼子立 |
58 | 37 | 5 | 5 吴起奔魏。齐伐我 |
4 | 4 | 12 | |
前410年 | 16 | 5 日蚀 |
14 | 15 | 15 | 22 | 5 | 46 | 59 | 翳1 | 6 | 6 | 5 | 5 | 13 | |
前409年 | 17 | 6 魏拔我五城。初令吏带剑 |
15 | 16 使吴起伐秦,拔五城,筑临晋、元里 |
16 | 23 | 6 | 47 | 60 | 2 | 7 | 7 | 6 | 6 | 14 | |
前408年 | 18 | 7 魏拔我,失河西地。堑洛,城重泉。初租禾 |
赵烈侯1 魏使太子伐中山 |
17 伐秦至郑,还筑洛阴、合阳,以吴起为河西守。使魏击、吴起伐中山 |
韩景侯1 伐郑,取雍丘。郑城京 |
24 楚简王薨 |
7 | 48 我取鲁郕 |
61 | 3 | 8 | 8 齐取我郕 |
7 | 7 魏伐我 |
15 韩伐我。我城京 | |
前407年 | 19 | 8 | 2 | 18 魏文侯受经子夏。过段干木之闾常式 |
2 郑败我于负黍 |
楚声王1 围宋十月,约此时 |
8 | 49 | 62 楚伐我,约此时 |
4 | 9 | 9 | 8 | 8 | 16 我伐韩,败韩 | |
前406年 | 20 | 9 | 3 | 19 灭中山。使西门豹治邺 |
3 | 2 | 9 | 50 我与郑会于西城。伐卫,取毌 |
63 | 5 | 10 | 10 | 9 齐伐我 |
9 魏灭中山 |
17 | |
前405年 | 21 | 10 | 4 | 20 卜相,李克、翟璜争 |
4 | 3 | 10 | 51 田悼子卒,田和立 田会以廪丘反,田布攻,三晋救,我败 |
64 | 6 伐齐 灭缯 |
11 | 11 | 10 | 18 | ||
前404年 | 22 | 11 | 5 攻齐长城 |
21 使将翟角与赵、韩伐齐,至长城,虏齐君 |
5 使将(厂/骉) 羌攻齐长城 |
4 | 11 | 齐康公1 三晋伐我,至长城。虏我君,献天子 |
65 | 7 | 12 | 12 | 11 | 19 | ||
前403年 | 23 九鼎震 |
12 | 6 初为侯 |
22 初为侯 |
6 初为侯 |
5 魏、韩、赵始列为诸侯 |
12 | 2 | 宋悼公1 | 8 | 13 | 13 | 12 | 20 | ||
前402年 | 24 | 13 | 7 赵烈侯好音,欲赐歌者田,徐越侍以仁义,乃止 |
23 | 7 | 6 盗杀楚声王 |
13 | 3 | 2 | 9 | 14 | 14 | 13 | 21 | ||
前401年 | 周安王1 | 14 伐魏,至阳狐 |
8 | 24 秦伐我,至阳狐 |
8 | 楚悼王1 | 14 | 4 | 3 | 10 | 15 | 15 | 14 | 22 | ||
前400年 | 2 | 15 | 9 赵烈侯卒,太子赵章年幼,烈侯弟赵武公代立。伐楚,至乘丘 |
25 公子魏罃生。与赵、韩伐楚,至乘丘 |
9 伐楚,至乘丘 郑围阳翟 |
2 三晋来伐我,至乘丘 |
15 | 5 田午生 |
4 | 11 | 16 | 16 | 15 | 23 我围韩 | ||
前399年 | 3 王子姬定奔魏 |
秦惠公1 | 赵武公1 | 26 虢山崩,壅河 |
韩烈侯1 | 3 归榆关于郑 |
16 | 6 | 5 | 12 | 17 | 17 | 16 | 24 | ||
前398年 | 4 | 2 | 2 | 27 | 2 | 4 败郑师,围郑。郑人杀驷子阳 |
17 | 7 | 6 | 13 | 18 | 18 | 17 | 25 郑杀其相驷子阳 | ||
前397年 | 5 | 3 日蚀 |
3 | 28 | 3 三月,盗聂政杀韩相侠累 |
5 | 18 | 8 | 7 | 14 | 19 | 19 | 18 | 26 | ||
前396年 | 6 | 4 | 4 | 29 魏文侯卒,子魏击立,是为魏武侯 |
4 | 6 | 19 | 9 | 8 | 15 | 20 | 20 | 19 | 27 郑相子阳之徒杀其君𦈡公 | ||
前395年 | 7 | 5 伐绵诸 |
5 | 魏武侯1 封公子魏缓 |
5 | 7 | 20 | 10 | 9 | 16 | 21 | 21 | 20 | 郑康公1 | ||
前394年 | 8 | 6 | 6 | 2 | 6 救鲁。郑负黍反 |
8 | 21 | 11 伐鲁,取最 |
10 | 17 | 22 | 22 齐伐我 |
21 | 2 负黍反 | ||
前393年 | 9 | 7 | 7 | 3 伐郑,城酸枣 |
7 楚拔我负黍 |
9 伐韩,取负黍 |
22 | 12 | 11 | 18 | 23 | 23 | 22 | 3 魏伐我 | ||
前392年 | 10 | 8 | 8 | 4 | 8 | 10 | 23 | 13 迁康公海滨 越伐我,至境,田和曰:“先君有遗令:无攻越!越,猛虎也!” |
12 | 19 伐齐 |
24 | 24 | 23 | 4 | ||
前391年 | 11 | 9 伐韩宜阳,取六邑 |
9 伐楚 |
5 与赵、韩伐楚,败楚师大梁、榆关 |
9 伐楚。秦伐宜阳,取六邑 |
11 三晋败我于大梁、榆关 |
24 | 14 | 13 | 20 | 25 | 25 | 24 | 5 | ||
前390年 | 12 | 10 与魏战武城。县陕 |
10 | 6 与秦战武城 齐伐取襄陵 |
10 | 12 吴起奔楚 |
25 | 15 鲁败我平陆 |
14 | 21 | 26 | 26 我败齐 |
25 | 6 | ||
前389年 | 13 | 11 太子生 |
11 | 7 秦侵阴晋 会田和于浊泽 |
11 | 13 令尹吴起,行变法 |
26 | 16 与魏、卫会浊泽 |
15 | 22 | 27 | 27 | 26 | 7 | ||
前388年 | 14 | 12 | 12 | 8 | 12 | 14 | 27 | 17 | 16 | 23 | 晋桓公1 | 28 | 27 | 8 | ||
前387年 | 15 | 13 蜀取我南郑 |
13 赵武公卒,赵复立赵烈侯太子赵章,是为敬侯 |
9 | 13 | 15 | 28 | 18 | 17 | 24 | 2 | 29 | 28 | 9 | ||
前386年 | 16 | 秦出公1 | 赵敬侯1 赵武公子赵朝作乱,奔魏 |
10 袭邯郸,败焉 |
韩文侯1 | 16 | 29 | 齐太公1 田和始列为诸侯,称元年 |
18 | 25 | 3 | 30 | 29 | 10 | ||
前385年 | 17 | 2 庶长改迎灵公太子,立为献公。诛秦出公 |
2 | 11 城安邑、王垣 |
2 伐郑,取阳城。伐宋,到彭城,执宋君 |
17 | 30 | 2 田和卒,田郯立 |
19 韩伐我,到彭城,执我君 宋休公1 |
26 | 4 | 31 | 30 | 11 韩伐我 | ||
前384年 | 18 | 秦献公1 | 3 救魏 |
12 齐侵廪丘,赵救我,败齐 |
3 | 18 | 31 | 齐废公1 伐魏廪丘,我败 |
2 | 27 | 5 | 32 | 31 | 12 | ||
前383年 | 19 | 2 城栎阳 |
4 伐卫,魏败我兔台 |
13 我救卫,败赵兔台 |
4 | 19 | 32 | 2 我救卫 |
3 | 28 | 6 | 33 | 32 赵侵我,我求援于魏 |
13 | ||
前382年 | 20 | 3 日蚀,昼晦 |
5 卫拔我刚平,攻中牟 |
14 助卫 |
5 | 20 | 33 | 3 助卫 |
4 | 29 | 7 | 鲁共公1 | 卫声公1 齐、魏助我,攻赵,取刚平 |
14 | ||
前381年 | 21 | 4 秦孝公生 |
6 攻魏河北 |
15 楚攻我,战于州,至大河。赵攻我河北 |
6 | 21 使吴起救赵,伐魏,战于州,出梁,攻至大河。楚悼王薨,贵戚杀吴起 |
34 | 4 | 5 | 30 | 8 | 2 | 2 | 15 | ||
前380年 | 22 | 5 | 7 伐齐,至桑丘 |
16 伐齐,至桑丘 |
7 伐齐 |
楚肃王1 诛七十家 |
35 齐伐我,三晋救 |
5 伐燕,取桑丘 |
6 | 31 | 9 | 3 | 3 | 16 | ||
前379年 | 23 | 6 初县蒲、蓝田、善明氏 |
8 袭卫,不克 |
17 | 8 | 2 | 36 | 6 齐康公卒,吕氏遂绝其祀 |
7 | 32 | 10 | 4 | 4 赵袭我,不克 |
中山桓公复国 | 17 | |
前378年 | 24 | 7 | 9 伐齐,至灵丘 |
18 翟败我于浍。与赵、韩伐齐,至灵丘 |
9 伐齐 |
3 | 37 | 7 三晋伐我,到灵丘 |
8 | 33 徒都吴 |
11 | 5 | 5 | 中山桓公1 徒都灵寿 |
18 | |
前377年 | 25 | 8 | 10 与中山战房子 |
19 | 10 | 4 蜀伐我兹方 |
38 | 8 | 9 | 34 | 12 | 6 | 6 | 2 赵伐我,战于房子 |
19 | |
前376年 | 26 | 9 | 11 与中山战中人 |
20 | 韩哀侯1 | 5 | 39 | 9 | 10 | 35 | 13 | 7 | 7 | 3 赵伐我,战于中人 |
20 | |
前375年 | 周烈王1 | 10 日蚀 |
12 | 21 取楚榆关 |
2 灭郑。徙都郑 |
6 魏拔我榆关 |
40 | 10 | 11 | 36 七月太子诸咎弑君翳,十月粤杀诸咎。粤滑,吴人立子孚错枝为君 |
14 | 8 | 8 | 4 | 21 韩灭郑,并其国 | |
前374年 | 2 | 11 县栎阳 |
赵成侯1 公子赵胜与赵成侯争立,为乱 |
22 | 3 韩严杀其君,若山立,是为懿侯 韩懿侯1 |
7 | 41 | 齐桓公1 田午弑其君及孺子田喜自立为公 |
12 | 孚错枝1 | 15 | 9 | 9 | 5 | ||
前373年 | 3 | 12 | 2 雨雪 |
23 伐齐博陵 |
2 | 8 | 42 败齐林孤 |
2 燕败我于林孤,魏、鲁伐我 |
13 | 2 寺区定粤乱,立无余之 |
16 | 10 我伐齐,入阳关 |
10 | 6 | ||
前372年 | 4 | 13 | 3 太戊午为相。伐卫,取都鄙七十三。魏败我蔺 |
24 败赵于蔺 |
3 | 9 | 43 | 3 卫拔我薛陵 |
14 | 初无余之1 | 17 | 11 | 11 我伐齐,取薛陵 赵侵我,取都鄙七十三 |
7 | ||
前371年 | 5 | 14 | 4 | 25 伐楚,取鲁阳 |
4 | 10 魏拔我鲁阳 |
44 | 4 | 15 | 2 | 18 | 12 | 卫成侯1 | 8 | ||
前370年 | 6 | 15 | 5 伐齐于甄。魏败我怀 |
26 武侯卒,子魏罃与公子魏缓争立 |
5 | 11 | 45 | 5 赵伐我甄 |
16 | 3 | 19 | 13 | 2 | 9 | ||
前369年 | 7 | 16 民大疫。日蚀 |
6 败魏涿泽,围魏罃,我败 |
魏惠王1 赵、韩助魏缓围我。我败赵师、魏缓,自立为君。昼晦 |
6 围魏罃,与赵不合,夜走 |
楚宣王1 | 燕桓公1 | 6 | 17 | 4 | 20 赵、韩迁晋孝公于屯留 |
14 | 3 | 10 筑长城 |
||
前368年 | 周显王1 西周威公卒,子朝、根争立,赵、韩攻我,分国为二 |
17 栎阳雨金,四月至八月 |
7 侵齐,至长城。与韩攻周 |
2 齐伐我观 |
7 与赵攻周 |
2 | 2 | 7 伐魏取观。赵侵我长城 |
18 | 5 | 21? | 15 | 4 | 11 | ||
前367年 | 2 | 18 | 8 | 3 | 8 | 3 | 3 | 8 | 19 | 6 | 22? | 16 | 5 | 12 | ||
前366年 | 3 | 19 败韩、魏洛阴 |
9 | 4 城武都,秦败我。与韩会宅阳 |
9 与魏会宅阳 |
4 | 4 | 9 | 20 | 7 | 23? | 17 | 6 | 13 | ||
前365年 | 4 | 20 | 10 | 5 伐宋,取仪台 |
10 | 5 | 5 | 10 | 21 魏伐我 |
8 | 24? | 18 | 7 | 14 | ||
前364年 | 5 贺秦 |
21 章蟜与魏战石门,斩首六万,天子贺 |
11 救魏 |
6 秦败我石门,斩首六万,赵救我。四月,徙都大梁 |
11 | 6 | 6 | 11 | 22 | 9 | 25? | 19 | 8 | 15 | ||
前363年 | 6 | 22 | 12 | 7 | 12 | 7 | 7 | 12 | 23 | 10 | 26? | 20 | 9 | 16 | ||
前362年 | 7 | 23 与魏战少梁,虏其太子 |
13 救魏。魏败我于浍。与韩会上党 |
8 与秦战少梁,虏我太子。败赵、韩师于浍,取赵皮牢、列人、肥 |
韩昭侯1 魏败我于浍。大雨三月 与赵会上党 |
8 | 8 | 13 | 宋桓公1 | 11 | 27? | 21 | 10 | 17 | ||
前361年 | 8 | 秦孝公1 彗星见西方。三晋攻我 |
14 与韩攻秦 |
9 与韩会巫沙 |
2 与魏会巫沙。与赵攻秦 |
9 | 燕文公1 | 14 | 2 | 12 寺区弟寺忠弑其君莽安,次无颛立 |
28? | 22 | 11 | 18 | ||
前360年 | 9 致胙于秦 |
2 天子致胙 |
15 助魏攻齐 |
10 攻齐 |
3 | 10 | 2 | 15 魏伐我 |
3 | 无颛1 | 29? | 23 | 12 | 19 | ||
前359年 | 10 | 3 | 16 与韩分晋,封晋君以端氏 |
11 星昼堕,有声 |
4 | 11 | 3 | 16 | 4 | 2 | 30? 赵与韩分晋,封我君端氏 |
24 | 13 | 20 | ||
前358年 | 11 | 4 败韩西山 |
17 | 12 | 5 秦败我西山 |
12 我伐韩,引水灌长垣 |
4 | 17 | 5 | 3 | 31? | 25 | 14 | 21 | ||
前357年 | 12 | 5 | 18 与魏会鄗。赵孟如齐 |
13 与赵会鄗。与韩会巫沙。与韩互地 |
6 宋取我黄池。魏取我朱,围宅阳。与魏会巫沙。与魏易地 |
13 君尹黑迎女秦 |
5 | 18 齐桓公卒,子田因齐立,是为齐威王 |
6 我取韩黄池 |
4 | 32? | 26 | 15 | 22 | ||
前356年 | 13 | 6 | 19 与燕会阿。与齐、宋会平陆 |
14 鲁、卫、宋、韩侯来 |
7 至魏 |
14 | 6 与赵会阿 |
齐威王1 与赵、宋会平陆 |
7 至魏。与赵、齐会平陆 |
5 | 晋静公1? | 27 至魏 |
16 至魏。贬号曰侯 |
23 | ||
前355年 | 14 | 7 与魏王会杜平 |
20 | 15 与秦孝公会杜平。侵宋黄池,宋复取之 |
8 申不害相 |
15 昭奚恤为令尹而专断 |
7 | 2 与魏会田于郊 邹忌以鼓琴见威王 |
宋剔成君1 司城子罕废其君宋桓侯而自立 |
6 | 2? | 28 | 17 | 24 | ||
前354年 | 15 | 8 与魏战元里,斩首七千,取少梁 |
21 魏围我邯郸 |
16 与秦战元里,秦取我少梁。救卫、围赵邯郸 |
9 | 16 | 8 | 3 封邹忌为成侯 |
2 | 7 | 3? | 29 | 18赵伐我,取漆、富丘。魏救我 | 25 | ||
前353年 | 16 | 9 | 22 魏拔邯郸,成侯走信都 |
17 邯郸降。齐败我桂陵 |
10 伐东周,取陵观、廪丘 |
17 | 9 | 4 我救赵,败魏桂陵。与诸侯围襄陵 |
3 与齐、卫围魏襄陵 |
8 | 4? | 30 | 19 与齐、宋围魏襄陵 |
26 | ||
前352年 | 17 | 10 卫公孙鞅为大良造,伐安邑,降之 |
23 | 18 诸侯围我襄陵。筑长城,塞固阳。秦取我安邑 |
11 助魏败齐 |
18 齐请我景舍使魏求和 |
10 | 5 魏与韩败我、宋、卫于襄陵。使楚景舍求和,会于襄陵 |
4 | 9 | 5? | 鲁康公1 | 20 | 27 | ||
前351年 | 18 | 11 城商塞。商鞅围固阳,降之 |
24 魏归邯郸,与魏盟漳水上 |
19 归赵邯郸,与赵盟漳水上 |
12 | 19 | 11 | 6 | 5 | 10 | 6? | 2 | 21 | 28 | ||
前350年 | 19 | 12 魏伐我。初聚小邑为三十一县,令。为田开阡陌 |
25 赵成侯卒,公子赵緤与太子赵肃侯争立,緤败,亡奔韩 |
20 击秦拔安邑,围定阳。与秦王会彤 |
13 | 20 | 12 | 7 我筑防以为长城 |
6 | 11 | 7? | 3 | 22 | 29 | ||
前349年 | 20 | 13 初为县,有秩史 |
赵肃侯1 夺晋君端氏,徙处屯留 |
21 | 14 大夫韩玘杀晋君 |
21 | 13 | 8 | 7 | 12 | 8? 赵夺端氏,迁我君于屯留。韩玘杀静公 |
4 | 23 | 30 | ||
前348年 | 21 | 14 初为赋 |
2 与魏会阴晋 |
22 与赵会阴晋 |
15 韩昭侯如秦 |
22 | 14 | 9 | 8 | 13 | 5 | 24 | 31 | |||
前347年 | 22 | 15 | 3 公子赵范袭邯郸,不胜,死 |
23 | 16 | 23 | 15 | 10 | 9 | 14 | 6 | 25 | 32 | |||
前346年 | 23 | 16 | 4 朝天子 |
24 | 17 | 24 | 16 | 11 杀其大夫牟辛 |
10 | 15 | 7 | 26 | 33 | |||
前345年 | 24 | 17 | 5 | 25 | 18 | 25 | 17 | 12 | 11 | 16 | 8 | 27 | 34 | |||
前344年 | 25 诸侯会 |
18 使商鞅会魏王 |
6 攻齐,拔高唐 |
26 称王,与十二诸侯会逢泽,朝天子,谋秦 |
19 会魏惠王于逢泽 |
26 | 18 | 13 我君如秦 |
12 | 17 | 9 | 28 | 35 | |||
前343年 | 26 致伯秦 |
19 城武城。从东方牡丘来归。天子致伯 |
7 | 27 中山君为相 |
20 | 27 | 19 | 14 | 13 | 18 | 鲁景公1 | 29 魏立子南劲为卫君,是为平侯。卫平侯,卫灵公四世孙 |
36 | |||
前342年 | 27 | 20 诸侯毕贺。会诸侯于泽,朝天子 |
8 | 28 伐韩于梁、赫,胜 |
21 魏攻我,齐救我 |
28 | 20 | 15 救韩伐魏 |
14 | 无彊1 | 2 | 卫平侯1 | 37 | |||
前341年 | 28 | 21 马生人 |
9 | 29 齐虏我太子申,杀将军庞涓。诸侯攻我。攻秦,我师败 |
22 | 29 | 21 | 16 田忌、田婴、田肦将,孙膑为师,败魏马陵。攻魏东地 |
15 | 2 | 3 | 2 | 38 | |||
前340年 | 29 | 22 封大良造商鞅 |
10 伐魏 |
30 秦商君伐我,虏我公子卬 |
23 | 30 | 22 | 17 与赵会,伐魏 |
16 | 3 | 4 | 3 | 39 | |||
前339年 | 30 | 23 | 11 | 31 公子赫为太子 |
24 | 楚威王1 | 23 | 18 | 17 | 4 | 5 | 4 | 中山成公1 | |||
前338年 | 31 | 24 与魏战岸门。大荔围合阳。孝公薨。商鞅反,死彤地 |
12 | 32 秦伐岸门,虏我魏错 卫鞅亡归我,我恐,不纳 |
25 | 2 | 24 | 19 | 18 | 5 | 6 | 5 | 2 | |||
前337年 | 32 | 秦惠文王1 楚、韩、赵、蜀人来 |
13 | 33 | 26 申不害卒。昭侯如秦 |
3 | 25 | 20 | 19 | 6 | 7 | 6 | 3 | |||
前336年 | 33 贺秦 |
2 天子贺。行钱。宋太丘社亡 |
14 | 34 与齐会东阿 孟子来,王问利国,对曰:“君不可言利。” |
27 与齐会东阿 |
4 | 26 | 21 与魏、韩会东阿 |
20 | 7 | 8 | 7 | 4 | |||
前335年 | 34 | 3 王冠。拔韩宜阳 |
15 起寿陵 |
35 与齐会于甄 |
28 与齐会于甄。秦拔我宜阳 |
5 | 27 | 22 与魏、韩会于甄 |
21 | 8 | 9 | 8 | 5 | |||
前334年 | 35 | 4 天子致文武胙。魏夫人来 |
16 | 36 与齐会徐州,以相王 后1 改元 |
29 旱。作高门,屈宜臼曰“昭侯不出此门。” |
6 | 28 | 23 与魏会徐州,相王 |
22 | 9 | 10 | 卫嗣君1 | 6 | |||
前333年 | 36 | 5 阴晋人犀首为大良造 |
17 围魏黄,不克。筑长城 |
2 赵围我黄 秦败我雕阴 |
30 高门成,韩昭侯卒,不出此门 |
7 围齐于徐州 |
29 | 24 楚围我徐州,败我将申缚 |
23 | 10 | 11 | 2 | 7 | |||
前332年 | 37 | 6 魏以阴晋为和,命曰宁秦 |
18 齐、魏伐我,我决河水浸之 |
3 伐赵。与秦阴晋。秦公孙衍伐我 |
韩宣惠王1 | 8 | 燕易王1 | 25 与魏伐赵 |
24 | 11 | 12 | 3 | 8 | |||
前331年 | 38 | 7 义渠内乱,庶长操将兵定之 |
19 | 4 | 2 | 9 | 2 | 26 | 25 | 12 | 13 | 4 | 9 | |||
前330年 | 39 | 8 魏入河西地于我 |
20 | 5 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围我焦、曲沃,上郡、河西兵尽失。与秦河西地、少梁 |
3 | 10 | 3 | 27 | 26 | 13 | 14 | 5 贬号称君,独有濮阳 |
10 | |||
前329年 | 40 | 9 渡河,取汾阴、皮氏。围焦,降之。与魏会应 |
21 | 6 与秦会应。秦取汾阴、皮氏 |
4 | 11 魏取我陉山 |
4 | 28 | 27 弟偃攻袭剔成,剔成败奔齐,偃自立为君 |
14 | 15 | 6 | 11 | |||
前328年 | 41 | 10 张仪相。公子桑围蒲阳,降之。魏纳上郡 |
22 战中山,败于房子。与秦战,败,秦取蔺、离石 |
7 献上郡于秦 |
5 | 楚怀王1 | 5 战中山,败 |
29 | 宋王偃1 | 15 | 16 | 7 | 12 与赵战于房子,胜。败燕 |
|||
前327年 | 42 | 11 义渠君为臣。归魏焦、曲沃 |
23 | 8 秦归我焦、曲沃 |
6 | 2 | 6 | 30 | 2 | 16 | 17 | 8 | 中山王1 司马憙相 |
|||
前326年 | 43 | 12 初腊。会龙门 |
24 肃侯卒。秦、楚、燕、齐、魏出锐师各万人来会葬。子赵雍立 |
9 | 7 | 3 | 7 | 31 | 3 | 17 | 18 | 9 | 2 | |||
前325年 | 44 | 13 四月戊午,君为王 |
赵武灵王1 魏败我赵护。齐败我于平邑 |
10 与韩会巫沙 |
8 魏败我韩举。与魏会巫沙 |
4 | 8 | 32 我败赵于平邑 |
4 | 18 | 19 | 10 | 3 | |||
前324年 | 45 | 14 相张仪将兵取陕 更元1 |
2 城鄗 |
11 入秦朝见。公孙衍入魏。与齐会东阿 |
9 入秦朝见。 |
5 | 9 | 33 与魏会东阿 |
5 | 19 | 20 | 11 | 4 | |||
前323年 | 46 | 2 相张仪与齐、楚会啮桑 |
3 与诸侯相王 |
12 惠施相。公孙衍发起燕、赵、中山和魏、韩“五国相王” |
10 与诸侯相王 |
6 败魏襄陵,得八邑。与秦、齐会啮桑 |
10 与诸侯相王 |
34 与秦、楚会啮桑 |
6 | 20 | 21 | 12 | 5 与诸侯相王 |
|||
前322年 | 47 | 3 张仪免相,相魏 |
4 与韩会区鼠 |
13 免惠施相,秦取曲沃、平周。女化为丈夫 |
11 与赵会区鼠 |
7 | 11 | 35 封田婴于薛 |
7 | 21 | 鲁平公1 | 13 | 6 | |||
前321年 | 48 | 4 | 5 取韩女为夫人 |
14 | 12 | 8 | 12 | 36 | 8 | 22 | 2 | 14 | 7 | |||
前320年 | 周慎靓王1 | 5 王北游戎地,至河上 |
6 | 15 | 13 | 9 | 燕王哙1 | 37 迎妇于秦 威王卒,子辟疆立,是为宣王 秦假道韩、魏攻我,我使匡章以应 |
9 | 23 | 3 | 15 | 8 | |||
前319年 | 2 | 6 | 7 | 16 公孙衍相,惠施回魏 |
14 秦来击我,取鄢 |
10 城广陵 |
2 | 齐宣王1 | 10 | 24 | 4 | 16 | 9 | |||
前318年 | 3 | 7 五国共击秦,不胜而还 |
8 合纵击秦不胜 |
魏襄王1 与赵、韩、楚、齐合纵击秦不胜 |
15 合纵击秦不胜 |
11 合纵攻秦 |
3 合纵攻秦。君让其臣子之国,顾为臣 |
2 合纵攻秦 |
11 自立为王 |
25 | 5 | 17 | 10 | |||
前317年 | 4 | 8 与韩、赵战,斩首八万。张仪复相 |
9 与韩、魏击秦。齐败我观泽 |
2 齐、宋败我观泽 |
16 秦败我修鱼,得将军申差 |
12 | 4 | 3 与宋败魏、赵观泽 |
12伐魏 | 26 | 6 | 18 | 11 | |||
前316年 | 5 | 9 击蜀,灭之。取赵西都、中阳 |
10 秦取我西都、中阳 |
3 | 17 | 13 | 5 | 4 | 13 | 27 | 7 | 19 | 12 | |||
前315年 | 6 | 10 | 11 秦败我将军英 |
4 | 18 秦攻我于浊泽 |
14 | 6 太子平不服,攻子之,国乱 |
5 | 14 | 28 | 8 | 20 | 13 | |||
前314年 | 周王赧1 | 11 侵义渠,得二十五城 |
12 立燕公子职 |
5 秦拔我曲沃,归其人。犀首走 |
19 秦败我于岸门 |
15 | 7 齐灭我,燕王哙及太子平、相子之皆死。赵使乐池送公子职于国 |
6 孟子来。使匡章伐燕,五旬而下 |
15 | 29 | 9 | 21 | 14 伐燕,取城数十。立阴姬为王后 |
|||
前313年 | 2 | 12 樗里子击蔺,虏赵将。公子繇通封蜀 |
13 秦拔我蔺,虏将赵庄 |
6 秦来立公子政为太子。与秦王会临晋 |
20 | 16 齐助我攻秦,拔曲沃。张仪来相,我与齐绝 |
8 | 7 我助楚攻秦 |
16 | 30 | 10 | 22 | 15 | |||
前312年 | 3 | 13 庶长章击楚,斩首八万 |
14 | 7 击齐,虏声子于濮。与秦击楚 |
21 与秦攻楚,围景座 |
17 我攻秦商於,围韩雍氏,秦、韩败我。韩、魏攻我邓 |
9 燕人立公子职,是为昭王 |
8 楚与我绝。与宋围魏煮枣。三国攻我至濮水之上 |
17 与齐围魏煮枣 |
31 我援魏 |
11 | 23 | 中山王𧊒 1 | |||
前311年 | 4 | 14 蜀相杀蜀侯 |
15 | 8 秦助我围卫 |
韩襄王1 | 18 | 燕昭王1 | 9 | 18 秦取我召陵 |
32 伐楚,败 |
12 | 24 | 2 | |||
前310年 | 5 | 秦武王1 诛蜀相壮。张仪、魏章皆出之魏 |
16 吴广入女,生子何,立为惠王后 |
9 与秦会临晋。五月,张仪死 |
2 | 19 | 2 | 10 | 19 | 33 | 13 | 25 | 3 | |||
前309年 | 6 | 2 初置丞相,樗里子、甘茂为丞相 |
17 | 10 | 3 | 20 | 3 | 11 | 20 | 34 | 14 | 26 | 4 | |||
前308年 | 7 | 3 击韩宜阳 |
18 | 11 与秦会应 |
4 与秦会临晋 秦击我宜阳 |
21 | 4 | 12 | 21 | 35 | 15 | 27 | 5 | |||
前307年 | 8 秦王举鼎死 |
4 拔宜阳城,斩首六万。涉河,城武遂。王举鼎死 |
19 初胡服 |
12 太子往朝秦 |
5 秦拔我宜阳,斩首六万 |
22 | 5 | 13 | 22 | 36 | 16 | 28 | 6 | |||
前306年 | 9 | 秦昭襄王1 | 20 攻中山 |
13 秦击皮氏,未拔而解 |
6 秦复与我武遂 |
23 我灭越 |
6 | 14田文相? | 23 | 37 |
17 | 29 | 7 赵侵我,至宁葭 |
|||
前305年 | 10 | 2 彗星见。桑君为乱,诛 |
21 攻中山,中山求和 |
14 秦武王后来归 |
7 | 24 秦来迎妇 |
7 | 15 | 24 | 18 | 30 | 8 赵侵我,取城十。我献四邑求和 |
||||
前304年 | 11 | 3 与楚怀王会黄棘,归楚上庸 |
22 | 15 | 8 | 25 与秦昭王会黄棘,秦复归我上庸 |
8 | 16 | 25 | 19 | 31 | 9 | ||||
前303年 | 12 | 4 彗星见。救楚 |
23 攻中山 |
16 我攻楚。秦拔我蒲阪、阳晋、封陵 |
9 我攻楚。秦取武遂 |
26 三国攻我,太子质秦,秦救我 |
9 | 17 与魏、韩合纵攻楚 |
26 | 20 | 32 | 10 赵伐我 |
||||
前302年 | 13 | 5 魏襄王、韩太子韩婴来朝 |
24 取河宗氏、休溷诸貉地,置郡 |
17 王与秦会临晋,复归我蒲阪 |
10 太子韩婴与秦昭王会临晋,因至咸阳而归 |
27 庄𫏋起事,国分为三四? |
10 | 18 | 27 | 鲁文公1 | 33 | 11 | ||||
前301年 | 14 | 6 蜀反,司马错往诛蜀守煇,定蜀。日蚀,昼晦。伐楚 |
25 攻中山。赵惠后卒 |
18 我攻楚方城,擒将唐眛 |
11 我攻楚方城。秦取我穰 |
28 三国攻我方城,败我将军唐昧于重丘,失宛、叶 |
11 | 19 与魏、韩合纵攻楚方城,大有功 宣王卒,子地立,是为湣王 |
28 伐楚,取淮北 |
2 | 34 | 12 赵伐我至灵寿,王奔齐 |
||||
前300年 | 15 | 7 樗里疾卒。击楚,斩首三万。魏冉为相 |
26 攻中山 |
19 | 12 | 29 秦取我新城,杀景缺 |
12 | 齐湣王1 田文会魏于釜丘 秦使泾阳君来为质 |
29 | 3 | 35 | 13 赵伐我,取扶柳 |
||||
前299年 | 16 | 8 楚王来,因留之 |
27 攻中山 |
20 与齐王会于韩 |
13 齐、魏王来。立咎为太子 |
30 王入秦,留我王。秦取我八城 |
13 | 2 送楚太子横于楚 泾阳君复归秦。田文入相秦 |
30 置太子以为王,自为主父,约此时 |
4 | 36 | 14 赵破我,王走,死于齐 |
||||
前298年 | 17 | 9 诸侯击我至函谷 |
28 五月,传王太子何,肥义为相,自号主父 赵惠文王1 封公子赵胜为平原君 |
21 与齐、韩共击秦于函谷。河、渭绝一日 |
14 与齐、魏共击秦 |
楚顷襄王1 秦取我十六城 |
14 | 3 田文归相齐 与魏、韩合纵攻秦,至函谷 |
31 仇郝相 |
5 | 37 | 中山王尚1 | ||||
前297年 | 18 | 10 楚怀王亡之赵,赵不纳 |
2 楚怀王亡来,不纳 |
22 | 15 | 2 | 15 | 4 | 32 灭滕,约此时 |
6 | 38 | 2 | ||||
前296年 | 19 | 11 彗星见。函谷破,我求和,复与魏封陵、韩武遂和 |
3 灭中山 |
23 秦与我河外、封陵和 |
16 秦与我武遂和 |
3 楚怀王卒于秦,来归葬 |
16 | 5 与诸侯共破函谷,秦求和。伐燕 |
33 我与赵助齐攻秦 |
7 | 39 | 3 赵灭中山 |
||||
前295年 | 20 | 12 楼缓免。穰侯魏冉为丞相 |
4 公子赵章作乱,围杀主父 |
魏昭王1 秦将错拔我襄城 |
韩釐王1 | 4 | 17 使苏秦入齐 |
6 燕使苏秦入齐,助我攻宋 |
34 | 8 | 40 | 迁中山王尚于肤施 | ||||
前294年 | 21 | 13 任鄙为汉中守 |
5 | 2 与秦战,我不利 |
2 | 5 | 18 乐毅入燕? |
7 田甲劫王,相田文走 |
35 伐薛 |
9 | 41 | |||||
前293年 | 22 | 14 白起击伊阙,斩首二十四万 |
6 | 3 佐韩击秦,秦败我兵伊阙 |
3 秦败我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将喜 |
6 | 19 | 8 | 36 | 10 | 42 | |||||
前292年 | 23 | 15 魏冉免相 |
7 | 4 | 4 | 7 迎妇秦 |
20 | 9 | 37 | 11 | 卫怀君1 | |||||
前291年 | 24 | 16 | 8 | 5 | 5 秦拔我宛城 |
8 | 21 | 10 | 38 | 12 | 2 | |||||
前290年 | 25 | 17 魏入河东四百里 |
9 与齐击韩,至鲁关 |
6 芒卯以诈见重。与秦河东地方四百里 |
6 与秦武遂地方二百里 |
9 | 22 | 11 | 39 | 13 | 3 | |||||
前289年 | 26 | 18 客卿错击魏,至轵,取城大小六十一 |
10 | 7 秦击我。取城大小六十一 |
7 | 10 | 23 | 12 | 40 | 14 | 4 | |||||
前288年 | 27 | 19 十月为帝。十二月,诸侯击我,复为王。任鄙卒 |
11 秦拔我梗阳 |
8 | 8 | 11 | 24 | 13 秦约我并称帝,我为东帝二月,复为王 苏秦约诸侯合纵攻秦 |
41 国乱,太子走,王复位 |
15 | 5 | |||||
前287年 | 28 | 20 | 12 | 9 与诸侯攻秦。秦拔我新垣、曲阳之城 |
9 | 12 与诸侯攻秦 |
25 | 14 与诸侯攻秦,到成皋 |
42 齐伐我 |
16 | 6 | |||||
前286年 | 29 | 21 魏纳安邑及河内 |
13 | 10 宋王偃死我温 |
10 秦败我兵夏山 |
13 | 26 | 15 我灭宋 |
43 齐灭宋,王奔魏,死于温 |
17 | 7 | |||||
前285年 | 30 | 22 蒙武击齐,拔九城 |
14 与秦会中阳 |
11 | 11 | 14 与秦会宛 |
27 会赵 |
16 秦拔我列城九 |
18 | 8 | ||||||
前284年 | 31 | 23 尉斯离与韩、魏、燕、赵合纵共击齐,破之 |
15 合纵击齐,取齐昔阳。 |
12 与秦合纵击齐济西。与秦王会西周 |
12 与秦合纵击齐济西。与秦王会西周 |
15 取齐淮北 |
28 乐毅将与秦、三晋合纵击齐,燕独入至临菑,取其宝器 |
17 五国共击我,王走莒,卒。苏秦车裂死 |
19 我伐齐,取徐州 |
9 | ||||||
前283年 | 32 | 24 与楚会穰。赵使来 |
16 会燕。救魏。蔺相如使秦,完璧归赵 |
13 秦拔我安城,兵至大梁而还。燕、赵救我 |
13 | 16 与秦会穰 |
29 | 齐襄王1 | 20 | 10 | ||||||
前282年 | 33 | 25 拔赵蔺、祁 |
17 秦拔我蔺、祁 |
14 大水。赵攻我伯阳。与秦会新明 |
14 与秦会新城 |
17 | 30 | 2 | 21 | 11 | ||||||
前281年 | 34 | 26 魏冉复为丞相 |
18 秦拔我石城。伐魏,魏决河水 |
15 赵伐我,决河水 |
15 | 18 | 31 | 3 | 22 | 12 | ||||||
前280年 | 35 | 27 击赵,斩首三万。地动,坏城 |
19 秦败我军,斩首三万 |
16 | 16 | 19 秦击我,与秦汉北及上庸地 |
32 | 4 | 23 | 13 | ||||||
前279年 | 36 | 28 | 20 与秦会渑池,蔺相如从。将白起、张若伐楚,决水淹鄢,楚国军民死者数十万 |
17 | 17 | 20 秦拔冲、西陵。秦决水淹鄢,军民死者数十万 |
33 | 5 田单杀燕骑劫,复失地七十馀城 |
鲁顷公1 | 14 | ||||||
前278年 | 37 | 29 白起击楚,拔郢,更东至竟陵,以为南郡 |
21 | 18 | 18 | 21 秦拔我郢,烧夷陵,王亡走陈 |
燕惠王1 | 6 立太史氏为王后,生子田建 |
2 | 15 | ||||||
前277年 | 38 | 30 拔楚巫、黔中。白起封为武安君 |
22 置公子丹为太子 |
19 | 19 | 22 秦拔我巫、黔中。屈原投汨罗江死 |
2 | 7 | 3 | 16 | ||||||
前276年 | 39 | 31 | 23 拔魏几 |
魏安釐王1 秦拔我两城。封弟公子魏无忌为信陵君 |
20 | 23 秦所拔我江旁反秦 |
3 | 8 | 4 | 17 | ||||||
前275年 | 40 | 32 | 24 拔魏防陵、安阳 |
2 赵拔我防陵、安阳。秦拔我两城,军大梁下,韩来救,与秦温以和 |
21 暴鸢救魏,为秦所败,走启封 |
24 | 4 | 9 | 5 | 18 | ||||||
前274年 | 41 | 33 | 25 燕周攻齐,取昌城、安阳 |
3 秦拔我四城,斩首四万 |
22 | 25 | 5 | 10 赵拔我昌城、安阳 |
6 | 19 | ||||||
前273年 | 42 | 34 白起击魏华阳军,芒卯走,得三晋将,斩首十五万 |
26 伐韩至华阳 |
4 与赵伐韩至华阳,秦白起败我。与秦南阳以和 |
23 秦救我 |
26 | 6 | 11 | 7 | 20 | ||||||
前272年 | 43 | 35 | 27 | 5 击燕 |
韩桓惠王1 击燕 |
27 击燕 |
7 公孙操弑其王 |
12 | 8 | 21 | ||||||
前271年 | 44 | 36 | 28 蔺相如攻齐,至平邑 |
6 | 2 | 28 | 8 燕武成王1 |
13 赵伐我至平邑 |
9 | 22 | ||||||
前270年 | 45 | 37 | 29 救韩 |
7 | 3 秦击我阏与城,不拔 |
29 | 2 | 14 秦、楚击我刚、寿 |
10 | 23 | ||||||
前269年 | 46 | 38 | 30 赵奢击秦于阏与,大败之,赐号曰马服君,许历为国尉 |
8 | 4 | 30 | 3 | 15 | 11 | 24 | ||||||
前268年 | 47 | 39 | 31 | 9 秦拔我怀城 |
5 | 31 | 4 | 16 | 12 | 25 | ||||||
前267年 | 48 | 40 太子质于魏者死,归葬芷阳 |
32 | 10 | 6 | 32 | 5 | 17 | 13 | 26 | ||||||
前266年 | 49 | 41 | 33 | 11 秦拔我邢丘 |
7 | 33 | 6 | 18 | 14 | 27 | ||||||
前265年 | 50 | 42 宣太后薨。安国君为太子 |
赵孝成王1 秦拔我三城,齐救我。平原君相 |
12 | 8 秦拔我少曲、高平 |
34 | 7 齐田单拔中阳 |
19 赵使长安君为质,我救赵 |
15 | 28 | ||||||
前264年 | 51 | 43 | 2 | 13 | 9 秦拔我陉。城汾旁 |
35 | 8 | 齐王建1 | 16 | 29 | ||||||
前263年 | 52 | 44 攻韩,取南阳 |
3 | 14 | 10 秦击我太行 |
36 | 9 | 2 | 17 | 30 | ||||||
前262年 | 53 | 45 攻韩,取十城 |
4 上党归我,冯亭封华阳君。秦攻我 |
15 | 11 秦拔我野王。上党守冯亭归赵 |
楚考烈王1 秦取我州。黄歇为相 |
10 | 3 | 18 | 31 | ||||||
前261年 | 54 | 46 王之南郑 |
5 使廉颇拒秦于长平 |
16 | 12 秦拔我缑氏、纶 |
2 我伐鲁,取徐州 |
11 | 4 | 19 楚伐我,取徐州 |
32 | ||||||
前260年 | 55 | 47 白起破赵长平,杀卒四十五万 |
6 使赵括代廉颇将。白起破括四十五万 |
17 | 13 | 3 | 12 | 5 | 20 | 33 | ||||||
前259年 | 56 | 48 使王陵围邯郸 |
7 秦拔我武安、太原 |
18 | 14 | 4 | 13 | 6 | 21 | 34 | ||||||
前258年 | 57 | 49 使王𬺈围邯郸 |
8 | 19 | 15 | 5 | 14 | 7 | 22 | 35 | ||||||
前257年 | 58 | 50 王龁、郑安平围邯郸,及王龁还军,拔新宁中。白起自尽 |
9 秦围我邯郸,楚、魏救我 |
20 公子魏无忌杀晋鄙,领兵救邯郸,秦兵解去 |
16 | 6 春申君救赵 |
燕孝王1 | 8 | 23 | 36 | ||||||
前256年 | 59 西周文公号召天下诸侯合纵伐秦,秦攻我,西周君入秦献其地,赧王卒 |
51 | 10 复太原 |
21 与韩、楚救赵新宁中,秦兵罢,攻秦至河东 |
17 秦击我阳城,救赵新宁中 |
7 救赵新宁中,攻秦至河东 灭鲁,鲁君迁于莒 |
2 我拔赵昌城 |
9 | 24 楚灭鲁,迁我君至莒 |
37 | ||||||
前255年 | 52 取西周。王稽弃市,范睢死 |
11 | 22 | 18 | 8 | 3 | 10 楚攻我南阳? |
38 | ||||||||
前254年 | 53 | 12 | 23 攻卫、秦陶郡。秦攻我河东 |
19 | 9 | 燕王喜1 | 11 | 39魏灭卫 | ||||||||
前253年 | 54 | 13 | 24 攻齐,取平陆 |
20 | 10 徙于钜阳 |
2 | 12 魏攻我,取平陆? |
|||||||||
前252年 | 55 | 14 | 25 杀卫君 |
21 | 11 柱国景伯死 |
3 | 13 | 朝魏,魏囚杀卫怀君,立元君为卫君。卫元君,为魏婿 | ||||||||
前251年 | 56 | 15 平原君卒。燕攻我,廉颇、乐乘将败燕师,围燕 |
26 | 22 | 12 | 4 伐赵,赵破我军,杀相栗腹。围我都 |
14 | |||||||||
前250年 | 秦孝文王1 | 16 | 27 | 23 | 13 | 5 赵围我都 |
15 燕攻我聊城 |
|||||||||
前249年 | 秦灭东周 | 秦庄襄王1 蒙骜取成皋、荥阳。初置三川郡。吕不韦相。取东周 |
17 围燕 |
28 | 24 秦拔我成皋、荥阳 |
14 | 6 赵再围我都 |
16 君王后卒 |
鲁顷公薨 | |||||||
前248年 | 2 蒙骜击赵榆次、新城、狼孟,得三十七城。日蚀 |
18 秦拔我榆次三十七城 |
29 | 25 | 15 春申君徙封于吴 |
7 | 17 | |||||||||
前247年 | 3 王龁击上党。初置太原郡。魏公子魏无忌率五国却我军河外,蒙骜解去 |
19 与燕易土。与诸侯击秦 |
30 秦拔我高都、波。魏无忌率魏、韩、赵、燕、楚五国兵合纵,败秦军河外 |
26 与诸侯击秦 |
16 与诸侯击秦 |
8 与诸侯击秦 |
18 | |||||||||
前246年 | 秦王政1 击赵取晋阳,作郑国渠 |
20 秦拔我晋阳 |
31 | 27 秦拔我上党 |
17 | 9 | 19 | |||||||||
前245年 | 2 攻魏,拔卷,斩首三万 |
21 | 32 秦拔我卷,斩首三万 |
28 | 18 | 10 | 20 | |||||||||
前244年 | 3 蒙骜击韩,取十三城。王龁死 |
赵悼襄王1 | 33 秦拔我畼、有诡 |
29 秦拔我十三城 |
19 | 11 | 21 | |||||||||
前243年 | 4 七月,蝗蔽天下。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 |
2 太子从质秦归。李牧将,攻燕,拔武遂、方城 |
34 信陵君死 |
30 | 20 | 12 赵拔我武遂、方城 |
22 | |||||||||
前242年 | 5 蒙骜取魏酸枣二十城。初置东郡 |
3 庞煖将,攻燕,擒将剧辛。赵相、魏相会柯,盟 |
魏景湣王1 秦拔我东地二十城 |
31 | 21 | 13 剧辛死于赵 |
23 | |||||||||
前241年 | 6 五国共击秦 |
4 击秦不胜 |
2 秦拔我朝歌。击秦不胜 |
32 | 22 击秦不胜。王东徙寿春,命曰郢 |
14 与诸侯合纵击秦 |
24 | 秦立卫君角为卫君,徙野王 | ||||||||
前240年 | 7 彗星见北方西方。夏太后薨。蒙骜死 |
5 秦拔我龙、孤、庆都 |
3 秦拔我汲 |
33 | 23 | 15 | 25 | |||||||||
前239年 | 8 嫪毐封长信侯 |
6 | 4 | 34 | 24 | 16 | 26 | |||||||||
前238年 | 9 彗星见,竟天。嫪毐为乱,迁其舍人于蜀。彗星复见 |
7 | 5 秦拔我东地首垣、蒲阳、衍数城 |
韩王安1 | 25 李园杀春申君 |
17 | 27 | |||||||||
前237年 | 10 相国吕不韦免。齐、赵来,置酒。太后入咸阳。大索 |
8 入秦,置酒 |
6 | 2 | 楚幽王1 | 18 | 28 入秦,置酒 |
|||||||||
前236年 | 11 吕不韦之河南。王翦击邺、阏与,取九城 |
9 使李牧攻燕,取渔阳。兵未罢,秦拔我阏与、邺,取九城。王不意卒 |
7 | 3 | 2 | 19 赵拔我狸、阳城 |
29 | |||||||||
前235年 | 12 发四郡兵助魏击楚。吕不韦卒。复嫪毐舍人迁蜀者 |
赵幽缪王1 | 8 秦助我击楚 |
4 | 3 秦助魏击我 |
20 | 30 | |||||||||
前234年 | 13 桓𬺈击平阳,杀赵扈辄,斩首十万,因东击。赵王之河南。彗星见 |
2 秦拔我平阳,败扈辄,斩首十万 |
9 | 5 | 4 | 21 | 31 | |||||||||
前233年 | 14 桓𬺈定平阳、武城、宜安。韩使韩非来,我杀韩非。韩王请为臣 |
3 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秦败之 |
10 | 6 使韩非入秦 |
5 | 22 | 32 | |||||||||
前232年 | 15 兴军至邺。军至太原。取狼孟 |
4 秦拔我狼孟、番吾,军邺。李牧率师与战番吾,秦败 |
11 | 7 | 6 | 23 太子丹质于秦,亡来归 |
33 | |||||||||
前231年 | 16 置丽邑。发卒受韩南阳 |
5 地大动 |
12 献城秦 |
8 秦来受地 |
7 | 24 | 34 | |||||||||
前230年 | 17 内史腾击得韩王安,尽取其地,置颍川郡。华阳太后薨 |
6 | 13 | 9 秦虏韩王安,秦灭韩 |
8 | 25 | 35 王建与相后胜,发兵守西界 |
卫元君卒 | ||||||||
前229年 | 18 攻赵 |
7 秦人攻赵,我杀将李牧、司马尚 |
14 | 9 | 26 | 36 | ||||||||||
前228年 | 19 王翦拔赵,虏赵王迁邯郸。王太后薨 |
8 秦王翦虏赵王迁邯郸。公子赵嘉自立为代王 |
15 | 10 楚幽王卒,弟郝立,为哀王。三月,杀楚哀王 |
27 | 37 | ||||||||||
前227年 | 20 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王,觉之。王翦将击燕 |
代王嘉1与秦战易水,我败 | 魏王假1 | 徒王安居□山 | 楚王负刍1 负刍,楚哀王庶兄 |
28 太子燕丹使荆轲刺秦王,秦伐我,败我师、代师于易水 |
38 | |||||||||
前226年 | 21 王贲击楚 |
2 | 2 | 新郑反,韩王安死 | 2 秦大破我,取十馀城 |
29 秦拔我蓟,得燕丹。王徙辽东 |
39 | |||||||||
前225年 | 22 王贲击魏,得魏王假,尽取其地。李信击楚,败 |
3 | 3 秦虏魏王假 |
3 秦击我,我胜,攻南郡 |
30 | 40 | ||||||||||
前224年 | 23 王翦、蒙武击破楚军,杀其将项燕 |
4 | 4 项燕立昌平君为王,反秦于淮南。秦破我将项燕 |
31 | 41 | |||||||||||
前223年 | 24 王翦、蒙武破楚,虏其楚王负刍 |
5 | 5 秦虏楚王负刍。秦灭楚 |
32 | 42 | |||||||||||
前222年 | 25 王贲击燕,虏燕王喜。又击得代王嘉。五月,天下大酺 |
6 秦将王贲虏代王嘉,秦灭赵 |
33 秦虏燕王喜,拔辽东,秦灭燕 |
43 | ||||||||||||
前221年 | 26 王贲击齐,虏齐王建。初并天下,立为皇帝 |
44 秦虏齐王建,秦灭齐 |
||||||||||||||
前220年 | 27 更命河为“德水”。为金人十二。命民曰“黔首”。同天下书。分为三十六郡 |
后十一年,秦二世废卫君角为庶人 |
战国国君年代
[编辑]以下分别列有《史记》记载的国君年代和杨宽所著的《战国史》、《战国史料编年辑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记载的国君年代。
《史记》:前519年─前477年,在位43年。
杨伯峻:前519年─前476年,在位44年。
《史记》:前476年─前469年,在位8年。
杨伯峻:前475年─前469年,在位7年。
《史记》:前517年─前458年,在位60年。
杨宽:前517年─前476年,在位42年。
《史记》:前457年─前425年 33
杨宽:前475年─前425年 51
《史记》:前408年─前400年 9
杨宽:前408年─前387年 22
《史记》:前424年─前387年 38
杨宽:前445年─前396年 50
《史记》:前386年─前371年 16
杨宽:前395年─前370年 26
《史记》:前370年─前335年 36
杨宽:前369年─前319年 51
《史记》:前334年─前319年 16
杨宽:前318年─前296年 23
《史记》:前376年─前371年 6
杨宽:前376年─前374年 3
《史记》:前370年─前359年 12
杨宽:前374年─前363年 12
《史记》:前358年─前333年 26
杨宽:前362年─前333年 30
《史记》:前464年─前450年 15
杨宽:前492年─前455年 38
《史记》:前449年─前434年 16
杨宽:前454年─前439年 16
《史记》:前433年─前403年 31
杨宽:前438年─前415年 24
《史记》:前402年─前373年 30
杨宽:前414年─前370年 45
《史记》:前372年─前362年 11
杨宽:前369年─前362年 8
《史记》:前384年─前379年 6
杨宽:前374年─前357年 18
《史记》:前378年─前343年 36
《通鉴》:前378年─前333年 46
杨宽:前356年─前320年 37
《史记》:前342年─前324年 19
《通鉴》:前332年─前314年 19
杨宽:前319年─前301年 19
《史记》:前323年─前284年 40
《通鉴》:前313年─前284年 30
杨宽:前300年─前284年 17
《史记》:前516年─前451年 66
杨宽:前516年─前469年 48
《史记》:前450年─前404年 47
杨宽:前468年─前404年 65
《史记》:前403年─前396年 8
杨宽:前403年─前385年 19
《史记》:前395年─前373年 23
杨宽 前385年─前363年 23
《史记》:前372年─前370年 3
杨宽 前362年─前356年 7
《史记》:前369年─前329年 41
杨宽 前355年─前329年 27
《史记》:前474年─前457年 18
杨宽 前474年─前452年 23
《史记》:前456年─前438年 19
杨宽 前451年─前434年 18
《史记》:前437年─前420年 18
杨宽 前433年─前416年 18
《史记》:前419年─前393年 27
杨宽 前415年─前389年 27
《史记》:前392年─前378年 15
杨宽 前388年─? ?
《史记》:前467年─前429年 39
杨宽 前467年─前437年 31
《史记》:前428年─前408年 21
杨宽 前436年─前416年 21
《史记》:前407年─前377年 31
杨宽 前415年─前383年 33
《史记》:前376年─前353年 24
杨宽 前382年─前353年 30
《史记》:前352年─前344年 9
杨宽 前352年─前344年 9
《史记》:前343年─前315年 29
杨宽 前343年─前323年 21
《史记》:前314年─前296年 19
杨宽 前322年─前303年 20
《史记》:前295年─前273年 23
杨宽 前302年─前280年 23
《史记》:前272年─前249年 24
杨宽 前279年─前256年 24
《史记》:前414年─前373年 42
杨宽 前414年─前383年 32
《史记》:前372年─前362年 11
杨宽 前382年─前372年 11
《史记》:前361年─前333年 29
杨宽 前371年─前343年 29
《史记》:前332年─前325年 8
杨宽 前342年─前335年 8
《史记》:前324年─前283年 42
杨宽 前334年─前293年 42
《史记》:前282年─前252年 31
杨宽 前292年─前252年 41
《史记》:前229年─前209年 21
编者:前241年─前209年 33
《史记》:前454年─前424年 31
杨宽:前455年─前424年 32
《史记》:无此人
编者:? - 约前414年
《史记》:无此人
编者:约前406年,约前380年 - 约前350年
注释
[编辑]战国国君年代
[编辑]以下分别列有《史记》记载的国君年代和杨宽所著的《战国史》、《战国史料编年辑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记载的国君年代。
《史记》:前519年─前477年,在位43年。
杨伯峻:前519年─前476年,在位44年。
《史记》:前476年─前469年,在位8年。
杨伯峻:前475年─前469年,在位7年。
《史记》:前517年─前458年,在位60年。
杨宽:前517年─前476年,在位42年。
《史记》:前457年─前425年 33
杨宽:前475年─前425年 51
《史记》:前408年─前400年 9
杨宽:前408年─前387年 22
《史记》:前424年─前387年 38
杨宽:前445年─前396年 50
《史记》:前386年─前371年 16
杨宽:前395年─前370年 26
《史记》:前370年─前335年 36
杨宽:前369年─前319年 51
《史记》:前334年─前319年 16
杨宽:前318年─前296年 23
《史记》:前376年─前371年 6
杨宽:前376年─前374年 3
《史记》:前370年─前359年 12
杨宽:前374年─前363年 12
《史记》:前358年─前333年 26
杨宽:前362年─前333年 30
《史记》:前464年─前450年 15
杨宽:前492年─前455年 38
《史记》:前449年─前434年 16
杨宽:前454年─前439年 16
《史记》:前433年─前403年 31
杨宽:前438年─前415年 24
《史记》:前402年─前373年 30
杨宽:前414年─前370年 45
《史记》:前372年─前362年 11
杨宽:前369年─前362年 8
《史记》:前384年─前379年 6
杨宽:前374年─前357年 18
《史记》:前378年─前343年 36
《通鉴》:前378年─前333年 46
杨宽:前356年─前320年 37
《史记》:前342年─前324年 19
《通鉴》:前332年─前314年 19
杨宽:前319年─前301年 19
《史记》:前323年─前284年 40
《通鉴》:前313年─前284年 30
杨宽:前300年─前284年 17
《史记》:前516年─前451年 66
杨宽:前516年─前469年 48
《史记》:前450年─前404年 47
杨宽:前468年─前404年 65
《史记》:前403年─前396年 8
杨宽:前403年─前385年 19
《史记》:前395年─前373年 23
杨宽 前385年─前363年 23
《史记》:前372年─前370年 3
杨宽 前362年─前356年 7
《史记》:前369年─前329年 41
杨宽 前355年─前329年 27
《史记》:前474年─前457年 18
杨宽 前474年─前452年 23
《史记》:前456年─前438年 19
杨宽 前451年─前434年 18
《史记》:前437年─前420年 18
杨宽 前433年─前416年 18
《史记》:前419年─前393年 27
杨宽 前415年─前389年 27
《史记》:前392年─前378年 15
杨宽 前388年─? ?
《史记》:前467年─前429年 39
杨宽 前467年─前437年 31
《史记》:前428年─前408年 21
杨宽 前436年─前416年 21
《史记》:前407年─前377年 31
杨宽 前415年─前383年 33
《史记》:前376年─前353年 24
杨宽 前382年─前353年 30
《史记》:前352年─前344年 9
杨宽 前352年─前344年 9
《史记》:前343年─前315年 29
杨宽 前343年─前323年 21
《史记》:前314年─前296年 19
杨宽 前322年─前303年 20
《史记》:前295年─前273年 23
杨宽 前302年─前280年 23
《史记》:前272年─前249年 24
杨宽 前279年─前256年 24
《史记》:前414年─前373年 42
杨宽 前414年─前383年 32
《史记》:前372年─前362年 11
杨宽 前382年─前372年 11
《史记》:前361年─前333年 29
杨宽 前371年─前343年 29
《史记》:前332年─前325年 8
杨宽 前342年─前335年 8
《史记》:前324年─前283年 42
杨宽 前334年─前293年 42
《史记》:前282年─前252年 31
杨宽 前292年─前252年 41
《史记》:前229年─前209年 21
编者:前241年─前209年 33
《史记》:前454年─前424年 31
杨宽:前455年─前424年 32
《史记》:无此人
编者:? - 约前414年
《史记》:无此人
编者:约前406年,约前380年 - 约前350年
《史记》:无此人
编者:约前298年 - 约前296年
Qin/Ch'in 秦 (前248- 前207,计42年)
公元 <-------------------------------------------------------------------------------- 前200 前300 前400 前500 前600 前700 前800 前900 前100 前1100 前1200
.....*......*......*......*......*......*......*......*......*......*......*
<-----+ 汉 (Han, 前206-220) +-+ 秦 (Qin/Ch'in, 前248- 前207) +---东周战国--+ (Warring States, 前475- 前221) +------东周春秋-------+ (Spring and Autumn , 前770- 前476) (Western Zhou/Chou, 前1121?- 前771) +---------西周-----------+
.....*......*......*......*......*......*......*......*......*......*......*
前200 前300 前400 前500 前600 前700 前800 前900 前100 前1100 前1200
公元 皇帝/君王 备注 ---- ---- ----- 前249 庄襄王(子楚,- 前247)即位 前249 楚灭鲁 前246 始皇帝(嬴政,Shih-huang-ti, 前259- 前210) 前240 齐邹衍( 前305?- 前240)逝 前238 楚春申君(- 前238)逝 前237 甲子年 前235 呂不韦(- 前235)自杀 前233 韩非(- 前233)自杀 前230 灭韩 前228 灭赵 前227 荊轲(- 前227)刺秦王( 前259- 前210) 前225 灭魏 前225 范雎(- 前225?)被杀 前223 灭楚 前222 灭燕 前221 灭齐,天下統一;設郡县,收民间兵器,定币制 前220 北巡;治驰道于天下 前219 泰山封禅;派徐福东海求仙药 前218 东巡,遭张良(- 前186)使人袭于博浪沙 前214 蒙恬(- 前210)败匈奴;筑驪山寿陵 前214 增筑长城(Great Wall),西起臨洮,东迄远东 前213 李斯( 前280?- 前208)建议焚书令 前212 筑阿房宮;受侯生,卢生譏訕,坑儒460多人 前210 南巡,于沙丘宮病逝 前209 二世(胡亥,- 前207) 前209 陈胜(- 前208),吴广(-208)起义 前207 秦王(子嬰,- 前206) 前207 赵高(- 前207)被杀 前207 秦(前248- 前207)亡 Han 汉 ( 前206-220,计426年)
公元 <---------------------------------------------------------------------------- 300 200 100 0 前100 前200 前300
.........*..........*..........*.........*.........*.........*.........*.......
<----晋------+ (Jin, Chin, 265-420) +-三国-+ (Three Kingdoms, 220-280) +------东汉----------+ (Eastern Han, 25-220) ++ 新莽 (Xin/Hsin, 9-25) (Western Han, 前206-8) +--------西汉---------+ (Qin/Ch'in, 前248- 前207) +---+ 秦 (Zhou/Chou, Bc1121- 前249) +----周------> .........*..........*..........*.........*.........*.........*.........*....... 300 200 100 0 前100 前200 前300
Western Han 西汉 ( 前206-8,计215年)
公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前206 高祖(刘邦, 前256- 前195)即位 前206 鸿门之宴 前202 项羽(前232- 前202)乌江自尽 前197 韩信(- 前197)被杀 前196 彭越(- 前196)被杀 前195 惠帝(刘盈, 前194- 前180) 前195 高后吕雉(- 前187)专政 前195 黥布(- 前195)被殺 前193 蕭何(- 前193)逝 前189 樊哙(- 前189)逝 前188 少帝恭(刘恭,- 前184) 前184 少帝弘(刘義,改名刘弘) 前180 文帝(刘恒, 前202- 前157) 前180 贾谊( 前200- 前168)为国学博士 前178 陈平(- 前178)逝 前177 甲子年 前157 景帝(刘启,- 前141) 前154 吴楚七国之乱 前141 武帝(刘彻, 前156- 前87/86) 前141 年号使用开始 前140 建元 前139 张骞(- 前114)通西域( 前139- 前132) 前134 元光 前129 卫青(- 前108)伐匈奴 前128 元朔 前122 元狩 前119 霍去病( 前140- 前117)击匈奴于祈连山 前119 李广(- 前119)自杀 前117 甲子年 前117 司马相如( 前179- 前117)逝 前116 元鼎 前110 元封 前105 乌孙公主嫁乌孙王猎骄靡 前104 太初 前104 董仲舒( 前176?- 前104?)逝 前100 天汉 前99 李陵(- 前74)降匈奴 前98 司马迁(Ssu-ma Ch'ien, 前145- 前85)受宮刑 前97 <<史记>>问世 前96 太始 前93 東方朔( 前154- 前93)逝 前92 征和 前88 后元 前88 李广利(- 前88)被杀 前87 昭帝(刘弗陵, 前94- 前74) 前87 霍光(-68)攝政始 前86 始元 前81 苏武( 前140?- 前60)归汉 前80 元凤 前80 桑弘羊(- 前8)被杀 前74 元平 宣帝(刘询,- 前49/48) 前73 本始 前69 地节 前65 元康 前61 神爵 前59 郑吉(- 前49)动员渠梨,龜茲诸国数万人出迎匈奴日逐王 前57 甲子年 前57 五凤 前53 甘露 前49 黃龙 元帝(刘爽, 前75- 前33/32) 前49 王皇后( 前71- 前13)外戚勢力抬头 前48 初元 前43 永光 前38 建昭 前33 竟宁 成帝(刘骜, 前51- 前7) 前33 王昭君(王嬙)嫁匈奴王呼韩邪单于 前32 建始 前28 河平 前24 阳朔 前20 鸿嘉 前16 永始 前12 元延 前8 绥和 前7 哀帝(刘欣,- 前1) 前2 元寿 前1 平帝(刘衎, 1-5) 1 元始 4 甲子年 6 居摄攝 孺子(刘婴,6-8)嬰 8 初始 西汉( 前206-8)结束
Xin/Hsin (Wang Mang interregnum) 新莽 (9-23,计15年)
公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9 始建国 王莽(Wang Mang, 前45-23)即位 14 天凤 18 赤眉之乱(18-27)起 20 地皇 23 新莽结束
更始帝 (23-25,计3年)
公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23 更始 更始帝(刘玄,-25)即位 25 更始帝結束 Eastern/Later Han 东汉 (25-220,计196年)
公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25 建武 光武帝(刘秀, 前5-57)即位 56 中元 57 明帝(刘庄,29-75/76) 57 倭奴国王遣使至洛阳 58 永平 58 邓禹(2-58)逝 64 甲子年 65 派蔡愔往天竺求佛典佛僧(65-67) 68 洛阳建白马寺 75 章帝(刘炟,57-88) 76 建初 77 班超(Pan Ch'ao, 32-102)扺西域边境 84 元和 87 章和 88 和帝(刘肇,79-105) 89 永元 89 窦宪(-92)破北匈奴 92 <<汉书>>作者班固(32?-92)死狱中 97 王充(27-97?)逝,著有<<论衡>> 100 许慎(58-147)著<<说文解字>> 105 元兴 殤帝(刘隆,105-106) 105 宦官蔡伦(-121?)献纸 106 延平 安帝(刘祜,-125) 107 永初 114 元初 120 永宁 121 建光 122 延光 124 甲子年 125 少帝(刘懿,-125) 即北乡侯 125 顺帝(刘保,-144) 126 永建 132 阳嘉 136 永和 139 张衡(78-139)逝,发明候风地动仪 142 汉安 144 建康 沖帝(刘炳,143-145) 145 永嘉 质帝(刘纘,138-146) 146 本初 桓帝(刘志,132-167) 147 梁太后(-150)攝政 147 建和 147 安息(伊朗)安世高至洛阳 150 和平 151 元嘉 153 永兴 155 永寿 158 延熹 166 第一次党錮之祸 167 永康 灵帝(刘宏,156-189) 167 月氏支婁伽讖至洛阳 168 建寧 169 第二次党錮之祸 172 熹平 178 光和 184 甲子年 184 中平 184 黃巾起义 189 光熹 少帝(刘辩,175-189) 即弘农王 189 昭宁 何太后(-189)專政 189 永汉 189 中平 献帝(劉协) 189 董卓(-192)拥献帝 190 初平 194 兴平 196 建安 曹操(155-220)挾献帝自重 198 呂布(-198)被杀 200 官渡之役,曹操(155-220)破袁绍(-202) 200 郑玄(127-200)逝 207 刘备(162-223)三顾茅庐,请诸葛亮(181-234) 208 赤壁之战,刘备,孙权(182-252)破曹操 210 周瑜(175-210)逝 217 鲁肃(172-217)逝 219 孙权(182-252)斩关羽(160?-219) 219 吕蒙(178-219)逝 220 延康 曹丕篡漢,东汉(25-220)结束 Three Kingdoms 三国 (220-280,计61年)
公元 <---------------------------------------------------------------------------- 300 275 250 225 200 ..........*..............*.............*..............*...............*........ <------+ 十六国 (Sixteen Kingdoms, 304-439)
<--------------晋--------------+ (Jin/Chin 265-420) (Wei, 220-265) +---------魏---------------+ (Shu, 221-265) +---------蜀--------------+ (Wu, 222-280) +--------------吴---------------------+ (Han, 前206-220) +-------汉----------> ..........*..............*.............*..............*...............*........ 300 275 250 225 200
Wei 魏 (220-265,计46年) Shu 蜀 (221-263,计43年) Wu 吴 (229-280,计52年)
公元 魏年号 皇帝 蜀年号 皇帝 吴年号 皇帝 ---- ------- ---- ------ ---- ------ ---- 220 黃初 魏文帝(曹丕,187-226)即位 221 章武 蜀昭烈帝(刘备,162-223)即位 221 张飞(-221)被杀 222 黃武 孫權 222 (尚未稱帝,臣服於魏) 223 建兴 蜀后主(刘禅,-271) 226 魏明帝(曹叡,-239) 227 太和 227 诸葛亮(181-234)写<<出师表>> 228 诸葛亮(181-234)写<<后出师表>> 228 马謖(190-228)被杀 229 黃龙 吳大帝孫權 229 吳大帝正式即位 232 嘉禾 233 青龙 237 景初 238 延熙 赤乌 239 魏齐王(曹芳) 240 正始 244 甲子年 249 嘉平 251 司马懿(175-251)逝 251 太元 252 神凤 吴会稽王(孙亮) 252 建兴 254 正元 魏高贵乡公(曹髦) 五凤 256 甘露 太平 258 景耀 永安 吴景帝 258 (孙休,-264) 260 景元 魏元帝(曹奂) 262 竹林七贤嵇康(223-262)被杀 263 竹林七贤阮籍(210-263)逝 263 炎兴 蜀后主退位 264 咸熙 元兴 吴乌程公(孙皓) 265 魏元帝退位 甘露 265 司马昭(221-265)逝 266 宝鼎 269 建衡 272 凤凰 275 天鍹 276 天玺 277 天纪 280 吴乌程公退位 280 三国(220-280)结束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辽东 | 山东 | 四川 | 江南 | 事件 | ||||||
东汉 25年 | 220年 |
184年- 黄巾之乱勃发 魏晋南北朝时代开始 |
|||||||||||||
魏 220 - 265 |
蜀汉 221 - 263 |
吴 222 | 280 |
220年 - 汉献帝禅让魏曹丕。 三国时代开始。 |
|||||||||||
263年 - 魏灭蜀汉。 | ||||||||||||||
西晋 265 - 316 |
265年 - 魏元帝禅让晋武帝司马炎。 | |||||||||||||
西晋 | 280年 - 晋灭吴,统一中国。 三国时代终。 291年 - 八王之乱起。 |
|||||||||||||
前凉 301 | 376 |
西晋 | 成汉 301 | 347 |
西晋 | 306年 - 八王之乱终结。 晋混乱开始,各地势力开始自立。 |
||||||||||
西晋 | 汉(前赵) | 西晋 | 308年 - 刘渊自称汉皇帝。 五胡十六国开始。 |
|||||||||||
前赵 304 - 329 |
后赵 | 鲜卑慕容部 | 后赵 | 东晋 317 | 420 |
311年 - 永嘉之乱 316年 - 西晋灭亡, 东晋南迁。 |
|||||||||
后赵 319 - 351 |
鲜卑拓跋部 |
329年 - 后赵石勒灭前赵。 | ||||||||||||
后赵 | 代 315 | 376 |
前燕 | 冉魏 | 东晋 | 350年 - 后赵混乱之际,汉人冉闵建冉魏, 杀羯族。 |
|||||||||
前秦 | 前燕 337 - 370 |
|||||||||||||
前秦 351 - 394 |
东晋 | 376年 - 前秦苻坚统一华北。 | ||||||||||||
383年 - 淝水之战东晋军大败前秦军。 华北再次分裂。 |
||||||||||||||
后凉 389 | 403 |
西秦 385 | 431 |
后秦 384 | 417 |
前秦 | 代(北魏) | 西燕 384 | 394 |
后燕 384 | 409 |
东晋 | |||||||
甘肃省 | 陕西省 | 山西省 | 河北 | 辽东 | 山东 | 四川 | 江南 | 事件 | ||||||
北凉 | 后凉 | 南凉 | 西秦 | 后秦 | 前秦 | 北魏 | 后燕 | 南燕 398 | 410 |
东晋 | |||||
西凉 400 | 421 |
北凉 | 南凉 397 | 414 |
夏 | 北魏 | 北燕 | 东晋 | ||||||||
北凉 397 - 439 |
西秦 | 夏 407 - 431 |
||||||||||||
北魏 | 刘宋 420 | 479 |
420年 - 刘裕篡夺东晋。刘宋建国。 424年~453年 - 宋文帝善政, 称之为元嘉之治。 439年 - 北魏太武帝统一华北。 五胡十六国时代终,南北朝时代开始。 |
||||||||||||
北魏 386 | 534 |
刘宋 | |||||||||||||
南朝齐 479 - 502 |
479年 - 萧道成篡夺宋,南朝齐建国。 490年~499年 - 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 |
|||||||||||||
南朝梁 502 | 557 |
502年 - 萧衍篡夺齐,梁建国。 523年 - 北魏で六镇之乱发生。内乱开始 国内军阀化。 534年 - 北魏分裂为西魏、东魏。 |
|||||||||||||
西魏 534 - 556 |
东魏 534 - 550 |
西魏 | 南朝梁 | 548年 - 梁将军侯景叛乱。梁朝处于分裂状态 西魏夺得今四川。 |
||||||||||
北周 556 - 581 |
北齐 550 - 577 |
北周 | 南朝陈 557 | 589 |
550年、556年 - 北齐篡夺东魏,北周篡夺西魏。 557年 - 建康的梁朝被陈霸先篡夺,陈建立。 |
||||||||||
北周 | 577年 - 北周统一华北。 | |||||||||||||
隋 | 581年 - 杨坚篡夺北周,隋建国。 | |||||||||||||
隋 581 - 618 |
589年 - 隋文帝统一南北。 魏晋南北朝时代结束。 |
|||||||||||||
甘肃省 | 陕西省 | 山西省 | 河北 | 辽东 | 山东 | 四川 | 江南 | 事件 |
Jin/Chin 晋(265-420,计156年)
公元
<---------------------------------------------------------------------------- 600 500 400 300 200 .......*..............*..............*..............*..............*......... <---+ 唐 (Tang/T'ang, 618-907) +-----+ 隋 (Sui, 581-618) +----------南朝----------+ (Southern Dynasties, 420-589) +------------北朝-------------+ (Northern Dynasties, 386-581) (Sixteen Kingdoms, 304-439) +----十六国--------+ (Eastern Jin/Chin, 317-420) +--東晉---+ (Western Jin/Chin, 265-316) +--西晋--+ (Three Kingdoms, 220-280) +-三国--+ (Han, 前206-220) +----汉-----> .......*..............*..............*..............*..............*......... 600 500 400 300 200
Western Jin/Chin 西晋 (265-316,计52年)
公元 | 干支 | 年号 | 皇帝 | 备注 |
---|---|---|---|---|
265 | 泰始 | 武帝(司马炎,236-290)即位 | ||
275 | 咸宁 | |||
280 | 太康 | 西晋灭吴,中国统一 | ||
284 | 杜预(222-284)逝,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 |||
290 | 太熙 | 惠帝(司马衷,259-306) | ||
290 | 永熙 | 皇后贾氏(-300)专政 | 贾后杀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与元老卫灌,赵王司马伦起兵伐之,八王之乱开始 | |
291 | 永平 | |||
291 | 元康 | |||
297 | 陈寿(233-297)逝,著有《三国志》 | |||
300 | 元康 | |||
301 | 永宁 | |||
302 | 太安 | |||
304 | 甲子年 | |||
304 | 永安 | |||
304 | 建武 | |||
304 | 永安 | |||
304 | 永兴 | |||
305 | 左思(250?-305?)逝,著有《三都赋》 | |||
306 | 光熙 | 怀帝(司马炽,-313) | 东海王司马越毒死惠帝,八王之乱结束 | |
306 | 司马彪(246?-306?)逝 | |||
307 | 永嘉 | 匈奴刘渊建汉国,使刘曜伐晋,攻陷洛阳,俘怀帝,史称“永嘉之祸” | ||
313 | 建兴 | 愍帝(司马业) | ||
316 | 刘曜再次伐晋,攻陷长安,俘愍帝,西晋(265-316)结束 |
Eastern Jin/Chin 东晋(317-420,计104年)
公元 | 干支 | 年号 | 皇帝 | 备注 |
---|---|---|---|---|
317 | 建武 | 元帝(司马睿,276-321)即位建康(今南京) | ||
318 | 太兴 | |||
322 | 永昌 | 明帝(司马绍,-325) | ||
323 | 太宁 | 晋臣王敦欲图夺位,为明帝所平,敦忧愤去世 | ||
325 | 成帝(司马衍,-342) | |||
326 | 咸和 | |||
335 | 咸康 | |||
342 | 康帝(司马岳,-344) | |||
343 | 建元 | 桓温(302-378)第一次北伐,粮尽退还 | ||
344 | 穆帝(司马聃,-361) | |||
345 | 永和 | |||
353 | 王羲之(303?-361?)等27人开兰亭集会 | |||
356 | 桓温北伐,取洛阳,请穆帝君臣北还,穆帝不许,温愧而南还 | |||
357 | 升平 | |||
361 | 哀帝(司马丕,-365) | |||
362 | 隆和 | |||
363 | 兴宁 | |||
363 | 葛洪(284-363?)逝,著有《抱朴子》 | |||
364 | 甲子年 | |||
365 | 废帝(司马奕) | |||
365 | 陶渊明(365-427)生 | |||
366 | 太和 | 桓温第三次北伐,大破南燕,粮道却为南燕、前秦所截,温还建康,废帝奕 | ||
371 | 咸安 | 简文帝(司马昱,-372) | ||
372 | 孝武帝(司马曜,-396) | |||
373 | 宁康 | |||
376 | 太元 | |||
379 | 净土宗始祖慧远(334-416)于庐山结白莲社 | |||
383 | 淝水之战,谢石谢玄(343-388)大败前秦军苻坚 (338-385) | |||
396 | 安帝(司马德宗,-418) | |||
397 | 隆安 | |||
399 | 法显(337?-423?)往印度取经 | |||
402 | 元兴 | 桓温子桓玄废安帝自立,国号楚,后为北府兵将刘裕所击杀。 | ||
405 | 义熙 | |||
418 | 恭帝(司马德文) | 刘裕废杀安帝,立恭帝德文 | ||
419 | 元熙 | 刘裕北伐,灭南燕、后秦 | ||
420 | 刘裕废杀恭帝自立,国号宋,史称刘宋,自为宋武帝,东晋(317-420)结束 |
Sixteen Kingdoms 十六国(304-439,计136年)
公元 | 干支 | 年号 | 政权 | 备注 |
---|---|---|---|---|
304 | 甲子年 | |||
304 | 刘渊(-310)国号汉,刘曜(-333)改为赵,即前赵(304-329) | 汉,前赵 | ||
304 | 成(汉)立(304-347),即前蜀 | 前蜀 | ||
319 | 石勒(274-332)立后赵(319-350) | 后赵 | ||
324 | 前凉立(324-376) | 前凉 | ||
329 | 前赵灭 | |||
337 | 慕容皝立前燕(337-370) | 前燕 | ||
347 | 成(汉)灭 | |||
348 | 后赵僧佛图澄(232-348)逝 | |||
350 | 后赵灭 | |||
351 | 苻健立前秦(351-394) | 前秦 | ||
364 | 甲子年 | |||
366 | 沙门乐僔起造敦煌石窟 | |||
370 | 前燕灭 | |||
384 | 后秦立(384-417) | 后秦 | ||
384 | 慕容垂立后燕(384-409) | 后燕 | ||
385 | 西秦立(385-431) | |||
386 | 吕光(337-399)立后凉(386-403) | 后凉 | ||
394 | 前秦灭 | |||
397 | 南凉立(397-414) | 南凉 | ||
398 | 南燕立(398-410) | 南燕 | ||
400 | 西凉立(400-420) | 西凉 | ||
401 | 沮渠蒙逊(386-433)立北凉(401-439) | 北凉 | ||
401 | 天竺国鸠摩罗什(Kumarajiva,343?-413?)到长安 | |||
403 | 后凉灭 | |||
407 | 赫连勃勃(-425)立夏(407-431) | 夏 | ||
409 | 北燕立(409-436) | 北燕 | 后燕灭 | |
410 | 南燕灭 | |||
414 | 南凉灭 | |||
417 | 后秦灭 | |||
420 | 西凉灭 | |||
424 | 甲子年 | |||
431 | 西秦灭,夏灭 | |||
436 | 北燕灭 | |||
439 | 北凉灭 | |||
439 | 十六国(304-439)结束 |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南北朝(386-589,计204年)
Southern Dynasties 南朝(420-589,计170年)
Song/Sung 宋(420-479,计60年)
公元 | 干支 | 年号 | 皇帝 | 备注 |
---|---|---|---|---|
420 | 永初 | 武帝(刘裕,-422)即位 | ||
422 | 少帝(刘义符,-424) | 北魏夺取青、充、徐、豫四州 | ||
423 | 景平 | |||
424 | 甲子年 | |||
424 | 元嘉 | 文帝(刘义隆,-453) | ||
433 | 谢灵运(385-433)逝,北魏灭北凉,至此,十六国结束 | |||
445 | 《后汉书》作者范晔(398-445)被杀,北魏以六十万大军南征,为宋军击退 | |||
452 | 孝武帝(刘骏,-464) | |||
454 | 孝建 | |||
457 | 大明 | |||
464 | 废帝(刘子业,449-465) | |||
465 | 永光 | |||
465 | 景和 | 明帝(刘彧,-472) | ||
465 | 泰始 | |||
466 | 诗人鲍照(414?-466)逝 | |||
472 | 泰豫 | 后废帝(刘昱,-477) | ||
473 | 元徽 | |||
477 | 昇明 | 顺帝(刘准) | ||
479 | 宋(420-479)亡 |
Qi /Ch'i 齐(479-502,计24年)
公元 | 干支 | 年号 | 皇帝 | 备注 |
---|---|---|---|---|
479 | 建元 | 高帝(萧道成,-482)即位 | ||
482 | 武帝(萧赜,-493) | |||
483 | 永明 | |||
484 | 甲子年 | |||
493 | 废帝(萧昭业) | |||
494 | 隆昌 | |||
494 | 延兴 | 后废帝(萧昭文) | ||
494 | 建武 | 明帝(萧鸾,-498) | ||
498 | 永泰 | 东昏侯(萧宝卷) | ||
499 | 永元 | |||
500 | 祖冲之(429-500)逝 | |||
501 | 中兴 | 和帝(萧宝融) | ||
502 | 齐(479-502)亡 |
Liang 梁(502-557,计56年)
公元 | 干支 | 年号 | 皇帝 | 备注 |
---|---|---|---|---|
502 | 天监 | 武帝(萧衍,-549)即位 | ||
520 | 普通 | 印度达摩祖师(Bodhidharma)东来 | ||
527 | 大通 | |||
529 | 中大通 | |||
531 | 《文选》作者昭明太子(萧统,501-531) 逝 | |||
535 | 大同 | |||
544 | 甲子年 | |||
546 | 中大同 | |||
547 | 太清 | |||
549 | 简文帝(萧纲,-551) | |||
550 | 大宝 | |||
551 | 天正 | 豫章王(萧栋) | ||
552 | 承圣 | 元帝(萧绎,-554) | ||
554 | 贞阳侯(萧渊明) | |||
555 | 天成 | |||
555 | 绍泰 | 敬帝(萧万智) | ||
556 | 太平 | |||
557 | 梁(502-557)亡 |
Chen 陈(557-589,计33年)
公元 | 干支 | 年号 | 皇帝 | 备注 |
---|---|---|---|---|
557 | 永定 | 武帝(陈霸先,-559)即位 | ||
559 | 文帝(陈蒨,-566) | |||
560 | 天嘉 | |||
566 | 天康 | 临海王(陈伯宗) | ||
567 | 光大 | |||
568 | 宣帝(陈顼) | |||
569 | 太建 | |||
570 | 回教穆罕默德(Muhammad, 570-632)诞生 | |||
582 | 后主(陈叔宝) | |||
583 | 至德 | |||
587 | 祯明 | |||
589 | 陈(557-589)亡,南朝(420-589)结束 |
Northern Dynasties 北朝(386-581,计196年)
Northern Wei(北)魏(386-534,计149年)亦称后魏,元魏
公元 | 干支 | 年号 | 皇帝 | 备注 |
---|---|---|---|---|
386 | 登国 | 道武帝(拓跋珪,371-409)即位 | ||
396 | 皇始 | |||
398 | 天兴 | |||
404 | 天赐 | |||
409 | 永兴 | 明元帝 | ||
414 | 神瑞 | |||
416 | 泰常 | |||
424 | 甲子年 | |||
424 | 始光 | 太武帝 | ||
428 | 神鵸 | |||
432 | 延和 | |||
435 | 太延 | |||
440 | 太平真君 | |||
446 | 出废佛令 | |||
451 | 正平 | |||
452 | 承平 | 南安王 | ||
452 | 兴安 | 文成帝(440-465) | ||
454 | 兴光 | |||
455 | 太安 | |||
460 | 和平 | |||
460 | 大同云岗石窟开始建造 | |||
465 | 献文帝(拓跋弘,454-476) | |||
466 | 天安 | |||
471 | 延兴 | 孝文帝(拓跋宏,467-499) | ||
476 | 承明 | |||
477 | 太和 | |||
484 | 甲子年 | |||
494 | 迁都洛阳,禁胡风,行汉化,龙门石窟开始建造 | |||
499 | 宣武帝(-515) | |||
500 | 景明 | |||
504 | 正始 | |||
508 | 永平 | |||
512 | 延昌 | |||
515 | 孝明帝(元诩,-528) | |||
516 | 熙平 | |||
518 | 神龟 | |||
520 | 正光 | |||
525 | 孝昌 | |||
527 | 郦道元(466?-527)逝,著有《水经注》 | |||
528 | 武泰 | 孝庄帝(元攸,-530) | ||
528 | 建义 | |||
528 | 永安 | |||
530 | 建明 | 敬帝 | ||
531 | 普泰 | 节闵帝 | ||
531 | 中兴 | 出帝 | ||
532 | 太昌 | |||
532 | 永兴 | 孝武帝(元修,510-534) | ||
532 | 永熙 | |||
534 | 北魏(386-534)结束 |
Eastern Wei 东魏(534-550,计17年)
公元 | 干支 | 年号 | 皇帝 | 备注 |
---|---|---|---|---|
534 | 天平 | 孝静帝(元善见)即位 | ||
538 | 元象 | |||
539 | 兴和 | |||
542 | 昙鸾(476-542)逝 | |||
543 | 武定 | |||
544 | 甲子年 | |||
550 | 东魏(534-550)结束 |
Western Wei 西魏(535-556,计22年)
Northern Qi 北齐(550-577,计28年)
公元 | 干支 | 魏年号 | 皇帝 | 齐年号 | 皇帝 |
---|---|---|---|---|---|
535 | 大统 | 西魏文帝即位 | |||
544 | 甲子年 | ||||
547 | 高欢 (496-547)逝 | ||||
550 | 天保 | 北齐文宣 帝即位 | |||
551 | 西魏废帝 | ||||
554 | 西魏恭帝 | ||||
556 | 西魏(535-556)结束 |
Northern Zhou/Chou(北)周(557-581,计25年)
公元 | 干支 | 周年号 | 皇帝 | 备注 | 齐年号 | 皇帝 | 备注 |
---|---|---|---|---|---|---|---|
557 |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 | ||||||
558 | (北)周孝明帝(宇文毓) | ||||||
559 | 武成 | 北齐废帝 | |||||
560 | 乾明 | ||||||
560 |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 | ||||||
560 | 皇建 | 北齐孝昭帝 | |||||
561 | 保定 | 太宁 | |||||
562 | 河清 | 北齐武成帝 | |||||
565 | 天统 | 北齐后主 | |||||
566 | 天和 | ||||||
570 | 武平 | ||||||
572 | 建德 | ||||||
574 | 周武帝出废佛令 | ||||||
576 | 隆化 | ||||||
577 | 承光 | 北齐幼主即位;同年 退位 | |||||
577 | 北齐(550-577)结束 | ||||||
578 | 宣政 | (北)周宣帝(宇文赟, 559-580) | |||||
579 | 大成 | ||||||
579 | 大象 | ||||||
579 | (北)周静帝 | ||||||
581 | 北周(557-581)结束 |
Sui 隋 (581-618,计37年)
公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581 开皇 文帝(杨坚,541-604)称帝建国 587 科举开始 589 隋平陈,中国统一 595 音乐家万宝常(556?-595?)逝 600 遣隋使(小野妹子)入隋 601 仁寿 604 甲子年 604 炀帝(杨广,569-617) 605 大业 610 大运河竣工 617 义宁 恭帝(杨侑,617-618) 618 隋(581-618)亡
Tang/T'ang 唐 (618-690,705-907,计289年)
公元(年) <------------------------------------------------------------------------------------------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 <---+ 宋 (Song/Sung, 960-1279) <----辽---+ (Liao, 907-1125) +----+ 五代 (Five Dynasties,907-960) +-------+ 十国 (Ten Kingdoms, 902-979) +-----------------唐朝-------------+ (Tang/T'ang, 618-907) +-隋-+ (Sui, 581-618) (Southern/Northern Dynasties, 386-589) +-------南北朝-----------> (Jin/Chin, 265-420) 晋 +--> ...........*............*............*............*............*............*..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公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618 武德 高祖(李渊,565-635)称帝建国 626 太宗(李世民,599-649) 627 贞观 玄奘(Hsuan Tsang,602-664)印度取经(629-645) 627 裴矩(557-627)逝 638 六祖惠能(Hui Neng,638-713)生 638 虞世南(558-638)逝 641 文成公主(625?-680)嫁吐蕃王松赞干布 641 欧阳询(557-641)逝 643 魏徵(580-643)逝 645 玄奘(602-664)回洛阳着《大唐西域记》 645 颜师古(581-645)逝 645 日本大化革新 647 王玄策出使天竺(印度) 648 房玄龄(578-648)逝 648 孔颖达(574-648)逝 649 高宗(李治,628-683) 650 永徽 656 显庆 658 褚遂良(596-658)逝 661 龙朔 664 甲子年 664 麟德 666 干封 668 总章 670 咸亨 671 义净(635-713)天竺求经 673 画家阎立本(-673)逝 674 上元 676 仪凤 679 调露 680 永隆 681 开耀 682 永淳 683 弘道 中宗(李显,656-710) 684 嗣圣 睿宗(李旦,662-716) 684 文明 (周)武后(武则天,Wu Tse-t'ien,625-705) 684 光宅 685 垂拱 686 神会(686-760)生 689 永昌 690 载初 690 天授 692 如意 692 长寿 694 延载 695 证圣 695 天岁 696 万岁登封 696 万岁通天 697 神功 698 圣历 700 久视 700 狄仁杰(608-700)逝 701 大足 701 长安 701 永泰公主(684-701)被杀,陵墓于1960-1962出土 705 神龙 中宗(李显,656-710) 706 神秀(-706)逝 707 景龙 710 唐隆 睿宗(李旦,662-716) 710 景云 712 太极 玄宗(李隆基,685-762) 俗称唐明皇,唐武皇 712 延和 712 先天 713 开元 716 画家李思训(651-716)逝 722 行募兵制 724 甲子年 740 孟浩然(689-740)逝 742 天宝 742 王之涣(688-742)逝 745 杨太真(-756)为贵妃 747 哥舒翰(-757)任陇右节度使 747 高仙芝远征西域 752 杨国忠(-756)任宰相 752 李林甫(-752)逝 754 鉴真(687-763)赴日开律宗 755 安禄山(An Lu-shan,703-757)乱(755-763)起 755 王昌龄(698-755?)逝 756 至德 肃宗(李亨) 758 干元 759 王维(Wang Wei, 699-759)逝 760 上元 761 史思明(-761)被杀 762 宝应 代宗 762 诗仙李白(Li Po, 701-762)逝 762 高力士(684-762)逝 763 广德 765 永泰 766 大历 770 诗圣杜甫(Tu Fu, 712-770)逝 770 岑参(715-770)逝 779 德宗(李适建,742-805) 780 建中 781 郭子仪(Kuo Tzu-i, 697-781)逝 784 甲子年 784 兴元 784 颜真卿(709-784)逝 785 贞元 798 吕洞宾(798-)生 804 日僧空海(Kukai,774-835),最澄(Saicho,767-822)随遣唐使东来 805 永贞 顺宗(李诵,-806) 805 宪宗(李纯,-820) 806 元和 808 牛僧孺,李宗闵与李德裕党争起 816 李贺(790-816)逝 819 韩愈(768-824)上奏《论佛骨表》 819 柳宗元(773-819)逝 820 穆宗(李恒,-824) 821 长庆 824 敬宗(李堪,-826) 825 宝历 826 文宗(李昂,809-840) 827 太和 831 元稹(779-831)逝 834 薛涛(768?-834?)逝 836 开成 839 日本最后遣唐使入唐,丹仁随行. 840 武宗(李瀍,-846) 841 会昌 841 会昌废佛(841-845) 842 刘禹锡(772-842)逝 844 甲子年 846 宣宗(李忱,-859) 846 白居易(Po Chu-i, 772-846)逝 847 大中 853 张彦远着《历代名画记》 853 杜牧(803-853)逝 858 李商隐(813-858)逝 859 懿宗(李璀,-873) 860 咸通 865 柳公权(778-865)逝 868 鱼玄机(844?-868?)被杀 870 温庭筠(812-870)逝 872(唐咸通十三年)耶律阿保机生于迭剌部霞濑益石烈(契丹语,乡)耶律弥里(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东)。母为宣简皇后萧氏(萧岩只斤)。在他出生时,契丹的贵族阶层正在为争夺联盟首领之位而打得不可开交。阿保机的祖父匀德实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被杀,父亲和叔叔伯伯们也逃离出去,躲了起来。祖母对于这时出生的阿保机非常喜爱,但又担心他被仇人加害。因此常将他藏在别处的帐内,不让他见外人。《辽史》上说他“身长九尺,丰上锐下,目光射人,关弓三百斤”! 873 僖宗(李儇,-888) 874 干符 874 王仙芝(-878)乱起 875 黄巢(-884)乱起 880 广明 881 中和 885 光檽 888 文德 昭宗(李敏,-904) 889 龙纪 890 大顺 892 景福 894 乾宁 898 光化 901 天复 904 甲子年 904 天佑 哀帝(李祝,892-908) 907 唐(618-907)结束
Five Dynasties 五代 (907-960,计54年)
Later Liang 后梁 (907-923,计17年)
公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907 开平 太祖(朱全忠,852-912) 911 干化 913 末帝(朱友贞,-923) 915 贞明 921 龙德 923 后梁(907-923)亡
Later Tang 后唐 (923-936,计13年)
公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923 同光 庄宗(李存勖,-926) 925 明宗(李嗣源,-933) 926 天成 930 长兴 933 闵帝(李从厚,-934) 934 应顺 934 清泰 废帝(李从珂,-936) 936 后唐(923-936)亡
Later Jin/Chin 后晋 (936-946,计11年)
公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936 天福 高祖(石敬瑭,892-942) 942 出帝(石重贵) 944 开运 946 后晋(936-946)亡
Later Han 后汉 (947-950,计4年)
公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947 天福 高祖(刘知远,-948) 948 乾佑 隐帝(刘承佑,-950) 950 后汉(947-950)亡
Later Zhou 后周 (951-960,计10年)
公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951 广顺 太祖(郭威,-954) 954 显德 世宗(柴荣,-959) 954 出废佛令 959 恭帝(柴宗训) 960 后周(951-960)亡,五代(907-960)结束
Ten Kingdoms 十国 (902-979,计78年)
902 吴立(902-937) 904 甲子年 907 王建(847-918)立前蜀(907-925) 907 吴越立(907-978) 907 楚立(907-951) 907 南汉立(907-971) 909 闽立(909-945) 924 南平(荆南)立(924-960) 925 前蜀亡 934 孟知祥立后蜀(934-965) 937 李璟立南唐(937-975),都金陵 937 吴亡 945 闽亡 951 北汉立(951-979) 951 楚亡 958 后周行均田法 960 南平(荆南)亡 961 南唐(937-975)|后主(李煜,937-978)即位 964 甲子年 965 后蜀亡 971 南汉亡 975 南唐亡 978 吴越王钱俶降宋,吴越亡 979 北汉亡 979 十国(902-979)结束
宋辽金夏历史年表为宋辽金夏四朝的历史年表。
宋朝(960-1279年)
1300 1200 1 100 1000 900 ....*...............*................*................*................*.... <-------元---------+ (Yuan, 1207- 1367) +--------金---------+ (Jin/Chin/Juchen, 1115- 1234) +------------西夏-----------------+ (Western Xia/Hsia,1032- 1227) (Wentern Liao, 1132-1218) (Liao, 907- 1125) +-----西辽----+ +-------------辽----------------------+ +--------南宋----------++------------北宋------------+ (Southern Song/Sung,1127- 1279)(Northern Song/Sung,960 - 1127) (Five Dynasties,907-960) 五代 +--------+ (Ten Kingdoms, 902-979) 十国 +------------+ (Tang/T'ang, 6 18-907) 唐 +-----> ....*...............*................*................*................*.... 1300 1200 1 100 1000 900
北宋(960-1127年)
公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960 建隆 太祖(赵匡胤,927-976)即位 963 乾德 964 甲子年 968 开宝 976 太宗(赵匡义,939-997) 976 太平兴国 984 甲子年 984 雍熙 984 王延德(939- 1006)着《高昌行记》 988 端拱 989 隐士陈抟(-989)逝,主儒道融合 990 淳化 995 至道 996 《太平御览》问世 997 真宗(赵恒,986- 1022) 998 咸平 1004 景德 契丹(907- 1 125)谋和,澶渊之盟 1008 大中祥符 1017 元禧 1022 乾兴 仁宗(赵祯) 1022 行限田法 1023 天圣 1024 甲子年 1032 明道 1034 景祐 1038 宝元 1040 康定 1041 慶曆 1044 和西夏( 1032- 1227)谋和 1044 毕升(- 1051)发明活字印刷(movable type)术 1048 苏舜钦(1008- 1048)逝 1049 皇祐 1049 范仲淹(989- 1052)慶曆新政失败,被贬邓州 1054 至和 1056 嘉祐 1060 梅尧臣( 1002- 1060)逝 1063 英宗 1064 治平 1067 神宗(赵顼, 1048- 1085) 1068 熙宁 1069 王安石(Wang An-shi/shih, 1021- 1086)变法( 1069- 1085) 1072 行方田均税法 1072 欧阳修( 1007- 1072)逝 1073 周敦颐( 10 17- 1073)逝 1078 元丰 1079 苏轼(Su Tung-p'o, 1036-1101)被贬黄州 1079 画家文同( 10 18- 1079)逝 1084 甲子年 司马光(Ssu-ma Kuang, 1019- 1086)着《资治通鉴》 1085 哲宗(赵煦, 1076- 1 100) 1085 太皇太后高氏(-1093)摄政 1085 程颢( 1032- 1085)逝 1086 元祐 1086 苏轼( 1036- 1101)任翰林学士 1094 绍圣 1095 沈括( 103 1- 1095)逝,着有《梦溪笔谈》 1098 元符 1100 徽宗(赵佶, 1082- 1 135) 1100 皇太后向氏(- 1 10 1)摄政 1101 建中靖国 1102 崇宁 1105 黄庭坚( 1045- 1 105)逝 1107 大观 1107 程颐( 1033- 1 107)逝 1107 画家米芾( 105 1- 1 107)逝 1111 政和 1112 行限田免役法 1118 重和 1119 宣和 1120 方腊(-1121)之乱 1121 梁山泊宋江(-1122)降宋 1125 钦宗(赵桓, 1 100- 1 160) 1126 靖康 1126 靖康之变,金虏宋钦宗(1100- 1160),徽宗(1082- 1135) 1127 北宋结束
南宋(1127-1279年)
公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1127 建炎 高宗(赵构,1107- 187)即位 1130 朱熹(Chu Hsi, 1 130- 1200)生 1131 绍兴 1131 秦桧( 1090- 1155)任宰相 1141 秦桧( 1090- 1155)杀岳飞( 1 103- 1 14 1) 1141 词人李清照( 1081- 114 1)逝 1144 甲子年 1162 孝宗 1163 隆兴 1165 乾道 1165 宋金谈和,维持40年和平
1173 王日休(王虚中, 1110?- 1173)逝,着有《龙舒净土文》 1174 淳熙 1189 光宗(赵惇) 1190 绍熙 1192 陆九渊(陆象山, 1139- 1192)逝 1193 范成大( 1126- 1193)逝 1194 宁宗(赵扩,- 1224) 1195 庆元 1196 韩侂冑(- 1207)弹压朱子学派 1201 嘉泰 1207 韩侂冑(- 1207)伐金 1210 陆游( 1125- 1210)逝 1204 甲子年 1205 开禧 1208 嘉定 1224 理宗(赵昀) 1225 宝庆 1228 绍定 1234 端平 1234 联蒙古军灭金( 1115- 1234) 1237 嘉熙 1241 淳祐 1253 宝祐 1259 开庆 1260 景定 1263 贾似道( 12 13- 1275)行公田法 1264 甲子年 1264 度宗 1265 咸淳 1274 恭宗 1275 德祐 1275 文天祥( 1236- 1282)勤王举兵 1276 降蒙古军 1276 景炎 端宗 1278 祥兴 卫王(帝昺) 1279 南宋结束,为元朝所灭
辽朝(907/916-1125年)
公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907 太祖(耶律阿保机,872-926)即位,国号契丹(Khitan) 916 神册 922 天赞 925 太宗(耶律德光,-947) 926 天显 937 改国号辽 938 会同 947 大同 世宗 947 天禄 951 應曆 穆宗(耶律明) 964 甲子年 969 保宁 景宗 979 乾亨 982 圣宗 983 统和 复改国号契丹 1012 开泰 1021 太平 1024 甲子年 1031 景福 兴宗 1032 重熙 1055 清宁 道宗 1065 咸雍 1066 改称辽 1075 太康 1084 甲子年 1085 太安 1095 寿昌 110 1 乾统 天祚帝(耶律延禧) 1111 天庆 1121 保大 1125 辽朝为金朝所灭
金朝(1115-1234年)
公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1115 收国 太祖(完颜阿骨打, 1069- 1123)即位 1117 天辅 1123 天会 太宗(完颜吴乞买,- 1135) 1125 灭辽(907- 1125) 1135 熙宗(完颜亶,- 1 149) 1138 天眷 1141 皇统 1144 甲子年 1149 天德 帝亮(完颜亮) 1153 贞元 1156 正隆 1161 大定 世宗(完颜褒) 1188 章宗(完颜璟,- 1208) 1190 明昌 1196 承安 1201 泰和 1204 甲子年 1208 永济 1209 大安 1212 崇庆 1213 至宁 宣宗(完颜珣,- 1224) 1213 贞祐 1217 兴定 1222 元光 1223 哀宗(完颜守绪) 1224 正大 1232 开兴 1232 天兴 1234 金朝为蒙古帝国和南宋所灭
西夏(1032-1227年)
公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1032 显道 景宗(李元昊, 1003- 1048) 1034 开运 1034 广运 1036 大庆 1038 天授礼法延祚 1048 毅宗 1049 延嗣宁国 1050 天祐垂圣 1053 福圣承道 1057 奲都 1063 拱化 1069 乾道 惠宗 1071 天赐礼盛国庆 1076 大安 1084 甲子年 1086 崇宗 1086 天安礼定 1087 天仪治平 1090 天祐民安 1099 永安 1102 贞观 1115 雍宁 1120 元德 1127 正德 1135 大德 1139 大庆 仁宗 1144 甲子年 1144 人庆 1149 天盛 1171 乾祐 1194 天庆 桓宗(李纯祐) 1206 应天 襄宗(李安全) 1210 皇建 1211 光定 神宗(李遵顼) 1223 乾定 献宗 1226 宝庆 李晛 1227 西夏为蒙古帝国所灭
元明清历史年表为元明清三朝的历史年表。
1206 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1162-1227)即位
1215 攻取金朝首都中都
1217 中都改名燕京
1218 灭西辽(1132-1218)
1219 蒙古第一次西征
1220 灭花剌子模(1200-1220)
1223 木华黎(1170-1223)去世
1224 哲别(?-1224?)去世
1225 术赤(1177-1225)去世
1225 蒙古第一次西征结束
1227 长春真人(丘处机,1148-1227)逝
1227 山东博州发行纸币“会子”
1227 灭西夏(1038-1227)
1227 拖雷(1192-1232)监国
1229 太宗(窝阔台汗,窝阔台,1186-1241)
1233 封孔子五十一世孙孔元措为衍圣公
1234 联南宋灭金朝(1115-1234)
1235 建都和林
1235 蒙古第二次西征
1236 发行纸币“交钞”
1238 第一次科举“戊戌选试”
1240 征服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
1241 征服波兰王国、匈牙利王国
1242 察合台(1178?-1242?)去世
1242 蒙古第二次西征结束
1242 乃马真后(昭慈皇后,?-1246)称制
1244 耶律楚材(1190-1244)去世
1246 定宗(贵由汗,贵由,1206-1248)
1247 凉州会盟,吐蕃归附
1248 速不台(1176-1248)去世
1248 海迷失后(钦淑皇后,?-1252)称制
1251 宪宗(蒙哥汗,蒙哥,1208-1259)
1252 “四帝之母”唆鲁禾帖尼(1192?-1252)皇太后去世
1252 蒙古第三次西征
1253 设立交钞提举司,专门负责纸币“交钞”的发行
1253 在开平修建王府宫殿
1253 灭大理国(937-1253)
1255 拔都(1207-1255)去世
1256 灭木剌夷国
1257 元好问(1190-1257)去世
1258 灭阿拔斯王朝(750-1258)
1260 击溃阿尤布王朝,征服叙利亚全境
1260 中统 世祖(薛禅汗,忽必烈,1215-1294),即皇帝位
1260 发布即位诏书《皇帝登宝位诏》,建年号“中统”
1260 阿里不哥起兵,和忽必烈争位
1260 发行纸币中统元宝交钞
1260 蒙古第三次西征结束
1260 迁都开平
1263 开平改名上都
1264 甲子年
1264 阿里不哥兵败,向忽必烈投降
1264 燕京改名中都
1264 至元
1265 旭烈兀(1217-1265)去世
1266 阿里不哥(1219?-1266)去世
1267 迁都中都,修建皇城和宫城
1271 忽必烈将汉语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
1272 中都改名大都
1273 颁布官修农书《农桑辑要》
1274 刘秉忠(1216-1274)去世
1274 第一次征日
1275 马可波罗(1254-1323)到达中国
1275 史天泽(1202-1275)去世
1275 郝经(1223-1275)去世
1276 入临安,灭南宋(1127-1276)
1279 灭南宋海上流亡政权(1276-1279),统一全国
1280 张弘范(1238-1280)去世
1281 第二次征日
1281 察必(1227?-1281)皇后去世
1286 真金(1243-1286)皇太子去世
1287 发行纸币至元通行宝钞
1291 颁布法律《至元新格》
1292 马可波罗(1254-1323)离开中国
1294 成宗(完泽笃汗,铁穆耳,1265-1307)
1295 伯颜(1236-1295)去世
1295 元贞
1297 大德
1300 关汉卿(1220-1300)去世
1303 元朝和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约和,四大汗国一直承认元朝皇帝的宗主地位
1304 四大汗国彼此之间约和,蒙古帝国内战彻底结束
1307 武宗(曲律汗,海山,1281-1311)
1307 在王忽察都兴建中都
1308 至大
1309 窝阔台汗国(1225-1309)灭亡
1311 仁宗(普颜笃汗,爱育黎拔力八达,1285-1320)
1312 皇庆
1313 下诏恢复科举
1314 延祐
1316 郭守敬(1231-1316)逝,计算数、天文学、地理
1320 英宗(格坚汗,硕德八剌,1303-1323)
1321 至治
1321 马致远(1250?-1321?)去世
1322 《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元典章》)修成
1323 颁布法律《大元通制》,《至元新格》停止使用
1323 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汗,也孙铁木儿,1293-1328)
1324 甲子年
1324 泰定
1328 致和
1328 天顺 天顺帝(阿剌吉八汗,阿剌吉八,1320-1328?)
1328 天历 文宗(札牙笃汗,图帖睦尔,1304-1332),第一次在位
1329 明宗(忽都笃汗,和世?,1300-1329)
1329 文宗(札牙笃汗,图帖睦尔,1304-1332),第二次在位
1330 至顺
1331 《经世大典》修成
1332 宁宗(懿璘质班汗,懿璘质班,1326-1332)
1333 惠宗(乌哈噶图汗,妥懽帖睦尔,1320-1370)
1333 元统
1335 至元
1335 废止科举
1340 恢复科举
1341 至正
1344 辽史、金史修成
1345 宋史修成
1346 颁布法律《至正条格》,《大元通制》停止使用
1351 韩山童(?-1351)、刘福通(?-1363)红巾之乱(1351-1366)起
1355 脱脱(1314-1355)去世
1359 红巾军攻陷上都,焚毁宫殿后离去
1368 明军攻陷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结束
1368 惠宗(乌哈噶图汗,妥懽帖睦尔,1320-1370),至正二十八年
1368 迁都上都
1369 迁都应昌
1370 昭宗(必里克图汗,爱猷识理达腊,1339-1378)
1370 迁都和林
1371 宣光
1378 天元帝(乌萨哈尔汗,脱古思帖木儿,1342?-1388)
1379 天元
1392 明军攻取云南,元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自杀
1387 明军攻取东北,元军统帅纳哈出降明
1388 天元帝内乱中被杀,此后北元去国号灭亡(《明史》说法为1402年),为鞑靼所取代,直到1635年额哲(林丹汗之子)将元朝传国玉玺献给后金皇太极,鞑靼被后金灭亡
1368 洪武 太祖(朱元璋,1328-1398)即位
1369 倭寇侵山东沿岸,倭寇之忧起
1370 定科举法
1370 施耐庵(1296-1370)逝,著有《水浒传》
1380 胡惟庸( -1380)入狱,废止宰相
1373 颁布大明律
1381 行里甲制
1384 甲子年
1384 再定科举取士制
1385 画家王蒙(1308-1385)逝
1385 徐达(1332-1385)逝
1387 《鱼鳞图册》问世
1398 惠帝(朱允炆,1377-1402?)
1399 建文
1400 罗贯中(1330?-1400?)逝,著有《三国志演义》
1402 成祖(朱棣,1360-1424)
1402 方孝孺( -1402)被杀
1403 永乐
1405 郑和(1371-1435)七次下西洋( 1405-1433)始
1407 《永乐大典》问世
1420 北京设东厂
1421 迁都北京
1424 仁宗(朱高炽,1378-1425)
1425 洪熙
1425 宣宗(朱瞻基,1399-1435)
1426 宣德
1435 英宗(朱祁镇,1427-1464)
1435 宦官专政开始
1436 正统
1444 甲子年
1449 土木堡之变,英宗(1427-1464)被瓦剌军也先( -1454)俘
1449 景帝(朱祁钰,1428-1457)
1449 瓦剌军也先( -1454)攻北京
1450 景泰
1457 天顺 英宗(朱祁镇,1427-1464)
1462 画家戴进(1389-1462)逝
1464 宪宗(朱见深,1447-1487)
1465 成化
1487 孝宗(朱祐樘,1470-1505)
1488 弘治
1502 《大明会典》问世
1504 甲子年
1505 武宗(朱厚照,1491-1521)
1506 正德
1506 王阳明(1472-1529)贬贵州
1509 画家沈周(1427-1509)逝
1510 宦官刘瑾( -1510)逝
1521 世宗(朱厚熜,1507-1566)
1522 嘉靖
1550 瓦剌军围北京
1552 画家仇英( -1552?)逝
1559 杨慎(1488-1559)逝
1559 文徵明(1470-1559)逝
1562 严嵩遭罢免
1557 葡萄牙获澳门居住权
1563 俞大猷(1504-1580),戚继光(1528-1587)于福建破倭寇
1564 甲子年
1566 穆宗(朱载垕,1537-1572)
1566 海瑞(1514-1587)非难世宗(1507-1566)入狱
1566 葡萄牙人建设澳门
1567 隆庆
1570 缔约承认蒙古对西藏宗主权
1570 李攀龙(1514-1557)逝
1572 神宗(朱翊钧,1563-1620)
1572 张居正(1525-1582)为首辅,高拱(1512-1578)遭罢免
1573 万历
1578 李时珍(1518-1593)著《本草纲目》(Great Pharmacopoeia)问世
1580 张居正(1525-1582)丈量田亩
1582 吴承恩(1510?-1582?)逝,著有《西游记》
1583 申时行(1535-1614)任首辅
1584 耿定理(1534-1584)逝
1590 王世贞(1526-1590)逝
1592 日本丰臣秀吉(1536-1598)出兵朝鲜
1593 文人徐渭(1521-1593)逝
1596 耿定向(1524-1596)逝
1596 日本第二次出兵朝鲜
1601 意大利耶稣教会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到北京
1602 李贽(李卓吾,1527-1602)狱中自杀
1604 顾宪成(1550-1612)重建东林书院
1606 袁黄(袁了凡,1533-1606)逝,著有《了凡四训》
1610 袁宏道(1568-1610)逝
1615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定八旗制
1616 汤显祖(1550-1616)逝
1620 光宗(朱常洛,1582-1620)
1620 泰昌 熹宗(朱由校,1605-1627)
1620 官宦之争起
1621 天启
1623 魏忠贤(1568-1627)为东厂长官
1627 思宗(朱由检,1611-1644)
1628 崇祯 西北大饥荒,李自成(1605-1645)乱起
1630 袁崇焕( -1630)遭磔刑
1636 董其昌(1555-1636)逝
1637 宋应星(1587-1666)著《天工开物》
1642 洪承畴降清
1644 李自成(1605-1645)陷北京,明朝灭亡
1644 吴三桂(1612-1678)降清
1644 弘光 安宗(朱由崧, -1646)福王即位南京
1645 隆武 绍宗(朱聿键,1602-1646)唐王即位福州
1646 绍武注1 唐王(朱聿𨮁, -1647)即位于广州
1646 永历 桂王(朱由榔,1623-1662)即位肇庆
1650 郑成功(1624-1662)以金门、厦门为据点抗清
1658 郑成功(1624-1662)封延平郡王
1659 桂王(1623-1662)逃缅甸
1661 郑成功(1624-1662)攻台湾,驱荷兰人
1662 吴三桂(1612-1678)杀桂王(1623-1662)
1616 天命 太祖(努尔哈赤,1559-1626)即位,国号大金(后金),国都兴京
1624 甲子年
1626 太宗(皇太极,1592-1643)
1627 天聪
1636 改国号大清,皇太极称帝,清朝建立
1636 崇德
1643 世祖(福临,1638-1661)
1644 顺治 灭明(1368-1644)
1650 摄政王多尔衮逝(1612-1650)
1659 朱舜水(1600-1682)归化日本,和水户学派往来
1661 圣祖(玄烨,1654-1722)
1662 康熙
1666 德国耶稣教会传教士汤若望
1666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1-1666)逝
1671 耿继茂( -1671)逝
1673 三藩之乱(1673-1681)起
1676 尚可喜(1604-1676)逝
1678 吴三桂(1612-1678)逝
1681 郑经(1642-1681)逝
1682 顾炎武(1613-1682)逝,著有《日知录》
1683 施琅攻台湾,郑克塽( 1670-1707)投降
1684 甲子年
1692 王夫之(王而农,1619-1692)逝
1695 黄宗羲(1610-1695),著有《明儒学案》
1705 八大山人(朱耷,1626-1705)逝
1711 王士祯(1634-1711)逝
1715 蒲松龄(1640-1715)逝,著有《聊斋志异》
1716 《康熙字典》问世
1718 画僧石涛(1642-1718?)逝
1721 台湾朱一贵(1687-1721)举兵反清失败
1722 世宗(胤禛,1678-1735)
1723 驱逐各地基督教传教士
1723 雍正
1725 《古今图书集成》问世
1735 高宗(弘历,1711-1799)
1735 《明史》问世
1736 乾隆
1740 《大清一统志》问世
1744 甲子年
1754 吴敬梓(1701-1754)逝,著有《儒林外史》
1763 曹雪芹(1724-1763)逝,著有《红楼梦》
1763 书画家金农(1687-1763)逝
1765 郑板桥(1693-1765)逝
1766 《大清会典》问世
1769 诗人沈德潜(1673-1769)逝
1780 《四库全书荟要》问世
1782 《四库全书》问世
1786 台湾天地会林爽文( -1788)反乱
1796 嘉庆 仁宗(颙琰,1760-1820)
1796 白莲教起义(1796-1804)起
1797 袁枚(1716-1796)逝
1799 和珅( -1799)自杀
1804 甲子年
1804 钱大昕(1728-1804)逝
1805 纪昀(纪晓岚,1724-1805)逝,负责主编《四库全书》
1811 禁止基督教传教
1815 禁鸦片
1820 宣宗(旻宁,1782-1850)
1821 道光
1839 林则徐(1785-1850)虎门销烟
1839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1841 龚自珍(1792-1841)逝,著有《定盦文集》
1848 徐松(1781-1848)逝,著有《宋会要》
1850 文宗(奕𬣞,1831-1861)
1851 咸丰
1851 洪秀全(1814-1864)成立太平天国
1851 (Heavenly Kingdom of Great Peace,1850-1864)
1852 曾国藩(1811-1872)组湘军
1853 淮北捻军(1853-1868)起
1856 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861 穆宗(载淳,1856-1875)
1861 慈禧(1835-1908)垂廉听政开始
1861 恭亲王奕䜣(1832-1898)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862 同治
1863 石达开(1831-1863)被杀
1864 甲子年
1865 李鸿章(1823-1901)立江南制造局
1866 左宗棠(1812-1885)设福州造船厂
1874 德宗(载湉,1871-1908)
1875 光绪
1876 沈葆祯(1820-1879)聘法国工程师于台南建成亿载金城
1885 刘铭传(1836-1895)任台湾省巡抚(1885-1891)
1876年,左宗棠讨伐阿古柏。李鸿章反对无效。
1877年,左宗棠占和阗,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随即上疏建议新疆改设行省。
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1880年春左宗棠在新疆部署兵事。
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废除其国王,将琉球改为冲绳县。
1881年初,中俄《伊犁条约》签定。
1889 光绪(1871-1908)亲政开始
1894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1894 唐景崧(1841-1902)任台湾省巡抚
1895 丁汝昌(丁禹廷,1836-1895)自杀
1898 谭嗣同(1865-1898),康有为(1858-1927)戊戌变法
1889 张之洞(1837-1909)任湖广总督,推动洋务运动
1899 道士王丹箓于敦煌石窟第 17窟发现大量书画经卷
1900 义和团起义
1900 作家谢冰心(1900-1999)生
1905 诗人黄遵宪(1848-1905)逝
1901 废八股,用策论
1902 鲁迅(周作人,1881-1936)留日
1904 日俄战争(1904-1905)
1906 废科举
1907 徐锡麟( -1907),马宗汉( -1907),秋瑾(1875-1907)被捕处死
1908 宣统帝(溥仪,1906-1967)
1909 宣统
1911 黄兴(1874-1916)广州起义,黄花岗事件
1911 辛亥革命爆发,南方各省独立,清朝开始瓦解
1912 清帝退位,清朝正式灭亡
- 注1:唐王朱聿𨮁即位时改元绍武,以明年为绍武元年。终其朝,仍用隆武纪年。绍武并未使用。但仍称其为绍武帝。
台湾历史、台湾历史年表 | |||||||||||
---|---|---|---|---|---|---|---|---|---|---|---|
史前时期 | |||||||||||
荷治 1624-1662 |
西治1626-1642 | 原住民政权及部落-1933 | |||||||||
明郑时期 1661-1683 |
|||||||||||
清治时期 1683-1895 |
|||||||||||
日治时期 1895-1945 |
|||||||||||
战后时期 1945 迄今 | |||||||||||
其他台湾系列 | |||||||||||
台湾主题首页 | |||||||||||
中华民国继清朝之后于1912年至1949年其间统治中国大部分地区,在1945年从日本接管并开始统治台湾,1949年之后退出中国大陆,实际管辖台湾、澎湖及金门、马祖、东沙群岛和南沙的太平岛等岛屿。有关台湾的政治现况及主权归属争议,请参见台湾政治、台海现状、台湾问题、两岸关系等条目。
大陆时期
[编辑]1911年-1919年
[编辑]- 1911:辛亥革命也称武昌起义
- 1912:中华民国成立(民国元年),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临时首都设于南京
- 1912:溥仪退位,袁世凯于北京就任第二届临时大总统
- 1913:宋教仁被杀,南方省分发动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就任第一届大总统
- 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起
- 1915:袁世凯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蔡锷等发动护国战争
- 1915:陈独秀创《青年杂志》
- 1916:袁世凯死,黎元洪任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
- 1917:府院之争,张勋拥溥仪復辟失败,孙中山广州建大元帅府护法
- 1917:吴稚晖编《国音字典》
- 1917:毛泽东于长沙设新民学会
- 1918:鲁迅发表小说《狂人日记》。诗人苏曼殊逝
- 1918:中国科学社迁回国内,设在南京高师
- 1919:五四运动,蔡元培辞北京大学校长职,上海发起中国首次大规模罢工
- 1919: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 1919:北洋政府曹汝霖遭弹劾免职
1920年-1929年
[编辑]- 1920:爆发京国之争,教育界做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决议,在学校推广新国语
- 1921:学衡社成立
- 1921:郭沫若和郁达夫合办创成社
- 1921:严复逝
- 1921:孙中山到广州重建军政府,称“非常大总统”、中国共产党成立
- 1921:外蒙古建立亲苏的郡主立宪政府,幷宣布独立,而国民政府未予承认幷发布声明予以谴责。
- 1922:胡适推行白话文运动
- 1922:伍廷芳逝
- 1922:刘伯明逝
- 1923:孙中山到广州三建军政府,准备联俄容共
- 1924:国共第一次合作(联俄容共)
- 1924:黄埔军校设立
- 1925:孙中山逝,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国立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被免除
- 1926:国民政府北伐开始
- 1927: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宁汉分裂、中共发动南昌暴动
- 1927:王国维自杀,著有《人间词话》
- 1927:筹设中央研究院
- 1928:东北易帜,北伐完成,全国统一
- 1929:梁启超逝
1930年-1939年
[编辑]- 1930:中原大战起
- 1931:九一八事件,东北三省被占领
- 1931: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建国大纲》的训政时期计划
- 1931:中国共产党在江西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1937)
- 1932:一二八事变日本攻占上海
- 1932:满洲国成立(溥仪复辟第二次)(1932-1945)
- 1933:巴金在成都著《家》、《春》、《秋》三部曲
- 1933:中央将北平故宫重要古物南迁
- 1933:7月,国民政府指派(江苏常熟今张家港)锦丰人,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陈一白铺筑了澄(江阴)巫(张家港巫山)军用公路,18公里,路基宽9米,1934年1月完工
- 1933:国联十九国委员会反对承认满洲国,日本抨击国联
- 1933:福州发生闽变事件,成立“中华共和国”(1933-1934)
- 1934:推行新生活运动
- 1934:红军弃瑞金,长征(1934-1936)开始
- 1934:沈从文著《边城》
- 1934:考古学家黄文弼著《高昌陶集》
- 1935:共产党遵义会议(毛泽东势力增大)
- 1935:夏鼐等发掘殷墟
- 1936: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成立防空总台,陈一白为防空情报电台总台首任少将总台长,建立崇明、海州、温州、杭州湾外桃花岛、陈钱山、小洋山、大洋山等十个监视台。
- 1936:西安事变,张学良自此遭软禁
- 1936:鲁迅逝,章炳麟逝,胡汉民逝
- 1937:春,国民政府巩固江防,再次由陈一白自江阴要塞向东,经杨舍、福前镇东、东莱、合兴至锦丰,抢筑军用公路。春季测量,盛夏施工,建桥筑基。同时常(熟)十(二圩港)公路段始筑,43公里,路基宽7米,路面宽3米。1943年1月9日常熟鹿苑公路段试行通车。
- 1937:国共第二次合作,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1937:淞沪会战,8月14日中日首次空战,陈一白指挥侦报日寇情报电讯精确,获八一四空军大捷,从此中国中国抗日战争正式打响
- 1937:8月15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记道:“倭寇空军技术之劣,于此可以寒其胆矣!”此后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提议以后每年8月14日为中国空军节
- 1937:南京大屠杀
- 1937:十年建设(1928-1937)结束
- 1938: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歼灭日军一万余人
- 1938:4月,对日作战的最高指挥机构——中央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成立抗日战争期间最高的军事情报机构——军令部第二厅,陈一白将军出任军事委员会特种技术研究室副处长,时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在自己的办公室成立日本密电检译总台,授命宋子文外甥温毓庆中将为处长,和陈将军合作主管情报电讯。
- 1938:武汉会战
- 1938: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 1939:日军炸重庆、潼关、洛阳、襄阳、西安、宜昌、泉州、成都等地
- 1939:9月,为纪念淞沪会战中日首次空战八一四空军大捷,国民政府正式下令8月14日为中国空军节。
1940年-1949年
[编辑]- 1940:8月,香港政府正式邀请中方派员赴香港,代建防空情报系统。陈一白率员赴港,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军令部第四处名义,建立驻香港第八工作队,从事香港航空情报之侦测工作,对广州、三灶岛、海南岛各地之敌机动态,均有详密之侦报。香港当局还联同中国在广东沿海组织防空情报网。
- 1940:汪精卫于南京成立国民政府,美、法拒绝承认。
- 1940:蔡元培逝。
- 1941:9月至1942年4月期间,航委会云南垒允防空指挥部首长陈一白少将指挥侦报日机情报电讯精确,协同陈纳德飞虎队作战,8个月,40多次空战,共计击落日机300多架,陈一白和陈纳德对中国抗战贡献巨大
- 1941:太平洋战争(1941-1945)起。
- 1942:5月1日下午,迫于战事不利,垒允撤退,陈一白将军转赴成都,化名何非光,防空总薹设在西门大街共和里一百四十几号,是一所洋房。陈一白将军继续协同陈纳德飞虎队作战。
- 1942: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起,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
- 1943:中、美、英三盟国在开罗发表对日作战宣言——开罗宣言。
- 1944:豫湘桂会战。
- 1944:汪精卫逝。
- 1944:盟军轰炸机首次从成都起飞轰炸日本本土及日军占领区,共1614架次。
- 1945:抗日战争结束、国共和谈后签订双十协定。
- 1945:中华民国政府在台北中山堂,接受日本投降。
- 1945:中华民国政府宣布承认外蒙古独立,并随后表示支持蒙古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
- 1946:国共内战起。
- 1946:陶行知逝。
- 1946:诗人闻一多被杀。
- 1946:《中华民国宪法》通过。
- 1947:台湾二二八事件。
- 1948:蒋介石当选中华民国总统。
- 1948;金圆券风暴。
- 1948:冯玉祥逝。
- 1948:朱自清逝。
- 1948:蒋介石亲自下令查封上海《观察》杂志和逮捕《观察》工作人员
- 1949:白崇禧要求蒋介石辞总统,副总统李宗仁代理总统与共产党和谈,和谈破裂。
- 1949:中华民国先迁都广州,再迁都重庆,接著在不足半月内迁都成都。
- 1949:台湾省政府主席兼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陈诚颁布台湾省戒严令
- 1949:美军放弃青岛基地,连同国军撤退后,解放军进驻青岛。
- 1949:广东和广西国军撤往海南岛或越南。
- 1949:金门古宁头战役
- 1949:人民解放军包围成都,蒋介石搭机撤往台湾。
在台时期
[编辑]台湾历史、台湾历史年表 | |||||||||||
---|---|---|---|---|---|---|---|---|---|---|---|
史前时期 | |||||||||||
荷治 1624-1662 |
西治1626-1642 | 原住民政权及部落-1933 | |||||||||
明郑时期 1661-1683 |
|||||||||||
清治时期 1683-1895 |
|||||||||||
日治时期 1895-1945 |
|||||||||||
战后时期 1945 迄今 | |||||||||||
其他台湾系列 | |||||||||||
台湾主题首页 | |||||||||||
1949年-1959年
[编辑]- 1949:中华民国政府迁都台北
- 1949:推行“375减租”
- 1949:发行新台币,取代旧台币
- 1950:蒋介石复职中华民国总统
- 1950:国军从西昌、云南撤往中缅边界,以及从海南岛、舟山群岛、万山群岛撤往台湾
- 1950:国军空袭上海市
- 1950:朝鲜战争(1950-1953)起,美国派遣第七舰队巡弋台湾海峡
- 1950:傅斯年逝
- 1950:国军游击队在大陆起事失败,陆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处决
- 1950:陈仪在台北被处决
- 1950:国民党政府于二二八事件后承诺的县市长民选终于举行
- 1951:无党籍台南人吴三连于1月7日以65.5%高票当选中华民国首都台北市第一届民选市长
- 1951:国军反攻云南省十多县市后撤回缅甸
- 1951:推行“公地放领”
- 1951:日本与美国等48国签订《旧金山和约》,声明放弃对台湾、澎湖的主权
- 1952:宣布《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失效,向联合国提出“控苏案”,联合国大会谴责苏联
- 1952:与日本在台北签订《中华民国与日本国间和平条约》
- 1952:国军反攻福建南日岛成功,俘在岛解放军后撤退
- 1953:国军反攻东山岛失败
- 1953:推行“耕者有其田”
- 1953:跨越浊水溪的西螺大桥通车
- 1953:宣布废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不承认外蒙古的独立
- 1954:国立政治大学在台复校
- 1954:东吴大学在台复校
- 1955:浙江大陈岛军民撤退来台
- 1955:孙立人事件,孙立人被迫下台,并被软禁
- 1956:国立清华大学在台复校
- 1957:五二四事件,美国驻台北大使馆遭群众捣毁
- 1958:八二三金门炮战
- 1958:国立交通大学在台复校
- 1959:八七水灾侵袭台湾中南部地区
1960年-1969年
[编辑]- 1960:越南战争(1960-1975)起
- 1960:《奖励投资条例》正式实施
- 1960:中部横贯公路通车
- 1960:修改宪法临时条款,允许总统得以连选连任
- 1960:阎锡山逝
- 1960:雷震因“自由中国”杂志案被判刑
- 1961:联合国大会表决幷通过决议,接纳蒙古加入联合国,因受美国施压,中华民国幷未参加。
- 1962:第一间电视台─台湾电视公司开播
- 1962:胡适逝世
- 1963:国军飞行员叶常棣驾战机赴大陆执行任务时,战机被解放军击落,叶常棣遭到解放军俘虏
- 1964:彭明敏、谢聪敏、魏廷朝因印制“台湾人民自救宣言”被捕
- 1964:麦克亚瑟公路通车
- 1964:石门水库峻工
- 1965:美援中止
- 1965:陈诚逝
- 1966:北部横贯公路通车
- 1966:第一个加工出口区─高雄楠梓加工出口区设立
- 1966:白崇禧逝
- 1967:台北市升格为直辖市
- 1968:实施国民义务教育自六年延长为九年,初级中学全面改制为国民中学
- 1968:台东红叶国小少棒队击败甫获世界少棒冠军的日本队
- 1968:国军正式停止空军进入大陆地区上空执行任务
- 1969:罗家伦逝。金龙少棒队赢得美国威廉波特世界少棒大赛冠军。
1970年-1979年
[编辑]- 1970:遭国民党特务重重监控的台大教授彭明敏易容潜逃至瑞典并发表〈台湾自救运动宣言〉
- 1970:江炳兴与郑金河等政治犯领导的“泰源事件”发生,五人遭处决
- 1970:行政院副院长蒋经国在美国纽约市被留美博士生黄文雄枪击未遂
- 1971:保护钓鱼台列屿运动开始,参见钓鱼台列屿主权问题
- 1971: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唯一合法代表,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
- 1972:南部横贯公路通车
- 1972:与日本断交
- 1973:第一次石油危机
- 1973:推展十大建设
- 1975:蒋介石逝,严家淦继任中华民国总统
- 1976:林语堂逝
- 1977:桃园县长选举发生“中坜事件”,党外人士许信良当选县长
- 1978:蒋经国当选中华民国总统
- 1978:中山高速公路(国道1号,当时称为南北高速公路)通车
- 1979:与美国断交
- 1979:中正国际机场(今桃园国际机场)启用
- 1979:高雄市升格为直辖市
- 1979:美丽岛事件,党外选举串联受挫
1980年-1989年
[编辑]- 1980:美丽岛事件参与者林义雄住家发生血案
- 1980:美国国会通过《台湾关系法》
- 1980:第一个科学园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设立
- 1980:莫瑞台风为台湾造成破坏
- 1980:国立中山大学在高雄市复校
- 1981:陈文成事件
- 1984:江南案
- 1985:第十信用合作社倒闭事件
- 1986:民主进步党成立
- 1986:李远哲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 1987:解除戒严令,开放报禁、党禁、大陆探亲
- 1987:梁实秋逝
- 1988:蒋经国逝,李登辉继任中华民国总统
- 1988:李登辉访问新加坡
1990年-1999年
[编辑]- 1990:钱穆逝
- 1990:野百合学运展开
- 1990:李登辉当选中华民国总统
- 1990:中华职棒元年开幕战
- 1990:南回铁路通车,台湾环岛铁路网完成
- 1991:终止动员戡乱,废止《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
- 1991:国民大会全面改选
- 1992:与南韩断交
- 1992:与沙乌地阿拉伯断交
- 1992:立法院全面改选
- 1992:辜振甫、汪道涵于新加坡展开辜汪会谈
- 1993:新党成立
- 1994:首次省长、直辖市长民选,分别由宋楚瑜、陈水扁、 吴敦义当选。
- 1995:二二八纪念碑落成,政府公开道歉
- 1995:李登辉伉俪访美,于康乃尔大学演说“民之所欲,长在我心”,成为中华民国(台湾)第一位访问美国的现任国家元首,美国国会议员和康大校方都称呼他是台湾总统。
- 1996:台湾海峡飞弹危机
- 1996:首次总统直选:李登辉、连战当选首任民选正副总统
- 1996:贺伯台风
- 1996:台北捷运木栅线(今文湖线木栅段)通车
- 1996:刘邦友血案发生,吕秀莲获补选为桃园县县长
- 1997:蒋纬国逝世。
- 1997:民主进步党在县市长选举赢得多数县市执政权,得票率首度在全国性选举中超越中国国民党
- 1998:与南非断交
- 1998:肠病毒爆发
- 1999:921大地震
- 1999:李登辉提出两国论
2000年-2009年
[编辑]- 2000:第10任总统选举:国民党分裂,陈水扁、吕秀莲当选正、副总统,民进党执政
- 2000:民进党首次执政,国民党籍唐飞出任行政院长
- 2000:李登辉辞去国民党党主席
- 2000:宋楚瑜等人成立亲民党
- 2000:谢长廷当选民进党第九届党主席
- 2000:八掌溪事件
- 2000:唐飞请辞行政院长,张俊雄接任
- 2001:李国鼎逝
- 2001:小三通开始
- 2001:黄主文等人成立台湾团结联盟
- 2001:纳莉台风重创大台北地区
- 2001:第5届立法委员选举:民进党87席、国民党68席、亲民党46席、台湾团结联盟13席、新党1席
- 2002:张俊雄内阁总辞,游锡堃接任行政院长
- 2002:陈水扁兼任民进党第十届党主席
- 2002:陈水扁表示“台湾跟对岸中国一边一国,要分清楚。”
- 2002:姚嘉文任考试院长
- 2002:第9届直辖市长暨市议员选举,台北市马英九、高雄市谢长廷连任市长
- 2003:连战、宋楚瑜正式协议以“连宋配”参选正副总统
- 2003:两岸春节包机直航,分隔54年后,中华民国民航包机首次合法降落中国大陆地区
- 2003:SARS疫情爆发
- 2003:蒋宋美龄逝
- 2003:台北101开幕
- 2003:立法院通过《公民投票法》
- 2004:国道三号福尔摩沙高速公路全线通车
- 2004:第11任总统选举:投票前发生三一九枪击事件,陈水扁、吕秀莲以微弱多数当选
- 2004:连战、宋楚瑜提出当选无效之诉及选举无效之诉,法院进行全国性验票
- 2004:蒋方良逝
- 2004:跆拳道选手陈诗欣在雅典奥运获中华台北第一面金牌
- 2004:第6届立委选举:民进党89席、国民党79席、亲民党34席、台联12席、新党1席、无党联盟6席、无党籍4席
- 2004:游锡堃内阁总辞,谢长廷接任行政院长
- 2005:两岸春节包机直航,分隔56年后,中国大陆民航包机首次合法降落台湾
- 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台湾的民进党政府举行三二六护台湾大游行抗议
- 2005:连战与宋楚瑜相继访问中国大陆进行和平之旅、搭桥之旅
- 2005:任务型国大代表选举,国民大会开议后废除,立法委员席次减半,公民投票案入宪
- 2005:马英九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
- 2005:高雄捷运外劳弊案
- 2005:县市首长选举:国民党14席,民进党6席,新党1席,无党籍1席
- 2006:谢长廷内阁总辞,苏贞昌接任行政院长
- 2006:孙运璿逝
- 2006:国统纲领废除
- 2006:台开案,立法院表决罢免总统案未成
- 2006:雪山隧道通车
- 2006:施明德领导“百万人民反贪腐倒扁”运动
- 2006:国务机要费案起诉吴淑珍贪污,总统陈水扁宣布一审有罪下台
- 2006:李安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
- 2006:第10届直辖市长暨市议员选举:郝龙斌当选台北市市长;陈菊当选高雄市市长;宋楚瑜宣布退岀政坛
- 2006:王建民在美国职棒大联盟创单季19胜纪录
- 2006:台湾高速铁路试营运,隔年1月5日通车
- 2007:特别费案起诉马英九贪污,马辞去中国国民党主席
- 2007:吴伯雄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
- 2007:拒绝北京奥运圣火经台北赴香港路线
- 2007:地方制度法修改,台北县成为准直辖市
- 2007:民进党及国民党分别提名谢长廷、马英九角逐总统选举
- 2007:行政院长苏贞昌请辞,由海基会董事长、前行政院院长张俊雄回锅接任阁揆。
- 2007:中国国民党17全代会通过提名马英九、萧万长搭档角逐参选2008年正副总统选举。
- 2008:中华民国第七届立法委员选举暨第三案、第四案全国性公民投票:中国国民党获得压倒性胜利,取得81席,民主进步党取得27席,无党团结联盟3席,亲民党1席,无党籍1席,而公投第三案、第四案皆无通过
- 2006:两岸互赠保育类动物,大熊猫“团团”与“圆圆”定居台北。
- 2008:第12任总统副总统选举暨第五案、第六案全国性公民投票:马英九、萧万长以7,658,724票当选,得票率58.45%,谢长廷、苏贞昌5,445,239票,得票率41.55%,而公投第5案、第6案皆无通过
- 2008:民主进步党党主席改选为蔡英文。
- 2008:联合号海钓船事件:6月10日日籍巡逻船撞沉中华民国之海钓船“联合号”,并将船中人员带往日本侦讯,隔日放回船员,但将船长扣留,6月12日日本因中华民国之压力,释放船长。6月13日中华民国行政院长刘兆玄更向日方表示最终将以武力以解决钓鱼台之争议。
- 2008:海基会、海协会于6月13日再度复谈,可望解决目前两岸的窘况。而此次会谈有签署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两项协议。
- 2009:台风莫拉克造成八八水灾。
- 2009:前总统陈水扁家庭密帐案一审宣判。
2010年-2014年
[编辑]- 2010:立法院通过《行政院组织法》修正案,行政院所属中央行政机关自2012年1月1日起从37个部会减为27个部会、2总处。
- 2010: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正式签订。
- 2010:台北县升格为新北市,台南县市、高雄县市、台中县市分别合并升格为直辖市。
- 2011:中华民国政府与台湾人民对东日本大震灾展开援助。
- 2011:中华民国建国一百年。
- 2012:第13任总统副总统选举,马英九、吴敦义以6,891,139票当选,得票率51.60%,蔡英文、苏嘉全6,093,578票,得票率45.63%,宋楚瑜、林瑞雄369,588票,得票率2.77%。第8届立委选举,国民党64席、民进党40席、亲民党3席、台联3席、无党联盟2席、无党籍1席。
- 2013:李安再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
- 2013:《台日渔业协议》于台北宾馆签署,两国共享重叠专属经济海域的渔业资源。
- 2013:行政院身心障碍福利等部门和教育部中医药研究所,与卫生署合并升格卫生福利部。
- 2013:台纽经济合作协定(ANZTEC)、台星经济合作协定(ASTEP)正式签订。
- 2014:两岸服务贸易协议预计签署,在立法院审查期间发生学生占据抗议事件,其后陆续遭警方强制驱离。
- 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莫斯科签订。
- 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公布施行。同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陷海南岛。
- 6月27日,由于朝鲜战争于6月25日的爆发,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协防中华民国。
- 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声明,对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进行谴责和抗议。
- 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公布施行。
- 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施行,逐步展开土地改革运动,1953年春基本结束。
- 10月8日,毛泽东发布命令,将东北边防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 10月10日,《关于纠正镇压反革命活动的右倾偏向的指示》颁布,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1952年10月基本结束。
-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渡鸭绿江入朝作战,抗美援朝拉开序幕。
- 10月2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之一任弼时于北京病逝。
- 12月1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出布告取缔一贯道及所有会道门,由此带动全国开始取缔反动会道门。
- 2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颁布。
- 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正式签订,西藏和平解放。
- 10月26日,解放军进藏部队进驻拉萨。
- 12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三反”运动在全国开展,于1952年10月结束。
- 12月26日,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召开第三十一次委务会议,决定成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
- 中国制成世界第一台3000KW双水内冷凸极式汽轮发电机。
- 1月13日至1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是次会议挫败了四人帮的组阁阴谋。
-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的路线,邓小平成为实际上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
- 5月29日,孙中山第二任妻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逝世。
- 北京成功举办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
- 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
- 江泽民提出关于发展两岸关系、推进中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即江八点。
- 长江流域爆发特大洪灾。
- 中国爆发禽流感疫情。
- 胡锦涛就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 中国成功完成神舟六号双人多天宇航任务。
- 3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通过。
- 2008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
- 1月,2008年中国雪灾
-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
- 8月8日,北京奥运会
- 9月25日,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发射
- 2010年
- 11月12日至11月27日,第16届亚运会在中国广州举行
- 2011年
- 6月,郭美美事件
- 7月23日,甬台温铁路列车追尾事故
- 12月,微博实名制
- 4月20日,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雅安大地震
参考文献
[编辑]-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燕国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注释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参见
[编辑]本条目为澳门历史系列之一 | ||||||
| ||||||
其他澳门主题
| ||||||
- 1152年,南宋设立香山县。
- 1488年,妈阁庙建成。
- 1513年,葡萄牙人欧维士抵达华南沿岸。
- 1553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晒水渍贡物为理由,请求在澳门上岸,获准后建立固定居民点。
- 1557年,明朝政府同意葡萄牙人是澳门居住,自此葡萄牙展开对澳门长达442年的殖民统治。
- 1583年,设立市政厅。
- 1594年,成立圣保禄学院。
- 1608年,明朝政府制定《条议制澳十则》以管治在澳门居住的葡萄牙人。
- 1616年,葡萄牙委派卡洛告出任首位澳督,惟并无就任。7年后改为指派马士加路也,终出任澳门首位总督。
- 1654年,布加路出掌第11任澳督,至1664年止,任期长达9年零11个月,是史上在位最长总督。
- 1749年,清朝政府制定了治澳法令《澳夷善后事宜条议》十二条,要求葡方严格遵守。
- 1792年,发生打斗命案,一名外藉水手遭华人围攻,水手杀害3名华人,当局逮捕水手并移交中国清廷审理,判处及执行死刑。[4]
- 1809年,风灾造成约100人死亡。[4]
- 1835年,风灾再次造成约100人死亡。同年,天主之母教堂第3次发生大火,最后烧剩教堂的前壁,亦即澳门现今著名地标“大三巴牌坊”。[4]
- 1840年,爆发关闸之战,6死30馀伤。[4]
-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于澳门望厦村签订。
- 1845年,葡萄牙女王单方面宣布澳门为“自由港”,抢占关闸,委派总督,驱逐清政府在澳门官吏。《中法黄埔条约》于澳门交换批准。
- 1848年,强烈台风罕有地登陆澳门,大量船只沉没,近百间房屋损毁,百馀人丧生,为澳门第三多人死亡风灾。[4]
- 1849年,澳督亚马留在当地肆行殖民扩张政策,强迫村民搬迁祖坟又拆毁房屋以修建马路,终激起民愤,年中与副官到关闸附近打鸟遭到伏击,龙田村村民沈志亮等人的袭击获得了成功,斩去亚马留的右肩和头颅,副官负伤逃走。后来葡萄牙政府要求清政府交出杀死亚马留总督的犯人,沈志亮为保村民性命而向清政府挺身自首,然而清政府在葡萄牙政府压力下将其处死。
- 1850年,举行活动庆祝葡萄牙国王费南度二世寿辰期间发生意外,凌晨停泊在氹仔的玛丽亚二世号巡洋舰呜放礼炮时突然爆炸,232人丧生,包括191名葡藉水手、葡藉船长及40名在船上观礼的中国人,创下澳门史上最多人死亡的爆炸记录,事后调查认为爆炸是由一名失去理智的人进行报复所致,为纪念这一爆炸惨案,氹仔建有纪念碑供人凭吊。[4]
- 1851年,占领氹仔岛。
- 1858年,爆发霍乱疫潮,36人丧生,其中平民22名,士兵14名。[4]
- 1860年代,兰桂楼发生大火,烧死30馀名华工,为澳门史上第二多人死亡的火灾,毗邻街道因此命名为“烂鬼楼巷”。
- 1862年,再度爆发霍乱疫潮,规模扩大,共356人感染,当中夺去85命。[4]
- 1864年,占领路环岛。
- 1870年,葡萄牙国王路易斯一世颁布法令,决定将废除死刑的法律延伸至海外属地,包括澳门。葡萄牙是欧洲首个取缔死刑的国家。[5]
- 1871年,强台风吹袭澳门,荷兰船罗琳娜·玛丽亚号与一艘俄罗斯船在路环附近沉没,荷兰船水手7死9伤,俄国船上22人则全部获救。[4]
- 1874年,澳门遭受史上最严重之风灾袭击,雷电引发了多处火灾,无数建筑物焚毁,包括大量政府与私人楼宇,2,000艘渔船、货船沉没,多人被烧死、堕海溺毙、被杂物击中死亡或遭倒塌之楼房压死,酿成5,000人罹难,其中澳门半岛有3,600人丧生、氹仔死1,000人、路环400人毙命,损失达200万银元,史称甲戌风灾。同年,开往澳门的英国船斯巴达克轮在驶近澳门时被海盗行劫,杀死约10人及掠去财物后逃去,生还船员将船驶至澳门,澳门警方大力搜捕凶徒,最后20人被捕获并执行死刑。同年,发生龙舟翻沉事故,船上12人全数溺毙。[4]
- 1887年,葡萄牙与清朝政府签订了《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正式将澳门规定为葡萄牙“永居管理”之地。
- 1892年,经过连续2日大雨,巨型龙卷风从横琴舵尾岛形成,掠过马骝洲,直扑澳门妈阁及内港,渔场半毁,屋顶被毁,掀翻舢舨及木船,约100人死亡,为澳门第四严重风灾。[4]
- 1906年,华人染疫,172人病殁。[4]
- 1907年,出现传染病,83人去世。[4]
- 1909年,疫症爆发,390人病逝。同年,风暴袭澳,3人死亡。[4]
- 1910年,发生路环惨案。7月初,18名新宁县学童在路环被海盗绑架,乡民禀告两广总督袁树勋,袁因路环属澳葡政府管辖,不能派兵前往缉拿。7月中澳督马葵士派遣两支部队进攻,由于海盗顽抗,葡兵被击毙数人,炮台亦被占领。澳督闻讯后增派一炮兵部队共106人支援,惟仍不敌匪徒,死伤多人。随后调集水陆各军全力进攻,路环各村民因被海盗挟持,致被炮击引致死伤。7月18日晚,大批海盗在暴风雨下乘船逃走,多人遇海难丧生。7月19日,葡军全面包围路环九澳并登陆,纵火焚烧九澳村,村民数百家家毁人亡。有一艘逃难的村民船,被葡军追逐击沉,船上38人全部丧生。葡军最后救出18名人质,另有40馀名海盗被生擒。9月,治安警察局审理案件,判处8名海盗流放非洲做苦力28年。路环惨案发生后,中国人民因不满葡方除击毙海盗外亦误杀村民,纷纷要求政府废除条约收回澳门。清政府鉴于群众强烈要求,派驻法国大使刘式训赴里斯本,再次提出划界谈判问题,但此事最后不了了之。
- 1912年,空前瘟疫持续4个月,酿成723人丧生。[4]
- 1918年,全球性流感传到澳门,270人染病,当中120人死亡。[4]
- 1922年,白眼塘发生严重警民冲突事件,近万名市民和工人包围警署,通宵声援及要求释放3个涉嫌早前殴打一名调戏中国妇女之非洲籍葡国士兵而被捕的工人,但遭警方拒绝。清晨时份,警方要求在场民众散开以便警署换班,惟遭民众拒绝,致使军警向在场民工开枪镇压,导致70死130多人受伤,史称捷成事件以纪念在捷成戏院旧址发生的枪杀惨案。
- 1923年,台风吹袭澳门,在澳门以北20公里内掠过,最低气压936.3百帕,最高阵风时速200公里,吹塌房屋百多间,造成水陆两处250人丧生,是澳门第二严重风灾,史称癸亥风灾。
- 1925年,台山电光炮厂发生爆炸大火,酿成100数十死300馀伤,成为澳门史上最多人死亡的单一火灾。[4]
- 1926年9月,丙寅风灾,100馀死,澳门第三严重风灾。同年7月,另一热带气旋袭澳,3人死亡。
- 1928年,氹仔益隆炮竹厂发生猛烈爆炸及大火,造成6死多人受伤,整个氹仔旧城区的建筑物窗户全被震碎。[4]
- 1931年,辛未风灾,约100死,为澳门第四严重风灾。同年,二龙喉政府火药库发生爆炸,造成26死61伤。[4]
- 1937年,丁丑风灾导致21人死亡[6],是澳门第五严重风灾。
- 1938年,水坑尾街一间洋服店发生大火,造成7死4伤,是澳门第四严重火灾。
- 1939年,红窗门街发生澳门史上最严重之塌楼惨剧,三座3至4层高之楼房因日久失修,在凌晨时份突然倒塌,酿成29死28伤。
- 1942年,由于战乱导致大量外地人口涌至避难,且海上交通又被驻香港日军严密封锁,外地粮食无法运到澳门,终使人口暴增至30多万的澳门爆发史上最严重的大饥荒,死亡人数高达16,608,成为澳门历来最多人死亡的单一事件,最高记录一日饿死400人,澳葡政府将收殓的尸体集中到青洲收容所,后以拖船运往氹仔东北面海边,并挖开数个深坑进行埋葬,史称“万人坑”。同年,发生水机坠毁塔石街民居事故,3死8伤。[4]
- 1943年,香港日军军用船屋岛丸号在澳门海域发生爆炸,16人丧生,包括8名日军及8个中国人。翌月,日本商社船公益丸号亦在同一地点爆炸,9死8伤,死者全为中国人,伤者则是8名获救之日本乘客,日方怀疑敌军使用飞机预先投下的水雷造成,要求澳督戴思乐关注并取缔中国式帆船,惟澳督感到困惑,不能确定肇事原因。[4]
- 1944年,吉庆巷洗衣店大火,4人丧生。
- 1945年1月,美军得知澳葡政府准备将新口岸飞机库部份燃料售予日本后,遂发动对“二战中立地”澳门的大型轰炸,遇袭地点包括港湾设施、船舶、澳门电台、飞机库、炮台、煤油库及市区民居,死伤人数超过200人[7]。2月,美机于逸园及青洲投掷炸弹数枚,复以机枪射击停泊内港的葡萄牙号轮,共造成1死7伤。4月,广州飞翔号客轮运送食米在外港码头附近被一盟军飞机击沉,19名乘客遇难[4];同月,美国战机再次空袭澳门,炸沉一艘拖船,19名船员死亡[4]。6月,4架美机意图袭击停泊在青洲附近海面之葡国商轮“马士弼”号,向青洲附近投掷炸弹3枚,2枚落在地面爆炸,1死2伤;同日,又有数架美机来袭,目标为路环岛,投掷炸弹完毕后又以机枪扫射,结果仅4名市民受伤,而当日的两次轰炸共造成7万澳门元之损失。7月,美军再度施袭,导致几名平民伤亡,且对澳门济贫院造成严重损毁。10月,行走于广州及澳门之间的广源渡客轮深夜途经澳门新口岸外港时撞石翻侧沉没[4],船上大多数人来不及逃生,酿成约300人罹难[8],成为澳门史上最严重的海难。
- 1951年,豪雨引致志围发生山泥倾泻,5死4伤。
- 1954年,举办首届格兰披治大赛车,随后每年主办,成为澳门盛事之一。
- 1955年,青洲木屋区发生大火,3死5伤。
- 1961年,葡萄牙确定澳门为旅游区,并特准设赌,从此澳门成为东南亚主要博彩地。
- 1962年,志围发生塌屋事件,8人死亡。
- 1963年,具百馀年历史的如意巷两幢3层高旧木楼因日久失修在凌晨时份突告倒塌,6死70伤。同年,建筑中南湾万胜戏院发生严重工业意外,大银幕顶重约20吨混凝土横梁倒塌,3死8伤。
- 1964年,台风露比在澳门以北10公里处掠过,录得3项指数为历年十号风球之冠:最高阵风达时速211公里、瞬时最低气压954.6百帕、雨量215.3毫米,有1人丧生。
- 1966年,一艘由广州开往海南岛载满电石粉的木帆船,驶至外港码头北基堤时遇上大风浪撞向石壆,海水涌入船只遇上电石粉随即发生爆炸及大火,酿成8死7伤,为澳门历来第三多人死亡的火灾事故。同年文革漫延至澳门,一二三事件中,澳葡出动军队镇压,8死212伤。次年一月,广东停止粮食及食水输澳。澳葡政府最终投降,向左派认错,并曾准备离开澳门。澳门当局开始成为“跛脚鸭”政府,澳门处于半解放状态。
- 1972年,在中国政府建议下,联合国大会从殖民地名单中删去香港和澳门。
- 1975年,最后一批葡萄牙驻军撤离澳门。
- 1979年,林茂塘木屋区大火,灾民数千人。
- 1980年,妈阁街杂货店大火,5人死亡。
- 1981年,6名中国非法入境者潜入氹仔益隆炮竹厂吸烟,引致炮房爆炸,全部当场炸死。
- 1983年,台风爱伦正面吹袭澳门,酿成8死9失踪。[9]
- 1984年,黑沙环合时工业大厦二期发生重大火灾,5层高工厦烧至倒塌,酿成5死7伤。
- 1985年,发生轰动一时的八仙饭店灭门案,疑凶黄志恒涉嫌杀害澳门八仙饭店东主一家9口及1名员工,碎尸后抛进大海,部份残肢浮上水面使案件揭发,惟无法辨认身份,他亦牵涉12年前在香港杀死一人。1986年,失踪者亲人致函警方要求介入,经重新检验后证实其中一只残肢指纹与一位失踪者吻合,司警遂监视黄志恒,同年黄欲进入中国内地即被司警拘捕及落案起诉,惟还押等候审讯期间畏罪自杀身亡。
- 1986年,新胜街木楼大火,3人死亡。同年,卫生局证实首宗爱滋病感染个案,患者是一名北欧女游客。截至2012年12月[10],当局共证实508宗感染个案,其中73人已病发。
- 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签署《中葡联合声明》,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同年,一艘越南难民船在氹仔码头附近沉没,5人溺毙[11]。
- 1988年,林茂塘发生海难,一艘全新虾艇在船厂下水时翻沉,3名香港渔民包括母子及侄女溺毙[12]。
- 1989年4月22日,新华社澳门分社设灵堂供各界千馀人悼念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病逝,随后北京悼念胡的学生、工人、市民与知识份子演化为占据天安门广场以争取当局民主化。5月19日,北京民运因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颁布戒严令以致形势急转直下,5月20日澳门气象台悬挂第二高的九号风球,各界1万人冒着狂风暴雨大游行反对北京戒严。随后的游行人数于5月22日为5万人、23日达到10万人、28日有5万人[13]。6月4日凌晨在北京和平进行中的民主化集会被中国政府派出解放军武力镇压,死伤者介乎数百至数千人之间,澳门高达20万名市民上街游行抗议血腥镇压[5],创下当地史上最多人游行集会的记录,以当年澳门人口43万计算,即每10人便有4.7人上街示威。同年,澳门治安警察局以“龙的行动”为名,登记并批准万多名黑市内地居民成为正式居民。
- 1990年,施拿地马路木楼大火,造成6死10伤[14],为澳门第五严重火灾。
- 1994年,港澳高速双体船“港轮二号”在外港友谊大桥航道撞沉舢舨,3人溺毙。[5]
- 1996年,寒流袭澳,冻毙8人。[5]
- 1997年,南湾大马路培道小学前发生枪杀案,电单车杀手追截私家车连轰近十枪,私家车上3男子遭当场击毙。[5]
- 1998年,黑沙环填海区对开海面蛇船与水警快艇追逐碰撞,蛇船翻沉,3死6伤。[5]
- 1999年,年中何厚铧当选为首任行政长官,年底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开始运作。
- 2003年,马里二手杂货店大火,3死1伤,是澳门于2000年代最多人死亡火灾。同年,澳门政府正式开放赌权,自此起澳门经济高速发展并转型为与博彩旅游业主的较单一经济。
- 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同年,首次主办大型运动会东亚运,东道主澳门队夺得11面金牌,在9个参赛地区中排名第5,翌年审计署公布审计报吿揭发东亚运工程严重超支,引起各界关注。
- 2006年,揭发澳门历来最大宗贪污案,运输工务司司长欧文龙及数名涉案人士被捕,2008年欧被判囚27年,罚款24万澳门元,2012年被加刑至29年。
- 2007年,澳门经济虽然发达,但不少社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2006年与2007年游行引发警民冲突。
- 2010年,贾瑞于广州亚运武术男子套路刀术棍术全能项目表现出色,为澳门夺得史上首枚亚运金牌。[15]
- 2012年,一艘渔船在嘉乐庇大桥附近海域与一艘货船相撞后下沉,3人丧生。[16]
参考资料
[编辑]- ^ 《新唐书》卷四十三“地理志”:“有府二:曰绥南、番禺;有经略军,屯门镇兵”
- ^ http://www.kac.org.hk/pastor/macau.htm
- ^ Colonial Hong Kong and modern China: interaction and reintegration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简体中文)《澳門編年史》第三至第五卷.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9年. ISBN 978-7-218-06327-0.
- ^ 5.0 5.1 5.2 5.3 5.4 5.5 (繁体中文)附件一:澳門大事記. 澳门基金会. 1999年.
- ^ (英文)MACAO TYPHOON DAMAGE. MANY LIVES LOST ON SHORE. FISHING FLEETS SUFFER. 士蔑报第四页. 1937年9月4日.
- ^ (繁体中文)敵炸澳門三次 死傷二百餘中有葡人第三國人. 华侨日报第壹页. 1945年1月19日.
- ^ (繁体中文)國慶日澳門海口發生慘劇 廣源省澳渡沉沒 搭客三百餘人失救葬身魚腹 澳記者祖國訪問團多人罹難. 华侨日报第叁页. 1945年10月14日.
- ^ (繁体中文)「愛倫」肆虐澳門損失慘重 釀成八死九失踪 吹毀漁船逾百艘. 工商日报第八页. 1983年9月12日.
- ^ (繁体中文)澳門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愛滋病病毒)/愛滋病感染情況季度統計資料(二○一二年十月至十二月份) (PDF). 澳门卫生局. 2013年1月.
- ^ (繁体中文)澳門深夜截獲擬給補給品後拖離 越南難民船突下沉 五童兩溺斃三失踪. 华侨日报第二张第二页. 1987年7月28日.
- ^ (繁体中文)澳門林茂塘發生慘劇 新船下水覆沉 艙內三人溺斃 本港漁民痛失妻兒侄女. 华侨日报第二张第二页. 1988年4月3日.
- ^ (繁体中文)澳門五萬餘人上街 草委及議員等發言支持學運. 大公报第一版. 1989年5月29日.
- ^ (繁体中文)祝融肆虐近十年屢奪人命. 澳门日报. 1990年1月24日.
- ^ (繁体中文)賈瑞打出澳門第一金. 太阳报. 2010年11月15日.
- ^ (繁体中文)澳門撞船三名失蹤工人證實遇難. 商业电台. 2012年9月23日.
参见
[编辑]历代政权
[编辑]中国自秦朝以后的君主虽然大多数以皇帝为尊号,但仍有相当部分的君主不称皇帝。比如西楚霸王项羽,前秦天王苻坚,十六国北燕和五凉的君主,五代十国吴越、荆南这样的半独立政权,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等等。本表基于只录入皇帝的原则,所以皇帝人数和该政权的实际君主数,并不相同。比如清代十二位君主,但努尔哈赤只是后金大汗不是大清皇帝,所以不计入皇帝人数。
时代 | 王朝 | 皇帝人数 | 称帝时间 | 备注 |
---|---|---|---|---|
秦汉 秦帝列表 汉帝列表 |
秦朝 | 2[1] | 前221年-前206年 | 前221年,秦始皇开始称皇帝,前207年,秦二世被杀后,子婴取消帝号,称王,46天后秦国灭亡 |
楚 | 1 | 前206年-前205年 | 前206年,楚怀王熊心被项羽等诸侯尊为义帝;前205年,义帝被杀 | |
西汉 | 15[2] | 前202年-9年 | 前206年,刘邦被封为汉王;前202年,称帝;这里计入刘恭、刘弘、刘贺、孺子婴等不被普遍承认的皇帝 | |
南越 | 2[3] | 前183年-前179年 内部至前122年 |
前183年,赵佗自称南越武帝,前179年和汉朝交往时去帝号,内部使用至前122年 | |
闽越 | 1[4] | 前110年 | 前110年,余善刻皇帝玺并自称东越武帝,后遭繇王居股杀害,事后居股投降,闽越亡国。 | |
新朝 | 1 | 9年-23年 | 9年王莽称帝;23年被杀 | |
玄汉 | 1 | 23年-25年 | 23年刘玄称帝;25年被杀 | |
赤眉汉 | 1 | 25年-27年 | 25年刘盆子在长安称帝;27年降东汉 | |
成家 | 1 | 25年-36年 | 25年公孙述在成都称帝;36年被杀 | |
东汉 | 14[5] | 25年-220年 | 25年刘秀称帝;这里计入刘懿、刘辩等不被普遍承认的皇帝 | |
三国 三国皇帝列表 |
曹魏 | 5[6] | 220年-266年 | 220年,曹丕称帝 |
蜀汉 | 2[7] | 221年-263年 | 221年,刘备称帝 | |
孙吴 | 4[8] | 229年-280年 | 222年,孙权自称吴王;229年,称帝 | |
两晋十六国 晋帝列表 十六国皇帝列表 |
西晋 | 5[9] | 266年-316年 | 这里计入司马伦等不被普遍承认的皇帝 |
东晋 | 11[10] | 318年-420年 | 317年,司马睿自称晋王;318年,称帝 | |
成汉 | 5[11] | 306年-347年 | 304年,李雄自称成都王;306年,称帝,国号成;338年,李寿改国号为汉 | |
汉赵 | 5[12] | 308年-328年 | 304年,刘渊自称汉王;308年,称帝;319年,刘曜改国号为赵;328年,石勒擒刘曜,其子刘熙、刘胤没有称帝;329年,石勒灭前赵;这里计入刘和等不被普遍承认的皇帝 | |
后赵 | 7[13] | 330年-334年 349年-351年 |
319年,石勒自称赵王;330年,称大赵天王,同年称帝;334年,石虎称居摄赵天王;337年,改称大赵天王;349年,称帝;这里计入石祗等不被普遍承认的皇帝 | |
冉魏 | 1 | 350年-352年 | 350年冉闵在邺城称帝;352年被杀 | |
前燕 | 2[14] | 352年-370年 | 337年,慕容皝自称燕王;352年,其子慕容儁称帝 | |
前凉 | 1 | 354年-355年 | 354年,张祚称帝;355年被杀 | |
后燕 | 5[15] | 386年-400年 | 384年,慕容垂自称燕王;386年,称帝;这里计入慕容详、慕容麟等不被普遍承认的皇帝;400年,慕容盛自贬号为庶人天王;之后,慕容熙和北燕的高云、冯跋、冯弘的尊号都是天王,死后谥号是皇帝 | |
南燕 | 2[16] | 400年-410年 | 398年,慕容德自称燕王;400年,称帝 | |
西燕 | 4[17] | 385年-394年 | 384年,慕容泓自称济北王;385年,慕容冲称帝;之后,段随、慕容𫖮称王,慕容瑶、慕容忠、慕容永称帝 | |
前秦 | 5[18] | 351年-357年 385年-394年 |
351年,苻健称帝;357年,苻坚即位,改称天王;385年,苻坚死后,其子苻丕又称皇帝 | |
后秦 | 3[19] | 386年-399年 416年-417年 |
384年,姚苌自称万年秦王;386年,称帝;399年,姚兴改称天王;416年,姚兴死后,其子姚泓又称皇帝 | |
夏 | 3[20] | 418年-431年 | 407年,赫连勃勃自称夏王;418年,称帝 | |
桓楚 | 1 | 403年-404年 | 403年桓玄在建康称帝;404年被杀 | |
南北朝 南北朝皇帝列表 |
刘宋 | 10[21] | 420年-479年 | 420年,刘裕称帝;这里计入刘劭、刘子勋等不被普遍承认的皇帝 |
南齐 | 7[22] | 479年-502年 | 479年,萧道成称帝 | |
南梁 | 10[23] | 502年-557年 | 502年,萧衍称帝;这里计入萧正德、萧栋、萧欢、萧渊明、萧庄、萧纪等不被普遍承认的皇帝 | |
南陈 | 5[24] | 557年-589年 | 557年,陈霸先称帝 | |
西梁 | 3[25] | 555年-587年 | 555年,萧察在江陵称帝 | |
侯汉 | 1 | 551年-552年 | 551年,侯景在建康称帝;552年被杀 | |
北魏 | 20[26] | 398年-534年 | 386年,拓跋珪自称代王、魏王;398年,称帝;这里计入元愉、元钊、元婴、元颢、元悦、元法僧等不被普遍承认的皇帝 | |
东魏 | 1 | 534年-550年 | 534年,高欢拥立元善见称帝 | |
西魏 | 3[27] | 535年-556年 | 535年,宇文泰拥立元宝炬称帝 | |
北齐 | 8[28] | 550年-577年 | 550年,高洋称帝;这里计入高延宗、高绍义等不被普遍承认的皇帝 | |
北周 | 4[29] | 559年-581年 | 557年,宇文觉自称大周天王;559年,宇文毓称帝 | |
隋唐 隋帝列表 唐帝列表 |
隋朝 | 5[30] | 581年-619年 | 581年,杨坚称帝;这里计入杨浩、杨侗等不被普遍承认的皇帝 |
许 | 1 | 618年-619年 | 618年,宇文化及废杨浩称帝;619年被杀 | |
郑 | 1 | 619年-621年 | 619年,王世充在洛阳废杨侗称帝;621年被杀 | |
唐朝 | 25[31] | 618年-690年 705年-907年 |
618年,李渊称帝;690年-705年,为武周王朝;这里计入李重茂、李重福、李承宏、李煴、李裕等不被普遍承认的皇帝 | |
武周 | 1 | 690年-705年 | 690年,武瞾称帝 | |
大燕 | 4 | 756年-763年 | 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历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 | |
大齐 | 1 | 881年-884年 | 881年,黄巢在长安称帝,884年兵败自杀 | |
大礼 大封民 |
3[32] | 859年-902年 | 859年,南诏国王世隆称帝,国号大礼;878年,其子隆舜改国号为大封民 | |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皇帝列表 |
后梁 | 3[33] | 907年-923年 | 907年,朱温称帝;这里计入朱友珪等不被普遍承认的皇帝 |
后唐 | 4[34] | 923年-936年 | 923年,李存勖称帝 | |
后晋 | 2[35] | 936年-946年 | 936年,石敬瑭称帝 | |
后汉 | 2[36] | 947年-950年 | 947年,刘知远称帝 | |
后周 | 3[37] | 951年-960年 | 951年,郭威称帝 | |
北汉 | 4[38] | 951年-979年 | 951年,刘崇称帝 | |
燕 | 1 | 911年-913年 | 911年,刘守光称帝,913年兵败自杀 | |
吴 | 1 | 927年-937年 | 902年,唐朝封为杨行密为吴王;919年,杨隆演自称大吴国王;927年,杨溥称帝 | |
南唐 | 2[39] | 937年-958年 | 937年,李昪称帝;958年,李璟向后周称臣,自号唐国主;973年,李煜再自贬江南国主 | |
南汉 | 4[40] | 917年-971年 | 917年,刘岩称大越皇帝;次年改国号汉 | |
前蜀 | 2[41] | 907年-925年 | 907年,王建称帝 | |
后蜀 | 2[42] | 934年-965年 | 934年,孟知祥称帝 | |
闽 | 5[43] | 933年-945年 | 909年,王审知受后梁封为闽王;933年,王延钧称帝;这里计入朱文进、王延政等不被普遍承认的皇帝 | |
大长和 | 3[44] | 902年-927年 | 郑买嗣取代大封民 | |
大天兴 | 1 | 927年-929年 | 赵善政取代大长和 | |
大义宁 | 2 | 929年-937年 | 杨干真取代大天兴,这里计入杨诏等不被普遍承认的皇帝 | |
宋辽金夏 宋帝列表 辽帝列表 金帝列表 西夏皇帝列表 |
北宋 | 9[45] | 960年-1127年 | 960年,赵匡胤称帝 |
南宋 | 10[46] | 1127年-1279年 | 1127年,赵构称帝;这里计入赵旉等不被普遍承认的皇帝 | |
辽朝 | 9[47] | 916年-1125年 | 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 | |
西夏 | 10[48] | 1038年-1227年 | 1038年,元昊称帝 | |
金朝 | 10[49] | 1115年-1234年 | 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这里计入完颜承麟等不被普遍承认的皇帝 | |
北辽 | 4 | 1122年-1123年 | 包括耶律淳、耶律定、耶律雅里、耶律术烈 | |
西辽 | 4[50] | 1134年-1211年 | 1134年,耶律大石称帝;这里计入屈出律等不被普遍承认的皇帝 | |
大理国 | 23[51] | 937年-1094年 1096年-1253年 |
段思平取代大义宁,1094年-1096年,为大中国 | |
大中国 | 1 | 1094年-1096年 | 高升泰所建 | |
天南 | 1 | 1049年-1053年 | 侬智高所建 | |
兴辽 | 1 | 1029年-1030年 | 大延琳在辽阳所建 | |
大渤海 | 1 | 1116年 | 高永昌在辽阳所建 | |
奚 | 1 | 1123年 | 回离保所建 | |
大楚 | 1 | 1127年 | 金朝拥立张邦昌的傀儡政权 | |
刘齐 | 1 | 1130年-1137年 | 金朝拥立刘豫的傀儡政权 | |
东夏 | 1 | 1215年-1234年 | 蒲鲜万奴在东北所建 | |
元明清 元帝列表 明帝列表 清帝列表 |
元朝 | 11[52] | 1271年-1368年 | 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国号大元,采用皇帝尊号;1368年,元顺帝北逃,元朝灭亡;1388年或1402年,北元取消大元国号 |
韩宋 | 1 | 1355年-1366年 | 1355年,韩林儿称帝 | |
天完 | 1 | 1351年-1360年 | 1351年,徐寿辉称帝 | |
陈汉 | 2 | 1360年-1364年 | 1360年,陈友谅称帝,传子陈理 | |
明夏 | 2 | 1362年-1371年 | 1362年,明玉珍称帝,传子明升 | |
明朝 | 16[53] | 1368年-1644年 | 1368年,朱元璋称帝 | |
南明 | 4 | 1644年-1662年 | 包括朱由崧、朱聿键、朱聿𨮁、朱由榔。 | |
清朝 | 11[54] | 1636年-1912年 | 1636年,后金大汗皇太极定国号清朝,称帝 |
日期 | 事件 | 简述 |
1842年8月29日 | 《南京条约》签订 |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上海、宁波、福州、厦门以及广州这五处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简称“五口”),英国人可以在这五处居住和经商。 |
1843年11月17日 | 首任英国驻沪领事巴富尔抵达上海 | 英国驻沪领事的到任意味着上海自此正式开埠。 |
1844年7月13日 | 《望厦条约》签订 | 中美订立的这份合约的内容参照了中英《南京条约》。 |
1844年10月24日 | 《黄埔条约》签订 | 中法订立的这份合约的内容同样也参照了中英《南京条约》。 |
1845年11月29日 | 第一次土地章程(也称“地皮章程”)出台 | 这份土地章程被视为上海租界存在和运作的依据法理,由上海道台和英国驻沪领事共同商定,其要旨在于华洋隔离居住的政策,并定出了英国人居住地的范围。 |
1846年 | 道路码头委员会成立 | 外国人在上海成立的第一个组织,主要解决租界内部道路建设等问题,是工部局的雏形。 |
1848年11月27日 | 英租界第一次扩充 | 北界扩充至苏州河,西界扩充至周泾浜。(今西藏路) |
1849年4月6日 | 法租界成立 | |
1853年4月12日 | 上海租地西人大会通过组织义勇队的决议 |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波及上海,为了维护租界的安全,租界内的外国人在英、法、美三国领事的倡导下自发组织了义勇队,这是外国人在上海的第一支武装队伍。 |
1853年9月7日 | 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 | 烧毁了上海县衙和海关等处,杀了上海知县,囚禁了上海道台。 |
1854年4月4日 | 泥城浜之战 | 清军企图通过租界进攻占领县城的小刀会起义军,保持中立的租界方在英、美海军的协助下以武力强行阻止清军过界。 |
1854年7月11日 | 第二次土地章程出台
工部局成立 |
|
1855年2月17日 | 小刀会退出上海县城 | |
1858年1月26日 | 《天津条约》签订 | 至此鸦片买卖合法化,上海逐渐成为了当时中国最主要的鸦片输入港。 |
1860年8月17日 | 太平天国起义军首次攻打上海 | |
1862年1月11日 | 太平天国起义军第二次攻打上海 | |
1862年5月1日 | 上海法租界公董局成立 | 为了保全上海法租界的独立性,法国驻沪领事爱棠宣布法租界退出工部局,代之以上海法租界公董局。 |
1862年8月 | 太平天国起义军第三次攻打上海 | |
1862年11月 | 上海自由市计划 | 由在沪外国商人提出,主要内容是将上海划为自由的贸易性都市,不受制于任何国家和个人。此项计划由各国领事报呈各国驻中国的公使,最后被各国公使以不得干涉中国内政为由驳回。 |
日期 | 事件 | 简述 |
1863年9月21日 | 美租界与英租界合并 | |
1864年5月1日 | 《上海会审公廨》成立 | |
1866年3月 | 《第三次土地章程》出台 | 在纳税西人会议上通过了修改土地章程的提案,中国的地方官员完全没有参与这次章程的修改,只在事后得到通知。 |
1866年 | 上海义勇消防队(也称“救火队”)成立 | |
1869年 | 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公布 | |
1869年9月 | 驻北京公使团批准了各国领事提交的第三次土地章程与上海法租界工部局章程 | |
1870年 | 义勇队由工部局直接管理 | |
1874年 | 四明公所事件 |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法租界的发展日趋加快,对土地的需求剧增,四明公所位于法租界的中心地段,是旅沪宁波人的同乡会兼公坟,法租界为了筑路,以有碍卫生等借口,强行收缴四明公所的地产,发生暴动,死伤数人,为免于民愤,筑路一事逐搁置。 |
1882年 | 领事法庭成立 | |
1893年 | 上海美租界正式划定 | |
1894年 | 中日战争爆发 | 战争一经爆发,上海形势也趋于紧张,碍于各国在上海的势力,日本暂对外宣布上海为中立区域,并许诺不将战火蔓延到上海。 |
1896年7月21日 | 中日北京条约签订 | 此条约相当于当初的南京条约,其中一条规定日本人可以在通商口岸建造工厂,从此,近代上海的工业化进程加快。 |
1897年 | 上海人力车夫事件 | 时工部局规定加收人力车夫的执照捐,人力车夫向当局抗议,逐发生暴动。 |
1898年 | 第二次四明公所事件 | 借上海当时发生鼠疫之际,法租界当局重提筑路一事,与公所民众发生冲突,死十二人,最后设立工部局卫生处。 |
1898年 | 第四次土地章程通过 | |
1900年8月17日 | 上海进入警备 | 年初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影响不断扩大,在上海的外国势力开始组织自己的防御力量。 |
1905年 | 黎黄氏事件 | 由于公廨错审黎黄氏案件,上海民众发生暴动,围攻巡捕房。 |
1906年 | 美国在华法庭在上海设立 | |
1907年 | 中国人首次加入义勇队 | |
1910年11月 | 上海发生疫情,工部局实施公共卫生附则,中国人反对,引起骚动。 | |
1911年 | 辛亥革命,清朝趋于灭亡,上海一时变得无政府化,会审公廨的司法权逐完全操纵在领事手中。 |
日期 | 事件 | 简述 |
1912年1月1日 | 中华民国成立 | 1912年前后,中国正值改朝换代,清朝的旧势力尚未彻底清除,民国的新势力尚且稚嫩,从中央到地方,军阀当道,政府几近瘫痪,社会呈现出一片无序混乱的状态。然而就在同时,上海的租界却有如国中之国,独享着一份特别的平和,甚而,租界在经济、人口等各方面都进一步加快了其发展的速度,由1912年开始至1936年可谓上海租界高度繁荣的一个阶段。 |
1914年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之于上海租界的影响可谓是隐性的。首先,各外国列强在上海租界内的势力均衡状态被打破了,德国由一种非正式的方式被排除出上海租界的权利机构和社交生活,而日本则瞅准了机会一脚踏进德国人留下的空位。其次,虽然各国在上海租界内彼此之间始终存在着明争暗斗,但对外(中国),他们始终是一个整体(白种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他们内部的分裂暴露出来,德国人和奥地利人变成了敌人,白种人之尊严出现了危机。 |
1915年1月27日 | 《推广租界草案》被提出 | 1911年辛亥革命后,各列强国原有的一套针对清政府的租界扩张手段有所收敛,租界的扩张事宜也有所停顿。现在随着租界经济的突飞猛进,扩张一事又重提起来。《推广租界草案》于当年的3月4日被刊登在《工部局公报》上。然而由于上一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事趋于扩大化的影响,此次的扩张计划再一次被搁浅。 |
1917年8月14日 | 中国对德宣战 | 中国的对德宣战有利有弊。弊,宣战之最初意志实非中国本身所有,而是受了英国、美国等外国使节的利诱及胁迫,这说明中国连宣战这样一种基本的主权也已经丧失。利,虽然宣战是被动的,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向来处于被侵略被殖民地位的中国现在与那些侵略国一同向着另一个侵略国宣战,这意味着中国在宣战的同时获得了某种概念上的平等,也意味着,侵略国对中国在某种程度上的认同。 |
1919年 |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召开 | 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租界问题,未果。 |
1919年5月1日 | 义勇消防队由原来的义务参与改为雇佣形式,并且开始雇佣中国人。同时,中国人也组织了自己的街路联合会 | |
1919年5月7日 | 抵制日货运动爆发,义勇队戒备租界 |
中国历代盛世,是指中国各朝代中所出现的盛世。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主要有先秦、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夏和元明清时期。其中汉朝与唐朝之盛世又被合称为汉唐盛世。另外,有时中兴也会算作盛世,参见中国历代中兴。
先秦时期
[编辑]- 大禹之治,治理洪水,发展生产,铸九鼎以天下共主,建立了史书记载中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 杼槐之治,九夷向夏纳贡祝贺。
- 成汤之治,灭夏建商,以法治民,制礼作乐;改正朔,易服色,作五祀八政。
- 太甲之治,创造了商朝中期的治世。
- 周武之治,武王克殷,大兴分封,加强土地管理与武装殖民。
- 成康之治,平定管蔡之乱,实行封建制度,讨伐外族;成康时期,社会繁荣,经济发达。
- 穆王之治,周穆王时期的治世。
汉朝时期
[编辑]魏晋南北朝
[编辑]- 太康之治,晋武帝即位初期开创的治世。
- 元嘉之治,南朝宋文帝在位时期的治世。
- 永明之治,齐武帝萧赜在位时期的治世。
- 天监之治,梁武帝萧衍在位时期的治世。
- 太武之治,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
- 孝文之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进行汉化改革,促进鲜卑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建德之治,北周武帝宇文邕改革内政、发展国力统一北方。
隋唐时期
[编辑]- 开皇之治,隋文帝在位开创的治世,政治安定、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
- 武德之治,唐高祖李渊时期的治世。
-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虚心纳谏,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 永徽之治,唐高宗李治继续太宗时期的施政方针,以及武则天时期的统治。
- 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中兴唐朝,唐朝国力达到全盛。
- 大中之治,唐宣宗李忱在位时期的治世。
宋辽金夏
[编辑]- 咸平之治,宋真宗赵恒位时期的治世。
- 仁宗之治,宋仁宗赵祯位时期的治世。
- 乾淳之治,宋孝宗赵昚位时期的治世。
- 大定之治,金世宗位时期的治世。
- 明昌之治,金章宗完颜璟位时期的治世。
- 崇仁之治,夏崇宗、夏仁宗位时期的治世。
元明清时期
[编辑]- 至元之治,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期之治世。[55]
- 洪武之治,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期的治世。
- 永乐盛世,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征讨蒙古、修理内政,国力强盛。
- 仁宣之治,明仁宗、明宣宗在位时期继续平稳执政,国力达到顶峰。
- 隆庆之治,明穆宗朱载垕时期俺答封贡、隆庆开关。
- 康乾盛世,清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在位时期平定内部叛乱,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国力强盛。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秦始皇、秦二世
- ^ 刘邦、汉惠帝、刘恭、刘弘、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刘贺、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孺子婴
- ^ 赵佗、赵眜
- ^ 余善
- ^ 刘秀、汉明帝、汉章帝、汉和帝、汉殇帝、汉安帝、刘懿、汉顺帝、汉冲帝、汉质帝、汉桓帝、汉灵帝、刘辩、汉献帝
- ^ 曹丕、曹睿、曹芳、曹髦、曹奂
- ^ 刘备、刘禅
- ^ 孙权、孙亮、孙休、孙皓
- ^ 司马炎、晋惠帝、司马伦、晋怀帝、晋愍帝
- ^ 司马睿、晋明帝、晋成帝、晋康帝、晋穆帝、晋哀帝、司马奕、晋简文帝、晋孝武帝、晋安帝、晋恭帝
- ^ 李雄、李班、李期、李寿、李势
- ^ 刘渊、刘和、刘聪、刘粲、刘曜
- ^ 石勒、石弘、石虎、石世、石遵、石鉴、石祗
- ^ 慕容儁、慕容𬀩
- ^ 慕容垂、慕容宝、慕容详、慕容麟、慕容盛
- ^ 慕容德、慕容超
- ^ 慕容冲、慕容瑶、慕容忠、慕容永
- ^ 苻健、苻生、苻丕、苻登、苻崇
- ^ 姚苌、姚兴、姚泓
- ^ 赫连勃勃、赫连昌、赫连定
- ^ 刘裕、刘义符、刘义隆、刘劭、刘骏、刘子业、刘子勋、刘彧、刘昱、刘准
- ^ 萧道成、萧赜、萧昭业、萧昭文、萧鸾、萧宝卷、萧宝融
- ^ 萧衍、萧正德、萧纲、萧栋、萧欢、萧绎、萧渊明、萧方智、萧庄、萧纪
- ^ 陈霸先、陈蒨、陈伯宗、陈顼、陈叔宝
- ^ 萧察、萧岿、萧琮
- ^ 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拓跋余、拓跋濬、拓跋弘、元宏、元恪、元愉、元诩、元钊、元婴、元子攸、元颢、元晔、元恭、元朗、元悦、元法僧、元修
- ^ 元宝炬、元钦、拓跋廓
- ^ 高洋、高殷、高演、高湛、高纬、高延宗、高恒、高绍义
- ^ 宇文毓、宇文邕、宇文赟、宇文阐
- ^ 杨坚、杨广、杨侑、杨浩、杨侗
- ^ 李渊、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李重茂、李重福、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李承宏、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唐僖宗、李煴、唐昭宗、李裕、唐昭宣帝
- ^ 世隆、隆舜、舜化真
- ^ 朱温、朱友珪、朱友贞
- ^ 李存勖、李嗣源、李从厚、李从珂
- ^ 石敬瑭、石重贵
- ^ 刘知远、刘承祐
- ^ 郭威、柴荣、柴宗训
- ^ 刘崇、刘承钧、刘继恩、刘继元
- ^ 李昪、李璟
- ^ 刘岩、刘玢、刘晟、刘𬬮
- ^ 王建、王衍
- ^ 孟知祥、孟昶
- ^ 王延钧、王继鹏、王延曦、朱文进、王延政
- ^ 郑买嗣、郑仁旻、郑隆亶
- ^ 赵匡胤、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宋钦宗
- ^ 赵构、赵旉、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宋理宗、宋度宗、宋恭帝、宋端宗、赵昺
- ^ 阿保机、辽太宗、辽世宗、辽穆宗、辽景宗、辽圣宗、辽兴宗、辽道宗、辽天祚帝
- ^ 李元昊、夏毅宗、夏惠宗、夏崇宗、夏仁宗、夏神宗、夏桓宗、夏襄宗、夏神宗、夏献宗、夏末主
- ^ 阿骨打、金太宗、金熙宗、完颜亮、金世宗、金章宗、完颜永济、金宣宗、金哀宗、完颜承麟
- ^ 耶律大石、耶律夷列、耶律直鲁古、屈出律
- ^ 段思平、段思英、段思胄、段思聪、段素顺、段素英、段素廉、段素隆、段素真、段素兴、段思廉、段廉义、杨义贞、段寿辉、段正明、段正淳、段和誉、段正兴、段智兴、段智廉、段智祥、段祥兴、段兴智
- ^ 元世祖、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元英宗、元泰定帝、元天顺帝、元明宗、元文宗、元宁宗、元顺帝
- ^ 朱元璋、明惠宗、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代宗、明宪宗、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明穆宗、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明思宗
- ^ 皇太极、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
- ^ 明朝官修正史《元史》宋濂等对其评价是:“世称元之治以至元、大德为首者,盖以此。……。故终世祖之世,家给人足。”
中国历代中兴,是指中国历史上的政权在经历一段长时间后克服了当时环境的巨大压力,使国家社会从衰退中恢复的情况。这种情况被称为中兴。中国许多朝代都出现过中兴。另外,中兴有时也被会视为盛世,参见中国历代盛世。
先秦
[编辑]- 少康中兴,击败寒浞,少康复国。灭浇于过,又派其子杼灭豷于戈。
- 不降中兴,讨伐九苑。
- 太戊中兴,太戊在位时,以伊陟为丞相,天下大治,诸侯归附。
- 祖乙中兴,他在位时商朝再度兴盛,史称中兴。
- 盘庚中兴,盘庚迁殷,继续实行商汤时期的施政方针,改变了商朝的衰落局面。
- 武丁中兴,发展国力,整顿军队,讨伐四方戎狄,使商朝重新振兴。
- 宣王中兴,任用贤臣,整顿朝政,使王道已衰落的周朝王室得到一时的复兴。
汉朝
[编辑]唐朝
[编辑]辽朝
[编辑]明朝
[编辑]清朝
[编辑]参见
[编辑]参考来源
[编辑]中国历代中兴 中国历代乱世,是指中国各朝代中所出现的乱世。乱世通常在一个王朝或政权的中晚期发生,之后通常是政权消亡,或者是有能君主的中兴。中国历史上的三国和五代十国等亦属于乱世。与乱世相反的则是盛世。
西周晚期
[编辑]东周-春秋战国
[编辑]秦末
[编辑]新
[编辑]东汉晚期
[编辑]三国-魏晋南北朝
[编辑]隋末
[编辑]唐中晚期
[编辑]五代-辽宋夏金
[编辑]元末
[编辑]明
[编辑]清
[编辑]近代
[编辑]参见
[编辑]* 下面是中国历史上皇帝登基年龄列表,所列是皇帝年龄可考者,年龄都是虚岁,而非周岁:
- 汉高帝(55岁)
- 汉惠帝(16岁)
- 汉少帝弘(9岁)
- 汉文帝(23岁)
- 汉景帝(32岁)
- 汉武帝(16岁)
- 汉昭帝(8岁)
- 昌邑王贺(19岁)
- 汉宣帝(18岁)
- 汉元帝(29岁)
- 汉成帝(19岁)
- 汉哀帝(19岁)
- 汉平帝(9岁)
- 孺子(2岁)
- 王莽(54岁)
- 汉光武帝(32岁)
- 汉明帝(30岁)
- 汉章帝(18岁)
- 汉和帝(10岁)
- 汉殇帝(1岁)
- 汉安帝(13岁)
- 汉顺帝(11岁)
- 汉冲帝(2岁)
- 汉质帝(8岁)
- 汉桓帝(15岁)
- 汉灵帝(13岁)
- 汉少帝(15岁)
- 汉献帝(9岁)
- 晋元帝(43岁)
- 晋明帝(24岁)
- 晋成帝(5岁)
- 晋康帝(20岁)
- 晋穆帝(2岁)
- 晋哀帝(21岁)
- 晋海西公(24岁)
- 晋简文帝(51岁)
- 晋孝武帝(11岁)
- 晋安帝(15岁)
- 晋恭帝(34岁)
- 楚武悼帝桓玄(35岁)
为凉王非皇帝
- 赫连勃勃(夏王27岁,皇帝38岁)
- 慕容冲(27岁)
- 吕光(凉王49岁)
- 秃发傉檀(凉王38岁)
- 沮渠蒙逊(凉王34岁)
- 李暠(凉公50岁)
- 拓跋什翼犍(21岁)
- 后梁
- 北魏道武帝(16岁)
- 北魏明元帝(18岁)
- 北魏太武帝(16岁)
- 北魏文成帝(13岁)
- 北魏献文帝(12岁)
- 北魏孝文帝(5岁)
- 北魏宣武帝(17岁)
- 北魏孝明帝(6岁)
- 女婴皇帝元氏(1岁)
- 北魏幼主(3岁)
- 北魏孝庄帝(22岁)
- 北魏节闵帝(34岁)
- 北魏安定王(19岁)
- 北魏孝武帝(23岁)
- 西魏文帝(29岁)
- 东魏孝静帝(11岁)
- 唐高祖(53岁)
- 唐太宗(29岁)
- 唐高宗(22岁)
- 武则天(67岁)
- 唐中宗(28岁,重祚50岁)
- 唐殇帝(16岁)
- 唐睿宗(23岁,重祚49岁)
- 唐玄宗(28岁)
- 唐肃宗(46岁)
- 唐代宗(37岁)
- 唐德宗(38岁)
- 唐顺宗(45岁)
- 唐宪宗(28岁)
- 唐穆宗(26岁)
- 唐敬宗(16岁)
- 唐文宗(19岁)
- 唐武宗(27岁)
- 唐宣宗(37岁)
- 唐懿宗(27岁)
- 唐僖宗(12岁)
- 唐昭宗(21岁)
- 唐昭宣帝(13岁)
- 王审知(闽王48岁)
为王非皇帝
为王非皇帝
为王非皇帝
- 元太祖(45岁)
- 元太宗(44岁)
- 元定宗(41岁)
- 元宪宗(44岁)
- 元世祖(46岁)
- 元成宗(30岁)
- 元武宗(27岁)
- 元仁宗(27岁)
- 元英宗(18岁)
- 元泰定帝(31岁)
- 元天顺帝(9岁)
- 元文宗(25岁,重祚26岁)
- 元明宗(30岁)
- 元宁宗(7岁)
- 元惠宗(14岁)
- 元昭宗(32岁)
- 明太祖(41岁)
- 明惠宗(22岁)
- 明成祖(43岁)
- 明仁宗(47岁)
- 明宣宗(28岁)
- 明英宗(9岁,重祚31岁)
- 明代宗(22岁)
- 明宪宗(18岁)
- 明孝宗(18岁)
- 明武宗(15岁)
- 明世宗(15岁)
- 明穆宗(30岁)
- 明神宗(10岁)
- 明光宗(39岁)
- 明熹宗(16岁)
- 明思宗(18岁)
- 明安宗(38岁)
- 明绍宗(44岁)
- 绍武帝(42岁)
- 明昭宗(22岁)
- 清太祖(58岁)
- 清太宗(35岁)
- 清世祖(6岁)
- 清圣祖(8岁)
- 清世宗(45岁)
- 清高宗(25岁)
- 清仁宗(37岁)
- 清宣宗(39岁)
- 清文宗(20岁)
- 清穆宗(6岁)
- 清德宗(4岁)
- 清末帝(3岁)
参见
[编辑]- 清圣祖(康熙) 玄烨 在位61年 1661年—1722年 (玄烨自顺治十八年正月登基到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驾崩,实际在位将近62年)
- 清高宗(乾隆) 弘历 在位60年 1735年—1795年(清高宗乾隆帝在位60年后让位于嘉庆,尊为“太上皇帝”,拥有皇帝的权力多达63年多。)
- 汉武帝 刘彻 在位54年 前141年—前87年
- 辽圣宗 耶律隆绪 在位49年 982年—1031年
- 明神宗(万历) 朱翊钧 在位48年 1572年—1620年
- 梁武帝 萧衍 在位47年 502年—549年
- 辽道宗 耶律洪基 在位46年 1055年—1101年
- 明世宗(嘉靖) 朱厚熜 在位45年 1521年—1566年
- 唐玄宗 李隆基 在位44年 712年—756年(玄宗本可以做皇帝至761年,但安史之乱发生时,玄宗人未崩;太子李亨(肃宗)却在灵武强行登基,唐玄宗退居为太上皇)
- 宋仁宗 赵祯 在位41年 1022年—1063年
- 蜀汉后主 刘禅 在位40年 223年—263年
- 宋理宗 赵昀 在位40年 1224年—1264年
- 秦始皇 嬴政 在位37年 前247年—前210年(嬴政前247年即位为秦王,前221年灭六国后自称始皇帝,为帝11年)
- 元惠宗 妥懽帖睦尔 在位37年 1333年—1370年(妥懽帖睦尔去世后,元朝庙号元惠宗,明朝谥号元顺帝,1368年离开大都后为北元皇帝,1370年去世。)
- 宋高宗 赵构 在位35年 1127年—1162年
- 唐高宗 李治 在位34年 649年—683年
- 元世祖 忽必烈 在位34年 1260年—1294年
- 清德宗(光绪) 载湉 在位34年 1875年—1908年
- 汉光武帝 刘秀 在位32年 25年—57年
- 汉献帝 刘协 在位31年 189年—220年
- 南汉高祖 刘岩 在位31年 911年—942年
- 后蜀后主 孟昶 在位31年 934年—965年
- 宋宁宗 赵扩 在位30年 1194年—1224年
- 明太祖(洪武) 朱元璋 在位30年 1368年—1398年
- 清宣宗(道光) 旻宁 在位30年 1820年—1850年
- 秦始皇 前247年即位为秦王,前221年灭六国后自称始皇帝,前210年去世,为帝11年,从登基为秦王至去世在位共计37年;吴大帝孙权222年称吴王,229年称帝,252年去世,为帝23年,从自称吴王到去世在位共计30年;成武帝李雄304年称成都王,306年称帝,334年去世,为帝28年,从自称成都王到去世在位共计30年.
- 据《史记》记载商王武丁在位约59年,武乙在位约35年,纣王在位约30年,周穆王在位约55年,周厉王在位约37年,周宣王在位46年,周平王在位51年,周襄王在位33年,周敬王在位44年,周显王在位48年,周赧王在位59年,秦昭襄王在位56年,但是商周时期并没有皇帝这一称号,未列入。
- 另外,据《史记》的记载,秦末汉初的南越武帝赵佗,在位期间长达66年以上(前203年—前137年),享寿至少百岁以上。若记载无误,堪称中国史上第一长寿皇帝,然而由于史料的不足,近代学者对此记载多有怀疑,一般都不纳入统计。另外《太平御览》引《史记》称太戊在位75年;周赧王亦在位59年。
- 另,西夏君主虽然自称皇帝,夏崇宗(在位53年 1086年—1139年)、夏仁宗(在位54年 1139年—1193年)也在位30年以上,但仍向宋、辽、金称臣,所以不计入中国皇帝。
在位时间20年到29年的中国皇帝列表
[编辑]- 北魏太武帝 拓跋焘 在位29年 423年—452年
- 宋文帝 刘义隆 在位29年 424年—453年
- 成太宗 李雄 在位28年 306年—334年(见前注)
- 前秦世祖 苻坚 在位28年 357年—385年
- 北魏孝文帝 元宏 在位28年 471年—499年
- 金世宗 完颜雍 在位28年 1161年—1189年
- 宋孝宗 赵昚 在位27年 1162年—1189年
- 汉成帝 刘骜 在位26年 前33年—前7年
- 唐德宗 李适 在位26年 779年—805年
- 汉宣帝 刘询 在位25年 前74年—前49年
- 晋武帝 司马炎 在位25年 265年—290年
- 宋真宗 赵恒 在位25年 997年—1022年
- 宋徽宗 赵佶 在位25年 1100年—1125年
- 清仁宗(嘉庆) 颙琰 在位25年 1796年—1820年
- 晋孝武帝 司马曜 在位24年 372年—396年
- 隋文帝 杨坚 在位24年 581年—604年
- 辽兴宗 耶律宗真 在位24年 1031年—1055年
- 辽天祚帝 耶律延禧 在位24年 1101年—1125年
- 吴大帝 孙权 在位23年 229年—252年(见前注)
- 汉文帝 刘恒 在位23年 前180年—前157年
- 唐太宗 李世民 在位23年 627年—649年
- 明宪宗(成化) 朱见深 在位23年 1464年—1487年
- 北魏道武帝 拓跋珪 在位23年 386年—409年(拓跋珪386年即位为代王,398年称北魏皇帝,为帝11年)
- 后秦高祖 姚兴 在位22年 394年—416年
- 晋安帝 司马德宗 在位22年 396年—418年
- 明成祖(永乐) 朱棣 在位22年 1402年—1424年
- 武则天 在位21年684年-705年
- 汉桓帝 刘志 在位21年 146年—167年
- 汉灵帝 刘宏 在位21年 168年—189年
- 宋太宗 赵炅 在位21年 976年—997年
- 元太祖 铁木真 在位21年 1206年—1227年
- 北燕太祖 冯跋 在位21年 409年—430年
- 辽太宗 耶律德光 在位20年 927年—947年
- 金章宗 完颜璟 在位20年 1189年-1208年
中国在位的时间都不超过半年的皇帝列表
[编辑]- 金末帝 完颜承麟 (在位半天,1234年2月9日(正月初十))
- 北魏女婴皇帝元氏 (孝明帝之幼女,在位一天不到,528年4月1日(二月廿六),但帝位不被普遍承认)
- 汉赵 刘和 (在位6天,310年七月十八—七月廿四)
- 唐殇帝 李重茂 (在位17天,710年7月8日(六月初七)至7月25日(六月廿四))
- 北齐幼主 高恒 (在位25天,577年2月4日(正月初一)—2月28日(正月廿五))
- 西汉昌邑王 刘贺 (在位27天,前74年六月初一至六月廿八)
- 明光宗 朱常洛 (在位29天,1620年8月28日(泰昌元年八月初一日)至9月26日(泰昌元年九月初一日))
- 元天顺帝 阿速吉八 (在位30天,1328年10月16日(九月十三)—1328年11月14日(十月十三))
- 明文宗 朱聿𨮁 (在位30天,1646年10月16日(九月十三)—1646年11月15日(十月十三))
- 北魏幼主 元钊(在位45天,528年4月2日(二月廿七)即位,之后5月17日(四月十三)被尔朱荣押送至黄河下,令将幼主元钊和灵太后沉入)
- 秦三世 子婴 (在位46天,前207年八月—前206年十月(秦历,十月为岁首))
- 元宁宗 懿璘质班 (在位53天,1332年10月23日(十月初四)—1332年12月14日(十一月廿六)
- 排第十三位(若不算北魏女婴皇帝则为第十二位)、在位五个月以内的有六位,分别是:
参考
[编辑]- 《辽史·本纪》天祚皇帝
- 高汝莲,辽·金 略年表(改订第二稿)
- 中华一万年:耶律淳
- 2004年,中国经济信息网:文化广场:中国历代有关帝王的30个“之最”
- 白墨(2003年),《中国帝皇知多少?─帝王系列之一》,加拿大:多维新闻。
参看
[编辑]中国皇帝列表 在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历代中国的皇帝中,由于早殇、累于政事或沉溺淫乐,短寿的皇帝很多。超过60岁的皇帝中,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享寿89岁。传说寿命最长的是南越武帝赵佗,享寿百余岁,但历史可信程度有很大问题;80岁以上的皇帝还有梁武帝萧衍(86岁)、武则天武瞾(82岁)、宋高宗赵构(81岁)、元世祖忽必烈(80岁)。70岁以上的有11个,60岁及以上的有30个。
顺序 | 皇帝 | 寿命 | 在位 | 出生-登基-退位-逝世(年) |
---|---|---|---|---|
1 | 秦始皇 嬴政 | 50岁 | 前259年-前210年 | |
2 | 秦二世 嬴胡亥 | 24岁 | 前230年—前207年 | |
3 | 汉高祖 刘邦 | 53岁 | 前247年-前195年 | |
4 | 汉惠帝 刘盈 | 23岁 | 前210年—前188年 | |
5 | 汉文帝 刘恒 | 46岁 | 前202年-前157年 | |
6 | 汉景帝 刘启 | 48岁 | 前188年-前141年 | |
7 | 汉武帝 刘彻 | 70岁 | 54年 | 前156年-前141年-前87年-前87年 |
8 | 汉昭帝 刘弗陵 | 21岁 | 前94年—前74年 | |
9 | 昌邑王 刘贺 | 34岁 | 前92年—前59年 | |
10 | 汉宣帝 刘询 | 45岁 | 前91年—前49年 | |
11 | 汉元帝 刘奭 | 42岁 | 前74年—前33年 | |
12 | 汉成帝 刘骜 | 45岁 | 前51年—前7年 | |
13 | 汉哀帝 刘欣 | 26岁 | 前26年—前1年 | |
14 | 汉平帝 刘箕子 | 14岁 | 前9年—5年 | |
15 | 孺子婴 刘婴 | 21岁 | 5年—25年 | |
16 | 新朝 王莽 | 68岁 | 前45年-23年 | |
17 | 汉光武帝 刘秀 | 63岁 | 前6年-57年 | |
18 | 汉明帝 刘庄 | 48岁 | 28年—75年 | |
19 | 汉章帝 刘炟 | 32岁 | 57年—88年 | |
20 | 汉和帝 刘肇 | 27岁 | 79年—105年 | |
21 | 汉殇帝 刘隆 | 02岁 | 105年—106年 | |
22 | 汉安帝 刘祜 | 32岁 | 94年—125年 | |
23 | 汉顺帝 刘保 | 30岁 | 115年—144年 | |
24 | 汉冲帝 刘炳 | 03岁 | 143年—145年 | |
25 | 汉质帝 刘缵 | 09岁 | 138年—146年 | |
26 | 汉桓帝 刘志 | 36岁 | 132年—167年 | |
27 | 汉灵帝 刘宏 | 34岁 | 156年—189年 | |
28 | 汉少帝 刘辩 | 15岁 | 176年—190年 | |
29 | 汉献帝 刘协 | 54岁 | 181年—234年 | |
30 | 汉昭烈帝 刘备 | 63岁 | 161年-223年 | |
31 | 蜀汉后主 刘禅 | 65岁 | 207年-271年 | |
32 | 魏文帝 曹丕 | 40岁 | 187年—226年 | |
33 | 魏明帝 曹睿 | 34岁 | 205年—239年 | |
34 | 曹魏齐王 曹芳 | 43岁 | 232年—274年 | |
35 | 曹魏高贵乡公 曹髦 | 20岁 | 241年—260年 | |
36 | 魏元帝 曹奂 | 58岁 | 245年—302年 | |
37 | 吴大帝 孙权 | 71岁 | 182年-252年 | |
38 | 吴废帝 孙亮 | 18岁 | 243年—260年 | |
39 | 吴景帝 孙休 | 30岁 | 235年-264年 | |
40 | 吴末帝 孙皓 | 43岁 | 242年—284年 | |
41 | 晋武帝 司马炎 | 55岁 | 236年—290年 | |
42 | 晋愍帝 司马衷 | 48岁 | 259年—307年 | |
43 | 晋怀帝 司马炽 | 30岁 | 284年—313年 | |
44 | 晋愍帝 司马邺 | 18岁 | 300年—317年 | |
45 | 晋元帝 司马睿 | 47岁 | 276年—323年 | |
46 | 晋明帝 司马绍 | 27岁 | 299年—325年 | |
47 | 晋成帝 司马衍 | 22岁 | 321年—342年 | |
48 | 晋康帝 司马岳 | 23岁 | 322年—344年 | |
49 | 晋穆帝 司马聃 | 19岁 | 343年—361年 | |
50 | 晋哀帝 司马丕 | 25岁 | 341年—365年 | |
51 | 晋废帝 司马奕 | 45岁 | 342年—386年 | |
52 | 晋简文帝 司马昱 | 52岁 | 321年—372年 | |
53 | 晋孝武帝 司马曜 | 35岁 | 362年—396年 | |
54 | 晋安帝 司马德宗 | 37岁 | 382年—418年 | |
55 | 晋恭帝 司马德文 | 37岁 | 385年—421年 | |
56 | 楚武悼帝 桓玄 | 36岁 | 369年-404年 | |
57 | 成武帝 李雄 | 61岁 | 274年-334年 | |
58 | 成戾太子 李班 | 47岁 | 288年—334年 | |
59 | 成幽公 李期 | 26岁 | 314年—338年 | |
60 | 汉昭文帝 李寿 | 44岁 | 300年-343年 | |
61 | 后赵明帝 石勒 | 60岁 | 274年-333年 | |
62 | 后赵海阳王 石弘 | 22岁 | 314年—335年 | |
63 | 后赵武帝 石虎 | 55岁 | 295年-349年 | |
64 | 后赵谯王 石世 | 11岁 | 339年—349年 | |
65 | 前燕文明帝 慕容皝 | 52岁 | 297年-348年 | |
66 | 前燕景昭帝 慕容儁 | 42岁 | 319年-360年 | |
67 | 前燕幽帝 慕容𬀩 | 45岁 | 327年—371年 | |
68 | 西燕威帝 慕容冲 | 28岁 | 359年—386年 | |
69 | 后燕成武帝 慕容垂 | 71岁 | 326年-396年 | |
70 | 后燕惠愍帝 慕容宝 | 44岁 | 355年-398年 | |
71 | 后燕昭武帝 慕容盛 | 29岁 | 373年—401年 | |
72 | 后燕昭文帝 慕容熙 | 23岁 | 385年—407年 | |
73 | 南燕献武帝 慕容德 | 70岁 | 336年-405年 | |
74 | 南燕末主 慕容超 | 26岁 | 385年—410年 | |
75 | 后凉懿武帝 吕光 | 62岁 | 338年-399年 | |
75 | 前秦惠武帝 苻洪 | 66岁 | 285年—350年 | |
76 | 前秦明帝 苻健 | 39岁 | 317年—355年 | |
77 | 前秦厉王 苻生 | 23岁 | 335年—357年 | |
78 | 前秦宣昭帝 苻坚 | 48岁 | 338年-385年 | |
79 | 前秦高帝 苻登 | 52岁 | 343年—394年 | |
80 | 后秦武昭帝 姚苌 | 64岁 | 330年-393年 | |
81 | 后秦文桓帝 姚兴 | 51岁 | 366年—416年 | |
82 | 后秦末主 姚泓 | 30岁 | 388年—417年 | |
83 | 夏武烈帝 赫连勃勃 | 45岁 | 381年—425年 | |
84 | 宋武帝 刘裕 | 60岁 | 363年-422年 | |
85 | 宋少帝 刘义符 | 19岁 | 406年—424年 | |
86 | 宋文帝 刘义隆 | 47岁 | 407年—453年 | |
87 | 宋元凶 刘劭 | 28岁 | 426年—453年 | |
88 | 宋孝武帝 刘骏 | 35岁 | 430年—464年 | |
89 | 宋前废帝 刘子业 | 17岁 | 449年—465年 | |
90 | 宋明帝 刘彧 | 34岁 | 439年—472年 | |
91 | 宋后废帝 刘昱 | 15岁 | 463年—477年 | |
92 | 宋顺帝 刘准 | 13岁 | 467年—479年 | |
93 | 齐高帝 萧道成 | 56岁 | 427年—482年 | |
94 | 齐武帝 萧赜 | 54岁 | 440年—493年 | |
95 | 齐郁林王 萧昭业 | 22岁 | 473年—494年 | |
96 | 齐海陵王 萧昭文 | 15岁 | 480年—494年 | |
97 | 齐明帝 萧鸾 | 47岁 | 452年—498年 | |
98 | 齐东昏侯 萧宝卷 | 19岁 | 483年—501年 | |
99 | 齐和帝 萧宝融 | 15岁 | 488年—502年 | |
100 | 梁武帝 萧衍 | 86岁 | 464年-549年 | |
101 | 梁简文帝 萧纲 | 49岁 | 503年-551年 | |
102 | 梁元帝 萧绎 | 47岁 | 508年—554年 | |
103 | 梁敬帝 萧方智 | 16岁 | 543年—558年 | |
104 | 梁武陵贞献王 萧纪 | 46岁 | 508年—553年 | |
105 | 梁永嘉王 萧庄 | 30岁 | 548年—577年 | |
106 | 梁宣帝 萧詧 | 44岁 | 519年—562年 | |
107 | 梁明帝 萧岿 | 44岁 | 542年—585年 | |
108 | 陈武帝 陈霸先 | 57岁 | 503年-559年 | |
109 | 陈文帝 陈蒨 | 45岁 | 522年-566年 | |
110 | 陈废帝 陈伯宗 | 17岁 | 554年—570年 | |
111 | 陈宣帝 陈顼 | 53岁 | 530年-582年 | |
112 | 陈后主 陈叔宝 | 52岁 | 553年—604年 | |
113 | 北魏道武帝 拓跋珪 | 39岁 | 371年—409年 | |
114 | 北魏明元帝 拓跋嗣 | 32岁 | 392年—423年 | |
115 | 北魏太武帝 拓跋焘 | 45岁 | 408年—452年 | |
116 | 北魏文成帝 拓跋濬 | 26岁 | 440年—465年 | |
117 | 北魏献文帝 拓跋弘 | 23岁 | 454年—476年 | |
118 | 北魏孝文帝 元宏 | 33岁 | 467年—499年 | |
119 | 北魏宣武帝 元恪 | 33岁 | 483年—515年 | |
120 | 北魏孝明帝 元诩 | 19岁 | 510年—528年 | |
121 | 北魏女帝 元婴 | 01岁 | 528年—528年 | |
122 | 北魏幼主 元钊 | 03岁 | 526年—528年 | |
123 | 北魏孝庄帝 元子攸 | 24岁 | 507年—530年 | |
124 | 北魏节闵帝 元恭 | 35岁 | 498年—532年 | |
125 | 北魏安定王 元朗 | 20岁 | 513年—532年 | |
126 | 北魏孝武帝 元修 | 25岁 | 510年—534年 | |
127 | 东魏孝静帝 元善见 | 28岁 | 524年—551年 | |
128 | 西魏文帝 元宝炬 | 45岁 | 507年—551年 | |
129 | 西魏废帝 元钦 | 16岁 | 525年—554年 | |
130 | 西魏恭帝 拓跋廓 | 21岁 | 537年—557年 | |
131 | 北齐文宣帝 高洋 | 31岁 | 529年—559年 | |
132 | 北齐废帝 高殷 | 17岁 | 545年—561年 | |
133 | 北齐孝昭帝 高演 | 27岁 | 535年—561年 | |
134 | 北齐武成帝 高湛 | 32岁 | 537年—568年 | |
135 | 北齐后主 高纬 | 21岁 | 556年—577年 | |
136 | 北齐幼主 高恒 | 08岁 | 570年—578年 | |
137 | 北周孝闵帝 宇文觉 | 16岁 | 542年—557年 | |
138 | 北周明帝 宇文毓 | 27岁 | 534年—560年 | |
139 | 北周武帝 宇文邕 | 36岁 | 543年—578年 | |
140 | 北周宣帝 宇文赟 | 22岁 | 559年—580年 | |
141 | 北周静帝 宇文阐 | 09岁 | 573年—581年 | |
142 | 隋文帝 杨坚 | 64岁 | 541年-604年 | |
143 | 隋炀帝 杨广 | 50岁 | 569年—618年 | |
144 | 隋恭帝 杨侑 | 15岁 | 605年—619年 | |
145 | 隋皇泰主 杨侗 | 16岁 | 604年—619年 | |
146 | 唐高祖 李渊 | 70岁 | 566年-635年 | |
147 | 唐太宗 李世民 | 53岁 | 597年—649年 | |
148 | 唐高宗 李治 | 56岁 | 628年—683年 | |
149 | 武则天 武瞾 | 82岁 | 624年-705年 | |
150 | 唐中宗 李显 | 56岁 | 656年—710年 | |
151 | 唐殇帝 李重茂 | 20岁 | 695年—714年 | |
152 | 唐睿宗 李旦 | 55岁 | 662年-716年 | |
153 | 唐玄宗 李隆基 | 78岁 | 685年-762年 | |
154 | 唐肃宗 李亨 | 52岁 | 711年-762年 | |
155 | 唐代宗 李豫 | 54岁 | 726年-779年 | |
156 | 唐德宗 李适 | 64岁 | 742年-805年 | |
157 | 唐顺宗 李诵 | 46岁 | 761年-806年 | |
158 | 唐宪宗 李纯 | 43岁 | 778年—820年 | |
159 | 唐穆宗 李恒 | 30岁 | 795年—824年 | |
160 | 唐敬宗 李湛 | 18岁 | 809年—826年 | |
161 | 唐文宗 李昂 | 32岁 | 809年—840年 | |
162 | 唐武宗 李炎 | 33岁 | 814年—846年 | |
163 | 唐宣宗 李忱 | 50岁 | 810年—859年 | |
164 | 唐懿宗 李漼 | 41岁 | 833年—873年 | |
165 | 唐僖宗 李儇 | 27岁 | 862年—888年 | |
166 | 唐昭宗 李晔 | 38岁 | 867年—904年 | |
167 | 唐哀帝 李柷 | 17岁 | 892年—908年 | |
168 | 后梁太祖 朱温 | 61岁 | 852年-912年 | |
169 | 后梁郢王 朱友珪 | 30岁 | 884年—913年 | |
169 | 后梁末帝 朱友贞 | 36岁 | 888年—923年 | |
170 | 后唐庄宗 李存勖 | 42岁 | 885年-926年 | |
171 | 后唐明宗 李嗣源 | 67岁 | 867年-933年 | |
172 | 后唐闵帝 李从厚 | 21岁 | 914年—934年 | |
173 | 后唐末帝 李从珂 | 52岁 | 885年—936年 | |
174 | 后晋高祖 石敬瑭 | 51岁 | 892年-942年 | |
175 | 后晋出帝 石重贵 | 61岁 | 914年-974年 | |
176 | 后汉高祖 刘知远 | 54岁 | 895年—948年 | |
177 | 后汉隐帝 刘承祐 | 20岁 | 931年—950年 | |
178 | 北汉世祖 刘崇 | 60岁 | 895年-954年 | |
179 | 北汉睿宗 刘钧 | 43岁 | 926年-968年 | |
180 | 后周太祖 郭威 | 51岁 | 904年—954年 | |
181 | 后周世宗 柴荣 | 39岁 | 921年—959年 | |
182 | 后周恭帝 柴宗训 | 21岁 | 953年—973年 | |
183 | 吴太祖 杨行密 | 54岁 | 852年-905年 | |
184 | 吴烈祖 杨渥 | 23岁 | 886年—908年 | |
185 | 吴高祖 杨隆演 | 24岁 | 897年—920年 | |
186 | 吴睿帝 杨溥 | 38岁 | 900年-937年 | |
187 | 南唐烈祖 李昪 | 56岁 | 888年-943年 | |
188 | 南唐元宗 李璟 | 46岁 | 916年—961年 | |
189 | 南唐后主 李煜 | 42岁 | 937年—978年 | |
190 | 南汉高祖 刘岩 | 54岁 | 889年-942年 | |
191 | 南汉殇帝 刘玢 | 24岁 | 920年—943年 | |
192 | 南汉中宗 刘晟 | 39岁 | 920年-958年 | |
193 | 南汉后主 刘𬬮 | 38岁 | 943年—980年 | |
194 | 前蜀高祖 王建 | 72岁 | 847年-918年 | |
195 | 前蜀后主 王衍 | 28岁 | 899年—926年 | |
196 | 后蜀高祖 孟知祥 | 61岁 | 874年-934年 | |
197 | 后蜀后主 孟昶 | 47岁 | 919年-965年 | |
198 | 宋太祖 赵匡胤 | 50岁 | 927年-976年 | |
199 | 宋太宗 赵光义 | 59岁 | 939年-997年 | |
200 | 宋真宗 赵恒 | 55岁 | 968年—1022年 | |
201 | 宋仁宗 赵祯 | 54岁 | 1010年—1063年 | |
202 | 宋英宗 赵曙 | 36岁 | 1032年—1067年 | |
204 | 宋神宗 赵顼 | 38岁 | 1048年—1085年 | |
204 | 宋哲宗 赵煦 | 25岁 | 1076年—1100年 | |
205 | 宋徽宗 赵佶 | 54岁 | 1082年—1135年 | |
206 | 宋钦宗 赵桓 | 57岁 | 1100年—1156年 | |
207 | 宋高宗 赵构 | 81岁 | 1107年-1187年 | |
208 | 宋孝宗 赵昚 | 68岁 | 1127年-1194年 | |
209 | 宋光宗 赵惇 | 54岁 | 1147年—1200年 | |
210 | 宋宁宗 赵扩 | 57岁 | 1168年—1224年 | |
211 | 宋理宗 赵昀 | 60岁 | 1205年-1264年 | |
212 | 宋度宗 赵禥 | 35岁 | 1240年—1274年 | |
213 | 宋恭帝 赵㬎 | 53岁 | 1271年—1323年 | |
214 | 宋端宗 赵昰 | 11岁 | 1268年—1278年 | |
215 | 宋幼主 赵昺 | 09岁 | 1271年—1279年 | |
216 |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 55岁 | 872年-926年 | |
217 | 辽太宗 耶律德光 | 46岁 | 902年-947年 | |
218 | 辽世宗 耶律阮 | 34岁 | 918年-951年 | |
219 | 辽穆宗 耶律璟 | 39岁 | 931年-969年 | |
220 | 辽景宗 耶律贤 | 35岁 | 948年-982年 | |
221 | 辽圣宗 耶律隆绪 | 61岁 | 49年 | 971年-982年-1031年-1031年 |
222 | 辽兴宗 耶律宗真 | 40岁 | 1016年-1055年 | |
223 | 辽道宗 耶律洪基 | 70岁 | 1032年-1101年 | |
224 | 辽天祚帝 耶律延禧 | 54岁 | 1075年-1128年 | |
225 | 辽宣宗 耶律淳 | 61岁 | 1062年-1122年 | |
226 | 辽梁王 耶律雅里 | 30岁 | 1094年-1123年 | |
227 | 辽德宗 耶律大石 | 57岁 | 1087年-1143年 | |
228 | 伪齐 刘豫 | 71岁 | 1073年-1143年 | |
229 |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 56岁 | 1068年-1123年 | |
230 | 金太宗 完颜晟 | 61岁 | 1075年-1135年 | |
231 | 金熙宗 完颜亶 | 31岁 | 1119年-1149年 | |
232 | 金海陵王 完颜亮 | 40岁 | 1122年-1161年 | |
233 | 金世宗 完颜雍 | 67岁 | 1123年-1189年 | |
234 | 金章宗 完颜璟 | 41岁 | 1168年-1208年 | |
235 | 金卫绍王 完颜永济 | 61岁 | 1153年-1213年 | |
236 | 金宣宗 完颜珣 | 61岁 | 1163年-1223年 | |
237 | 金哀宗 完颜守绪 | 37岁 | 1198年-1234年 | |
238 | 夏景宗 李元昊 | 46岁 | 1003年—1048年 | |
239 | 夏毅宗 李谅祚 | 21岁 | 1047年—1067年 | |
240 | 夏惠宗 李秉常 | 26岁 | 1061年—1086年 | |
241 | 夏崇宗 李乾顺 | 57岁 | 1083年—1139年 | |
242 | 夏仁宗 李仁孝 | 70岁 | 1124年-1193年 | |
243 | 夏桓宗 李纯祐 | 30岁 | 1177年—1206年 | |
244 | 夏襄宗 李安全 | 42岁 | 1170年—1211年 | |
245 | 夏神宗 李遵顼 | 64岁 | 1163年-1226年 | |
246 | 夏献宗 李德旺 | 46岁 | 1181年—1226年 | |
247 | 元太祖 铁木真 | 66岁 | 1162年-1227年 | |
248 | 元睿宗 拖雷 | 41岁 | 1192年-1232年 | |
249 | 元太宗 窝阔台 | 56岁 | 1186年—1241年 | |
250 | 元定宗 贵由 | 43岁 | 1206年-1248年 | |
251 | 元宪宗 蒙哥 | 52岁 | 1208年—1259年 | |
252 | 元世祖 忽必烈 | 80岁 | 1215年-1294年 | |
253 | 元成宗 铁穆耳 | 43岁 | 1265年-1307年 | |
254 | 元武宗 海山 | 31岁 | 1281年-1311年 | |
255 |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 36岁 | 1285年—1320年 | |
256 | 元英宗 硕德八剌 | 21岁 | 1303年—1323年 | |
257 | 元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 36岁 | 1293年—1328年 | |
258 | 元天顺帝 阿速吉八 | 09岁[1] | 1320年—1328年[1] | |
259 | 元文宗 图帖睦尔 | 29岁 | 1304年—1332年 | |
260 | 元明宗 和世㻋 | 30岁 | 1300年—1329年 | |
261 | 元宁宗 懿璘质班 | 07岁 | 1326年—1332年 | |
262 | 元惠宗 妥懽帖睦尔 | 51岁 | 1320年—1370年 | |
263 | 元昭宗 爱猷识理达腊 | 40岁 | 1339年—1378年 | |
264 | 夏太祖 明玉珍 | 36岁 | 1331年-1366年 | |
265 | 汉高祖 陈友谅 | 44岁 | 1320年-1363年 | |
266 | 明太祖(洪武)朱元璋 | 71岁 | 1328年-1398年 | |
267 | 明惠宗(建文)朱允炆 | 26岁[1] | 1377年—1402年[1] | |
268 | 明成祖(永乐)朱棣 | 65岁 | 1360年-1424年 | |
269 | 明仁宗(洪熙)朱高炽 | 48岁 | 1378年—1425年 | |
270 | 明宣宗(宣德)朱瞻基 | 38岁 | 1398年-1435年 | |
271 | 明英宗(正统、天顺)朱祁镇 | 38岁 | 1427年—1464年 | |
272 | 明代宗(景泰)朱祁钰 | 30岁 | 1428年—1457年 | |
273 | 明宪宗(成化)朱见深 | 41岁 | 1447年—1487年 | |
274 | 明孝宗(弘治)朱祐樘 | 36岁 | 1470年-1505年 | |
275 | 明武宗(正德)朱厚照 | 31岁 | 1491年—1521年 | |
276 | 明世宗(嘉靖)朱厚熜 | 60岁 | 1507年-1566年 | |
277 | 明穆宗(隆庆)朱载垕 | 36岁 | 1537年—1572年 | |
278 | 明神宗(万历)朱翊钧 | 58岁 | 48年 | 1563年-1572年-1620年-1620年 |
279 | 明光宗(泰昌)朱常洛 | 39岁 | 1582年—1620年 | |
280 | 明熹宗(天启)朱由校 | 23岁 | 1605年—1627年 | |
281 | 明思宗(崇祯)朱由检 | 35岁 | 1610年—1644年 | |
282 | 明安宗(弘光)朱由崧 | 40岁 | 1607年—1646年 | |
283 | 明绍宗(隆武)朱聿键 | 45岁 | 1602年—1646年 | |
284 | 明绍武帝 朱聿𨮁 | 43岁 | 1605年-1647年 | |
285 | 明昭宗(永历)朱由榔 | 38岁 | 1625年—1662年 | |
286 | 大顺(永昌)李自成 | 40岁 | 1606年-1645年 | |
287 | 大西(大顺)张献忠 | 42岁 | 1606年—1647年 | |
288 | 周太祖(昭武) 吴三桂 | 67岁 | 1612年-1678年 | |
291 | 清太祖(天命)努尔哈赤 | 68岁 | 1559年-1626年 | |
292 | 清太宗(天聪、崇德)皇太极 | 52岁 | 1592年-1643年 | |
293 | 清世祖(顺治)福临 | 24岁 | 1638年—1661年 | |
294 | 清圣祖(康熙)玄烨 | 69岁 | 61年 | 1654年-1661年-1722年-1722年 |
295 | 清世宗(雍正)胤禛 | 58岁 | 1678年-1735年 | |
296 | 清高宗(乾隆)弘历 | 89岁 | 60年 | 1711年-1735年-1795年-1799年 |
297 | 清仁宗(嘉庆)颙琰 | 61岁 | 1760年-1820年 | |
298 | 清宣宗(道光)旻宁 | 69岁 | 1782年-1850年 | |
299 | 清文宗(咸丰)奕𬣞 | 31岁 | 1831年-1861年 | |
300 | 清穆宗(同治)载淳 | 19岁 | 1856年—1874年 | |
301 | 清德宗(光绪)载湉 | 38岁 | 1871年-1908年 | |
302 | 清逊帝(宣统)溥仪 | 62岁 | 1906年-1967年 |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柏杨,《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
政权 | 姓名 | 继任或在位皇帝 | 关系 | 任期 | 受尊原因 | 结果 |
---|---|---|---|---|---|---|
秦 | 秦庄襄王 |
秦始皇 嬴政 |
父 ↓ 子 |
前221年追尊 | 秦灭六国后,秦王政自称皇帝,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 | 追尊 |
汉 | 刘太公 | 汉高祖 刘邦 |
父 ↓ 子 |
前201年-前197年 共4年 |
有人告太公以“天无二日”,太公不能接受皇帝的朝拜,高祖因此特别尊其为太上皇 | 前197年在栎阳宫去世 |
晋 | 晋惠帝 司马衷 |
司马伦 | 侄孙 ↓ 叔祖 |
301年 共3月 |
八王之乱起,赵王司马伦控制政府后更篡位自立,惠帝被尊为太上皇,时年43岁。司马伦为惠帝的叔祖父。 | 同年,司马伦败死,惠帝复位 |
后凉 | 后凉太祖 吕光 |
后凉隐王 吕绍 |
父 ↓ 子 |
399年 共数日 |
后凉王吕光病重后,似为避免诸子争位,故先传位予嫡子吕绍,自为太上皇帝,时年63岁 | 传位后同年不久即去世,后来吕绍庶兄吕纂仍反,吕绍因此自杀 |
北魏 | 北魏献文帝 拓跋弘 |
北魏孝文帝 元宏 (拓跋宏) |
父 ↓ 子 |
471年-476年 共5年 |
献文帝喜爱黄老、玄学思想,对富贵非常淡泊,因此禅位于太子拓跋宏,自为太上皇帝,献文帝时年18岁 | 传位当时拓跋宏只是5岁儿童,故政事仍决于献文帝。476年,冯太后为报复情夫被献文帝所杀之仇,派人暗杀献文帝 |
北齐 | 北齐武成帝 高湛 |
北齐后主 高纬 |
父 ↓ 子 |
565年-568年 共3年 |
臣属祖珽、和士开欲施恩于太子高纬母子以求长久富贵,遂以追求尊贵为由怂恿武成帝传位给太子,自为太上皇帝,武成帝时年29岁 | 传位当时太子高纬仍是9岁儿童,故政事仍决于武成帝,直到568年武成帝去世为止 |
北齐 | 北齐后主 高纬 |
北齐幼主 高恒 |
父 ↓ 子 |
577年 共24日 |
北周大举进攻,北齐灭亡在即,577年,后主传位予太子高恒,自任太上皇帝,时年21岁 | 传位后20日,命幼主高恒再传位予任城王高湝,后主被尊为“无上皇”;诏书尚未送达高湝,4日后,高纬已被北周军所擒,北齐亡 |
北周 | 北周宣帝 宇文赟 |
北周静帝 宇文阐 |
父 ↓ 子 |
579年-580年 共1年 |
宣帝纵情声色,骄傲自矜,因此传位于太子宇文阐,自称“天元皇帝”,时年21岁 | 传位当时太子宇文阐尚是7岁儿童,因此大权仍在宣帝之手,但之后仍然荒淫无道,不理政事,于传位后次年去世 |
隋 | 隋炀帝 杨广 |
隋恭帝 杨侑 |
祖 ↓ 孙 |
617年-618年 共4月 |
隋末大乱,李渊入长安,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遥尊远在江都的炀帝为太上皇,炀帝时年49岁 | 因遍地变乱,道路阻隔,实际上炀帝很可能不知道他被尊为太上皇,所以在江都还是以皇帝身分号令;618年,被宇文化及所杀, |
唐 | 唐高祖 李渊 |
唐太宗 李世民 |
父 ↓ 子 |
626年-635年 共9年 |
玄武门之变后,高祖失势,不得已传位,为太上皇,时年61岁 | 传位之后即不接触政事,于635年去世 |
武周 | 圣神皇帝 武曌 |
唐中宗 李显 |
母 ↓ 子 |
705年 共10月 |
神龙革命后,武则天失势,不得已传位,时年82岁,唐中宗和群臣尊她为“则天大圣皇帝”,不久李唐王朝复辟。 | 神龙革命前即疾病缠身,传位当年(705年)十一月在上阳宫仙居殿去世。 |
唐 | 唐睿宗 李旦 |
唐玄宗 李隆基 |
父 ↓ 子 |
712年-716年 共4年 |
太子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对立,睿宗本来也无心帝位,故传位,为太上皇,时年51岁 | 一开始还掌握部分决策权力,713年,玄宗在政争中铲除太平公主势力后,睿宗之权完全释出,716年去世 |
唐 | 老子之父 李敬 |
唐玄宗 李隆基 |
祖先 ↓ 后代 |
743年3月追尊 | 天宝二年,唐玄宗为祭祀玄元庙(老子之庙)而追尊 | 追尊 |
唐 | 唐玄宗 李隆基 |
唐肃宗 李亨 |
父 ↓ 子 |
756年-762年 共6年 |
安史之乱,玄宗与皇室成员一同西逃,马嵬驿赐死杨贵妃后,玄宗逃向四川,太子李亨奔灵武(今宁夏灵武),并于该地即位,是为肃宗,尊玄宗为上皇天帝,将已失人心的玄宗权力基础架空,玄宗时年72岁 | 玄宗只能追认肃宗的即位,还都长安后,于762年去世 |
燕 | 燕光烈帝 安禄山 |
进刺王 安庆绪 |
父 ↓ 子 |
757年 共数日 |
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后,并未公布其死讯,只称传位于安庆绪,尊安禄山为太上皇,时年54岁 | 传位后次年安庆绪旋为史思明所弑 |
唐 | 唐顺宗 李诵 |
唐宪宗 李纯 |
父 ↓ 子 |
805年-806年 共4月 |
即位后积极改革时弊,惟因侵害宦官利益,不久又中风,因此被宦官所逼,让位于太子李纯,为太上皇,时年45岁 | 传位后次年病逝,一说为宦官所杀 |
唐 | 唐昭宗 李晔 |
李裕 | 父 ↓ 子 |
900年-901年 共2个月 |
李晔从流亡华州(今陕西华县)返回长安后,个性大变,喜怒无常,宦官刘季述、王仲先等为求自保,故拥立太子李裕,李晔被幽禁并尊为太上皇,时年34岁 | 901年,孙德昭等人杀刘季述、王仲先等,迎昭宗复位,李裕被改封为德王 |
宋 | 宋徽宗 赵佶 |
宋钦宗 赵桓 宋高宗 赵构 |
父 ↓ 子 |
1125年-1135年 共10年 |
1125年,金灭辽后南侵,徽宗为息金国之兵,下诏传位太子赵桓,被尊为教主道君皇帝,其时为十二月二十四日,已合阳历1126年,5日后再被尊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徽宗时年44岁 | 传位后一度后悔,金兵第一次南下时,避往江南,谣传将复辟,后回汴京;1127年金兵二度南下攻陷汴京,徽宗被金国废为庶人并掳往北方,是为靖康之变,不过徽宗还是继续被逃亡江南的另一子高宗赵构遥尊为太上皇直到去世为止 |
宋 | 宋高宗 赵构 |
宋孝宗 赵昚 |
养父 ↓ 养子 |
1162年-1187年 共25年 |
高宗一生波折起伏,身系宋朝皇室唯一血脉30馀年,在位许久已厌倦政事,收养的皇子赵眘年纪已大,故传位,为太上皇帝,时年56岁 | 高宗退位后,还是有一定的权力,加以继位的孝宗相当孝顺,高宗在世的期间二人关系和睦,1187年,高宗去世 |
宋 | 宋孝宗 赵昚 |
宋光宗 赵惇 |
父 ↓ 子 |
1189年-1194年 共5年 |
高宗去世后,孝宗亦倦于政事,故传位予太子赵惇,尊为寿皇圣帝,时年63岁 | 即位的光宗与孝宗不和,一直不去探望孝宗,1194年,孝宗去世 |
宋 | 宋光宗 赵惇 |
宋宁宗 赵扩 |
父 ↓ 子 |
1194年-1200年 共6年 |
光宗与孝宗不和,又受到李皇后的影响,长期不去探望孝宗,一直到病重去世及丧礼都是这样,因此孝宗丧礼后不久,在太皇太后的授意下,赵汝愚及韩侂胄迎立光宗之子嘉王赵扩,并逼迫光宗退位,尊其为太上皇帝,光宗时年48岁 | 1200年,光宗去世 |
西辽 | 西辽帝 耶律直鲁古 |
西辽帝 屈出律 |
岳父 ↓ 女婿 |
1211年-1213年 共2年 |
屈出律是乃蛮太阳汗之子,乃蛮为成吉思汗所灭,屈出律逃至西辽,西辽帝耶律直鲁古将公主嫁给他,但屈出律却叛直鲁古,发兵擒之,奉其为太上皇 | 屈出律奉直鲁古为太上皇,直到直鲁古1213年去世 |
西夏 | 西夏神宗 李遵顼 |
西夏献宗 李德旺 |
父 ↓ 子 |
1224年-1226年 共2年 |
神宗自号上皇,传子李德旺,时年62岁 | 1226年,神宗去世 |
明 | 明英宗 朱祁镇 |
明代宗 朱祁钰 |
兄 ↓ 弟 |
1449年-1457年 共8年 |
1449年土木堡之变,英宗为瓦剌所俘,同年郕王朱祁钰即帝位,是为代宗(景帝),英宗被遥尊为太上皇帝,时年23岁 | 1450年,英宗为瓦剌送回,被代宗幽禁于南宫;1457年,代宗病重之际,被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拥护复辟,史称夺门之变 |
清 | 清高宗 弘历 |
清仁宗 颙琰 |
父 ↓ 子 |
1795年-1799年 共4年 |
为了不超过祖父圣祖康熙帝在位61年的纪录故传位予太子颙琰,尊为太上皇帝,时年85岁 | 传位后仍掌握实权,直到1799年去世 |
参考资料
[编辑]- 《辽金西夏史》“辽金大事年表”
- “西夏大事年表”,第670—681页,李锡厚
- 白滨,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上海,2003年,ISBN 7-208-04392-2,简体中文
参考资料
[编辑]- 《隋唐五代史(下)》“隋唐五代史大事年表”,第1340—1342页,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上海,2003年,ISBN 7-208-04216-0 (简体中文)
参考资料
[编辑]- 《隋唐五代史(下)》“隋唐五代史大事年表”,第1333—1340页,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上海,2003年,ISBN 7-208-04216-0,简体中文
参考资料
[编辑]- 《隋唐五代史(下)》“隋唐五代史大事年表”,第1332—1333页,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上海,2003年,ISBN 7-208-04216-0,简体中文
参考资料
[编辑]- 《殷商史》“大事年表”,第633—634页,胡厚宣、胡振宇,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上海,2003年,ISBN 7-208-04584-4,简体中文
参考资料
[编辑]- 《西周史》“西周大事年表”,第871—877页,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上海,2003年,ISBN 7-208-04538-0,简体中文
参考文献
[编辑]- 《大事年表》,《春秋史》第529—564页,顾德融、朱顺龙,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上海,2001年,ISBN 7-208-03612-8,简体中文
参考文献
[编辑]- 《秦汉大事年表》,林剑鸣:《秦汉史》,第1074—1075页,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ISBN 7-208-04226-8,简体中文
参考文献
[编辑]- 《秦汉史》“秦汉大事年表”,第1075—1082页,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上海,2003年,ISBN 7-208-04226-8,简体中文
参考文献
[编辑]- 《魏晋南北朝大事年表》,《魏晋南北朝史》第983—985页,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上海,2003年,ISBN 7-208-04215-2,简体中文
参考文献
[编辑]- 《魏晋南北朝大事年表》,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第985—990页,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ISBN 7-208-04215-2,简体中文
参考资料
[编辑]- 《魏晋南北朝史》“魏晋南北朝大事年表”,第986—990页,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上海,2003年,ISBN 7-208-04215-2,简体中文
参考资料
[编辑]- 《魏晋南北朝史》“魏晋南北朝大事年表”,第990—994页,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上海,2003年,ISBN 7-208-04215-2,简体中文
以下的列表列出中国历史上经正式册封的储君,与君主关系中未标明头衔者皆为皇太子,并仅限于君主头衔为皇帝的政权。北魏孝明帝元诩的女儿女帝元氏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性皇储。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秦始皇嬴政 | 1 | 胡亥 | 第十八子 | 二世皇帝 | 前210年 | 于秦始皇死后矫诏杀其长兄扶苏,自立为太子,回咸阳即位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生母/本生父母 | 备注 | |
汉高祖刘邦 | 1 | 刘盈 | 嫡子(排行次子) | 汉惠帝 | 前202年-前195年 | 高皇后吕雉 | 以太子即位 |
汉惠帝刘盈 | 1 | 刘恭 | 庶五子 | 汉前少帝 | 前188年 | 惠帝后宫(姓名不详),养母为皇后张氏 | 其祖母皇太后吕雉令其嫡母张皇后收养之立为太子,并杀其生母。前184年,刘恭得知母仇扬言报复,吕雉遂废杀之 |
汉文帝刘恒 | 1 | 刘启 | 庶长子 | 汉景帝 | 前179年-前157年 | 孝文皇后窦氏 | 被立为太子后,母窦氏被立为皇后。 |
汉景帝刘启 | 1 | 刘荣 | 庶长子 | 临江闵王 | 前153年-前150年 | 栗姬 | 被废黜,后被迫自尽 |
2 | 刘彻 | 嫡子 | 汉武帝 | 前150年-前141年 | 皇后王氏 | 母王氏立为皇后后,被立为太子,以太子即位 | |
汉武帝刘彻 | 1 | 刘据 | 嫡长子 | 戾太子 | 前122年-前91年 | 思皇后卫子夫 | 被废后起兵失败,自杀 |
2 | 刘弗陵 | 庶幼子 | 汉昭帝 | 前87年 | 钩弋夫人赵氏 | 以太子即位 | |
汉宣帝刘询 | 1 | 刘奭 | 嫡长子 | 汉元帝 | 前67年-前49年 | 恭哀皇后许平君 | 以太子即位 |
汉元帝刘奭 | 1 | 刘骜 | 嫡长子 | 汉成帝 | 前47年-前33年 | 皇后王政君 | 刘骜被立为太子后,母王政君为婕妤、皇后,以太子即位 |
汉成帝刘骜 | 1 | 刘欣 | 侄子 | 汉哀帝 | 前8年-前7年 | 汉成帝弟定陶恭王刘康之子,妾丁姬所生 | 成帝无子,侄刘欣以太子即位 |
汉平帝刘衎 | 1 | 刘婴 | 堂侄 | 孺子婴 | 6年-8年 | 汉宣帝玄孙、楚孝王刘嚣曾孙、广戚炀侯刘勋孙、广戚侯刘显子 | 5年,汉朝外戚王莽毒死汉平帝,次年从汉朝皇室中挑选了时年2岁的刘婴。但是,因年龄太小,并未正式即位,仅当一个“皇太子”。王莽自称“摄皇帝”,8年王莽强迫刘婴禅位给他,建国号“新”,尊刘婴为定安公。25年,刘婴被更始帝杀死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生母/本生父母 | 备注 | |
新皇帝王莽 | 1 | 王临 | 嫡子,三子 | 缪王 | 9年-21年 | 王皇后 | 因与王莽的侍妾私通,谋杀王莽,被逼令自杀。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生母/本生父母 | 备注 | |
汉光武帝刘秀 | 1 | 刘彊 | 嫡长子 | 东海恭王 | 26年-43年 | 废皇后郭圣通 | 母亲被废后,辞位为东海王 |
2 | 刘庄 | 嫡子,四子 | 汉明帝 | 43年-57年 | 光烈皇后阴丽华 | 以太子即位 | |
汉明帝刘庄 | 1 | 刘炟 | 庶子,五子 | 汉章帝 | 60年-75年 | 贾贵人 | 马皇后抚养,以太子即位 |
汉章帝刘炟 | 1 | 刘庆 | 庶子,三子 | 清河孝王 | 79年-82年 | 宋贵人 | 被废为清河王 |
2 | 刘肇 | 庶子,四子 | 汉和帝 | 82年-88年 | 梁贵人 | 以太子即位 | |
汉和帝刘肇 | 1 | 刘隆 | 庶幼子 | 汉殇帝 | 105年 | 后宫所生 | 年仅百天,以太子即位 |
汉安帝刘祜 | 1 | 刘保 | 庶子 | 汉顺帝 | 120年-124年 | 李宫人 | 被废为济阴王,安帝死后,孙程等发动政变拥立 |
汉顺帝刘保 | 1 | 刘炳 | 庶子 | 汉冲帝 | 144年 | 虞贵人 | 以太子即位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生母/本生父母 | 备注 | |
汉昭烈帝刘备 | 1 | 刘禅 | 庶出长子 | 蜀汉后主,蜀汉亡入魏封安乐公 | 221年-223年 | 夫人甘梅 | 以太子即位 |
汉怀帝刘禅 | 1 | 刘璿 | 庶长子 | 238年-263年 | 贵人王氏 | 蜀汉灭亡后,264年当锺会在成都反魏时为乱兵所害。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生母/本生父母 | 备注 | |
魏文帝曹丕 | 1 | 曹叡 | 嫡长子 | 魏明帝 | 226年 | 嫡妻甄氏 | 以太子即位 |
魏明帝曹叡 | 1 | 曹芳 | 堂侄 | 魏废帝 | 239年 | 曹操之曾孙、任城王曹彰之孙、曹楷之子,魏明帝养子 | 以太子即位,254年被司马师废为齐王,后入晋为邵陵县公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吴大帝孙权 | 1 | 孙登 | 庶长子 | 宣太子 | 229年-241年 | 徐夫人以养母身份抚养他,241年,孙登病逝 |
2 | 孙和 | 三子 | 文皇帝 | 242年-250年 | 王夫人所生,后来被废黜,253年,被宗室孙峻赐死,264年,其子孙皓即位 | |
3 | 孙亮 | 七子 | 史称吴废帝 | 250年-252年 | 潘皇后所生,以太子即位,258年,孙𬘭废孙亮为会稽王,260年,贬为候官侯,自杀 | |
吴景帝孙休 | 1 | 孙𩅦(雨+单,音湾) | 嫡长子 | 262年-264年 | 朱皇后所生,264年被废,266年为孙皓所杀 | |
吴末帝孙皓 | 1 | 孙瑾 | 长子 | 269年-280年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生母/本生父母 | 备注 | |
晋武帝司马炎 | 1 | 司马衷 | 嫡子(排行第二,同母兄夭折) | 晋惠帝 | 267年-290年 | 武元皇后杨艳 | 以太子即位 |
晋惠帝司马衷 | 1 | 司马遹 | 庶长子 | 愍怀太子 | 290年-299年 | 淑媛谢玖 | 300年被嫡母贾南风杀害 |
2 | 司马臧 | 皇太孙,司马遹庶次子 | 濮阳哀王 | 300年-301年 | 保林蒋俊 | 300年司马伦杀贾后,复以太子之子临淮王司马臧为皇太孙。301年,司马伦篡位,司马臧被改封为濮阳王,不久被司马伦所杀 | |
3 | 司马尚 | 皇太孙,司马遹庶出三子 | 冲太孙 | 301年-302年 | 301年,赵王司马伦篡位称帝,不久败死,复以太子之子襄阳王司马尚为皇太孙,302年去世 | ||
4 | 司马覃 | 侄子 | 302年-304年 | 清河康王司马遐之子,晋武帝之孙 | 302年,齐王司马冏上书建议封司马覃为皇太子。304年,司马颖控制政府,废太子司马覃复为清河王,永嘉初被害 | ||
5 | 司马颖 | 皇太弟,晋惠帝十六弟 | 成都县王 | 304年 | 才人程氏 | 304年控制政府,废太子司马覃,自为皇太弟,后为司马颙所击败,同年被废杀 | |
6 | 司马炽 | 皇太弟,晋惠帝二十五弟 | 晋怀帝 | 304年-306年 | 中才人王媛姬 | 304年,河间王司马颙控制政府时所遴选,306年惠帝被毒杀后即位 | |
晋怀帝司马炽 | 1 | 司马诠 | 侄子 | 307年-311年 | 父:清河康王司马遐 | 永嘉之乱被俘 | |
2 | 司马端 | 侄子 | 311年 | 父:清河康王司马遐 | 永嘉之乱后,大将军苟晞立豫章王司马端为皇太子,70天后被汉赵俘虏 | ||
3 | 司马邺 | 侄子 | 晋愍帝 | 312年-313年 | 吴王司马晏之子,晋武帝之孙 | 311年,晋怀帝于洛阳被俘之后司马业逃亡许昌,后在雍州刺史贾疋的护送下逃入长安,312年,自立为皇太子。313年晋怀帝于平阳遇害之后,司马业于长安即帝位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生母/本生父母 | 备注 | |
晋元帝司马睿 | 1 | 司马绍 | 庶长子 | 晋明帝 | 318年-322年 | 妾荀氏 | 以太子即位 |
晋明帝司马绍 | 1 | 司马衍 | 嫡长子 | 晋成帝 | 325年 | 皇后庾文君 | 以太子即位 |
晋康帝司马岳 | 1 | 司马聃 | 嫡长子 | 晋穆帝 | 344年 | 献皇后褚蒜子 | 以太子即位 |
晋简文帝司马昱 | 1 | 司马曜 | 庶子,三子 | 晋孝武帝 | 372年 | 夫人李陵容 | 以太子即位 |
晋孝武帝司马曜 | 1 | 司马德宗 | 庶长子 | 晋安帝 | 387年-396年 | 淑媛陈归女 | 以太子即位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成武帝李雄 | 1 | 李班 | 侄子 | 成哀帝 | 324年-334年 | 李雄之兄李荡之子,以太子即位,同年被李雄之子李越所杀。 |
汉昭文帝李寿 | 1 | 李势 | 庶长子 | 史称汉末主 | 338年-343年 | 李宫人所生,以太子即位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汉光文帝刘渊 | 1 | 刘和 | 嫡长子 | 310年 | 呼延皇后所生,以太子即位,旋被刘聪所杀 | |
汉昭武帝刘聪 | 1 | 刘乂 | 皇太弟 | 310年-317年 | 刘渊单皇后所生,310年,刘聪政变,杀其兄皇帝刘和,刘聪为刘渊庶子,而刘乂为嫡子,故立其为皇太弟,317年,被刘聪皇子刘粲诬告刘乂谋反,被废为北部王,不久为刘粲派人所杀 | |
2 | 刘粲 | 嫡子 | 汉隐帝 | 317年-318年 | 呼延皇后所生,以太子即位 | |
汉隐帝刘粲 | 1 | 刘元公 | 嫡子 | 318年 | 靳皇后所生 | |
前赵末帝刘曜 | 1 | 刘熙 | 嫡子 | 319年-329年 | 羊皇后所生,328年,刘曜兵败为后赵所俘,刘熙成为汉赵实际上的领导人,但并未登基称帝。329年,后赵中山公石虎大破汉赵军,刘熙被擒,不久被杀,汉赵自此灭亡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生母/本生父母 | 备注 | |
后赵明帝石勒 | 1 | 石弘 | 庶子,次子 | 海阳王 | 330年-333年 | 程夫人 | 以太子即位,被族兄石虎废杀 |
后赵武帝石虎 | 1 | 石邃 | 嫡长子(一说排行二,同母兄夭折) | 337年 | 天王皇后郑樱桃 | 330年立为齐王,333年立为魏王太子,337年立为皇太子,同年被其父石虎处死 | |
2 | 石宣 | 嫡子,次子 | 337年-348年 | 天王皇后杜珠 | 333年为河间王,337年立为皇太子,348年被其父石虎虐杀 | ||
3 | 石世 | 嫡子,最幼子 | 348年-349年 | 刘皇后 | 初为齐公,348年立为皇太子,349年继石虎为皇帝,同年被异母兄石遵废杀 | ||
后赵彭城王石遵 | 1 | 石衍 | 侄子 | 349年 | 石遵兄燕王石斌之子 | 被冉闵所弑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冉魏平帝冉闵 | 1 | 冉智 | 嫡子 | 350年-352年 | 董皇后所生,冉魏亡后被俘。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前秦明帝苻健 | 1 | 苻苌 | 嫡长子 | 献哀太子 | 351年-354年 | 强皇后所生,354年为流矢所中死 |
2 | 苻生 | 嫡子,三子 | 前秦厉王 | 355年 | 强皇后所生,以太子即位 | |
前秦宣昭帝苻坚 | 1 | 苻宏 | 嫡子 | 357年-385年 | 苟皇后所生,苻坚死后南逃东晋,随桓玄篡晋,失败被杀 | |
前秦哀平帝苻丕 | 1 | 苻宁 | 嫡子 | 385年-386年 | 杨皇后所生,苻坚死后南逃东晋,投奔叔父苻宏 | |
前秦高帝苻登 | 1 | 苻懿 | 皇太弟,族弟 | 献哀太弟 | 387年-388年 | 387年,苻懿为哀平帝苻丕之子,封勃海王,苻丕被晋军所杀之后,大臣护送苻懿及弟弟济北王苻昶到远房堂兄南安王苻登所控制地区。苻登起初提议拥护苻懿继位,但在大部分部下拥护之下自己继位,封苻懿当太弟,388年,苻懿去世,苻登改封儿子苻崇当太子 |
2 | 苻崇 | 子 | 史称前秦末主 | 388年-394年 | 苻登被杀后,以太子即位 | |
前秦哀平帝苻崇 | 1 | 苻宣 | 子 | 394年 | 苻崇死后投靠仇池杨盛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后秦武昭帝姚苌 | 1 | 姚兴 | 嫡长子 | 后秦文桓帝 | 386年-394年 | 虵皇后所生,以太子即位 |
后秦文桓帝姚兴 | 1 | 姚泓 | 长子 | 史称后秦末主 | 402年-416年 | 以太子即位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后凉懿武帝吕光 | 1 | 吕绍 | 嫡子 | 后凉隐王 | 396年-399年 | 石皇后所生,吕光内禅,以太子即位,被吕纂所杀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前燕文明帝慕容皝 | 1 | 慕容儁 | 嫡子,次子 | 前燕景昭帝 | 335年-348年 | 段皇后所生,以太子即位 |
前燕景昭帝慕容儁 | 1 | 慕容晔 | 嫡长子 | 献怀太子 | 352年-356年 | 可足浑皇后所生,356年七月十二日病逝 |
2 | 慕容𬀩 | 嫡子,三子 | 前燕幽帝 | 357年-360年 | 可足浑皇后所生,以太子即位 | |
前燕幽帝慕容𬀩 | 1 | 慕容冲 | 皇太弟,慕容𬀩幼弟 | 西燕威帝 | 384年-385年 | 384年,西燕济北王慕容泓先为部属高盖所杀,慕容冲才被拥立为皇太弟,未登帝位前实际上已是国家元首,但因兄长慕容𬀩仍然在世,而原为前燕皇帝,当时由前秦所扣留,所以慕容冲只称太弟,到慕容𬀩被前秦所杀才称皇帝,385年,慕容冲即帝位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后燕成武帝慕容垂 | 1 | 慕容宝 | 嫡子,四子 | 后燕惠愍帝 | 384年-396年 | 成昭皇后所生,以太子即位 |
后燕惠愍帝慕容宝 | 1 | 慕容策 | 嫡子,三子 | 献哀太子 | 396年-398年 | 惠德皇后所生,被兰汗谋杀 |
后燕昭武帝慕容盛 | 1 | 慕容定 | 子 | 400年-401年 | 在父慕容盛死后被叔祖慕容熙所废,旋被杀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北燕惠懿帝慕容云 | 1 | 慕容彭城 | 嫡子 | 408年-409年 | 李皇后所生,被冯跋所杀 | |
北燕文成帝冯跋 | 1 | 冯永 | 嫡长子 | 409年-426年 | 孙王后所生,病逝 | |
2 | 冯翼 | 次子 | 426年-430年 | 被北燕昭成帝冯弘遣使赐死。 | ||
北燕昭成帝冯弘 | 1 | 冯王仁 | 嫡子 | 432年-436年 | 慕容王后所生,被高句丽王高琏处死。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南燕献武帝慕容德 | 1 | 慕容超 | 侄子 | 史称南燕末主 | 405年 | 慕容德哥哥北海王慕容纳之子,以太子即位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夏武烈帝赫连勃勃 | 1 | 赫连璝 | 长子 | 413年-424年 | 424年,赫连勃勃欲废太子赫连璝,改立酒泉公赫连伦,赫连璝发兵攻杀赫连伦,后赫连昌再袭杀赫连璝平乱,赫连勃勃遂以赫连昌为太子。 | |
2 | 赫连昌 | 三子 | 史称夏秦王 | 424年-425年 | 425年,赫连勃勃去世,赫连昌继位,428年,北魏俘赫连昌,43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封其为秦王,434年,赫连昌叛魏西逃,途中被抓获格杀。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生母/本生父母 | 备注 | |
宋武帝刘裕 | 1 | 刘义符 | 庶长子 | 宋少帝 | 420年-422年 | 夫人张阙 | 以太子即位 |
宋文帝刘义隆 | 1 | 刘劭 | 嫡长子 | 元凶 | 429年-453年 | 元皇后袁齐妫 | 杀其父以太子即位 |
宋元凶刘劭 | 1 | 刘伟之 | 嫡长子 | 453年 | 皇后殷玉英 | 被刘骏处死 | |
宋孝武帝刘骏 | 1 | 刘子业 | 嫡长子 | 史称宋前废帝 | 454年-464年 | 文穆皇后王宪嫄 | 以太子即位 |
宋明帝刘彧 | 1 | 刘昱 | 庶长子 | 史称宋后废帝 | 466年-472年 | 贵妃陈妙登 | 以太子即位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齐高帝萧道成 | 1 | 萧赜 | 嫡长子 | 齐武帝 | 479年-482年 | 嫡妻刘智容所生,以太子即位 |
齐武帝萧赜 | 1 | 萧长懋 | 嫡长子 | 齐文帝 | 482年-493年 | 嫡妻裴惠昭所生,493年去世 |
2 | 萧昭业 | 皇太孙,萧长懋嫡长子 | 史称齐前废帝 | 493年 | 太子妃王宝明所生,本封南郡王,萧长懋去世后被立为皇太孙,时年21岁。493年,武帝去世后以太孙继位。494年,被贬为郁林王,被萧鸾派兵杀害。 | |
齐明帝萧鸾 | 1 | 萧宝卷 | 嫡子(排行第二) | 东昏侯 | 494年-498年 | 西昌侯夫人(追尊皇后)刘惠端所生,以太子即位,被杀后追废为东昏侯 |
齐东昏侯萧宝卷 | 1 | 萧诵 | 庶长子 | 498年-501年 | 淑仪黄氏所生,立为太子,齐亡被害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梁武帝萧衍 | 1 | 萧统 | 庶长子 | 昭明太子/昭明皇帝 | 502年-531年 | 贵嫔丁令光所生,531年去世 |
2 | 萧纲 | 庶次子 | 梁简文帝 | 531年-549年 | 贵嫔丁令光所生,以太子即位 | |
梁简文帝萧纲 | 1 | 萧大器 | 嫡长子 | 哀太子 | 549年-551年 | 太子妃(追尊皇后)王灵宾所生,被侯景所杀 |
梁临贺王萧正德 | 1 | 萧见理 | 长子 | 548年 | ||
梁武陵王萧纪 | 1 | 萧圆照 | 嫡长子 | 552年-553年 | ||
梁元帝萧绎 | 1 | 萧方矩 | 庶四子 | 愍怀太子 | 552年-554年 | 袁贵人所生,被西魏所杀 |
梁贞阳侯萧渊明 | 1 | 萧方智 | 堂侄,梁元帝九子 | 梁敬帝 | 555年 | 贵妃夏王丰所生,当梁元帝在江陵被杀之时,555年陈霸先、王僧辩拥立萧方智以太宰承制于建康,但是之后北齐将贞阳侯萧渊明送回之后,王僧辩又拥立萧渊明为皇帝,以萧方智为太子,之后陈霸先诛杀王僧辩,立萧方智为皇帝 |
西梁宣帝萧詧 | 1 | 萧岿 | 嫡长子 | 西梁明帝 | 555年-562年 | 王皇后所生,以太子即位 |
西梁明帝萧岿 | 1 | 萧琮 | 嫡长子 | 西梁孝靖帝(后主) | ?-585年 | 张皇后所生,以太子即位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生母/本生父母 | 备注 | |
陈文帝陈蒨 | 1 | 陈伯宗 | 嫡长子 | 史称陈废帝 | 559年-566年 | 安德皇后沈妙容 | 以太子即位 |
陈废帝陈伯宗 | 1 | 陈至泽 | 嫡长子 | 567年-568年 | 皇后王少姬 | 被废,陈亡后入隋 | |
陈宣帝陈顼 | 1 | 陈叔宝 | 嫡长子 | 长城炀公,史称陈后主 | 569年-582年 | 皇后柳敬言 | 以太子即位 |
陈后主陈叔宝 | 1 | 陈胤 | 庶长子 | 吴兴王 | 582年-588年 | 姬孙氏 | 被废,陈亡后入隋 |
2 | 陈深 | 庶子,四子 | 588年-589年 | 贵妃张丽华 | 陈亡后入隋封枹罕太守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生母/本生父母 | 备注 | |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 1 | 拓跋焘 | 庶长子 | 北魏太武帝 | 422年-423年 | 杜夫人 | 以太子即位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1 | 拓跋晃 | 庶长子 | 景穆皇帝 | 427年-451年 | 贺夫人 | 451年暴死 |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 | 1 | 拓跋弘 | 庶长子 | 北魏献文帝 | 456年-465年 | 李贵人 | 以太子即位 |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 | 1 | 元宏 | 庶长子 | 北魏孝文帝 | 469年-471年 | 李夫人 | 献文帝内禅,以太子即位 |
北魏孝文帝元宏 | 1 | 元恂 | 庶长子 | 493年-496年 | 贵人林氏 | 被其父拓跋宏废杀 | |
2 | 元恪 | 庶次子 | 北魏宣武帝 | 497年-499年 | 贵人高照容 | 以太子即位 | |
北魏宣武帝元恪 | 1 | 元诩 | 庶子(排行3,唯一存活的儿子) | 北魏孝明帝 | 512年-515年 | 充华嫔胡氏 | 以太子即位 |
北魏孝明帝元诩 | 1 | 元氏 | 庶出独女 | 女帝 | 528年 | 充华嫔潘外怜 | 528年元诩暴死宫中后,她的祖母灵太后伪称此孙女为男,拥立为帝(以“太子”即位),后发觉真相不可藏,改立年仅3岁的元钊为帝。在位仅一天。灵太后败死,元氏下落不详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 1 | 元长仁 | 嫡长子 | 549年-550年 | 高皇后之子,高欢外孙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西魏文帝元宝炬 | 1 | 元钦 | 嫡长子 | 史称西魏废帝 | 535年-551年 | 乙弗皇后所生,以太子即位,后被宇文泰所废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生母/本生父母 | 备注 | |
北齐文宣帝高洋 | 1 | 高殷 | 嫡长子 | 济南闵悼王,史称北齐废帝 | 550年-559年 | 昭信皇后李祖娥 | 以太子即位,后被叔父高演废为济南王,次年被杀害 |
北齐孝昭帝高演 | 1 | 高百年 | 嫡子(排行二) | 乐陵王 | 560年-561年 | 顺成皇后元氏 | 其父高演临终废之为乐陵王。后被叔父高湛所杀 |
北齐武成帝高湛 | 1 | 高纬 | 嫡子(排行二) | 北齐后主 | 562年-565年 | 武成皇后胡氏 | 武成帝内禅,以太子即位 |
北齐后主高纬 | 1 | 高恒 | 嫡长子 | 北齐幼主 | 570年-577年 | 皇后穆黄花 | 后主内禅,以太子即位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北周武帝宇文邕 | 1 | 宇文赟 | 庶长子 | 北周宣帝 | 572年3月-578年 | 李娥姿所生,以太子即位 |
北周宣帝宇文赟 | 1 | 宇文阐 | 嫡长子 | 北周静帝 | 579年 | 朱满月所生,宣帝内禅,以太子即位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生母/本生父母 | 备注 | |
隋文帝杨坚 | 1 | 杨勇 | 嫡长子 | 房陵王 | 581年-600年 | 文献皇后独孤伽罗 | 后被废为庶人,其弟杨广即位后将其赐死。追封为房陵王 |
2 | 杨广 | 嫡次子 | 隋炀帝 | 601年-604年 | 文献皇后独孤伽罗 | 以太子即位 | |
隋炀帝杨广 | 1 | 杨昭 | 嫡长子 | 元德太子/孝成皇帝 | 605年-606年 | 愍皇后萧氏 | 606年去世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生母/本生父母 | 备注 | |
唐高祖李渊 | 1 | 李建成 | 嫡长子 | 隐太子 | 618年-626年 | 太穆皇后窦氏 | 626年玄武门之变被其弟李世民所杀 |
2 | 李世民 | 嫡子,次子 | 唐太宗 | 626年 | 太穆皇后窦氏 | 玄武门之变后被册为太子,高祖内禅,以太子即位 | |
唐太宗李世民 | 1 | 李承乾 | 嫡长子 | 恒山愍王 | 626年-643年 | 文德皇后长孙氏 | 643年被废 |
2 | 李治 | 嫡子,九子 | 唐高宗 | 643年-649年 | 文德皇后长孙氏 | 以太子即位 | |
唐高宗李治 | 1 | 李忠 | 庶长子 | 652年-656年 | 刘宫人 | 656年废为燕王,664年被赐死 | |
2 | 李弘 | 嫡子,五子 | 义宗孝敬皇帝 | 656年-675年 | 圣神皇帝武则天 | 病逝 | |
3 | 李贤 | 嫡子,六子 | 章怀太子 | 675年-680年 | 圣神皇帝武则天 | 被废,后被其母武则天赐死 | |
4 | 李哲 | 嫡子,七子 | 唐中宗 | 680年-683年 | 圣神皇帝武则天 | 以太子即位,后被废为庐陵王,后复位 | |
5 | 李重照 | 皇太孙,李哲嫡长子 | 懿德太子 | 682年-683年 | 皇后韦香儿 | 682年,于李显仍健在并未被废黜的情况之下被封为皇太孙,太子、太孙并存,时年仅1岁,不过太孙并不开府设官。 | |
唐中宗李哲 | 1 | 李重照(圣历年间改名李重润) | 嫡长子 | 懿德太子 | 683年-684年 | 皇后韦香儿 | 684年随父被废,圣历年间因其父复为皇太子,改封邵王。大足元年被祖母武则天赐死 |
唐睿宗李旦 | 1 | 李成器 | 嫡长子 | 让皇帝 | 684年-690年 | 刘皇后 | 690年因祖母武则天称帝,降为皇孙。其父睿宗即位后,辞位不为太子,封宋王、宁王 |
则天皇帝武曌 | 1 | 武旦 | 皇嗣,武则天第四子(高宗嫡子,八子) | 唐睿宗 | 690年-698年 | 圣神皇帝武则天 | 690年因其母武则天称帝,降为皇嗣,改姓武,698年改封相王 |
2 | 武显 | 武则天第三子(高宗嫡子,七子) | 唐中宗 | 698年-705年 | 圣神皇帝武则天 | 698年由其母武则天重新立为太子,改名武显。705年神龙革命,武则天将皇帝位传给李显。李显恢复唐为国号,复名李显 | |
唐中宗李显 | 2 | 李重俊 | 庶子,三子 | 节愍太子 | 706年-707年 | 反对嫡母韦皇后的政变失败被杀 | |
唐睿宗李旦 | 2 | 李隆基 | 庶子,三子 | 唐玄宗 | 710年-712年 | 德妃窦氏 | 睿宗内禅,以太子即位 |
唐玄宗李隆基 | 1 | 李瑛 | 庶子,次子 | 714年-737年 | 赵丽妃 | 被其父李隆基废杀 | |
2 | 李亨 | 庶子,三子 | 唐肃宗 | 738年-756年 | 杨贵嫔 | 安史之乱,玄宗与皇室成员一同西逃,马嵬驿赐死杨贵妃后,玄宗逃向四川,太子李亨奔灵武,并于该地即位,是为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玄宗只能追认肃宗的即位 | |
唐肃宗李亨 | 1 | 李豫 | 庶长子 | 唐代宗 | 758年-762年 | 吴宫人 | 以太子即位 |
唐代宗李豫 | 1 | 李适 | 庶长子 | 唐德宗 | 764年-779年 | 妾沈氏 | 以太子即位 |
唐德宗李适 | 1 | 李诵 | 嫡长子 | 唐顺宗 | 779年-805年 | 王皇后 | 以太子即位 |
唐顺宗李诵 | 1 | 李纯 | 嫡长子 | 唐宪宗 | 805年 | 庄宪皇后 | 顺宗内禅,以太子即位 |
唐宪宗李纯 | 1 | 李宁 | 庶长子 | 惠昭太子 | 809年-811年 | 纪美人 | 811年去世 |
2 | 李恒 | 嫡子,三子 | 唐穆宗 | 812年-820年 | 郭贵妃 | 以太子即位 | |
唐穆宗李恒 | 1 | 李湛 | 庶长子 | 唐敬宗 | 822年-824年 | 王贵妃 | 以太子即位 |
唐文宗李昂 | 1 | 李永 | 庶长子 | 庄恪太子 | 832年-838年 | 王德妃 | 838年去世 |
2 | 李成美 | 侄子 | 839年-840年 | 唐敬宗六子,840年,宦官仇士良乘文宗卧病将其废黜为陈王 | |||
3 | 李瀍 | 皇太弟,文宗五弟 | 唐武宗 | 840年 | 穆宗韦妃 | 840年,宦官仇士良废太子李成美后所改立,文宗去世后继位,是为武宗 | |
唐武宗李炎 | 1 | 李忱 | 皇太叔,宪宗十三子 | 唐宣宗 | 846年 | 宪宗郑宫人 | 846年,武宗病重,以诸皇子年纪尚幼,下诏封李忱为皇太叔,实际上人选是由诸宦官决定,846年,武宗去世后继位,是为宣宗 |
唐宣宗李忱 | 1 | 李漼 | 庶长子 | 唐懿宗 | 859年 | 晁美人 | 宦官王宗实乘宣宗卧病,拥立为太子 |
唐懿宗李漼 | 1 | 李儇 | 五子 | 唐僖宗 | 873年 | 王贵妃 | 宦官刘行深乘懿宗卧病,拥立为太子,以太子即位 |
唐僖宗李儇 | 1 | 李晔 | 皇太弟,僖宗七弟 | 唐昭宗 | 888年 | 宫人王氏 | 僖宗病重时,被宦官杨复恭所推,矫诏所立,888年,僖宗去世后继位,是为昭宗 |
唐昭宗李晔 | 1 | 李裕 | 嫡长子 | 897年-901年 | 何皇后 | 宦官刘季述、王仲先等为求自保,故拥立太子李裕,李晔被幽禁并尊为太上皇,901年,孙德昭等人杀刘季述、王仲先等,迎昭宗复位, 废为德王,被蒋玄晖所杀 | |
2 | 李祝 | 嫡子,九子 | 唐哀帝 | 904年 | 何皇后 | 以太子即位,被朱温废黜,唐朝灭亡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南吴睿帝杨溥 | 1 | 杨琏 | 嫡长子 | 弘农靖王 | 930年-937年 | 王皇后之子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南唐烈祖李昪 | 1 | 李璟 | 嫡长子 | 南唐元宗 | 940年-943年 | 宋皇后之子,以太子即位 |
南唐元宗李璟 | 1 | 李景遂 | 皇太弟,元宗三弟 | 文成太弟 | 947年-958年 | 947年,李璟称兄终弟及乃其父南唐烈祖李昪遗命,南唐屡败于后周,958年,李景遂请辞太弟,被改封晋王,李璟另封嫡长子李弘冀为太子。后为李弘冀派人毒杀,被追赠为皇太弟 |
2 | 李弘冀 | 嫡长子 | 文献太子 | 958年-959年 | 钟皇后所生,病逝 | |
3 | 李煜 | 嫡子,六子 | 史称南唐后主 | 961年 | 钟皇后所生,以太子即位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闽惠宗王延钧 | 1 | 王继鹏 | 嫡次子 | 闽康宗 | 930年-937年 | 嫡妃刘华(南汉清远公主)所生,弑父以太子继位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前蜀高祖王建 | 1 | 王宗懿 | 庶子,次子 | 908年-913年 | 张贵妃所生,诛杀王建宠臣唐道袭之后被杀 | |
2 | 王衍 | 庶子,11子 | 史称前蜀后主 | 913年10月-918年 | 小徐妃所生,以太子即位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后蜀高祖孟知祥 | 1 | 孟昶 | 三子 | 史称后蜀后主 | 934年 | 以太子即位 |
后蜀后主孟昶 | 1 | 孟元喆 | 长子 | 962年-965年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生母/本生父母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宋太宗赵匡义 | 1 | 赵恒 | 庶子,三子 | 宋真宗 | 李夫人 | 995年-997年 | 以太子即位 |
宋真宗赵恒 | 1 | 赵祯 | 庶子,六子 | 宋仁宗 | 母李氏,刘德妃夺为己子,后刘氏为皇后。 | 1018年-1022年 | 以太子即位 |
宋仁宗赵祯 | 1 | 赵曙 | 堂侄 | 宋英宗 | 太宗曾孙,商恭靖王赵元份之孙,濮安懿王赵允让之子 | 1062年-1063年 | 以太子即位 |
宋英宗赵曙 | 1 | 赵顼 | 嫡长子 | 宋神宗 | 高皇后 | 1066年-1067年 | 以太子即位 |
宋神宗赵顼 | 1 | 赵煦 | 庶子,六子 | 宋哲宗 | 1085年 | 朱德妃所生,以太子即位 | |
宋徽宗赵佶 | 1 | 赵桓 | 嫡长子 | 宋钦宗 | 1115年-1125年 | 王皇后所生,徽宗内禅,以太子即位 | |
宋钦宗赵桓 | 1 | 赵谌 | 嫡长子 | 1126年-1127年 | 朱皇后所生,被金人所虏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宋高宗赵构 | 1 | 赵敷 | 庶子,独生子 | 元懿太子 | 1130年 | 潘贤妃所生,1130年,苗溥、刘彦正逼迫高宗退位,拥立赵旉为傀儡皇帝,宰相张浚闻知,便杀死刘彦正等人拥立高宗复位。赵旉被废位后封魏国公,不久后便受惊而死 |
2 | 赵昚 | 族侄 | 宋孝宗 | 1162年 | 宋高宗养子,宋太祖七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六世孙,父亲为秀安僖王赵子偁。由于高宗的唯一儿子元懿太子夭折后再没有嗣子,所以只好从其他宗族中选择后继者 | |
宋孝宗赵昚 | 1 | 赵愭 | 嫡长子 | 庄文太子 | 1165年-1167年 | 郭夫人所生,早亡 |
2 | 赵惇 | 嫡子,次子 | 宋光宗 | 1171年-1189年 | 郭夫人所生,孝宗内禅,以太子即位 | |
宋光宗赵惇 | 1 | 赵扩 | 嫡长子 | 宋宁宗 | 1194年 | 李皇后所生,光宗内禅,以太子即位 |
宋宁宗赵扩 | 1 | 赵询 | 族侄 | 景献太子 | 1205年-1220年 | 宋太祖次子燕王赵德昭九世孙 |
宋理宗赵昀 | 1 | 赵禥 | 侄子 | 宋度宗 | 1260年-1264年 | 理宗弟嗣荣王赵与芮之子,宋理宗的侄儿,以太子即位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 1 | 耶律倍 | 嫡长子 | 辽义宗 | 916年-926年 | 述律平所生,封为东丹王,生辽世宗耶律阮 |
辽太宗耶律德光 | 1 | 耶律李胡 | 皇太弟,三弟 | 章肃帝 | 930年-947年 | 太后述律平的幼子,受述律太后宠爱,947年,太宗在河南汴梁皇宫将国号“大契丹国”改为“大辽”,从大契丹国皇帝变为大辽皇帝,辽朝国号正式出现,数月后,太宗于率军回国途中去世,皇侄永康王耶律兀欲时随军,趁机即帝位,是为世宗,耶律李胡被废 |
辽圣宗耶律隆绪 | 1 | 耶律宗真 | 庶长子 | 辽兴宗 | 1021年-1031年 | 萧耨斤所生,以太子即位 |
辽兴宗耶律宗真 | 1 | 耶律重元 | 皇太弟,二弟 | 1037年-1055年 | 萧耨斤所生,1055年,兴宗去世,皇子道宗耶律洪基继位,被改封为皇太叔 | |
辽道宗耶律洪基 | 1 | 耶律重元 | 皇太叔,二叔 | 1055年-1063年 | 1055年,兴宗同母之次弟,本在兴宗朝时为皇太弟,兴宗子道宗即位后,将其改封为皇太叔,1063年,耶律重元与其子耶律涅鲁古发动滦河之乱,事败后自杀 | |
2 | 耶律濬 | 嫡长子 | 昭怀太子/辽顺宗 | 1065年-1077年 | 萧观音所生,1077年,耶律乙辛陷害皇太子谋反,使道宗废其为庶人,耶律浚被耶律乙辛的手下所杀,死时才二十岁 | |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 | 1 | 耶律和鲁斡 | 皇太叔,二叔祖父 | 义和仁寿皇太叔 | 1103年-1110年 | 兴宗萧皇后所生,道宗同母之次弟,1106年,被封为义和仁寿皇太叔,1110年,天祚帝尚在位时去世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1 | 完颜晟 | 谙版勃极烈,四弟 | 金太宗 | 1115年-1123年 | 金国初年采兄终弟及制,完颜吴乞买于其兄金太祖在位时被封为谙版勃极烈,“谙版勃极烈”有储君之意,所以完颜吴乞买的地位就相当于皇太弟,1123年,太祖去世后继位,是为太宗 |
金太宗完颜晟 | 1 | 完颜斜也 | 谙版勃极烈,五弟 | 辽智烈王 | 1123年-1130年 | 金国初年采兄终弟及制,金太宗即位后,将谙版勃极烈之称号转授其弟完颜斜也,1130年,太宗尚在位时去世 |
2 | 完颜亶 | 谙版勃极烈,侄孙 | 金熙宗 | 1132年-1135年 | 太祖之嫡长子完颜宗峻之嫡子,1130年,原谙版勃极烈完颜斜也去世后,储君之位虚悬。1132年 ,经诸臣建议,始立完颜亶为谙版勃极烈,时年14岁。实则,完颜亶是太宗的“侄孙”。 1135年,太宗去世后继位,是为熙宗 | |
金熙宗(金闵宗)完颜亶 | 1 | 完颜济安 | 嫡长子 | 英悼太子 | 1142年 | 裴满皇后所生,三月册立,十二月去世 |
金海陵王完颜亮 | 1 | 完颜光英 | 嫡长子 | 1152年-1161年 | 徒单皇后所生,1161年,完颜亮被杀,光英也在汴京被杀,时年十二 | |
金世宗完颜雍 | 1 | 完颜允恭 | 嫡子,次子 | 宣孝太子/金显宗 | 1162年-1185年 | 乌林答皇后所生,1185年完颜允恭去世 |
2 | 完颜璟 | 皇太孙,完颜允恭嫡长子 | 金章宗 | 1186年-1189年 | 世宗之太子完颜允恭之子,徒单夫人所生,1185年完颜允恭去世后被封为原王。1186年,被立为皇太孙,时年19岁,1189年,世宗去世后继位,是为章宗 | |
金卫绍王完颜永济 | 1 | 完颜从恪 | 嫡长子 | 1210年-1213年 | 徒单皇后所生,胡沙虎弑君,废完颜从恪 | |
金宣宗完颜珣 | 1 | 完颜守忠 | 嫡长子 | 庄献太子 | 1213年-1215年 | 1215年正月去世 |
2 | 完颜铿 | 皇太孙,完颜守忠子 | 冲怀太孙 | 1215年 | 1215年冬去世,只两岁 | |
3 | 完颜守礼 | 庶子,三子 | 金哀宗 | 1216年-1223年 | 王元妃所生,以太子即位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元太祖铁木真 | 1 | 窝阔台 | 嫡三子 | 元太宗 | 1219年-1229年 | 孛儿帖皇后所生,1219年西征前元太祖成吉思汗立为继承人,1227年元太祖去世,拖雷监国两年后,1229年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蒙古帝国大汗),去世后追尊为元太宗。 |
元太宗窝阔台 | 1 | 失烈门 | 皇太孙,阔出之子 | 1236年-1241年 | 元太宗窝阔台有意立其子阔出为继承人,可惜1236年阔出去世,太宗于是指定阔出之子失烈门为继承人,1241年太宗去世,太宗昭慈皇后(乃马真后)临朝称制,采用种种手段,剥夺了失烈门的继承权,最终使得她的儿子贵由1246年成功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蒙古帝国大汗),去世后追尊为元定宗。定宗1248年去世,生前未立继承人,之后定宗钦淑皇后(海迷失后)临朝称制,1251年宗王们拥立拖雷嫡长子蒙哥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蒙古帝国大汗),去世后追尊为元宪宗。宪宗1259年去世,生前未立继承人,1260年其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分别在部分宗王的支持下先后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蒙古帝国大汗),1264年忽必烈最终取胜,忽必烈就是元世祖,他于1271年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从大蒙古国皇帝变为大元皇帝,元朝国号正式出现。 | |
元世祖忽必烈 | 1 | 真金 | 嫡次子 | 元裕宗 | 1273年-1286年 | 察必皇后所生,1286年去世,1293年其子铁穆耳被立为继承人,1294年即位,是为成宗 |
2 | 铁穆耳 | 皇太孙,真金三子 | 元成宗 | 1293年-1294年 | 世祖之太子真金之子,1286年1月真金去世,世祖一直未确定继承人。1293年,被授予原来太子的旧玺,时年29岁。 1294年,世祖去世后继位,是为成宗 | |
元成宗铁穆耳 | 1 | 德寿 | 嫡子 | 1305年-1306年 | 失怜答里(弘吉剌氏)所生,1306年1月去世 | |
元武宗海山 | 1 | 爱育黎拔力八达 | 次弟 | 元仁宗 | 1307年-1311年 | 元顺宗答己夫人所生,元成宗去世,皇子海山坐镇和林,皇后及忽必烈子阿难达欲排除海山,海山之弟爱育黎拔力八达抢先入宫平变并监国,以待海山即帝位,因功被海山立为皇太弟,但史书大部分记载其为皇太子,1311年,武宗去世后继位,是为仁宗 |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 1 | 硕德八剌 | 嫡长子 | 元英宗 | 1316年-1320年 | 阿纳失失里(弘吉剌氏)所生,以太子即位 |
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 1 | 阿速吉八 | 嫡长子 | 元兴宗 | 1324年-1328年 | 八不罕皇后所生,以太子即位 |
元明宗和世琜 | 1 | 图帖睦尔 | 次弟 | 元文宗 | 1329年 | 武宗唐兀妃子所生,1329年,元文宗逊位,与燕帖木儿前去迎接,途中就把明宗毒死,复即帝位。 |
元文宗图帖睦尔 | 1 | 阿剌忒纳答剌 | 嫡长子 | 1330年-1331年 | 卜答失里皇后所生,1331年去世 | |
元惠宗妥懽帖睦尔 | 1 | 燕帖古思 | 堂弟 | 1333年-1340年 | 文宗卜答失里皇后所生,1340年被废 | |
2 | 爱猷识理答腊 | 长子 | 元昭宗 | 1353年-1370年 | 奇皇后所生,1370年以太子即位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明太祖朱元璋 | 1 | 朱标 | 嫡(庶)长子 | 懿文太子,明兴宗 | 1368年-1392年 | 马皇后所养,可能为李淑妃所生,1392年去世 |
2 | 朱允炆 | 皇太孙,朱标嫡子,次子 | 明惠宗 | 1392年-1398年 | 1392年,朱标去世后不久就被封为皇太孙,时年16岁,1398年,太祖去世后继位,是为惠帝 | |
明惠宗朱允炆 | 1 | 朱文奎 | 嫡长子 | 和简太子 | 1399年-1402年 | 马皇后所生,1402年,明成祖攻入南京之后,明惠帝及朱文奎均不知所终,传闻中朱文奎亦死于皇宫大火 |
明成祖朱棣 | 1 | 朱高炽 | 嫡长子 | 明仁宗 | 1404年-1424年 | 徐皇后所生,以太子即位 |
2 | 朱瞻基 | 皇太孙,朱高炽嫡长子 | 明宣宗 | 1411年-1424年 | 1411年,于朱高炽仍健在并未被废黜的情况之下,被封为皇太孙,太子、太孙并存,时年14岁,1424年,成祖去世后,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仁宗,朱瞻基被改立为皇太子 | |
明仁宗朱高炽 | 1 | 朱瞻基 | 嫡长子 | 明宣宗 | 1424年-1425年 | 张皇后所生,以太子即位 |
明宣宗朱瞻基 | 1 | 朱祁镇 | 庶长子 | 明英宗 | 1428年-1435年 | 孙皇后所养,以太子即位 |
明代宗朱祁钰 | 1 | 朱见浚 | 侄子,英宗庶长子 | 明宪宗 | 1449年-1452年 | 英宗周贵妃所生,土木之变,英宗被瓦剌掳去,明代宗即位,孙太后命代宗立朱见浚为皇太子,景泰三年(1452年),被废为沂王 |
2 | 朱见济 | 嫡长子 | 怀献太子 | 1452年-1453年 | 杭皇后所生,1453年去世 | |
明英宗朱祁镇 | 1 | 朱见深 | 庶长子 | 明宪宗 | 1457年-1464年 | 周贵妃所生,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朱见浚改名朱见深,又被立为皇太子,英宗去世后,以太子即位 |
明宪宗朱见深 | 1 | 朱祐极 | 庶子,次子 | 悼恭太子 | 1471年-1472年 | 柏贤妃所生,1472年去世 |
2 | 朱祐樘 | 庶子,三子 | 明孝宗 | 1475年-1487年 | 纪淑妃所生,以太子即位 | |
明孝宗朱祐樘 | 1 | 朱厚照 | 嫡长子 | 明武宗 | 1492年-1505年 | 张皇后所生,以太子即位 |
明世宗朱厚熜 | 1 | 朱载壡 | 庶子,次子 | 庄敬太子 | 1539年-1549年 | 王贵妃所生,1549年去世 |
明穆宗朱载垕 | 1 | 朱翊钧 | 庶子,三子 | 明神宗 | 1568年-1572年 | 李贵妃所生,以太子即位 |
明神宗朱翊钧 | 1 | 朱常洛 | 庶长子 | 明光宗 | 1601年-1620年 | 王贵妃所生,以太子即位 |
明思宗朱由检 | 1 | 朱慈烺 | 嫡长子 | 献愍太子/悼皇帝 | 1630年-1644年 | 周皇后所生,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封朱慈烺为宋王,败退时被送给吴三桂,吴三桂奉他还京,建年号义兴。不足一个月后,清军到北京,吴三桂希望立朱慈烺为明帝,但被摄政王多尔衮拒绝。吴三桂愤而挟持朱慈烺到山西,朱慈烺死在陕西宁家湾 |
明绍宗朱聿键 | 1 | 朱琳源 | 嫡长子 | 庄敬太子 | 1646年 | 曾皇后所生,夭折 |
明昭宗朱由榔 | 1 | 朱慈煊 | 嫡子,三子 | 哀愍太子 | 1651年-1662年 | 王皇后所生,永历十六年(1662年)与其父一同被吴三桂杀于滇京行宫 |
君主 | 皇储 | 与君主关系 | 皇储谥号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清世祖福临 | 1 | 玄烨 | 庶子,三子 | 清圣祖 | 1661年 | 佟佳庶妃所生,遗诏立为太子,释服即位 |
清圣祖玄烨 | 1 | 胤礽 | 嫡子,次子 | 理密亲王 | 1675年-1708年,1709年-1711年 | 赫舍里皇后所生,两立两废 |
清世宗胤禛 | 1 | 弘历 | 密储,庶子,四子 | 清高宗 | 1723年-1735年 | 钮祜禄熹贵妃所生,密储立为太子,释服即位 |
清高宗弘历 | 1 | 永琏 | 密储,嫡子,次子 | 端慧皇太子 | 1736年-1738年 | 富察皇后所生,密储立为太子,1738年去世 |
2 | 颙琰 | 密储,庶子,十五子 | 清仁宗 | 1795年-1796年 | 魏佳皇贵妃所生,密储立为太子,1795年九月,明诏立为太子,次年正月乾隆禅位 | |
清仁宗颙琰 | 1 | 旻宁 | 密储,嫡子,次子 | 清宣宗 | 1799年-1820年 | 喜塔拉皇后所生,密储立为太子,一说乃其继母孝和睿皇后所立。释服即位 |
清宣宗旻宁 | 1 | 奕𬣞 | 密储,嫡子,四子 | 清文宗 | 1846年-1850年 | 钮祜禄皇后所生,密储立为太子,释服即位 |
清文宗奕𬣞 | 1 | 载淳 | 庶长子 | 清穆宗 | 1861年 | 叶赫那拉懿贵妃所生,文宗临终立为太子,释服即位 |
清德宗载湉 | 1 | 溥儁 | 族侄 | 1899年-1900年 | 道光帝曾孙,惇亲王奕誴孙,端郡王载漪之子,光绪帝主持“戊戌变法”失败,慈禧欲废黜光绪,乃于1899年3月18日诏溥儁入宫,封为大阿哥,但外国公使均不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八国联军之役后,慈禧太后以“纵容义和团、获罪祖宗”之名废除溥儁大阿哥之位,命其仍归宗载漪 |
商部族
[编辑]庙号 | 姓名 |
---|---|
商高祖 | 王亥 |
谥号 | 本名 | 追尊者 |
---|---|---|
太王 | 亶父 | 周武王 |
周王季 | 季历 | 周武王 |
文王 | 昌 | 周武王 |
谥号 | 世数 | 本名 | 在位时间 | 追尊者 |
---|---|---|---|---|
庄襄王 (颁布系数时作废) |
太上皇 | 子楚 | 前251年-前247年 | 秦始皇 |
谥号 | 姓名 | 追尊者 |
---|---|---|
(定陶)恭皇 | 刘康 | 哀帝刘欣 |
谥号 | 姓名 | 追尊者 |
---|---|---|
孝德皇 | 刘庆 | 安帝刘祜 |
孝穆皇 | 刘开 | 桓帝刘志 |
孝崇皇 | 刘翼 | 桓帝刘志 |
孝元皇 | 刘淑 | 灵帝刘宏 |
孝仁皇 | 刘苌 | 灵帝刘宏 |
- 只是追尊皇,而不是皇帝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追尊者 |
---|---|---|---|
高皇帝 | 曹腾 | 文帝曹丕 | |
太皇帝 | 曹嵩 | 文帝曹丕 | |
魏太祖 | 武皇帝 | 曹操 | 文帝曹丕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追尊者 |
---|---|---|---|
孝懿王 | 孙锺 | 大帝孙权 | |
吴始祖 | 武烈皇帝 | 孙坚 | 大帝孙权 |
长沙桓王 | 孙策 | 大帝孙权 | |
文皇帝 | 孙和 | 末帝孙皓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追尊者 |
---|---|---|---|
晋高祖 | 宣皇帝 | 司马懿 | 武帝司马炎 |
晋世宗 | 景皇帝 | 司马师 | 武帝司马炎 |
晋太祖 | 文皇帝 | 司马昭 | 武帝司马炎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追尊者 |
---|---|---|---|
楚太祖 | 宣武皇帝 | 桓温 | 楚帝桓玄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追尊者 |
---|---|---|---|
巴郡桓公 | 李虎 | 成武帝李雄 | |
陇西襄王 | 李慕 | 成武帝李雄 | |
成始祖 | 景皇帝 | 李特 | 成武帝李雄 |
(汉)献皇帝 | 李骧 | 汉昭文帝李寿 |
谥号 | 姓名 |
---|---|
景皇帝 | 刘亮 |
献皇帝 | 刘广 |
懿皇帝 | 刘防 |
宣成皇帝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
顺皇帝 | ? | |
威皇帝 | ? | |
宣皇帝 | 石邪 | |
赵世宗 | 元皇帝 | 石周曷朱 |
武皇帝 | 石㔨邪 | |
赵太宗 | 孝皇帝 | 石寇觅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追尊者 |
---|---|---|---|
凉始祖 | 吕望 | ||
敬皇帝 | ? | ||
恭皇帝 | ? | ||
宣皇帝 | ? | ||
景昭皇帝 | 吕婆楼 | ||
文皇帝 | 吕宝 | 吕隆 |
谥号 | 姓名 |
---|---|
景王 | 李弇 |
简王 | 李昶 |
辽东公
[编辑]庙号 | 谥号 | 姓名 | 在位时间 |
---|---|---|---|
燕高祖 | 武宣皇帝 | 慕容廆 | 307年-333年 |
谥号 | 姓名 |
---|---|
献庄皇帝 | 慕容全 |
谥号 | 姓名 |
---|---|
元皇帝 | 冯和 |
宣皇帝 | 冯安 |
谥号 | 姓名 | 追尊者 |
---|---|---|
穆皇帝 | 慕容纳 | 末主慕容超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在位时间 |
---|---|---|---|
元皇帝 | 刘诰升爰 | 272年-309年 | |
景皇帝 | 刘乌路孤 | 309年-341年 | |
宣皇帝 | 刘务桓 | 341年-356年 | |
夏太祖 | 桓皇帝 | 刘卫辰 | 359年-391年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追尊者 |
---|---|---|---|
秦太祖 | 惠武皇帝 | 苻洪 | 景明帝苻健 |
文桓皇帝 | 苻雄 | 宣昭帝苻坚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
秦始祖 | 景元皇帝 | 姚弋仲 |
魏武王 | 姚襄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
元皇帝 | 冉隆 | |
魏烈祖 | 高皇帝 | 冉瞻 |
鲜卑索头部
[编辑]庙号 | 谥号 | 姓名 | 在位时间 |
---|---|---|---|
成皇帝 | 拓跋毛 | 前207年-前204年 | |
节皇帝 | 拓跋贷 | 前204年-前175年 | |
庄皇帝 | 拓跋观 | 前175年-前130年 | |
明皇帝 | 拓跋楼 | 前130年-前81年 | |
安皇帝 | 拓跋越 | 前81年-前41年 | |
宣皇帝 | 拓跋推寅 | 前41年-13年 | |
景皇帝 | 拓跋利 | 13年-55年 | |
元皇帝 | 拓跋俟 | 55年-105年 | |
和皇帝 | 拓跋肆 | 105年-114年 | |
定皇帝 | 拓跋机 | 114年-159年 | |
僖皇帝 | 拓跋盖 | 159年-180年 | |
威皇帝 | 拓跋侩 | 180年-209年 | |
献皇帝 | 拓跋邻 | 209年-213年 | |
圣武皇帝 | 拓跋诘汾 | 213年-218年 | |
代始祖 (西魏文帝改为太祖) |
神元皇帝 | 拓跋力微 | 219年-277年 |
文皇帝 | 拓跋沙漠汗 | ||
章皇帝 | 拓跋悉鹿 | 277年-286年 | |
平皇帝 | 拓跋绰 | 286年-293年 | |
思皇帝 | 拓跋弗 | 293年-294年 | |
昭皇帝 | 拓跋禄官 | 294年-307年 | |
桓皇帝 | 拓跋猗㐌 | 295年-305年 | |
穆皇帝 | 拓跋猗卢 | 295年-315年 |
代国
[编辑]庙号 | 谥号 | 姓名 | 年号 | 在位时间 |
---|---|---|---|---|
穆皇帝 | 拓跋猗卢 | 315年-316年 | ||
文平皇帝 | 拓跋普根 | 316年 | ||
太祖 | 平文皇帝 | 拓跋郁律 | 316年-321年 | |
惠皇帝 | 拓跋贺傉 | 321年-325年 | ||
炀皇帝 | 拓跋纥那 | 325年-329年 335年-337年 | ||
烈皇帝 | 拓跋翳槐 | 329年-335年 337年-338年 | ||
高祖 | 昭成皇帝 | 拓跋什翼犍 | 建国 | 338年-376年 |
南朝
[编辑]谥号 | 姓名 |
---|---|
孝皇帝 (宋高祖追尊) |
刘翘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
宣皇帝 (齐太祖追尊) |
萧承之 | |
齐世宗 (萧昭业追尊) |
文皇帝 | 萧长懋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
梁太祖 (梁高祖追尊) |
文皇帝 | 萧顺之 |
梁高宗 (萧栋追尊) |
昭明皇帝 | 萧统 |
安皇帝 (萧栋追尊) |
萧欢 |
谥号 | 姓名 |
---|---|
元皇帝 (侯景追谥) |
侯标 |
谥号 | 姓名 | 在位时间 |
---|---|---|
孝靖皇帝 (萧铣追谥) |
萧琮 | 585年-587年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
陈太祖 (陈高祖追尊) |
景皇帝 | 陈文赞 |
北朝
[编辑]庙号 | 谥号 | 姓名 |
---|---|---|
献明皇帝 (魏太祖追尊) |
拓跋寔 | |
魏恭宗 (魏高宗追尊) |
景穆皇帝 | 拓跋晃 |
魏肃祖 (魏敬宗追尊) |
文穆皇帝 | 元勰 |
武穆皇帝 (孝武皇帝追尊) |
元怀 |
谥号 | 姓名 |
---|---|
文景皇帝 (文帝追尊) |
元愉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
文穆皇帝 | 高树生 | |
齐高祖 (初谥太祖) |
神武皇帝 (初谥献武皇帝) |
高欢 |
齐世宗 | 文襄皇帝 | 高澄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
德皇帝 | 宇文肱 | |
周太祖 | 文皇帝 | 宇文泰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
隋太祖 (隋高祖追尊) |
武元皇帝 | 杨忠 |
隋世宗 (隋恭帝追尊) |
成皇帝 | 杨昭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追尊者 |
---|---|---|---|
德明皇帝 | 皋陶 | 唐玄宗 | |
唐圣祖 | 玄元皇帝 | 李耳 | 唐高宗 |
兴圣皇帝 | 李暠 | 唐玄宗 | |
唐献祖 | 宣皇帝 | 李熙 | 唐高宗 |
唐懿祖 | 光皇帝 | 李天锡 | 唐高宗 |
唐太祖 | 景皇帝 | 李虎 | 唐高祖 |
唐世祖 | 元皇帝 | 李昞 | 唐高祖 |
唐义宗 | 孝敬皇帝 | 李弘 | 唐高宗 |
让皇帝 | 李宪 | 唐玄宗 | |
奉天皇帝 | 李琮 | 唐肃宗 | |
承天皇帝 | 李倓 | 唐代宗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
齐圣皇帝 | 启 | |
周始祖 | 文皇帝 | 昌 |
周睿祖 | 康皇帝 | |
周严祖 | 成皇帝 | 武克已 |
周肃祖 | 章敬皇帝 | 武居常 |
周烈祖 | 昭安皇帝 | 武俭 |
周显祖 | 文穆皇帝 | 武华 |
周太祖 | 高皇帝 | 武士彟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在位时间 |
---|---|---|---|
渤海世祖 | 烈王 | 乞乞仲象 | 668年-698年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
梁肃祖 | 宣元皇帝 | 朱黯 |
梁敬祖 | 光献皇帝 | 朱茂琳 |
梁宪祖 | 昭武皇帝 | 朱信 |
梁烈祖 | 文穆皇帝 | 朱诚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
唐懿祖 | 昭烈皇帝 | 朱邪执宜 |
唐献祖 | 文景皇帝 | 李国昌(朱邪赤心) |
唐太祖 | 武皇帝 | 李克用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
唐惠祖 | 孝恭皇帝 | 李聿 |
唐毅祖 | 孝质皇帝 | 李教 |
唐烈祖 | 孝靖皇帝 | 李琰 |
唐德祖 | 孝成皇帝 | 李霓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
晋靖祖 | 孝安皇帝 | 石璟 |
晋肃祖 | 孝简皇帝 | 石彬 |
晋睿祖 | 孝平皇帝 | 石昱 |
晋献祖(宪祖) | 孝元皇帝 | 石绍雍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
汉文祖 | 明元皇帝 | 刘湍 |
汉德祖 | 恭僖皇帝 | 刘昂 |
汉翼祖 | 昭宪皇帝 | 刘僎 |
汉显祖 | 章圣皇帝 | 刘琠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
周信祖 | 睿和皇帝 | 郭璟 |
周僖祖 | 明宪皇帝 | 郭谌 |
周义祖 | 翼顺皇帝 | 郭蕴 |
周庆祖 | 章肃皇帝 | 郭简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在位时间 |
---|---|---|---|
闽太祖 | 忠懿王 昭武王 昭武孝皇帝 |
王审知 | 909年-925年 |
谥号 | 姓名 |
---|---|
文肃王 | 马筠 |
庄穆王 | 马祯 |
景庄王 | 马元 |
谥号 | 姓名 |
---|---|
洪胜王 (弘圣王) |
钱沛 |
建初王 | 钱宙 |
英显王 | 钱宽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
齐太祖 (后谥义祖) |
忠武皇帝 | 徐温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
唐定宗 | 孝静皇帝 | 李恪 |
唐成宗 | 孝平皇帝 | 李超 |
唐惠宗 | 孝安皇帝 | 李志 |
唐庆宗 | 孝德皇帝 | 李荣 |
唐义祖 | 武皇帝 | 徐温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
汉太祖 | 文皇帝 | 刘安仁 |
汉代祖 | 圣武皇帝 | 刘谦 |
汉烈祖 (烈宗) |
襄皇帝 | 刘隐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追尊者 |
---|---|---|---|
蜀圣祖 | 至道玉宸皇帝 | 王子晋 | 王衍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
蜀太祖 | 孝元皇帝 | 孟佚 |
蜀世祖 | 孝景皇帝 | 孟察 |
蜀显宗 (显祖) |
孝武皇帝 | 孟道 |
庙号 | 谥号 | 汉名 | 契丹名 |
---|---|---|---|
辽肃祖 (辽太祖追尊) |
昭烈皇帝 | 耶律耨里思 | |
辽懿祖 (辽太祖追尊) |
庄敬皇帝 | 耶律萨剌德 | |
辽玄祖 (辽太祖追尊) |
简献皇帝 | 耶律匀德寔 | |
辽德祖 (辽太祖追尊) |
宣简皇帝 | 耶律的鲁 | |
辽义宗 (辽世宗追尊) |
钦义皇帝 | 耶律倍 | 突欲 |
章肃皇帝 (辽穆宗追尊) |
耶律李胡 | 洪古 | |
辽顺宗 (辽天祚帝追尊) |
顺圣皇帝 | 耶律濬 | 耶鲁斡 |
谥号 | 姓名 |
---|---|
嗣元皇帝 | ?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
宋圣祖 | 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 | 赵玄朗 |
宋僖祖 | 立道肇基积德起功懿文宪武睿和至孝皇帝 | 赵朓 |
宋顺祖 | 惠元睿明皇帝 | 赵珽 |
宋翼祖 | 简恭睿德皇帝 | 赵敬 |
宋宣祖 | 昭武睿圣皇帝 | 赵弘殷 |
谥号 | 姓名 | 年号 | 在位时间 |
---|---|---|---|
元懿太子 | 赵旉 | 明授 | 1130年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
齐徽祖 | 毅文皇帝 (刘豫追谥) |
刘忠 |
齐衍祖 | 睿仁皇帝 (刘豫追谥)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在位时间 |
---|---|---|---|
夏太祖 | 孝光皇帝 | 李继迁(赵保吉) | 982年-1004年 |
夏太宗 | 光圣皇帝 | 李德明 | 1004年-1032年 |
夏国
[编辑]谥号 | 姓名 | 追尊者 |
---|---|---|
文宣皇帝 | 孔丘 | 夏仁宗 |
庙号 | 谥号 | 女真名 | 在位时间 |
---|---|---|---|
金始祖 | 景元皇帝 | 完颜函普 | 941年-960年 |
玄德皇帝 | 完颜乌鲁 | 960年-962年 | |
庆安皇帝 | 完颜跋海 | 962年-983年 | |
金献祖 | 定昭皇帝 | 完颜绥可 | 983年-1005年 |
金昭祖 | 成襄皇帝 | 完颜石鲁 | 1005年-1021年 |
金景祖 | 惠桓皇帝 | 完颜乌古迺 | 1021年-1074年 |
金世祖 | 圣肃皇帝 | 完颜劾里钵 | 1074年-1092年 |
金肃宗 | 穆宪皇帝 | 完颜颇剌淑 | 1092年-1094年 |
金穆宗 | 孝平皇帝 | 完颜盈歌 | 1094年-1103年 |
金康宗 | 恭简皇帝 | 完颜乌雅束 | 1103年-1113年 |
庙号 | 谥号 | 汉名 | 女真名 |
---|---|---|---|
金徽宗 (金熙宗追尊) |
景宣皇帝 | 完颜宗峻 | 绳果 |
金德宗 (海陵王追尊) |
睿明皇帝 | 完颜宗干 | 干本 |
金睿宗 (金世宗追尊) |
简肃皇帝 | 完颜宗尧 | 讹里朵 |
金显宗 (金章宗追尊) |
光孝皇帝 | 完颜允恭 | 胡土瓦 |
庙号 | 谥号 | 名 |
---|---|---|
元烈祖 | 神元皇帝 | 也速该 |
元睿宗 (元世祖追尊) (监国) |
仁圣景襄皇帝 | 拖雷 |
庙号 | 谥号 | 名 |
---|---|---|
元裕宗 (元成宗追尊) |
文惠明孝皇帝 | 真金 |
元顺宗 (元武宗追尊) |
昭圣衍孝皇帝 | 答剌麻八剌 |
元显宗 (元泰定帝追尊) |
光圣仁孝皇帝 | 甘麻剌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
明德祖 | 玄皇帝 | 朱百六 |
明懿祖 | 恒皇帝 | 朱四九 |
明熙祖 | 裕皇帝 | 朱初一 |
明仁祖 | 淳皇帝 | 朱世珍 |
明兴宗 | 康皇帝 | 朱标 |
明睿宗 | 献皇帝 | 朱祐杬 |
悼皇帝 (本为献愍太子) |
朱慈烺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年号 | 在位时间 |
---|---|---|---|---|
恭宗 (昭宗追尊) |
恭皇帝 孝皇帝 |
朱常洵 | ||
惠皇帝 (绍宗追尊) |
朱宇温 | |||
顺皇帝 (绍宗追尊) |
朱宙栐 | |||
端皇帝 (绍宗追尊) |
朱硕熿 | |||
宣皇帝 (绍宗追尊) |
朱器墭 | |||
礼宗 (昭宗追尊) |
端皇帝 | 朱常瀛 |
庙号 | 谥号 | 名 |
---|---|---|
清肇祖 | 原皇帝 | 孟特穆 |
清兴祖 | 直皇帝 | 福满 |
清景祖 | 翼皇帝 | 觉昌安 |
清显祖 | 宣皇帝 | 塔克世 |
庙号 | 谥号 | 名 |
---|---|---|
清成宗 | 义皇帝 | 多尔衮 |
(清世祖追尊) | 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 关羽 |
参看
[编辑]注释
[编辑]中国君主列表中国君主母系列表,以下列表列出中国历史有载之中国君主母系一览:
先秦
[编辑]由于文献缺乏,只录入有记载母氏的君主
汉朝
[编辑]西汉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汉高祖 刘邦 前206年-前195年 |
刘媪 | 昭灵皇后 | 不详 | 刘太公 | |
汉惠帝 刘盈 前195年-前188年 |
吕雉 | 不详 | 单父(今山东单县) | 汉高祖 刘邦 |
|
刘恭 前188年-前184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刘弘 前184年-前180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汉惠帝 刘盈 |
|
汉文帝 刘恒 前180年-前157年 |
薄氏 | 高皇后 | 吴(今江苏苏州) | 汉高祖 刘邦 |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建新。汉文帝子孙刘秀起兵光复汉室,并于中元元年(56年)十月甲申追尊汉文帝生母薄姬为高皇后,配食地祇。并迁吕后的神主于园,四时上祭[1] |
汉景帝 刘启 前157年-前141年 |
窦漪房 | 孝文皇后 | 观津(今河北清河) | 汉文帝 刘恒 |
窦婴为窦氏从兄子。 |
汉武帝 刘彻 前141年-前87年 |
王娡 | 孝景皇后 | 槐里(今陕西兴平) | 汉景帝 刘启 |
王娡之母为燕王臧荼孙女 |
汉昭帝 刘弗陵 前87年-前74年 |
赵氏 | 皇太后 | 河间(今河北河间) | 汉武帝 刘彻 |
汉昭帝即位后追封母亲为皇太后 |
刘贺 前74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刘髆 | |
汉宣帝 刘询 前74年-前49年 |
王翁须 | 悼皇后 | 蠡吾(今河北蠡县) | 刘进 | |
汉元帝 刘奭 前49年-前33年 |
许平君 | 恭哀皇后 | 昌邑(今山东金乡) | 汉宣帝 刘询 |
|
汉成帝 刘骜 前33年-前7年 |
王政君 | 孝元皇后 | 元城(今河北大名东) | 汉元帝 刘奭 |
王莽姑 |
汉哀帝 刘欣 前7年-前1年 |
丁氏 | 姬 | 瑕丘(今山东兖州) | 刘康 | |
汉平帝 刘衎 前1年-5年 |
卫氏 | 姬 | 卢奴(今河北定州) | 汉元帝 刘奭 |
|
刘婴 5年-8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刘显 |
东汉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更始帝 刘玄 23年-25年 |
何氏 | 不详 | 平林(今湖北随州) | 刘子张 | |
汉光武帝 刘秀 25年-57年 |
樊娴都 | 不详 | 湖阳(今河南唐河) | 刘钦 | 樊重之女,樊宏妹 |
汉明帝 刘庄 57年-75年 |
阴丽华 | 光烈皇后 | 新野(今河南新野) | 光武帝 刘秀 |
|
汉章帝 刘炟 57年-88年 |
贾氏 | 贵人 | 南阳(今河南南阳) | 汉明帝 刘庄 |
|
汉和帝 刘肇 88年-105年 |
梁氏 | 恭怀皇后 | 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 | 汉章帝 刘炟 |
梁竦之女,梁统之孙女 |
汉殇帝 刘隆 105年-106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汉和帝 刘肇 |
|
汉安帝 刘祜 106年-125年 |
左小娥 | 孝德皇后 | 犍为(今贵州遵义) | 刘庆 | 左大娥妹,伯父为左圣 |
刘懿 125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刘寿 | |
汉顺帝 刘保 125年-144年 |
李氏 | 恭愍皇后 | 不详 | 汉安帝 刘祜 |
|
汉冲帝 刘炳 144年-145年 |
虞氏 | 宪园贵人 | 不详 | 汉顺帝 刘保 |
|
汉质帝 刘缵 145年-146年 |
陈氏 | 勃海孝王妃 | 魏(今河北邯郸) | 刘鸿 | |
汉桓帝 刘志 146年-167年 |
匽明 | 孝崇皇后 | 不详 | 刘翼 | |
汉灵帝 刘宏 167年-189年 |
董氏 | 孝仁皇后 | 河间(今河北河间) | 刘苌 | |
汉少帝 刘辩 189年 |
何氏 | 灵思皇后 | 宛(今河南南阳) | 汉灵帝 刘宏 |
|
汉献帝 刘协 189年-220年 |
王荣 | 灵怀皇后 | 邯郸(今河北邯郸) | 汉灵帝 刘宏 |
三国
[编辑]曹魏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魏文帝 曹丕 220年-226年 |
卞氏 | 武宣皇后 | 开阳(今山东临沂) | 曹操 | |
魏明帝 曹睿 226年-239年 |
甄氏 | 文昭皇后 | 无极(今河北无极) | 魏文帝 曹丕 |
|
魏少帝 曹芳 239年-254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曹髦 254年-260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曹霖 | |
魏元帝 曹奂 260年-265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曹宇 |
蜀汉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汉昭烈帝 刘备 221年-223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刘弘 | |
后主 刘禅 223年-263年 |
甘氏 | 昭烈皇后 | 沛(今江苏沛县) | 昭烈帝 刘备 |
东吴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吴大帝 孙权 229年-252年 |
吴氏 | 武烈皇后 | 吴(今江苏苏州) | 孙坚 | |
吴废帝 孙亮 252年-258年 |
潘氏 | 太祖皇后 | 句章(今浙江宁波) | 吴大帝 孙权 |
|
吴景帝 孙休 258年-264年 |
王氏 | 敬怀皇后 | 南阳(今河南南阳) | 吴大帝 孙权 |
|
孙皓 264年-280年 |
何氏 | 昭献皇后 | 句容(今江苏句容) | 孙和 |
晋朝
[编辑]西晋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晋武帝 司马炎 265年-290年 |
王元姬 | 文明皇后 | 郯(今山东郯城) | 司马昭 | 王肃之女,王朗之孙女 |
晋惠帝 司马衷 290年-307年 |
杨艳 | 武元皇后 | 华阴(今陕西华阴) | 晋武帝 司马炎 |
杨文宗之女,母天水赵氏 |
晋怀帝 司马炽 307年-313年 |
王媛姬 | 武怀太后 | 不详 | 晋武帝 司马炎 |
|
晋愍帝 司马业 313年-316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司马晏 |
东晋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晋元帝 司马睿 317年-323年 |
夏侯光姬 | 琅邪王妃 | 谯(今安徽亳州) | 司马觐 | 夏侯庄之女,夏侯威之孙女 |
晋明帝 司马绍 323年-325年 |
荀氏 | 豫章郡君 | 燕代(今河北、山西北部) | 晋元帝 司马睿 |
|
晋成帝 司马衍 325年-342年 |
庾文君 | 明穆皇后 | 鄢陵(今河南鄢陵) | 晋明帝 司马绍 |
庾琛之女,庾亮妹 |
晋康帝 司马岳 342年-344年 |
庾文君 | 明穆皇后 | 鄢陵(今河南鄢陵) | 晋明帝 司马绍 |
庾琛之女,庾亮妹 |
晋穆帝 司马聃 344年-361年 |
褚蒜子 | 康献皇后 | 阳翟(今河南禹州) | 晋康帝 司马岳 |
|
晋哀帝 司马丕 361年-365年 |
周氏 | 章太妃 | 不详 | 晋成帝 司马衍 |
|
晋废帝 司马奕 365年-371年 |
周氏 | 章太妃 | 不详 | 晋成帝 司马衍 |
|
晋简文帝 司马昱 371年-372年 |
郑阿春 | 简文宣太后 | 荥阳(今河南荥阳) | 晋元帝 司马睿 |
|
晋孝武帝 司马曜 372年-397年 |
李陵容 | 孝武文太后 | 不详 | 晋简文帝 司马昱 |
|
晋安帝 司马德宗 397年-418年 |
陈归女 | 安德皇太后 | 浔阳(今江西九江) | 晋孝武帝 司马曜 |
陈广之女 |
晋恭帝 司马德文 418年-420年 |
陈归女 | 安德皇太后 | 浔阳(今江西九江) | 晋孝武帝 司马曜 |
陈广之女 |
十六国
[编辑]汉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光文帝 刘渊 304年-310年 |
呼延氏 | 夫人 | 不详 | 刘豹 | |
刘和 310年 |
呼延氏 | 皇后 | 不详 | 光文帝 刘渊 |
呼延翼之女 |
昭武帝 刘聪 310年-318年 |
张氏 | 光献皇后 | 不详 | 光文帝 刘渊 |
|
汉隐帝 刘粲 318年 |
呼延氏 | 武元皇后 | 不详 | 昭武帝 刘聪 |
|
刘曜 318年-329年 |
胡氏 | 宣明太后 | 不详 | 宣成帝 | |
刘熙 329年 |
羊献容 | 献文皇后 | 南城(今山东费县) | 刘曜 |
赵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赵明帝 石勒 319年-333年 |
王氏 | 元昭太后 | 不详 | 石周曷朱 | |
石弘 319年-333年 |
程氏 | 太后 | 不详 | 赵明帝 石勒 |
程遐妹 |
赵武帝 石虎 333年-349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石世 349年 |
刘氏 | 天王皇后 | 不详 | 赵武帝 石虎 |
刘曜之女 |
石遵 349年 |
郑樱桃 | 天王皇后 | 不详 | 赵武帝 石虎 |
郑世达家妓 |
石鉴 349年-350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赵武帝 石虎 |
|
石祗 350年-351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赵武帝 石虎 |
成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成武帝 李雄 304年-334年 |
罗氏 | 夫人 | 不详 | 李特 | |
成哀帝 李班 334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李荡 | |
李期 334年-338年 |
冉氏 | 宫人 | 不详 | 成武帝 李雄 |
|
汉昭文帝 李寿 338年-343年 |
昝氏 | 夫人 | 不详 | 成武帝 李雄 |
|
李势 343年-347年 |
李氏 | 皇后 | 不详 | 昭文帝 李寿 |
燕
[编辑]前燕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燕景昭帝 慕容儁 349年-360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慕容皝 | |
燕幽帝 慕容𬀩 360年-370年 |
可足浑氏 | 景昭皇后 | 不详 | 景昭帝 慕容儁 |
后燕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燕武成帝 慕容垂 384年-396年 |
兰淑仪 | 文昭皇后 | 不详 | 慕容皝 | 兰汗妹 |
燕惠愍帝 慕容宝 396年-397年 |
段元妃 | 成哀皇后 | 不详 | 燕武成帝 慕容垂 |
段仪之女 |
慕容详 397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慕容麟 397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燕武成帝 慕容垂 |
|
兰汗 398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燕昭武帝 慕容盛 398年-401年 |
丁氏 | 献幽皇后 | 不详 | 燕惠愍帝 慕容宝 |
|
燕昭文帝 慕容熙 401年-407年 |
段氏 | 贵嫔 | 不详 | 燕武成帝 慕容垂 |
南燕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燕献武帝 慕容德 398年-405年 |
公孙氏 | 夫人 | 不详 | 慕容皝 | |
慕容超 405年-410年 |
段氏 | 皇后 | 不详 | 慕容纳 |
北燕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燕惠懿帝 高云 407年-409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高和 | |
燕文成帝 冯跋 409年-430年 |
张氏 | 太后 | 不详 | 冯安 | |
燕昭成帝 冯弘 430年-436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冯安 |
秦
[编辑]前秦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秦景明帝 苻健 351年-355年 |
姜氏 | 夫人 | 不详 | 苻洪 | |
苻生 355年-357年 |
强氏 | 皇后 | 不详 | 秦景明帝 苻健 |
|
秦昭宣帝 苻坚 357年-385年 |
苟氏 | 文德太后 | 不详 | 秦景明帝 苻健 |
|
苻丕 385年-386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秦昭宣帝 苻坚 |
|
苻登 386年-394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苻敞 | |
苻崇 386年-394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苻登 |
后秦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秦武昭帝 姚苌 384年-394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姚弋仲 | |
秦文桓帝 姚兴 394年-416年 |
虵氏 | 皇后 | 不详 | 秦武昭帝 姚苌 |
|
姚泓 416年-417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秦文桓帝 姚兴 |
西秦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乞伏国仁 385年-388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乞伏司繁 | |
乞伏干归 388年-412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乞伏司繁 | |
乞伏炽磐 412年-428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乞伏干归 | |
乞伏暮末 428年-431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乞伏炽磐 |
凉
[编辑]前凉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张寔 314年-320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张轨 | |
张茂 320年-324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张轨 | |
张骏 324年-346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张寔 | |
张重华 346年-353年 |
马氏 | 太后 | 不详 | 张骏 | |
张曜灵 353年-354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张重华 | |
张祚 354年-355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张骏 | |
张玄靓 355年-363年 |
郭氏 | 夫人 | 不详 | 张重华 | |
张天锡 363年-376年 |
刘氏 | 美人 | 不详 | 张骏 | |
张大豫 376年 |
焦氏 | 夫人 | 不详 | 张天锡 |
后凉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凉懿武帝 吕光 386年-399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吕婆楼 | |
吕绍 399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凉懿武帝 吕光 |
|
凉灵帝 吕纂 399年-401年 |
赵氏 | 淑媛 | 不详 | 凉懿武帝 吕光 |
|
吕隆 401年-403年 |
卫氏 | 夫人 | 不详 | 吕宝 |
南凉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秃发乌孤 397年-399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秃发思复鞬 | |
秃发利鹿孤 399年-402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秃发思复鞬 | |
秃发傉檀 402年-414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秃发思复鞬 |
北凉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段业 397年-401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沮渠蒙逊 401年-433年 |
车氏 | 夫人 | 不详 | 不详 | |
沮渠牧犍 433年-439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沮渠蒙逊 |
西凉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李暠 400年-417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李昶 | |
李歆 417年-420年 |
尹氏 | 太后 | 天水(今甘肃天水) | 李暠 | |
李恂 420年-421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李暠 |
夏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夏烈武帝 赫连勃勃 407年-425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刘卫辰 | |
赫连昌 425年-428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夏烈武帝 赫连勃勃 |
|
赫连定 428年-438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夏烈武帝 赫连勃勃 |
南北朝
[编辑]南朝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宋武帝 刘裕 420年-422年 |
赵安宗 | 孝穆皇后 | 僮(今江苏沭阳) | 刘翘 | |
宋少帝 刘义符 423年 |
张阙 | 张太后 | 不详 | 宋武帝 刘裕 |
|
宋文帝 刘义隆 424年-453年 |
胡道安 | 文章太后 | 淮南(今安徽淮南) | 宋武帝 刘裕 |
|
刘劭 453年 |
袁齐妫 | 文元皇后 | 阳夏(今河南太康) | 宋文帝 刘义隆 |
袁湛之女 |
宋孝武帝 刘骏 453年-464年 |
路惠男 | 孝武昭太后 | 建康(今江苏南京) | 宋文帝 刘义隆 |
|
宋前废帝 刘子业 465年 |
王宪嫄 | 文穆皇后 | 临沂(今山东临沂) | 宋孝武帝 刘骏 |
|
宋明帝 刘彧 465年-472年 |
沈容姬 | 明宣太后 | 不详 | 宋文帝 刘义隆 |
|
宋后废帝 刘昱 472年-476年 |
陈妙登 | 贵妃 | 建康(今江苏南京) | 宋明帝 刘彧 |
|
宋顺帝 刘准 476年-479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刘休范 | |
齐高帝 萧道成 479年-482年 |
陈道正 | 宣孝皇后 | 东阳(今江苏盱眙) | 萧承之 | |
齐武帝 萧赜 482年-493年 |
刘智容 | 高昭皇后 | 广陵(今江苏广陵) | 齐高帝 萧道成 |
|
萧昭业 493年-494年 |
王宝明 | 文安皇后 | 临沂(今山东临沂) | 萧长懋 | |
萧昭文 494年 |
许氏 | 宫人 | 不详 | 萧长懋 | |
齐明帝 萧鸾 494年-499年 |
江氏 | 懿皇后 | 不详 | 萧道生 | |
齐废帝 萧宝卷 499年-501年 |
刘惠端 | 明敬皇后 | 彭城(今江苏徐州) | 齐明帝 萧鸾 |
|
齐和帝 萧宝融 501年-502年 |
刘惠端 | 明敬皇后 | 彭城(今江苏徐州) | 齐明帝 萧鸾 |
|
梁武帝 萧衍 502年-549年 |
张尚柔 | 文献皇后 | 方城(今河北保定) | 萧顺之 | |
萧正德 549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萧宏 | |
梁简文帝 萧纲 549年-551年 |
丁令光 | 穆皇太后 | 谯(今安徽亳州) | 梁武帝 萧衍 |
|
萧栋 551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萧欢 | |
萧纪 551年-553年 |
葛氏 | 修容 | 不详 | 梁武帝 萧衍 |
|
梁元帝 萧绎 552年-554年 |
阮令嬴 | 文宣太后 | 余姚(今浙江余姚) | 梁武帝 萧衍 |
本姓石,石灵宝之女 |
梁闵帝 萧渊明 555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萧懿 | |
梁敬帝 萧方智 555年-557年 |
夏王丰 | 太后 | 会稽(今江苏苏州) | 梁元帝 萧绎 |
|
陈武帝 陈霸先 557年-559年 |
董氏 | 安皇后 | 不详 | 陈文赞 | |
陈文帝 陈蒨 559年-566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陈道谭 | |
陈废帝 陈伯宗 566年-568年 |
沈妙容 | 安德皇后 | 武康(今浙江湖州) | 陈文帝 陈蒨 |
|
陈宣帝 陈顼 568年-582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陈道谭 | |
陈后主 陈叔宝 582年-589年 |
柳敬言 | 皇后 | 解(今湖北公安) | 陈宣帝 陈顼 |
北朝
[编辑]魏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魏道武帝 拓跋珪 386年-409年 |
贺氏 | 献明皇后 | 不详 | 拓跋寔 | 鲜卑东部大人贺野干之女 |
魏明元帝 拓跋嗣 409年-423年 |
刘氏 | 贵人 | 代(今山西大同) | 魏道武帝 拓跋珪 |
刘眷之女 |
魏太武帝 拓跋焘 424年-452年 |
杜氏 | 密皇后 | 邺(今河南安阳) | 魏明元帝 拓跋嗣 |
|
拓跋余 452年 |
郁久闾氏 | 郁久闾左昭 | 不详 | 魏太武帝 拓跋焘 |
|
魏文成帝 拓跋濬 452年-465年 |
郁久闾氏 | 恭皇后 | 不详 | 拓跋晃 | 郁久闾毗妹 |
魏献文帝 拓跋弘 465年-471年 |
李氏 | 元皇后 | 蒙(今河南商丘) | 魏文成帝 拓跋濬 |
李峻妹 |
魏孝文帝 拓跋宏 471年-499年 |
李氏 | 思皇后 | 安喜(今河北定州东南) | 魏献文帝 拓跋弘 |
李惠之女 |
魏宣武帝 拓跋恪 499年-515年 |
高照容 | 文昭皇后 | 不详 | 魏孝文帝 拓跋宏 |
高扬之女,母盖氏,高肇妹,高句丽人,后迁至达龙城镇 |
魏孝明帝 拓跋诩 515年-528年 |
胡氏 | 宣武灵皇后 | 临泾(今甘肃泾川) | 魏宣武帝 拓跋恪 |
胡国珍之女 |
女帝 拓跋氏(女) 528年 |
潘外怜 | 充华 | 不详 | 魏孝明帝 拓跋诩 |
|
幼主 拓跋钊 528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拓跋宝晖 | |
魏孝庄帝 拓跋子攸 528年-531 |
李媛华 | 文穆皇后 | 陇西(今甘肃临洮) | 拓跋勰 | 李冲之女 |
拓跋晔 531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拓跋怡 | |
魏节闵帝 拓跋恭 531年-532年 |
王氏 | 先太妃 | 不详 | 拓跋羽 | |
拓跋元朗 531年-532年 |
程氏 | 娘 | 不详 | 拓跋融 | |
魏孝武帝 拓跋修 532年-534年 |
李氏 | 娘 | 不详 | 拓跋怀 | |
魏孝静帝 拓跋善见 534年-550年 |
胡智 | 妃 | 临泾(今甘肃泾川) | 拓跋亶 | 宣武灵皇后胡氏侄女 |
魏文帝 拓跋宝炬 535年-551年 |
杨氏 | 文景皇后 | 不详 | 魏文景帝 拓跋愉 |
|
魏废帝 拓跋钦 551年-554年 |
乙弗氏 | 皇后 | 洛阳(今河南洛阳) | 魏文帝 拓跋宝炬 |
吐谷浑人 |
魏恭帝 拓跋廓 554年-556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魏文帝 拓跋宝炬 |
齐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齐文宣帝 高洋 550年-559年 |
娄昭君 | 武明皇后 | 不详 | 高欢 | 匹娄内干之女 |
高殷 559年-560年 |
李祖娥 | 昭信皇后 | 赵(今河北邯郸) | 齐文宣帝 高洋 |
李希宗之女 |
齐孝昭帝 高演 560年-561年 |
娄昭君 | 武明皇后 | 不详 | 高欢 | 匹娄内干之女 |
齐武成帝 高湛 561年-565年 |
娄昭君 | 武明皇后 | 不详 | 高欢 | 匹娄内干之女 |
后主 高纬 565年-577年 |
胡氏 | 皇后 | 安定(今甘肃平凉) | 齐武成帝 高湛 |
胡延之之女,母范阳卢氏 |
高延宗 576年 |
陈氏 | 不详 | 不详 | 高澄 | |
高恒 577年 |
穆黄花 | 皇后 | 广平(今河北广平) | 后主 高纬 |
母为穆子伦婢女,与广平宋钦道通奸,生穆黄花 |
高绍义 578年 |
冯氏 | 冯世妇 | 不详 | 齐文宣帝 高洋 |
周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周孝闵帝 宇文觉 557年 |
拓跋氏 | 冯翊公主 | 不详 | 宇文泰 | 拓跋怀之女 |
周明帝 宇文毓 557年-561年 |
姚氏 | 夫人 | 不详 | 宇文泰 | |
周武帝 宇文邕 561年-578年 |
叱奴氏 | 宣皇后 | 代(今山西大同) | 宇文泰 | |
周宣帝 宇文赟 579年 |
李娥姿 | 天元圣太后 | 江陵(今湖北荆州) | 周武帝 宇文邕 |
|
周静帝 宇文衍 579年-581年 |
朱满月 | 天大皇后 | 吴(今江苏苏州) | 周宣帝 宇文赟 |
隋朝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隋文帝 杨坚 581年-604年 |
吕苦桃 | 元明皇后 | 济南(今山东济南) | 杨忠 | 济南吕永吉姑 |
隋明帝 杨广 604年-617年 |
独孤伽罗 | 文献皇后 | 云中(今内蒙托克托) | 隋文帝 杨坚 |
独孤信之女 |
隋恭帝 杨侑 617年-618年 |
韦氏 | 妃 | 不详 | 杨昭 |
唐朝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唐高祖 李渊 618年-626年 |
独孤氏 | 元贞皇后 | 云中(今内蒙托克托) | 李昞 | 独孤信之女,独孤伽罗姊 |
唐太宗 李世民 626年-649年 |
窦氏 | 太穆皇后 | 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 | 唐高祖 李渊 |
窦毅之女,也作纥豆陵毅,母襄阳长公主宇文氏 |
唐高宗 李治 649年-683年 |
长孙氏 | 文德皇后 | 洛阳(今河南洛阳) | 唐太宗 李世民 |
长孙晟之女 |
唐中宗 李显 684年/705年-710年 |
武曌 | 则天皇后 | 文水(今山西文水) | 唐高宗 李治 |
|
唐睿宗 李旦 684年-690年/710年-712年 |
武曌 | 则天皇后 | 文水(今山西文水) | 唐高宗 李治 |
|
则天皇后 武曌 690年-705年 |
杨氏 | 孝明高皇后 | 华阴(今陕西华阴) | 武士彟 | 杨士达之女,杨知庆姑 |
唐殇帝 李重茂 710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唐中宗 李显 |
|
唐玄宗 李隆基 712年-756年 |
窦氏 | 昭成皇后 | 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 | 唐睿宗 李旦 |
窦孝谌之女,窦抗曾孙女,窦抗为窦毅从侄,太穆皇后窦氏堂兄 |
唐肃宗 李亨 756年-762年 |
杨氏 | 元献皇后 | 华阴(今陕西华阴) | 唐玄宗 李隆基 |
杨知庆之女,杨知庆为孝明高皇后杨氏侄 |
唐代宗 李豫 762年-779年 |
吴氏 | 章敬皇后 | 濮阳(今河南濮阳) | 唐肃宗 李亨 |
吴溆姊 |
唐德宗 李适 779年-805年 |
沈氏 | 睿真皇太后 | 吴兴(今浙江湖州) | 唐代宗 李豫 |
|
唐顺宗 李诵 805年 |
王氏 | 昭德皇后 | 不详 | 唐德宗 李适 |
王遇之女,母郕国夫人郑氏 |
唐宪宗 李纯 805年-820年 |
王氏 | 庄宪皇后 | 临沂(今山东临沂) | 唐顺宗 李诵 |
|
唐穆宗 李恒 820年-824年 |
郭氏 | 懿安皇后 | 郑(今陕西华县) | 唐宪宗 李纯 |
郭暧之女,郭子仪孙女 |
唐敬宗 李湛 824年-826年 |
王氏 | 恭僖皇后 | 越州(今浙江绍兴) | 唐穆宗 李恒 |
|
唐文宗 李昂 826年-840年 |
萧氏 | 贞献皇后 | 福建(今福建) | 唐穆宗 李恒 |
|
唐武宗 李炎 840年-846年 |
韦氏 | 宣懿皇后 | 不详 | 唐穆宗 李恒 |
|
唐宣宗 李忱 846年-859年 |
郑氏 | 孝明皇后 | 丹杨(今安徽当涂) | 唐宪宗 李纯 |
一作尔朱氏 |
唐懿宗 李漼 859年-873年 |
晁氏 | 元昭皇后 | 不详 | 唐宣宗 李忱 |
|
唐僖宗 李儇 873年-888年 |
王氏 | 惠安皇后 | 不详 | 唐懿宗 李漼 |
|
唐昭宗 李晔 888年-904年 |
王氏 | 恭宪皇后 | 不详 | 唐懿宗 李漼 |
|
唐哀帝 李柷 904年-907年 |
何氏 | 积善太后 | 梓州(今四川三台) | 唐昭宗 李晔 |
五代
[编辑]后梁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梁太祖 朱温 907年-911年 |
王氏 | 文惠皇后 | 不详 | 朱诚 | |
朱友珪 911年-913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梁太祖 朱温 |
|
梁末帝 朱友贞 913年-923年 |
张惠 | 元贞皇后 | 砀山(今安徽砀山) | 梁太祖 朱温 |
后唐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唐庄宗 李存勗 923年-926年 |
曹氏 | 贞简皇后 | 太原(今山西太原) | 李克用 | |
唐明宗 李嗣源 926年-933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李霓 | |
唐闵帝 李从厚 933年-934年 |
夏氏 | 昭懿皇后 | 不详 | 唐明宗 李嗣源 |
|
唐末帝 李从珂 934年-936年 |
魏氏 | 宣宪皇后 | 平山(今河北正定) | 唐明宗 李嗣源 |
后晋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晋高祖 石敬瑭 936年-942年 |
何氏 | 孝元懿皇后 | 不详 | 石绍雍 | |
晋出帝 石重贵 942年-947年 |
安氏 | 太妃 | 代北(今河北、山西北部) | 石敬儒 |
后汉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汉高祖 刘知远 947年-948年 |
安氏 | 章懿皇后 | 不详 | 刘琠 | |
汉隐帝 刘承祐 948年-950年 |
李氏 | 皇后 | 晋阳(今山西太原) | 汉高祖 刘知远 |
后周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周太祖 郭威 951年-954年 |
王氏 | 章德皇后 | 不详 | 郭简 | |
周世宗 柴荣 954年-959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柴守礼 | |
周恭帝 柴宗训 959年-960年 |
符氏 | 宣懿皇后 | 宛丘(今河南淮阳) | 周世宗 柴荣 |
符彦卿之女 |
十国
[编辑]吴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吴太祖 杨行密 902年-905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杨怤 | |
吴烈祖 杨渥 905年-908年 |
史氏 | 武昌郡君、太夫人、太妃 | 齐鲁(今山东) | 吴太祖 杨行密 |
|
吴高祖 杨隆演 908年-920年 |
史氏 | 武昌郡君、太夫人、太妃 | 齐鲁(今山东) | 吴太祖 杨行密 |
|
吴睿帝 杨溥 920年-937年 |
王氏 | 太妃、皇太后 | 不详 | 吴太祖 杨行密 |
南唐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唐烈祖 李昪 937年-943年 |
刘氏 | 德恭皇后 | 不详 | 唐庆宗 李荣 |
|
唐元宗 李璟 943年-961年 |
宋氏 | 元敬皇后 | 江夏(今湖北武汉) | 唐烈祖 李昪 |
宋韫之女 |
唐后主 李煜 961年-975年 |
锺氏 | 光穆皇后、圣尊后 | 合肥(今安徽合肥) | 唐元宗 李璟 |
钟泰章之女 |
南汉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汉烈宗 刘隐 911年 |
韦氏 | 武皇后 |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 汉代祖 刘谦 |
韦宙侄女 |
汉高祖 刘䶮 911年-942年 |
段氏 | 不详 | 不详 | 汉代祖 刘谦 |
|
汉殇帝 刘玢 942年-943年 |
赵氏 | 昭仪 | 不详 | 汉高祖 刘䶮 |
|
汉中宗 刘晟 943年-958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汉高祖 刘䶮 |
|
汉后主 刘𬬮 958年-971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汉中宗 刘晟 |
北汉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汉世祖 刘旻 951年-954年 |
安氏 | 章懿皇后 | 不详 | 汉显祖 刘琠 |
|
汉睿宗 刘钧 954年-968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汉世祖 刘旻 |
|
汉少主 刘继恩 968年 |
刘氏 | 公主 | 太原 | 薛钊 | 刘旻之女 |
汉英武帝 刘继元 968年-979年 |
刘氏 | 公主 | 太原 | 何氏 | 刘旻之女 |
前蜀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蜀高祖 王建 907年-918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蜀后主 王衍 918年-925年 |
徐氏 | 贤妃、顺圣太后 | 成都(今四川成都) | 蜀高祖 王建 |
后蜀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蜀高祖 孟知祥 934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蜀显宗 孟道 |
|
蜀后主 孟昶 934年-965年 |
李氏 | 贵妃、太后 | 太原(今山西太原) | 蜀高祖 孟知祥 |
闽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闽太祖 王审知 909年-925年 |
董氏 | 秦国太夫人 | 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 | 王恁 |
|
闽嗣王 王延翰 925年-926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闽太祖 王审知 |
|
闽太宗 王延钧 926年-935年 |
黄氏 | 龙启太后 | 泉州(今福建泉州) | 闽太祖 王审知 |
|
闽康宗 王继鹏 935年-939年 |
刘氏 | 明惠皇后 | 上蔡(今河南上蔡) | 闽太宗 王延钧 |
南汉烈宗刘隐之女 |
闽景宗 王延曦 939年-944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闽太祖 王审知 |
|
殷天德帝 王延政 943年-945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闽太祖 王审知 |
吴越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吴越武肃王 钱镠 907年-932年 |
水丘氏 | 赵国太玄夫人 | 钱唐(今浙江杭州) | 吴越英显王 钱宽 |
|
吴越文穆王 钱元瓘 932年-941年 |
陈氏 | 昭懿夫人 | 不详 | 吴越武肃王 钱镠 |
|
吴越忠献王 钱弘佐 941年-947年 |
许新月 | 仁惠夫人 | 丹丘 | 吴越文穆王 钱元瓘 |
|
吴越忠逊王 钱弘倧 947年 |
鄜氏 | 鲁国夫人 | 不详 | 吴越文穆王 钱元瓘 |
|
吴越忠懿王 钱弘俶 947年-978年 |
吴汉月 | 恭懿夫人 | 钱唐(今浙江杭州) | 吴越文穆王 钱元瓘 |
楚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楚武穆王 马殷 907年-930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楚景庄王 马元丰 |
|
楚衡阳王 马希声 930年-932年 |
袁氏 | 德妃 | 不详 | 楚武穆王 马殷 |
|
楚文昭王 马希范 932年-947年 |
陈氏 | 夫人 | 不详 | 楚武穆王 马殷 |
|
楚废王 马希广 947年-950年 |
陈氏 | 夫人 | 不详 | 楚武穆王 马殷 |
|
楚恭孝王 马希萼 950年-951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楚武穆王 马殷 |
|
马希崇 951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楚武穆王 马殷 |
荆南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南平武信王 高季兴 924年-928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南平文献王 高从诲 928年-948年 |
张氏 | 夫人 | 不详 | 南平武信王 高季兴 |
|
南平贞懿王 高保融 948年-960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南平文献王 高从诲 |
|
侍中 高保勖 960年-962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南平文献王 高从诲 |
|
侍中 高继冲 962年-963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南平贞懿王 高保融 |
辽金夏
[编辑]辽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916年-926年 |
萧岩母斤(遥辇氏) | 宣简皇后 | 不详 | 耶律撒剌的 | 剔剌之女 |
淳钦皇后 述律平 926年-927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述律婆姑 | |
辽太宗 耶律尧骨 927年-947年 |
萧氏(述律氏) | 淳钦皇后 | 不详 |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
述律婆姑之女 |
辽世宗 耶律兀欲 947年-951年 |
萧氏 | 柔贞皇后 | 不详 | 耶律突欲 | |
辽穆宗 耶律述律 951年-969年 |
萧温(述律氏) | 靖安皇后 | 不详 | 辽太宗 耶律尧骨 |
|
辽景宗 耶律明扆 969年-982年 |
萧撒葛只(述律氏) | 怀节皇后 | 不详 | 辽世宗 耶律兀欲 |
|
辽圣宗 耶律文殊奴 982年-1031年 |
萧绰(拔里氏) | 睿智皇后 | 不详 | 辽景宗 耶律明扆 |
|
辽兴宗 耶律文殊奴 1031年-1055年 |
萧耨斤(述律氏) | 钦哀皇后 | 不详 | 辽圣宗 耶律文殊奴 |
|
辽道宗 耶律涅邻 1055年-1101年 |
萧挞里(述律氏) | 仁懿皇后 | 不详 | 辽兴宗 耶律文殊奴 |
|
辽天祚帝 耶律阿果 1101年-1125年 |
萧氏 | 贞顺皇后 | 不详 | 耶律濬 |
西辽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辽德宗 耶律大石 1124年-1143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感天皇后 萧塔不烟 1143年-1150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辽仁宗 耶律夷列 1150年-1163年 |
萧氏 | 感天皇后 | 不详 | 辽德宗 耶律大石 |
|
耶律普速完 1163年-1177年 |
萧氏 | 感天皇后 | 不详 | 辽德宗 耶律大石 |
|
耶律直鲁古 1177年-1211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辽仁宗 耶律夷列 |
金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1115年-1123年 |
拏懒氏 | 翼简皇后 | 不详 | 完颜劾里钵 | |
金太宗 完颜吴乞买 1123年-1135年 |
拏懒氏 | 翼简皇后 | 不详 | 完颜劾里钵 | |
金熙宗 完颜合剌 1135年-1149年 |
蒲察氏 | 惠昭皇后 | 不详 | 完颜宗峻 | |
完颜迪古乃 1149年-1161年 |
大氏 | 慈宪皇后 | 不详 | 完颜宗干 | 渤海国王室裔 |
金世宗 完颜乌禄 1161年-1189年 |
李氏 | 贞懿皇后 | 辽阳(今辽宁辽阳) | 完颜宗尧 | 李雏讹只之女 |
金章宗 完颜麻达葛 1189年-1208年 |
徒单氏 | 孝懿皇后 | 辽阳(今辽宁辽阳) | 完颜胡土瓦 | 徒单贞之女 |
完颜兴胜 1208年-1213年 |
李氏 | 光献皇后 | 辽阳(今辽宁辽阳) | 金世宗 完颜乌禄 |
李石之女 |
金宣宗 完颜吾睹补 1213年-1223年 |
刘氏 | 昭圣皇后 | 辽阳(今辽宁辽阳) | 完颜胡土瓦 | |
金哀宗 完颜宁甲速 1223年-1234年 |
王氏 | 明惠皇后 | 中都(今北京) | 金宣宗 完颜吾睹补 |
仁圣皇后王氏妹 |
金末帝 完颜呼敦 1234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夏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夏景宗 李元昊 1032年-1048年 |
卫慕双羊 | 惠慈皇后 | 不详 | 李德明 | |
夏毅宗 李谅祚 1048年-1067年 |
没藏氏 | 宣穆皇后 | 不详 | 夏景宗 李元昊 |
没藏讹庞妹 |
夏惠宗 李秉常 1067年-1086年 |
梁氏 | 恭肃皇后 | 不详 | 夏毅宗 李谅祚 |
|
夏崇宗 李乾顺 1086年-1139年 |
梁氏 | 昭简皇后 | 不详 | 夏惠宗 李秉常 |
梁乙埋之女,恭肃皇后梁氏侄女 |
夏仁宗 李仁孝 1139年-1193年 |
曹氏 | 贵妃 | 不详 | 夏崇宗 李乾顺 |
|
夏桓宗 李纯佑 1193年-1206年 |
罗氏 | 章献皇后 | 不详 | 夏仁宗 李仁孝 |
|
夏襄宗 李安全 1206年-1211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李仁友 | |
夏神宗 李遵顼 1211年-1223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李彦宗 | |
夏献宗 李德旺 1223年-1226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夏神宗 李遵顼 |
|
夏末主 李𪾢 1226年-1227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宋朝
[编辑]北宋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宋太祖 赵匡胤 960年-976年 |
杜氏 | 昭宪太后 | 安喜(今河北定州东南) | 赵弘殷 | 杜爽之女,母范氏 |
宋太宗 赵匡义 976年-997年 |
杜氏 | 昭宪太后 | 安喜(今河北定州东南) | 赵弘殷 | 杜爽之女,母范氏 |
宋真宗 赵德昌 997年-1022年 |
李氏 | 元德皇后 | 真定(今河北正定) | 宋太宗 赵匡义 |
|
宋仁宗 赵受益 1022年-1063年 |
李氏 | 章懿皇后 | 杭州(今浙江杭州) | 宋真宗 赵德昌 |
|
宋英宗 赵宗实 1063年-1067年 |
任氏 | 仙游县君 | 不详 | 赵允让 | |
宋神宗 赵仲针 1067年-1085年 |
高氏 | 宣仁皇后 | 蒙城(今安徽蒙城) | 宋英宗 赵宗实 |
|
宋哲宗 赵佣 1085年-1100年 |
朱氏 | 钦成皇后 | 开封(今河南开封) | 宋神宗 赵仲针 |
|
宋徽宗 赵佶 1100年-1125年 |
陈氏 | 钦慈皇后 | 开封(今河南开封) | 宋神宗 赵仲针 |
|
宋钦宗 赵亶 1125年-1127年 |
王氏 | 显恭皇后 | 开封(今河南开封) | 宋徽宗 赵佶 |
南宋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宋高宗 赵构 1127年-1162年 |
韦氏 | 显仁皇后 | 开封(今河南开封) | 宋徽宗 赵佶 |
|
宋孝宗 赵伯琮 1162年-1189年 |
张氏 | 夫人 | 不详 | 赵子偁 | |
宋光宗 赵敦 1189年-1194年 |
郭氏 | 成穆皇后 | 祥符(今河南开封) | 宋孝宗 赵伯琮 |
|
宋宁宗 赵扩 1194年-1224年 |
李凤娘 | 慈懿皇后 | 安阳(今河南安阳) | 宋光宗 赵敦 |
|
宋理宗 赵与莒 1224年-1264年 |
全氏 | 慈宪夫人 | 会稽(今浙江绍兴) | 赵希瓐 | |
宋度宗 赵孟启 1264年-1274年 |
黄氏 | 齐国夫人 | 不详 | 赵与芮 | |
宋恭宗 赵㬎 1274年-1276年 |
全氏 | 皇后 | 会稽(今浙江绍兴) | 宋度宗 赵孟启 |
慈宪夫人全氏侄孙女 |
宋端宗 赵昰 1276年-1278年 |
杨氏 | 淑妃、太后 | 不详 | 宋度宗 赵孟启 |
杨亮节姊 |
宋幼主 赵昺 1278年-1279年 |
俞氏 | 修容 | 不详 | 宋度宗 赵孟启 |
元朝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元世祖 忽必烈 1260年-1294年 |
唆鲁禾帖尼 克烈氏 |
庄圣皇后 | 不详 | 拖雷 | 札合敢不之女 |
元成宗 铁穆耳 1294年-1307年 |
伯蓝也怯赤 弘吉剌氏 |
徽仁皇后 | 不详 | 真金 | |
元武宗 海山 1307年-1311年 |
答己 弘吉剌氏 |
昭献皇后 | 不详 | 答剌麻八剌 | 浑都帖木儿之女 |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1311年-1320年 |
答己 弘吉剌氏 |
昭献皇后 | 不详 | 答剌麻八剌 | 浑都帖木儿之女 |
元英宗 硕德八剌 1320年-1323年 |
阿纳失失里 弘吉剌氏 |
庄懿皇后 | 不详 |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
|
元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1323年-1328年 |
普颜怯里迷失 弘吉剌氏 |
宣懿皇后 | 不详 | 甘麻剌 | |
元天顺帝 阿速吉八 1328年 |
八不罕 弘吉剌氏 |
皇后 | 不详 | 元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
斡留察儿之女 |
元文宗 图帖睦尔 1328年-1332年 |
唐兀氏 | 文献皇后 | 不详 | 元武宗 海山 |
|
元明宗 和世㻋 1329年 |
寿童 亦乞烈氏 |
仁献皇后 | 不详 | 元武宗 海山 |
|
元宁宗 懿璘质班 1332年 |
八不沙 乃马真氏 |
皇后 | 不详 | 元明宗 和世㻋 |
|
元顺帝 妥欢帖睦尔 1332年-1368年 |
迈来迪 罕禄鲁氏 |
贞裕皇后 | 不详 | 元明宗 和世㻋 |
明朝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洪武帝 朱元璋 1368年-1398年 |
陈氏 | 淳皇后 | 不详 | 朱世珍 | 陈公之女 |
建文帝 朱允炆 1398年-1402年 |
吕氏 | 孝钦端皇后 | 寿州(今安徽凤台) | 朱标 | 吕本之女 |
永乐帝 朱棣 1402年-1424年 |
马氏 | 孝慈高皇后 | 宿州(今安徽宿州) | 洪武帝 朱元璋 |
一说䂵妃所生 |
洪熙帝 朱高炽 1424年-1425年 |
徐氏 | 仁孝文皇后 | 濠州(今安徽凤台) | 永乐帝 朱棣 |
徐达之女 |
宣德帝 朱瞻基 1425年-1435年 |
张氏 | 诚孝昭皇后 | 永城(今河南永城) | 洪熙帝 朱高炽 |
张麒之女 |
正统帝 朱祁镇 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 |
孙氏 | 孝恭章皇后 | 邹平(今山东邹平) | 宣德帝 朱瞻基 |
|
景泰帝 朱祁钰 1449年-1457年 |
吴氏 | 孝翼太后 | 丹徒(今江苏丹徒) | 宣德帝 朱瞻基 |
|
成化帝 朱见深 1464年-1487年 |
周氏 | 孝肃皇后 | 昌平(今北京) | 正统帝 朱祁镇 |
|
弘治帝 朱佑樘 1487年-1505年 |
纪氏 | 孝穆皇后 | 贺(今广西贺州) | 成化帝 朱见深 |
|
正德帝 朱厚照 1505年-1521年 |
张氏 | 孝成敬皇后 | 兴济(今河北青县) | 弘治帝 朱佑樘 |
|
朱宸濠 1519年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朱觐钧 | |
嘉靖帝 朱厚熜 1521年-1566年 |
蒋氏 | 慈孝献皇后 | 大兴(今北京) | 朱祐杬 | 蒋𢽾之女 |
隆庆帝 朱载垕 1566年-1572年 |
杜氏 | 孝恪皇后 | 大兴(今北京) | 嘉靖帝 朱厚熜 |
杜林之女 |
万历帝 朱翊钧 1572年-1620年 |
李氏 | 孝定太后 | 漷州(今北京) | 隆庆帝 朱载垕 |
李伟之女 |
泰昌帝 朱常洛 1620年 |
王氏 | 孝靖太后 | 不详 | 万历帝 朱翊钧 |
|
天启帝 朱由校 1620年-1627年 |
王氏 | 孝和太后 | 顺天(今北京) | 泰昌帝 朱常洛 |
|
崇祯帝 朱由检 1627年-1644年 |
刘氏 | 孝纯太后 | 宛平(今北京) | 泰昌帝 朱常洛 |
|
义兴帝 朱慈烺 1644年 |
周氏 | 庄烈愍皇后 | 苏州(今江苏苏州) | 泰昌帝 朱常洛 |
周奎之女 |
清朝
[编辑]君主 | 生母 | 封、谥号 | 籍贯 | 生父 | 备注 |
天命汗 努尔哈赤 1616年-1626年 |
额穆齐 喜塔腊氏 |
宣皇后 | 不详 | 塔克世 | 阿古都督之女 |
崇德帝 皇太极 1626年-1643年 |
孟古哲哲 叶赫那拉氏 |
孝慈高皇后 | 不详 | 天命帝 努尔哈赤 |
杨吉砮之女 |
顺治帝 福临 1643年-1661年 |
布木布泰 博尔济吉特氏 |
孝庄文皇后 | 不详 | 崇德帝 皇太极 |
寨桑之女 |
康熙帝 玄烨 1661年-1722年 |
佟佳氏 | 孝康章皇后 | 不详 | 顺治帝 福临 |
佟图赖之女 |
雍正帝 胤禛 1722年-1735年 |
乌雅氏 | 孝恭仁皇后 | 不详 | 康熙帝 玄烨 |
|
乾隆帝 弘历 1735年-1795年 |
钮祜禄氏 | 孝圣宪皇后 | 不详 | 雍正帝 胤禛 |
|
嘉庆帝 颙琰 1795年-1820年 |
魏佳氏 | 孝仪纯皇后 | 不详 | 乾隆帝 弘历 |
|
道光帝 旻宁 1820年-1850年 |
喜塔腊氏 | 孝淑睿皇后 | 不详 | 嘉庆帝 颙琰 |
和尔经额之女 |
咸丰帝 奕𬣞 1850年-1861年 |
钮祜禄氏 | 孝全成皇后 | 不详 | 道光帝 旻宁 |
|
同治帝 载淳 1861年-1875年 |
杏贞 叶赫那拉氏 |
慈禧太后 | 不详 | 咸丰帝 奕𬣞 |
|
光绪帝 载湉 1875年-1908年 |
婉贞 叶赫那拉氏 |
不详 | 不详 | 奕𫍽 | |
宣统帝 溥仪 1908年-1912年 |
幼兰 苏完瓜尔佳氏 |
不详 | 不详 | 载沣 | 荣禄之女 |
相关连结
[编辑]- 中国君主列表
- 中国君主世系图
- 秦国君主世系图
- 汉朝皇帝世系图
- 曹魏皇帝世系图
- 东吴皇帝世系图
- 晋朝皇帝世系图
- 刘宋皇帝世系图
- 南朝齐梁皇帝世系图
- 南朝陈皇帝世系图
- 元魏皇帝世系图
- 北齐皇帝世系图
- 北周皇帝世系图
- 隋朝皇帝世系图
- 唐朝皇帝世系图
- 五代和北汉世系图
- 辽朝皇帝世系图
- 宋朝皇帝世系图
- 金朝皇帝世系图
- 西夏皇帝世系图
- 元朝和鞑靼世系图
- 明朝皇帝世系图
- 清朝皇帝世系图
参考资料
[编辑]中国皇后及妃嫔列表 (隋以前)列出中国历史上隋朝以前所有的君主配偶。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伏羲氏 | 1 | 女娲氏 | 不详 | 待查 | 亦是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之一,一说是伏羲氏妹妹。 | |
少典 | 1 | 有娇氏 | 附宝 | 不详 | 待查 | 生有熊氏。 |
有熊氏(黄帝) | 1 | 嫘祖 | 待查 | 正妃 | 待查 | 西陵氏之女。生玄嚣,昌意。被尊为蚕之神。 |
2 | 方雷氏 | 女节 | 次妃 | 待查 | ||
3 | 彤鱼氏 | 待查 | 次妃 | 待查 | ||
4 | 嫫母 | 待查 | 次妃 | 待查 | ||
高辛氏(帝喾) | 1 | 有邰氏 | 姜嫄 | 元妃 | 待查 | 生周之始祖后稷。 |
2 | 有绒氏 | 简狄 | 次妃 | 待查 | 生商之始祖契。 | |
3 | 陈丰氏 | 庆都 | 次妃 | 待查 | 生尧。 | |
4 | 陬訾氏 | 常仪 | 次妃 | 待查 | 或称娵訾氏,生帝挚。 | |
陶唐氏(尧) | 1 | 散宜氏 | 女皇 | 正妃 | 待查 | 生丹朱。 |
2 | 女莹 | 妃 | 待查 | |||
有虞氏(舜) | 1 | 娥皇 | 正妃 | 待查 | 尧帝之长女。 | |
2 | 女英 | 次妃 | 待查 | 尧帝之次女。生一子商均。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夏禹 | 1 | 涂山氏 | 女娇 | 元妃 | 待查 | 生夏启。 |
夏相 | 1 | 有仍氏 | 后缗 | 元妃 | 待查 | 生夏少康。 |
夏桀 | 1 | 妺喜 | 次妃 | 待查 | 有施氏之女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商高宗武丁 | 1 | 母辛 | 妇好 | 王后 | 待查 | 武丁之妻,是其中一位诸侯,拥有封地,与武丁分穴而葬。 |
2 | 待查 | 妇杞 | 次妃 | 待查 | 杞国人。 | |
商纣王帝辛 | 妲己 | 己妲,亦称苏妲己或苏己 | 王后 | 待查 | 有苏氏之女。己姓苏氏。商亡时自杀。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周太王亶父 | 1 | 太姜 | 待查 | 追述为王后 | 待查 | 有邰氏之女,生王季。 |
周王季 | 1 | 太任 | 待查 | 王后 | 待查 | 挚任氏之中女,生周文王。 |
周文王 | 1 | 太姒 | 待查 | 王后 | 待查 | 生周武王、周公旦等子。 |
周武王 | 1 | 邑姜 | 待查 | 王后 | 待查 | 齐太公之女,生周成王。 |
周昭王 | 1 | 房后 | 待查 | 王后 | 待查 | 生周穆王,见《太平广记》卷二。 |
周穆王 | 1 | 盛姬 | 待查 | 次妃 | 待查 | 见《穆天子传》卷六 |
周宣王 | 1 | 姜后 | 待查 | 王后 | 待查 | 齐侯之女,见《列女传》。 |
周幽王 | 1 | 申后 | 待查 | 王后,后被废黜 | 待查 | 申侯之女,生周平王。 |
2 | 褒姒 | 待查 | 次妃,后成王后 | 待查 | 有褒氏之女,生伯服。西周亡国时失踪。 | |
周庄王 | 1 | 王姚 | 待查 | 侍妾 | 待查 | 生王子颓。 |
周惠王 | 1 | 周惠后 | 待查 | 王后 | 待查 | 陈侯之女,生周襄王、甘昭公。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秦惠文王 | 1 | 惠文后 | 待查 | 王后 | 待查 | 生秦武王。 |
2 | 宣太后 | 待查 | 八子,后成王太后,谥号宣太后。 | 待查 | 芈姓,秦昭襄王生母。 | |
秦武王 | 1 | 悼武王后 | 待查 | 王后 | 待查 | 魏国人。 |
秦昭襄王 | 1 | 葉陽后 | 待查 | 王后 | 待查 | |
2 | 唐太后 | 待查 | 八子,后成王太后 | 待查 | 唐姓,生秦孝文王。 | |
秦孝文王 | 1 | 华阳夫人 | 待查 | 王后,后尊华阳太后 | 待查 | 芈姓,阳泉君之姊,收秦庄襄王为养子。 |
2 | 夏姬 | 待查 | 后尊夏太后 | 待查 | 秦庄襄王之生母。 | |
秦庄襄王 | 1 | 赵姬 | 待查 | 王后,后成王太后 | 待查 | 原先是吕不韦之歌姬,后成秦庄襄王之妻,生秦始皇。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西楚霸王项羽 | 1 | 虞姬 | 次妃 | 待查 | 虞姓,在垓下之围中自尽身亡。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南越文帝赵眜 | 1 | 右夫人 | 赵蓝 | 夫人 | 待查 | 1983年考古发掘的南越文王墓东侧室葬有殉葬的四位文帝妾室,同时出土了五枚有字印章。分别是一枚金印(“右夫人玺”),一枚象牙印(“赵蓝”)及三枚铜印(“左夫人印”、“泰夫人”和“口夫人印”)。“口夫人印”又被解读为“部夫人印”或“否夫人印”[1]。黄展岳在《南越国六夫人印》认为其地位高低依次为“右夫人”、“左夫人”、“泰夫人”及“部夫人”[2]。 |
2 | 左夫人 | 不详 | 夫人 | 待查 | ||
3 | 泰夫人 | 不详 | 夫人 | 待查 | ||
4 | 部夫人 | 不详 | 夫人 | 待查 | ||
南越明王赵婴齐 | 1 | 橙氏 | 不详 | 不详 | 待查 | 南越国人,赵婴齐长子赵建德生母 |
2 | 樛氏 | 不详 | 王后,太后 | 前122年-前115年 | 邯郸樛氏女,赵兴生母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新皇帝王莽 | 1 | 孝睦皇后 | 王氏 | 结发之妻,正室,后立为皇后,谥号孝睦皇后 | 8年-21年 | 王咸之女,生四子王宇、王获、王安,皇太子王临,一女西汉孝平皇后即黄皇室主。因丈夫连续杀她三个儿子,悲哀而死。 |
2 | 皇后 | 史氏 | 皇后 | 21年-23年 | 继后,在乱军中失踪。 | |
3 | 侍妾 | 增秩 | 侍妾 | 生子王匡,女王晔 | ||
4 | 侍妾 | 怀能 | 侍妾 | 生子王兴 | ||
5 | 侍妾 | 开明 | 侍妾 | 生女王捷 | ||
6 | 侍妾 | 原碧 | 侍妾 | 因与王莽四子王临私通,谋杀王莽,被逼令自杀。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晋宣帝司马懿 | 1 | 宣穆皇后 | 张春华 | 结发之妻,正室,追尊为宣穆皇后 | 待查 | 生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干、南阳公主。 |
2 | 妾 | 伏氏 | 侧室 | 待查 | 生司马亮、司马伷、司马京、司马骏。 | |
3 | 妾 | 张氏 | 侧室 | 待查 | 生司马肜。 | |
4 | 妾 | 柏氏 | 侧室 | 待查 | 生司马伦。 | |
晋景帝司马师 | 1 | 景怀皇后 | 夏侯徽,字媛容 | 结发之妻,正室,追尊为景怀皇后 | ?-234年 | 夏侯尚之女,母亲为曹魏德阳乡主,生五个女儿,被毒杀身亡。 |
2 | 吴氏 | 继室 | 离婚 | |||
3 | 景献皇后 | 羊徽瑜 | 继室,后尊为皇伯母皇太后。后谥为景献皇后 | ?-278年 | 姨母(一说生母)为蔡文姬。 | |
晋文帝司马昭 | 1 | 文明皇后 | 王元姬 | 结发之妻,正室,后尊为皇太后。后谥为文明皇后 | ?-268年 | 王朗之女。生晋武帝司马炎、辽东悼王司马定国、齐献王司马攸、城阳哀王司马兆、广汉殇王司马广德,京兆公主。 |
2 | 妾 | 李琰 | 妾,修华 | ?-? | 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后的泰始三年(267年),拜为修华[3]) | |
3 | 妾 | 王宣 | 妾,修容 | ?-? | 泰始三年,拜为修容[3] | |
4 | 妾 | 徐琰 | 妾,修仪 | ?-? | 泰始三年,拜为修仪[3] | |
5 | 妾 | 吴淑 | 妾,婕妤 | ?-? | 泰始三年,拜为婕妤[3] | |
6 | 妾 | 赵延(左云右延) | 妾,充华 | ?-? | 泰始三年,拜为充华[3] | |
晋武帝司马炎 | 1 | 武元皇后(大杨后) | 杨艳,字琼芝 | 结发之妻,正室,后为皇后 | 265年-274年 | 生司马轨、晋惠帝司马衷、司马柬、平阳公主、新丰公主、阳平公主 |
2 | 武悼皇后(小杨后) | 杨芷,字季兰,小字男胤 | 继室皇后,后成皇太后,后被废 | 276年-292年 | 杨艳的堂妹。生渤海殇王司马恢。被贾南风活活饿死。 | |
3 | 中才人 / 怀皇后 | 王媛姬 | 中才人 | 待查 | 生晋怀帝司马炽 | |
4 | 贵人 | 左棻,别名芬,字兰芝 | 修仪,后成贵人 | 272年-300年 | 左雍之女、左思之妹。著名女诗人。无子女。 | |
5 | 淑妃/贵人 | 公孙氏 | 淑妃,后尊封贵人 | 待查 | 见于《全晋文 卷七》[4] | |
6 | 贵嫔 | 胡芳 | 贵嫔 | 273年-? | 胡奋之女。生武安公主。 | |
7 | 夫人 | 诸葛婉 | 夫人 | 273年-? | 诸葛冲之女。 | |
8 | 淑妃 | 刘媛 | 采女,淑妃 | 待查 | 泰始十年(274年)由采女拜淑妃[5] | |
9 | 淑媛 | 臧曜 | 淑媛 | 待查 | 泰始十年拜淑媛[5] | |
10 | 淑仪 | 芳 | 淑仪 | 待查 | 泰始十年拜淑仪[5] | |
11 | 修华 | 逵粲 | 修华 | 待查 | 泰始十年拜修华[5] | |
12 | 修容 | 陈○ | 修容 | 待查 | 泰始十年拜修容[5] | |
13 | 修仪 | 左嫔 | 美人,修仪 | 待查 | 咸宁三年(277年),由美人拜为修仪[5] | |
14 | 婕妤 | 邢兰 | 婕妤 | 待查 | 咸宁三年拜为婕妤[5] | |
15 | 容华 | 朱华 | 容华 | 待查 | 咸宁三年拜为容华[5] | |
16 | 充华 | 赵粲 | 充华 | 待查 | 皇后杨艳表姐妹,舅舅赵虞之女 | |
17 | 美人 | 审氏 | 美人 | 待查 | 生城阳怀王司马景、楚隐王司马玮、长沙厉王司马乂 | |
18 | 才人 | 徐氏 | 才人 | 待查 | 生城阳殇王司马宪 | |
19 | 匮才人 | 待查 | 才人 | 待查 | 生东海冲王司马祗 | |
20 | 赵才人 | 待查 | 才人 | 待查 | 生始平哀王司马裕 | |
21 | 赵美人 | 待查 | 美人 | 待查 | 生代哀王司马演 | |
22 | 李夫人 | 待查 | 夫人 | 待查 | 生淮南忠壮王司马允、吴孝王司马晏 | |
23 | 保林 | 庄氏 | 保林 | 待查 | 生新都怀王司马该 | |
24 | 美人 | 陈氏 | 美人 | 待查 | 生清河康王司马遐 | |
25 | 诸姬 | 待查 | 姬 | 待查 | ||
26 | 才人 | 程氏 | 才人 | 待查 | 生成都王司马颖 | |
晋惠帝司马衷 | 1 | 惠皇后 | 贾南风 | 结发之妻,正室,后为皇后 | 290年4月-300年4月 | 贾充之女,生临海公主等四位公主。八王之乱中被司马伦、司马冏毒杀。 |
2 | 皇后 | 羊献容 | 继室皇后,八王之乱中五立五废 | 300年-311年 | 再嫁为前赵末帝刘曜皇后。 | |
3 | 淑媛/夫人 | 谢玖 | 才人,后封淑媛,死后追赠为夫人 | 290年-299年 | 被贾南风处死。生愍怀太子司马遹。 | |
4 | 美人 | 徐义 | 美人 | 290年-298年 | 原为贾南风的乳母。得年七十八 | |
晋怀帝司马炽 | 1 | 皇后 | 梁兰璧 | 皇后 | 待查 | 亡国时失踪。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晋元帝司马睿 | 1 | 元敬皇后 | 虞孟母 | 结发之妻,正室,后追封为元敬皇后 | ?-312年 | 司马睿称帝前已故。晋元帝司马睿在位期间不再立后。 |
2 | 夫人/简文太后 | 郑阿春 | 继室,后封为建平国夫人、会太妃、简文太后 | 317年-326年 | 生晋简文帝司马昱。 | |
3 | 夫人 | 荀氏 | 妾 | 待查 | 生晋明帝司马绍、司马裒。被逐,改嫁。 | |
4 | 石婕妤 | 待查 | 婕妤 | 待查 | ||
5 | 王才人 | 待查 | 才人 | 待查 | ||
晋明帝司马绍 | 1 | 庾皇后 | 庾文君 | 皇后,后成皇太后,谥号明穆皇后 | 322年-331年 | 生晋成帝司马衍。 |
晋成帝司马衍 | 1 | 成恭皇后 | 杜陵阳 | 皇后 | 336年-341年 | |
2 | 贵人 | 周氏 | 贵人,后成皇太妃 | 336年-363年 | 生晋哀帝司马丕、晋废帝司马奕。 | |
晋康帝司马岳 | 1 | 康献皇后 | 褚蒜子 | 皇后,后成皇太后(崇德太后) | 342年-384年 | 生晋穆帝司马聃 |
晋穆帝司马聃 | 1 | 永安皇后 | 何法倪 | 皇后,后成皇太后、太皇太后 | 357年-403年 | 谥号为德章皇后 |
晋哀帝司马丕 | 1 | 哀靖皇后 | 王穆之 | 皇后 | 361年-364年 | |
晋废帝司马奕 | 1 | 孝皇后 | 庾道怜 | 东海王妃,后成皇后 | 待查 | |
2 | 美人 | 田氏 | 美人 | 有子。被桓温杀死 | ||
3 | 美人 | 孟氏 | 美人 | 有子。被桓温杀死 | ||
晋简文帝司马昱 | 1 | 顺皇后 | 王简姬 | 结发之妻,正室,后追封为顺皇后 | ?-350年 | 生会稽思世子司马道生、皇子司马俞生 |
2 | 夫人/文皇后 | 李陵容 | 宫婢,后成妾,后成淑妃、贵人、夫人,后尊为皇太妃、皇太后、太皇太后 | ?-400年 | 生晋孝武帝司马曜、会稽王司马道子、鄱阳公主 | |
3 | 淑仪 | 胡氏 | 妾,后成淑仪 | 生临川献王司马郁、皇子司马朱生 | ||
4 | 淑仪 | 王氏 | 妾,后成淑仪 | 生皇子司马天流 | ||
5 | 淑仪 | 徐氏 | 妾,后成淑仪 | 生新安公主 | ||
晋孝武帝司马曜 | 1 | 定皇后 | 王法慧 | 皇后 | 375年-380年 | |
2 | 张贵人 | 待查 | 贵人 | 396年-? | 杀害晋孝武帝司马曜。逃亡失踪。 | |
3 | 淑媛/德皇后 | 陈归女 | 淑媛,后追封为夫人、安德太后 | ?-390年 | 生晋安帝司马德宗、晋恭帝司马德文。 | |
晋安帝司马德宗 | 1 | 安僖皇后 | 王神爱 | 皇后 | 待查 | 新安公主与王献之之女 |
晋恭帝司马德文 | 1 | 恭思皇后 | 褚灵媛 | 皇后 | 待查 | 生海盐公主司马茂英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楚皇帝桓玄 | 1 | 刘皇后 | 待查 | 皇后 | 403年-404年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汉光文帝刘渊 | 1 | 呼延皇后 | 待查 | 皇后 | 309年-? | 呼延翼之女、弟呼延悠。生刘和。 |
2 | 单皇后 | 待查 | 皇后,后成皇太后 | 309年-? | 生刘乂。与儿子吵闹羞愤而死。 | |
3 | 张贵妃 | 待查 | 贵妃,后成皇太后,后追封为光献皇后 | 309年-313年 | 张塞之姊。生汉昭武帝刘聪。 | |
汉昭武帝刘聪 | 1 | 呼延皇后 | 待查 | 皇后,后追封为武元皇后 | 310年-312年 | 汉光文帝刘渊呼延皇后堂妹。生汉隐帝刘粲。 |
2 | 武孝皇后 | 张徽光 | 贵人,后成皇后 | 312年-313年 | 张实之女。婆母死后忧惧而死。 | |
3 | 武宣皇后(小刘后) | 刘娥,字丽华 | 右贵嫔,后成皇后 | 313年-314年 | 父刘殷。因生产怪胎惊死。 | |
4 | 上皇后 | 靳月光 | 贵嫔,后成皇后 | 314年-315年 | 靳准之女。因通奸被揭发,自尽。 | |
5 | 右皇后 | 靳月华 | 贵嫔,后成皇后,后成皇太后 | 314年-318年 | 靳淮之女、靳月光之妹。 | |
6 | 弘道皇后 | 樊氏 | 皇后 | 314年-318年 | 汉隐帝刘粲死后不知所终。 | |
7 | 王皇后 | 待查 | 皇后,谥号弘孝皇后 | 318年 | 义父王沈。 | |
8 | 中皇后 | 宣氏 | 皇后,称中皇后 | 318年 | 宣怀养女。汉隐帝刘粲死后失踪。 | |
9 | 左贵嫔/武德皇后(大刘后) | 刘英,字丽芳 | 左贵嫔,后追封为武德皇后 | 312年--313年 | 父刘殷。妹刘娥。暴死。 | |
10 | 贵人 | 张丽光 | 贵人 | 待查 | 父张寔,张徽光之妹。 | |
11 | 左皇后(大刘贵人) | 待查 | 贵人,后成皇后 | 待查 | 祖父刘殷。 | |
12 | 贵人(小刘贵人) | 刘氏 | 贵人 | 待查 | 祖父刘殷。再嫁司马炽,封会稽郡夫人。 | |
13 | 弘德皇后 | 武氏 | 皇后 | 待查 | ||
汉隐帝刘粲 | 1 | 靳皇后 | 待查 | 皇后 | 318年 | 生太子刘元公。被杀。 |
前赵末帝刘曜 | 1 | 献文皇后 | 羊献容 | 结发之妻,正室,后为皇后 | 318年-322年 | 前夫晋惠帝。生刘熙、刘袭、刘阐。 |
2 | 刘皇后 | 待查 | 皇后 | ?-326年 | 叔刘昶、刘皑 | |
3 | 刘皇后 | 刘芳 | 皇后 | 326年-329年 | 刘皇后堂妹。刘曜死后失踪。 | |
4 | 卜贵妃 | 待查 | 贵妃,后追封为元悼皇后 | 待查 | 生刘胤。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成景帝李特 | 1 | 罗夫人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太后 | 待查 | 生成武帝李雄。 |
成武帝李雄 | 1 | 任皇后 | 待查 | 皇后,后成皇太后 | 315年-? | 任颜之姊。成幽公李期养母。 |
2 | 冉宫人 | 待查 | 宫人 | 待查 | 生成幽公李期。 | |
成幽公李期 | 1 | 阎皇后 | 待查 | 皇后 | 334年-? | 成幽公李期被废后不知所终。 |
汉昭文帝李寿 | 1 | 阎皇后 | 待查 | 皇后,后成皇太后 | 338年-? | 汉末主李势养母。 |
2 | 李宫人 | 待查 | 宫人 | 待查 | 李凤之女。生汉末主李势。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前凉明王张寔 | 1 | 贾夫人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王后 | 待查 | 贾摹之姊。 |
前凉文王张骏 | 1 | 严王后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王后、大王太后 | 待查 | |
2 | 刘美人 | 待查 | 美人,后成王太妃 | 待查 | 生前凉悼公张天锡。 | |
3 | 马夫人 | 待查 | 继室,后成凉王太后 | ?-363年8月 | 生前凉桓王张重华。 | |
前凉桓王张重华 | 1 | 裴王后 | 待查 | 结发之妻,后成王后 | ?-353年 | 被前凉威王张祚所杀。 |
2 | 郭夫人 | 待查 | 夫人,后成王太妃 | 待查 | 生前凉冲王张玄靓。前凉冲王张玄靓死后失踪。 | |
前凉悼公张天锡 | 1 | 阎夫人 | 待查 | 次妃,后追封夫人 | 待查 | 在前凉悼公张天锡面前自尽而死。 |
2 | 薛宫人 | 待查 | 宫人 | 待查 | 自尽而死。 | |
3 | 焦夫人 | 待查 | 左夫人 | 待查 | 生太子张大豫,前凉灭亡后失踪。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后赵明帝石勒 | 1 | 刘皇后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 | 330年-334年 | 被石虎处死。 |
2 | 程夫人 | 待查 | 侧室,后成皇太后 | 330年-334年 | 生后赵海阳王石弘。被后赵武帝石虎处死。 | |
后赵武帝石虎 | 1 | 皇后 | 郑樱桃 | 天王皇后,后被贬为东海太妃,石遵即位时尊为皇太后 | 337年-349年 | 生太子石邃、彭城王石遵。被冉魏平帝冉闵杀害。 |
2 | 郭氏 | 正室 | 待查 | 原配,被郑樱桃谗杀。 | ||
3 | 崔氏 | 正室 | 待查 | 继室,被郑樱桃谗杀。 | ||
4 | 天王后 | 杜珠 | 昭仪,后成天王后,后被废黜 | 337年-348年 | 生太子石宣。 | |
5 | 贵嫔 | 柳氏 | 贵嫔 | ?-348年 | 柳耆之女。被石虎处死。 | |
6 | 刘皇后 | 待查 | 昭仪,后为皇后,后成皇太后,后被贬为太妃 | 348年-349年 | 刘曜之女安定公主。生石世,被石遵杀死。 | |
后赵彭城王石遵 | 1 | 张皇后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 | 349年 | 被冉魏平帝冉闵处死。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代神元帝拓跋力微 | 1 | 神元皇后 | 窦氏 | 结发之妻、正室,追尊皇后 | 待查 | 回部大人没鹿宾之女。被丈夫杀死。 |
代文帝拓跋沙漠汗 | 1 | 封皇后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 | 待查 | 生代桓帝拓跋猗㐌、代穆帝拓跋猗卢。 |
2 | 兰妃 | 待查 | 妃 | 待查 | 生代思帝拓跋弗。 | |
代桓帝拓跋猗㐌 | 1 | 祁皇后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皇太后 | 待查 | 一说姓惟,生代惠帝拓跋贺傉、代炀帝拓跋纥那。 |
代平文帝拓跋郁律 | 1 | 王皇后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皇太后 | ?-355年 | 生代昭成帝拓跋什翼犍。 |
代昭成帝拓跋什翼犍 | 1 | 慕容皇后 | 待查 | 皇后 | 341年-360年 | 前燕文明帝慕容皝之女。生北魏献明帝和秦明王。 |
2 | 慕容宫人 | 待查 | 宫人 | 待查 | 前燕文明帝慕容皝之妹。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冉魏武悼天王冉闵 | 1 | 董皇后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 | 350年-352年 | 冉魏亡后被俘。封奉玺君。 |
2 | 世妇 | 仇氏 | 侧室 | 350年-352年 | 再嫁卢豚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前燕文明帝慕容皝 | 1 | 段皇后 | 待查 | 王后,后追封文明皇后 | 337年-? | 生前燕景昭帝慕容儁。 |
2 | 兰淑仪 | 待查 | 王妃,后追封文昭皇后 | 337年-? | 后燕废帝兰汗之姊,生后燕成武帝慕容垂。 | |
3 | 夫人 | 公孙氏 | 夫人 | 337年-370年 | 生慕容纳、南燕献武帝慕容德。 | |
前燕景昭帝慕容儁 | 1 | 景昭皇后 | 可足浑氏 | 皇后,后为皇太后 | 352年-384年 | 生慕容𬀩、清河公主、慕容冲 |
2 | 昭仪/景德皇后 | 段氏 | 昭仪,后被慕容垂追封景德皇后 | 待查 | 未生育 | |
3 | 拓拔氏 | 待查 | 待查 | 待查 | ||
前燕幽帝慕容𬀩 | 1 | 可足浑皇后 | 待查 | 皇后 | 369年-370年 | 可足浑翼之女。 |
2 | 拓拔氏 | 待查 | 待查 | 待查 | 待查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前秦惠武帝苻洪 | 1 | 姜夫人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 | 待查 | 生前秦明帝苻健。 |
前秦明帝苻健 | 1 | 强皇后 | 待查 | 皇后,后成皇太后,后追封明德皇后 | 352年-357年 | 强平之姊、生前秦厉王苻生。 |
2 | 韩昭仪 | 待查 | 昭仪 | 待查 | 张遇继母。 | |
前秦厉王苻生 | 1 | 梁皇后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 | 355年7月-355年8月 | 被前秦厉王苻生处死。 |
前秦文桓帝苻雄 | 1 | 苟夫人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太后 | 待查 | 生前秦宣昭帝苻坚。 |
前秦宣昭帝苻坚 | 1 | 皇后 | 苟氏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 | 357年-? | |
2 | 夫人 | 张氏 | 夫人 | ?-385年 | 生苻宝、苻锦。苻坚被杀后自尽。 | |
3 | 待查 | 慕容氏 | ? | 前燕清河公主 | ||
前秦哀平帝苻丕 | 1 | 皇后 | 杨氏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 | 385年 | 生太子苻宁。被杀。 |
前秦高帝苻登 | 1 | 皇后 | 毛氏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 | 386年10月-394年 | 生二子。被姚苌擒斩于战阵。 |
2 | 皇后 | 李氏 | 昭仪,后成皇后 | 394年-396年 | 被俘。改嫁姚晃。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后秦武昭帝姚苌 | 1 | 虵皇后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皇太后 | 386年-393年 | 生后秦文桓帝姚兴。 |
2 | 孙贵妃 | 待查 | 贵妃,后追封皇太后 | 待查 | ||
后秦文桓帝姚兴 | 1 | 张皇后 | 待查 | 昭仪,后成皇后 | 待查 | |
2 | 齐皇后 | 待查 | 昭仪,后成皇后 | 待查 | 后秦灭亡后不知所终。 | |
后秦末帝姚泓 | 1 | 姚泓皇后 | 待查 | 皇后 | 416年—417年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后燕成武帝慕容垂 | 1 | 成昭皇后(先段后) | 段氏 | 结发之妻、正室,后追封成昭皇后 | 待查 | 生太子慕容令、惠愍帝慕容宝。得罪慕容儁及可足浑皇后,被诬死于狱中。 |
2 | 王妃/长安君 | 可足浑氏 | 继室 | 待查 | 可足浑皇后的妹妹。离婚 | |
3 | 成哀皇后(后段后) | 段元妃 | 夫人,后成皇后、皇太后 | 387年-396年4月 | 成昭皇后的侄女。生慕容朗、慕容鉴。被慕容宝勒令自尽。 | |
4 | 贵嫔 | 段氏 | 贵嫔,后成皇太后 | 待查 | 生后燕昭文帝慕容熙。 | |
5 | 待查 | 待查 | 妾 | 待查 | 生慕容麟。因为儿子叛逃被慕容垂杀死。 | |
后燕惠愍帝慕容宝 | 1 | 惠德皇后 | 段氏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 | ?-399年 | 生皇太子慕容策。 |
2 | 待查 | 孟氏 | 皇妃,后入魏封漂阳君 | 待查 | 生北魏道武皇后慕容氏。 | |
3 | 待查 | 待查 | 皇妃 | 待查 | 生清河王慕容会。因儿子谋反败亡而被慕容宝赐死。 | |
后燕昭武帝慕容盛 | 1 | 王妃 | 兰氏 | 结发之妻、正室 | 待查 | 后燕废帝兰汗之女。因其父弑慕容宝,被废。 |
后燕废帝兰汗 | 1 | 乙皇后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 | 待查 | 兰汗死后不知所终。 |
后燕昭文帝慕容熙 | 1 | 昭文皇后 | 苻训英 | 贵嫔,后成皇后 | 403年12月-407年4月 | 苻谟次女。 |
2 | 昭仪/愍皇后 | 苻娀娥 | 贵人,后成昭仪,后追封愍皇后 | 403年12月-404年 | 苻谟长女,苻训英的姐姐。死于医疗事故。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北燕惠懿帝慕容云 | 1 | 李皇后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 | 407年-409年 | 生太子慕容彭城。慕容云死后失踪。 |
北燕文成帝冯跋 | 1 | 孙王后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王后 | 409年-? | |
2 | 宋夫人 | 待查 | 夫人 | 409年-430年 | 生冯爱居。被北燕昭成帝冯弘处死。 | |
3 | 斛律昭仪 | 待查 | 昭仪 | 414年-? | ||
北燕昭成帝冯弘 | 1 | 慕容王后 | 待查 | 继室,后成王后 | 430年-435年 | 生冯王仁。被高句丽王处死。 |
2 | 王贵妃 | 待查 | 贵妃 | 待查 | 生冯崇、冯朗、冯邈。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南燕献武帝慕容德 | 1 | 皇后 | 段季妃 | 继室,后成皇后,皇太后,后被废 | 段元妃的妹妹。生两位公主。 | |
南燕追尊穆皇帝慕容纳 | 1 | 皇后 | 段氏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太后 | 待查 | 生慕容超 |
南燕末主慕容超 | 1 | 皇后 | 呼延氏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 | 待查 | |
2 | 夫人 | 魏氏 | 夫人 | 待查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西秦武元王乞伏干归 | 1 | 苻王后 | 待查 | 王后 | 394年-412年 | 前秦高帝苻登之妹东平公主。 |
西秦文昭王乞伏炽磐 | 1 | 秃发王后 | 待查 | 王后 | ?-423年 | 南凉景王秃发傉檀之长女。被妹妹秃发夫人告发叛变而遭处决。 |
2 | 秃发夫人 | 待查 | 左夫人 | ?-429年 | 叛变失败被杀。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后凉懿武帝吕光 | 1 | 石皇后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 | 396年-399年 | 后凉隐王吕绍即位后不知所终。 |
2 | 赵淑媛 | 待查 | 侧室 | 待查 | 生后凉灵帝吕纂。 | |
后凉隐王吕绍 | 1 | 张皇后 | 待查 | 皇后 | ?-399年 | 后凉隐王吕绍被杀后自尽而死。 |
后凉灵帝吕纂 | 1 | 杨皇后 | 待查 | 皇后 | 401年 | 杨桓之女。后凉灵帝吕纂被杀后自尽而死。 |
后凉文帝吕宝 | 1 | 卫夫人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王太后 | 待查 | 生后凉末主吕隆。 |
后凉末主吕隆 | 1 | 杨皇后 | 待查 | 皇后 | 401年-403年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北凉武宣王沮渠蒙逊 | 1 | 孟王后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王后 | 411年-? | |
北凉哀王沮渠牧犍 | 1 | 李王后 | 李敬受 | 王后 | 433年-? | 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女。 |
2 | 拓拔王后 | 待查 | 王后 | 437年-439年 | 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之妹武威公主。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南凉景王秃发傉檀 | 1 | 折掘王后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王后 | 402年-414年 | 生太子秃发武台。南凉亡后不知所终。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西凉武昭王李暠 | 1 | 辛夫人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 | 待查 | |
2 | 尹夫人 | 待查 | 继室,后成王太后 | 400年-420年 | 生北凉哀王沮渠牧犍王后李敬受。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夏武烈帝赫连勃勃 | 1 | 梁皇后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 | 413年-? | |
夏废帝赫连昌 | 1 | 赫连昌皇后 | 待查 | 皇后 | 425年—427年 | |
2 | 始平公主 | 待查 | 428年-? | 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之妹始平公主。 | ||
夏末帝赫连定 | 1 | 赫连定皇后 | 待查 | 皇后 | ?—430年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宋追尊孝穆帝刘翘 | 1 | 穆皇后 | 赵安宗 | 结发之妻,后追封为孝穆皇后 | 360年-363年 | 生宋武帝刘裕。死于产后失血。 |
2 | 懿皇后 | 萧文寿 | 继室,后成皇太后、太皇太后 | ?-420年 | 生亲王刘道怜。 | |
宋武帝刘裕 | 1 | 敬皇后 | 臧爱亲 | 结发之妻、正室,后追谥敬皇后 | 待查 | 生会稽长公主刘兴弟。 |
2 | 夫人 | 张阙 | 妾,后为夫人,后成皇太后,后被贬为营阳王太妃 | 405年-426年 | 生宋少帝刘义符、义兴恭长公主刘惠媛。 | |
3 | 修华 | 孙氏 | 妾,后为修华 | 待查 | 生庐陵王刘义真。 | |
4 | 婕妤 | 胡道安 | 婢妾,后追封婕妤,后追尊章皇太后 | 待查 | 生宋文帝刘义隆。儿子三岁时她被刘裕处死。 | |
5 | 修仪 | 符氏 | 修仪 | 待查 | 生广德公主。 | |
6 | 修容 | 王氏 | 修容 | 待查 | 生彭城王刘义康 | |
7 | 美人 | 相氏 | 美人 | 待查 | 生江夏文献王刘义恭 | |
8 | 美人 | 孙氏 | 美人 | 待查 | 生南郡王刘义宣 | |
9 | 美人 | 吕氏 | 美人 | 待查 | 生衡阳文王刘义季 | |
10 | 妾室 | 姚氏 | 不详 | 417年-? | 后秦文桓帝姚兴之侄女。被逐[6]。 | |
宋少帝刘义符 | 1 | 皇后 | 司马茂英 | 元配太子妃,后为皇后,后被贬为南平王太妃 | 422年-424年 | 晋恭帝司马德文之女海盐公主。 |
宋文帝刘义隆 | 1 | 元皇后 | 袁齐妫 | 元配王妃,后为皇后,后追谥元皇后 | 424年-440年 | 生东阳公主刘英娥、伪帝刘劭。 |
2 | 淑妃/夫人 | 潘氏 | 淑妃,后追封夫人 | ?-453年 | 生始兴王刘濬。兵变中被杀害。 | |
3 | 修华/淑妃 | 殷氏 | 修华,后追谥淑妃 | 待查 | 生竟陵王刘诞。刘诞叛变失败后自尽。 | |
4 | 婕妤 | 沈容姬 | 美人,后为婕妤,后追谥宣皇后 | ?-453年 | 生宋明帝刘彧。 | |
5 | 美人 | 蔡氏 | 美人,后封为海陵王太妃 | ?-461年 | 生海陵王刘休茂。刘休茂被杀后自尽。 | |
6 | 美人 | 杨氏 | 美人,后封为建安王太妃 | 待查 | 生建安王刘休仁。 | |
7 | 淑媛 | 路惠男 | 淑媛,后成皇太后、太皇太后,后为崇宪太后,后谥为昭皇后 | ?-464年 | 生宋孝武帝刘骏。暴死。 | |
8 | 美人 | 蒋氏 | 美人 | ?—446年 | 生海盐公主。因女儿和刘濬乱伦私通事发,被刘义隆处死。 | |
9 | 淑仪 | 吴氏 | 淑仪 | 生南平王刘铄 | ||
10 | 修仪 | 高氏 | 修仪 | 生庐陵王刘绍 | ||
11 | 婕妤 | 曹氏 | 婕妤 | 生建平王刘宏 | ||
12 | 修容 | 陈氏 | 修容 | 生东海王刘纬 | ||
13 | 容华 | 谢氏 | 容华,后为晋熙太妃,后被废 | 生晋熙王刘昶 | ||
14 | 修容 | 江氏 | 修容,后为武昌太妃 | 生武昌王刘浑 | ||
15 | 美人 | 邢氏 | 美人,后为山阳太妃 | 生山阳王刘休祐 | ||
16 | 美人 | 董氏 | 美人 | 生鄱阳王刘休业 | ||
17 | 美人 | 颜氏 | 美人,后为太妃 | 生临庆王刘休倩 | ||
18 | 美人 | 陈氏 | 美人 | 生新野王刘夷父 | ||
19 | 美人 | 苟氏 | 美人,后为桂阳太妃 | 生桂阳王刘休范 | ||
20 | 美人 | 罗氏 | 美人,后为太妃 | 生巴陵王刘休若 | ||
宋伪帝刘劭 | 1 | 皇后 | 殷玉英 | 元配太子妃,后为皇后 | 453年 | 和子女皆被处死。 |
2 | 夫人 | 王鹦鹉 | 夫人 | 453年 | 原为东阳公主刘英娥侍女。前夫沈怀远。被处死。 | |
宋孝武帝刘骏 | 1 | 文穆皇后 | 王宪嫄 | 元配王妃,皇后、皇太后,谥号文穆皇后 | 454年-464年 | 生山阴公主刘楚玉、宋前废帝刘子业。 |
2 | 淑仪/贵妃 | 刘氏/殷氏 | 淑仪,谥号宣贵妃 | 待查 | 刘义宣之女,伪称姓殷。生新安王刘子鸾。 | |
3 | 淑媛 | 陈氏 | 淑媛,后封晋安王太妃,后为皇太后 | 待查 | 生晋安王(义嘉帝)刘子勋。和儿子一同被杀。 | |
4 | 淑仪 | 何氏 | 淑仪 | 待查 | 生松滋侯刘子房。 | |
5 | 昭华 | 史氏 | 昭华 | 待查 | 生临海王刘子顼。 | |
6 | 昭仪 | 史氏 | 昭仪 | 待查 | 生邵陵王刘子元。 | |
7 | 昭容 | 徐氏 | 昭容 | 待查 | 生刘子深、永嘉王刘子仁、南平王刘子产 | |
8 | 昭容 | 谢氏 | 昭容 | 待查 | 生始安王刘子真、刘子雍、东平王刘子嗣 | |
9 | 婕妤 | 何氏 | 婕妤 | 待查 | 生刘子凤、刘子趋 | |
10 | 婕妤 | 江氏 | 婕妤 | 待查 | 生刘子玄、刘子况、淮阳王刘子霄 | |
11 | 婕妤 | 杨氏 | 婕妤 | 待查 | 生淮南王刘子孟、庐陵王刘子舆 | |
12 | 容华 | 阮氏 | 容华 | 待查 | 生安陆王刘子绥 | |
13 | 容华 | 杜氏 | 容华 | 待查 | 生刘子悦 | |
14 | 美人 | 江氏 | 美人 | 待查 | 生刘子衡、刘子期 | |
宋前废帝刘子业 | 1 | 献皇后 | 何令婉 | 元配太子妃,后追谥献皇后 | 待查 | 豫章康长公主刘兴男之女。 |
2 | 皇后 | 路浣英[来源请求] | 继室皇后 | 465年 | 太皇太后路惠男之弟路道庆之女。 | |
3 | 贵嫔 | 刘英媚 | 贵嫔 | ?-465年 | 实为刘义隆第十女新蔡公主,刘子业夺取之,伪称为谢氏。 | |
4 | 保林 | 袁氏 | 保林 | 待查 | 父袁僧惠。 | |
5 | 良娣 | 羊氏 | 良娣 | 待查 | 父羊瞻。 | |
6 | 待查 | 待查 | 待查 | 生一子 | ||
宋明帝刘彧 | 1 | 恭皇后 | 王贞风 | 皇后,后成皇太后,后被贬为汝阴王太妃,后追谥恭皇后 | 465年-479年 | 生晋陵公主刘伯姒、建安长公主刘伯媛。 |
2 | 贵妃 | 陈妙登 | 贵妃,后成皇太妃,后被贬为苍梧王太妃 | 465年-479年 | 生宋后废帝刘昱。 | |
3 | 昭华 | 陈法容 | 昭华,后成皇太妃,后被废 | 待查 | 生(一说养)宋顺帝刘准。 | |
4 | 修华 | 杜氏 | 修华 | 待查 | 生(一说养)随阳王刘翙。 | |
5 | 修容 | 郑氏 | 修容 | 待查 | 生(一说养)东平王刘智井。养邵陵殇王刘友。 | |
6 | 修仪 | 谢氏 | 修仪 | 待查 | 生(一说养)刘法良。 | |
7 | 婕妤 | 徐氏 | 婕妤 | 待查 | 生(一说养)皇四子(未名早夭)、江夏王刘跻。 | |
8 | 美人(大泉氏) | 泉氏 | 美人 | 待查 | 生(一说养)邵陵殇王刘友。 | |
9 | 美人(小泉氏) | 泉氏 | 美人 | 待查 | 生(一说养)始建王刘禧。 | |
10 | 良人 | 徐氏 | 良人 | 待查 | 生(一说养)武陵王刘赞、新兴王刘嵩。 | |
11 | 待查 | 陈玉珠 | 待查 | 待查 | 原为到㧑家伎。 | |
宋后废帝刘昱 | 1 | 皇后 | 江简珪 | 皇后,后被贬为苍梧王妃 | 463年-477年 | 祖父江智渊。 |
宋顺帝刘准 | 1 | 皇后 | 谢梵境 | 皇后,后被贬为汝阴王妃 | 468年-479年 | 祖父谢庄。无子女。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追尊齐宣帝萧承之 | 1 | 孝皇后 | 陈道正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太后,后追封为竟陵公国太夫人、孝皇后 | 待查 | 生齐高帝萧道成。 |
齐高帝萧道成 | 1 | 昭皇后 | 刘智容 | 结发之妻、正室,后追封昭皇后 | 待查 | 生齐武帝萧赜、豫章王萧嶷。 |
2 | 太妃 | 罗太妃 | 待查 | 生武陵昭王萧晔 | ||
3 | 太妃 | 任太妃 | 待查 | 生安成恭王萧暠 | ||
4 | 太妃 | 何太妃 | 待查 | 生始兴简王萧鉴、宜都王萧铿 | ||
5 | 贵嫔 | 谢贵嫔 | 待查 | 生临川献王萧映、长沙威王萧晃 | ||
6 | 修仪 | 陆修仪 | 待查 | 生鄱阳王萧锵、晋熙王萧𨱇 | ||
7 | 修容 | 袁修容 | 待查 | 生桂阳王萧铄 | ||
8 | 贵人 | 区贵人 | 待查 | 生衡阳王萧钧 | ||
9 | 淑妃 | 张氏 | 侧室,后成淑妃 | 待查 | 生江夏王萧锋、河东王萧铉。 | |
10 | 美人 | 李美人 | 待查 | 生南平王萧锐 | ||
齐武帝萧赜 | 1 | 穆皇后 | 裴惠昭 | 结发之妻、正室,后追封为穆妃、穆皇后 | 待查 | 生追尊齐文帝萧长懋,竟陵文宣王萧子良 |
2 | 贵妃 | 范贵妃 | 贵妃 | 待查 | [7] | |
3 | 贵嫔 | 羊贵嫔 | 贵嫔 | 待查 | [7] | |
4 | 淑妃 | 张淑妃 | 淑妃 | 待查 | 生庐陵王萧子卿、鱼复侯萧子响 | |
5 | 昭华 | 荀氏 | 才人,采女,后成昭华 | 待查 | 生南康王萧子琳 | |
6 | 淑仪 | 周淑仪 | 淑仪 | 待查 | 生安陆王萧子敬、建安王萧子真 | |
7 | 淑仪 | 王淑仪 | 淑仪 | 待查 | 生随郡王萧子隆 | |
8 | 淑仪 | 江淑仪 | 淑仪 | 待查 | 生临贺王萧子岳 | |
9 | 淑媛 | 阮淑媛 | 淑媛 | 待查 | 生晋安王萧子懋、衡阳王萧子峻 | |
10 | 婕妤 | 蔡婕妤 | 婕妤 | 待查 | 生西阳王萧子明 | |
11 | 婕妤 | 颜婕妤 | 婕妤 | 待查 | 生永阳王萧子珉 | |
12 | 容华 | 乐容华 | 容华 | 待查 | 生南海王萧子罕 | |
13 | 充华 | 傅充华 | 充华 | 待查 | 生巴陵王萧子伦 | |
14 | 充华 | 何充华 | 充华 | 待查 | 生南郡王萧子夏 | |
15 | 昭仪 | 谢昭仪 | 昭仪 | 待查 | 生邵陵王萧子贞 | |
16 | 昭容 | 庾昭容 | 昭容 | 待查 | 生西阳王萧子文 | |
17 | 宫人 | 谢宫人 | 宫人 | 待查 | 生湘东王萧子建 | |
18 | 宫人 | 韩兰英 | 宫人 | 待查 | 南北朝著名才女。著有《中兴赋》。 | |
追尊齐文帝萧长懋 | 1 | 安皇后 | 王宝明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太后,后追封为安皇后 | 待查 | 生齐前废帝萧昭业。 |
2 | 夫人 | 霍氏 | 侧室 | 待查 | ||
3 | 妾 | 许氏 | 侧室 | 待查 | 生齐后废帝萧昭文 | |
4 | 妾 | 陈氏 | 侧室 | 待查 | 生巴陵王萧昭秀 | |
4 | 妾 | 褚氏 | 侧室 | 待查 | 生桂阳王萧昭粲 | |
齐前废帝萧昭业 | 1 | 何皇后 | 何婧英 | 皇后,后被贬为郁林王妃 | 493年-494年 | |
2 | 徐姬 | 待查 | 姬 | ?-494年 | 即其父萧长懋侧室霍夫人,伪称徐氏。与齐前废帝萧昭业同时被杀。 | |
齐后废帝萧昭文 | 1 | 王皇后 | 王韶明 | 皇后,后被贬为海陵王妃 | 494年-? | |
齐明帝萧鸾 | 1 | 敬皇后 | 刘惠端 | 结发之妻、正室,后追封为敬皇后 | 待查 | 生齐废帝萧宝卷、江夏王萧宝元、齐末帝萧宝寅、齐和帝萧宝融 |
2 | 贵嫔 | 殷氏 | 妾,后为贵嫔 | 待查 | 生巴陵隐王萧宝义、晋熙王萧宝嵩 | |
3 | 贵妃 | 袁氏 | 妾,后为贵妃 | 待查 | 生庐陵王萧宝源 | |
4 | 淑妃 | 管氏 | 妾,后为淑妃 | 待查 | 生邵陵王萧宝修 | |
5 | 淑媛 | 许氏 | 妾,后为淑媛 | 待查 | 生桂阳王萧宝贞 | |
齐东昏侯萧宝卷 | 1 | 皇后 | 褚令璩 | 皇后 | 499年-501年 | 亡国之后被废 |
2 | 贵妃 | 潘玉儿,原名俞尼子 | 贵妃 | -501年 | 生一位公主。自缢死。 | |
3 | 淑仪 | 黄氏 | 淑仪 | 待查 | 生太子萧诵。早逝。 | |
4 | 妃 | 佘氏 | 妃 | -501年 | 亡国后被赐梁将王茂为妻 | |
5 | 美人 | 吴景晖 | 美人 | -501年 | 生萧综。亡国后再嫁萧衍。 | |
齐和帝萧宝融 | 1 | 皇后 | 王蕣华 | 皇后,后贬为南康王妃、巴陵王妃 | 待查 | 祖父王俭。 |
齐末帝萧宝寅 | 1 | 皇后 | 元氏 | 结发之妻、正室,被封为皇后,后复为公主 | 待查 | 北魏南阳公主。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梁文帝萧顺之 | 1 | 献皇后 | 张尚柔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太后,后追谥献皇后 | 待查 | 生梁武帝萧衍。 |
梁武帝萧衍 | 1 | 武德皇后 | 郗徽 | 结发之妻、正室,后追封德皇后 | ?-499年8月 | 刘宋寻阳公主之女。生萧玉姚、萧玉婉、萧玉嬛三位公主。 |
2 | 贵嫔/穆皇后 | 丁令光 | 侧室,后成贵嫔,后追尊穆皇太后 | 502年-526年11月 | 生梁昭明帝萧统、梁简文帝萧纲。 | |
3 | 修容/宣皇后 | 阮令嬴 | 修容,后追尊文宣皇太后 | 502年-540年 | 原姓石。前夫萧遥光,萧宝卷。生梁元帝萧绎。 | |
4 | 淑仪 | 董氏 | 淑仪 | 待查 | 生南康简王萧绩 | |
5 | 淑媛 | 吴景晖 | 淑媛,后被废,后被恢复品秩 | 502年-525年 | 前夫为萧宝卷,生豫章王萧综 | |
6 | 充华 | 丁氏 | 充华 | 待查 | 生邵陵携王萧纶。 | |
7 | 修容 | 葛氏 | 修容 | 待查 | 生武陵王萧纪。 | |
梁简文帝萧纲 | 1 | 简皇后 | 王灵宾 | 结发之妻、正室,后追封简皇后 | 待查 | 生皇太子萧大器、南郡王萧大连、长山公主萧妙䂮。 |
2 | 淑妃 | 范氏 | 淑妃 | 待查 | 生溧阳公主 | |
3 | 修华 | 褚氏 | 修华 | 待查 | 生建平王萧大球 | |
4 | 淑容 | 陈氏 | 淑容 | 待查 | 生浔阳王萧大心 | |
5 | 昭华 | 包氏 | 昭华 | 待查 | 生西阳王萧大钧 | |
6 | 夫人 | 左氏 | 夫人 | 待查 | 生南海王萧大临、安陆王萧大春 | |
7 | 夫人 | 谢氏 | 夫人 | 待查 | 生浏阳公萧大雅 | |
8 | 夫人 | 张氏 | 夫人 | 待查 | 生新兴王萧大庄 | |
9 | 夫人 | 范氏 | 夫人 | 待查 | 生武宁王萧大威 | |
10 | 夫人 | 陈氏 | 夫人 | 待查 | 生义安王萧大昕 | |
11 | 夫人 | 朱氏 | 夫人 | 待查 | 生绥建王萧大挚 | |
梁昭明帝萧统 | 1 | 蔡夫人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太子妃,后追封敬妃、敬皇后 | 待查 | 生梁安帝萧欢。 |
2 | 龚氏 | 待查 | 保林(妾室),皇太后,太皇太后 | 待查 | 生西梁孝宣帝萧詧 | |
梁豫章王萧栋 | 1 | 张妃 | 待查 | 妃,后为皇后 | 待查 | |
梁元帝萧绎 | 1 | 湘东王妃 | 徐昭佩 | 结发之妻、正室,后为湘东王妃,后被废死 | 517年-549年 | 生萧方等、益昌公主萧含贞,留下“徐娘半老”的典故,后被萧绎(当时还是湘东王)勒令投井自尽。 |
2 | 贵人 | 王氏 | 贵人 | 待查 | 生萧方诸、萧方略。 | |
3 | 贵人 | 袁氏 | 贵人 | 待查 | 生萧方矩。 | |
4 | 贵妃 | 夏王丰 | 贵妃,被封为晋安王太妃,后尊为皇太后,后被贬为江阴王太妃,后追封为敬皇太后 | 待查 | 生梁敬帝萧方智。 | |
5 | 王良人 | 王氏 | 良人 | 待查 | 王贵人妹 | |
梁敬帝萧方智 | 1 | 皇后 | 王氏 | 皇后,后被贬为江阴王妃 | 555年-?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陈武帝陈霸先 | 1 | 武宣皇后 | 章要儿 | 继室,后成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 | 557年-570年 | |
2 | 武昭皇后 | 钱氏 | 结发之妻、正室,谥号武昭皇后 | 待查 | 父钱仲方 | |
陈文帝陈蒨 | 1 | 安德皇后 | 沈妙容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皇太后,后被封为文皇后 | 560年-? | 生陈废帝陈伯宗,始兴王陈伯茂。 |
陈废帝陈伯宗 | 1 | 皇后 | 王少姬 | 皇后,后被贬为临海王妃。 | 566年3月-583年至586年间 | 生太子陈至泽 |
陈宣帝陈顼 | 1 | 皇后 | 柳敬言 | 正室,后成皇后、皇太后 | 569年-? | 母为梁长城公主。生陈叔宝。 |
2 | 贵妃 | 钱氏 | 结发之妻,后成妾,后成贵妃 | 待查 | 生河东王陈叔献 | |
3 | 贵人 | 彭氏 | 侧室,后成贵人 | ?- 579年 | 生始兴王陈叔陵。 | |
4 | 淑仪 | 何氏 | 侧室,后成淑仪 | 待查 | 生长沙王陈叔坚、宜都王陈叔明。 | |
5 | 淑华 | 曹淑华 | 淑华 | 生豫章王陈叔英 | ||
6 | 昭容 | 魏昭容 | 昭容 | 生建安王陈叔卿 | ||
7 | 昭容 | 袁昭容 | 昭容 | 生晋熙王陈叔文、义阳王陈叔达、新会王陈叔坦 | ||
8 | 昭仪 | 刘昭仪 | 昭仪 | 生新蔡王陈叔齐 | ||
9 | 修华 | 王修华 | 修华 | 生武昌王陈叔虞 | ||
10 | 修容 | 韦修容 | 修容 | 生湘东王陈叔平 | ||
11 | 婕妤 | 申婕妤 | 婕妤 | 生南安王陈叔俭、南郡王陈叔澄、岳山王陈叔韶、太原王陈叔匡 | ||
12 | 王姬 | 生淮南王陈叔彪、巴山王陈叔雄 | ||||
13 | 吴姬 | 生始兴王陈叔重 | ||||
14 | 徐姬 | 生寻阳王陈叔俨 | ||||
15 | 淳于姬 | 生岳阳王陈叔慎 | ||||
16 | 待查 | 施氏 | 妃嫔,后成临贺太妃 | ?- 579年 | 生临贺王陈叔敖、沅陵王陈叔兴、宁远公主(宣华夫人陈氏) | |
17 | 曾姬 | 生阳山王陈叔宣 | ||||
18 | 杨姬 | 生西阳王陈叔穆 | ||||
19 | 袁姬 | 生新兴王陈叔纯 | ||||
20 | 吴姬 | 生巴东王陈叔谟 | ||||
21 | 刘姬 | 生临江王陈叔显 | ||||
22 | 秦姬 | 生新宁王陈叔隆、新昌王陈叔荣 | ||||
23 | 吴妃 | 妃,太妃 | 吴兴人,生武成公主,见于《嘉泰吴兴志》[8],是否为两位吴姬中的一位,无考。 | |||
24 | 美人 | 曾美人 | 美人 | 生第二十四女临川长公主,见于《嘉泰吴兴志》[9],与曾姬是否为同一人,无考。 | ||
陈后主陈叔宝 | 1 | 皇后 | 沈婺华,法名观音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 | 583年-589年 | 母为会稽公主。隋朝亡后出家 |
2 | 贵妃 | 张丽华 | 贵妃 | 待查 | 生太子陈深,会稽王陈庄。被隋大将高颎所杀。 | |
3 | 孔贵人 | 待查 | 贵人 | 待查 | 生吴郡王陈藩 | |
4 | 龚贵嫔 | 待查 | 贵嫔 | 待查 | 生南海王陈虔、钱塘王陈恬 | |
5 | 薛淑媛 | 待查 | 淑媛 | 待查 | 陈灭亡后被俘不知所终。 | |
6 | 姬 | 孙氏 | 姬 | 生吴兴王陈胤,难产而死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北魏献明帝拓跋寔 | 1 | 献明皇后 | 贺氏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太后 | ?-369年 | 生拓跋珪、秦王拓跋觚。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 1 | 道武皇后 | 慕容氏 | 皇后 | 397年-? | 后燕惠愍帝慕容宝的女儿。 |
2 | 贵人 /宣穆皇后 | 刘氏 | 贵人,后被追谥宣穆皇后 | 397年-? | 生华阴公主、拓跋嗣。被杀 | |
3 | 夫人 | 贺氏 | 夫人 | ?-409年 | 拓跋珪的姨母,献明皇后之妹,拓跋珪杀其夫夺取之。生拓跋绍。因儿子弑父,被拓跋嗣勒令自尽。 | |
4 | 大王夫人 | 王氏 | 夫人 | 不详 | 生拓跋熙 | |
5 | 王夫人 | 王氏 | 夫人 | 不详 | 生拓跋曜 | |
6 | 段夫人 | 生拓跋连、拓跋黎 | ||||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 1 | 皇后 | 慕容氏 | 皇后 | ||
2 | 夫人/昭哀皇后 | 姚氏 | 夫人,后被追谥昭哀皇后 | 415年-420年 | 后秦文桓帝姚兴之女西平公主。 | |
3 | 贵嫔/密皇后 | 杜氏 | 侧室,后被追封贵嫔,后被追谥密皇后 | 待查 | 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
4 | 夫人(大慕容夫人) | 慕容氏 | 夫人 | 待查 | 生拓跋丕。 |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0 | 惠太后 | 窦氏 | 罪犯家属,后成宫女,为拓跋焘乳母,后封保太后 | 待查 | 历史上极少数非君主配偶、又非君主生母,且与君主完全没有血源关系而尊称皇太后之女性之一。 |
1 | 赫连皇后 | 待查 | 贵人,后成皇后,谥号太武皇后 | 427年-? | 夏武烈帝赫连勃勃之女。 | |
2 | 夫人/敬哀皇后 | 贺氏 | 夫人,后被追封贵嫔,后追谥敬哀皇后 | ?-428年 | 生北魏追尊景穆帝拓跋晃。被杀。 | |
3 | 左昭仪 | 闾氏 | 左昭仪 | 待查 | 生北魏南安王拓跋余。 | |
4 | 右昭仪 | 沮渠氏 | 右昭仪 | 433年-447年 | 北凉武宣王沮渠蒙逊之女兴平公主。 | |
北魏景穆帝拓跋晃 | 0 | 昭太后 | 常氏 | 北魏景穆帝拓跋晃之乳母,后尊封保太后 | 待查 | 历史上极少数非君主配偶、又非君主生母,且与君主完全没有血源关系而尊称皇太后之女性之一。 |
1 | 夫人/恭皇后 | 郁久闾氏 | 结发之妻、正室,后追谥为恭皇后 | 待查 | 河东王郁久闾毗之妹。生北魏文成帝拓跋濬。 | |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 | 1 | 文明皇后 | 贵人,后成皇后,后成皇太后、太皇太后 | 456年-490年 | 北燕君主冯弘的第二子冯朗之女。 | |
2 | 贵人/元皇后 | 李氏 | 贵人,后被追谥元皇后 | ?-456年 | 前夫拓跋仁。生北魏献文帝拓跋弘。被杀。 | |
3 | 夫人 | 于仙姬 | 夫人 | ?-526年 | 西域于阗国公主,享有九十岁之高寿。 | |
4 | 夫人 | 李氏 | 夫人 | 生安乐厉王拓跋长乐 | ||
5 | 夫人 | 曹氏 | 夫人 | 生广川庄王拓跋略 | ||
6 | 夫人 | 沮渠氏 | 夫人 | 生齐郡顺王拓跋简 | ||
7 | 夫人 | 乙氏 | 夫人 | 生河间孝王拓跋若 | ||
8 | 夫人 | 悦氏 | 夫人 | 生安丰匡王拓跋猛 | ||
9 | 夫人 | 玄氏 | 夫人 | 生韩哀王拓跋安平 | ||
10 | 嫔 | 耿寿姬 | 嫔 | 史书无载,见其墓志[10] | ||
11 | 嫔 | 耿氏 | 嫔 | 史书无载,见其墓志[11] | ||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 | 1 | 夫人/思皇后 | 李氏 | 夫人,后被追谥思皇后 | 466年-469年6月 | 生北魏孝文帝元宏。被杀。 |
2 | 昭仪 | 封氏 | 昭仪 | 生元禧。 | ||
3 | 贵人 | 韩氏 | 贵人 | 生元干,元雍。 | ||
4 | 椒房 | 孟氏 | 宫人,后为椒房 | 生元羽。 | ||
5 | 贵人 | 潘氏 | 贵人,后追封彭城太妃 | 生彭城王元勰。难产而死。 | ||
6 | 椒房 | 高氏 | 宫人,后为椒房,后为北海太妃 | 生北海王元详。 | ||
7 | 嫔 | 侯氏 | 嫔 | 原姓侯骨氏,史书无载,见于墓志[12] | ||
8 | 嫔 | 成氏 | 嫔 | 史书无载,见于墓志 | ||
北魏孝文帝元宏 | 1 | 贵人/贞皇后 | 林氏 | 贵人,追谥贞皇后,后被追废 | 483年 | 生废太子元恂。被杀。后被拓跋宏追废庶人。 |
2 | 孝文废皇后 | 冯氏 | 贵人,后为皇后,后被废黜 | 493年4月-496年7月 | 孝文幽皇后的异母妹妹,被废为庶人后,到瑶光寺出家。 | |
3 | 孝文幽皇后 | 冯氏 | 贵人,后被迫为尼,后回宫为左昭仪,后成皇后 | 483年-?,494年归宫,496年7月-499年4月为后 | 被元宏临终前下令处死与他合葬。 | |
4 | 贵人/文昭皇后 | 高照容 | 贵人,后被追谥文昭皇后 | 481年-497年7月 | 生元恪、元怀,元瑛。暴病而卒。 | |
5 | 贵人 | 袁氏 | 贵人 | 生元愉 | ||
6 | 夫人 | 罗氏 | 夫人 | 生元怿,元悦。 | ||
7 | 充华 | 赵氏 | 充华嫔 | 生义阳公主。 | ||
8 | 充华 | 韦氏 | 充华嫔 | |||
9 | 充华(小郑嫔) | 郑氏 | 充华嫔 | 生元恌。 | ||
10 | 嫔(大郑嫔) | 郑氏 | 嫔 | 郑羲之女。 | ||
11 | 嫔(大崔嫔) | 崔氏 | 嫔 | |||
12 | 嫔(小崔嫔) | 崔氏 | 嫔 | |||
13 | 夫人 | 夫人 | 李冲的女儿,李媛华的姐妹 | |||
14 | 嫔 | 王氏 | 嫔 | |||
15 | 昭仪 | 冯氏 | 昭仪 | 483年-? | 孝文废皇后和孝文幽皇后的异母姊妹。早逝 | |
16 | 嫔 | 卢氏 | 嫔 | |||
北魏宣武帝元恪 | 1 | 顺皇后 | 于氏 | 贵人,后成皇后 | 501年9月-507年11月 | 生元昌。被高肇及高英所毒杀。 |
2 | 皇后 | 高英,法名慈义 | 贵嫔,后成皇后、皇太后,后被废 | 507年-518年 | 高照容的侄女。生建德公主。被勒令于瑶光寺出家。后被灵太后杀死。 | |
3 | 贵嫔 | 司马显姿 | 贵华夫人,后为第一贵嫔夫人 | ?-520年 | 晋皇族旁支后裔 | |
4 | 贵华夫人 | 王普贤 | 贵华夫人 | 487年-513年 | 王肃和前妻谢氏的大女儿 | |
5 | 充华/灵皇后 | 北史演义载其名为胡仙真 | 充华,后成皇太妃、皇太后,谥灵皇后 | ?-528年 | 生北魏孝明帝元诩。被尔朱荣抛入黄河中淹死。 | |
6 | 嫔 | 李氏 | 嫔 | ?-528年 | ||
北魏孝明帝元诩 | 1 | 皇后 | 胡氏 | 皇后 | ?-528年 | 灵太后的堂侄女。夫死后被勒令于瑶光寺出家。 |
2 | 充华 | 潘外怜 | 充华,嫔 | ?-528年 | 生一女女帝元氏。 | |
3 | 嫔 | 尔朱英娥 | 嫔 | ?-528年 | 再嫁元子攸。 | |
4 | 左昭仪 | 胡明相 | 左昭仪 | ?-527年 | 灵太后的族侄女。 | |
5 | 嫔 | 高氏,字元仪 | 嫔 | ?-528年 | 司马显姿的外甥女 | |
6 | 充华 | 卢令媛 | 世妇,后为充华嫔 | 519年-522年 | 早逝,范阳卢道约的女儿 | |
7 | 世妇 | 郑氏 | 世妇 | |||
8 | 世妇 | 崔氏 | 世妇 | 博陵崔孝芬的女儿 | ||
9 | 世妇 | 李氏 | 世妇 | 陇西李瓒的女儿 | ||
10 | 嫔 | 王氏 | 嫔 | 王普贤的侄女,王绍的女儿 | ||
11 | 嫔 | 张氏 | 嫔 | 元叉的外甥女 | ||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 | 1 | 皇后(大尔朱后) | 尔朱英娥 | 皇后 | 528年-? | 尔朱荣之女。前夫元诩。生一子。再嫁高欢 |
北魏彭城王/追尊文穆皇帝元勰 | 1 | 文穆皇后 | 李媛华 | 彭城王妃,后追尊文穆皇后 | 李冲之女。生元子攸等。 | |
北魏汝南王/顺帝元悦 | 1 | 汝南王妃 | 闾氏 | 结发之妻、正室 | 生一子 | |
北魏长广王(建明帝)元晔 | 1 | 皇后(小尔朱后) | 尔朱氏 | 皇后 | 530年-531年 | 尔朱兆之女。再嫁高欢 |
北魏节闵帝元恭 | 1 | 皇后 | 尔朱氏 | 皇后 | 531年-532年4月 | 尔朱兆之女。 |
北魏北海王/伪帝元颢 | 1 | 北海王妃 | 李元姜 | 北海王妃 | ||
北魏广平王/追尊武穆帝元怀 | 1 | 武穆皇后 | 冯氏 | 广平王妃,后为广平太妃。追尊武穆皇后 | 文明太后的侄女。生广平王元悌 | |
2 | 妃 | 李氏 | 妾,后追尊皇太妃 | 生出帝元修 | ||
北魏出帝元修 | 1 | 永熙皇后 | 高氏 | 皇后 | 532年-535年 | 高欢嫡长女。再嫁元韶。 |
2 | 平原公主 | 元明月 | -535年 | 元愉遗腹女,与元修姘居,后来两人一同出奔,均被宇文泰杀死。 | ||
3 | 安德公主 | -535年 | 元怿的女儿,与元修姘居,后来被抛弃 | |||
4 | 公主 | 元蒺藜 | -535年 | 与元修姘居,后来被抛弃,悲愤自缢。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 1 | 皇后 | 高氏 | 皇后,后为北齐太原长公主。 | 539年-550年 | 北齐神武帝高欢次女。再嫁杨遵彦。 |
2 | 嫔 | 李氏 | 嫔 | ?-550年 | 再嫁高湛。 | |
3 | 夫人 | 胡氏 | 夫人 | 待查 | ||
4 | 容华 | 慕容氏 | 容华嫔 | 吐谷浑可汗慕容夸吕的堂妹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西魏追尊文景帝元愉 | 1 | 文景皇后 | 杨氏/李氏 | 妾,后为伪皇后,西魏追尊文景皇后 | 生元宝炬、元明月等。被元恪处死 | |
2 | 京兆王妃 | 于氏 | 结发之妻、正室 | 北魏顺皇后的妹妹。离婚 | ||
西魏文帝元宝炬 | 1 | 文皇后 | 乙弗氏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后被废黜,后被追谥文皇后 | 535年-537年 | 淮阳公主与乙弗瑗之女。生元钦、元戊。被其夫元宝炬赐死。 |
2 | 悼皇后 | 郁久闾氏 | 皇后 | 538年1月-540年 | 柔然公主,阿那瓌之女。惊死 | |
西魏废帝元钦 | 1 | 皇后 | 宇文氏 | 皇后 | 551年 | 北周文帝宇文泰之女。被其父宇文泰逼死。 |
西魏恭帝元廓 | 1 | 皇后 | 若干氏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 | 554年-556年 | 若干惠之女。西魏灭亡后出家为尼。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北齐神武帝高欢 | 1 | 武明皇后 | 娄昭君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渤海王妃,后成皇太后、太皇太后 | ?-562年 | 娄内干之女。生北齐文襄帝高澄、北齐文宣帝高洋、北齐孝昭帝高演、北齐武成帝高湛、高淯、高济、北魏孝武帝元修之高皇后、东魏孝静帝元善见之高皇后(太原长公主)。 |
2 | 妾 | 尔朱英娥(大尔朱氏) | 侧室,后为彭城太妃 | 待查 | 前夫北魏孝庄帝元子攸。生彭城王高浟。后被高洋所杀。 | |
3 | 妾 | 小尔朱氏 | 侧室,后因通奸与高欢离异。改嫁卢景璋 | 待查 | 前夫北魏长广王元晔。生任城王高湝。 | |
4 | 蠕蠕公主 | 郁久闾氏 | 蠕蠕公主 | 待查 | 柔然国公主,父为阿那瓌。再嫁高澄。 | |
5 | 妾 | 韩氏 | 侧室,后成上党太妃 | 待查 | 寡妇再嫁。生上党王高涣 | |
6 | 妾 | 郑大车 | 侧室,后成冯翊太妃 | 待查 | 前夫北魏广平王元悌。生冯翊王高润。 | |
7 | 妾 | 游氏 | 侧室,后成高阳太妃 | 待查 | 生高阳王高湜 | |
8 | 妾 | 冯氏 | 侧室 | 待查 | 原为北魏任城王妃,后被尔朱世隆劫为侧室,后再嫁高欢为侧室。生浮阳公主。 | |
9 | 妾 | 李氏 | 侧室 | 待查 | 原为北魏城阳王妃,后再嫁高欢为侧室。 | |
10 | 妾 | 王氏 | 侧室 | 待查 | 再嫁。生永安王高浚。 | |
11 | 妾 | 穆氏 | 侧室 | 待查 | 生平阳王高淹。 | |
12 | 妾 | 冯氏/马氏 | 侧室 | 待查 | 生汉阳王高洽。 | |
北齐文宣帝高洋 | 1 | 昭信皇后 | 李祖娥 | 结发之妻,正室,后为皇后,后改称可贺敦皇后。后成皇太后,后降为昭信皇后。后入妙胜寺出家为尼。 | 550年-559年 | 与高洋生高殷、高绍德。与高湛生一女。 |
2 | 昭仪 | 段氏 | 昭仪 | 550年-559年 | 娄昭君外甥女,段荣之女。再嫁唐邕。 | |
3 | 嫔 | 薛氏(小薛氏) | 嫔 | ?-556年 | 生一女。被高洋所杀。髀骨被制成琵琶。 | |
4 | 嫔 | 王氏(小王氏) | 嫔 | 待查 | 再嫁高湛。 | |
5 | 弘德夫人 | 颜玉光 | 嫔,后成弘德夫人 | 550年-559年 | 生陇西王高绍廉。 | |
6 | 李祖猗 | 外室,后入宫将封为昭仪,后被驱逐 | 待查 | 李祖娥姊。 | ||
7 | 世妇 | 冯氏 | 世妇 | 待查 | 生武平皇帝高绍义。 | |
8 | 嫔 | 裴氏 | 嫔 | 待查 | 生西河王高绍仁。 | |
9 | 薛氏(大薛氏) | 待查 | ?-556年 | 薛嫔的干姊姊。被高洋杀死。 | ||
10 | 王氏(大王氏) | 待查 | 外室,王嫔的姊姊,崔修的妻子。 | |||
11 | 任氏 | 待查 | 待查 | 再嫁高湛。 | ||
12 | 彭氏 | 待查 | 待查 | 再嫁高湛。 | ||
北齐文襄帝高澄 | 1 | 靖德皇后 | 元仲华 | 结发之妻、正室,后被尊封靖德皇后。谥敬皇后 | 待查 | 东魏冯翊公主,孝静帝元善见的妹妹。生高孝琬、乐安公主。 |
2 | 蠕蠕公主 | 郁久闾氏 | 柔然国蠕蠕公主 | 待查 | 柔然公主。前夫高欢。生一女。 | |
3 | 琅琊公主 | 元玉仪 | 东魏琅琊公主 | 待查 | 外室。魏高阳王元斌庶妹,曾沦落为孙腾家妓。 | |
4 | 妾 | 李昌仪 | 侧室 | 待查 | 魏太守李徽伯之女,前夫高仲密。 | |
5 | 妾 | 宋氏 | 侧室,后为太妃 | 待查 | 前夫魏颍川王元斌之。生高孝瑜。后为儿媳谮杀。 | |
6 | 妾 | 王氏 | 侧室。 | 待查 | 生高孝珩。 | |
7 | 妾 | 陈氏 | 侧室。 | 待查 | 原为北魏广阳王家妓。生隆昌皇帝高延宗。 | |
8 | 妾 | 燕氏 | 侧室。 | 待查 | 生渔阳王高绍信。 | |
北齐废帝高殷 | 1 | 济南王妃 | 李难胜,法号等行 | 结发之妻、正室。为太子妃,后拜为济南王妃,后出家 | 待查 | 李祖娥侄女。无子女。 |
2 | 良娣 | 郑氏 | 妾 | 待查 | 待查 | |
北齐孝昭帝高演 | 1 | 顺成皇后 | 元氏,改姓步六孤氏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后被尊封顺成皇后 | 559年-561年 | 生太子高百年。 |
2 | 嫔 | 杨氏 | 妾,后成嫔 | 待查 | 待查 | |
3 | 嫔 | 桑氏 | 妾,后成嫔 | 待查 | 生襄城王高亮。 | |
4 | 夫人 | 毛氏 | 夫人 | 待查 | 待查 | |
北齐武成帝高湛 | 1 | 长广郡夫人 | 叱地连 | 结发之妻、正室 | 待查 | 柔然国邻和公主。早逝。无子女。 |
2 | 皇后 | 胡氏 | 继室,后成皇后,后成皇太后、太皇太后 | 561年-577年 | 生高纬、高俨。亡国后为妓女。隋朝开皇年间死去。 | |
3 | 弘德夫人 | 李氏 | 侧室,后为弘德夫人,后成南阳太妃 | 待查 | 前夫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生南阳王高绰。受刺激疯狂而死。 | |
4 | 夫人 | 彭氏 | 夫人,后成齐安王太妃 | 待查 | 原为高洋妾。收齐安王高廓为养子。 | |
5 | 嫔 | 马氏 | 嫔 | 待查 | 被胡皇后勒令自缢而死。 | |
6 | 御女 | 尔朱摩女 | 御女 | 待查 | 原为娄昭君的侍婢。私通高孝瑜。 | |
7 | 待查 | 任氏 | 待查,后成太妃 | 待查 | 前夫高洋。生丹阳王高仁直。 | |
8 | 嫔 | 卢氏 | 嫔 | 待查 | 收淮南王高仁光为养子。高湛死后胡皇后命令她自杀,被高纬救出。 | |
9 | 嫔 | 王氏 | 嫔 | 待查 | 前夫高洋(即小王氏)。高湛死后胡皇后命令她自杀,被高纬救出。 | |
10 | 李祖娥 | 待查 | 外室,原为高洋妻子昭信皇后。生一女孩,亲手杀害之,因此被逐,出家 | |||
北齐后主高纬 | 1 | 皇后 | 斛律氏 | 元配,后成皇后,后被废黜 | 565年-? | 斛律光之女。生一女。废黜后出家为尼。北齐灭亡后改嫁。 |
2 | 皇后 | 胡氏 | 夫人,后成左昭仪,后成左皇后,后被废 | 572年8月 - ? | 胡太后侄女。北齐灭亡后改嫁。 | |
3 | 皇后 | 穆黄花,字舍利 | 弘德夫人,后成皇后 | ?-577年 | 生北齐幼主高恒。 | |
4 | 淑妃/左皇后 | 冯小怜 | 淑妃,后成左皇后 | ?-577年 | 原为穆黄花的婢女,北齐亡后成北周代王宇文达之侧室,后为李达侧室。后自尽。 | |
5 | 昭仪 | 曹氏(小曹妃) | 昭仪 | 待查 | 妓女出身。被高纬处死。 | |
6 | 夫人 | 彭氏 | 夫人 | 待查 | ||
7 | 夫人 | 毛高张 | 夫人 | 待查 | 艺妓出身 | |
8 | 曹氏(大曹妃) | 待查 | 曹昭仪的姐姐。被高纬毁容驱逐。 | |||
9 | 夫人 | 李氏(大李夫人) | 夫人 | 待查 | 原为乐妓。 | |
10 | 夫人 | 李氏(小李夫人) | 夫人 | 待查 | 李孝贞之女。 | |
11 | 昭仪 | 董氏 | 昭仪 | 待查 | ||
12 | 夫人 | 王氏(大王夫人) | 夫人 | 待查 | ||
13 | 夫人 | 王氏(小王夫人) | 夫人 | 待查 | 生一子。 | |
14 | 左娥英 | 李氏 | 娥英 | 待查 | 李祖娥侄女。 | |
15 | 右娥英 | 裴氏 | 娥英 | 待查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北周文帝宇文泰 | 1 | 文皇后 | 元氏 | 结发之妻、正室,后被追尊文皇后 | 待查 | 北魏冯翊长公主,孝武帝元修妹妹。前夫张欢。生北周孝闵帝宇文觉。 |
2 | 贵妃/宣皇后 | 叱奴氏 | 侧室,后为皇太后,后被追谥宣皇后 | ?-574年3月 | 生北周武帝宇文邕。 | |
3 | 夫人 | 姚氏 | 侧室 | 生北周明帝宇文毓 | ||
4 | 不详 | 达步干氏,又称达步妃 | 侧室,齐国太妃 | 生宇文宪 | ||
5 | 不详 | 王姬 | 侧室 | 生宇文招 | ||
6 | 不详 | 张女毕 | 侧室 | 生宇文达 | ||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 | 1 | 崇义皇后 | 元胡摩 | 结发之妻、正室,后为王后,宇文觉死后被迫为尼,后回宫尊为皇嫂,隋朝时出宫 | 西魏文帝元宝炬之女晋安公主。 | |
2 | 夫人 | 陆氏 | 皇妃 | 生纪厉王宇文康 | ||
北周明帝宇文毓 | 1 | 明皇后 | 独孤氏 | 皇后 | 559年 | 父独孤信,妹独孤伽罗 |
2 | 不详 | 徐氏 | 妃 | 生宇文贤 | ||
北周武帝宇文邕 | 1 | 武皇后 | 阿史那氏 | 皇后,后成皇太后,后被封为天元皇太后、天元上皇太后,后成太皇太后 | 568年3月-582年 | 突厥公主 |
2 | 妃/皇后 | 李娥姿,法号常悲 | 皇妃,后成皇太后,后被封为天元帝太后、天皇太后、天元圣皇太后,后成太皇太后 | 560年-581年 | 生北周宣帝宇文赟。北周灭亡后出家为尼。 | |
3 | 不详 | 库汗姬 | 不详 | 生宇文贽、宇文允 | ||
4 | 不详 | 冯姬 | 不详 | 生宇文充 | ||
5 | 不详 | 薛世妇 | 不详 | 生宇文兑 | ||
6 | 不详 | 郑姬 | 不详 | 生宇文元 | ||
7 | 不详 | 郑氏 | 不详 | 577年后-? | 郑氏原为北齐武成帝长子高绰妃,北齐灭亡后,被武帝所宠幸[13]。与郑姬为一人,或两人,已不可考。 | |
北周宣帝宇文赟 | 1 | 天元大皇后 | 杨丽华 | 皇后,后被封为天元皇后,天元大皇后,后成皇太后 | 578年-579年 | 隋文帝杨坚之女乐平公主。生公主宇文娥英 |
2 | 天大皇后 | 朱满月,法号法净 | 宫人,后被封为天元帝后、天皇后、天大皇后,后成帝太后 | 578年-579年 | 生北周静帝宇文衍。北周灭亡后出家为尼。 | |
3 | 天中大皇后 | 陈月仪,法号华光 | 德妃,后成皇后,后被封为天左皇后、天左大皇后、天中大皇后 | 579年 | 宇文赟死后出家为尼。 | |
4 | 天右大皇后 | 元乐尚,法号华胜。 | 贵妃,后成皇后,后被封为天右大皇后 | 579年 | 宇文赟死后出家为尼。 | |
5 | 天左大皇后 | 尉迟炽繁,法号华道 | 长贵妃,后成皇后,后被封为天左大皇后 | 579年 | 前夫宇文温。宇文赟死后出家为尼。 | |
6 | 不详 | 王姬 | 不详 | 生宇文衎 | ||
7 | 不详 | 皇甫姬 | 不详 | 生宇文术 | ||
北周静帝宇文衍 | 1 | 皇后 | 司马令姬 | 皇后 | 579年7月-581年 | 北周亡国后改嫁。 |
参见
[编辑]参考
[编辑]- 《中国皇后传》 史海阳编著 ISBN 7-80139-000-8
注释
[编辑]- ^ 岳南. 岭南震撼——南越王墓发现之谜. 广州文史. [2012-04-28] (简体中文).
- ^ 白芳,信息整理:张诗蔚. 南越国时期出土的“夫人”玺印. 广东省博物馆网站. 2010-10-22 [2012-04-28] (简体中文).
- ^ 3.0 3.1 3.2 3.3 3.4 《晋起居注》(刘宋)刘道荟,(清)黄奭辑,相关网址
- ^ 《全晋文 卷七》公孙淑妃进贵人诏(元年)峻阳园淑妃公孙,明识贞粹,今进位为贵人。(《御览》一百四十五引《晋起居注》)
-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晋起居注》(刘宋)刘道荟,(清)黄奭辑,相关网址
- ^ 《宋书 卷三 本纪第三 武帝下》上清简寡欲,严整有法度......平关中,得姚兴从女,有盛宠,以之废事。谢晦谏,即时遣出。
- ^ 7.0 7.1 《南史 卷十一 列传第一》旧显阳、昭阳二殿,太后皇后所居也。永明中无太后皇后,羊贵嫔居昭阳殿西,范贵妃居昭阳殿东,宠姬荀昭华居凤华柏殿。
- ^ 《嘉泰吴兴志 卷十六》
- ^ 《嘉泰吴兴志 卷十六》
- ^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北魏(四段)》【志盖】耿嫔墓志【铭文】魏故高宗耿嫔墓志铭
- ^ 高宗嫔耿氏墓志
- ^ 《显祖嫔侯骨氏墓志铭》非伪辨
- ^ 《北史 列传第四十 齐宗室诸王下》齐亡,妃郑氏为周武帝所幸,请葬绰,敕所司葬于永平陵北。琅邪王俨字仁威......
相关
[编辑]
中国后妃列表
中国皇后及妃嫔列表(隋以后),以下的列表列出中国历史上隋朝以后所有的君主配偶。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隋文帝杨坚 | 1 | 独孤皇后 | 独孤伽罗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谥号文献皇后 | 581年-601年 | 独孤信之女。生太子房陵王杨勇,隋炀帝杨广,秦孝王杨俊,蜀王杨秀,汉王杨谅、北魏宣帝宇文赟皇后乐平公主杨丽华、兰陵公主杨阿五、广平公主。杨勇、杨秀、杨谅后来皆被废为庶人。皇后在位时,文帝只有一妻,唯去世后,文帝即开始纳妃。 |
2 | 宣华夫人陈氏 | 待查 | 贵嫔,后成夫人,后被封为宣华夫人,后成贵人 | 588年-605年 | 陈宣帝陈顼之女。 | |
3 | 容华夫人蔡氏 | 待查 | 世妇,后成夫人,后被封为容华夫人 | 待查 | ||
4 | 尉迟氏 | 待查 | 尉迟迥孙女,被独孤皇后所杀 | |||
隋炀帝杨广 | 1 | 萧皇后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皇太后,谥号愍皇后 | 605年-618年 | 西梁孝明帝萧岿之女。生元德太子杨昭、齐王杨暕。 |
2 | 萧嫔 | 待查 | 嫔 | ?-? | 生赵王杨杲。 | |
3 | 陈贵人 | 陈婤 | 贵人 | 陈后主第六女,大业二年(606年),封贵人 | ||
4 | 陈妃 | 不详 | 贵人 | 陈后主第四女,广德公主,母高昭仪。见于《嘉泰吴兴志》。与陈婤是否为同一人,已无法考证 | ||
5 | 王氏 | 不详 | 不详 | 隋炀帝后宫,李渊外甥女[1],是否为同安公主与王裕的女儿,已不可考 | ||
6 | 崔氏 | 不详 | 不详 | 隋炀帝后宫,崔君绰女[2] | ||
7 | 唐氏 | 不详 | 六品御女 | ?—617年 | 见于其墓志,大业十三年(617年)逝世。《隋书 列传第一》的记载,独孤皇后死,隋文帝在妃嫔中增设御女一位,共八十一员,但没有记载品级,隋炀帝时,出现采女。同时,御女和采女有明确的品级。御女六品,采女七品。六品御女唐氏是隋炀帝妃嫔的可能性较高。 | |
8 | 田氏 | 不详 | 七品采女 | ?—614年 | 见于其墓志,大业十年(614年)逝世 | |
9 | 田氏 | 不详 | 七品采女 | ?—615年 | 见于其墓志,大业十一年(615年)逝世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秦帝薛举 | 1 | 鞠皇后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 | 617年-618年 | |
定杨可汗刘武周 | 1 | 沮皇后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 | 617年-620年 | |
夏王窦建德 | 1 | 曹皇后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 | 617年-621年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唐高祖李渊 | 1 | 窦夫人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被追谥为太穆顺圣皇后 | 待查 | 生隐太子李建成、唐太宗李世民、卫王李玄霸、巢王李元吉、平阳昭公主。 |
2 | 万贵妃 | 待查 | 贵妃 | 待查 | 生楚王李智云。 | |
3 | 尹德妃 | 待查 | 德妃 | 待查 | 生酆王李元亨。 | |
4 | 宇文昭仪 | 待查 | 昭仪 | 待查 | 生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 | |
5 | 莫嫔 | 待查 | 嫔 | 待查 | 生荆王李元景。 | |
6 | 孙嫔 | 待查 | 嫔 | 待查 | 生汉王李元昌。 | |
7 | 崔嫔 | 待查 | 嫔 | 待查 | 生邓王李元裕。 | |
8 | 杨嫔 | 待查 | 嫔 | 待查 | 生江王李元祥。 | |
9 | 小杨嫔 | 待查 | 嫔 | 待查 | 生舒王李元名。 | |
10 | 张婕妤 | 待查 | 婕妤 | 待查 | 生周王李元方。 | |
11 | 郭婕妤 | 待查 | 婕妤 | 待查 | 生徐王李元礼。 | |
12 | 刘婕妤 | 待查 | 婕妤 | 待查 | 生道王李元庆。 | |
13 | 薛婕妤 | 待查 | 婕妤 | 待查 | [3] 薛道衡女,《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 第八》。 | |
14 | 张美人 | 待查 | 美人 | 待查 | 生霍王李元轨。 | |
15 | 杨美人 | 待查 | 美人 | 待查 | 生虢王李凤。 | |
16 | 王才人 | 待查 | 才人 | 待查 | 生彭王李元则。 | |
17 | 鲁才人 | 待查 | 才人 | 待查 | 生密王李元晓。 | |
18 | 张宝林 | 待查 | 宝林 | 待查 | 生郑王李元懿。 | |
19 | 柳宝林 | 待查 | 宝林 | 待查 | 生滕王李元婴。 | |
唐太宗李世民 | 1 | 长孙皇后 | 其名于史无载,小字观音婢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谥号文德顺圣皇后 | 626年-636年 | 长孙无忌之妹。生太子常山王李承乾、濮王李泰、唐高宗李治、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晋阳公主、新城公主。唐太宗著有《女则》一书。 |
2 | 韦贵妃 | 韦珪,字泽 | 贵妃 | 626年-665年 麟德二年薨 |
初嫁李珉,生定襄县主,后嫁太宗,生纪王李慎、临川公主李孟姜,永徽朝封纪国太妃,陪葬昭陵。 | |
3 | 杨贵妃 | 贵妃 | 生赵王李福,永徽朝封赵国太妃,碑文遗失,陪葬昭陵。 | |||
4 | 燕德妃 | 原为贤妃,后封德妃 | 咸亨二年薨, | 礼聘入秦王府,封贵人。生越王李贞、江王李嚣,永徽朝封越国太妃,陪葬昭陵。 | ||
5 | 郑贤妃 | 贤妃 | 疑为贞观十七年封,卒年不明,《唐会要》记载陪葬昭陵,目前尚无发现其墓葬。 | |||
6 | 徐贤妃 | 徐惠 | 原为才人,后晋婕妤,充容。 | 616年-650年 | 父徐孝德,高宗追封其为贤妃,陪葬昭陵。 | |
7 | 杨妃 | 妃 | 隋炀帝女,生吴王李恪、蜀王李愔,封号不明,安葬不明。 | |||
8 | 阴妃 | 妃, | 生齐王李祐,封号不明。昭陵有阴嫔墓。有专家见到墓志铭上记载阴嫔有生子,疑为阴妃,但墓志回填已无法验证[来源请求]。 | |||
9 | 韦昭容 | 韦尼子 | 昭容 | 显庆元年薨 | 陪葬昭陵。韦贵妃堂妹 | |
10 | 无名昭仪 | 昭仪 | 永淳元年薨 | 陪葬昭陵。 | ||
11 | 杨婕妤 | 婕妤 | 杨恭道第三女。 | |||
12 | 周氏 | 三品亡宫(昭陵实考),陪葬昭陵。 | ||||
13 | 萧美人 | 美人 | 萧铄第二女。 | |||
14 | 崔才人 | 才人 | 崔宏道长女。 | |||
15 | 萧才人 | 才人 | 萧铿第二女。 | |||
16 | 武才人 | 武曌 | 才人 | 637年11月-649年5月 | ||
17 | 杨氏 | 生曹王李明,新唐书认为杨氏是李元吉妃,旧唐书未提及。 | ||||
18 | 王氏 | 生蒋王李恽,品阶不明 | ||||
19 | 高氏 | 字惠通 | 刀人 | 李世民为秦王时的妾室,现存墓志一方。 | ||
唐高宗李治 | 1 | 王皇后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后被废黜 | 650年-655年 | 收燕王李忠为养子。后与唐高宗李治淑妃萧淑妃一同被废为庶人。后被处死。 |
2 | 萧淑妃 | 待查 | 良娣,后成淑妃,后被废黜 | ?-655年 | 生许王李素节、义阳公主、高安公主。后与唐高宗李治皇后王皇后一同被废为庶人。后被处死。 | |
3 | 武皇后 | 本名不详,讹称武媚娘,称帝后改名武曌 | 唐太宗李世民才人,后成唐高宗李治昭仪,后成皇后、皇太后,后成皇帝,自封则天大圣皇帝,最终谥号为则天顺圣皇后 | 651年5月-655年-706年1月 | 生安定公主、长子太子唐义宗李弘、次子章怀太子李贤、三子唐中宗李显、四子唐睿宗李旦、次女太平公主。后代唐称帝,建武周。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女性国家元首。世称武则天。 | |
4 | 徐婕妤 | 待查 | 婕妤 | 唐太宗贤妃徐惠妹妹 | ||
5 | 刘宫人 | 待查 | 宫人 | 待查 | 生燕王李忠。 | |
6 | 郑宫人 | 待查 | 宫人 | 待查 | 生原悼王李孝。 | |
7 | 杨宫人 | 待查 | 宫人 | 待查 | 生泽王李上金。 | |
8 | 韩国夫人 | 武顺 | 待查,墓碑立于乾封三年(668年) | 武则天姐姐,宫中传言为章怀太子李贤生母 | ||
9 | 魏国夫人 | 贺兰敏月 | 待查,乾封元年(666年)已死 | 韩国夫人武顺女儿,被武则天所杀 | ||
唐中宗李显 | 1 | 赵夫人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英王妃,后被废黜,从被追谥为和思顺圣皇后 | 待查 | 被唐高宗皇后武氏囚禁至死。韦后乱平后被尊为皇后,陪祀中宗。 |
2 | 韦皇后 | 待查 | 太子妃,后成皇后、皇太后,后被废黜 | 683年,705年-710年 | 生女安乐公主李裹儿、懿德太子李重润。被唐玄宗李隆基所杀,死后被废为庶人。 | |
3 | 上官昭容 | 上官婉儿 | 婕妤,后成昭容 | 705年- | 祖父上官仪在武后时被杀,上官婉儿被发配为奴,因善于文章而为武后所器重。韦后之乱平后为唐玄宗李隆基所杀。 | |
唐睿宗李旦 | 1 | 刘皇后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后被贬为王妃,被秘密处死,后被追谥为肃明顺圣皇后 | 684年-689年9月 | 生唐让帝李宪(太子李成器)、寿昌公主、代国公主李华婉。被武周皇帝武曌勒令秘密处死。 |
2 | 窦德妃 | 待查 | 德妃,从被追谥为昭明顺圣皇后 | 684年-689年9月 | 生唐玄宗李隆基、金仙公主、玉真公主。被武周皇帝武曌勒令秘密处死。 | |
3 | 豆卢贵妃 | 豆卢氏 | 贵妃 | 曾抚养唐玄宗,史书无载,见其墓志 | ||
4 | 崔贵妃 | 待查 | 贵妃 | 生鄎国公主,因唐睿宗另有一位贵妃豆卢氏,疑为追封。 | ||
5 | 王德妃 | 待查 | 德妃 | 生惠宣太子李业、淮阳公主、凉国公主李(少免) | ||
6 | 王贤妃 | 王芳媚 | 贤妃 | 王德妃从妹,扶养惠宣太子李业 | ||
7 | 柳宫人 | 待查 | 宫人 | 柳宫人生李成义 | ||
8 | 某氏 | 待查 | 宫人 | 生李隆悌 | ||
9 | 崔孺人 | 待查 | 孺人 | 生惠文太子李范 | ||
10 | 唐孺人 | 待查 | 孺人 | |||
11 | 崔孺人 | 待查 | 孺人 | [4]考古发现唐孺人与崔孺人墓,因崔孺人墓志铭缺失,不知崔孺人与李范母是同一人,或两人。 | ||
唐玄宗李隆基 | 1 | 王皇后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后被废黜 | 712年-724年7月 | |
2 | 武惠妃 | 待查 | 惠妃,死后被追封贞顺皇后 | 712年-737年12月 | 生夏悼王李一、怀思王李敏、上仙公主、寿王李瑁、盛宣王李琦、咸宜公主、太华公主。 | |
3 | 杨贵嫔 | 待查 | 良媛,后成贵嫔,后被追封元献皇后 | 712年-? | 生唐肃宗李亨、宁亲公主。 | |
4 | 杨贵妃 | 号太真,有说杨玉环 | 贵妃 | 745年8月-756年7月15日 | 堂兄为杨国忠。被唐玄宗李隆基勒令自尽。留下“燕瘦环肥”的典故。前夫为寿王李瑁。 | |
5 | 董贵妃 | 待查 | 良娣,封为贵妃 | 见于《全唐文 卷十九》册封皇帝良娣董氏等诰。 | ||
6 | 杨淑妃 | 待查 | 良娣,封为淑妃 | 见于《全唐文 卷十九》册封皇帝良娣董氏等诰。 | ||
7 | 武贤妃 | 待查 | 良媛,封为贤妃 | 无法证明与武惠妃是否为一人,见于《全唐文 卷十九》册封皇帝良娣董氏等诰。 | ||
8 | 赵丽妃 | 待查 | 丽妃 | 待查 | 生太子李瑛 | |
9 | 刘华妃 | 待查 | 华妃 | 待查 | 生奉天皇帝李琮、靖恭太子李琬、仪王李璲 | |
10 | 江梅妃 | 江采𬞟 | 妃子 | 待查 | 关于此人是否真实存在,有争议 | |
11 | 钱 妃 | 待查 | 待查 | 生棣王李琰 | ||
12 | 皇甫德仪 | 待查 | 德仪,追赠淑妃 | 待查 | 生鄂王李瑶、临晋公主 | |
13 | 武贤仪 | 待查 | 贤仪 | 待查 | 号“小武妃”,生凉王李璿、汴哀王李璥 | |
14 | 郭顺仪 | 待查 | 顺仪 | 待查 | 生永王李璘 | |
15 | 董芳仪 | 待查 | 芳仪 | 待查 | 生广宁公主 | |
16 | 柳婕妤 | 待查 | 婕妤 | 待查 | 生延王李玢、永穆公主 | |
17 | 高婕妤 | 待查 | 婕妤 | 待查 | 生颍王李璬 | |
18 | 刘才人 | 待查 | 才人 | 待查 | 生光王李琚 | |
19 | 阎才人 | 待查 | 才人 | 待查 | 生义王李玼 | |
20 | 陈才人 | 待查 | 才人 | 待查 | 生丰王李珙 | |
21 | 郑才人 | 待查 | 才人 | 待查 | 生恒王李瑱 | |
22 | 高才人 | 待查 | 才人 | 待查 | 生昌乐公主 | |
23 | 常才人 | 待查 | 才人 | 待查 | 生新平公主 | |
24 | 锺美人 | 待查 | 美人 | 待查 | 生济王李环 | |
25 | 卢美人 | 待查 | 美人 | 待查 | 生信王李瑝 | |
26 | 王美人 | 待查 | 美人 | 待查 | 生陈王李珪 | |
27 | 杜美人 | 待查 | 美人 | 待查 | 生万春公主 | |
28 | 曹野那姬 | 待查 | 姬 | 待查 | 生寿安公主 | |
唐肃宗李亨 | 1 | 韦妃 | 待查 | 肃宗为忠王时的妾室、太子时的正室,从被迫离婚 | 待查 | 生兖王李僴、永和公主、永穆公主。 |
2 | 杜良娣 | 待查 | 肃宗为太子时的妾室,被废。 | 待查 | 记于《旧唐书 列传第五十六》 | |
3 | 张皇后 | 待查 | 良娣,后成淑妃、皇后 | 待查 | 生越王李系。 | |
4 | 吴宫人 | 待查 | 宫人,从被追谥为章敬皇后 | 待查 | 生唐代宗李豫。 | |
5 | 崔妃 | 待查 | 生召王李偲 | |||
6 | 段婕妤 | 待查 | ||||
7 | 陈婕妤 | 待查 | ||||
8 | 董婕妤 | 待查 | 美人,死后追赠婕妤 | 至德元年(756年)逝世,年十八。史书无载,见于其墓志。[5] | ||
9 | 张美人 | 待查 | ||||
10 | 裴昭仪 | 待查 | ||||
11 | 孙宫人 | 待查 | ||||
12 | 张宫人 | 待查 | ||||
13 | 王宫人 | 待查 | ||||
唐代宗李豫 | 1 | 沈氏 | 待查 | 妾室,失踪后,遥尊为皇太后,谥号睿贞皇后 | 待查 | 生唐德宗李适。在安史之乱中失踪。唐代宗李豫即位后未立皇后。唐代宗和唐德宗皆寻找不果,之后有多名女子自称沈夫人,但证实皆不是。 |
2 | 独孤贵妃 | 待查 | 妾室,贵妃,后被追谥为贞懿皇后 | 762年4月-775年5月 | 生韩王李迥、华阳公主。 | |
3 | 崔贵妃 | 待查 | 妾室,贵妃 | 生升平公主,与唐代宗嫡妻崔妃是否为同一人,无考。 | ||
4 | 某氏 | 待查 | 不详,太妃 | 生恭王李通,史书无载,仅见于元稹为她所作的挽歌[6] | ||
5 | 崔妃 | 待查 | 王妃 | 母韩国夫人杨氏为杨贵妃姐妹,代宗为广平王时,崔氏为王妃,生昭靖太子李邈。 | ||
唐德宗李适 | 1 | 王皇后 | 待查 | 淑妃,后成皇后,后被追谥为昭德皇后 | 779年-786年11月 | 生唐顺宗李诵。 |
2 | 韦贤妃 | 待查 | 贤妃 | 待查 | ||
3 | 武充容 | 待查 | 充容,宪宗朝册为崇陵德妃 | 待查 | 记于《旧唐书 本纪第十四 顺宗 宪宗上》 | |
4 | 王美人[7] | 待查 | 美人 | 待查 | 王皇后在德宗登基后,即被册为淑妃,与王美人是否为一人待考。 | |
5 | 韦美人[7] | 待查 | 美人 | 待查 | 与韦贤妃是否为一人待考。 | |
6 | 王贵妃 | 王珠 | 贵妃,后被废黜 | 待查 | 王承升妹,离宫后与元士会再婚,流落民间,出自北宋《唐语林》。姓名和贵妃封号出自民国许啸天《唐代宫廷艳史》,可信度不高。 | |
唐顺宗李诵[8] | 1 | 王皇后 | 王氏 | 良娣,后成太上皇后、皇太后,后被追谥为庄宪皇后 | 805年-816年 | 生唐宪宗李纯、李绾、汉阳公主、梁国恭靖公主、云安公主。 |
2 | 董德妃 | 待查 | 良媛,为太上皇德妃 | |||
3 | 赵昭仪 | 待查 | 顺宗逝后为太妃 | 生李结, | ||
4 | 王昭仪 | 待查 | 顺宗逝后为太妃 | 生李总、李约、李绲 | ||
5 | 崔充仪 | 待查 | ||||
6 | 杨充仪 | 待查 | ||||
7 | 王昭媛 | 待查 | ||||
8 | 王昭容 | 待查 | ||||
9 | 牛昭容 | 待查 | 记载于《资治通鉴 卷第二百三十六》 | |||
10 | 牛修仪 | 待查 | ||||
11 | 张美人 | 待查 | ||||
12 | 崔昭训 | 待查 | 生临汝公主,与当阳公主母是否为同一人,待查 | |||
13 | 崔昭训,又记为崔昭仪[9] | 待查 | 顺宗逝后为太妃 | 生浔阳公主 | ||
14 | 张昭训,又记为王昭仪[10] | 待查 | 顺宗逝后为太妃 | 生李经 | ||
15 | 阎昭训,又记为王昭训[11] | 待查 | 顺宗逝后为太妃 | 生李绚 | ||
16 | 许氏 | 待查 | 顺宗逝后为美人 | |||
17 | 尹氏 | 待查 | 顺宗逝后为才人 | |||
18 | 段氏 | 待查 | 顺宗逝后为才人 | |||
19 | 陈氏 | 待查 | 只知道她生唐顺宗第十七女文安公主 | |||
20 | 萧妃 | 待查 | 太子妃 | 因母亲郜国公主的缘故,被唐德宗所杀。 | ||
唐宪宗李纯 | 1 | 郭贵妃 | 待查 | 郡王妃(正室),贵妃,后成皇太后、太皇太后,后被追谥为懿安皇后 | 805年8月 - ? | 生唐穆宗李恒、岐阳公主。 |
2 | 王贤妃 | 待查 | 贤妃 | 待查 | 除《唐会要·卷二十一·列传第二十一》记陪葬景陵外,无其它记录 | |
3 | 纪美人 | 待查 | 美人 | 待查 | 生惠昭太子李宁。 | |
4 | 郑宫人 | 待查 | 宫人,后成皇太后、太皇太后,后被追谥为孝明皇后 | 待查 | 生唐宣宗李忱。 | |
5 | 孟氏 | 待查 | 不详,死后追赠婕妤 | 待查 | 史书无载,见于白居易在元和二年(807年)为其所书的祭文[12]。可能是唐宪宗登基之前的妾室。 | |
6 | 杜氏 | 称杜秋娘,一说要本名应为杜秋 | 待查 | 待查 | ||
唐穆宗李恒 | 1 | 王贵妃 | 待查 | 妃(具体封号不详),后成皇太后(宝历太后),后被追谥为恭僖皇后 | 812年-845年 | 生唐敬宗李湛。 |
2 | 萧氏 | 待查 | 侍者,后宫(具体封号无载),后成皇太后(积庆太后),后被追谥为贞献皇后 | 806年前-824年 | 最初,萧氏是唐穆宗为建安郡王进的侍者,生唐文宗李昂。 | |
3 | 韦贵妃 | 待查 | 妃(具体封号不详),后被追封皇太后,后被追谥为宣懿皇后 | 821年-? | 生唐武宗李炎。 | |
4 | 武贵妃 | 待查 | 贵妃 | 待查 | 生义丰公主 | |
5 | 杨贤妃 | 待查 | 贤妃,太妃 | 待查 | 安王李溶母,李溶墓志,称“□太妃”,原文缺一字[13]。 | |
6 | 张昭仪 | 待查 | 昭仪 | 待查 | 生淮阳公主 | |
7 | 郑才人 | 待查 | 才人 | 待查 | 生金堂公主 | |
唐敬宗李湛 | 1 | 郭贵妃 | 待查 | 才人,贵妃 | 待查 | 生晋王李普。 |
唐文宗李昂 | 1 | 王德妃 | 待查 | 昭仪[14],后为德妃 | 待查 | 生庄恪太子李永。 |
2 | 杨贤妃 | 待查 | 充容[14],后为贤妃 | |||
3 | 某氏 | 待查 | 后宫 | 生李宗俭 | ||
4 | 郭氏 | 待查 | 后宫 | 郭旼女,郭子仪侄孙女,太皇太后郭氏族姐妹,因柳公权的建议,被唐文宗遣返回家[15] | ||
5 | 郭氏 | 待查 | 后宫 | 同上 | ||
唐武宗李炎 | 1 | 王淑妃 | 待查 | 婕妤,后为淑妃 | 《旧唐书 本纪第十八上 武宗》三月,诏宫人刘氏、王氏并为妃。[16]。 | |
2 | 刘贤妃 | 待查 | 婕妤,后为贤妃 | 同上 | ||
3 | 王才人 | 待查 | 才人,追赠贤妃 | 840年-846年 | 武宗死后,王才人自缢而死。追赠贤妃,葬于端陵之柏城。《旧唐书》记德妃王氏陪葬端陵[17],但《唐会要》中陪葬端陵的仅贤妃王氏一人。“德妃王氏”可能是“贤妃王氏”的笔误[18]。 | |
4 | 孟才人 | 待查 | 才人 | |||
唐宣宗李忱 | 1 | 晁美人 | 待查 | 美人,后被追封昭容、皇太后,后被追谥为元昭皇后 | 847年-? | 生唐懿宗李漼、万寿公主。 |
2 | 吴昭仪 | 待查 | 《全唐文 卷0079》 | |||
3 | 张婕妤 | 待查 | 同上 | |||
4 | 柳婕妤 | 待查 | 除《唐会要·卷二十一·列传第二十一》记陪葬正陵(应为“贞陵”)外,无其它记录 | |||
5 | 梁美人 | 待查 | 《全唐文 卷0079》 | |||
6 | 罗才人 | 待查 | 同上 | |||
7 | 史才人 | 待查 | 同上 | |||
8 | 钱氏 | 待查 | 长城郡夫人 | 同上 | ||
9 | 曹氏 | 待查 | 武威郡夫人 | 同上 | ||
10 | 仇氏 | 待查 | 南安郡夫人,追赠才人 | 827年—851年 | 先生一女,大中五年(851年)生一男,因产而亡,追赠才人[19]。 | |
11 | 陈氏 | 待查 | 不详 | 广王李澭母,见于李澭墓志铭 | ||
唐懿宗李漼 | 1 | 王贵妃 | 待查 | 贵妃,后被追封皇后,后被追谥为惠安皇后 | 860年-866年 | 生唐僖宗李儇。 |
2 | 王宫人 | 待查 | 后宫,追封谥号恭宪皇后 | 待查 | 生李晔。弟王环。 | |
3 | 杨贵妃 | 待查 | 原封楚国夫人,追封贵妃 | ?年—865年 | 咸通六年四月十九日逝世,年三十二。史书未载,见其墓志[20]。 | |
4 | 王德妃 | 待查 | 原封韩国夫人,追封德妃 | 844年—870年 | 生昌宁公主,七郎,八郎。史书未载,见其墓志。 | |
5 | 郭淑妃 | 待查 | 淑妃 | 待查 | 生同昌公主。在战乱中失踪。 | |
6 | 崔婕妤 | 待查 | 婕妤 | 待查 | 仅见于《唐会要 卷第三 皇后·杂录·内职·杂录·出宫人》 | |
7 | 王婕妤 | 待查 | 婕妤 | 待查 | 同上 | |
唐昭宗李晔 | 1 | 何皇后 | 待查 | 淑妃,后成皇后、皇太后(积善太后),谥号积善皇后 | 888年3月 - ? | 生德王李裕、唐哀帝李祝。 |
2 | 李昭仪 | 李渐荣 | 昭仪 | ?-904年 | 以身蔽帝被杀害 | |
3 | 陈氏 | 待查 | 魏国夫人 | ?-895年 | 乾宁二年(895年),与内妓四人一同被赐给李克用[21]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燕剌帝安禄山 | 1 | 康夫人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 | ||
2 | 段皇后 | 待查 | 次妻,国夫人,后成皇后 | 756年-757年 | ||
大圣周帝史思明 | 1 | 辛皇后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 | 759年-751年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宋宣祖赵弘殷 | 1 | 杜夫人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太后,追谥明宪皇后,后改谥昭宪太后 | ?-961年6月 | 生赵光济、陈国长公主、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义。 |
宋太祖赵匡胤 | 1 | 贺夫人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被追谥孝惠皇后 | 待查 | 生燕懿王赵德昭、魏国大长公主、鲁国大长公主。 |
2 | 王皇后 | 待查 | 继室,琅邪郡夫人,后成皇后,后被追谥孝明皇后 | 960年-963年12月 | ||
3 | 宋皇后 | 待查 | 皇后,太祖崩后称开宝皇后,后被追谥孝章皇后 | 968年2月-995年4月28日 | ||
宋太宗赵匡义 | 1 | 尹皇后 | 待查 | 正室,后被追谥淑德皇后 | 待查 | |
2 | 符皇后 | 待查 | 继室,汝南郡夫人,进封楚国夫人、越国夫人,后被追谥懿德皇后 | 待查 | ||
3 | 李皇后 | 待查 | 德妃,后成皇后、皇太后(万安太后),后被追谥明德皇后 | 984年12月-1004年3月15日 | ||
4 | 李夫人 | 待查 | 陇西郡夫人,后被追封为贤妃、皇太后,后被追谥元德皇后 | ?-997年12月 | 生汉恭宪王赵元佐、滕国公主、宋真宗赵恒。 | |
宋真宗赵恒 | 1 | 潘皇后 | 待查 | 正室,后被追谥章怀皇后 | 待查 | |
2 | 郭皇后 | 待查 | 皇后,后被追谥章穆皇后 | ?-1007年 | 生悼献太子赵祐。 | |
3 | 刘皇后 | 刘娥 | 美人,后成修仪、德妃,后成皇后、皇太后,追谥庄献明肃皇后,后改谥章献明肃皇后 | 998年-1033年3月29日 | 前夫为龚美。收宋仁宗赵祯为养子。传下《狸猫换太子》之典故。 | |
4 | 李宸妃 | 待查 | 崇阳县君,后成才人、婉仪、顺容,后成宸妃,后被追封皇太后,追谥庄懿皇后,后改谥章懿皇后 | ?-1032年2月 | 生宋仁宗赵祯。传下《狸猫换太子》之典故。 | |
5 | 杨淑妃 | 待查 | 侧室,后成才人、婕妤、婉仪,后成淑妃,后成皇太妃、皇太后(保庆太后),追谥庄惠皇后,后改谥章惠皇后 | ?-1036年11月4日 | ||
6 | 贵妃 | 沈氏 | 美人、婕妤、充媛,德妃,后被追谥昭静贵妃 | 1008年-1077年 | 丞相沈伦的孙女 | |
宋仁宗赵祯 | 1 | 皇后/净妃 | 郭氏,法名清悟 | 皇后,后被废出家 | 1024年-1032年12月23日 | |
2 | 曹皇后 | 待查 | 皇后,后成皇太后、太皇太后,后被追谥慈圣光献皇后 | 1034年9月-1076年10月2日 | 曹彬之孙女。 | |
3 | 贵妃/温成皇后 | 张氏 | 清河县君,后成才人、修媛,后贬为美人,后成贵妃,后被追谥温成皇后 | 1042年-1054年1月8日 | 生安寿公主、宝和公主,唐国公主。 | |
4 | 董淑妃 | 待查 | 淑妃 | 待查 | 生福安公主。 | |
5 | 周贵妃 | 待查 | 美人,后成贵人、贤妃,后成贵妃,后被追谥昭淑贵妃 | ?-1113年 | 生秦、鲁国贤穆明懿大长公主、燕、舒国大长公主。 | |
6 | 杨修仪 | 待查 | 美人,后被废黜,后复封婕妤、修垦,后成修仪,后被追封德妃 | ?-1073年 | 生商国公主 | |
7 | 苗淑妃 | 待查 | 淑妃,后成贵妃,后被追封昭节贵妃 | 待查 | 生雍王赵昕、周国陈国大长公主。 | |
8 | 冯贤妃 | 待查 | 贤妃 | 待查 | 九岁即入宫。生鲁国公主、楚国公主。 | |
宋英宗赵曙 | 1 | 高皇后 | 高滔滔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后被追谥宣仁圣烈皇后 | 1063年4月25日-1093年9月 | 生宋神宗赵顼、吴荣王赵颢、润王赵颜、益端献王赵𫖳、魏国大长公主、韩国魏国大长公主。人称“女中尧舜”。姨母慈圣光献皇后。 |
2 | 修容 | 张氏 | 修容 | 温成皇后的堂妹 | ||
宋神宗赵顼 | 1 | 向皇后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安国夫人,后成皇后、皇太后(隆祐太后)、太皇太后,后被追谥钦圣宪肃皇后 | 1067年1月-1101年1月13日 | 生周国长公主。 |
2 | 朱德妃 | 待查 | 宫人,后成才人、婕妤、德妃,后成皇太妃,后被追谥钦成皇后 | 1068年-1102年2月 | 生宋哲宗赵煦、楚荣宪王赵似、徐国长公主。 | |
3 | 陈美人 | 待查 | 美人,后被追谥钦慈皇后 | 1054年-1085年 | 生宋徽宗赵佶。 | |
4 | 林贤妃 | 待查 | 婕妤,后成贤妃 | 待查 | 生燕王赵俣、越王赵偲、邢国公主。 | |
5 | 武贤妃 | 待查 | 贤妃,后被追谥惠穆贤妃 | 待查 | 生吴荣穆王赵佖。 | |
6 | 宋贵妃 | 待查 | 贵妃 | 待查 | 生潭国贤孝长公主。 | |
宋哲宗赵煦 | 1 | 孟皇后 | 待查 | 皇后,后被废黜,后复位皇后,后再被废黜,后复位皇太后,后被追谥昭慈圣献皇后 | 1092年5月16日-1131年4月 | 生福庆公主 |
2 | 刘皇后 | 待查 | 美人,婕妤、贤妃,后成皇后,皇太后,后被追谥昭怀皇后 | ?-1113年2月 | 生献愍太子赵茂,但出生二个月后夭折。自缢而死。 | |
宋徽宗赵佶 | 1 | 王皇后 | 待查 | 顺国夫人,后成皇后,后被追谥显恭皇后 | 1100年-1108年10月 | 生长子宋钦宗赵桓、崇国公主。 |
2 | 郑皇后 | 待查 | 贤妃,后成淑妃、贵妃,后成皇后、皇太后(宁德太后),后被追谥显肃皇后 | ?-1130年9月 | 被金人所虏。 | |
3 | 王贵妃 | 待查 | 贵妃,后被追谥懿肃贵妃 | 待查 | 生郓王赵楷、莘王赵植、陈国公赵机、惠淑帝姬、康淑帝姬、顺德帝姬、柔福帝姬、冲懿帝姬。 | |
4 | 刘贵妃 | 待查 | 贵妃,后被追谥明达皇后 | ?-1113年 | 生益王赵棫,祁王赵模,信王赵榛。 | |
5 | 刘贵妃 | 待查 | 宫人,后被废黜,后复位淑妃,后成贵妃,后被追谥明节皇后 | ?-1121年 | 生建安郡王赵柍,嘉国公赵椅,英国公赵楒,和福帝姬。 | |
6 | 乔贵妃 | 待查 | 宫人,后成贵妃 | 待查 | 被金人所虏。死于五国城。 | |
7 | 韦贤妃 | 待查 | 宫人,后成平昌县君、才人,婕妤,后成婉容,后成皇太后,后被追谥显仁皇后 | ?-1159年9月 | 生宋高宗赵构。被金人所虏。后返国。 | |
8 | 崔妃 | 待查 | 皇妃 | 待查 | ||
宋钦宗赵桓 | 1 | 仁怀皇后 | 朱氏 | 皇后,后被追谥仁怀皇后 | 1125年-1127年 | 生皇太子赵谌。被俘,自杀。 |
2 | 朱德妃 | 待查 | 德妃,后被追谥慎德妃 | 待查 | 被金人所虏。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宋高宗赵构 | 1 | 邢皇后 | 邢秉懿 | 嘉国夫人,后成皇后,后被追谥懿节皇后,后改谥宪节皇后 | 1127年5月1日-1139年 | 康王妃,被金人掳走后由高宗遥册为皇后。 |
2 | 吴皇后 | 待查 | 义郡夫人,后成才人、婉仪、贵妃,后成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后被追谥宪圣慈烈皇后 | 1143年-1193年10月 | 收赵伯玖为养子。 | |
3 | 张婕妤 | 待查 | 才人,后成婕妤,后被追封为贤妃 | 1127年-1142年 | 收宋孝宗赵昚为养子。 | |
4 | 潘贤妃 | 待查 | 贤妃 | 1127年5月1日-1148年 | 生元懿太子赵敷 | |
5 | 刘贵妃 | 待查 | 才人,后成婕妤、婉容,后成贵妃 | ?-1187年 | ||
6 | 刘婉仪 | 待查 | 宜春郡夫人,后成才人、婉仪 | 待查 | ||
7 | 张贵妃 | 待查 | 永嘉郡夫人,后成婉容、淑妃,后成贵妃 | ?-1190年 | ||
8 | 姜郡君 | 姜醉媚 | 郡君 | 待查 | 宋高宗于康王时期的侧室,被金人掳走。 | |
9 | 田郡君 | 田春罗 | 郡君 | 待查 | 宋高宗于康王时期的侧室,被金人掳走后死于北迁途中。 | |
宋孝宗赵昚 | 1 | 郭夫人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被追谥成穆皇后 | 待查 | 生宋光宗赵惇。 |
2 | 夏皇后 | 待查 | 宫人,后成齐安郡夫人、贵妃,后成皇后,后被追谥安恭皇后,后改谥成恭皇后 | 1163年-1167年 | ||
3 | 谢皇后 | 待查 | 宫人,后成咸安郡夫人、婉容,后成皇后、皇太后(寿成太后)、太皇太后,谥号成肃皇后 | 1167年10月-1203年 | ||
4 | 蔡贵妃 | 待查 | 婉容,后成贵妃 | 待查 | ||
4 | 李贤妃 | 待查 | 婕妤,后成贤妃 | 待查 | ||
宋光宗赵惇 | 1 | 李皇后 | 李凤娘 | 荣国夫人,后进定国夫人、皇太子妃,光宗即位后册为皇后,宋宁宗受禅后尊为寿仁太上皇后,谥号慈懿皇后。 | 1189年-1200年 | 生宋宁宗赵扩。 |
2 | 黄贵妃 | 待查 | 和义郡夫人,后成贵妃 | 1189年-1191年11月 | 被宋光宗皇后李凤娘所杀。 | |
3 | 张贵妃 | 待查 | 贵妃 | 待查 | 被宋光宗皇后李凤娘遣送出宫嫁人 | |
4 | 符婕妤 | 待查 | 婕妤 | 待查 | 被宋光宗皇后李凤娘遣送出宫嫁人 | |
宋宁宗赵扩 | 1 | 韩皇后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新安郡夫人、崇国夫人,后成皇后,谥号恭淑皇后 | 1168年-1200年 | |
2 | 杨皇后 | 待查 | 平乐郡夫人,后成婕妤、婉仪、贵妃,后成皇后、皇太后(寿明仁福慈睿皇太后),谥号恭圣仁烈皇后 | 1202年-1232年12月 | ||
3 | 曹贵妃 | 待查 | 美人,后成贵妃 | 待查 | ||
宋理宗赵昀 | 1 | 谢皇后 | 谢道清 | 皇后,后成皇太后(寿和圣福皇太后)、太皇太后,宋亡后被贬为寿春郡夫人 | ?-1276年3月19日 | |
2 | 贵妃 | 贾氏 | 贵妃 | 待查 | 贾涉之女,贾似道异母姐姐。生汉国公主。 | |
3 | 阎贵妃 | 待查 | 贵妃 | 待查 | ||
宋度宗赵禥 | 1 | 全皇后 | 待查 | 皇后,后成皇太后 | 1267年-1276年3月19日 | 生赵舒、宋恭宗赵㬎。宋朝灭亡后于正智寺出家为尼。 |
2 | 胡贵嫔 | 待查 | 贵嫔 | 待查 | 1272年出家为尼。 | |
3 | 杨淑妃 | 待查 | 淑妃,后成皇太后 | 待查 | 杨亮节之妹。生宋端宗赵昰、冲靖岐王赵(钅皇)、晋国公主。南宋亡后投海殉国。 | |
4 | 俞修容 | 待查 | 修容 | 待查 | 生益国公赵宪、宋末帝赵昺。宋朝灭亡后,南迁的宋室只尊端宗母杨淑妃为皇太后,不见俞修容的记载。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辽肃祖耶律耨里思 | 1 | 萧夫人 | 萧卓真 | 结发之妻,正室,后被追谥昭烈皇后 | 待查 | |
辽懿祖耶律萨剌德 | 1 | 萧夫人 | 萧牙里辛 | 结发之妻,正室,后被追谥庄敬皇后 | 待查 | |
辽玄祖耶律匀德寔 | 1 | 萧夫人 | 萧月里朵 | 结发之妻,正室,后被追谥简献皇后 | 待查 | |
辽德祖耶律的鲁 | 1 | 萧夫人 | 萧岩母斤 | 结发之妻,正室,后被追谥宣简皇后 | 待查 | |
2 | 某氏 | 不详 | 不详 | 待查 | 生耶律苏 |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 1 | 述律皇后,小字月里朵 | 述律平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应天皇后)、皇太后,后被追谥贞烈皇后,后改谥淳钦皇后 | 916年2月-953年6月 | 自断右臂以陪葬辽太祖。生辽义宗耶律倍、辽太宗耶律德光、辽章肃帝耶律李胡。 |
2 | 萧宫人 | 萧氏 | 宫人 | 待查 | 生耶律牙里果 | |
辽太宗耶律德光 | 1 | 萧皇后 | 萧温 | 皇后,后被追谥彰德皇后,后改谥靖安皇后 | 927年-936年1月 | 生辽穆宗耶律璟。 |
2 | 萧宫人 | 萧氏 | 不详 | 宫人 | 生耶律天德、耶律敌烈、耶律必摄 | |
辽世宗耶律阮 | 1 | 甄皇后 | 待查 | 皇妃,后成皇后 | 947年-951年 | 生耶律只没。叛乱中被斩杀。 |
2 | 萧皇后 | 萧撒葛只 | 贵妃,后成皇后,谥号怀节皇后 | 950年-951年 | 叛乱中被斩杀。 | |
3 | 妃 | 啜里 | 妃 | 辽景宗保宁三年(971年)与蒲哥因“厌魅”被赐死[22]。 | ||
4 | 妃 | 浦哥 | 妃 | 同上 | ||
辽穆宗耶律璟 | 1 | 萧皇后 | 待查 | 皇后 | 951年9月-969年2月 | 被下侍所杀。 |
辽景宗耶律贤 | 1 | 萧皇后 | 萧绰,小名燕燕,契丹名雅雅克 | 贵妃,后成皇后、皇太后,后被追谥圣神宣献皇后,后改谥睿智皇后 | 969年-1009年12月 | 生辽圣宗耶律隆绪、耶律观音女、耶律长寿女、耶律延寿女。 |
2 | 渤海妃 | 不详 | 不详 | 待查 | 生第四女耶律淑哥 | |
3 | 胡辇 | 不详 | 皇太妃 | 待查 | 其子辽圣宗时的皇太妃,是否为其妃嫔待考 | |
辽圣宗耶律隆绪 | 1 | 萧废后 | 不详 | 皇后,贵妃 | 与圣宗长女耶律燕哥母贵妃是否为同一人,待考 | |
2 | 萧皇后 | 萧菩萨哥 | 贵妃,后成皇后(齐天皇后)、皇太后,后被追谥仁德皇后 | 1002年5月-1032年春 | 姑母萧绰。 | |
3 | 萧元妃 | 萧耨斤 | 宫人,后成元妃、皇太后(法天皇后)、太皇太后,后被追谥钦哀皇后 | ?-1057年12月 | 生辽兴宗耶律宗真、耶律岩母、耶律槊古。 | |
4 | 贵妃 | 不详 | 贵妃 | 待查 | 生辽圣宗长女耶律燕哥 | |
5 | 萧德妃 | 不详 | 德妃 | ?—1017年 | 开泰六年(1017年)六月被赐死[23]。 | |
6 | 耿淑仪,《辽史》记为姜氏 | 不详 | 淑仪 | 1004年—1031年 | 生耶律侯古(耶律宗愿) | |
7 | 仆隗氏 | 不详 | 不详 | 待查 | 生耶律吴哥、耶律狗儿 | |
8 | 萧氏 | 不详 | 不详 | 待查 | 国舅夷离毕房之女,生第四女耶律崔八、第五女耶律陶哥。 | |
9 | 萧氏 | 不详 | 不详 | 待查 | 生第六女耶律钿匿。 | |
10 | 马氏 | 不详 | 不详 | 待查 | 生第七女耶律九哥。 | |
马氏 | 不详 | 丽仪 | 待查 | 《辽史》[24]记开泰二年(1013年)春正月,马氏为丽仪,耿氏为淑仪,尚寝白氏为昭仪,尚服李氏为顺仪,尚功艾氏为芳仪,尚仪孙氏为和仪。耿淑仪为耶律侯古(耶律宗愿)母,其它妃嫔姓氏与公主生母姓氏重叠,疑与马氏为同一人。 | ||
11 | 大氏 | 不详 | 不详 | 待查 | 生第八女耶律长寿。 | |
12 | 白氏 | 不详 | 不详 | 待查 | 生第九女耶律八哥、第十女耶律十哥、第十一女耶律擘失、第十二女耶律泰哥。 | |
白氏 | 不详 | 尚寝,昭仪 | 待查 | 疑与白氏为同一人,理由同马丽仪 | ||
13 | 李氏 | 不详 | 不详 | 待查 | 生第十三女耶律赛哥。 | |
李氏 | 不详 | 尚服,顺仪 | 待查 | 疑与李氏为同一人,理由同马丽仪 | ||
14 | 艾氏 | 不详 | 不详 | 待查 | 生第十四女耶律兴哥。 | |
艾氏 | 不详 | 尚功,芳仪 | 待查 | 疑与艾氏为同一人,理由同马丽仪 | ||
15 | 孙氏 | 不详 | 尚仪,和仪 | 待查 | 开泰二年(1013年)春正月,与马氏等同封 | |
辽兴宗耶律宗真 | 1 | 萧贵妃 | 萧三娜炉 | 皇后,后被贬为贵妃 | 待查 | |
2 | 萧皇后 | 萧挞里 | 贵妃,后成皇后、皇太后,后被追谥仁懿皇后 | 1035年3月1日-1076年3月 | 生辽道宗耶律洪基、耶律和鲁斡、耶律阿琏、耶律跋芹、耶律斡里太。 | |
3 | 萧妃 | 萧氏 | 妃 | 辽兴宗姑母齐国公主和萧继先的长孙女,父萧绍宗,萧氏早于重熙十四年(1045年)前已逝。[25] | ||
辽道宗耶律洪基 | 1 | 萧皇后 | 萧观音 | 皇后(懿德皇后),后被废黜,后被追谥宣懿皇后 | 1055年12月 - ? | 生辽顺宗耶律濬、耶律撒葛只、耶律纠里、耶律特里。被辽道宗耶律洪基勒令自尽。有诗作《回心院》。姑母萧耨斤。 |
2 | 萧皇后 | 萧坦思 | 皇后,后被贬为惠妃,后被废黜,后复封太皇太妃 | 1076年6月-1118年 | 辽道宗耶律洪基贵妃萧斡特懒之姊。 | |
3 | 萧贵妃 | 萧斡特懒 | 贵妃,后被废黜 | 待查 | 辽道宗耶律洪基皇后萧坦思之妹。 | |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 | 1 | 萧皇后 | 萧夺里懒 | 皇后 | 1101年-? | |
2 | 萧文妃 | 萧瑟瑟 | 文妃,后成承翼文妃 | 1101年-1121年1月 | 生耶律敖卢斡。被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勒令处死。有诗作《高谏歌》、《咏史》。 | |
3 | 萧德妃 | 萧师姑 | 德妃,后成赞翼德妃 | 1101年-1103年 | 生耶律挞鲁。 | |
4 | 萧元妃 | 萧贵哥 | 元妃 | 1101年-1103年 | 生耶律挞鲁。 | |
辽宣宗耶律淳 | 1 | 萧皇后 | 萧普贤女 | 德妃,后成皇后、皇太后 | 1122年3月27日-1123年2月 | 被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勒令处死。 |
辽德宗耶律大石 | 1 | 萧皇后 | 萧塔不烟 | 皇后(感天皇后),后成皇太后 | 1131年2月-1150年 | 生辽仁宗耶律夷列、承天皇后耶律普速完。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1 | 唐括皇后 | 待查 | 皇后,后被追谥圣穆皇后 | 待查 | 生金徽宗完颜宗峻、丰王完颜乌烈、赵王完颜宗杰。 |
2 | 裴满皇后 | 待查 | 皇后,后被追谥光懿皇后 | 待查 | 生金德宗完颜宗干。 | |
3 | 纥石烈皇后 | 待查 | 皇后,后成皇太后,太皇太后,后被追谥钦宪皇后 | 待查 | 生宋王完颜宗望、陈王完颜宗隽、沈王完颜讹鲁。 | |
4 | 仆散皇后 | 待查 | 皇后,后被追谥宣献皇后 | 待查 | 生金睿宗完颜宗尧、豳王完颜讹鲁朵。 | |
5 | 乌古论元妃 | 待查 | 元妃 | 待查 | 生梁王完颜宗弼、卫王完颜宗强、蜀王完颜宗敏。 | |
6 | 萧崇妃 | 待查 | 崇妃 | 待查 | 生纪王完颜习泥烈、息王完颜宁吉、莒王完颜燕孙。 | |
7 | 独奴可娘子 | 待查 | 娘子 | 待查 | 生邺王完颜斡忽。 | |
金太宗完颜晟 | 1 | 唐括皇后 | 待查 | 皇后,后被追谥钦仁皇后 | 待查 | |
金熙宗(金闵宗)完颜亶 | 1 | 裴满皇后 | 待查 | 贵妃,后成皇后,后被追谥悼皇后,后改谥悼平皇后 | 1138年12月-1149年1月 | 生太子完颜济安。被金熙宗完颜亶勒令处死。 |
2 | 乌古论德妃 | 待查 | 德妃 | 待查 | ||
3 | 张妃 | 待查 | 妃 | 待查 | ||
4 | 裴满妃 | 待查 | 妃 | 待查 | ||
金德宗完颜宗干 | 1 | 徒单夫人 | 待查 | 结髪之妻,正室,后成皇太后,后被追谥哀皇后 | ?-1160年 | 被金海陵王完颜亮勒令处死。 |
2 | 大夫人 | 待查 | 侧室,后成皇太后,后被追谥慈宪皇后 | ?-1153年 | 生金海陵王完颜亮、完颜兖、完颜襄。 | |
3 | 李顺妃 | 待查 | 顺妃 | 待查 | 生郑王完颜充 | |
金海陵王完颜亮 | 1 | 徒单皇后 | 待查 | 结髪之妻,正室,后成惠妃,后成皇后 | 1150年9月-1170年 | 生太子完颜光英。 |
2 | 元妃 | 大氏 | 妾,后为元妃 | 待查 | 生崇王完颜元寿。 | |
3 | 萧宸妃 | 待查 | 宸妃 | 待查 | ||
4 | 唐括贵妃 | 唐括定哥 | 贵妃 | 1153年-? | 金海陵王完颜亮丽妃唐括石哥之姊。被金海陵王完颜亮勒令处死。 | |
5 | 唐括丽妃 | 唐括石哥 | 修容,后成昭仪、柔妃、丽妃 | 1154年-? | 金海陵王完颜亮贵妃唐括定哥之妹。 | |
6 | 耶律丽妃 | 待查 | 丽妃 | 待查 | ||
7 | 蒲察昭妃 | 蒲察阿里虎 | 贤妃,后成昭妃 | 1149年-? | 被金海陵王完颜亮勒令处死。 | |
8 | 耶律柔妃 | 耶律弥勒 | 充媛,后成柔妃 | 1150年-? | ||
9 | 唐括柔妃 | 待查 | 柔妃 | 待查 | 生宿王完颜矧思阿补。 | |
10 | 耶律昭媛 | 耶律察八 | 昭媛 | 待查 | ||
11 | 高修仪 | 待查 | 修仪 | 待查 | ||
12 | 阿懒昭妃 | 待查 | 昭妃 | 待查 | 原为完颜宗敏之妻,后被没入宫中。 | |
13 | 南才人 | 待查 | 才人 | 待查 | 生滕王完颜广阳。 | |
14 | 完颜元妃 | 完颜奈剌忽 | 元妃 | 待查 | 原为张定安之妻,后被没入宫中。 | |
15 | 完颜贵妃 | 完颜沙里古真 | 贵妃 | 待查 | 金太宗子原王完颜宗本之女(寿阳县主),原为撤速之妻,后被没入宫中。 | |
16 | 完颜贵妃 | 完颜馀都 | 贵妃 | 待查 | 金太宗子原王完颜宗本之女(寿阳县主),原为松古喇之妻,后被没入宫中。 | |
17 | 完颜昭妃 | 完颜什古 | 昭妃 | 待查 | 金太祖子王完颜宗望之女(昭宁公主),后被没入宫中。 | |
18 | 完颜昭妃 | 完颜重节 | 昭妃 | 待查 | 金海陵王昭妃蒲察阿里虎之女(蓬莱县主),后被没入宫中。 | |
19 | 完颜淑妃 | 完颜蒲喇 | 淑妃 | 待查 | 金太祖子梁王完颜宗弼之女(寿康公主),后被没入宫中。 | |
20 | 完颜淑妃 | 完颜习撚 | 淑妃 | 待查 | 金太祖子梁王完颜宗弼之女,后被没入宫中。 | |
21 | 完颜淑妃 | 完颜师姑儿 | 淑妃 | 待查 | 金太祖子陈王完颜宗隽之女,后被没入宫中。 | |
金睿宗完颜宗尧 | 1 | 蒲察夫人 | 待查 | 结髪之妻,正室,后被追谥钦慈皇后 | 待查 | |
2 | 李夫人 | 待查 | 侧室,后被追谥贞懿皇后 | 待查 | 生金世宗完颜雍。 | |
金世宗完颜雍 | 1 | 乌林答皇后 | 待查 | 结髪之妻,正室,后被追谥昭德皇后 | 待查 | 生金显宗完颜允恭、赵王完颜孰辇、越王完颜斜鲁。 |
2 | 张元妃 | 待查 | 元妃 | 待查 | 生镐王完颜永中、越王完颜永功 | |
3 | 李元妃 | 待查 | 元妃,后被追谥为光献皇后 | 待查 | 生郑王完颜永蹈、金卫绍王完颜永济、潞王完颜永德、韩国公主。 | |
4 | 石抺贤妃 | 待查 | 贤妃 | 待查 | 仅知陪葬坤厚陵[26],与石抺才人是否为一人,无考 | |
5 | 徒单德妃 | 待查 | 德妃 | 待查 | 仅知陪葬坤厚陵[26] | |
6 | 大柔妃 | 待查 | 柔妃 | 待查 | 仅知陪葬坤厚陵[26] | |
7 | 梁昭仪 | 待查 | 昭仪 | 待查 | 生豫王完颜永成。 | |
8 | 石抹才人 | 待查 | 才人 | 待查 | 生夔王完颜永升。 | |
金显宗完颜允恭 | 1 | 徒单夫人 | 待查 | 结髪之妻,正室,后成皇太后(隆庆太后),后被追谥孝懿皇后 | ?-1191年1月 | 生金章宗完颜璟。 |
2 | 刘夫人 | 待查 | 结髪之妻,正室,后被追谥昭圣皇后 | 待查 | 生金宣宗完颜珣。 | |
金章宗完颜璟 | 1 | 蒲察皇后 | 待查 | 皇后,后被追谥钦怀皇后 | 待查 | 生绛王完颜洪裕。 |
2 | 李元妃 | 李师儿 | 宫人,后成昭容、淑妃、元妃 | 1189年-1209年 | 生葛王完颜忒邻。被金卫绍王完颜永济勒令自尽。 | |
3 | 昭仪夹谷氏 | 待查 | 昭仪 | 待查 | 夹谷清臣之女[27],是否生子,无考 | |
4 | 林夫人 | 待查 | 夫人,后被追谥资明夫人 | 待查 | 生荆王完颜洪靖。 | |
5 | 贾承御 | 待查 | 承御 | ?-1209年 | 被金卫绍王完颜永济勒令自尽。 | |
6 | 范承御 | 待查 | 承御 | 待查 | 削发为尼。 | |
金卫绍王完颜永济 | 1 | 徒单皇后 | 待查 | 皇后 | 1168年-? | |
2 | 袁夫人 | 待查 | 夫人,后被追谥钦圣夫人 | 1168年-? | 生元太祖铁木真皇后岐国公主。 | |
金宣宗完颜珣 | 1 | 王皇后 | 王氏 | 元妃,后成皇后,皇太后(仁圣太后),谥号仁圣皇后 | 1214年7月-1232年冬 | 金宣宗完颜珣王元妃之妹。被蒙古军所虏。 |
2 | 王元妃 | 王氏 | 淑妃,后成元妃,后成皇太后(慈圣太后),后被追谥明惠皇后 | 1213年9月-1231年9月 | 金宣宗完颜珣王皇后之姊。生金哀宗完颜守绪。 | |
3 | 史丽妃 | 待查 | 丽妃 | 待查 | ||
4 | 庞真妃 | 待查 | 真妃 | 待查 | ||
5 | 李宝符御侍 | 待查 | 宝符御侍 | 待查 | ||
金哀宗完颜守绪 | 1 | 徒单皇后 | 待查 | 皇后 | 1168年-? | |
2 | 某氏 | 待查 | 宫人 | 待查 | 被哀宗所宠爱,欲立为皇后。但哀宗的生母皇太后王氏因其出身低微,坚持让她出宫。后被赐于一贩缯者[28]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西夏太祖李继迁 | 1 | 野利夫人 | 野利氏 | 不详 | 待查 | 981年生李继迁长子李德明,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秋七月壬申逝世,辽朝遣使吊祭[29] |
2 | 耶律夫人 | 耶律汀 | 正室 | 待查 | 辽朝宗室耶律襄之女义成公主。 | |
西夏太宗李德明 | 1 | 卫慕夫人 | 不详 | 结髪之妻,正室,后被追谥为惠慈敦爱皇后 | 待查 | 生西夏景宗李元昊。被西夏景宗李元昊敕令饮毒酒自尽。 |
2 | 咩迷氏 | 不详 | 妾室 | 待查 | 生成遇[30] | |
3 | 讹藏屈怀氏 | 不详 | 妾室 | 待查 | 生成嵬[30]。广运元年(1034年),太后卫慕氏被其子李元昊毒杀,李元昊后立讹藏屈怀氏为太后。太后讹藏屈怀氏与她是否为同一人,待考。 | |
西夏景宗李元昊[31] | 1 | 默穆氏 | 结髪之妻 | 发妻,舅舅的女儿,生一子,因相貌像他人,杀之 | ||
2 | 索氏 | 继娶,自杀 | ||||
3 | 多拉氏 | 继娶,早死 | ||||
4 | 密克默特氏 | 继娶,生子阿哩,谋杀李元昊,密克默特氏被杀 | ||||
5 | 野利皇后 | 野利都兰[来源请求],又称叶勒氏 | 继室,后被封为宪成皇后,后被废黜 | 继娶,生太子李宁明、太子李宁林格、李锡哩。被西夏景宗李元昊敕令处死。 | ||
6 | 耶律氏 | 耶律宜兰[来源请求] | ?-1035年 | 辽朝宗女,封兴平公主。 | ||
7 | 没移皇后 | 又称摩移克氏 | 皇后 | |||
8 | 没藏氏 | 没藏黑云[来源请求] | 情妇,后成皇太后 | 1047年-1056年10月 | 没藏皆山之女。野利遇乞前妻。生西夏毅宗李谅祚。被李守贵杀死。 | |
西夏毅宗李谅祚 | 1 | 没藏皇后 | 待查 | 结髪之妻,正室,后成皇后 | 1059年-1061年4月 | 没藏讹庞之女。被西夏毅宗处死。 |
2 | 梁皇后 | 待查 | 皇后,后成皇太后 | 1061年4月-1085年10月 | 生西夏惠宗李秉常。 | |
西夏惠宗李秉常 | 1 | 梁皇后 | 待查 | 皇后,后成皇太后 | ?-1099年1月 | 梁乙埋之女。生西夏崇宗李乾顺。被辽道宗耶律洪基敕令处死。 |
西夏崇宗李乾顺 | 1 | 耶律皇后 | 耶律南仙 | 皇后 | 1105年3月-1125年 | 即辽国宗室成安公主。因辽亡而绝食自尽。 |
2 | 任皇后 | 待查 | 皇后,后成皇太后 | 1126年-1170年 | 任得敬之女。 | |
3 | 曹贵妃 | 待查 | 贵妃 | 待查 | 生西夏仁宗李仁孝。 | |
西夏仁宗李仁孝 | 1 | 罔皇后 | 待查 | 皇后 | ?-1167年 | |
2 | 罗皇后 | 待查 | 皇后,后成皇太后 | 1167年-1196年12月 | 生西夏桓宗李纯祐。 |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元太祖铁木真 | 1 | 孛儿帖皇后 | 孛儿帖 | 结髪之妻,正室,后成皇后、皇太后,后被追谥为光献皇后、后改谥光献翼圣皇后 | 1206年-? | 德薛禅之女。生术赤、察合台汗国国王察合台、元太宗窝阔台、元睿宗拖雷、豁真别乞、扯扯亦坚、阿剌合别乞、秃满伦、阿儿答鲁黑。 |
2 | 忽鲁伦皇后 | 待查 | 皇后 | 待查 | ||
3 | 阔里桀担皇后 | 待查 | 皇后 | 待查 | ||
4 | 脱忽思皇后 | 待查 | 皇后 | 待查 | ||
5 | 帖木伦皇后 | 待查 | 皇后 | 待查 | ||
6 | 亦怜真八剌皇后 | 待查 | 皇后 | 待查 | ||
7 | 不颜忽秃皇后 | 待查 | 皇后 | 待查 | ||
8 | 忽胜海妃子 | 待查 | 妃子 | 待查 | ||
9 | 耶干妃子 | 待查 | 妃子 | 1174年-? | 元太祖铁木真耶逐妃子之姊。 | |
10 | 耶逐妃子 | 待查 | 妃子 | 1174年-? | 元太祖铁木真耶干妃子之妹。 | |
11 | 忽胜海妃子 | 待查 | 妃子 | 待查 | ||
12 | 忽兰皇后 | 待查 | 皇后 | 1206年-1225年 | 生阔列坚。 | |
13 | 古儿别速皇后 | 待查 | 皇后 | |||
14 | 脱忽思皇后 | 待查 | 皇后 | 待查 | ||
15 | 也真妃子 | 待查 | 妃子 | 待查 | ||
16 | 也里忽秃妃子 | 待查 | 妃子 | 待查 | ||
17 | 察真妃子 | 待查 | 妃子 | 待查 | ||
18 | 哈剌真妃子 | 待查 | 妃子 | 待查 | ||
19 | 歌璧妃子(或称古儿八速妃子) | 待查 | 妃子 | 待查 | ||
20 | 也遂皇后 | 待查 | 皇后 | 待查 | ||
21 | 也速干皇后 | 待查 | 皇后 | 待查 | ||
22 | 忽鲁哈剌皇后 | 待查 | 皇后 | 待查 | ||
23 | 阿失仑皇后 | 待查 | 皇后 | 待查 | ||
24 | 秃儿哈剌皇后 | 待查 | 皇后 | 待查 | ||
25 | 察合皇后 | 李察合 | 皇后 | 1209年-? | 西夏襄宗李安全之女。 | |
26 | 阿昔迷失皇后 | 待查 | 皇后 | 待查 | ||
27 | 完者忽都皇后 | 待查 | 皇后 | 待查 | ||
28 | 公主皇后 | 待查 | 皇后 | 1215年-? | 金卫绍王完颜允济之女岐国公主。 | |
29 | 合答安皇后 | 待查 | 皇后 | 待查 | ||
30 | 斡者忽思皇后 | 待查 | 皇后 | 待查 | ||
31 | 燕里皇后 | 待查 | 皇后 | 待查 | ||
32 | 有秃该妃子 | 待查 | 妃子 | 待查 | ||
33 | 完者妃子 | 待查 | 妃子 | 待查 | ||
34 | 金莲妃子 | 待查 | 妃子 | 待查 | ||
35 | 完者台妃子 | 待查 | 妃子 | 待查 | ||
36 | 奴伦妃子 | 待查 | 妃子 | 待查 | ||
36 | 卯真妃子 | 待查 | 妃子 | 待查 | ||
37 | 亦巴合别乞妃子 | 亦巴合别乞 | 妃子 | 待查 | ||
37 | 八不别乞妃子 | 待查 | 妃子 | 待查 | ||
元太宗窝阔台 | 1 | 孛剌合真皇后 | 待查 | 正宫皇后 | 待查 | |
2 | 昂灰皇后 | 待查 | 二皇后 | 待查 | 抚养元宪宗蒙哥为养子。 | |
3 | 忽帖尼皇后 | 待查 | 三皇后 | 待查 | 生太子阔端。 | |
4 | 不详 | 不详 | 三皇后 | 不详 | 史料仅知正宫皇后、二皇后、三皇后、六皇后 | |
5 | 不详 | 不详 | 四皇后 | 不详 | 同上 | |
6 | 脱列哥那皇后(或称朵列格捏皇后) | 脱列哥那 | 六皇后,后被追谥为昭慈皇后 | 1229年8月 - ? | 元定宗贵由乃蛮真皇后之姊。生太子元定宗贵由。 | |
7 | 业里吉纳妃子 | 待查 | 妃子 | 待查 | 生合丹、灭里。 | |
元定宗贵由 | 1 | 不详 | 不详 | 正宫皇后 | 史料仅记三皇后海迷失 | |
2 | 不详 | 不详 | 二皇后 | 同上 | ||
3 | 斡兀立皇后 | 海迷失 | 三皇后,后被追谥为钦淑皇后 | 1246年-? | 生忽察、脑忽。被元宪宗蒙哥敕令处死。 | |
4 | 元妃蔑儿乞氏 | 乌兀儿黑迷失 | 元妃(正妻) | 仅知为定宗登基前的元妃(正妻),何时逝世不详。 | ||
元睿宗拖雷 | 1 | 唆鲁禾帖尼夫人(又称莎儿合夫人、唆儿忽黑塔尼别吉夫人) | 唆鲁和帖尼 | 结髪之妻,正室,后被追谥为庄圣皇后、后改谥显懿庄圣皇后 | 待查 | 生元宪宗蒙哥、元世祖忽必烈、伊儿汗国国王旭烈兀。 |
元宪宗蒙哥 | 1 | 忽都台皇后 | 忽都台 | 皇后,后被追谥为贞节皇后 | 1251年-1256年 | 元宪宗蒙哥也速儿妃子之姊。 |
2 | 也速儿妃子 | 也速儿 | 妃子 | 1256年-? | 元宪宗蒙哥忽都台皇后之妹。 | |
元世祖忽必烈 | 1 | 大皇后 | 帖古伦 | 大皇后 | 不详 | |
2 | 察必皇后 | 察必 | 皇后,后被追谥为贞懿昭圣顺天睿文光应皇后,后改谥昭睿顺圣皇后 | 1260年-1281年 | 位在右大斡耳朵,生元裕宗真金。 | |
3 | 南必皇后 | 南必 | 继室皇后 | 1283年-? | 位在右大斡耳朵,察必皇后之侄孙女,生铁蔑赤。 | |
4 | 塔剌海皇后 | 不详 | 皇后 | 不详 | 位在右第二斡耳朵 | |
5 | 奴罕皇后 | 不详 | 皇后 | 不详 | 位在右第二斡耳朵 | |
6 | 伯要兀真皇后 | 不详 | 皇后 | 不详 | 位在右第三斡耳朵 | |
7 | 阔阔伦皇后 | 不详 | 皇后 | 不详 | 位在右第三斡耳朵 | |
8 | 八八罕妃子 | 不详 | 妃 | 不详 | 位在右第四斡耳朵 | |
9 | 撒不忽妃子 | 不详 | 妃 | 不详 | 位在右第四斡耳朵 | |
元裕宗真金 | 1 | 阔阔真夫人 | 伯蓝也怯赤(又称阔阔真夫人) | 结髪之妻,正室,后成皇太后,后被追谥为裕圣皇后,后改谥徽仁裕圣皇后 | 1300年2月 - ? | 生元成宗铁穆耳、元顺宗答剌麻八剌。 |
2 | 安真迷失妃子 | 不详 | 妃子 | 不详 | ||
元成宗铁穆耳 | 1 | 失怜答里皇后 | 失怜答里 | 皇后,后被追谥为贞慈静懿皇后 | 1299年10月-1305年 | 生德寿。 |
2 | 卜鲁罕皇后 | 卜鲁罕 | 皇后 | 1299年4月 - ? | 被元武宗海山敕令自尽。 | |
元顺宗答剌麻八剌 | 1 | 答己夫人 | 答己 | 结髪之妻,正室,后成皇太后、太皇太后,后被追谥为昭献元圣皇后 | ?-1322年9月 | 生元武宗海山、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
元武宗海山 | 1 | 真哥皇后 | 真哥 | 皇后,后被追谥为宣慈惠圣皇后 | 1310年-1327年11月 | |
2 | 亦乞烈妃子 | 待查 | 妃子,后被追谥为仁献章圣皇后 | 待查 | 生元明宗和世㻋。 | |
3 | 唐兀妃子 | 待查 | 妃子,后被追谥为文献昭圣皇后 | 待查 | 生元文宗图帖睦尔。 | |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 1 | 阿纳失失里皇后 | 阿纳失失里 | 结髪之妻,正室,后成皇后、皇太后,后被追谥为庄懿慈圣皇后 | 1312年3月-1322年 | 生元英宗硕德八剌。 |
元英宗硕德八剌 | 1 | 速哥八剌皇后 | 速哥八剌 | 结髪之妻,正室,后成皇后,后被追谥为庄静懿圣皇后 | 1321年-1327年6月 | |
2 | 朵而只班妃子 | 待查 | 妃子 | 待查 | ||
3 | 牙八忽都鲁妃子 | 待查 | 妃子 | 待查 | ||
元显宗甘麻剌 | 1 | 普颜怯里迷失夫人 | 普颜怯里迷失 | 结髪之妻,正室,后被追谥为宣懿淑圣皇后 | 待查 | 生元晋宗也孙铁木儿。 |
元晋宗也孙铁木儿 | 1 | 八不罕皇后 | 八不罕 | 皇后 | 1324年-1328年 | 生元兴宗阿速吉八。 |
2 | 必罕妃子 | 待查 | 妃子 | ?-1328年 | 元晋宗也孙铁木儿速哥答里妃子之姊。 | |
3 | 速哥答里妃子 | 待查 | 妃子 | ?-1328年 | 元晋宗也孙铁木儿必罕妃子之妹。 | |
元明宗和世㻋 | 1 | 八不沙皇后 | 八不沙 | 皇后 | 1328年-1330年4月1日 | 生元宁宗懿璘质班。被元文宗图帖睦尔敕令自尽。 |
2 | 迈来迪妃子 | 待查 | 妃子 | 1328年-? | 生元惠宗妥懽帖睦尔。 | |
元文宗图帖睦尔 | 1 | 卜答失里皇后 | 卜答失里 | 皇后,后成皇太后、太皇太后 | 1328年-? | 生太子阿剌忒纳答剌、燕帖古思、太平纳。 |
元宁宗懿璘质班 | 1 | 答纳也忒迷失皇后 | 答纳也忒迷失 | 皇后 | 1332年8月-1368年 | |
元惠宗妥懽帖睦尔 | 1 | 答纳失里皇后 | 答纳失里 | 皇后 | 1333年-1335年6月 | 钦察·燕铁木儿之女。被伯颜敕令自尽。 |
2 | 伯颜忽都皇后 | 伯颜忽都 | 皇后 | 1337年3月-1365年8月 | 生真金(与元裕宗同名)。 | |
3 | 奇皇后(蒙古名完者忽都皇后) | 待查 | 皇后,后成皇太后 | 1340年-1368年 | 高丽人。奇子敖之女。生元昭宗爱猷识理答腊。 | |
元昭宗爱猷识理答腊 | 1 | 权皇后 | 待查 | 皇后 | 待查 | 高丽人。 |
元末群雄
[编辑]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
韩山童 | 1 | 杨太后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太后 | 待查 | 小明王韩林儿的母亲 |
夏太祖明玉珍 | 1 | 彭皇后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 | 1362年—1367年 | |
夏归义侯明升 | 1 | 王皇后 | 待查 | 结发之妻、正室,后成皇后 | 1367年—1371年 |
外部链接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旧唐书 本纪第一 高祖》时甥王氏在后宫,帝问曰:“汝舅何迟?”王氏以疾对,帝曰:“可得死否?”高祖闻之益惧
- ^ 《隋书 卷二十五 志第二十》炀帝即位......先是萧严以叛诛,崔君绰坐连庶人勇事,家口籍没。严以中宫故,君绰缘女入宫爱幸,帝乃下诏革前制曰......
- ^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 第八》 http://www.tianyabook.com/lishi2005/daciensisanzangfashizhuan/8.htm]
- ^ [1]洛阳发现唐孺人与崔孺人墓
- ^ 《全唐文 卷四百二十》○赠婕妤董氏墓志铭
- ^ 《全唐诗 卷四百零 十五》恭王故太妃挽歌词二首(校书郎时作)元稹
- ^ 7.0 7.1 《新唐书 列传第二》德宗即位......易良妻崔入谒,帝易服,召王、韦美人出拜,诏崔勿答。
- ^ 《旧唐书 本纪第十四 顺宗 宪宗上》五月己巳,......承徽王氏、赵氏可昭仪,崔氏、杨氏可充仪,王氏可昭媛,王氏可昭容,牛氏可修仪,张氏可美人。.....诰立良娣王氏为太上皇后,良媛董氏为太上皇德妃。......甲子,郇王母王昭仪、宋王母赵昭仪、郯王母张昭训、衡王母阎昭训等,各以其王并为太妃。以许氏为美人,尹氏、段氏为才人。浔阳公主母崔昭训为太妃。
- ^ 《新唐书 卷八十三 列传第八》浔阳公主,崔昭仪所生。
- ^ 《旧唐书 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 德宗顺宗诸子》王昭仪生郯王经。
- ^ 《旧唐书 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 德宗顺宗诸子》王昭训生衡王绚。
- ^ 《全唐文 卷六百八十一》○祭故赠婕妤孟氏文 维元和二年岁次丁亥十二月甲寅朔十九日壬申......
- ^ 《全唐文补遗》第三辑 二一一页 《大唐故安王(李溶)墓志铭并序》
- ^ 14.0 14.1 《资治通鉴 卷第二百四十五》八月,庚戌,以昭仪王氏为德妃,昭容杨氏为贤妃。
- ^ 《资治通鉴 卷二百四十六》开成三年......冬,十月......乙巳,以左金吾大将军郭旼为邠宁节度使......庚午,上问翰林学士柳公权以外议,对曰:"郭旼除邠宁,外间颇以为疑。"上曰:"旼,尚父之侄,太后叔父,在官无过,自金吾作小镇,外间何尤焉?"对曰:"非谓旼不应为节度使也。闻陛下近取旼二女入宫,有之乎?"上曰:"然,入参太皇太后耳。"公权曰:"外间不知,皆云旼纳女后宫,故得方镇。"上俯首良久曰:"然则奈何?"对曰:"独有自南内遣归其家,则外议自息矣"是日,太皇太后遣中使送二女还旼家......
- ^ 《全唐文 卷0076》封婕妤王氏为淑妃刘氏为贤妃制
- ^ 《旧唐书 本纪第十八上 武宗》
- ^ 《唐会要·卷二十一·列传第二十一》
- ^ 姚平. 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 上海: 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11月: 304. ISBN 753253846X.,原载于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大中055,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 ^ 《全唐文补遗》第三辑 二五八 《故楚国夫人赠贵妃杨氏墓铭并序》
- ^ 《旧五代史 列传一 后妃》
- ^ 《辽史 第八卷 本纪第八 景宗耶律贤上》(保宁三年)夏四月丁卯,世宗妃啜里及蒲哥厌魅,赐死。
- ^ 《第十五卷 本纪第十五 圣宗六》(开泰六年)六月戊辰朔,德妃萧氏赐死,葬兔儿山西。
- ^ 《辽史 第十五卷 本纪第十五 圣宗六》
- ^ 作者:杨佶(写于辽朝重熙十五年),辑校:陈述. 《全辽文》卷六 ○秦晋国大长公主墓志铭(并序). 西陆网. 2005-05-31 [2012-03-13] (简体中文).
- ^ 26.0 26.1 26.2 《金史 列传第二 后妃下》元妃李氏......二十八年九月,与贤妃石抹氏、德妃徒单氏、柔妃大氏俱陪葬于坤厚陵。
- ^ 《金史 卷九十四 列传第三十二》夹谷清臣,本名阿不沙......明昌元年......俄以其女为昭仪,眷倚益重。
- ^ 《金史 列传第二 后妃下》
- ^ 《辽史 第十四卷 本纪第十四》二十五年春正月.....秋七月壬申,西平王李德昭母薨,遣使吊祭。甲戌,遣使起复。
- ^ 30.0 30.1 《宋史 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第二百四十四 外国一 夏国上》仁宗即位,加尚书令。德明娶三姓,卫慕氏生元昊,咩迷氏生成遇,讹藏屈怀氏生成嵬。天圣六年......
- ^ 李焘《续资治长编》载元昊凡七娶:“一默穆氏,舅女也,生一子,以貌类他人,杀之;二索氏,始曩霄攻牦牛城,讹传战没,索氏喜,日调音乐,及曩霄还,惧而自杀;三多拉氏,早死;四密克默特氏,生子阿哩,谋杀曩霄,为鄂桑格所告,沉于河,杀密克默特氏于王亭镇;五叶勒氏,约噶从侄。颀长,有智谋,曩霄畏之,生三子,长曰宁明,喜方术,从道士修篁学,辟谷,气忤死;次宁凌喝(宁令哥),貌类曩霄,特爱之,以为太子;次锡狸,早死。六耶律氏;七摩移克氏(没(左口右移)氏),初欲纳为宁凌噶妻,见其美,自取之,号新皇后。宁凌噶愤杀曩霄,不死,劓其鼻,曩霄因创死”
参看
[编辑]中国后妃列表 中国后宫 中国公主列表,以下列表列出中国历史有载之公主一览:
父亲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魏武帝 曹操 |
刘氏 | 清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夏侯楙 | 夏侯楙为夏侯惇之子 |
杜夫人 | 金乡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何晏 | 与秦朗为同母异父兄妹 | |
杜夫人 | 高城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与金乡公主是否是同一人,不得而知,亦可能是杜夫人另一个女儿。[1] | ||
尹夫人[来源请求] | 安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荀恽 | 与何晏为同母异父兄妹,[来源请求]荀恽为荀彧之子 | |
不详 | 不详 | 曹宪 | 不详 | 刘协 | ||
卞皇后? | 不详 | 曹节 | 不详 | 刘协 | 《后汉书》称献穆曹皇后,汉亡后封山阳公夫人 | |
不详 | 不详 | 曹华 | 不详 | 刘协 | 汉时为贵人 | |
不详 | 临汾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魏文帝 曹丕 |
甄夫人 | 东乡公主 | 不详 | 不详 | ||
魏明帝 曹叡 |
平原懿公主 | 曹淑 | 232年 | 出生三月夭折,明帝以甄黄合葬做为冥婚对象 | ||
齐长公主 | 不详 | 不详 | 1.李韬 2.任恺 |
三国志记载李韬因罪而死,齐长公主与三子幸免;晋书记载任恺妻为魏明帝女齐长公主。 |
君主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蜀汉先主 刘备 |
待查 | 公主 | 待查 | 待查 | 长坂坡被俘 | |
待查 | 公主 | 待查 | 待查 | 长坂坡被俘 | ||
蜀后主刘禅 | 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诸葛瞻 | 诸葛瞻为诸葛亮之子 | |
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关统 | 关统为关兴之子 | ||
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费恭 | 费恭为费祎之子 |
父亲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吴大帝 孙权 |
步夫人 | 全公主 | 孙鲁班 (字大虎) |
不详 | 1.周循 2.全琮 |
周循为周瑜之子 |
公主 | 刘纂 | 早卒 | ||||
步夫人 | 朱公主 | 孙鲁育 (字小虎) |
不详 | 1.朱据 2.刘纂 |
遭姊全公主谮杀,女朱夫人为孙休妻 | |
公主 | 滕胤 | 孙权堂弟沙羡侯孙奂女 | ||||
吴景帝 孙休 |
朱皇后 | 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朱宣 | 朱宣为朱损子 |
父亲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晋宣帝 司马懿 |
张春华 | 南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
高陆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杜预 | |||
晋文帝 司马昭 |
王元姬 | 京兆公主 长广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甄德 | |
晋武帝司马炎 | 荥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卢谌 | 未婚而卒 | |
荥阳长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华恒 | |||
繁昌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卫宣 | 离婚 | ||
襄城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王敦 | |||
杨艳 | 平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
杨艳 | 新丰公主 | 不详 | 不详 | |||
杨艳 | 阳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
万年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早逝,武帝命左贵嫔为之作诔 | |||
胡芳 | 武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
广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
常山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王济 | 双目失明 | ||
灵寿公主 | 不详 | 不详 | ||||
颍川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王粹 | |||
晋惠帝司马衷 | 贾南风 | 清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曹统 | 八王之乱中被掳并卖给吴兴人钱温,被钱温之女虐待。东晋建立后,公主前往县衙表明身份并求救,晋元帝于是杀死钱温和其女,改封其为临海公主。 |
贾南风 | 河东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孙会 | ||
贾南风 | 始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
贾南风 | 弘农郡公主 | 司马宣华 | 不详 | 晋书未见其记载,名字和封号出自《艺文类聚 卷016》。 | ||
贾南风 | 哀献皇女 | 司马女彦 | 不详 | 八岁夭折,其母贾后以长公主礼仪治丧。名字出自《艺文类聚 卷016》。 |
君主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晋元帝司马睿 | 郑阿春 | 寻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荀羡 | |
晋明帝司马绍 | 庾文君 | 南康公主 | 司马兴男 | 不详 | 桓温 | 桓楚追尊宣皇后 |
南郡悼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羊贲 | |||
庐陵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刘惔 | |||
晋成帝司马衍 | 寻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王祎之 | ||
南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刘赤松 | |||
晋穆帝司马聃 | 馀姚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简文帝司马昱 | 徐贵人 | 新安公主 | 司马道福 | 不详 | 王献之 | 女儿王神爱为东晋安僖皇后 |
李陵容 | 鄱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王嘏 | 孙女王宪嫄为刘宋文穆皇后,刘宋时被改称永成君 | |
武昌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桓脩 | |||
孝武帝司马曜 | 晋陵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谢混 | 晋安帝时谢混被迫自杀,公主被迫离开谢家,刘宋时被改称东乡君,准许再回谢家 | |
恭帝司马德文 | 褚灵媛 | 海盐公主 | 司马茂英 | 393年?-439年 | 刘义符 | 为宋少帝刘义符皇后 |
褚灵媛 | 富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前赵
[编辑]君主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前赵末帝 刘曜 |
待查 | 安定公主 | 不详 | 318年-349年 | 石虎 | 亡国被俘,后为后赵皇后 |
前燕
[编辑]君主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前燕景昭帝 慕容儁 |
景昭皇后? | 清河公主 | 不详 | 357年-? | 苻坚 | 亡国被俘苻坚收入后宫 |
南燕
[编辑]君主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南燕世宗 慕容德 |
平原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段丰 | ||
段季妃 | 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北燕
[编辑]君主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北燕太祖 冯跋 |
乐浪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柔然可汗 斛律 |
前秦
[编辑]父亲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前秦 苻敞 |
不详 | 东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西秦高祖 乞伏干归 |
|
宣昭帝 苻坚 |
不详 | 顺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杨璧 | 离婚 |
待查 | 公主 | 待查 | 不详 | 杨定 | ||
张氏? | 公主 | 苻宝 | ?-385年 | 不详 | 被父所杀 | |
张氏? | 公主 | 苻锦 | ?-385年 | 不详 | 被父所杀 |
后秦
[编辑]君主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后秦太祖 姚苌 |
不详 | 南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
后秦高祖 姚兴 |
不详 | 西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北魏明元帝 拓跋嗣 |
西秦
[编辑]君主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西秦太祖 乞伏炽磐 |
不详 | 兴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沮渠兴国 |
西凉
[编辑]君主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西凉太祖 李暠 |
尹太后 | 公主 | 李敬受 | 不详 | 北凉王 沮渠茂虔 |
北凉
[编辑]君主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北凉太祖 沮渠蒙逊 |
不详 | 兴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北魏太武帝 拓跋焘 |
封右昭仪 |
北凉哀王 沮渠茂虔 |
拓跋王后 | 武威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高潜 | 袭母封,子高崇 |
父亲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宋武帝 刘裕 |
臧爱亲 | 会稽公主 | 刘兴弟 | 不详 | 徐逵之 | 长女 |
吴兴长公主 | 刘荣男 | 不详 | 王偃 | |||
张阙 | 义兴恭长公主 | 刘惠媛 | ||||
宣城德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周矫 | |||
新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王景深 | 离婚 | ||
吴郡宣公主 | 不详 | ?-476年 | 褚湛之 | 妹始安公主早逝,嫁褚湛之为继室,生褚澄 | ||
始安哀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褚湛之 | |||
符氏(修仪) | 广德公主 | 不详 | 不详 | |||
豫章康长公主 | 刘欣男 | ?-464年 | 1.徐乔 2.何瑀 |
|||
宋文帝 刘义隆 |
袁齐妫 | 东阳献公主 | 刘英娥 | 不详 | 王僧绰 | 长女 |
蒋氏(美人) | 海盐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赵倩 | 第四女。与兄始兴王刘濬私通,和赵倩离婚 | |
长城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谢纬 | 第五女。其子为著名诗人谢朓 | ||
临川长公主 | 刘英媛 | 不详 | 王藻 | 陷害王藻下狱死,离婚 | ||
临海惠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何颙之 | |||
琅邪贞长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褚授 | |||
南郡献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褚渊 | 褚渊为褚湛之之子,公主入南朝齐称巴西主 | ||
庐江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褚澄 | 褚澄为褚湛之与吴郡公主之子,女儿为南齐东昏侯萧宝卷的皇后褚令璩 | ||
淮阳长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江凭 | 第九女 | ||
新蔡公主 | 刘英媚 | 不详 | 1.何迈 2.刘子业 |
第十女。先嫁何迈,后被其侄刘子业纳为贵嫔,伪称谢氏 | ||
南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徐恒之 | 第十五女。 | ||
寻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郗烨 | 梁武帝萧衍皇后郗徽之母,南朝齐降为松滋县君。 | ||
宋孝武帝 刘骏 |
王宪嫄 | 山阴公主 | 刘楚玉 | 446年?-465年 | 何戢 | 长女,废帝之姊。后被宋明帝刘彧赐死。 |
安固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王志 | 王志为王僧虔之子 | ||
临汝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江𢽾 | 江𢽾曾作辞婚表退婚 | ||
安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蔡约 | |||
王宪嫄 | 临淮康哀公主 | 刘楚珮 | 不详 | 王莹 | ||
王宪嫄 | 皇女 | 刘楚琇 | 不详 | |||
王宪嫄 | 康乐公主 | 刘修明 | 不详 | 徐孝嗣 | ||
殷氏(淑仪) | 县公主 | 不详 | ?-465年 | 第十二皇女,与同母兄弟刘子鸾、刘子师同被兄刘子业杀死。 | ||
宋明帝 刘彧 |
阳羡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王俭 | 王俭为王僧绰之子 | |
王贞风 | 晋陵长公主 | 刘伯姒 | 不详 | |||
王贞风 | 建安长公主 | 刘伯媛 | 不详 |
父亲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齐高帝 萧道成 |
义兴宪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沈文和 | ||
淮南长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王暕 | |||
临海长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王彬 | |||
齐武帝 萧赜 |
吴县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王观 | ||
武康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徐演 | |||
长城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何敬容 | |||
齐明帝 萧鸾 |
山阴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徐况 | ||
钱塘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谢览 | |||
齐废帝东昏侯 萧宝卷 |
潘玉儿 | 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夭折 |
父亲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梁太祖萧顺之 | 张尚柔 | 义兴昭长公主 | 萧令嫕 | 不详 | 王琳 | |
新安穆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王茂璋 | 武帝妹,卒于齐朝时,子王冲。 | ||
梁武帝 萧衍 |
郗徽 | 永兴公主 | 萧玉姚 | 不详 | 殷钧 | |
郗徽 | 永世公主 | 萧玉婉 | 不详 | 谢谟 | ||
郗徽 | 永康公主 | 萧玉嬛 | 不详 | |||
富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张缵 | 女儿张氏是西梁明帝的皇后。 | ||
长城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柳偃 | 女柳敬言为陈宣帝皇后。 | ||
永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王铨 | |||
临安恭公主 | 不详 | 不详 | ||||
安吉公主 | 萧玉志 | 不详 | 王实 | |||
梁简文帝 萧纲 |
王灵宾 | 长山公主 | 萧妙挈 | 不详 | ||
南沙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袁宪 | |||
范淑妃 | 溧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侯景 | ||
馀姚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王溥 | |||
海盐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张希 | 第九女。张希为张缵之子。 | ||
安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张交 | 第十一女,又称定阳公主。 | ||
梁元帝 萧绎 |
徐昭佩 | 益昌公主 | 萧含贞 | 不详 | ||
萧含芷 | 不详 | |||||
萧含介 | 不详 | |||||
安昌公主 | 不详 | 徐彻 | ||||
临川王 萧宏 |
长乐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谢禧 | ||
始兴王 萧亮 |
繁昌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王琮 | ||
南康王 萧绩 |
安固公主 | 不详 | 不详 | |||
武陵王 萧纪 |
安固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郑译 | ||
淮南公主 | 萧妙瑜 | 不详 | 杨敷 | |||
梁明帝 萧岿 |
晋安公主 | 不详 | 王衮 | |||
不详 | 萧氏 | 567年-648年 | 隋炀帝杨广 | |||
河间王 萧岑 |
玉山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柳姓人家) |
父亲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陈武帝 陈霸先 |
永世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钱蒇 | 生子钱岊。公主和钱岊在陈霸先称帝前就已经逝世,追封。 | |
会稽穆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沈君理 | 女儿沈婺华为陈后主之皇后 | ||
始兴王 陈道谭 |
信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到郁 | ||
陈文帝 陈蒨 |
丰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留贞臣 | ||
富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1.侯净藏 2.柳盼 |
|||
陈宣帝 陈顼 |
信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蔡凝 | ||
义兴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钱肃 | |||
施姬 | 宁远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隋文帝杨坚 | 亡国后,宁远公主被隋文帝收入后宫,为宣华夫人,后为隋炀帝杨广霸占。南宋《嘉泰吴兴志》[2]称其为第十四女 |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贺若弼 | 陈叔宝妹妹,亡国后,被赐为贺若弼的妾室。[3] | ||
曾美人 | 临川长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隋文帝杨坚 | 第二十四女,隋文帝的弘政夫人,见于《嘉泰吴兴志》[2],亦不确定与宁远公主是否为同一人 | |
吴妃(吴太妃) | 武成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见于《嘉泰吴兴志》[2] | |
乐昌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徐德言、杨素 | 正史无载,见于《本事诗》和《两京新记》。亡国后为杨素姬妾,后与徐德言复婚 | ||
陈后主 陈叔宝 |
高昭仪 | 广德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隋炀帝杨广 | 第四女,隋炀帝妃,见于《嘉泰吴兴志》[2]。与陈婤是否为同一人,无考。 |
谢昭仪 | 临成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隋秦王 | 第五女,隋秦王嫔,见于《嘉泰吴兴志》[2]。“隋秦王”当是隋文帝三子秦王杨俊。 | |
不详 | 陈婤 | 不详 | 隋炀帝杨广 | 第六女,大业二年(606年)隋炀帝收入后宫封为贵人 |
父亲可考者
[编辑]父亲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
待查 | 辽西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贺野干 | |
道武帝 拓跋珪 |
刘皇后 | 华阴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长乐王嵇拔 闾大肥 |
|
获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闾大肥 | |||
明元帝 拓跋嗣 |
阳翟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姚黄眉 | ||
始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赫连昌 | |||
武威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沮渠茂虔 | |||
太武帝 拓跋焘 |
南安公主 | 杜超 | ||||
待查 | 上谷公主 | 不详 | 乙瑰 | |||
(追尊)景穆帝 拓跋晃 |
安乐公主 | 不详 | 乙干归 | |||
博陵公主 | 不详 | 冯熙 | 冯熙为文明太后兄 | |||
文成帝 拓跋濬 |
武邑公主 | 待查 | 不详 | 刘昶 | ||
待查 | 建兴公主 | 不详 | 刘昶 | |||
待查 | 平阳公主 | 不详 | 刘昶 | |||
待查 | 顿丘公主 | 不详 | ||||
献文帝 拓跋弘 |
常山公主 | 不详 | 陆昕之 | |||
待查 | 乐浪公主 | 待查 | 不详 | 卢道裕 | ||
待查 | 彭城公主 | 待查 | 不详 | 刘承绪 | ||
乐安公主 | 不详 | 冯诞 | 冯诞为博陵公主与冯熙之子 | |||
中山献武王 元英 |
饶安公主 | 待查 | 不详 | 刁宣 | ||
孝文帝 元宏 |
待查 | 兰陵公主 | 待查 | 不详 | 刘辉 | 皇次女。刘辉殴伤公主流产致死 |
待查 | 淮阳公主 | 待查 | 不详 | 乙弗瑗 | 四女。女儿为西魏文皇后 | |
待查 | 华阳公主 | 不详 | 司马朏 | |||
待查 | 西河公主 | 待查 | 不详 | 薛洪祚 | ||
待查 | 顺阳公主 | 待查 | 不详 | 冯穆 | ||
待查 | 始平公主 | 不详 | 穆平城 | 冥婚 | ||
待查 | 济南公主 | 待查 | 不详 | 卢道虔 | 暴死 | |
赵氏(充华嫔) | 义阳公主 | 待查 | 不详 | 卢仲训 | ||
待查 | 高平公主 | 待查 | 不详 | 高肇 | ||
待查 | 南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萧宝寅 | 曾经被萧宝寅立为南齐皇后 | |
高照容 | 长乐公主 | 元瑛 | 不详 | 高猛 | 最幼女。无子 | |
(追尊)文穆帝 元勰 |
(姬妾) | 寿阳公主 | 元莒犁 | ?-530年 | 萧综 | 萧综为南齐萧宝卷遗腹子。530年公主拒暴被尔朱世隆杀害 |
李媛华 | 光城公主 | 元楚华 | 不详 | 冯颢 | ||
李媛华 | 丰亭公主 | 元季望 | 不详 | 李彧 | 幼女。生有七子 | |
待查 | 宁陵公主 | 不详 | 489年-510年 | 琅邪王君 | 永平三年正月八日夜薨,年廿二 | |
待查 | 襄城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崔瓒 | ||
宣武帝 元恪 |
高英 | 建德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萧烈 | 萧烈为南阳公主与萧宝寅长子 |
太原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裴询 | |||
阳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宇文测 | |||
孝明帝 元诩 |
潘外怜 | 公主 | 不详 | 528年-? | 不详 | 曾被祖母灵太后假称男孩立为皇帝 |
孝庄帝 元子攸 |
不详 | 平阳公主 | 不详 | 张忻 | ||
(追尊)文景帝 元愉 |
杨氏 | 平原公主 | 元明月 | 508年-534年 | 待查(早亡) | 遗腹女。私通元修,被宇文泰杀 |
西魏文帝 元宝炬 |
安乐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王弼 | ||
义阳公主 | 不详 | 窦照 | ||||
晋安公主 | 元胡摩 | 宇文觉 | 第五女。北周尊封崇义皇后 | |||
金明公主 | 不详 | 尉迟迥 | ||||
公主 | 不详 | 宇文震 | ||||
(追尊)武穆帝 元怀 |
待查 | 平原公主/冯翊公主 | 待查 | 不详 | 张欢、宇文泰 | 北周追尊文皇后。与宇文泰生北周孝闵帝宇文觉。 |
待查 | 华阳公主 | 元季艳 | 不详 | 高琛 | 幼女。子为高睿。 | |
高阳王 元泰 |
东海公主 | 元静仪 | 不详 | 崔括 | ||
(姬妾) | 琅琊公主 | 元玉仪 | 高澄 | |||
清河文献王元怿 |
博陵公主 | 元仲蒨 | 不详 | 司马庆云 | ||
待查 | 长安公主 | 元孟蕤 | 不详 | 胡祥 | ||
待查 | 公主 | 元季葱 | 不详 | 先嫁卢氏,再嫁李挺 | ||
待查 | 安德公主 | 不详 | 不详 | |||
待查 | 兰陵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柔然可汗 阿那瓌 |
||
清河文宣王 元亶 |
(姬妾) | 河南公主 | 待查 | 待查 | 待查 | 长女 |
胡智 | 冯翊公主 | 元仲华 | 不详 | 高澄 | 嫡出次女。北齐靖德皇后 | |
汝阴王元庆和 | 待查 | 东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于烈 |
父亲无考者
[编辑]君主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待查 | 西海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吴提 | ||
待查 | 长城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穆真 | ||
待查 | 章武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穆泰 | ||
待查 | 饶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穆伯智 | ||
待查 | 宜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穆观 | ||
待查 | 乐陵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穆寿 | ||
待查 | 长乐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穆正国 | ||
待查 | 城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穆平国 | ||
待查 | 济北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穆伏干 | ||
待查 | 新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穆罴 | ||
待查 | 中山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穆亮 | ||
待查 | 琅邪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穆绍 | ||
待查 | 高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万安国 | ||
待查 | 河南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万振 | ||
待查 | 晋宁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崔夤 | ||
待查 | 上谷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宿石 | ||
待查 | 临泾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司马弥陀 | ||
待查 | 河内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司马楚之 | ||
待查 | 赵郡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司马跃 | ||
待查 | 沧水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李安世 | ||
待查 | 平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高肇 | ||
待查 | 上庸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陆子彰 | 初封蓝田公主 | |
待查 | 公主 | 元蒺藜 | 不详 | 待查 | 通于元修,自缢 | |
待查 | 北乡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尔朱荣 |
父亲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齐文穆帝 高树生 |
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尉景 | 齐神武帝高欢之姊,初封常山君 | |
不详 | 乐陵公主 | 不详 | 厍狄干 | |||
齐神武帝 高欢 |
冯氏 | 浮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娄昭君 | 公主 | 不详 | 不详 | 1.北魏孝武帝元修 2.北魏彭城王元韶 |
嫡长女 | |
娄昭君 | 太原公主 | 不详 | 不详 | 1.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2.尚书左仆射杨遵彦 |
嫡次女 | |
颍川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段懿 | |||
义宁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斛律武都 | |||
阳翟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燕子献 | |||
东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可朱浑天和 | |||
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司马消难 | |||
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齐文襄帝 高澄 |
蠕蠕公主 | 公主 | 不详 | 不详 | ||
元仲华 | 乐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崔达拏 | 亡国后遭丈夫所杀 | |
齐文宣帝 高洋 |
小薛氏(嫔) | 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中山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段宝鼎 | |||
齐武成帝 高湛 |
永昌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无 | 许嫁段深,未婚卒 | |
李祖娥 | 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无 | 被母亲杀害 | |
东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段深 | |||
齐后主 高纬 |
斛律氏(皇后) | 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非皇女
[编辑]父亲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赵郡王 高睿 |
扶风郡公主 | 高妙仪 | 不详 | 高欢侄孙女,高琛孙女,高睿女。见其墓志。 |
父亲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北周德帝 宇文肱 |
昌乐公主 | 不详 | ?—559年 | 尉迟俟兜 | 宇文泰之姊 | |
建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贺兰初真 | 宇文泰之姊 | ||
北周文帝 宇文泰 |
不详 | 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元钦 | 长女。西魏废皇后。殉情而亡 |
襄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窦毅 | 第五女。女为唐李渊太穆皇后 | ||
顺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杨瓒 | |||
平原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于翼 | |||
永富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史雄 | |||
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贺拔纬 | |||
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若干凤 | |||
西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刘昶 | |||
义归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李基 | |||
襄乐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韦世康 | |||
北周明帝 宇文毓 |
河南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尉迟敬 | ||
北周武帝 宇文邕 |
不详 | 清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阎毗 | 北周武帝命阎毗娶清都公主 |
皇女 | 不详 | 不详 | 仅知生于天和五年六月(570年)[4] | |||
北周宣帝 宇文赟 |
杨丽华 | 公主 | 宇文娥英 | 不详 | 李敏 | 隋时被舅舅杨广赐死 |
非皇女
[编辑]父亲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北周晋国公 宇文护 |
新兴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苏威 | ||
富平公主 | 本姓崔氏 | 不详 | 不详 | 宇文护养女,崔猷第三女 | ||
北周赵王 宇文招 |
千金公主 | 不详 | ?—582年 | 突厥 沙钵略可汗 |
隋改封大义公主,为都兰可汗所杀 |
隋唐公主列表,以下列表列出在《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及相关史料所载之公主一览:
君主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驸马 | 备注 |
隋武元帝 杨忠 |
安成长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窦荣定 | 隋文帝杨坚之姊 | |
昌乐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豆卢通 | |||
隋文帝 杨坚 |
独孤伽罗 | 乐平公主 | 杨丽华 | 561年—609年 | 宇文赟 | 北周宣帝宇文赟皇后 |
独孤伽罗 | 兰陵公主 | 杨阿五 | 573年—604年 | 1.王奉孝 2.柳述 |
第五女 | |
广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宇文静礼 | |||
襄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李长稚 | |||
隋炀帝 杨广 |
南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宇文士及 | ||
不详 | 杨氏 | 不详 | 唐太宗 | 唐太宗妃 | ||
光化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伏允 | 吐谷浑王后,宗女 | ||
安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启民可汗 | 宗女 | ||
义成公主 | 不详 | 不详 | 1.启民可汗 2.始毕可汗 3.处罗可汗 4.颉利可汗 |
宗女 | ||
信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泥厥处罗可汗 | 宗女 | ||
华容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麹伯雅 | 宗女 |
君主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驸马 | 备注 |
唐世祖李昞 | 独孤夫人 | 同安公主 | 不详 | 565年—650年 | 王裕 | 高祖妹,享年八十六岁。 |
唐高祖李渊 | 不详 | 长沙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冯少师 | |
不详 | 襄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窦诞 | ||
窦皇后 | 平阳公主 | 不详 | ?—623年 | 柴绍 | 谥曰昭 | |
不详 | 高密公主 | 不详 | ?—655年 | 1.长孙孝政 2.段纶 |
||
不详 | 长广公主 | 不详 | 不详 | 1.赵慈景 2.杨师道 |
||
不详 | 万春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豆卢怀让 | ||
不详 | 房陵公主 | 不详 | 619年—673年 | 1.窦奉节 2.贺兰僧伽 |
||
不详 | 九江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执失思力 | ||
不详 | 庐陵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乔师望 | ||
不详 | 南昌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苏勗 | ||
不详 | 安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杨思敬 | ||
不详 | 淮南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封言道 | ||
不详 | 真定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崔恭礼 | ||
不详 | 衡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阿史那社尔 | ||
不详 | 丹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薛万彻 | ||
不详 | 临海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裴律师 | ||
不详 | 馆陶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崔宣庆 | ||
不详 | 千金公主 | 不详 | 不详 | 1.温挺 2.郑敬玄 |
以姑母身份,自请做武则天义女,并引冯小宝进宫。 | |
不详 | 常乐公主 | 不详 | ?—688年 | 赵瑰 | 高祖第七女。女为李显第一任妻子。公主与夫同遭武则天杀害,改姓“虺”。 | |
唐太宗李世民 | 不详 | 襄城公主 | 不详 | ?-651年 | 1.萧锐 2.姜简 |
|
不详 | 汝南公主 | 不详 | ?-636年 | 早薨 | ||
不详 | 南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1.王敬直 2.刘玄意 |
||
不详 | 遂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1.窦逵 2.王大礼 |
||
长孙皇后 | 长乐公主 | 李丽质 | 623年-645年 | 长孙冲 | ||
不详 | 豫章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唐善识 | ||
不详 | 巴陵公主 | 不详 | ?—653年 | 柴令武 | 显庆中追赠北景公主。 | |
不详 | 普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史仁表 | ||
长孙皇后 | 东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高履行 | ||
韦贵妃 | 临川公主 | 李孟姜 | 624年—682年 | 周道务 | ||
不详 | 清河公主 | 李敬 | 624年—664年 | 程怀亮 | 字德贤 | |
不详 | 兰陵公主 | 李淑 | 627年—658年 | 窦怀悊 | 字丽贞 | |
不详 | 晋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1.韦思安 2.杨仁辂 |
||
不详 | 安康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独孤谌 | ||
不详 | 新兴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长孙曦 | ||
长孙皇后 | 城阳公主 | 不详 | ?—671年 | 1.杜荷 2.薛瓘 |
||
不详 | 高阳公主 | 不详 | ?—653年 | 房遗爱 | 与浮屠辩机私通,后又与房遗爱共同谋反,赐死,显庆时追赠合浦公主。 | |
不详 | 金山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早卒 | ||
长孙皇后 | 晋阳公主 | 李明达 | 633年—644年 | 小名兕子,12岁去世 | ||
不详 | 常山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无 | 未及下嫁,薨显庆时 | |
长孙皇后 | 新城公主 | 不详 | 633年—662年 | 1.长孙诠 2.韦正矩 |
||
唐高宗李治 | 萧淑妃 | 义阳公主 | 李下玉 | ?—691年 | 权毅 | |
萧淑妃 | 高安公主 | 不详 | 649年—714年 | 王勖 | ||
武则天 | 安定思公主 | 不详 | 654年—654年 | |||
武则天 | 太平公主 | 一说名“李令月” | 约665年—713年 | 1.薛绍 2.武攸暨 |
依《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认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 | |
唐中宗李显 | 不详 | 新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武延晖 | |
不详 | 宜城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裴巽 | ||
不详 | 定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1.王同皎 2.韦濯 3.崔铣 |
||
韦皇后 | 长宁公主 | 不详 | 不详 | 1.杨慎交 2.苏彦伯 |
||
韦皇后 | 永寿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韦鐬 | ||
韦皇后 | 永泰公主 | 李仙蕙 | 685年—701年 | 武延基 | 字秾辉 | |
韦皇后 | 安乐公主 | 李裹儿 | 685年—710年 | 1.武崇训 2.武延秀 |
||
不详 | 成安公主 | 李季姜 | 不详 | 韦捷 | ||
唐睿宗李旦 | 刘皇后 | 寿昌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崔真 | |
不详 | 安兴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谥号昭怀 | ||
不详 | 荆山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薛伯阳 | ||
王德妃 | 淮阳公主 | 李花山 | 686年—704年 | 王承庆 | ||
刘皇后 | 代国公主 | 李华,字华婉 | 689年—734年 | 郑万钧 | ||
王德妃 | 凉国公主 | 李华庄 | 687年—724年 | 薛伯阳 | ||
不详 | 薛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1.王守一 2.裴巽 |
||
崔贵妃 | 鄎国公主 | 不详 | 689年—725年 | 1.薛儆 2.郑孝义 |
||
窦德妃 | 金仙公主 | 李无上道 | 689年—732年 | |||
窦德妃 | 玉真公主 | 法号无上真,字玄玄(一说元元),号持盈 | ?—762年 | |||
不详 | 霍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裴虚己 | 被安禄山叛军杀害 | |
不详 | 蔡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窦延祚 | ||
唐玄宗李隆基 | 柳婕妤 | 永穆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王繇 | |
不详 | 常芬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张去奢 | ||
不详 | 孝昌公主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唐昌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薛锈 | ||
不详 | 灵昌公主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常山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薛谭 窦泽 |
||
不详 | 万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
武惠妃 | 上仙公主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怀思公主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晋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崔惠童 | ||
不详 | 新昌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萧衡 | ||
皇甫淑妃 | 临晋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郭潜曜 | ||
不详 | 卫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豆卢建 杨说 |
||
不详 | 真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源清 苏震 |
||
不详 | 信成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独孤明 | ||
不详 | 楚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吴澄江 | ||
高才人 | 昌乐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窦锷 | ||
不详 | 永宁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裴齐丘 | ||
不详 | 宋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温西华 杨徽 |
||
杨贵嫔 | 齐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张垍 裴颍 杨敷 |
||
武惠妃 | 咸宜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杨洄 崔嵩 |
||
不详 | 宜春公主 | 不详 | 不详 | |||
董芳仪 | 广宁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程昌裔 苏克贞 |
||
杜美人 | 万春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杨朏 杨锜 |
||
武惠妃 | 太华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杨锜 | ||
不详 | 寿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郭液 | ||
不详 | 乐城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薛履谦 | ||
常才人 | 新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裴玪 姜庆初 |
||
曹野那姬 | 寿安公主 | 字虫娘 | 不详 | 苏发 | ||
唐肃宗李亨 | 不详 | 宿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豆卢湛 | |
不详 | 萧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1.郑巽 2.英武可汗 3.薛康衡 |
宁国公主,肃宗爱女,曾和亲回纥 | |
吴皇后 | 和政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柳潭 | ||
不详 | 郯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张清 | ||
不详 | 纪国公主 | 李淑,字上玄 | 733年—807年 | 郑沛 | ||
韦妃 | 永和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王诠 | ||
不详 | 郜国公主 | 不详 | ?—790年 | 1.裴徽 2.萧升 |
||
唐代宗李豫 | 不详 | 灵仙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早薨,追封 |
不详 | 真定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早薨,追封 | |
不详 | 永清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裴仿 | ||
崔贵妃 | 齐国昭懿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郭暧 | 戏曲《打金枝》的夫妻主角。 | |
独孤皇后 | 华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出家为道姑,号琼华真人 | |
不详 | 玉清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早薨,追封 | |
不详 | 嘉丰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高怡 | ||
不详 | 长林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沈明 | ||
不详 | 太和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早薨,追封 | |
不详 | 赵国庄懿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田绪 | ||
不详 | 玉虚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早薨 | |
不详 | 普宁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吴士广 | ||
不详 | 晋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裴液 | ||
不详 | 义清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柳杲 | ||
不详 | 寿昌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窦克良 | ||
不详 | 新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田华 | ||
不详 | 西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早薨 | |
不详 | 章宁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早薨 | |
不详 | 乐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张怙 | 张怙父张清娶唐肃宗女郯国公主 | |
唐德宗李适 | 王皇后 | 韩国贞穆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魏国宪穆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王士平 | ||
不详 | 郑国庄穆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张茂宗 | ||
不详 | 临真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薛钊 | ||
不详 | 永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崔𬤇 | ||
不详 | 普宁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文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出家为道士 | |
不详 | 燕国襄穆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回纥长寿天亲可汗 | 咸安公主 | |
不详 | 义川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宜都公主 | 不详 | 772年-803年 | 柳昱 | ||
不详 | 晋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唐顺宗李诵 | 王皇后 | 汉阳公主 | 李畅 | 不详 | 郭𫓩 | 郭𫓩为升平公主子 |
王皇后 | 梁国恭靖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郑何 | ||
不详 | 东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崔杞 | ||
不详 | 西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1.沈翚 2.郭铦 |
与沈翚育有一子。郭铦母为唐代宗女升平公主。 | |
王皇后 | 云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刘士泾 | ||
不详 | 襄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张克礼 | ||
崔昭仪 | 浔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大和三年(829),与平恩公主、邵阳公主并为道士。 | |
崔昭训 | 临汝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虢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王承系 | ||
不详 | 平恩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为道士。 | |
不详 | 邵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为道士。 | |
唐宪宗李纯 | 不详 | 梁国惠康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于季友 | |
不详 | 永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为道士 | |
不详 | 衡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早逝 | |
不详 | 宣城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沈? | ||
不详 | 郑国温仪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韦让 | ||
郭贵妃 | 岐阳庄淑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杜悰 | ||
不详 | 陈留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裴损 | ||
不详 | 真宁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薛翃 | ||
不详 | 南康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沈汾 | ||
不详 | 临真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卫洙 | ||
不详 | 普康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真源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杜中立 | ||
不详 | 永顺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刘弘景 | ||
郑皇后 | 安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刘异 | ||
不详 | 永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许嫁回鹘保义可汗,未及下嫁,可汗死,后为道士。 | ||
不详 | 义宁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定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回鹘崇德可汗 | 太和公主 | |
不详 | 贵乡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唐穆宗李恒 | 武贵妃 | 义丰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韦处仁 | |
张昭仪 | 淮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柳正元 | ||
不详 | 延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窦浣 | ||
不详 | 金堂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郭仲恭 | 郭仲恭为升平公主孙 | |
不详 | 清源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饶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郭仲词 | 郭仲词为升平公主孙 | |
不详 | 义昌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为道士。 | |
不详 | 安康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为道士。 | |
唐敬宗李湛 | 不详 | 永兴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天长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宁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唐文宗李昂 | 不详 | 兴唐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西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光化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郎宁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第四女 | |
唐武宗李炎 | 不详 | 昌乐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寿春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长宁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延庆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静乐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乐温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永清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唐宣宗李忱 | 晁皇后 | 万寿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郑颢 | |
不详 | 永福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曾许嫁于琮。 | |
不详 | 齐国恭怀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严祁 | ||
不详 | 广德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于琮 | ||
不详 | 义和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饶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盛唐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平原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唐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许昌庄肃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柳陟 | ||
不详 | 丰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唐懿宗李漼 | 郭淑妃 | 卫国文懿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韦保衡 | |
不详 | 安化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普康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昌元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王德妃 | 昌宁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金华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仁寿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永寿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遂宁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第十一女,《新唐书·公主传》漏载。见陆心源编辑《唐文拾遗 卷三四》,崔致远《贺封公主表》。 | |
唐僖宗李儇 | 不详 | 唐兴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永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唐昭宗李晔 | 不详 | 新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何皇后 | 平原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李继偘 | 李继偘为李茂贞子。 | |
不详 | 信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益昌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唐兴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德清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太康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永明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新兴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普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乐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帝女和亲有三人,见上表
君主 | 父亲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唐太宗 | 淮阳王李道明 | 弘化公主 | 李氏 | 不详 | 吐谷浑王诺曷钵 | ||
唐太宗 | 宗女 | 文成公主 | 李氏 | ?—680年 | 吐蕃赞普弃宗弄赞(松赞干布) | ||
唐中宗 | 邠王李守礼 | 金城公主 | 李氏 | ?—740年 | 吐蕃赞普弃隶蹜赞(尺带珠丹) | ||
唐睿宗 | 唐让帝李成器 | 不详 | 金山公主 | 李氏 | 不详 | 不详 | 许嫁突厥,未成 |
唐玄宗 | 十姓可汗阿史那怀道 | 交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突骑施苏禄可汗 | ||
唐玄宗 | 告城县令李参 | 和义公主 | 李氏 | 不详 | 拔汗那王阿悉烂达干 | ||
唐玄宗 | 固安公主 | 辛氏 | 不详 | 奚王李大酺 | |||
唐玄宗 | 驸马都尉韦捷 | 新平公主 | 东光公主 | 韦氏 | 不详 | 奚王李鲁苏 | |
唐玄宗 | 驸马都尉杨慎交 | 长宁公主 | 宜芳公主 | 杨氏 | ?—745年 | 奚王李延宠 | 为唐玄宗外甥女。745年三月下嫁,当年九月李延宠杀公主后叛乱。 |
唐玄宗 | 杨嗣昌 | 永乐公主 | 杨氏 | 不详 | 契丹王李失活 | 东平王李续外孙杨嗣昌之女 | |
唐玄宗 | 慕容嘉宾 | 姚馀县主 | 燕郡公主 | 慕容氏 | 不详 | 契丹王李郁干、李吐于 | |
唐玄宗 | 东华公主 | 陈氏 | 不详 | 契丹王李邵固 | |||
唐玄宗 | 驸马都尉独孤明 | 信成公主 | 静乐公主 | 独孤氏 | ?—745年 | 契丹王李怀秀 | 745年三月婚九月李怀秀杀公主叛 |
唐肃宗 | 荣王李琬 | 小宁国公主 | 李氏 | ?—791年 | 回纥英武可汗 | 为宁国公主陪嫁,未还国 | |
唐代宗 | 仆固怀恩 | 崇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回纥英义可汗 | ||
唐文宗 | 绛王李悟 | 魏国夫人崔氏 | 寿安公主 | 李氏 | 不详 | 成德节度使王元逵 |
相关连结
[编辑]- 中国君主列表
- 隋朝君主列表
- 唐朝君主列表
- 中国皇后及妃嫔列表 (隋以前)
- 汉朝皇后及妃嫔列表
- 三国皇后及妃嫔列表
- 中国皇后及妃嫔列表 (隋以后)
- 五代皇后及妃嫔列表
- 十国皇后及妃嫔列表
- 明朝皇后及妃嫔列表
- 清朝皇后及妃嫔列表
五代
[编辑]父亲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后梁烈祖 |
不详 | 万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袁敬 | 子袁象先 |
后梁太祖 |
不详 | 安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罗廷规 | 开平二年八月追封 |
不详 | 长乐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赵岩 | 开平元年五月十一日封 | |
不详 | 普宁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王昭祚 | 开平元年五月十一日封 | |
不详 | 金华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罗廷规 | 开平二年十月封 | |
不详 | 真宁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乾化三年十月五日封 | ||
后梁少帝 |
不详 | 寿春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长女,乾化三年四月五日封 | |
不详 | 寿昌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第二女,贞明元年九月二十三日封 | ||
不详 | 晋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罗周敬 |
父亲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后唐献祖 李国昌 |
不详 | 义宁大长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宋氏 | 同光三年十二月封[5]后唐庄宗李存勗有女封号为义宁公主。“大长公主”通常册封的对象为皇帝的姑母,而不会是皇帝的女儿。 |
后唐太祖 李克用 |
贞简皇后曹氏 | 琼华长公主,改封福庆长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孟知祥 | 李克用长女,同光三年十二月封 |
不详 | 瑶英长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张延钊 | 第十一女,同光三年十二月封。 | |
不详 | 不详 | 李氏 | 不详 | 王邺 | 王邺为王处存侄 | |
不详 | 不详 | 李氏 | 不详 | 王郁 | 王郁为王处直子 | |
不详 | 不详 | 李氏 | 不详 | 王珂 | ||
后唐庄宗 |
不详 | 义宁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宋廷浩 | |
后唐明宗 |
不详 | 永宁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后晋高祖 | 长女,后封晋国长公主,后为后晋皇后 |
不详 | 兴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赵延寿 | 第十三女 | |
不详 | 寿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第十四女,长兴四年六月封 | ||
不详 | 永乐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第十五女,长兴四年六月封 | ||
不详 | 永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赵延寿 | 赵延寿继室 | |
后唐末帝 李从珂 |
不详 | 赵国公主 | 李惠明 | 不详-934年 | 无 | 出家为尼,被杀,追封 |
父亲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后晋宪祖 |
不详 | 宋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杜重威 | |
不详 | 寿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乌氏 | ||
不详 | 永寿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史氏 | ||
不详 | 乐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杜氏 | ||
后晋高祖 |
不详 | 长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杨承祚 | 长女,天福二年五月封,至六年五月卒追封秦国公主,至七年九月又追封梁国长公主。 |
石敬儒 |
不详 | 嘉兴长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石贵重第十一妹《旧五代史 卷八十二(晋书) 少帝纪二》 |
不详 | 永泰长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石贵重第十二妹 |
父亲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后汉高祖 |
不详 | 永宁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宋延渥 | 长女,天福十二年四月封,至乾祐二年十二月,追封秦国长公主。 |
父亲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后周太祖 |
不详 | 乐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第三女,为后汉所害,广顺元年二月追封,至显德四年四月,又追封莒国长公主。 | |
不详 | 寿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张永德 | 第四女,广顺元年四月封,至显德元年,封晋国长公主。 | |
不详 | 永宁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第五女,广顺元年九月追封,至显德四年四月,又追封梁国长公主。 |
君主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前蜀高祖 王建 |
不详 | 普慈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李继崇 | 911年绝婚 |
父亲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后蜀显宗 孟道 |
不详 | 褒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伊延环 | 孟知祥妹,子伊审征 |
后蜀后主 孟昶 |
不详 | 凤仪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李孝连 | |
不详 | 銮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毋克恭 | ||
不详 | 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伊崇度 | ||
不详 | 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赵文亮 | ||
不详 | 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韩崇遂 |
父亲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南唐烈祖 李昪 |
不详 | 永兴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杨琏 | 明代《情史》则称其为永康公主,第四女。 |
南唐义祖 徐温 |
不详 | 广德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李建勋 |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君主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南汉襄帝 刘隐 |
严氏(夫人) | 清远公主 | 刘华(刘德秀) | 896年-930年 | 王延钧 | 次女,生闽康宗王继鹏等 |
南汉高祖 刘岩 |
不详 | 增城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郑仁旻 |
君主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西夏襄宗 李安全 |
不详 | 不详,称察合公主或夏公主 | 嵬名察合 | 成吉思汗 |
元朝公主列表,以下列表列出在《元史》、《新元史》及相关史料所载之公主一览:
君主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元烈祖 也速该 |
不详 | 昌国大长公主 | 帖木伦 | 不详 | 孛秃 | |
元太祖 铁木真 |
不详 | 昌国大长公主 | 火臣别吉 | 不详 | 孛秃 | 孛秃继室 |
不详 | 赵国大长公主 | 阿剌海别吉 | 不详 | 孛要合 | ||
郓国大长公主 | 秃满伦 | 不详 | 赤窟 | |||
高昌公主 | 也立安敦 | 不详 | 高昌亦都护 巴而术·阿而忒·的斤 |
|||
扯扯蛮公主 | 火鲁 | 不详 | 脱劣勒赤 | |||
公主 | 阿尔培隆 | 不详 | 斡剌儿 | |||
元太宗 窝阔台 |
鲁国公主 | 唆儿哈罕 | 不详 | 纳合 | ||
术赤 |
公主 | 大鲁罕 | 不详 | 斡亦剌惕部长 脱列勒赤 |
||
元睿宗 拖雷 |
鲁国公主 | 也速不花 | 不详 | 斡陈 | ||
赵国公主 | 独木罕 | 不详 | 蓼王聂古得 驸马察忽 |
|||
鲁国公主 | 薛只干 | 不详 | 纳陈 | 太祖孙女 | ||
阿勒赤歹 (合赤温子) |
昌国公主 | 也孙真 | 不详 | 昌忠靖王 札忽尔臣 |
||
元定宗 贵由 |
公主 | 巴巴哈尔 | 不详 | 高昌亦都护 火赤哈尔的斤 |
||
赵国大长公主 | 叶里迷失 | 不详 | 赵忠襄王 君不花 |
|||
元宪宗 蒙哥 |
昌国大长公主 | 伯雅伦 | 昌忠宣王 忽邻 |
|||
公主 | 失林 | 宏吉剌部长 术臣 |
||||
元世祖 忽必烈 |
赵国大长公主 | 月烈 | 不详 | 赵武襄王 爱不花 |
||
齐国大长公主 | 忽都鲁坚迷失 | 不详 | 高丽忠烈王 王昛 |
子高丽忠宣王 王謜 | ||
昌国公主 | 吾鲁真 | 不详 | 孛花 | |||
昌国大长公主 | 茶伦 | 不详 | 帖监干 | |||
鲁国长公主 | 完泽 | 不详 | 斡罗真 | | ||
鲁国大长公主 | 囊家真 | 铁木儿 蛮子 |
||||
阔出 |
昌国公主 | 安秃 | 不详 | 昌武定王 锁儿哈 |
窝阔台孙女 | |
高昌公主 | 卜鲁罕 | 不详 | 高昌亦都护 纽林·的斤 |
窝阔台孙女 | ||
公主 | 八不叉 | 不详 | 高昌亦都护 纽林的斤 |
纽林继室,卜鲁罕之妹 | ||
高昌公主 | 朵儿只思蛮 | 不详 | 高昌王 铁木儿补化 |
阔端孙女 | ||
昌国公主 | 卜兰溪 | 不详 | 忽怜昌王 | 祖父蒙哥 | ||
昌国公主 | 买的 | 不详 | 阿失昌王 | 曾祖父蒙哥 | ||
荣寿公主 | 脱脱灰 | 不详 | 秃满答儿 | 祖父忽必烈 | ||
元裕宗 真金 |
赵国公主 | 忽答迭迷失 | 不详 | 赵忠献王 阔里吉思 |
||
鲁国公主 | 阿南不剌 | 不详 | 蛮子台 | 继室 | ||
秦王 忙哥剌 |
奴兀伦公主 | 不详 | 锁儿哈 | 继室 | ||
安西王 阿难答 |
兀鲁真公主 | 不详 | 高昌亦都护 纽林的斤 |
继室 | ||
元成宗 铁穆尔 |
昌国公主 | 益里海雅 | 阿失昌王 | 继室 | ||
赵国公主 | 爱牙迷失 | 阔里吉思 | 继室 | |||
鲁国公主 | 普纳 | 不详 | 鲁王 桑哥不剌 |
|||
元显宗 甘麻剌 |
蓟国公主 | 卜答失里 | 不详 | 高丽忠宣王 王謜 |
兄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 |
寿宁公主 | 不详 | |||||
赵国公主 | 阿剌的纳八剌 | 不详 | 注安 | |||
元顺宗 答拉麻八剌 |
鲁国公主 | 祥哥吉剌 | 不详 | 碉阿不拉 | 兄元武宗海山,女卜答失里为元文宗皇后 | |
营王 也先铁木儿 |
濮国公主 | 亦怜只班 | 不详 | 高丽忠肃王 王焘 |
族叔成宗 | |
元仁宗 爱育黎八方拔达 |
阔阔伦公主 | 不详 | 脱罗本 | |||
魏王 阿木哥 |
曹国公主 | 金童 | 不详 | 高丽 忠肃王 王焘 |
继室 | |
鲁国公主 | 宝塔失怜 | 不详 | 高丽 恭愍王 王颛 |
|||
元明宗 和世悚 |
明慧懿贞公主 | 不答音你 | 不详 | |||
昌国大长公主 | 月鲁 | 不详 | 昌王 沙蓝朵儿只 |
|||
关西王 焦八 |
德宁公主 | 不详 | 高丽 忠惠王 王祯 |
父不详
[编辑]君主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备注 |
元世祖 忽必烈 |
不详 | 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宋恭帝 |
相关连结
[编辑]- 中国君主列表
- 元朝君主列表
- 中国皇后及妃嫔列表 (隋以前)
- 汉朝皇后及妃嫔列表
- 三国皇后及妃嫔列表
- 中国皇后及妃嫔列表 (隋以后)
- 五代皇后及妃嫔列表
- 十国皇后及妃嫔列表
- 明朝皇后及妃嫔列表
- 清朝皇后及妃嫔列表
明朝公主列表,以下列表列出在《明史》及相关史料所载之公主一览:
君主 | 生母 | 公主封号 | 本名 | 生卒年 | 丈夫 | 丈夫职位 | 婚年 | 备注 |
仁祖 朱世珍 |
淳皇后 陈氏 |
太原公主 | 朱 | - | 王七一 | 荣禄大夫 | - | 夫妇俱早卒 |
淳皇后 陈氏 |
曹国公主 | 朱 | - | 李贞 | 右柱国曹国公 | - | 早卒,子李文忠 | |
一任帝太祖 朱元璋 第一代 |
成穆贵妃 孙氏 |
临安公主 | 朱 | ?-1421年 | 李祺 | 韩国公李善长子 | 1376年 | 1403年李祺卒 |
孝慈皇后 |
宁国公主 | 朱 | 1354年-1434年 | 梅殷 | 淮安总兵官 | 1378年 | 兄为三任帝朱棣,公主卒年八十一 | |
- | 崇宁公主 | 朱 | - | 牛城 | - | 1384年 | ||
孝慈皇后 |
安庆公主 | 朱 | - | 欧阳伦 | - | 1381年 | ||
- | 汝宁公主 | 朱 | - | 陆贾 | 吉安侯陆仲亨子 | 1382年 | ||
成穆贵妃 孙氏 |
怀庆公主 | 朱 | - | 王宁 | 永春侯 | 1382年 | 子王贞亮 | |
- | 大名公主 | 朱 | ?-1426年 | 李坚 | 滦城侯 | 1382年 | 子李庄 | |
安妃 郑氏 |
福清公主 | 朱 | ?-1417年 | 张麟 | 凤翔侯张龙子 | 1385年 | ||
- | 寿春公主 | 朱 | ?-1388年 | 傅忠 | 颍国公傅友德子 | 1386年 | ||
- | 十公主 | 朱 | - | - | - | - | 早卒 | |
- | 南康公主 | 朱 | ?-1438年 | 胡观 | 东川侯胡海子 | 1388年 | 丈夫胡观自缢而亡 | |
美人 张玄妙 |
宝庆公主 | 朱 | ?-1433年 | 赵辉 | 南京都督 | 1413年 | 1398年父卒时年方三岁 | |
惠妃 郭氏 |
永嘉公主 | 朱 | ?-1455年 | 郭镇 | 武定侯郭英子 | 1389年 | ||
- | 十三公主 | 朱 | - | - | - | - | 早卒 | |
贵妃 郭氏 |
汝阳公主 | 朱 | - | 谢达 | 前府都督佥事 | 1394年 | ||
妃 韩氏 |
含山公主 | 朱 | 1381年-1462年 | 尹清 | 掌后府都督事 | 1394年 | 卒年八十二 | |
南昌王 朱兴隆 第一代 |
- | 福成公主 | 朱 | - | 王克恭 | 福州卫指挥使 | - | 叔父一任帝朱元璋 |
蒙城王 朱重四 第一代 |
- | 庆阳公主 | 朱 | - | 黄琛 | 淮安卫指挥使 | - | 蒙城王为仁祖朱世珍弟寿春王朱五一之子 |
兴宗 朱标 第二代 |
- | 江都公主 | 朱 | - | 耿璿 | 长兴侯耿炳文子 | 1394年 | 贬为郡主,愤死 |
- | 宜伦郡主 | 朱 | - | 于礼 | - | - | 贬为郡主 | |
- | 南平郡主 | 朱 | ?-1412年 | - | - | - | 贬为郡主,早卒 | |
三任帝成祖 朱棣 第二代 |
- | 永安公主 | 朱玉英 | ?-1417年 | 袁容 | 广平侯 | - | 子袁贞 |
- | 永平公主 | 朱 | ?-1444年 | 李让 | 富阳侯 | - | 子李茂芳 | |
仁孝文皇后 徐氏 |
安成公主 | 朱 | 1384年-1443年 | 宋琥 | 西宁侯宋晟子 | 1403年 | ||
仁孝文皇后 徐氏 |
咸宁公主 | 朱 | 1385年-1440年 | 宋瑛 | 西宁侯宋晟子 | 1411年 | ||
- | 常宁公主 | 朱 | 1420年-1441年 | 沐昕 | 西平侯沐英子 | - | 卒年二十二 | |
四任帝仁宗 朱高炽 第三代 |
诚孝昭皇后 张氏 |
嘉兴公主 | 朱 | ?-1441年 | 井源 | - | - | |
惠妃 赵氏 |
庆都公主 | 朱圆通 | ?-1440年 | 焦敬 | - | 1428年 | ||
- | 清河公主 | 朱 | ?-1434年 | 李铭 | - | 1430年 | ||
贤妃 李氏 |
真定公主 | 朱 | ?-1450年 | 王谊 | - | 1430年 | ||
- | 德安公主 | 朱 | - | - | - | - | 早卒,谥号悼简 | |
- | 延平公主 | 朱 | - | - | - | - | 早卒 | |
- | 德庆公主 | 朱 | - | - | - | - | 早卒 | |
五任帝宣宗 朱瞻基 第四代 |
恭让章皇后 胡善祥 |
顺德公主 | 朱 | ?-1479年 | 石璟 | - | 1437年 | |
- | 永清公主 | 朱 | ?-1470年 | - | - | 1440年 | ||
孝恭章皇后 孙氏 |
常德公主 | 朱 | ?-1470年 | 薛桓 | - | 1440年 | ||
六任帝英宗 朱祁镇 第五代 |
孝肃太后 周氏 |
重庆公主 | 朱 | 1442年-1495年 | 周景 | - | 1461年 | 卒年五十四 |
惠妃 王氏 |
嘉善公主 | 朱 | 1447年 -1499年 | 王增 | 兵部尚书王骥孙 | 1466年 | ||
宸妃 万氏 |
淳安公主 | 朱 | 1447年-? | 蔡震 | - | 1466年 | ||
安妃 杨氏 |
崇德公主 | 朱 | 1447年 -1489年 | 杨伟 | 兴济伯杨善孙 | 1466年 | ||
宸妃 万氏 |
广德公主 | 朱延祥 | 1453年 -1484年 | 樊凯 | - | 1472年 | ||
德妃 魏氏 |
宜兴公主 | 朱 | 1455年 -1514年 | 马诚 | - | 1473年 | ||
淑妃 高氏 |
隆庆公主 | 朱 | 1455年-1480年12月 | 游泰 1458年---1533年10月 |
- | 1474年 | 游芝,游铭,游钦,游铉,游锜 | |
丽妃 刘氏 |
嘉祥公主 | 朱 | ?-1483年 | 黄镛 | - | 1477年 | ||
顺妃 樊氏 |
公主 | 朱 | - | - | - | - | 夭折 | |
德妃 魏氏 |
公主 | 朱 | - | - | - | - | 夭折 | |
七任帝景帝 朱祁钰 第五代 |
孝渊景皇后 汪氏 |
固安公主 | 朱 | ?-1483年 | 王宪 | - | 1477年 | |
八任帝宪宗 朱见深 第六代 |
顺妃 王氏 |
仁和公主 | 朱 | ?-1544年 | 齐世美 | - | 1489年 | |
- | 永康公主 | 朱 | - | 崔元 | 京山侯 | 1493年 | 1549年崔元卒 | |
- | 德清公主 | 朱 | ?-1548年 | 林岳 | - | 1496年 | 孀居三十一年 | |
- | 长泰公主 | 朱 | ?-1487年 | - | - | - | 早卒 | |
静妃 岳氏 |
仙游公主 | 朱 | ?-1492年 | - | - | - | 七岁早卒 | |
九任帝孝宗 朱祐樘 第七代 |
孝康皇后 张氏 |
太康公主 | 朱秀荣 | 1497年-1498年 | - | - | - | 夭折 |
睿宗 朱祐杬 第七代 |
慈孝献皇后 蒋氏 |
长宁公主 | 朱 | - | - | - | - | 夭折,嫡长女 |
淑妃 王氏 |
善化公主 | 朱 | - | - | - | - | 十岁早卒,庶次女 | |
慈孝献皇后 蒋氏 |
永福公主 | 朱 | -1525年 | 邬景和 | - | - | 《明史》,误作明孝宗女 | |
慈孝献皇后 蒋氏 |
永淳公主 | 朱 | 1507年后-1540年 | 谢诏 | - | - | 《明史》,误作明孝宗女 | |
十一任帝世宗 朱厚熜 第八代 |
端妃 曹氏 |
常安公主 | 朱寿媖 | ?-1549年 | - | - | - | 十四岁薨 |
徽妃 王氏 |
思柔公主 | 朱福媛 | 1538年-1549年 | - | - | - | 十二岁薨 | |
端妃 曹氏 |
宁安公主 | 朱禄媜 | - | 李和 | - | 1555年 | ||
雍妃 陈氏 |
归善公主 | 朱瑞嬫 | 1541年-1544年 | - | - | - | 夭折 | |
德妃 张氏 |
嘉善公主 | 朱素嫃 | ?-1564年 | 许从诚 | - | 1557年 | ||
十二任帝穆宗 朱载垕 第九代 |
孝懿皇后 李氏 |
蓬莱公主 | 朱 | - | - | - | - | 夭折 |
孝安皇后 陈氏 |
太和公主 | 朱 | - | - | - | - | 早卒 | |
孝定太后 李氏 |
寿阳公主 | 朱尧娥 | - | 侯拱辰 | - | 1581年 | ||
孝定太后 李氏 |
永宁公主 | 朱尧媖 | ?-1607年 | 梁邦瑞 | - | - | ||
孝定太后 李氏 |
瑞安公主 | 朱尧媛 | - | 万炜 | 太傅 | 1585年 | ||
- | 延庆公主 | 朱尧姬 | - | 王昺 | - | 1587年 | ||
淑妃 秦氏 |
栖霞公主 | 朱尧𡞱 | - | - | - | 1581年 | 夭折 | |
十三任帝神宗 朱翊钧 第十代 |
孝端皇后 王喜姐 |
荣昌公主 | 朱轩媖 | - | 杨春元 | - | 1596年 | 嫡长女。1616年杨春元卒 |
孝宁太后 郑氏 |
寿宁公主 | 朱轩媁 | - | 冉兴让 | - | 1599年 | 1643年李自成攻陷京师时,丈夫冉兴让被杀 | |
荣妃 王氏 |
静乐公主 | 朱轩妫 | - | - | - | - | 夭折 | |
孝宁太后 郑氏 |
云和公主 | 朱轩姝 | - | - | - | - | 七岁早卒 | |
孝靖太后 王氏 |
云梦公主 | 朱轩嫄 | - | - | - | - | 早卒 | |
德嫔 李氏 |
灵丘公主 | 朱轩姚 | - | - | - | - | 夭折 | |
德嫔 李氏 |
仙居公主 | 朱轩姞 | - | - | - | - | 夭折 | |
德嫔 李氏 |
泰顺公主 | 朱轩姬 | - | - | - | - | 夭折 | |
德嫔 李氏 |
香山公主 | 朱轩嬁 | - | - | - | - | 夭折 | |
顺妃 李氏 |
天台公主 | 朱轩媺 | - | - | - | - | 夭折 | |
十四任帝光宗 朱常洛 第十一代 |
孝元皇后 郭氏 |
怀淑公主 | 朱徽娟 | - | - | - | - | 卒年七岁 |
- | 公主 | 朱徽姮 | - | - | - | - | 早卒 | |
- | 公主 | 朱徽嫙 | - | - | - | - | 夭折 | |
- | 公主 | 朱徽㜲 | - | - | - | - | 早卒 | |
懿妃 傅氏 |
宁德公主 | 朱徽妍 | - | 刘有福 | - | - | ||
懿妃 傅氏 |
遂平公主 | 朱徽婧 | - | 齐赞元 | - | 1627年 | ||
- | 公主 | 朱徽婉 | - | - | - | - | 早卒 | |
康妃 李氏 |
乐安公主 | 朱徽媞 | -1643年 | 巩永固 | - | - | 一说“徽娖” 1643年年李自成陷京师,公主方卒未葬,巩永固缚子女于柩前自焚死 | |
- | 公主 | 朱徽妱 | - | - | - | - | 夭折 | |
慎嫔 邵氏 |
悼温公主 | 朱徽姃 | - | - | - | - | 夭折 | |
十五任帝熹宗 朱由校 第十二代 |
慧妃 范氏 |
永宁公主 | 朱淑娥 | - | - | - | - | 夭折 |
成妃 李氏 |
怀宁公主 | 朱淑嫫 | - | - | - | - | 夭折 | |
十六任帝思宗 朱由检 第十二代 |
孝节皇后 周氏 |
坤仪公主 | 朱 | - | - | - | - | 早卒 |
孝节皇后 周氏 |
长平公主 | 朱媺娖 | 1628年-1646年 | 周显 | - | 1645年 | 1643年年,十六岁时京师沦陷,其父以剑断其左臂 | |
昭仁公主 | 朱 | 1638年-1643年 | - | - | - | 1643年其父以剑杀之 | ||
- | 四公主 | 朱 | - | - | - | - | 早卒 | |
- | 五公主 | 朱 | - | - | - | - | 早卒 | |
- | 六公主 | 朱 | - | - | - | - | 早卒 | |
礼宗 朱常瀛 第十一代 |
- | 安化公主 | 朱 | - | - | - | - | |
- | 广德公主 | 朱 | - | - | - | - |
相关连结
[编辑]- 中国君主列表
- 明朝君主列表
- 中国皇后及妃嫔列表 (隋以前)
- 汉朝皇后及妃嫔列表
- 三国皇后及妃嫔列表
- 中国皇后及妃嫔列表 (隋以后)
- 五代皇后及妃嫔列表
- 十国皇后及妃嫔列表
- 明朝皇后及妃嫔列表
- 清朝皇后及妃嫔列表
注释
[编辑]标题文字
[编辑]政治运动↗ | 司法改革运动↗ | 媒体改革运动↗ | 劳工运动↗ | 人权运动↗ | 原住民运动↗ 农民运动↗ | 环境运动↗ | 文化资产保存运动↗ | 性别平等运动↗ | 学生运动↗ | |
|
参考资料
[编辑]- 《中华远古史》“大事年表”,第739页,王玉哲,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上海,2000年,ISBN 7-208-03283-1,简体中文
参考文献
[编辑]- 大蒙古国、元朝部分:《元史》“元大事年表”,第847—851页,周良霄、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上海,2003年,ISBN 7-208-04173-3,简体中文
相关条目
[编辑]参考资料来源条目
[编辑]- 中国历代和亲公主列表
- 公主
- 中国君主列表
- 中国皇后及妃嫔列表
- 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
- 杨宽,《战国史》。
- 夏商周断代工程
- 中国历史年表
- 夏商周年表
- 西周历史年表
- 战国历史年表
- 中国历史年表
- 秦汉三国历史年表
- 晋十六国南北朝历史年表
- 隋唐五代十国历史年表
- 宋辽金夏历史年表
- 中华民国历史年表
- 二十四史
- 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
- 陈梦雷主编:古今图书集成
- 柏杨编:中国历代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下)
- 一溜边山府考略——明废帝后及皇室墓地考
[[中国公主列表|*]